虾蟹养殖学第1章-22011ppt课件-完整版
《虾蟹类生物学》课件
日常管理
定期巡塘,观察虾蟹类生长情况 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殖 管理措施。同时要做好养殖记录, 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和提高养殖效 益。
病害防治
加强虾蟹类疾病防治工作,定期 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同时要保 持养殖环境卫生和加强生物安全 措施。
06 虾蟹类疾病防治
虾蟹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与特点
原因
水质恶化、病毒或细菌感染、寄 生虫入侵、营养不足等。
特点
发病迅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等。
虾蟹类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控 制水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
质。
加强营养
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补充维 生素和矿物质。
隔离与检疫
对新进的虾蟹进行隔离观察, 确保无病后才放入大群。
免疫接种
研发针对特定病毒和细菌的疫 苗,提高虾蟹的免疫力。
虾蟹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养物质的传递和再利用起到关键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障
03
虾蟹类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虾蟹类有助于
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虾蟹类对人类的影响
经济价值
虾蟹类是重要的水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和美味 佳肴,对人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
虾蟹类对环境变化敏感,其种群变化可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休闲娱乐
虾蟹类也是水生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为人们提供垂钓、观赏等 休闲娱乐活动。
人类对虾蟹类的利用与保护
养殖业
人类通过养殖技术大量繁殖虾蟹类,以满足市场 需求,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捕捞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捕捞活动,确保虾蟹类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
虾蟹养殖基础知识—虾蟹类的外部型态
胸部附肢
• 颚足(前三对胸肢): 第一颚足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基肢 两节①内肢五节
防御与进攻。 • 后四对步足为瓜状,其上生有各种突起刺、毛等结构,主要功能:爬行和游泳。某些种类未一对步足
特化为浆片状游泳足如梭子蟹。蟹类的腹肢不发达。雄性腹肢逐化,仅存第一、二对腹肢,形成交接 器,雌性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存在,具内、外肢密生刚毛,用于附着并抱挂卵子。
虾蟹增养技术
01Part One
背面观
腹面观
腹部
• 头胸甲在身体前部折向腹面与腹部相接,腹甲分为七节, 一般第一至第三节愈合,第四至第七节分节明显,蟹类 腹部扁平退化,折叠于头胸部腹面,俗称“蟹脐”,一 般雄性腹部呈三角形,雌性则有宽大呈半圆形或椭有圆 形。
蟹类的腹部
附肢
• 复眼: 额缘近两侧,具柄,平时倒卧于眼匡内,活动时则直立伸出。 • 第一触角:位于额缘近中央尖处,其基部有平衡囊存在。 • 第二触角:细小,位于两眼内侧,基部为排泄器官。 • 大颚 • 第一二小颚、 • 第一至颚足 共同组成口器。 • 口框形状及第三颚足形状为某些类群的重要分类依据。 • 胸足:在头部两侧 第一对通常特别粗大,螯状,某些种类螯足大小不等。主要功能为取食、撅穴、
