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医院
一、目的与依据为加强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医院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责任与分工1. 医院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传染病防控工作。
2. 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传染病防控责任人员,应严格执行本制度。
3. 各科室设立传染病防控专员,负责本科室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传染病防控措施1. 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及患者对传染病的认识。
(2)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加强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手卫生培训。
(3)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病房、走廊、洗手间等区域进行消毒。
(4)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2. 报告与监测(1)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例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
(2)加强传染病监测,对重点传染病开展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3)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疫情源头。
3. 应急处置(1)发现传染病疫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2)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置。
(3)对确诊传染病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四、培训与考核1.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能力。
2. 对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五、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通过实施本制度,医院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为患者、医务人员及医院员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就医环境。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二、防控组织与职责(一)成立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控方案,组织、协调和监督防控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1、行政部门负责防控工作的综合协调,包括人员调配、物资保障、信息收集与发布等。
2、医疗卫生部门承担传染病的监测、诊断、治疗和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和培训。
3、业务部门做好本部门员工的健康管理,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传染病预防措施(一)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栏、内部网络、培训等,向员工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二)做好环境卫生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垃圾及时清理。
(三)加强人员管理1、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健康检查,了解其传染病史。
2、要求员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四)疫苗接种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员工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四、传染病监测与报告(一)建立监测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二)报告程序1、员工发现自身或他人有疑似传染病症状时,应立即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
2、部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及时向医疗卫生部门报告。
3、医疗卫生部门核实后,按照规定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发病时间、就诊情况等。
五、传染病控制措施(一)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二)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采取隔离措施。
(三)停止聚集性活动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停止大型会议、聚餐等聚集性活动。
(四)加强消毒对患者活动过的场所和接触过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在人群中容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迅速扩散。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和实施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二、制度目标1.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和监测系统,实行及时的传染病报告和监测,确保疫情得以及时控制和处理。
2. 防止传播链条断裂:制定完善的传染源追踪机制,迅速发现感染者和潜在传播者,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
3. 确保公众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制定科学的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规范,降低感染的风险。
4. 加强应急管理和协同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多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提高传染病应对能力。
三、主要内容1. 法律框架: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确保政府有权力和责任干预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同时保护公众的权益。
2. 信息监测和报告:建立传染病信息监测和报告系统,实时监测疫情,及时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确保信息畅通和准确传递。
3. 疫苗和治疗药物:加强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分发,推动医疗科技进步,提高传染病的防治能力。
4. 传染源追踪和隔离:建立传染源追踪机制,及时追踪感染者和潜在传播者,对疫情严重的地区实施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链条。
5. 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6. 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确保医护人员的防护装备和操作规范,降低感染风险。
7. 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定科学合理的传染病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和评估,提高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能力。
8. 多部门协作和国际合作:加强卫生、公安、交通、教育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跨部门的联防联控机制;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
四、制度落实1. 责任分工: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实。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管理,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制定本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卫生健康机构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
二、传染病防控体系1.设置传染病防控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确保体系的科学、高效运作。
2.建立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对传染病的及时监测和报告。
3.制定传染病防控的标准和流程,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措施、个人防护等,确保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三、传染病预防措施1.加强对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
2.推广疫苗接种,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保护。
3.制定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包括洗手、消毒、健康饮食等,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传染病监测和报告1.建立传染病监测系统,对定点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监测,确保对传染病疫情的及时掌握。
2.实行传染病的实时报告制度,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对患者的传染病情况进行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上报和共享。
五、传染病防控应急响应1.建立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和其他单位在传染病爆发时的应急职责和任务。
2.提前储备传染病防控所需的物资和药品,确保应急时的有效供应。
3.制定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各方面应对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
六、个人防护措施1.强调医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保护,包括正确佩戴口罩、穿戴防护服等,确保其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2.加强公众的卫生教育,提醒公众避免接触传染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强调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感染者的隔离措施,防止传染病的进一步扩散。
