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课程教学大纲(保留版权)《健康心理学》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分析与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心理问题。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0小时,课堂讲授占80%,实习占20%课程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是学科结业闭卷考试,100分钟,占学科总分70%;二是平时作业思考题或小论文,占30%。
主要参考教材Phillip L.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郑晓边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论一、健康1.大众对健康的解释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WHO,1947)。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三分法观点,将健康限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非仅仅是疾病的缺乏。
3.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4.整体健康观5.健康的水平(1)格林伯格提出了健康的五级观点。
(2)汤纳特尔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6.结论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
对健康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
健康的特点二、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科学的婴儿期。
1、定义: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该定义特征:包括教学、研究、干预三大职业活动。
2、健康心理学的对象健康心理学的对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达到健康状态有关的心理现象。
健康心理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大纲关键信息项1、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性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身心交互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激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信念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健康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行为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疫苗接种与疾病筛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焦虑与心血管疾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抑郁与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压力与慢性疼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患者的心理调适疾病应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治疗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医疗环境中的心理因素医患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医疗决策中的心理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医院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健康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职业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心理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年健康心理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致力于研究心理因素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以及应对疾病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三年制普通高职护理助产类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健康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具有同等地位。
健康心理学采用心理和行为可为的临床咨询,组织方法,他和临床咨询,职业工业和社会心理学有很多相同之外。
健康心理学是在一个业务机构里执行的,这种机构有明显的康复名称和标志。
健康心理学服务时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受过充分练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表承#。
健康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为伤,病,残者提供心理学方面的服务,以促进其适应工作,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过程,而从最大限度的减轻其##和残疾程度。
健康心理学贯穿患者功能康复的整个过程,并且在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矫正和健康护理等方面,心理学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健康心理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心理学的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技术和方法,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健康护理过程中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
#心疾病障碍的问题,而达到优质健康的目标。
在能力了目标中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指导各类人群的健康,诊断和评估健康状况提高临床能力的培养,学会心理健康的常用技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用于健康技术上。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对营养知识理解,记忆,总结和健康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升入研究问题的习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目标上,掌握心理健康的常用技术。
常用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应给予应激障碍。
心理健康,多种临床病症患者的心理健康。
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心#疾病的心理康复,儿童患者与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城建传染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熟悉康复心理学基础。
了解健康心理学概述。
在情感目标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意识,应用人际沟通技能,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技巧,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心理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了解其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明确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树立更加全面、科学的健康观,在促进自身健康以及推进社会的健康保健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材[美]Phillip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三、学时:36四、学分:2五、考核目标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
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30%,领会30%,应用40% 。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60%第一章健康心理学:健康保健中日益增长的伙伴关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从健康心理学自身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健康心理学的关注内容、视角及健康心理学家的活动领域。
1、识记:健康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领会: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课程内容一、健康心理学的定义界限问题(一)健康心理学诞生(二)健康心理学的定义二、健康心理学的区别界限:(一)心身医学(二)医学心理学(三)行为疗法(四)行为医学(五)康复心理学(六)医学社会学三、健康心理学家的活动领域第二章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医学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疾病理论的发展脉络,特别是现代医学理论在健康领域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一、疾病理论的发展脉络(一)超自然解释(二)体液学说(三)器官病理学(四)组织病理学(五)细胞病理学(六)基因学说二、疾病现代医学理论受到的批评和应有的地位第三章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精神和情感的作用,认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缘起和性质。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寻求第三方帮助
了解在必要时如何寻求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 的帮助,以妥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冲突。
05
压力应对与挫折承受能力 提升
压力来源及影响分析
学业压力
来自课程学习、考试、论文等方面的压力。
经济压力
由于经济困难或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的 压力。
焦虑症
表现为过度担忧、紧 张、害怕,常常无法 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
抑郁症
持续的情绪低落、失 去兴趣、疲劳、睡眠 障碍、食欲改变等。
强迫症
反复出现强迫性的思 维或行为,导致显著 的不适或困扰。
社交恐惧症
对社交场合感到强烈 的恐惧或焦虑,担心 被他人评价或嘲笑。
精神分裂症