• ②外肢不分节 • 第二颚足基肢二节①内肢五节 • ②外肢长大多节 • 第三颚足基肢二节①内肢五节,细棒状,多毛雌,雄有差异 • ② 外肢发达多节 • 步足,共五对, 四对至第八对胸部附肢,内肢五节,发达,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第一章水质管理所有的水产养殖动物都不能离开水而生存。
都需要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溶解氧)进行呼吸活动,有些品种的皮肤、肺已经能进行气体交换(龟、鳖、鳗、黄鳝、泥鳅、乌鳢、河蟹等),但仍离不开水的滋润;水生动植物(称浮游生物),水生高级动植物,都要进行光和作用和呼吸运动,对气体交换产生影响;有机物碎屑、残饵、死亡的动植物尸体;海湖入口河叉的农业化肥农药残留物及毒物;海区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水质变化,如密集滩涂养殖引起的富营养化;某些旺生藻类或水生生物排泄的毒性物质,俗称赤潮,都对养殖水体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天气突然变化的水体分层、泛池、低气压、暴雨、久旱等等都可在短期内造成水产养殖的巨大损失甚至全军覆灭,血本无归。
因此水质是水产养殖业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指标。
观察检测水质,调控水质是养殖业者每时每刻都不敢松懈的日常工作内容,是养殖成败的技术关键。
1、如何培育优良水色?水色是指溶于水中的物质(包括天然的金属离子、污泥腐殖质、微生物、浮游生物、悬浮的残饵、有机质、粘土以及胶状物等)在阳光下呈现出来的颜色。
培养水色包括培养单胞藻类和培养有益微生物对水色的影响最大。
良好的水色标志着藻类、菌类、浮游动物三者的动态健康平衡,是健康养殖的必要保证。
要求肥水的同时要同时培养活菌,活菌类的产品有“EM金露”、“超浓缩EM 露”、“水产清道夫”或“EM菌旺”。
良好的水色有下列优点:A、可增加水中的溶氧。
B、可稳定水质,降低水中有毒物的含量。
C、可当饵料生物,提供养殖对象的天然饵料。
D、可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抑制丝藻及底藻的滋生。
透明度的降低有利于养殖对象防御敌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E、可稳定水温。
F、可抑制病菌的繁殖。
优良水色种类(一):茶色、茶褐色水(如图)这种水色的水质肥、活、浓。
水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如三角褐脂藻、等边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灌、圆筛藻等,这些藻类都是养殖对象苗期的优质饵料。
关于虾蟹类的养成技术ppt课件
16
肥塘与基础饵料的培养: • 施肥的种类:
以无机肥为主,氮肥(尿素、硝铵、碳铵) 1~2kg/亩;磷肥0.5~1kg/亩。可辅施消毒处理过的鸡 鸭粪肥30~50kg/亩。
• 饵料生物的移植与培养: 在虾池中移植有益和优质的饵料生物,对早期
虾苗的放养有利。移植生物包括藻类(波吉卵囊藻、 角毛藻、等鞭金藻等)、端足类(蜾蠃蜚)、拟沼螺、 海蝇蛆、线虫等。
18
虾苗的规格和中间培育
• 放养虾苗规格:
对虾苗放养规格要求1~1.2cm为宜,斑节虾 P10~P20的“红筋”或“黑壳”苗;南美白对虾P12~P17 尾节中间有线条“青筋”苗。
•
虾苗的中间培育(标粗):
1. 培育池面积50~100m2,或单列或利用养成池围一个塘 角。培育密度1~2万尾/m2,采用优质的高营养饵料 (如鱼糜、蛋羹等)进行强化培育。培育时间10~15天, 24小时连续增氧。 2. 淡化养殖必须经过标粗过程,采用逐步淡化的方式将 虾苗淡化到适宜的盐度并培育到2~3cm时,才可进入 养成阶段。
19
放养密度
依据不同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配套设施、 管理水平,虾类放养密度差异较大。 • 放养1~1.2cm规格的虾苗,一般来说:
潮差纳排水池:0.5~1万尾/亩;普通增氧池 :1~4 万尾/亩;高位池 :6~15万尾/亩;封闭式循环过滤池: 10~20万尾/亩。 • 近年来,虾苗放养参照台湾的养殖方法,常规池塘放 到2~6万尾/亩,高位池有的放苗高达30~40万尾/亩。 “以密度保产量”弊大于利。高密度放养虾易产生应 激反应,环境难控制;虾生长速度下降;成活率低; 病害的蔓延等。
