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一体化方案

合集下载

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1 调控一体化概述调控一体化是指将电网调度与变电监控进行一体化设置,实现电网调度监控与运行维护操作共同结合进行的电网管理体系。

在传统的电力系统管理中,电网调度中心主要负责电网的调度工作,实现对变电站监控、运行及维护的一体化,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耗费人力多,且工作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在各个集控站的阶段上工作衔接不够。

而调控一体化管理,则是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上发展而来的,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结构随之越来越复杂,电力公司对电力服务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调控一体化的发展。

电力公司在实行了调控一体化之后,其分工更加明确,其中,调度控制中心主要是负责电网的调度,负责对变电站的监控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情况处理等。

而运行维护操作站点则主要是对调度指令进行分解和执行,各施其责,相互配合。

通过调控一体化的管理,充分实现了调度控制中心的集中化管理,实现了全部检测工作的集中有效进行以及资源整合,也便于监控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2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总体方案调控一体化系统需要依靠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完善的跨越平台,通过系统模型,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当前现有的调度自动化各应用功能的有效集成,并逐步建立、投运、扩充其他相应模块,实现应用软件的快捷接入,形成调度自动化应用的集体环境。

2.1 硬件平台建设在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为了满足调度与监控的共同需求,可以采取服务器群来进行计算的先进技术,合理调整硬件构架;同时,通过硬件系统的平台,对冗余配置进行配置,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调度与监控在一套硬件平台上运行,系统通过分层和分区的方式实现了调度的有效性,并对系统不同范围进行监视和控制,在该系统中,全程采用了4台SCADA服务器,4台历史服务器,以及2台网络服务器和1台PAS服务器。

在该配置中,系统的数据采用和前置服务器采用的是一体化配置,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

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研究设计

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研究设计

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摘要:基于智能电网自动化调度思想,技术先进、功能实用的调控一体化系统已成为电网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对调度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研究,结合电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科学、合理、高效的调控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调控一体化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036-01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生产和电网调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尤其随着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现电网调度由“分析型”向“智能型”的转化,对电网进行智能化的监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污染,提高收益。

1 调度运行管理模式目前,国内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调度运行管理模式:(1)传统模式:按变电站分站监控和操作变电站有人24h轮换值班优点:事故异常响应速度快。

缺点: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大量的运行人员。

(2)集控中心模式:按区域设置24小时值班监控和操作的集控中心,每个集控中心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变电站,变电站无人值班。

优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值班人员。

缺点:监控系统在各集控中心重复建设,值班运行人员较多,需建设多个集控中心。

(3)操作队+监控中心模式:每个地区级调度建立一个监控中心,按照作业半径分设若干操作队。

每个监控中心24h有人值班。

一个监控中心监控可以监控整个地区的变电站。

优点:人力资源利用率高,值班人员从一定程度上减少。

自动化技术得到充分利用;适应各级电网发展需要。

缺点:监控范围大,随着电网发展,监控中心需相应增加监控席位。

2 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为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实现调度智能化,提高电网运行效率,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推行的大运行模式要求,每个地区建立一个调控一体的调控中心。

调度功能与监控功能合并,按照作业半径分设若干操作队。

加快调控一体化融合的方案研究

加快调控一体化融合的方案研究

体化” 新框架 。 ( 1 ) 完善规章 制度。 成 立了领导 、 工作小 组, 建 立了调控 协
( 1 ) 完善工作 标准。 为适 应全新 的调控一 体化模 式 , 调控
中心根 据 国家 电网公司的各项 标准 对 调度 运 行有关 的规程 规

改革背景
大 运行改革 前, 调度与监 控实 行分 开管理模 式 , 调 度专业 负责滨州电网所有变电站的指挥 、 事故处 理 , 变电运行工区负责 公司所有 变电站 的监控 、 巡视、 操作等工作。 原变 电运行工 区有 监控值班 人员6 8 人, 监 控系统终 端机8 台, 调度 所有调度值 班人
员1 2 人, 调度终端4 台。
章、 标准制度、 业 务流程进 行相应 的修 订、 补充和完善 , 制订调 度 内部及 与部 门间的 主要业 务流 程和 工作 规范 。配合大 运 行 体系建 设技 术标准修 订 ( 包 括新 订 ) 数 量4 3 项、 新颁 布6 项; 管 理标准修订 ( 包 括新订 ) 数量3 9 项, 新修订 l 1 项; 工作标准修订 ( 包 括新 订 ) 数 量5 5 项, 新修 订2 4 项; 业 务流程 优化 ( 包 括新 增) 数 量3 2 项, 优化7 项。 ( 2 ) 调整工作职责。 设备的管理职责权 限不变 , 调控 中心负 责整 个电网安全运行 、 开关的远方单一 遥控操作及信息监控 。 变 电运维 工区负责 现场操作 、 设备异常缺 陷报缺和消缺 。同时 为调控 中心新增 的信息监 控责任制定 新 的规范 。 将监控信息分 为事故 、 异常、 越 限、 变位等 四类信息 , 明确 电力调控 中心负责 事故、 异常 、 越 限、 变位信息 的实 时监 视。在保证 电网安 全的前 提下, 深 入进行信息规范分层 , 采用多种技术 措施 “ 过滤”无效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下的集控微机防误系统设计方案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下的集控微机防误系统设计方案

