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一、名词解释1.符号互动论答: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早期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和米德。
2.姿势对话答:姿势对话是指用表达着主观意愿的姿势开展沟通。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
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表情、姿态显示自己的意愿和观点。
要想维持友好的沟通,人们的面部表情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而要是对抗式的进攻,那么双方将显示出戒备、准备攻击对方的姿势,如横眉立目、紧握双拳等等。
3.主观定义答:主观定义是指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姿势某种意义。
米德认为“主观定义”是为什么人们对对方显示的姿势都能领悟其意义的原因。
用来沟通心理过程的各种姿势都是预先经过限定的,即各种姿势之所以能够显示意义,是因为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它某种意义。
在交往沟通中,某种姿势的意义能够被双方或大家领会,一方面在于姿势的意义是在交往中逐渐明确的,另一方面在于许多姿势的意义最初就是一种约定,是预先形成的共识,或者说人们为某种姿势下了一个共同的主观定义。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广泛交往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
二、简答题1.简述米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米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米德符号互动思想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1)人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协作是为了谋求生存,克服自身弱点;(2)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人类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下来。
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
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名词解释1.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犯罪就是⼀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活的⼀般条件有关。
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在这种观点上的。
2.有机整合(团结)答:有机整合是建⽴在社会分⼯和个⼈异质性基础上的⼀种社会联系⽅式。
现代发达的社会像⼀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样,其中每个⼈都按照社会分⼯执⾏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迪尔凯姆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
有机整合是迪尔凯姆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有机整合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和社会专业化⽽造成的两者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化各个⽅⾯,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
3.集体意识答:集体意识是迪尔凯姆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意识⽽存在,但它⼜不同于个⼈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已的特性,⼜有⾃⼰的⽣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致,即由更⼀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4.《劳动分⼯论》答:《劳动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
该书是作者的第⼀部代表作。
在书中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有正常的分⼯和变态的分⼯。
正常的分⼯产⽣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的维护功能。
变态的分⼯有:速度过快的分⼯(导致个⼈⾏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导致社会成员⾏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1.怎样理解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方法?答:(1)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理论观点①活动、互动、情感,这三个概念是霍曼斯分析小群体行为结构的基本概念。
a.活动是指在具体的经验层面上的实际行为,只要研究人类行为群体,其目光都必须从这种可观察的经验活动开始。
b.互动是指发出刺激或接受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它明显地表现出群体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
c.情感是指某种内部状态的外部显现或行为符号,可见这与一般的理解是不同的。
霍曼斯在这里强调了情感概念的可观察性。
在他看来,情感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的。
情感的比较分析主要表现在情感强度(高或低)与情感方向(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
三者的关系:活动、互动和情感是相互联系的,不仅人们的活动可以引起群体内部的互动与情感发生,而且互动与情感也相互影响,并且又都能影响人们的活动。
活动、互动和情感的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构成了群体内部的行为结构或群体自身的社会体系。
三种群体内部行为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范围,是群体的边界。
在这个边界之外是社会环境,群体存在于环境之中,并且必须适应环境。
②小群体的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a.群体的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而形成了群体的外部系统。
所谓群体的外部系统,不是指群体之外建立了什么系统,而是指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的内部结构。
b.群体的另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超出环境限制而发生的,这时活动、互动和情感所构成的联系被称为内部系统。
这种不受环境压力而形成的内部系统,是群体成员主动性的活动、互动和情感关系,是在群体任务之外的群体关系,因此霍曼斯又称之为附加系统。
c.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并且两个系统始终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无论哪一个系统发生了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另一个系统。
(2)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研究方法①霍曼斯强调社会交换研究的描述性时,是借助别人的观察材料进行的。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4.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迪尔凯姆(E.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生于法国埃皮纳尔的犹太人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士,家庭的宗教传统对迪尔凯姆的影响很大。
2.经过两次挫折,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迪尔凯姆结识了许多后来在法国学术界发生重大影响的年轻人,对迪尔凯姆影响最大的是历史学家德·古兰依和哲学家布特鲁。
后去德国深造,主修教学法。
在莱比锡,受冯特心理实验室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影响,坚定了他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信念。
3.1886年,迪尔凯姆发表了《社会科学的最近研究》、《德国道德的实证哲学》等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1888年,发表了《自杀与出生率》。
l89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并获得博士学位。
1895年发表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使迪尔凯姆在法国学术界的影响迅速扩大,而且也使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4.1896年,迪尔凯姆被聘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不久,创办了法国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社会学年鉴》。
