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共37页文档

合集下载

西方语言学史-第六章 认知语言学

西方语言学史-第六章 认知语言学

第六章认知语言学●(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学术旨趣●(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四)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五)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门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其基本观念是认为语言和语法是不自足的,力图通过认知和功能来解释语言现象,有时还试图通过语言的历时发展来解释共时现象。

●认知语言学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严格地说,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属于广义的功能主义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学术旨趣●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 1.功能解释语法的兴起●(1)起因于对Chomsky语言观的批评●首先,起因于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批评。

从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中期,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作为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雄霸美国语言学。

美国描写语言学专注于语言形式的描写,忽视对意义的研究,因此,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属于形式主义语言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继承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形式主义传统,把形式主义发展到极至。

转换生成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对语言要寻求“内部的解释”,要求尽可能形式化。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

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2、范畴化问题(上)(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3)基本层次概念3、范畴化问题(下)(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2)词语的多义范畴(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1)结构隐喻(2)方位隐喻(3)本体隐喻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1)Langacker的“意象”(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2)“意象图式”的界定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9、复杂性象似动因(1)形容词的“级”(2)名词的“数”(3)偏正结构10、独立性象似动因(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11、次序象似动因(1)时间顺序原则(PTS)(2)时间范围原则(PTSC)12、对称象似动因(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13、重叠象似动因(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1)“有界”与“无界”(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三、主要教学参考书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语言的认知基础(引子)讲义

语言的认知基础(引子)讲义

经验主义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人类经 验的产物,而经验是通过身体获得的。语言结构不是直 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即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人类经验是连接客观现实与人类语言之间的桥梁,或者 说二者之间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cognitive construction)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在 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 结构。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 达上,语言表达也就不可能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如现 实中墙角没有明确的边界,但语言表达上仍然会说“一 个墙角”、“墙角里”,认知上把墙角“识解”为一个 有边界的事物。 语言的意义植根于人类与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经 验,对于语言形式结构的根本原因,必须到形式结构以 外去寻找解释。
理据性与任意性是一对矛盾。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这一观点源于亚里士多德和索绪 尔。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 任意性结合,就等于宣告了任意性的合理性。 后来的生成语言学的基本主张就是句法自主论,把 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 认为语言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但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任意性进行了挑战。“大小、 长短、多少、高低、前后、里外、左右、好坏”合乎正 常的范式和语感,反过来却不正常(语序不任意)。 沙发上有只猫 *猫下有个沙发 空间关系 脚下的路 *路上的脚 不任意 在饭店里吃饺子 *饺子吃在饭店里 时间关系 从抽屉里找出证件 *找出证件从抽屉里 不任意
一个暗恋者对海棠无香的解释是,海棠暗恋去了, 它怕人闻出心事,所以舍去了香。从科学上,这样解释 当然无道理可言。从文学上,却可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借物传情是人类共同的表达方式。同一材料可以做成不 同的产品,同一束淡雅的花,有人视之为高洁和清白清 新,有人视之为苍白和无助无为,还可能被人寄托悲伤 和哀思。每一种解释都有客观依据,所以都对。海棠本 无香,有人喜欢海棠的无香的胭脂色的花瓣,所以会成 为喜欢者的寄托,也就是被“借”的依据。 文学有客观世界的基础,语言也有客观世界的基础。 文学是客观世界的形象,语言是客观世界的抽象;文学 是客观世界的升华,语言是客观世界的浓缩。从语言符 号和语言结构身上,我们当可看到事物的影子、事物关 系的展现以及文明的轨迹。反过来说,我们看到的这些 便是一种认识,实际是对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的一种解 释。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一研究翻译过程的必要性罗杰・贝尔(RogerT.Bell)认为翻译的概念有三层非常明显的意思:一、翻译意味着atranslation,就是说翻译可以指翻译这个行为的结果,也就是翻译后的文本;二、翻译意味着translating,即翻译在这里被看成是一种行为,是指译者是如何开展自己的行动来进行翻译这个动作,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翻译的第三层意思才指translation,亦即翻译是包括翻译过程和翻译后文本的抽象性概念。

在罗杰・贝尔看来,完整的翻译必须是既研究翻译后文本,又要研究翻译过程本身的。

但目前惯常的情况却是,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翻译后文本的研究,或只是在研究翻译后文本的过程中顺便提到了只言片语的翻译过程的话语,而翻译做为一个过程的研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有的人认为这种忽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翻译过程虽然极其复杂,但其实在译者的大脑中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造成这种忽略的原因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力掌握人的大脑,更不用说大脑中所发生的翻译过程了。

本文认为,一味地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是有误导性的,因为原文在经过译者的再造后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东西失去,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虽然受到人类认识的局限,但它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原文如何经过译者大脑的加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

