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资源
第四章 土壤的组成及基本性质
二、土壤的化学组成
Soil composition by volume
1.继承了岩石和母质的特点: O, Si, Al, Fe 含量在80%以上 2.包含了生物活动的产物,反映地区水热条件所带来的物质迁移、
转化和富集特点 Si(非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相对富集; Al,Fe,Ca,Mg,K,Na(金属元素)倾向淋失; C,N在土壤中含量较岩石高20,10倍。
三、土壤的矿物组成
斜长石(plagioclase)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
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闪石(amphibole)
石英 (quartz) 云母(mica)
正长石(orthoclase)
辉石(pyroxene)
橄榄石(olivine)
硅酸三盐、粘土土壤(的一矿层物硅组氧成四面体和一层铝氧八面体)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1) 层状硅酸盐黏粒矿物—基本结构
第四章 土壤的组成与基本性质
主讲人:张彬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
一、土壤的三相组成
1.固体物质—土粒
Soil Composition
土壤矿物质:占重量95%以上,体积38%;
Air
土壤有机质:重量的5%以下,体积12%。
2.液体:溶盐类和简单有机物的水溶液
Water Organic
Mineral
3.气体:土壤孔隙中的各种气体。
铝氧八面 硅氧四
三、土壤的矿物组成
1)层状硅酸盐黏粒矿物—单位晶层结构
★ 2:1型单位晶层
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 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 式形成单位晶层。晶层间通过静电力和范德华力结合。
(2017)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组成①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② 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和作用① 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② 液体: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③ 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是瞬间的)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和蕨类分泌的物质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2.土壤的类型和性状: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和作用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①构建植物体:N、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茎的分类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2.茎的结构注: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结构,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 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 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 的作用。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 布规律。
A B
C R
A1 A2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二、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4.1.1.3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 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方向的。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 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 粒在土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 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此块土壤(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为V1。
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2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V1-V2)/ V0。
(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土壤的组成固体土壤非生物液体空气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腐殖质(有机物)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1、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土壤分类 土壤质地 土壤性状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细 输送,不易粘结;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图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爆裂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土壤的组成固体土壤非生物液体空气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腐殖质(有机物)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二、各种各样的土壤5、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6、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7、土壤颗粒性状: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透气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
(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8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10、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第四章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引言本章的注意任务是运用土壤分类理论和野外调查技术,认识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特性,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应的分类系统。
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学的野外测绘技术和制图原理,通过完成调查地区的各种制图任务,熟悉并掌握各类土壤草图和有关基础图件的测制过程及其编图技术,为调查地区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等提供科学资料。
第一节几种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简述引言土壤分类与土壤制图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学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类是土壤野外制图的基础,一幅土壤图本身就是该区土壤分类单元的平面分布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图也是发展土壤分类的基础。
因此,在土壤调查中对土壤分类给予较高重视。