出现幻觉、妄想等症 状,导致思维、情感、 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THANKS
感谢观看
有效沟通技巧
非语言沟通
了解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如面部表情、肢 体语言等,以增强沟通效果。
情绪管理
学会识别、理解和适当表达情绪,以促进更 有效的沟通。
尊重与包容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容纳差异、求 同存异的态度。
处理人际冲突策略
协商与妥协
掌握协商技巧和妥协策略,寻求双方都能接 受的解决方案。
分析冲突来源
情绪识别
01
03 02
情绪识别与表达技巧
01
情绪表达技巧
02
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03
使用“我”语句,避免指责和攻击。
04
注意非言语表达,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情绪调节策略及方法
认知重构
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注意力转移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二、课程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3.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心理健康详细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特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情绪管理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情绪,认识情绪的表达方式,学会自我调节。
3.自我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优点和不足,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人际关系讲解人际交往的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人际冲突。
5.压力管理介绍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6.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等方面。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检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精心选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符合课程要求。
2.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3.其他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知识资源。
七、考核办法1.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课程总结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心理健康。
2024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心理健康在中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态度,特制定本课程大纲。
二、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培养正面积极的情绪态度。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提升抗逆能力。
3.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4.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5. 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
三、课程内容1. 心理健康概述- 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与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的关系。
- 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区别,介绍常见心理问题和预防方法。
2. 情绪管理与调适- 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情绪对心理、生理的影响。
- 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如放松训练、积极思维等。
3. 压力管理与应对- 分析学生面临的压力来源和应对方式。
- 培养学生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时间管理、放松技巧等。
4. 管理人际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提供解决冲突、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5. 自我认知与发展- 探索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势,并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 提供自我发展的指导和学习方法。
6. 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 提供常见心理问题的预警信号和干预措施。
- 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支持意识。
四、课程教学策略1. 学生参与为主-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活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与体验- 课程设置实践任务,例如情绪管理练习、人际关系沟通实践等,提供实践机会。
4. 案例分析- 通过讨论真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应对方式,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五、课程评估与调整1. 定期测验- 定期进行课程测验,测试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和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心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象:全体学生教学学时:32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1.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2. 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异常的识别3.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4. 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第二部分: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预防1. 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2. 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3.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4. 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策略第三部分:心理调适与自我成长1. 应对压力的方法与技巧2. 情绪管理与情绪调节3.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4. 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第四部分:心理辅导与咨询1. 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 常见心理问题的咨询与干预3. 心理咨询的伦理与职业道德4. 心理咨询实践案例分析第五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2.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案例分析4.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三、教学要求1. 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
2. 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应对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体验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心理素质。
五、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课程成绩的60%,主要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心理健康教学大纲1. 前言心理健康是人们实现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本大纲旨在为心理健康教学提供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并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 掌握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应对方法;- 培养积极的情绪管理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沟通技巧;- 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心理健康概述- 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其重要性-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3.2 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方法- 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 焦虑与抑郁的认识与自助调节方法- 处理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机制3.3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 积极情绪的培养和管理- 情绪调节与自我安慰技巧- 克服情绪困扰的方法与策略3.4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有效的沟通技巧与解决冲突的方法- 培养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3.5 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 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自我调节及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 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4.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的概念、问题和应对方法,提供理论知识。
- 实例演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讨论互动: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
