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2。
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透明塑料袋、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水、木块、活动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题1.回顾水的特征出示一只烧杯,一只装有清水另一只空烧杯.教师提问:“老师手中有一只杯子,大家看到里面装了什么?"预设:水。
另一只没东西,也有同学会说另一只里面装有空气。
追问:我们已经学习过水了,水是怎么样的呢?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水是透明的,水是会流动的……2。
“空杯子”观察出示另一只杯子,教师提问:这只杯子里又装了什么呢?预设:空气,也有学生说没有东西,此时应追问“你为什么觉得没有东西”。
师:这里面的确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关于空气,你知道些什么?预设: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的,空气是摸不着的……3.揭题出示一袋空气,教师讲述:“同学们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空气还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这就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袋空气》”。
(板书:认识一袋空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水的特征,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过程,又可以为接下来空气特征的观察起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探索1:收集空气,观察空气1.指导收集空气出示一个密封袋,教师讲述:既然我们要认识一袋空气,那我们肯定要先收集一袋空气,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你会收集一袋空气吗?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预设:请学生演示怎么收集空气:吹一下,兜一下。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特性。
2.掌握空气的组成和构成。
3.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空气一袋、放大镜、磁铁、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本。
三、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什么是空气吗?”、“你有没有想过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等等。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教师简要讲解以下内容:2.1 空气的定义和特性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存在的气体的混合物,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它具有质量、重量,可以产生压力,将物体向上推。
同时,空气可以被压缩和膨胀。
2.2 空气的组成和构成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其中,氧气占空气的约21%,氮气占空气的约78%,其他微量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氩气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例如:3.1 使用一袋空气•将一袋空气放入水中,观察袋子的变化,解释原因。
•在一片平静的湖面上放一小袋空气,观察袋子的浮沉变化,解释原因。
3.2 使用放大镜观察空气•将放大镜紧贴眼睛,并关闭一只眼睛,观察通过放大镜和不通过放大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差别,解释原因。
3.3 使用磁铁与空气互动•将磁铁悬挂在水平方向,用一块纸板遮挡住磁铁,使之与周围空气隔离,并在纸板上撒一些铁屑,移开纸板,观察铁屑的运动情况,解释原因。
4. 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归纳知识点,例如:•空气对物体的浮力和推力的作用。
•空气与光的传播的关系。
•空气对铁屑的吸引力。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应用场景,例如:•空气的压力在汽车和自行车的轮胎中的应用。
•空气的浮力在热气球中的应用。
•空气的振动在音箱和乐器中的应用。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第一篇:《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二、探索(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引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空气,但是对于空气的认知却很有限。
在《小学科学17》的教学中,认识一袋空气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
本次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3年级的学生。
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概念以及它的主要组成成分。
2.理解空气的性质,包括透明、无味、无色等。
3.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了解它对生命的重要性。
4.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归纳。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常见的实验工具和材料,例如:塑料袋、吹气球、瓶子、带盖的杯子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来说说空气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帮助他们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2.探究空气的组成:(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塑料袋,并请学生描述塑料袋内的物体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是空气。
(2)教师请一个学生将塑料袋内的空气倒进一个吹气球中,然后请学生感受吹气球鼓起来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明确指出塑料袋内的物体是空气。
(3)通过借助实验让学生明白,空气不是一种看得见、触摸得到的物质,而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
(4)教师向学生讲解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并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气体的存在,如二氧化碳。
(5)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是否有所变化。
3.探究空气的性质:(1)教师让学生合作进行实验:“我们来感受一下空气的味道。
”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只带盖的杯子,并要求学生在杯子中拧紧盖子,然后轻轻松开。
学生要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杯子内发生的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空气是无味的,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嗅觉感受到周围物质的味道,但是空气本身是没有味道的。
(3)教师进一步与学生讨论空气的其他性质,如透明、无色等特点。
小学科学_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1.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教学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1.小组(两两合作):透明塑料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水、木块。
2.全班:课件、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教师出示提问:“你能通过图片发现老师姓什么吗?”“出示乒乓球这是什么?”出示装水的杯子,问这是什么?“、出示空杯子,问这是什么?当学生说到“空气”时,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我们周围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认识,如:“我们周围有空气。
”“空气是看不见的。
”“空气是摸不着的。
”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
(预设10分钟)1.教师讲述:“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可以把它装在袋子里。
”(出示一袋已经装好的空气,板书课题)2.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两人合作,其中一个同学打开袋子,在空中用力兜一下再收紧,再扎紧袋口。
(出示相关图片)3.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一摸是否粗糙;用手捏一捏软硬;用天平去称一称轻重。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4.组织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袋空气的特征。
5.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概述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和组成,以及如何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可以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了解到空气的组成成分,掌握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组成成分;2.掌握通过各种手段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4.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空气的重要性和组成成分;2.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课题时间: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以“你的呼吸中承载着什么?”为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呼吸到的空气结构和空气对我们人体的作用。
默想完毕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空气的组成成分,以及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
第二步:了解空气时间:15分钟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验,学习到空气的重要性和组成成分,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各项重要成分。
第三步:学习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时间:30分钟教师可以引入空气质量的概念,并从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介绍如何检测空气质量。