七、监督和评估1.设立传染病防控的监督机构,对各级单位和个人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2.建立传染病防控的评估体系,对不同地区和单位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八、处罚和奖励1.对违反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包括警告、罚款等。
2.对传染病防控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励各方面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控工作。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一)总则1.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校的传染病防控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环境安全,并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的所有师生。
2.校内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由学校卫生防疫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卫生防疫中心应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构和队伍,明确工作职责。
3.学校应加强与公共卫生部门的合作,及时向公共卫生部门报告并接受指导。
(二)传染病监测和报告1.学校应建立健全定期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卫生防疫中心及时报告学校内师生的传染病情况,并配合相关部门对疫情进行调查和控制。
2.卫生防疫中心应建立传染病监测网络,及时了解学校周边地区的传染病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一旦发现学生或教职工患有传染病,学校应迅速采取措施,隔离该患者,同时向卫生防疫中心报告,并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配合疫情调查和控制工作。
(三)传染病防控措施1.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分为预防、监测、控制三个阶段进行。
2.学校应有完善的传染病防控预案,全面做好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培养。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体温测量,一旦发现发热或有传染病疑似症状,应及时追踪并清楚该患者的接触史,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4.学校应加强对师生宿舍、教室、洗手间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卫生环境,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消毒水等。
5.学校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停课、停运等,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四)传染病疫苗接种1.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传染病疫苗接种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计划进行接种。
2.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档案和监测系统,确保每个学生和教职工都完成相应的疫苗接种。
3.学校应组织疫苗接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学校应与医疗机构合作,组织疫苗接种工作,并及时向卫生防疫中心报告疫苗接种情况。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一、引言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流行不仅会对个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特制定本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二、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 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个人卫生水平等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综合治理 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加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等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控传染病的合力。
分类管理 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传播方式等因素,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科学防控 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坚持科学防控的原则,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传染病防控的组织管理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单位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明确各部门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包括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隔离制度、个人防护制度等,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有章可循。
四、传染病防控的措施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员工的健康教育,提高员工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单位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办公场所、食堂、宿舍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加强对员工的个人卫生管理,教育员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等。
1. 2. 3. 4. 1. 2. 3. 1. 2. 3.加强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3篇)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
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通过制定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机制,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 原则:政府主导、科学决策、预防为主、科技支撑、依法依规。
三、制度内容1.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1)建立传染病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2)明确传染病报告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传染病情况。
(3)建立传染病报告的奖惩机制,激励和约束相关人员履行报告义务。
2.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1)加强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控意识和能力。
(2)建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制定针对不同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3)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管理,规范感染控制风险评估和治疗措施。
3. 传染病防控应急管理制度(1)建立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规定传染病防控应急工作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应急措施等。
(2)加强传染病检测和诊断能力,确保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传染病病原体和诊断疾病。
(3)建立传染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机制,确保应对突发传染病爆发的需要。
4. 传染病防控监督与评估制度(1)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监督。
(2)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3)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共享和分析利用能力。
四、责任和义务1. 政府责任:加强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2. 医疗机构责任:加强感染控制管理,完善医疗设施和设备,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
3. 个人责任:遵守传染病防控相关规定,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和防控能力。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及时做出诊断、报告和处置,防止传染病疫情的传播和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
二、范围全院职工、进修、规培、实习人员、研究生、患者、来访者。
三、定义责任报告人:本院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人。
四、权责责任科室:传染病管理科五、政策依据及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自2003年5月9日起实施。
六、政策1.疫情报告管理原则1.1传染病疫情按照“谁接诊、谁报告”的首诊负责制原则进行传染病报告。
1.2疫情报告质量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
1.3传染病管理科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全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情况进行常规化督导,对违规行为照章处罚。
2.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2.1疫情信息监测2.1.1医院在门、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疱疹和腹泻病人进行预检、登记、分诊,及时监测、分诊传染病患者。
2.1.2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及疫苗相关传染病的监测。
2.2门诊日志传染病管理2.2.1门诊日志由门诊办公室负责管理。
指定专人对门诊日志进行日督查,质量目标达到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的及时性、客观性、完整性。
2.2.2门诊日志中传染病患者登记质量指标由传染病专职员负责督查,在上述质量目标基础上重点突出对疫情报告时限和疫情发生详细地址的督查。
传染病登记管理2.3.1预检分诊处、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及各临床科室要建立传染病患者登记本。