关键词 : 调控一体化; 运行模 式; 防误系统
监控后 台、 测控装置 的软、 硬件发 生故障或运行人 员操作不 当时造成 的 ‘ 调控一体化 ’ ’ 模式下 , 设备遥 控操 作不断增加, 遥控操 电气 误操作不仅影 响安全生产 , 造 成经济 损失 , 甚 至还会 导致人身 电气设 备误动 。在‘ 伤 亡 。 防 止 电气 设 备 误 操 作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综 合 性 问题 , 由 于 各 种 电气 设 作 的 防 误 问题 就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_ 3 调 控 中心 信 息 不 全 , 存 在 安全 隐 患 备的操作都需要人 的干预 , 目前 电网中的变 电站采用 独立微机防误 闭锁 1 目前各 站与调控 中心之 间的通道都 已经很 完善了 , 但五防 闭锁 的操 装置, 是为 了有效 防止 电气 设备误操作引发人身和 电网重大事故技术措 网 施之一 。 而 随着 智能电网建设 、 变 电站设备技术水平 的提高 、 管理模式的 作信 息均没有 上送 到调控 中心 ,一 些重 要的防误 信息如临时接地线 、 直接影 响调控 中心遥控操作的安全 。 变化。目前变 电站 防误装置满足不 了“ 大运行 ” 、 “ 大检修 ’ 要求, 探索适应 门等在调控 中心无法 体现 , “ 调控一体化 ” 模式 的集控 型微 机防误操作系统 , 是完 善防误操作技术措 1 . 4 运 维 人员 防误 技 术 措 施 缺 失 实施“ 调控一 体化 ” 模式后 , 运 维人员主 要负责调度 指令 的分解 、 变 施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 调控一体 化’ ' 模式 中, 调度指令和 操作任务并没 而原来 的集控站 防误系统只有受控站的防误功能 有减少 , 误调度、 误操作的风险依然存在。在“ 调控一体化 ” 新 的运行模式 电站倒 闸操作 等工作 , 中, 必须面对一些新的防误问题, 主要防误问题 如下: 得到保 留。遇 到大 型的综合操作或 多站操 作, 由于集控主站防误功能缺 失, 不仅无法提前 验证操作票的正确性 , 而 且更 缺乏对多班组 、 多任务操 1 . 1 现有的防误需要适应 “ 大运行” 体 系的运行模式 存在诸多 的安全 隐患 。 目前采用的集控 防误操作 系统 基本上是小集控模式 ,即监 控中心 、 作 的防误技术措旌 ,

调控一体化图像监控系统实现方案

调控一体化图像监控系统实现方案
隔离装 置 , 确保遥 控 信息按 照一 个方 向传 送 , 不发 生交互传 送 。
图 3 系 统 互 联 示 薏 Fg3 Dig a o y t m It ro n cin i. a r m fs se ne c n e t o
图 2 图 像 监 控 系 统 网 络 不 惫 F g 2 Dig a o i e i . a r m f vd o mo i r g a d c n r l nt i n o t o n o
件 逻 辑 结 构 如 图 1所 示 。
S A A 系统 设 计 了相 对 独 立 的数 据 采 集 通 C D
信 网段 ,按 照 国 网公 司对 电力二 次 系统 安 全 防护
体 系 中三 层 四 区 的 划 分 考 虑 系统 安 全 性 , 对
图像 监 控 系统 以智 能 辅 助 决 策平 台 为核 心 ,
控系 统起 着重 要作 用 , 智 能化 、 动 化程 度 直接 其 互
影响 到调 度员 事 故处 理 与操 作 的效 率 ,而 该 系统
改造 又涉 及 了 电 力 安 全 一 区 (C D 系统 ) 安 SA A 和 全三 区( 视频 监 控 系 统 ) 联 的 事 宜 , 全 隔离 要 互 安 求较高。
级 电 网调度 自动 化 和 电力 市场 技术 的主 站 自动 化
系 统 . 该 系 统 遵 循 国 际 标 准 I C 6 9 0设 计 开 放 E 17
图 1 目动 化 系 统 应 用 软 件 逻 辑 结构 F g 1 o i a tu t r f a p ia i n s f i. L g c ls r c u e o p l t o t r o c o wa e f r
关 键 词 : 度 自动 化 ; 频 监 控 ; 控 一 体 化 调 视 调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电网结构规模的快速发展,集约化管理的需求日趋突显,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是电网运行机制上的一种变革,调控一体化的实施能够推进电网调度业务与设备运行监控业务的高度融合,优化整合电网运行资源,推进调度业务转型,提升电网运行调控能力。