5. 评价与考核-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的表现等。
- 作业评定:包括阅读、案例分析、论文或实践报告的撰写等。
- 考试:设计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6. 参考资料- 《心理学导论》,作者:戴维·戈尔曼- 《心理健康与教育》,作者:亨德尔斯顿- 《积极心理学导论》,作者:马丁·塞利格曼以上是《心理健康》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本大纲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将获得增进自我认识、提升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进行授课: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和人际交往。
每个模块将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践运用。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2. 提升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面的技能。
3. 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包括积极应对、寻求支持和调整心态等策略。
4.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倾听技巧、有效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模块一:自我认识1. 自我评估:学生将通过各种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优点和待改进之处。
2. 倾听自己的内心:学生将学习通过冥想、写作和艺术等方式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增进自我理解。
3. 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将通过多元化活动,如体育运动、绘画和音乐等,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调节功能。
模块二:情绪管理1. 情绪识别:学生将学习情绪的基本类型及其影响,并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来提高情绪识别的准确性。
2. 情绪调节:学生将学习自我调节技巧,如深呼吸、运动和放松训练,以缓解负面情绪和提升积极情绪。
3. 情绪表达:学生将学习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如倾诉、写作和创意表达,以舒缓情绪并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模块三:压力应对1. 压力的认识:学生将了解压力的定义、类型、来源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 积极应对压力:学生将学习积极的心态和行为策略来应对压力,如积极思考、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等。
3. 寻求支持:学生将学习在压力中寻求他人的支持,并倡导与他人分享和支持的重要性。
模块四:人际交往1. 倾听技巧:学生将学习倾听的技巧,如积极肯定、换位思考和提问等,以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理解。
2. 有效沟通:学生将学习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技巧,如表达清晰、尊重他人和维护良好关系等。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1.1 目标1.2 教学方法1.3 考核方式2. 课程目标2.1 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2.2 培养学生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2.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4 提升学生自我提升和心理成长的意识3. 课程内容3.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3.1.1 心理健康的定义3.1.2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3.2 压力管理3.2.1 压力的类型和来源3.2.2 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3.2.3 压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3.3 情绪管理3.3.1 情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3.2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3.3.3 情绪管理的策略和技巧3.4 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3.4.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4.2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3.4.3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5 自我认知与心理成长3.5.1 自我认知的概念和意义3.5.2 提升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技巧3.5.3 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和途径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4.1.1 授课内容要点的讲解和解读 4.1.2 使用案例和实例进行教学4.1.3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4.2 互动讨论4.2.1 设计小组讨论和团队项目4.2.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4.2.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分享经验4.3 角色扮演4.3.1 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让学生实践应对技巧 4.3.2 提供实际案例和情境进行模拟演练4.3.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角色扮演中的经验5. 考核方式5.1 平时表现5.1.1 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的表现5.1.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5.1.3 个人学习笔记的整理和总结5.2 课程项目5.2.1 团队合作项目的执行和成果5.2.2 个人报告或研究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内容5.2.3 技能实践类项目的成效和表现5.3 期末考试5.3.1 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3.2 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3.3 综合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6. 教材和参考资料6.1 主教材:[教材名称],[作者]6.2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参考资料2][参考资料3]通过设计详细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可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要求(2024年修订版)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要求(2024年修订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要求(2024年修订版)1. 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本课程适用于各专业学生,旨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 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提高心理防范意识。
-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 学会运用心理调适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 能对他人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2. 教学内容2.1 心理健康基本概念-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2 心理素质培养- 自我认识与接纳- 情绪管理- 压力应对- 人际沟通与交往2.3 心理调适方法- 放松训练- 积极心理疗法- 心理排解技巧- 心理咨询与辅导2.4 心理疾病识别与预防- 常见心理疾病类型及表现- 心理疾病的成因与预防- 心理疾病的支持与康复2.5 心理素质拓展- 创新思维与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与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素质与团队合作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讲解心理健康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应用。
-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 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 心理测试:了解自身心理状况,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
4. 课程考核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试(50%)+ 平时成绩(50%)的方式进行。
4.2 考试内容期末考试包括心理健康基本概念、心理素质培养、心理调适方法、心理疾病识别与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4.3 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