要求登记项目齐全,地址详细,处置去向明确,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无逻辑错误。
2.3.2检验科建立传染病阳性登记本,按法定时限向科室和传染病管理科报告传染病相关阳性检验结果。
2.3.3传染病管理科需对相关科室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下发整改意见书,并跟踪科室整改情况直至整改到位。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范文(4篇)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范文总则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定,制定本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一、工作职责1.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地区传染病防控方案,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指导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开展工作。
2. 各级卫生健康机构负责本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并配合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3.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承担相应责任,配合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卫生健康机构的工作。
4. 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应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报告本地区传染病疫情和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二、防控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应建立和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体系,定期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并及时报告上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
(2)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应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个人传染病信息记录,并及时上传至相关系统。
(3)疫情报告应包括传染病的基本信息、报告人、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情况等内容。
2. 传播途径控制(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并加强通风。
(2)对疫情发生地或高风险区域进行管控,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3)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应加强对食品安全和卫生条件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3. 医疗救治(1)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救治的工作机制,明确人员配备和处置措施。
(2)合理安排病房和医疗资源,做好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治疗工作。
(3)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防控知识培训,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4. 人员管理(1)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应建立健全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制度,确保员工的健康状况。
(2)员工在发病期间应主动向单位报告,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3)员工应做好个人防护,遵守相关防控措施。
5. 宣传教育(1)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并定期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2)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应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一、引言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危害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二、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目标和原则(一)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目标 1.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提高公众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公众的健康行为。
3. 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4. 加强传染病防控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传染病的挑战。
(二)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原则 1. 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 综合治理: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传染病防控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格局。
3. 科学防控:坚持科学防控的原则,加强传染病防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传染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依法防控:坚持依法防控的原则,加强传染病防控的法律法规建设和执法监督,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三、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内容(一)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制度 1. 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网络,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疫情动态。
3. 建立健全传染病预警机制,及时发布传染病预警信息,指导公众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 1. 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3. 加强对传播途径的控制,采取有效的消毒、通风、个人防护等措施,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加强度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规范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国家和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开展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制度内容1.职责分工(1) 国家和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负责对传染病的疫情获取、监测、信息发布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遏制疫情的扩散。
(2) 医疗机构应当贯彻科学防控策略,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对入院患者进行定期诊断和治疗,防止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蔓延。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负责对周边居民做好传染病的宣传和监测,及时汇报疫情,组织针对性防疫技能培训。
2.预防控制(1) 国家和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收集针对性信息,发布疫情通报,制定预防控制方案。
(2) 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预防控制方案,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措施,有力遏制疫情蔓延。
(3) 社会卫生服务机构应当根据预防控制方案,及时开展卫生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预防意识,减少感染风险和疫情传播。
3.疫情处置(1) 国家和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判定疫情的危害等级,确定处理方案和数量,准确宣传风险点,加强对散疫情场所的防护工作。
(2) 医疗机构要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等级,加强内、外防控措施,实行封闭隔离治疗,遏制疫情扩散。
(3) 社会卫生服务机构应当积极参与疫情处置工作,制定合理的应急计划,加强卫生宣传和预防知识普及。
4.监管(1) 国家和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医学卫生机构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规章的行为予以严格处理。
(2) 医疗机构要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管理,对治疗中的饲养人员、卫生员、家属等所有可能接触过患者或者污物的人员实行隔离观察或者临时隔离措施,加强防护措施。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信息汇报制度,及时监测疑似病例,细致统计疫情趋势变化,汇总并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报告。
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传染病的防控管理,保障医院员工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任何与传染病防控相关的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中的传染病是指由传染源经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人群、引起其中一种感染或致病的疾病。
第四条医院应当制定并实施严格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
第五条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控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第六条医院应当定期开展与传染病防控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第七条医院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的要求,配备必要的传染病防控设施和装备。