只有有效融合电网调度和监控业务,调控一体化模式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才能实现运行资源的集约化和最优化。

从运作方式、职责、比重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了进行调控一体化改革的优势,集约化管理对人力资源统筹的优化调配,进而结合电网自身特点提出了实施调控一体化的具体路径以及人员配置优化方案。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结构优化引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对电网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此对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电力系统中传统的运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人员越来越重视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的设计与应用,为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1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应用的重要性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指的是电网控制管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变电集控和电网调度,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该体系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调控中心监控电力系统中的电网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电网运行中出现的故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另一种角度来讲,对电能的供应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减少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扰,需要保障电能的稳定输出。

在此背景下,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体系的应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电能系统供应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满足社会各领域对电能供应的需求。

2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基于社会各领域对电能供应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调控一体化管理理念,并将其付诸行动,实现电网调度系统与电网遥测遥控功能的高效结合,在原有电网运行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

智能电网配网调控一体化策略

智能电网配网调控一体化策略

智能电网配网调控一体化策略概要:电力发展是保证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社会各种资源不断枯竭的今天,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就是真正掌握了发展与生存的先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为原来在电力企业中疏于管理、松散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电网在市场经济改革和电力建设改革的大潮中,电网的智能化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随着国家对电力企业配网投入的增加,配网调控一体化也应运而生。

一、对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基本认识所谓电力系统调控的一体化主要是指:将电力监控与调节进行有机的融合,在充分利用高效的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将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运用到对电力网络的控制中,以此来实现电力企业对电力系统的无人值守、避免故障和维修、进行中心实时动态化监控的管理模式。

实现调控的一体化主要是指控制与维修两部分内容:控制主要是指电力企业指派专人对网络进行监督、管理、远程遥控,并对电网的各项工作参数进行调度;维修主要是指电力企业要求有专人负责维护、管理、巡视、检查等工作,并对突发的故障采取应急处理的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配网一体化的发展逐渐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开始,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自动化技术,形成了图形管理与电网指控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模式。

但是,目前我国配电网络调控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机制不匹配、网络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的结合程度不完善、维修维护工作严重滞后、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发展。

二、实现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具体策略(一)重视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我国电力企业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管理理念,在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的支持下加强对配网调控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职业岗位培训的方式,要求智能电网配网调控人员必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再例如:电力企业可以为配网调控人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正确引导电力人员不断提高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提高对配网调控的应用技巧,以便他们能够在配网调控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杭后调控一体化实施方案

杭后调控一体化实施方案

调控一体化实施方案杭锦后旗电力公司调控一体化实施方案一、杭锦后旗电网概况:杭锦后旗位于河套平原西北角,南临黄河,北靠阴山,西至乌兰布和沙漠,东接河套平原的临河市。

杭锦后旗电力公司是县级电力趸售企业,全旗现有110KV变电站2座(地调管理),35KV变电站6座,共有主变12台(不包括110KV 变)容量72100KVA,35KV输电线路6条,总长90KM,10KV配电线路51条,总长1353.67KM配电变压器共2076台,容量为KVA。

二、调控一体化运行情况:杭锦后旗电力公司开展调控一体化建设是基于调度自动化及光纤通讯等可靠的硬件保障。

调度自动化采用的是国电南瑞ON2000,该系统以UNIX操作系统为平台,充分保证了安全性,基于oracle商用数据库,具备强大的数据支撑能力,是目前最新一代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优秀支撑平台。

2010年5月初完成主站系统的安装、调试并投入试运行,同时对照《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要求及验收》(DL/T789-2001),不断完善其功能,已通过内电公司调度实用化验收。