室内检测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如用空气检测仪器,测量二氧化碳浓度。
室外检测可以采用市面上常用的检测方法,如PM2.5、TVOC、甲醛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合到实际中,了解到空气质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四步:总结时间:5分钟教师可以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教学中学到的重要知识点和技能要点。
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总结,并做好相关笔记,便于后期温故知新。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1.课堂笔记评估,包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课堂表现的评估,包括思维活跃程度、表达能力、问题探究的深度。
评估标准1.知识点掌握情况不低于80%;2.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和思考,回答问题得当;3.对于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教学实施条件•实验室或者气体检测设备;•一袋空气。
教学扩展除了空气这个主题,还可以引入更多的环保知识,如水质、废物分类、绿色植物等,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一袋空气,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已经学过有关物质的知识,知道物质有形态和质量,但是对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了解不多。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与已有知识形成联系,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相关知识,知道物质有形态和质量,但是对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了解不多。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事物的性质。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通常比较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概念,而不是仅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时可能会感到困难,因为他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另外,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以克服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恐惧和疑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空气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概念和理解。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空气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有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和大胆表达、耐心倾听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透明塑料袋,针筒,气球教师材料:透明塑料袋,橘子,木块,水,抹布,针筒、气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之前我们认识了许多周围的物体,谁能来说一说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认识和观察它们?生1:我们用眼睛看、耳朵听....师:是呀!这就是我们科学课上经常用到的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你记得可真牢固呀!生2:我们用乒乓球、小木块对比物体....师:真好!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比来观察物体。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认识一袋空气教案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是我们所必需的重要元素之一。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着空气,但是你是否真正了解空气的特点和重要性呢?通过这个教案,我们将一起探索空气的特性和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空气。
一、课程目标1. 认识空气是一种物质;2. 了解空气的特性和组成成分;3. 探究空气的功能和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一袋装有空气的透明袋子(可自制);3. 一些棉花球;4. 一些小洞难以穿透的薄膜;5. 一些小实验器材,如玻璃瓶、吸管、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引起学生对空气的注意,并让学生分享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
2. 激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心和猜想,引导学生提出对空气的问题,如“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是透明的吗?”、“我们为什么需要空气?”等等。
步骤二:认识空气(20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袋装有空气的透明袋子,让学生看一看并描述看到的情况。
2. 让学生触摸透明袋子的表面,引导他们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发现空气是无形的,并与实物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特性。
步骤三:空气的组成成分(30分钟)1. 呈现一些图片,介绍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利用小实验展示氧气的重要性。
将一只蜡烛点燃,然后将蜡烛放入一只玻璃瓶中,紧闭瓶口,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玻璃瓶内的变化。
解释燃烧需要氧气的原理。
3. 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了解氧气和其他气体在生物和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动物呼吸需要氧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等等。
步骤四:探究空气的功能和重要性(40分钟)1. 利用小实验演示空气的压力。
在一个水杯中注入一些水,将一张薄膜覆盖在水杯上,然后让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薄膜,观察和记录薄膜的变化。
解释为什么薄膜不会被按破。
2. 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压力对物体的支撑作用,例如,空气球充满空气能够悬浮在空中,汽车轮胎充满空气能够提供缓冲作用等等。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实验能力。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袋空气的外观、重量以及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已经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来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但对于空气这种无色无味的物质,他们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如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来了解空气。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一袋空气的外观、重量等。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袋空气,让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袋空气,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的外观、重量等,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例如,用气球吹空气,让学生看到气球的膨胀;用水的吸入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的流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空气的知识。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拓展对空气的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气球吹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并和家长分享空气的知识。
小学科学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引言: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认识一袋空气》是小学科学七年级下册的一节课,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和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围绕这一任务名称描述的内容需求展开详尽的讲解。
一、课堂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重要性;2.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探究空气的存在和压力;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透明的塑料袋、吸管、小玻璃片等;2. 教具:幻灯片、投影仪等。
三、课堂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有关空气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产生对空气的兴趣。
教师可以问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如:“你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但又看不见摸不到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空气的好奇心。
2. 探究(30分钟)a) 实验一:空气的存在- 将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通过吸管的一端充满空气,然后将吸管从袋子中抽出来,用手捏住袋口。
让学生观察袋子内部的情况。
-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袋子的形态和手的感觉,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袋子内部为什么没有空气?”- 建议学生检查一下袋口是否完全封闭。
教师可以给予提示,但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 学生完成探究后,教师可整理思路,引导他们得出结论:空气占据了塑料袋的空间,当袋口关闭时,空气无法逸出。