土壤是由无数个体(单个土体)组成的复杂的群体系统,土壤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土壤分类就是选择土壤的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按照它们反映出来的特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似和分异性,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整理出一个系统,使其能够比较客观地揭示土壤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各学派土壤科学工作者对土壤认识的观点不同,虽然是对同一个土壤客体,但归纳综合的原则、方法、方案也就不同。
目前还没有世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
当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俄罗斯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以及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和由这一组织发展为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其中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无论是哪一种土壤分类制度,共同的识别方法程序都是通过野外景观记载分析,对单个土体剖面形态描述,室内比土评土,再经过样品化验等程序来完成的。
一、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195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以G.D.史密斯为首的土壤科学家着手建立新的定量化的土壤分类系统。
这个分类系统经过一系列的草案,在广泛征求国际同行意见,反复试用修改后,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一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习题解答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定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2、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地壳中最先存在的,经风化作用后任然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主要的原生矿物有:石英、长石类、云母类、辉石、角闪石、橄榄石、方解石、赤铁矿、磁铁矿、磷灰石、黄铁矿等;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由原生矿物转化形成的新矿物,统称次生矿物。
包括各种简单的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游离硅酸、三氧化物(R2O3•XH2O);次生铝硅酸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或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是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3、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通常用pH表示。
活性酸度的来源主要是CO2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土壤中矿物质氧化产生的无机酸,还有施用的无机肥料中残留的无机酸,如硝酸、硫酸和磷酸等。
此外,由于大气污染形成的大气酸沉降,也会使土壤酸化,所以它也是土壤活性酸度的一个重要来源。
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的反映。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其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
土壤胶体是H+和Al3+的贮存库,潜性酸度则是活性酸度的贮备,土壤的潜性酸度往往比活性酸度大得多,二者的比例,在砂土中约为1000;在有机质丰富的粘土中则可高达1×104—1×105。
第四章 土壤类型(课堂PPT)
15
第四章
中 国 土 壤 系 统 分 类 中 14 个 土 纲 检 索 简 表
16
第四章
(二)形态特征
1 腐殖质层 2 铁铝层 3 母质层
17
第四章
五 分类
(一)砖红壤 1 砖红壤 2 红色砖红壤 3 黄色砖红壤
(二)砖红壤性红壤
1 砖红壤性红壤 2 黄色砖红壤性红壤
18
第四章
(三)红壤 1 红壤 2 黄红壤 3 褐红壤 4 紫红壤
(四)黄壤 1 黄壤 2 表潜黄壤
19
第四章
主要富铝土在我国的分布
砖红壤:北纬22°以南的雷州半岛、海南 岛、台湾、云南的南部;
砖红壤性红壤:北纬22°至 25°,包括滇 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 南部及台湾的中南部;
富铝土分布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 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12
第四章
三 成土过程
富铝土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 程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 (一)富铝化过程 特点: ① 硅酸盐、铝硅酸盐原生矿物强烈分解, 产生以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铁、 铝氧化物。脱盐基-脱硅-富铁铝 ② 不同热量带的富铝化程度不一样。
教学重点
1.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的形成条件、主导成 土过程。
2. 了解富铝土和淋溶土的诊断特性及在世界 的分布。
3.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在中国的分布。
6
富铝土
本纲土壤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 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 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 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
价交换和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外,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
弱,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 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于半径越大,水
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土壤中一些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如下: Fe3+>Al3+>H+>Ba2+>Sr2+>Ca2+>Mg2+>Cs+>Ru+>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b.潜性酸:
其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当这些离
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 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 H+ 浓度, 使土壤 pH 值降低。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其 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据测定土壤潜性酸
②水解性酸度: 用弱酸强碱盐 (如醋酸钠)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
以将土壤胶体吸附的 H+ 、 A13+ 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
(醋酸)。此时,所测定出的该弱酸的酸度称为水解性酸度。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③活性酸与潜性酸的关系:
土壤的活性酸与潜性酸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强度,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 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土壤胶体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一般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顺序是: 腐殖质土>枯土>砂土。 土壤的可变电荷越多,缓冲能力越强。土壤缓冲能力 越大,对酸碱污染物的容量就越大。但是,土壤的缓冲能 力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这个限度,土壤的酸碱度 会发生强烈的变化。