因此,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还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二翻译过程和认知翻译过程做为人大脑的一种活动是和认知分不开的。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而用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意义的时候,如何做到意义不丢失,或者如果意义丢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是光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就能解决得了的,而是要深入到译者的经历和思维中去。

而认知正是探求将一种意义转化成另一种意义时人的认知心理的。

实际上,对翻译进行认知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周红民就认为,可以通过对译者的被原文激活的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原则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發展和探索,认知语言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和方法,认知语言学已经在中国语言学界蔚为壮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产生了大批的学术成果。

根据有些学者的统计,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杂志上發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论文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10倍以上,也远超过其他任何语言学分支。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e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九届。

认知语言学经历了由萌芽到發展的过程。

各种认知理论层出不穷,研究者的出發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功与过。

1.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1.1认知语言学概念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

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

认知语言学尚处于不断發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学派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认识。

综合国内外学者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可区分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并认为,狭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發点,以意义研究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1.2认知语言学分支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1、认知语意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意分析。

2、认知文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隐喻等,归纳出来的文法规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产生的文法规则。

3、认知语音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简介:李福印,男,1963年11 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 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 究领域:语义学;认知语言学;隐 喻理论与实践;应用认知语言学等。 主要讲授语义学、认知语言学、隐 喻理论与实践、心智哲学等课程。 代表作有《认知语言学概论》,《语 义学概论》,《语义学教程》等。
4.1 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非任意性”,“可解释性” 表现:在词形层面,复合词表现了突出的理据性 。如“看 到”是动作和结果的结合。 在语义层面,概念转喻是理据性的表现。如“一把手”。 语言形式“手”与意义“人”之间建立了转喻关系。 在语法层面,句子结构也是有理据的,各种形式的象似性 就是其表现。
(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 • (2)语法是概念化 • (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 1.5 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
• Driven将认知语言学划分为五大领域 Talmy 的认知语义学 • 认知语法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构式语法 原型理论 词汇网络理论
他很懂事 他很懂事,也很聪明
② 距离象似性: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上距离近的,形式上的距 离也近。 John killed Bill. 我妹妹, 我老乡 John caused Bill to die 我手, 我汽车 ③ 顺序象似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叙述的顺序对应所描 述的事件的顺序。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 3.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
• (1)针对英语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没有得到足 够的关注。 • (2)国内论文数量在缓慢上升,以汉语语言为研究对象 的论文数量有显著增加,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缺乏原创型,理论建树小。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康德虽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了综合,但仍属于客观主义。这种客观 主义理论,仍保留在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Frege等的理论之中。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西方哲学中两大学派的争论简史,现以“感性与 理性”之争为主线列表如下,然后依次简述:
(一)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过去哲学家解释世界物质构成元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著 名的“四因说”以说明事物的构成:
Experientialism 是指20世纪末L & J等学者的新观点。倘若两个属于都 译为“经验论”,容易产生混淆,因此主张 Empiricism 译为“经验 论”,而 Experientialism 译为“新经验论”。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 & J于1999年提出了“体验哲学”,这一理论将其核心内容总结成三条基 本原则:(1)心智的体验;(2)认知的无意识性;(3)思维的隐喻性。

(三)文艺复兴时期
经验论者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利用经验质疑权威, 结合实验中的新发现来修改理论,如达*芬奇、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持这一 观点。达*芬奇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 在语言研究中:经验论者重视语言的差异,而唯理论者寻找语言共性。 Robinson认为:古代语言学界只对希腊和拉丁语感兴趣,几乎不涉及语言 普遍性的问题。经院派学者假设Priscian所描写和分析的拉丁语实际上代 表了所有语言的普遍性基础,并试图对这一基础加以解释和证明。文艺复 兴以后,经验论者重视具体语言各自的差异,认为应该根据观察修正范畴 和分类,而唯理论者仍在寻找存在于各种语言表面差异之下的共性。
2. 20世纪的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 (1)新康德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特别是德国,广泛流 行的倡导复兴抗的哲学的流派,反对各种实用主义取向,只强调康德的 理论哲学,不重视他的实践哲学,抛弃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他的 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柏格森: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创造性地用“生命冲动”和“绵延” 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实现着“生命冲动”的洪流。 (3)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影响了许多哲学家,成为20世纪哲学 研究的中心理论之一。