到目前为止,运行状况良好。

系统配置:前置服务器2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全部采用双机热备的方式,保证了系统的可靠运行,调度员工作站2台,维护工作站1台。

终端服务器本期提供了16路单通道,可根据需要扩展为32路,目前接入8个站点。

该系统在满足五遥功能,为调度员科学合理调度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支撑。

按照《内蒙古电力公司农电系统调控一体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在原调度所的基础上成立调控中心,首先从建章立制抓起,建立健全调控管理制度,同时对调度管辖设备及权限进行重新定位,调度管理从以前的单一网架管理延伸到配电变压器高压侧。

为了适应星级标准化变电站对“五遥”功能的要求,将北郊变35KV隔离开关全部更换为电动隔离并安装微机五防装置,完善了遥视功能,增加了开关柜运行监控摄像头和开关室声音采集装置,可配合遥信信号对开关状态从信号、视频、声音三个方面实现运行状态监控,提高了开关设备状态监控的可靠性。

“调控一体化”设计说明书

“调控一体化”设计说明书

国家丙级证书号:“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EMS)工程初步设计阶段设计说明书电力设计所二〇一一年十一月设总:主设人: 校核: 编写:光明电力设计所“调控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EMS)工程初步设计说明【目录】1. 总的部分 (1)1.1设计依据 (1)1.2设计范围 (1)1.3设计原则 (1)2. 建设的必要性 (2)2.1工程现状 (2)2.1.1电网概况: (2)2.1.2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3)2.1.3远动厂站现状 (3)2.1.4调度自动化系统电源现状 (4)2.2项目建设必要性 (4)2.2.1安全性分析 (4)2.2.2效能与成本分析 (5)2.2.3政策适应性分析 (5)2.2.4结论 (5)3. 工程建设内容 (5)3.1设计规模 (5)3.2设计年限 (6)3.3技术要求 (6)3.3.1系统总体要求 (6)3.3.2支撑平台功能要求 (7)3.3.2.1数据采集交换功能要求 (7)3.3.2.2模型管理功能要求 (9)3.3.2.3人机界面功能要求 (10)3.3.2.4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要求 (10)3.3.3技术指标要求 (11)3.3.3.1系统容量要求 (11)3.3.3.2系统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11)3.3.3.3系统的负载率指标 (12)3.3.3.5系统可用率 (12)3.3.3.6可扩展性 (13)3.3.3.7 实时性 (13)3.3.3.8 高级应用分析软件性能指标 (14)3.3.3.9 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DTS) (15)3.3.3.10其他指标 (15)3.3.4硬件系统 (16)3.3.4.1硬件配置总体目标及原则 (16)3.3.4.2硬件系统配置描述 (17)3.3.5软件系统 (23)3.3.5.1操作系统 (24)- 1 -光明电力设计所“调控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EMS)工程初步设计说明3.3.5.2网络协议 (24)3.3.5.3数据库系统 (24)3.3.5.4输入数据 (24)3.3.5.5输出数据 (25)3.3.5.6人机接口界面 (26)3.3.6机房空调建设 (26)4.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28)4.1地点要求: (28)4.2机房要求: (28)5. 项目涉及的原系统拟利用设备综述 (28)5.1原EMS系统设备状态评价 (28)5.2原系统拟再利用设备情况说明 (29)5.2.1通道测试屏 (29)5.2.2通道屏 (29)5.2.3 SCADA服务器 (29)5.2.4 数据采集服务器 (29)5.2.5 调度大屏 (29)5.2.6磁盘阵列 (29)6.工程实施安排 (30)6.1外部环境落实条件 (30)6.2施工过渡措施 (30)6.3工程实施计划安排 (31)7.结论 (32)8.附件 (32)附件一:主要设备及材料配臵表 (33)附件二:庆阳调控一体化系统配臵结构示意图 (43)- 2 -光明电力设计所“调控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EMS)工程初步设计说明1.总的部分1.1设计依据1.1.1供电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1.1.2 DL/T5003-2005《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1.1.3《甘肃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1.1.4《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用化验收细则》1.1.5《电网调度自动化实用化要求》1.1.6《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软件基本功能实用要求及验收细则(试行)》1.1.7《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定》1.1.8《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1.1.9《电力系统设计实时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规定》1.2设计范围1.2.1 论述EMS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浅谈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及常见危险点控制策略

浅谈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及常见危险点控制策略

浅谈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及常见危险点控制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成为了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危险点。

如何有效地控制这些危险点,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浅谈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指的是将电力调度和调控两个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控和调度。