b) 实验二:空气的压力- 在幻灯片或投影仪上展示实验二的步骤和材料清单,解释实验目的,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标。
- 将一个小玻璃片平放在桌子上,用手将其按住非常紧,然后缓慢地把一个塑料袋子放在玻璃片上。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塑料袋变形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和试验,找到回答问题的线索。
帮助学生理解:当玻璃片上方压力大于下方时,塑料袋被压缩变形。
3. 讲解(20分钟)a)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空气的基本性质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物生存的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案例,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例如,通过实验观察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燃烧的影响。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空气的组成,认识空气中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成分;
2.掌握简易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比例;
3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创设更多有趣、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加强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主动发表见解;
5.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逻辑思维:通过分析空气组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空气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严谨的科学态度;
4.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5.团队合作: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空气的组成和比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空气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如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
学会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并能描述观察结果。
能够比较空气与其他物体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空气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特征,并能准确描述。
比较空气与其他物体的不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个密封的塑料袋,提问学生:袋子里有什么?引出空气的话题。
2.观察一袋空气看一看:让学生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闻一闻:让学生闻一闻空气的气味,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无味的。
摸一摸: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塑料袋,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3.比较空气与其他物体准备一些其他物体,如木块、塑料块、橡皮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特征,并与空气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味道、流动性等方面进行比较,说出空气与其他物体的不同之处。
4.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空气的特征。
强调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空气资源。
5.拓展延伸提问学生:空气还有哪些用途呢?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空气,如风吹动树叶、气球膨胀等现象,并和家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活动。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难点:
1.空气成分的微观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空气质量评价及污染物防控措施的深入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
1.对于空气组成成分的重点,通过直观的图表、模型和实验,如使用空气成分饼图和分子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气体成分的比例和作用。
2.针对难点中的微观理解,设计互动游戏,如“气体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气体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增强记忆和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认识一袋空气》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素养、环保意识和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组成和性质,了解空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水平。
2.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空气质量问题,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空气资源的行动。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调查中。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自主探索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反思总结: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反思总结法: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和改进的习惯。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2)新知识学习环节:采用讲授法,结合PPT展示,为学生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性质和用途。
(3)探究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措施。
(4)实验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空气成分实验,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认识一袋空气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带着学生一起探索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教案的主题是《认识一袋空气》,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并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
二、前期准备:1. 准备一些小袋子、橡皮筋、吸管、气球等材料。
2. 确保教室环境适合进行实验。
三、引入活动:1. 大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空气的问题,如空气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等。
2. 看图猜词: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猜测出与图片相关的单词,如风、气球、呼吸等。
3. 前置知识检测: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回忆关于空气的知识,如空气是否有质量,是否可以看到空气等。
四、探究活动:1. 观察实验:将一袋子完全折叠,然后用橡皮筋绑住。
再用吸管封住袋子的一端,让学生观察袋子中是否有空气。
2. 讨论观察结果:学生观察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袋子中是否有气体,这个气体是什么等问题。
3. 实验猜测:鼓励学生提出对于袋子中气体的猜测,并带领他们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
4. 进行其他实验:利用气球、吸管等材料开展其他实验,如用吸管吹气球,观察气球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气体的体积与压强等概念。
五、讲解知识点:1. 学生的猜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 定义空气: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引出空气的概念,并简单解释空气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3. 空气压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中的观察,了解空气对物体的作用和气体对容器的压强,简单解释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六、拓展应用:1. 呼吸与空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如何呼吸能够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
2. 空气污染与环保: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并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空气质量。
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
内容: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空气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空气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知识点梳理
一、空气的基本概念
1.空气的定义: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氩气(约占0.9%)和二氧化碳(约占0.04%)。
3.空气的质量:空气的质量取决于其密度,而空气的密度又取决于温度和压力。
2.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即使是在密闭的容器中也有空气存在。
3.空气的作用: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如空气支持燃烧、空气中的氧气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等。