这两件事被视为社会学发展的两件大事,标志着社会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大学的讲坛,标志着社会学已在欧洲学术之林赢得了一席之地,并且有了宣传自己的场所和空间。
在主编《年鉴》的l2年中,迪尔凯姆先后出版了《论自杀》《图腾崇拜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重要著作,后来出版的一些著作,如《原始分类》《道德教育》《职业伦理与大众道德》《社会主义与圣西门》等,也都是在这个期间写作的。
5.迪尔凯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就辉煌,而且在社会活动上也十分活跃。
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迪尔凯姆亲身投入这些矛盾之中,满腔热忱地支持他认为是正义和有益社会进步的一方。
二、社会事实的性质与解释1.社会事实的含义迪尔凯姆认为,真正的客观性追求不能仅仅归结为对社会有机体组织与行为的研究,而应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1.怎样理解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方法?答:(1)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理论观点①活动、互动、情感,这三个概念是霍曼斯分析小群体行为结构的基本概念。
a.活动是指在具体的经验层面上的实际行为,只要研究人类行为群体,其目光都必须从这种可观察的经验活动开始。
b.互动是指发出刺激或接受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它明显地表现出群体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
c.情感是指某种内部状态的外部显现或行为符号,可见这与一般的理解是不同的。
霍曼斯在这里强调了情感概念的可观察性。
在他看来,情感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的。
情感的比较分析主要表现在情感强度(高或低)与情感方向(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
三者的关系:活动、互动和情感是相互联系的,不仅人们的活动可以引起群体内部的互动与情感发生,而且互动与情感也相互影响,并且又都能影响人们的活动。
活动、互动和情感的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构成了群体内部的行为结构或群体自身的社会体系。
三种群体内部行为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范围,是群体的边界。
在这个边界之外是社会环境,群体存在于环境之中,并且必须适应环境。
②小群体的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a.群体的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而形成了群体的外部系统。
所谓群体的外部系统,不是指群体之外建立了什么系统,而是指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的内部结构。
b.群体的另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超出环境限制而发生的,这时活动、互动和情感所构成的联系被称为内部系统。
这种不受环境压力而形成的内部系统,是群体成员主动性的活动、互动和情感关系,是在群体任务之外的群体关系,因此霍曼斯又称之为附加系统。
c.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并且两个系统始终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无论哪一个系统发生了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另一个系统。
(2)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研究方法①霍曼斯强调社会交换研究的描述性时,是借助别人的观察材料进行的。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第六章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858—918)出⽣于德国⼀个犹太富商家庭。
中学毕业后,齐美尔到柏林⼤学学习历史和哲学。
1881年,齐美尔撰写了博⼠论⽂《根据康德的⾃然单⼦论谈物质的性质》,并获得了博⼠学位。
2.学术⽣涯齐美尔长期在柏林⼤学任教,但⼀直被排斥在正式学术圈之外。
但⼈们都承认,他和滕尼斯⼀起创⽴了德国社会学,并且是他开始了西⽅社会学由宏观层⾯向微观层⾯的转化。
齐美尔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多种领域,不仅⼴⼤青年学⽣在他那⾥接受了充实⽽⽣动的知识,⽽且像韦伯、卢卡奇、布洛赫、舍勒、曼海姆、阿多尔诺、霍克海墨等⼀⼤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在齐美尔精彩⾮凡的讲演中获益匪浅。
科瑟在评价齐美尔的学术影响时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次世界⼤战及战后,没有⼀个德国的知识分⼦能够逃脱齐美尔的修辞和辩证技巧的强有⼒的影响。
”3.时代背景齐美尔的学术与教学如此活跃,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齐美尔学术与教学的⾼峰期,正是“铁⾎宰相”俾斯麦当权时期。
在强权专制下,统⼀的德意志帝国在1870年对法战争取得胜利后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迅速⽽⼜⽭盾重重的德国现实,反映在齐美尔的学术思想中,蒸蒸⽇上的德国经济和德国⼯业,是齐美尔始终以激进的态度抨击时弊、张扬进步的现实基础。
齐美尔的思想实质上是代表着刚刚获得较⼤经济实⼒的德国资产阶级精神表现。
4.主要著作齐美尔著述甚丰,⽣前曾发表200多篇⽂章,其中有三分之⼀为学术论⽂,在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艺批评等⽅⾯的著作有20余部,其中影响较⼤的有:《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伦理学科学导⾔》《货币哲学》《社会学》《纯粹理性批判》《⽣命观》等等。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1.如何理解默顿对帕森斯的继承与批判?答:(1)默顿对帕森斯的批判:①默顿批判了“社会功能的统一性”原则。
帕森斯的宏观结构分析,以社会结构功能的统一性为前提,正是因为相同的社会结构就一定具有相同的社会功能,关于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的一般性功能分析模式才能成立。
默顿认为,社会功能统一性是不成立的,在结构功能分析中必须明确群体功能或社会结构功能的界限,而不应不加限制地抽象谈论社会结构功能。
②默顿批判了“普遍的功能主义”。
普遍的功能主义,即认为“所有的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的功能”。
在默顿看来,并非像宏观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那样,所有的具有一定标准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都仅有积极功能,而且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反功能”。
③默顿还批判了社会功能不可缺少性原则。
帕森斯等人认为,任何社会群体或社会结构都具有适应、达鹄(目标获取)、整合、维模等功能,哪一种功能都不可能在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中被排斥掉,如果缺少了哪方面功能,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就会紊乱,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都无法实现。
默顿认为这种判断是不能成立的,那些被认为不可替代的功能都是可以替代的。
④默顿批判的核心精神默顿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批判的核心精神是:强调中层结构功能分析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否定宏观结构功能分析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默顿对宏观结构功能主义的这种批判,同他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建立不脱离具体经验事实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
因为经验事实都是在特定条件中存在的,因而也一定是相对的、具有个别性和有限性的。
(2)默顿对帕森斯的继承:在默顿看来,仅仅描述经验事实,在具体琐碎的经验事实中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观层面的假设,不能解释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无法说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而试图用某些理论框架解释所有社会问题、旨在建立宏伟理论大厦的宏观社会学,距离经验事实太远,也无法具体而真实地回答现实社会问题。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作为微观描述和宏观概括之间的中介性社会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1.如何理解人的心理过程同人的社会行为的统一?