电力调度主要指的是按照需求和发电能力的不同,合理地安排和调度发电设备的运行,以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电力调控则是指在电力供应过程中对电力系统的负荷进行调整,以保持电网的平衡。

电力调度调控一体化不仅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控和管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精细化的调度和灵活的调控,可以更好地应对电力系统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常见危险点及控制策略1. 负荷过大负荷过大是电力系统面临的常见危险之一。

当负荷过大时,电力系统容易出现过载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供电中断。

为了有效控制这一危险点,首先需要在电力调度方面加强对负荷的预测与分析,通过精准的负荷预测,及时调整发电设备的运行,以满足电力需求。

在电力调控方面,需要加强对电网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时调整负荷大小,确保电力系统的平衡运行。

2. 变电设备故障变电设备的故障是电力系统中的另一常见危险点。

这种故障一旦发生,可能导致供电中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危险,首先需要加强对变电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及时排除潜在故障隐患。

在电力调控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故障应急处理机制,一旦发生设备故障,能够迅速采取措施,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3. 天气影响天气因素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暴风雨、大雪等极端天气可能导致输电线路受损,造成供电中断。

为了降低天气因素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需要在电力调度方面,根据天气预报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发电设备的运行方式,确保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也能够保障电力供应。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总体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的用电需求也不断提升,这也造成了电网管理的压力。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实施以后,逐步对用电的压力进行了缓解,但是作为一种新技术的融合,电力系统自动化与传统电网管理模式明显具有不配套性,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电网管理本身的不适应性。

十三五期间,我国电力系统也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少学者从精益管理理念出发,结合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对调控一体化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1 调控一体化运行设计1.1 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1.1.1 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调控一体化要能够通过一整套的系统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与监控,从而确保系统本身的安全性。

根据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调控一体化,应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系统自动监控技术要求整个系统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要能够通过监测工具对系统内部的服务器、内存条、CPU、通信通道等内容进行实时监控与检测,在系统运行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通过测试、对比进行故障分析与故障警示,并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整体的监控与检测。

系统工作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通过系统内部的传感器、系统的算法与参数,对整个系统工作的环境进行监测,包括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设备温度、外部温度与湿度等变量进行监测,在变量值域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警报。

系统冗余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信息、应用、系统安全防御技术等,冗余技术在使用与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系统本身的主备系统进行开发,在相应参数的控制内,对系统主备进行切花,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1.1.2 系统一体化系统一体化是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所在,在系统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电网调控与电网监控的需求,实现调控与监控的融合发展,并且能够为第三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供精准的服务,具体来说,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系统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包括六大部分,即系统模型搭建、数据信息、参数服务、图形服务、预警预告以及统一报表服务。

电网调控一体化方案分析与设计

电网调控一体化方案分析与设计
( 2 )
行 的细节调整 、 最终 决策 接 口, 从 而使调度方 案满足多种 运行 方 式需求 , 达到 在线调度 、 日调度、 周调度 、 月和年度 调度一 体
化链接 和滚动优化 目的。此外, 还需将计及各种 目标 、 约束 的不
通信 网络 结 构 、 软件 平 台设 计、 工作 环 境 设 计三 方 面提 出地 区电 网调 控 一 体 化 系统 的设 计 方 案 。采 )  ̄ KV M 阵 列技 术 对 调 控 一 体化 系统
的计算机进行 配置, 有效地提 高调控计算机设备 的利用率。 通 过电网调控一体化 平台总体设计方案的构 建能够进 一步完善智能电网调
面全面地对 电力系统的安全运 行进 行在线监 测 、 故障 告警和判 断, 将 电网的安全状 况 、 监测数 据从 多个层次 向不同权 限的运 行人员进行展示 , 以确保能够可靠和完整地了解 电网状况。
( 3 ) 安全评 估动态化: 通过稳态 、 暂态 、 动态等多方面 的在
同时 间周期调度 方案 与上一级 电网调度 中 l f , 进 行配 合, 并且考 虑上级电网需求对 电网的安全、 经济水平进行综 合评价。
期 的调 度方 式和运行方 案 。 同时, 不 同的调 度方案还 要给 出可

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整体设计
1 . 地 区电网调 控 一体 化 系统 整 体要 求
地 区电网调控一 体化系统 是未来智能电网调控模 式的重要
基础 , 智能电网调控模 式设计 的总体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内容 :
( 1 ) 数据 传输 网络 化 : 利用专 门建设 的调度数 据专 网, 准 确可靠地传输 电力系统多个厂站监测 、 运行、 控制等方面数据, 为智能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 的数 据通信保 障。