外堤(防护堤):石或混凝土建造,高度应能防30年 最高水位加最大台风波高为限。 内堤:采用水泥护坡,防崩塌和渗漏
虾蟹养殖
虾蟹养殖
生态养殖
强化分解者:改善水体溶氧,PH条件和采用微生态制剂,使水体和底泥中的有益微生物大大增加,将大量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
促进生产者:栽培和保护水生植物和维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有机盐转化为绿色植物。
改革消费者:坚持以鱼净水,以蟹保水观念,改革养殖对象和养殖模式,发展名特优养殖,实施混养稀养和轮养。
虾有21个体节,20对附肢
螃蟹和虾
头部1对第一触角1对第二触角1对大颚2对小颚
胸部3对颚足5对步足
腹部5对附肢1对尾肢
挺水植物:吸收重金属浮水:易泛滥沉水植物:水体恢复的指标生物
河蟹退壳的意义:生长变态脱掉甲壳上的附着物和寄生虫使残肢再生
河蟹的嗅觉是第一触角的第一节中的平衡囊,属化学感受器
河蟹掘岤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坡
河蟹的雌雄:看鳌足看绒毛看刚毛看腹部
禁忌:茶水柿子花生泥鳅香瓜梨冷饮
对虾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xq虾蟹基础生物学(第1章-2)
封闭式纳精囊、开放式纳精囊
➢ 雄虾:交接器由第一腹肢特化而成,左右两片,可相互连锁, 中央纵行曲卷呈筒形,交配时用以传递精荚,第二腹肢内缘 基具雄性腹肢。
➢ 生殖孔:♀第三步足基部,♂第五步足基部。
➢ 雄蟹:腹部窄、呈长三角状, 腹肢退化,第一、二对腹肢 特化为交接器。
➢ 胚胎发育速度:随水温而异,一般对虾类的胚胎发育需时10 ~ 24h。中国对虾在水温低时胚胎发育时间可延长至50h以上。
➢ 其他虾蟹类则要继续发育至蚤状幼体才孵化。
(a). Shrimp eggs (12 hrs after spawn)
(b). Nauplii II stage
(c). Zoea II stage
淡水种类一般抱卵较少,日本沼虾的抱卵量约为600 ~ 5000粒,螯虾 属的种类仅为数百粒,大型种类如罗氏沼虾一般抱卵2万-8万粒,大型 个体可达10-12万粒。
经济蟹类的抱卵量一般在100万至400万粒左右。锯缘青蟹的抱卵量多 在200余万粒,大者可达400万粒,全甲宽16~20cm的三疣梭子蟹的 抱卵量则在27万至92万左右。
铜使红额角对虾幼体在24h内全部死亡。
日本对虾:在实验浓度范围内,Hg、Cu对胚胎发育毒性最 大,其次是Zn、As、Cd,Pb和Cr无明显影响。(姜会超等, 2013)
需针对不同种类进行实验研究。
五、受精与胚胎发育
➢ 卵子产出后与纳精囊放出的精子相遇受精。非抱卵种类受精卵在水中发育,从 卵子的受精到无节幼体的孵化出膜约需10~12小时。
锐脊单肢虾
胚胎发育
➢ 卵裂方式:完全卵裂(对虾河蟹)、表面卵裂(真虾) ➢ 开始时间:受精后1-2h
➢ 对虾类幼体发育至膜内无节幼体(3对附肢)后孵化。
虾蟹增养殖学课件资料
虾蟹增养殖学课件资料一、课程简介:《虾蟹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虾蟹类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技术措施;是研究虾蟹类增养殖原理与应用技术的一门新的科学;可用来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生产技能的虾蟹类增养殖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课程同时总结与传授了近年来较新的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相信随着虾蟹养殖事业的发展,其原理及应用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充实、完善。
二、第一章———虾蟹类增养殖概况及资源1、发展虾蟹类增养殖的意义:(1)发展虾蟹类增养殖首先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2)除供食用外,虾蟹类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3)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在工业上用途很广;(4)开展虾蟹类增养殖,可以再人工条件下培养苗种,向海洋、湖泊中放流,增强近海或者内陆水域中的虾蟹类资源。