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最全版)PTT文档

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最全版)PTT文档
有物。 戴“浩以一 ‘认壶为开语了言’中为整例体,用-壶部(分概原念则A来)转源喻于水人(概类念感B知),壶包和含水、同支在托‘、容接器触和等内空容间’关这系个的认基知本框规架则内。,两者密切相关,概念壶的激活会附带激活
戴概氏念说 水:。“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以下称为PTS)可以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 概(以念(3领)域为里例的) 状态的时间顺序。
如: (13)我 他吃做过成饭了这,你件再工打作。给我。
人(3)类最经不常符体合验时到间自顺己序的,可身是体例既(3是)能容说器而,又例是(3容″)器却内不的能客说体。。 戴相浩比一 较认而为言语,(3言′)最中符整合体时-部间分顺原序则,(3来″)源次于之人,因类为感“知工包作含”、是支先托做、后接“触成等”空的间。关系的基本规则。
戴浩一把物主-领有物的关系叫做整体-部 分的关系,因为物主常为整体而领有物常 为它的一部分。
他发现,如果两个名词性成分处在整体对 部分的关系,那么在语法顺序上,指整体的 名词性成则来源于 人类感知包含、支托、接触等空间关系的 基本规则。 这些基本规则包括: 规则1 如果B是容器,A在它里面。 规则2 如果B有个支托面,A在它上面。 规则3 如果A和B在空间上彼此有关联, 它们应该是接触的。
人类经常体验到自己的身体既是容器,又 ”
例如: 中国,湖北,荆州,荆州区郢都路,一十八号
概戴念浩水 一。说:“这条原则可以用汉语词序中的一些现象独立论证。 ”(由大到小)
(3)书在箱子的里头。 “又以如‘ : 壶开了’为例,用壶(概念A)转喻水(概念B),壶和水同在‘容器和内容’这个认知框架内,两者密切相关,概念壶的激活会附带激活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
为 结 构 主义 语 言 学或 描 写 主义 语 言 学 。 从 2 纪5 0世 0年代起 的语言 学研 究被称 为第 四代 语言 学 。其 间 具 有 杰 出 贡 献 的 当 然 是 乔 姆 斯 基 , 他 的 转 换 生 成
2 纪 8 代末 期开 始 的语 言 研究被 称 为第 五代语 O世 0年 言学 。第 五代语言学与其 前 的语 言学 相 比有几个显著 特点 。 其一 ,这 一期间的语言 研究是百 家争鸣 ,百花齐放 的阶段 , 多个语 言研究派别 同时共 存 ,如应 用语言学 、社会语 言学 、 心理语 言学 、神经语 言学 等等 ,但其 中最突 出的主 流是认 知语言学 。它们都 是从不 同的方 面来研究语 言的不 同层次 。 认知语 言学是 从认 知 角度来 研究语 言 ,并 探讨认 知活 动 的 内在机 制 。这标 志着语 言研究 从认 识论转 向 了方 法论 ,即 主体 如何认识 客体 ,以及 主体 的认 知机 制。相对 于乔姆 斯 基 的转换 生成 语言 学 ,这 又是 一个划 时 代的进 步 ,因此 , 认 知语言学被称为语 言学 的 “ 二次革命 ” 第 。其二 ,这一 时 期 的语言 研究都是 一些 跨学科 的边缘 学科 和交叉学 科 ,都 是借 助其它学科的研究成 果对语 言的各个层们 面进行 研究 。 这 也是一个 富有时代特 色的发展 趋势。 综 上所述 ,语 言研 究经历 了漫长 的发展 历史 ,由最 开 始 只对客体进 行描 述 ,到后来对 客体进 行解 释 ,再 到后来 研究 主体如何 认识 客体及 主体 的内在认 知机 制 ,这一 发展 历程展 现 了哲 学从本 体论 到认识论 再到方 法论 的发展 ,反 映 了人们对语 言认识 逐步深化 的过程 。
Ge r e l k f。 og a o _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他还提出了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共 相后于个别事物,重感性,认为没有离开 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承认事物是 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因此具有唯 物论思想。唯名论在语义学中的观点认为: 词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是任 意的。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说”,认为,一切感觉到 的事体都是变化无常的、相对的、因而是不真 实的;个别的、具体的事体都有一般概念,这 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而是真实的。这一 般的概念就叫做“理念”,具体的物质则是理 念的“影子”或“摹本”。因此,在认知论上 主张“灵魂回忆说”(Anamnesis)” ,宣传灵魂 不死,人的灵魂在投入肉体之前,寓居于理念 世界之中,投入人体之后,把理念世界中的知 识暂时忘记了,人们要获得知识,只需唤起自 己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记忆。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对认知的研究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论 (empiricism)或叫“经验主义”与唯理论(rationalism,又叫 “唯理主义”的争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 语言的研究中。 Lakoff(1987)、Johnson(1987)、L&J(1980,1999) 重新对 西方哲学进行了分类,将上述两种哲学思潮中的主要观点冠之 以“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t view或objectivism)”,与之相对的 为“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t view或Non-objectivism)”,并认 为客观主义来源于经验论、唯理论,这在西方哲学中从前苏格 拉底时代一直到20世纪,始终占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在 科学、法律、管理、新闻、道德、经济学、语言学等领域始终 占主导地位,对其他多诸学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主义理 论是构成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认知语言学习知识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习知识李福印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孕育。