1 2 3 4 5 6
保护土壤(解析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章4.6植物与土壤考点目录;考点一、土壤是重要的资源考点二、土壤的污染与保护一、考点分析考点一土壤是重要的资源1.地球土壤资源状态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
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不适宜农业生产的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89%。
如图所示:2.我国土壤资源状况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8.77×1012米2,占国土面积的91.39%。
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0%。
耕地面积为1.37×1012米2,其中高产耕地仅2.94×1011米2。
3.土壤的作用土壤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等的基本原料。
“民以食为天,农以土为本”道出了土壤对国民经济的重大作用。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人类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壤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利用和保护好土壤。
考点二、土壤污染与保护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1.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土壤质量的恶化,从而危害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现象。
2.土壤污染的种类(1)化学污染: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和性质。
①农药会在土壤中积累残留,种植的农作物中若有农药残留,会直接危害人畜健康。
②长期施氮肥,会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过量施磷肥,引起土壤缺锌、铁、磷成不溶态而不能利用。
(2)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污染。
(3)物理污染:如核反应带来的辐射性污染。
3.土壤资源的过度开发(1)耕地被蚕食(2)水土流失(3)土地沙漠化(4)土壤盐渍化4.保护土壤(1)保护土壤的措施①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管理,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并且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
第四章 土壤的组成及基本性质
+4
+3
铝
三、土壤的矿物组成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和性质
高岭组矿物(1:1型矿物)包括:高岭石、珍珠陶土、 迪恺石及埃洛石等
The structure of kaolinite(高岭土的结构)
三、土壤的矿物组成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和性质
高岭类矿物(1:1型矿物)的特点: (1)1:1型的晶层结构 单位晶胞的分子式可表示为Ai4Si4O10(OH)8。 (2)无膨胀性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较强的氢 键,膨胀 系数一般小于5%,高岭石层间距约为0.72nm。 (3)电荷数量少,阳离子交换量只有3-15Cmoles(+)Kg-1。 (4)胶体特性较弱 ,较粗(有效直径0.2-2m),颗粒的总表 面积相对较小,为10-20×103m2kg-1
三、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粘土(一层硅氧四面体和一层铝氧八面体)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1) 层状硅酸盐黏粒矿物—基本结构 硅氧四面体 铝氧八面体
Silicon tetra
Al u mi ni u m oc ta he dr on
三、土壤的矿物组成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和性质
Chlorite group ( 2:1:1 layer clays )
绿泥石组:以绿泥石为代表,富含镁、铁等
在2:1粘土矿物的相邻晶片间加 入一个八面体水镁片(或水铝 片)。由于强烈的静电吸引使其 成为非膨胀粘土。
Properties of Chlorite group 绿泥石组的特性
2 ( s w ) gr2 2 Kr 9
影响因子:
•重力加速度g •颗粒密度ρs •液体的密度ρw •液体的粘度η •颗粒半径r
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Al3+
良好旳团粒构造体:
•大小; •多级孔隙; •稳定性(水稳性、机械稳性 和生物稳定性)。
土壤构造改良剂:
能够将土壤颗粒粘结 在一起形成团聚体旳物 质,涉及天然物质和人 工合成旳高分子物质。
本章小结 一、关键名词
1. 比重 2. 容重 3. 土壤孔隙度 4. 当量孔径 5. 团粒构造 6. 土壤构造体 7. 毛管孔隙
孔隙度=1-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
孔隙度=1-
容重 密度
孔隙比= 孔隙容积 土粒容积
一般沙土孔度30-45%,壤土40-50%,粘土45-60%。
(二)三相构成和孔度旳测定及计算 1.固相率 由实测旳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计算之:
固相率= 容重 密度
2.液相率(容积含水率) 土壤含水量(质量%)=土壤水质量 干土质量
• 机械稳定性; • 生物稳定性; • 水稳定性;
土壤构造体形成机制:
•胶体旳凝聚作用; •水膜旳粘结作用; •胶结作用; •干湿交替; •冻融交替; •耕作措施; •生物作用
腐殖质
粉
砂粒
粒
粘粒
粉粒
砂粒
单个土粒
微团粒
团聚体
Ca2+ 土粒 腐
殖
土粒
质
土粒
Fe2+ 土粒
土粒 腐 殖 质
土粒 Fe3+
耕层土壤(015cm)旳 总孔隙度为5060%,其中通 气孔隙度为1520%,底层土 壤(1530cm)分别为 50%(总)和10%(气)。
二、土壤构造体***
(一)土壤构造旳概念 土壤构造是土粒(单粒和复粒)旳排列、组合形式。
这个定义,包括着两重含义:构造体和构造性。 一般所说旳土壤构造多指构造性(structurality)。
第四章中国主要土壤类型铁铝土、淋溶土
二、形成条件
砖红壤:热带雨林、季雨林,丘陵台地、低缓坡地,玄 武岩等铁质富铝风化壳。
赤红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花岗岩等硅铝 质富铝风化壳。
红壤和黄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偏干,黄壤偏 湿),红壤分布在高丘、低山地区,母质为第四纪红色 粘土和砂岩;黄壤在中低山山地发育,母质为砂岩和花 岗岩。
六、红壤
(一)分布
东部从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包括江西和湖南两 省的大部分,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北部和安徽、 浙江、湖北等省的南部;
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即云南省北部和贵 州省南部,以及四川的西南部,大致在北纬25º~31º 之间。 (二)成土条件
气候: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6~20℃, ≥10℃积温5000~6500℃,无霜期240~300天,年
4、暗棕壤(冷冻暗色始成土,冷凉软土;腐 殖质始成土)
① 明显的腐殖质积累作用:林下草本生长繁茂, 凋落物灰分富钙镁,因此,不仅有机质含量高,且 HA/FA高,>1.0。 ② 酸性淋溶(微酸)和弱粘化作用,无Bt形成。 ③ 部分发生漂洗。
5、白浆土(软土或淋溶土)
①明显的腐殖质积累作用(夏季温暖多雨,有利 于植物生长,冬季寒冷,土壤产生冻层,且地势 低平,水多,通气差,微生物活动弱)。 ② 产生白浆化过程。 ③ 部分发生漂洗。
红壤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并提高其利 用率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增产措施。
第二节 淋溶土
包括黄棕壤、黄褐土、棕壤、暗棕壤、白浆土,棕 色针叶林土、漂灰土和灰化土共8个土类。
共同特点: (1)与南方铁铝土相比,风化程度明显减弱,粘土矿 物以2:1 型占主导地位; (2)土壤中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应,有明显的粘 粒淀积。