答: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的心理过程和人的社会行为的统一如下:
(1)米德主张把意识过程放到社会行为中去考察。
他指责行为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重视意识活动的社会基础,人们正是通过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才使意识活动作出协调反应,实现相互沟通。
把意识过程孤立地同个人生理过程直接对应,不仅是简单的,而且实际上是错误的。
社会行为是人们的外部的交往和沟通过程,而思维意识活动是人们的内在心理过程,然而,这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是不可分离的。
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和相互适应,同在思想意识中开展的沟通与交流没有本质的区别。
(2)米德提出在社会行为中考察人类意识活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这不仅超越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其他流派的实验心理学,而且也超越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传统认识论。
①由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强调用数学的方法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和情绪等心理过程进行实验测量,其实质是把心理过程等同于物理过程,看成与社会交往无关的客观现象。
②由笛卡儿、洛克和莱布尼茨等人阐述的传统认识论,无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把人的认识活动同社会活动分离开来加以研究。
传统认识论展开的认识过程,实质是从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的个人心理活动。
当米德在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中考察心理过程时,不仅超越了传统认识论,也超越了实验心理学和行为主义。
2.为什么米德把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研究?
答:米德把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研究的原因是:
(1)姿势对话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
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表情、姿态显示自己的意愿和观点。
这些表达着主观意愿的姿势开展沟通,就是“姿势对话”。
(2)主观定义
为什么人们对对方显示的姿势都能领悟其意义呢?米德认为是“主观定义”的结果。
用来沟通心理过程的各种姿势都是预先经过限定的,也就是说,各种姿势之所以能够显示意义,是因为人们从主观出发赋予它某种意义,在交往沟通中,某种姿势的意义能够被双方或大家领会,一方面在于姿势的意义是在交往中逐渐明确的,另一方面在于许多姿势的意义最初就是一种约定,是预先形成的共识,或者说人们为某种姿势下了一个共同的主观定义。
(3)象征符号
①含义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广泛交往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
在米德看来,人们交往行为中的符号不同于动物表现心理活动的姿态。
虽然动物在交互活动中也有许多能够沟通心理的姿态,但都是非自觉的。
②象征符号的虚设性、间接性和对象性
人不仅自觉地赋予某种姿势一个共同承认的意义,而且还能用一些已经有了共有意义的姿势来掩盖或修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动。
这就是说,姿势作为符号在人际沟通中已经
获得了虚设性。
姿势的意义虽然是由心理活动赋予的,但它一旦获得了共识即包含了共有意义,就可以同人的心理过程保持相对独立性,姿势变成了人类特有的符号,获得了间接性和对象性。
③语词
最具间接性和对象性的象征符号是语词。
a.语词的间接性首先表现在它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上。
语词是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它不能显现某种形象,但是可以刺激人的心理活动而想象出丰富的形象。
并且,也正是因为语词的抽象性使它获得了普遍性。
人际沟通在语词的媒介作用中变得更加广泛和有效。
b.语词不仅使人与他人的沟通更广泛有效,而且也使深入的自我反思成为可能。
米德认为,利用语词可以实现十分丰富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因为语词既能刺激他人,也能刺激自身。
这些凭借语词实现的自我意识活动,使人们不仅能够敞开一个外在的符号世界,而且也能够敞开一个内在的心理世界。
正是因为人们通过主观定义获得了姿势对话的含义,并且把其普遍化为具有广泛沟通意义的象征符号,所以可以将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3.米德怎样分析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发展?