2、发展虾蟹养殖的有利条件:(1)产品价值高;(2)产品是外贸的畅销项目,是颇具吸引力的外贸资源。
因此,养虾业受到国家特别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我国出口的种类有对虾、新对虾、龙虾、青蟹、毛蟹、梭子蟹等等;(3)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生产设备简单,资金周转较快;(4)虾蟹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总的说来,虾蟹类对水温、氧气、水流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比一般海水鱼强;(5)种苗来源有保证,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养殖种类都已能人工生产苗种;(6)食性广,饵料较易解决。
虾蟹类虽然基本上都是肉食性的,要求高蛋白饵料,但比起一般的海水肉食性鱼类,则对饵料的要求比较宽;(7)我国海岸线漫长,滩涂辽阔,有大量的适建场地,沿海人力资源丰富,又有适应于各地地理条件的多种虾类和蟹类,具有发展虾蟹增养殖的优厚条件。
3、我国的虾蟹资源:我国的虾蟹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中国海区的虾蟹类绝大多数来源于热带印度—西太平洋区的暖水性种,也有少数来自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等北温带水域的冷水性种。
淡水虾类资源主要为沼虾属种类;蟹类主要为海水中生,淡水中长的中华绒螯蟹,几乎遍布全国沿海及内陆水域。
第二:主要养殖虾蟹类(课堂PPT)
习性:耐低温,耐干力强,可以销售活虾,价值较高, 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养殖种类。对饲料蛋白质含量要 求较高,低蛋白饲料往往难以获得理想养殖结果。
3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3.斑节对虾P.monodon
额角上缘7~8齿,下缘2~3齿;体色呈草绿色,称为草虾;体色由暗绿 色、深棕色和浅黄色环状色带相间排列。游泳足浅蓝色
交配时间:夜间,一般自日落之后至子夜过后 交配: 交配时机:大多在生殖蜕皮之后(河蟹则进行硬
壳交配);交过尾的虾不再蜕皮,直至卵巢成熟、 产卵。
交配后精荚储存时间:不一 。精荚的瓣状体 在交配后2-3天脱落。
41
五、产卵
产卵时间:多在夜间。产卵盛期过后,产卵时间逐渐延至后半夜。持续 时间随种类而异,对虾类一般持续数分钟。
大。 大生长期:卵黄积累时期,卵径不断增大,卵巢体积迅速增加,颜色不断加
深。 成熟期:卵黄积累终止,卵进入成熟分裂。 恢复期: 雌雄性腺发育速度:有些同步成熟,交配后很快产卵;有些则不同步。如中
国对虾雄性秋季成熟,雌性要来年4-5月份成熟。 影响性腺成熟的因素:温度;饲料种类、数量;内分泌腺。
40
四、交配
5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5.墨吉对虾P.merguiensis de Man
额角上缘8~9齿,下缘4~5齿;第一触角鞭与头胸甲大致等长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 是南方地区的重要养殖对象,也是我国传统的养殖虾类。
6
一、主要养殖种类及其分布
6.南美白对虾 P.vannamei Boone
几丁质、蛋白质复合物,以及钙盐等。具支撑体 形及保护内部器官和防御的功能。
虾蟹养殖基础知识—虾蟹类育苗基础知识
01Part One
育苗病害防治
宿主
病原
疾病
环境
幼体常见病与防治对策
• 病毒病 • 细菌病 • 真菌病 • 其他病害 • 防治策略 定期用药/对症用药
洗卵、消毒、改善环境
• 使用药物注意事项
• A、用药量要适当 • B、疗程要充足。 • C、掌握用药的时间和时机。 • D、要注意理化环境因数对药物的影响。 • E、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 出池前的调整 • 出池时机 • 计数