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含量很低,无胡敏酸钙,HA/FA 为0.1-0.4;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一步分解,并不断增加粘粒和有机质。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和成土过程大大加快,为高等绿色植物 的出现和生长奠定基础。
(二)有机质的累积和消耗过程 有机质的累积过程是在木本和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 积累的过程,该过程在各种土壤中都存在。 1、漠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2、草原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3、草甸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4、林下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5、高寒草甸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6、泥炭聚集过程: 有机质的消耗过程是当自然土壤被开垦后,有机质被微生物分 解,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过程。
b、植物具有集中养分的能力。
c、植物具有累积养分的能力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重的作用 a、微生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把空气中的氮素还原为氨,从而 丰富母质中的氮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微生物能使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循环进行,使养分能循环利用
c、在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也是一个微生物所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
动物对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
湿度和温度并不是单独作用于成土作用的速度和方向,而是两 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过程
在热带地区,在高温条件下,如果水分条件充足,则矿物的风
化程度深,土壤向着砖红壤的方向发展,如果高温条件下,水 分不足,则矿物的风化程度弱,土壤向着燥红壤的方向发展。
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也是受水热条件的共同影响,温度在 45—50℃,湿度在60—65%,有机质的矿质化最大,有机质的分解 可达总量的90%,温度和湿度都超过上述范围时,矿质化受阻,可 促进腐质化作用,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
函数”的概念 s=f(cl,o,r,p,t……)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
1、母质 首先,母质的矿物组成、理化性状、 在其它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文鸿教育教育成就未来!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图一、土壤的成分: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1、土壤生物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物)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1两个相同的烧杯内空气的体积分数:)(2测定土壤中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直到正慢慢向烧杯内注水,正方体铁块和土壤,好把它们浸没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然后用: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有机物(3)土壤中的酒精灯加热(放石,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棉网上)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2教育成就未来!文鸿教育亡的生物体再在蒸发皿: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土壤中的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防止水倒流使略向下倾斜1)图实验试管口注:①(试管爆裂无机盐能溶于但不能溶于水;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燃烧水,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3、真菌土壤的组成固体土壤非生物液体空气(无机矿物质颗粒95%:占固体体积的盐)腐殖质(有机物)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土壤的形成4、:累两个部分。
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岩石的风化 :3教育成就未来!文鸿教育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二、各种各样的土壤、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 5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最重要气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等;其中多少和排列方式、粉砂粒、、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6黏粒(最细)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土壤颗粒性状7但保水性能差保透气透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水性能好 4教育成就未来!文鸿教育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
(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5教育成就未来!文鸿教育8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 6文鸿教育教育成就未来!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的功能。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圈: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
主要元素O、Si、Al、Fe、C、Ca、K、Na、Mg、Ti、N、S、P等。
2、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
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产物,由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构成。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是土壤形成的标志,土壤肥力的表现。
土壤水分:来自大气降水和灌溉土壤中的空气:成分与大气相似,不连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
3、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4、土壤中存在着由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细菌组成的生物群体。
5、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层次,分别为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6、土壤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不可逆性。
7、岩石化学风化分为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三个过程。