答: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分化与发展的分析如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如何看待自己,这实质是一个自我对象化问题,即把自己看作思维对象加以思考。
于是,自我意识出现了分化,即出现了作为思维着的“我”和被思维的“我”的区分。
当人们以主格的I来称谓自己或意识自己时,这时的我是一个主观的我;而当人们以宾格的me来称谓或意识自己时,这时的我是一个被对象化的客观的我。
①主我与客我
a.I作为主观的我,是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主、自立的我。
以I来意识自己,我是一个主动的我,是一个当下存在的即时性的我。
此时,首先呈现在意识之中的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利益需求、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
b.me作为客观的我,则是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束缚和被动的我。
以me来意识自己,我是一个处于各种支配关系和受动关系中的我,是一个被自己和被他人作为观察对象或作用对象的我,是一个处于历时性之中的我。
②即时与历时
a.I是即时性的我,也是一个尚未展开的我,因此,I是缺乏规定性的我,是一个未能在时间过程中充分得到反思的我。
b.me是历时性的我,是一个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和对未来的展望中而被充分反思的我,因此也是在自我意识中明确了种种规定性的我。
③抽象与具体
a.I是抽象的我。
抽象的I虽然能使人获得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未能把自我放到社会关系中作充分思考,亦未得到具体限定,因而自觉程度不高,仅以I来对待自我未必能获得有效的社会交往。
b.me是具体的我。
具体的me虽然能使人懂得自己的诸多限制,明确自己过去的成绩与缺失,预测自己未来的希望与困难,但是,如果人仅仅以me来意识自己,那么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被抑制,他的思维和行为将难以超出被动状态。
④I和me的统一
米德认为,只有把I和me统一起来,人的自我概念才能既获得主观性又获得客观性。
这实质上要求人们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中反思自己,进而形成充实具体的自我概念。
实
现这一点,人们就能真实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交往中去理解,自我概念就会在主动与被动、即时与历时、创造与规范、个人与社会等种种矛盾关系中得到统一。
(2)自我意识的发展
米德还从个人意识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自我意识理性化问题。
在米德看来,理性化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持续的学习来实现的。
根据自我意识达到的不同程度,米德把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嬉戏、游戏和普遍化的他人。
①嬉戏阶段
a.在嬉戏阶段,儿童通过扮演他人而产生角色意识。
米德认为这种简单模仿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儿童在角色关系中从他人角度来发展自身行为的能力。
同时,可以使他们产生关于不同角色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基本感受,进而形成最初的社会组织感。
b.儿童的嬉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逐渐复杂化。
无论儿童玩耍的内容和形式怎样复杂,它都表现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儿童在玩耍中形成的小群体是不稳定的、缺乏规则的。
②游戏阶段
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a.复杂性
米德认为,游戏是具有一定程度稳定性和普遍性的娱乐形式。
游戏是按照在一定时间内或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认可的某些规则组织起来的。
进入游戏活动的少年儿童常常能够同时承担好几个角色,并且,游戏者面对的关系也变得比较复杂,任何一个游戏者都不能脱离游戏群体而单独活动。
b.组织性和规则性
游戏的复杂关系决定了它必须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否则游戏就无法正常进行。
游戏的规则是游戏者为了保证游戏过程协调而达成的约定或共识,这些规则最初发自游戏者的共同意愿,但是形成之后便获得了限制和规范游戏活动的权力。
游戏规则的形成标志着游戏者进入组织之中。
c.预期性
游戏的规则性和组织性,使游戏者一进入游戏过程便表现出明确的心理预期。
按照各种规则,游戏者不仅知道自己如何做,而且也知道别人应当怎样做。
于是,虽然规则限制了游戏者,但是游戏者却因这些限制而能对游戏过程有比较清楚的心理预期,游戏者的行为由此而获得了主动性,并且能够按照规则的限制而在允许的范围内作出有效的选择。
d.规则的重要性
从米德的分析可以看出,游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规则。
游戏规则不仅使游戏本身获得了组织性和预期性,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少年儿童通过对游戏规则的接受和遵守,逐渐形成并增强了责任心、义务感和社会制度观念。
因此,游戏是少年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在游戏中的自我意识已经进入到社会层面,少年儿童开始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中形成比较复杂的自我概念。
③普遍化的他人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开始在比较大的范围里形成关于自我的对象化和普遍化的意识。
“给予个人以自我的统一性的有组织的社区或者社会群体可以称作是‘普遍化的他人’。
”
a.立足点的变化
自我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普遍化的他人。
人的自我意识发生了立足点的变化。
到了普遍化的他人阶段,人们更充分地意识到自己不能仅凭主观意愿就能开展社会交往,还必须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伦理规范来设计和支配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