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实现及技术分析

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实现及技术分析

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实现及技术分析摘要:当前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在电源、输配电、负荷方面呈现新的变化和特点,建设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的新一代电力系统逐渐成为共识[1]。

而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电网发展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实现;技术1调控一体化系统设计本文提出一种调度与监控融合的调控一体化系统结构。

系统由硬件层、操作系统层、系统平台层和应用层共四个层次构成。

硬件层作为调控一体化系统最重要的基础,采用国家指定、安全可靠的网络通信设备和安全防护设备以及数据传感器。

操作系统层是面向工作人员最重要的人机交互层面,基于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进行开发,提供科学、合理、高效的工作和信息交互环境。

系统平台层为实时信息系统平台,为上一级应用层提供需要的各类服务,类似于电脑主机的进程与总线。

应用层涵盖了目前电网调度监控需要的主要功能,包括EMS、SCA-DA、自动发电控制AGC,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高级应用软件PAS,在此基础上还可能进一步开发新应用和算法。

2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2.1调控中心职责电网调控中心主要负责调度区域电网的运行和控制;负责执行调度部门下达的操作指令;负责对运维班组部署现场操作等任务;配合上一级调度进行电网事故及异常的紧急处理。

调控中心负责主要工作内容涵盖如下:电网遥测遥感相关任务,及时汇报电网信息;电网单一拉合开关的操作;远方拉合电容器;调度下令要求的其他操作;按照规定调控电网试验性运行操作;负责指令转接、指令实施、指令沟通工作。

调控中心应及时与相应监控部门和运维班组沟通。

2.2运维班组设置运维班组是调控一体化的实施层保证。

为保证变电站运行管理的顺畅,在智能一体化调控系统建设的同时应积极重视建设相应的运维班组,提高运维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重视运维班组的技术设备需求,使能与调控部门有效沟通和完成工作任务。

金元集团管控一体化实施方案

金元集团管控一体化实施方案

金元集团管控一体化实施方案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印发<集团公司管控一体化总体方案>的通知》(中电投体改〔2011〕276号)精神,结合金元集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步走”战略为统领,按照三级管理定位和三级组织架构,调整组织结构,理顺管理关系,促进产权关系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发挥规模效益,实现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

建立起结构合理、权责明确、治理科学、运营高效的集团化管控体系,为全力打造贵州产业集群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1.坚持战略统领、推动发展的原则。

按照符合战略规划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与贵州产业集群相适应的管控体系。

2.坚持依法依规、科学调整的原则。

根据《公司法》、《国有资产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原则,推进管控一体化优化调整工作。

3.坚持责权利对等的原则。

按照集团公司三级管控要求,建立并完善责权利相匹配的管控机制。

4.坚持运转顺畅、精干高效的原则。

规范设置组织机构,明晰管理界面,理顺管理关系,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流程。

5.坚持产业协同、价值最大化的原则。

实施产业链协同管理,重要资源要素集约化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

6.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的原则。

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管控模式。

二、主要任务(一)调整管理体制。

完成金元集团与遵义产业公司在管理架构上的重组,实现一体化管理;调整西电、中水、能发、发电运营公司管理体制,落实三级单位成本中心管理定位。

(二)调整组织结构。

优化调整公司本部与三级单位的组织机构,将管理架构与股权架构相分离,按照运营管控和专业化管理要求,从管理架构上强化金元集团本部管理职能,建立人才、技术、信息等支持性服务体系,缩短管理链条,明确管理职责,厘清管理界面,理顺管理关系,优化管理流程。

(三)优化产权股权结构。

按照“两级法人、三级管理”的原则,调整、完善与集团公司三级管理定位不一致的产权结构,解决多级法人主体问题,提高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推行调控一体化以来,地调调度台的业务在原有电力调度指挥基础上,增加了设备监视、遥控操作等工作,并承接上级调度操作票编制工作,即地调履行“调度运行管理、电网监视、系统操作”职责。

新增工作仅依靠现有人力资源及技术条件很难无差错完成,亟需对现有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案。

本文通过分析调度业务现状,结合智能电网先进技术,从组织措施改进、制度建设完善、先进技术应用3个层面探讨电网调度管理体系建设,以期优化调度业务运转流程,减少人员工作量。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设计引言一直以来,电力能源都是十分重要的能源,能够在无形之中直接地对社会的运转产生干扰,从经验上来看,电力系统的调控工作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决定该系统的运转稳定程度,所以调控工作受到的注重度也变得愈来愈高,并且也是电力企业务必要做好的一项工作。