第八条医院应当积极与公共卫生部门和其他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传染病防控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九条医院应当设立传染病防控管理机构,负责医院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第十条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和修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二)组织和实施传染病防控培训。
(三)开展传染病防控检查和评估。
(四)配备和维护传染病防控设施和装备。
(五)建立传染病防控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
(六)与外部机构进行协作,共同推进传染病防控工作。
第十一条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机构由医院领导任命,设立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的工作。
第十二条医院领导应当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并推动其有效实施。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职责。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第三章培训和教育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开展传染病防控培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常见传播途径。
(二)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传染病防控设施和装备的使用和维护。
(四)传染病防控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要求。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员工和患者的防控意识。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1. 背景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线,为保障医院环境的安全和患者的健康,制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2. 目的
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效果,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
3. 适用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医院、诊所、卫生院等。
4. 主要内容
4.1. 传染病防控组织
- 设立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成员。
- 制定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确保责任明确。
- 配备专职传染病防控人员,负责日常防控工作。
4.2.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
- 建立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
- 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4.3.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 制定传染病防控方案,包括预防、监测、隔离、消毒等措施。
- 加强医院内科室与科室之间的传染病防控交流与研究。
4.4. 传染病应急处理
- 制定传染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
- 建立传染病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4.5. 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
- 组织传染病知识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 开展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控培训,提高防控水平。
5. 责任与监督
医疗机构领导层应对本管理制度的实施负有主要责任,并加强对防控工作的监督。
6. 其他
本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细则由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随时修订和完善。
以上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详细的实施细则请参阅相关文件。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保障公众健康、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制定本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所有地区,针对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三、基本原则1.科学防控:依据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
2.公正公平:对所有传染病防控相关工作和人员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个体或组织。
3.行政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本制度的执行。
四、管理体系1.政府层面:(1)建立专门的传染病防控管理部门,负责策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传染病防控工作。
(2)制定并发布相关的传染病防控指南、政策和法律法规。
(3)加强与卫生健康、交通、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
2.专家顾问组:(1)由专业的医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
(2)提供专业的科学建议,参与制定传染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
(3)监督和评估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执行情况。
3.医疗机构:(1)负责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隔离工作。
(2)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3)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确保传染病不会在医疗机构内传播。
4.公众参与:(1)提供传染病防控相关的健康教育,加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强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3)积极参与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五、传染病防控措施1.早期预警和监测:(1)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生情况。
(2)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报告。
2.传染病诊断和治疗:(1)提供标准化的传染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2)加强药物和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传染病的治愈率和防控效果。
3.传染源控制:(1)追踪和封堵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2)加强对动、植物、食品等传染源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4.个人防护:(1)宣传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掩盖口鼻。
(2)在传染病高发期或疫情严重地区,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员管理:对所有员工进行健康监测,发现疑似传染病症状的员工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2. 场所管理:保持工作场所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对于公共区域、卫生间等重点区域,要加大消毒频次,确保环境卫生。
3. 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换气,避免密闭环境工作。
4. 防护措施:为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并指导员工正确使用。
5. 健康宣教: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 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
7. 医疗保障: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为员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
8. 健康监测: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疾病,采取干预措施。
9. 食品安全:加强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10. 隔离观察:对疑似传染病症状的员工进行隔离观察,避免病毒传播。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地防控传染病在公司的传播,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4篇)
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工作职责1.政府职责: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宣传,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2.卫生部门职责:负责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疫情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3.医疗机构职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传染病的诊治工作,加强感染性疾病的隔离治疗,并做好外来人员的筛查和管理。
4.群众职责: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传染病防控的法律法规,遵循个人防护行为,积极参与疫苗接种和健康宣传活动。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及时准确上报感染性疾病病例、抗生素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和专业技能。
3.建立健全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确保在发生突发传染病事件时能够迅速、科学、有序地进行处置。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如婴幼儿、学生、老年人、疾病患者等,提供必要的健康检查和防护服务。
5.加强卫生环境的管理,提高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程度,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干净。
四、监督和检查1.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和公共场所的检查和评估。