4.爱护空气: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针对每个作业,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在检查学生观察空气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如气泡、泡泡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在检查学生进行空气实验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正确进行了空气实验,如空气炮的制作、空气的流动性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在检查学生调查空气污染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正确调查了空气污染情况,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在检查学生制定空气保护计划的作业时,可以指出学生是否制定了一个有效的保护空气的计划,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并给出具体的反馈。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什么,了解空气的成分及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利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3. 学生能够加深对环境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明白自己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性质及重要性;空气实验的操作方法。
难点:环境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1. 实验工具:瓶子、蜡烛、湿纸巾、杯子、吸管、水。
2. 实验材料:一袋空气。
3. PPT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性质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4. 教师备课:准备好实验演示的流程和讲解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关于空气的图片和视频,引入话题。
2. 提问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探究空气的成分(20分钟)1. 实验操作:a. 将一袋空气放在水中,观察一段时间后袋子的变化。
b. 用蜡烛点燃,吹灭后将蜡烛放入瓶中,将空气袋中的空气吹入瓶中,观察蜡烛重新点燃的情况。
c. 用湿纸巾捂住杯口,用吸管吹气入杯,观察杯子变化。
2. 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得出空气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可以理解空气在燃烧和生物呼吸中的作用。
三、探究空气的性质(30分钟)1. 实验操作:a. 将一袋空气充分吹气,封口后揪紧袋口。
b. 请学生尝试用手指戳破袋子,观察袋子的变化。
2. 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发现袋子被戳破后,空气会逸出,说明空气具有质量和体积。
四、环境污染与空气质量问题(20分钟)1. 通过PPT介绍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环保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2. 与学生讨论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
课后作业:1. 回家后,观察家庭周围的环境污染现象,并写一份环保倡议书。
小学科学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注意实验安全。
4.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了解空气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2. 通过实验认识和观察空气的性质。
3. 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板书:主题:认识一袋空气内容:空气的特点、存在方式、应用价值示例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2. 实验器材:一袋空气、透明杯子、吸管、针等。
3. 实验原料:可乐、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请几个学生回答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我们将一起认识一袋空气。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板书空气的特点和存在方式,并解释每个特点和方式的含义。
讲解完毕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3. 实验操作(30分钟):实验步骤:(1) 将一袋空气用针扎一个小孔。
(2) 将针头靠近杯子的表面,轻轻挤压一下袋子。
(3) 观察杯子中的现象。
学生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4. 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询问学生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并明确指出杯子中发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为此现象找到合理的解释。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和理解,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5. 实验及观察(20分钟):分组进行更多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1) 将一袋空气放入水中,观察袋子的情况。
(2) 将一袋空气紧贴在鼻子上,感受气流。
(3) 用吸管抽取一袋空气中的气体,然后通过吸管将气体吹出。
6. 知识梳理(10分钟):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总结空气的特点和存在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天津市与平区万全小学刘树鑫
【教材简析】
本课就是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就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
使学生发展自己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2.将空气与水与木块进行比较;3.记录空气的特征,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
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与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
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就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就是可以被观察与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就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她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就是瞧不见的,但就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就是否透明、就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不?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您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就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她们知道空气虽然就是瞧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您认为空气就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就是瞧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
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您有什么好方法不?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与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瞧一瞧、想一想,您有好的办法了不?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
使学生的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您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与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瞧颜色”“形状”“就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与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专项——“水”。
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不?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就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您能把空气与水与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不?瞧一瞧它们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与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
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与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不?
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
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
继续加强培养说与听的习惯。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您就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就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就是一样的”“跟水对比,水就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就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就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瞧见这袋空气就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设计意图:这就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
这节课也就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她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与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
在本单元,学生主要就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与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就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
法去观察其她的物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