8、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根据测定潜性酸度的提取液不同,可分为代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代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KCl、NaCl等)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离子交换。
用强碱弱酸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此时测定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一、土壤资源的特点
土壤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其客观 的生产力和重复使用性。
在良性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土壤在植物生产中所消 耗的肥力会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得以恢复和补充。 从而维持一个稳定的肥力水平,满足重复利用的需要。
从土壤的自然属性和宏观的地质时间尺度来看,土 壤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而从人类生产利用的角度 和人类生命的时间尺度来看,土壤则可被视为一种不可 再生的资源。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二、土壤资源的价值
土壤资源不仅在历史上促成了农业社会的出现,并支撑 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在现代社会仍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 基本资源。
根据统计资料,目前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有大约88%直接 或间接来自于耕地所生产的农作物,12%源自牧场和海洋水产。而且可 以相信,在将来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将继 续依赖于地球上的土壤资源。并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粮食需求的 增加,土壤资源越显珍贵。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一、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
(一)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世界土地资源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耕地面积小,而起分布不均匀。地 球上陆地面积为14900万平方公里,而无冰覆盖的陆地面积约为13000万 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为30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 二十三,已根底仅有1400万平方公里。之战陆地面积的百分之17,可见 耕地面积是很少的,尽管有14.7%的可耕地有待开发,然而其中有些现 有条件下市很难开发利用的土地,例如冻土 沙漠 裸岩 陡坡山地等。真 正肥沃便于耕种的土地大部分已经被开垦,同时耕地的分布是很不平衡 的,特别是与人口分布不相称,非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人口很少,分别占 有耕地78% 87% 86%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6%,而可耕地却只占 20%,其中77%已经开垦。由此可见耕地面积不仅小,而且缝补很不平 衡。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表5.1 世界各大洲土地利用状况(面积单位:百万公顷)
大洲
全世界 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 欧洲 亚洲 大洋洲
总面积
13530 2420 1780 3030 1050 4390 860
可耕地
3419.1 620.7 596.3 712.0 397.9 886.7 199.5
可耕地 点
罗马尼亚 23331
10551 0.4522
4428
0.1898
6337
0.2716
原南斯拉 夫
23461
7803
0.3326
6378
0.2697
9269
0.3951
法国
54965
18752 0.3411 12511 0.2276 14599 0.2656
德国
77438 12447 0.1607 5889 0.0760 10290 0.1329
国家
估算人口 农田面积 人均农田 牧物面积 人均牧场 森林与林 人均森林
数
(1000hm2 面积(hm2) (1000hm2 面积(hm2) 地
与林地面
(1000人) )
)
(1000hm2) 积(hm2)
中国 1085008 100892 0.0930 285690 0.2633 131318 0.1210
加拿大 25963 46347 1.7851 23900 0.9205 326129 12.5613
美国 242159 189915 0.7842 24147 0.9971 265188 1.0951
前苏联 283993 232290 0.8179 373133 1.3138 928000 3.2677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表5.3 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
类
别
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亿亩)
14.9
英国
56160
6993
0.1245 11703 0.2084
2180
0.0388
澳大利亚 10315
46547 4.5125 440497 42.7045 106000 10.2763
全世界 4997609 1472401 0.2946 3153352 0.6130 4091350 0.8187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作业与思考:
1、简述土壤资源的特点;土壤资源的分 类和评价;
2、试述土壤资源的用途与价值。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现状
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 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 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
土壤资源具有客观的生产力重复使用性,土壤生产里的高 低,出来与自然属性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决定与人类生产科 学技术水平,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土壤,对农林牧具有不同的 适应性,人类生产技术是合理利用和调控适应性的有效手段, 及挖掘和提高土壤生产潜能的问题。
总面积 (%) 25.3
25.9
33.5
23.5
27.9
20.2
23.2
已耕地
1439.6 273.4 78.3 157.5 212.1 684.8 33.5
可耕地 占
可耕地 (%) 42
43
13
22
54
77
14
未耕地 点
可耕地 (%) 58
57
87
78
46
23
86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表5.2 世界主要国家人口与农田、牧场、森林面积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第四章 土壤资源
授课教师: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第一节 土壤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人类的生活所需物质相当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土壤资 源。古代先民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总结出“民之 所生,衣与食也;衣食所生,水与土也”的精辟见解。并将 国家概括地称为“社稷(土地十五谷)”。
地球表面面积虽然广大,但是真正可被人类利用的土壤 资源却是相当稀缺的。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三、土壤资源与人类文明
人类与土壤的相互关系是长期喝复杂的。在史前 的原始渔猎时期,土壤只不过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并 不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土壤在人 类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的基本自 然资源是气候和土壤,前者给作物输入必要的能量 和水分,后者是作物生长的基地和供给植物生长所 需的水分和养分的一种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