2.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对不合格人员要及时进行纠正或调整。
3.严格落实传染病疫苗接种和健康宣传的相关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五、应急处置1.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或疫情蔓延情况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处置。
2.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控制疫情的蔓延,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对疫情发展的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防控措施,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六、法律责任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追究法律责任。
七、附则本管理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如有需要修改的,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执行。
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个人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第三条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强化科学决策、公众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协同合作,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二章传染病防控工作机构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设立传染病防控工作机构,负责全面协调、组织、指导和监督本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
第五条传染病防控工作机构应当由专门的工作人员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置人员,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传染病防控工作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并及时向上级机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第三章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第八条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依据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第九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引导公众形成科学的防控行为。
第四章防疫工作的责任和义务第十条各级政府应当明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十一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
第十二条传染病防控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工作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第五章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措施和方法第十三条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特点和流行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第十四条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当加强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防控措施的调整和优化。
第十五条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当加强卫生检验和检疫工作,确保食品和水源的卫生安全。
第六章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应急准备第十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应急准备制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完整版)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完整版)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该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诊疗科室和相关人员。
2. 目的通过建立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确保对传染病的预防、检测、报告和控制措施得以及时、有效地执行,以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3. 职责和义务3.1 医务人员- 参加传染病防控培训,了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 按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合理使用。
- 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置要求。
- 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传染病疑似或确诊患者。
- 主动配合传染病防控工作,如接受相关检查和接种疫苗。
3.2 医院管理部门- 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 组织传染病防控培训和教育活动。
- 督促医务人员严格遵守防控措施,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 实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4. 传染病预防控制4.1 传染病的预防- 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 定期开展传染病健康宣教活动,宣传预防措施。
- 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4.2 传染病的检测和报告- 配备专业的检验设备和人员,进行传染病的检测。
- 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卫生部门的要求报告传染病疫情。
4.3 传染病的控制- 对疫情传播范围内的人员进行隔离和治疗。
- 配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正确使用。
- 实施传染病暴发防控措施,包括消毒、隔离等。
5. 监督和检查医院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工作进行评估。
6. 处罚措施对违反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管理部门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甚至开除等处罚措施。
7. 其他如发生新型传染病或重大传染病疫情,医院管理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要求,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和措施。
以上是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完整版,旨在确保医院高效、科学地防控传染病,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是指一套规范和管理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制度,旨在有效预防、控制和管理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以下是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1. 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收集、统计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实施预警和预报,并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2. 疫情调查和溯源制度:对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和溯源,确定病原体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人群,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精准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制度: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方式,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措施、聚集性活动管理、病人隔离和治疗、环境卫生管理等。
4. 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加强与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社区等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一个统一、及时、高效的传染病防控网络。
5. 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度:制定各类传染病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应急措施和资源调配等,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确保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的能力和效果。
6. 信息公开和舆情管理制度:积极主动公开传染病的相关信息和防控措施,加强舆情监测和管理,做好媒体沟通和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参与和支持。
7. 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相关工作人员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对能力和水平。
通过建立和实施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和优化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应对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是一系列规章、政策和措施的集合,旨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护民众的健康和安全。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传染病监测和报告:规定各级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病例和疫情信息。
2.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制定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包括病原学调查、隔离措施、消毒和灭菌、个人防护、环境卫生等。