然而,站在现实的视角来探究,在开展此项调控工作期间,仍旧还是会容易出现些许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办法得到妥善的处理,就会致使电力系统调控水准显著降低,由此可见,设计出一体化的调控形式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1现状分析1.1调控一体化现状调控一体化建设将监视业务从集控中心分离出来,地调调度台将调度与监视业务相融合,新模式下的业务包括调度、监视、控制、许可现场工作、编写中调操作票等。

以2019年为例,全年执行的检修工作达5492项,执行操作指令票6684张,编写中调操作票845张,监视信号近360万条,许可线路工作票732张,业务繁多复杂,存在安全风险。

1.2存在问题调度工作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工作隐患大:当前线路工作票由调度台直接对工作票负责人进行许可,调度值班员非设备运维人员,对作业现场情况不熟悉,难以把控现场安全措施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2)业务相交叉:调度台不仅要指挥停送电操作,还要编写操作票,指挥与策划业务相交叉,各项业务容易被中断,存在工作疏忽错漏隐患。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的设计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多数电力企业为了达到要求对一些新技术进行了合理应用,调控一体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在应用调控一体化后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有所提升,并且实现了电网调度及变电监控一体化的目标。

本文对调控一体化进行概述,之后对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设计引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对电网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此对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电力系统中传统的运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人员越来越重视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的设计与应用,为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1调控一体化概述调控一体化主要指对变电监控和电网调动进行一体化设计,使以上两种工作能够同时进行,进而实现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目标。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调控一体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运行维护工作站和调度控制中心进行合理构建,前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执行相关指令,根据调度质量对电力系统进行专业分析以及对电力系统现存问题或者隐患等进行有效处理等;后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实施监控电力系统,处理电网紧急情况和调整电网调度工作等,借助以往两个工作站最大程度的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

2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体系整体设计2.1基础的硬件平台设施硬件平台的建设是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基础,运用服务器群计算等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网调度和变电站监控的共同需求;此外,硬件平台还可以配置冗余设施,以提高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作为系统的基础平台,同时运行电网调度和变电站监控,采用分层和分区的方式能有效实现应有的功能,对不同范围的电网管理都可进行全程优化配置,而前置服务器与系统可进行资源共享,保持数据一致。

历史服务器、网络服务器、前置服务器以及SCADA服务器共同对冗余进行配置,更加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仙桃调控一体化管理办法

仙桃调控一体化管理办法

仙桃市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管理办法为规范公司变电运行管理及调度工作流程,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公司拟将原变电工区监控中心划归调度所,与原调度班合并组成调控班。

为确保此次调控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相关机构变更后仙桃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1 运行模式1。

1 调控班运行模式1.1.1 成立调度通信所调控班,由原调度通信所调度班和变电工区监控中心合并组成,值班地点在供电公司办公大楼7楼调度台.调控班设调控班长1人,调度员4人,监控员4人。

调控班实行四班三倒双人值班模式,每值由调度员1人和监控员1人组成.1.1。

2 值班时间规定:早班8时—16时,中班16时—20时,夜班20时-次日8时。

1.2 巡操队运行模式1.2.1 巡操运行按照现有模式执行。

2 相关单位及人员职责2.1 调度通信所职责2。

1。

1 负责电网运行方式的安排及调度指令的发布.2。

1。

2 负责电网经济运行及电压、无功管理。

2。

1。

3 负责电网运行工况的监控及运行信息的发布.2。

1。

4 负责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定值整定。

2.1。

5 负责调度自动化、通讯、远动及信息系统相关设备的维护。

2.1。

6 负责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五遥”信息的核对及联调.2.1.7 按照调度规程指挥事故处理,参与事故分析。

2。

1.8 负责通讯和调度自动化规划编制工作,参加审查仙桃电网的远景规划。

2.1。

9 及时准确的向95598提供相关信息.2。

1。

10 负责相关档案管理、报表编制上报等工作.2。

2 调控班班长的职责2。

2。

1 负责正确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政策、指令、规程及各种规章制度,完成各级领导交办任务和上级下达的指标。

2。

2.2 在调度通信所所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安排本辖区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计划检修、倒闸操作、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及事故处理。

2。

2.3 负责调度通信所“两措”计划的制定及实施。

2。

2。

4 负责仙桃电网运行方式的编制,经济调度方案、“黑启动”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探讨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探讨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探讨调控一体化是指将各个调控措施、手段和工具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调控体系,以实现经济社会运行的平稳和有效。

在现代社会中,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够提高调控效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调控一体化能够提高调控效果。