• 容量法 • 重量法
育苗池
集苗
计数
定容
称重
常用计数法
• 1、直接计计数法 • 2、带水容量计数法 • 3、无水容量计数法 • 4、带水重量计数法 • 5、无水重量计数法
虾苗包装与运输
包装: 塑料袋、充氧 水1/2+氧气1/2 10000-30000尾/10L
轮虫的培养与应用 数量 培养:常规/集约化 强化:藻类/营养添加 投喂:时机/减少病原 冷冻轮虫的应用
轮虫生产
卤虫应用
影响卤虫孵化率的因率
• 1、温度 • 2、盐度 • 3、解氧 • 4、光照 • 5、卤虫卵的消毒(卤虫孵化的溶器,卤虫收集) • 桡足类 消毒,处理 • 枝角类 • 裸腹蚤(人工培育)
环境因素检测
• 1、水温 • 2、水化学因子: • a、S • b、PH • c、化学耗氧量 • d、物物耗氧量 • e、H2S
生物环境的检测
• a、病原微生物 • b、浮游植物 • c、原生动物
其他特殊情况的处理
• 泛池 • 有机物过多
附着基
虾蟹增养技术
01Part One
浮游植物
人工培养 浮游动物
《虾蟹类的繁殖》PPT课件
无节幼体: 体略呈卵圆形,不分节,有3对腹肢和一个红色的眼点,末端
有一对刺毛,无口无肛门,也未出现消化道,不摄食,完全靠
卵黄来维持生活,多活动于水的中上层,具强的趋光性。
24
25
Z1
溞状幼体:
Z2
头胸甲明显,腹部已分化,复眼开始出现,单眼仍见存在, 附肢已具7对(头部5对,颚足第1、2对)。
日本对虾产卵、受精至第一次分裂时间表
经过时间(分、秒)
00
0 45
1 40
2 20
35
4 10
5 20
7
0
11 20
12 40
13 0
14 15
18
变化情形
产卵 精子达卵表面 卵呈球状 受精锥出现 受精锥达最大 受精锥消失 第一极体出现 胶质颗粒消失 受精膜开始鼓起 第二极体出现 胶质消失 受精卵开始第一次卵裂
• 蚤状幼体的蜕皮次数随卵的大小而异:
• 卵大的粗糙沼虾,幼体孵出后,只须蜕3次皮即成仔虾; • 卵小的罗氏沼虾,则需蜕11次皮才成仔虾。
29
七、繁殖与环境
• 盐度 • 温度 • 光线 • 水中离子 • 重金属
30
31
32
小生长期
大生长期
近成熟卵 母细胞期
成熟卵母 细胞期
8
卵原细胞期Oogonium stage ) 初期仁期(early nucleolus stg.) 中期仁期(middle) 后期仁期(later) 卵黄球二期(secondary) 卵黄球三期(tertiary yolk globule stg) 前成熟期(prematuration stg) 成熟期(maturation) PC-滤泡细胞层 N- 核 NM-核膜 RS-杆状体
虾蟹养殖学第1章-22011
• 对虾的幼体发育 • 无节幼体(nauplius):幼体卵圆形、倒梨形,具三对附肢,为游泳器官,体不分
节,具尾叉,幼体不摄食,卵黄提供营养,营浮游生活,一般分为六期。对虾类 的初孵幼体为无节幼体。
• 产卵活动持续时间因种类而异,对虾类一般仅持续数分钟。 • 虾蟹类的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同时不同种类的产卵量差异
很大。对虾类的产卵量多在10万至100万左右,通常为40万~ 60万。 • 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的产卵量可超过100万粒 • 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通常在10~25万粒 • 龙虾类抱卵量可达10万粒 • 海螯虾为5万~ 9万粒 • 淡水种类一般抱卵较少,日本沼虾的抱卵量约为600 ~ 5000 粒,螯虾属的种类仅为数百粒,大型种类如罗氏沼虾一般抱卵 2万~ 8万粒,大型个体可达10万~12万粒。 • 经济蟹类的抱卵量一般在100万至400万粒左右。锯缘青蟹的 抱卵量多在200余万粒,大者可达400万粒,全甲宽16~ 20cm的三疣梭子蟹的抱卵量则在27万至92万左右。 • 许多虾蟹类在繁殖季节可多次产卵。
• 卵的比重略大于水,产出后缓慢下沉,在人工条件下稍加搅动 即可在水中长时间悬浮。产卵时如亲虾匍匐于水底,会造成腹 肢划水效果不良以致于卵子不能充分分散而粘连成块,影响正 常受精和发育。抱卵的种类在产卵前往往先行清理腹部,卵自 生殖孔产出后经附肢及刚毛的作用下移向腹部,在经过纳精囊 时与精子相遇受精后被粘附于腹肢刚毛之上。
• 虾蟹类的卵富含卵黄,受精卵的卵裂方式有表面卵裂和完 全卵裂。
• 对虾类和河蟹等种类为完全卵裂,并有螺旋卵裂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