3.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响应:建立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加强专业人员的能力建设。
5.信息管理和共享:建立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和共享传染病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传染病防控的监督管理机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并追责。
以上是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一些主要内容,具体的制度和措施会因不同地区和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医院是传染病最早发现、最早报告、最早处置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强化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控制治疗措施。
一、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治疗等服务。
二、发现甲类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对疑似患者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三、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人,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四、在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时,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对于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车辆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第二篇: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疾病防控制度为了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特制订以下制度:1、学校师生员工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立即向校医务室报告。
2、校医务室实行首诊负责制。
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要按照规定时限:甲类传染病(包括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6小时内报告;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报告,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校分管领导和区教育局分管领导报告,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根据传染类别、发病人数、病情等疫情程度,逐级上报。
任何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疫情。
一经发现将视情节后果追究责任,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晨检制度1、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
2、以班为单位,实行班主任督促责任制,及时检查卫生员每日晨检记录并上交至校医务室。
在上午第二节课间将缺勤同学的名单和缺勤的原因及时送到医务室,下午缺勤同学的名单和缺勤的原因,在4点钟之前送到医务室。
每天有卫生老师汇总统计,以便及时了解学校每天发生疾病的情况。
3、发热在摄氏38度及以上或患传染病的同学一定要回家看病休息、隔离,病愈后复课必须由卫生老师检查,确认痊愈后方可进教室上课。
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1、各班指定专人负责对早晨入校的的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
各班均需备有学生缺课登记本,内容、日期、学生姓名、缺课原因、报告校医时间、备注等。
2、各班班主任负责每天的学生缺课登记,因病缺课的调查核实。
班主任可委托班干部及时将因病缺课学生名单及具体情况报告校医务室。
3、校医务室对缺勤学生应及时进行追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登记本上,如果是传染病缺课的应填写病名、发病时间、诊断医院及目前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情况,未明确诊断前,在备注栏填写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等。
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管理制度一、传染病1.一般突发事件学校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通报。
②组织专门人员督促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
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
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
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
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
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
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
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学术活动和会议的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暂缓进行;暂停成人教育和业余培训等教学活动。
④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厕所等场所在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
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
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区人民政府批准。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网上授课、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
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
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③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
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
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第三篇: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职专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织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校传染病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管理。
第三条为了有效地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每年制定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校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并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传染病防治,配备专用的计算机、电话、等通讯工具。
第五条学生科、总务科、教务科承担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六条由专人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对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建立传染病登记册和预防接种登记册。
第七条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宣教,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第三章疫情报告制度第八条校办公室为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本校的疫情报告工作。
第九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上报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一条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报告。
第十二条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于第一时间报告办公室,办公室在2小时内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四章发生疫情应急预案第十三条发现疫情马上启动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四条在学校传染病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防控工作各组织机构,并分工协作。
(一)组织指挥组。
负责进行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
(二)卫生防疫组。
负责卫生防疫工作,出现疫情时实施对环境不间断的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用药等。
组织对疫区人员的体检、卫生宣教和疫情报告等。
(三)医疗救治组。
对发生疫情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诊断救治,采用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并视具体情况请求上级医院会诊、支援或转诊。
(四)后勤保障组。
负责所需药品、器材的采购、供应及生活保障。
第十五条分设隔离病房,用于传染病人的隔离治疗,并由专人进行清扫消毒。
第十六条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上级统一要求,实施建议学校做出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十七条建立疫情信息员报告制度,每天向校医室报告前一天的疫情,由办公室负责统计上报。
第五章预防第十八条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定期体检。
做好新生入学的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以季节性传染病为重点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九条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对各班班长进行一定的培训,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
第二十条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为学生实施计划免疫,应接种率达100%。
第二十一条对食堂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