通过整合各种调控手段和工具,可以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调控体系,避免了单一调控手段的局限性。

例如,在经济调控中,通过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更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再如,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整合法律法规、行政手段、经济激励等多种手段,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调控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有序的环境,而调控一体化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调控系统,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出现。

通过调控一体化,可以实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调控一体化还可以提高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健可持续。

第三,调控一体化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在社会管理领域,调控一体化可以整合各种社会管理手段,加强社会治理。

例如,在教育领域,通过整合制度设计、资源配置、教育普及等多种手段,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

再如,在城市发展方面,通过整合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交通规划等多个领域的调控手段,可以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宜居环境的建设。

最后,调控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注重运行管理。

调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包括了规划编制、措施实施和效果评估等多个环节。

首先,需要制定具体的调控规划,明确调控目标和措施。

其次,需要加强措施的实施和执行,确保措施能够有效地运行。

同时,还需要及时对调控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整个调控体系的持续、稳定和有效运行。

综上所述,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调控一体化能够提高调控效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控一体化简要方案
依据荆州供电公司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我公司运行监控中心统一纳入调度通信所管理,将原有调度班与监控班合并为调控班,设置调度员及监控员,实行双人值班制度。

现将有关事宜做如下布置:
一、合并事宜组织机构设置:
成立合并事宜领导小组:
组长:谢波
副组长:别必举向书荣沈波朱志刚
成员:熊国平朱成详刘义吴涛
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统一部署工作、组织合并构架审定、组织讨论合并事宜细节。

小组成员负责合并后流程、工作细节、工作职责划分等需变更工作内容的方案制定。

二、调控基本模式构想:
将调度员和监控员合并为调控班,按九人建制,包括副所长兼调控班长一名,负责调度监控班管理,班员八名实行四班三倒双人值班模式,每值两人,分为调度员、监控员,时间按原班次时间执行。

三、调度员职责:
1.监控电网的潮流和各变电站的负荷、电压及无功的实时信息,及时向变电工区下达命令,改变所辖电网的运行方式,保证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2. 严格执行公司计划检修工作安排,做好停电检修工作。

根据事故处理的要求向操作单位下达操作命令,尽力防止事故扩大。

3.对遥测、遥信异常信息及时通知变电工区到现场检查设备状况和核查数据信息的正确性。

4.对通讯远动信号中断现象,及时向调通所远动通讯人员和主管领导反映检查处理。

5.根据职能科室的要求,按规定周期和要求汇总统计电网运行资料和报送相关报表。

6、按规程及倒闸操作的有关规定,正确指挥本系统的一切倒闸操作。

7.进行事故处理、紧急压减负荷时,可直接对变电站内所辖设备进行远方操作,操作后应尽快想办法通知变电工区。

8、主持交接班
监控人员职责:
1、主动协助、配合调度员完成值班期间内的工作任务。

2、负责向巡操人员指派设备检查、核对工作,确保设备状态的一致性。

3、负责所辖变电站的电压调整、电容投切、电抗器的遥控操作。

4、完成异常事件的简要分析报告,在调度员监护下负责隔离故障、电网运行方式的遥控操作。

5、负责检修票的答复及停电信息的发布。

正确填写操作票,完成操作票的下达工作。

6、记录异常情况下的运行要素:如事件、设备、故障现象等。

协助调度员处理异常情况。

7、维护当值期间值班大厅的清洁卫生工作。

负责当值期间来往的文件整理归档工作。

8、当调度员暂时离开时代理正值工作。

工作简要流程:
1、检修操作流程:
检修票申报—当班调度员、监控人员—调度审核人员批准—当班调度员—当班监控人员答复、通知停电信息。

监控人员票填写操作票—当班调度员—调度审核人员批准—当班调度
员—监控人员下达、通知操作单位
当班调度员—下达操作令—操作汇报完工—当班调度员、监控人员(备注:监控人员人员负责核对检修计划文件。

当班调度员可答复、下达。

调度员许可检修票开工。


2、运行监控流程:
无功、电压调整由当班调度员、监控人员监视电网运行情况按需求遥控投切、调整。

主变投退—当班监控人员—当班调度员—当班调度员、监控人员(操作)。

运行数据收集、汇总、各类报表由当班监控人员完成。

当班监控人员—变电工区—设备运行状态核对
当班监控人员—通信、远动—遥测、遥信核对
3、异常情况流程:故障处理由当班调度员下令。

(备注:监控人员协助完成故障处理指挥外其他工作:各类记录、分析、故障统计、处理故障时间节点、电话接听、调度员需要协助的工作等)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五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