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大致分为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从1975-1985前后,属于萌芽阶段;第二个十年大致时间段为1986-1995是确立阶段;第三个十年为成熟发展阶段,时间大致在1996-2006. 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分别为Ronald Langacker, Leonard Talmy, George Lakoff , Rene Dirven.认知语言学有两个首要共识分别为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

前者指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的普遍原则的共识;后者指语言的描述与我们对大脑和心智的普遍认识相一致的共识,是与其他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的学科对大脑和心智的认识相一致的共识。

这两种共识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高原则,哲学共识为第二位。

此外,认知语言学有三大假设分别为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的认知机制;2)语法是概念化;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最后笔者提出一个用汉语表述的简短的定义与学者们商榷。

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

认知语言学家对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划分有所不同,最后以Dirven的分类最为系统全面。

他将认知语言学分为五大领域,分别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基于现象学的研究,认知语篇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和认知心理语言学。

五大领域又可细分为18个小类,本章主要介绍了后九种分支。

第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接口,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提出的理论来研究文学作品。

其奠基人是Lakoff&Turner,他们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大量的诗歌实例,论证诗性思维的认知机制。

第二,衔接的认知语篇研究。

该类研究主要考察认知因素对语篇衔接的影响。

比如顺序像似性可以减少人对语篇的处理时间。

第三,认知词汇变化研究。

主要介绍了服装词汇的四种词汇变化形式,分别为语义变化,专名变化,形式变化和语境变化。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意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理解,如 “路径图式”、“容器图式”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 意象和意义。
语篇的认知模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认知模型 ,如“事件框架”、“信念-愿望模型”等,有助于学生 理解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05
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人机交互
研究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实现更加 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
信息检索与推荐
探究如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更加精准地检 索和推荐信息内容。
THANK YOU
比较不同语言的认知模式
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认知结构和表达方式,揭示语言的共 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语言学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
语言与文化认同
探究语言如何塑造和反映文化认同,理解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 要角色。
认知语言学的技术应用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然语言处 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
01
研究语言与认知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究语言习得的机制和
过程。
认知语言学与哲学的交叉
02
探讨语言与意义、真理、知识等哲学问题的关系,深化对语言
本质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03
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机器对人类语言的
认知理解和生成。
认知语言学的跨文化研究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 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
展变化。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动态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 语义等方面的演变,这些演变是由 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所驱动的 。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一、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探究人类语言认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其独特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体验哲学强调人类认知与身体、心智及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语言是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认知工具,而非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抽象符号系统。

在体验哲学的框架下,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与认知、感知、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紧密联系,以及语言在塑造和反映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分析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和研究实践的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1. 简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背景深深植根于人类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持续探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崛起,语言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不再将语言视为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将其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

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进而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认知语言学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语言教学、语言障碍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语言教学中,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材料。

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则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深化了我们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在实践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2. 阐述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意义体验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坚实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习知识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习知识李福印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孕育。

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大致分为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从1975-1985前后,属于萌芽阶段;第二个十年大致时间段为1986-1995是确立阶段;第三个十年为成熟发展阶段,时间大致在1996-2006. 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分别为Ronald Langacker, Leonard Talmy, George Lakoff , Rene Dirven.认知语言学有两个首要共识分别为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

前者指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的普遍原则的共识;后者指语言的描述与我们对大脑和心智的普遍认识相一致的共识,是与其他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的学科对大脑和心智的认识相一致的共识。

这两种共识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高原则,哲学共识为第二位。

此外,认知语言学有三大假设分别为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的认知机制;2)语法是概念化;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最后笔者提出一个用汉语表述的简短的定义与学者们商榷。

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

认知语言学家对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划分有所不同,最后以Dirven的分类最为系统全面。

他将认知语言学分为五大领域,分别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基于现象学的研究,认知语篇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和认知心理语言学。

五大领域又可细分为18个小类,本章主要介绍了后九种分支。

第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接口,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提出的理论来研究文学作品。

其奠基人是Lakoff&Turner,他们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大量的诗歌实例,论证诗性思维的认知机制。

第二,衔接的认知语篇研究。

该类研究主要考察认知因素对语篇衔接的影响。

比如顺序像似性可以减少人对语篇的处理时间。

第三,认知词汇变化研究。

主要介绍了服装词汇的四种词汇变化形式,分别为语义变化,专名变化,形式变化和语境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