5.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心理健康教材。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的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旨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升他们的心理素养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培养积极的心态,增强社交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挑战。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1. 情绪管理与认知调适能力的培养- 了解情绪的本质与功能- 掌握情绪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学会正向思维与积极情绪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压力调适与情绪调控策略2. 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学习自我觉察与自我评价的方法- 探索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与兴趣特长-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与自尊心3. 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 掌握沟通与表达自己的能力- 学会有效解决冲突与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培养合作与团队意识- 提升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巧4. 压力管理与逆境应对- 了解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 学会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培养积极应对逆境的能力- 增强心理韧性与坚韧精神三、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教学影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2. 情景模拟学习设计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小组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与同学协作,促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4. 反思与评估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估与反馈1. 学习笔记与作业每节课后要求学生撰写学习笔记,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完成相关作业。
2. 个人成长报告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个人心理成长报告,总结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成长。
3. 评估与反馈教师定期组织测验、参与度评估和班级讨论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与反馈。
五、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1. 课程参考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杨东辉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王海滨2. 相关参考资料:- 《你的情商越高,越容易成功》傅园慧- 《情商25堂课》戴维·卡尼基总结: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旨在通过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相关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将获得以下内容:-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策略-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的提升- 压力管理和应对技巧的学习- 心理健康与学业、职业发展的关系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掌握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 学习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沟通技巧- 掌握适当的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方法- 了解心理健康对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2.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自我评估- 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 具备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技巧与策略- 能够制定并实施个人心理健康改善计划- 能够应对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 理解心理健康对学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3. 教学内容安排3.1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内涵- 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和识别- 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价值观培养3.2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同理心和尊重的重要性- 积极倾听和有效沟通的技巧- 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原则和实践3.3 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 压力与压力源的认识- 压力管理的策略和技巧- 情绪调节和情绪管理的方法- 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技巧3.4 心理健康与学业、职业发展- 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情绪管理对学业的影响- 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设定职业目标和规划的重要性4.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教学法- 视频案例分析与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 实际案例分析和个案辅导- 心理测量和评估工具的应用5. 评估方式- 课堂参与和活动表现- 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 期中和期末考试- 个人心理健康改善计划及总结报告6. 参考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人际沟通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 《压力管理与心理幸福感》7. 教学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配备心理测量和评估工具- 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总结: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郭妮妮
《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103年制订,2014修订课程代码:013302课程名称:健康心理学 Health Psych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第6学期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开课对象:应用心理学3年级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会心理学课时:36学时参考教材:《健康心理学》李虹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参考书:《健康心理学》黄希庭,郑希付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健康心理学》朱敬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健康心理学》石林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课程概述:《健康心理学》是最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面向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课。
这一学科致力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健康和疾病的原因和规律,以一般正常人为对象,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实践“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以期达成健康自求的理想。
通过健康心理学的学习,使健康心理学工作者及青年重视并推广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并预防社会面临的家庭问题、婚姻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药物依赖问题、犯罪问题、失学失业问题等;使个人能够预防和保持身心健康,协助他人,利人利己,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健康心理学家最需要的研究背景和临床技巧,熟悉心理学是如何开始对健康问题发生兴趣以及这个领域又是如何被定义的;让学生知道健康心理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未来可能做的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健康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心理过程与健康心里压力与健康人际交往与健康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概述 2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身心健康状态 3 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健康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2 2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心理过程与健康 4 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个性与健康 4 2 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心理压力与健康 4 2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人际交往与健康 2 2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环境与健康 2 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慢性疼痛心理社会因素 21多媒体教学第十章心身健康自助疗法——积极心理治疗2多媒体教学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概述 学时:2 教学要求:1.理解健康的含义;2.掌握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健康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4.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课程教学大纲(保留版权)《健康心理学》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分析与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心理问题。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0小时,课堂讲授占80%,实习占20%课程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是学科结业闭卷考试,100分钟,占学科总分70%;二是平时作业思考题或小论文,占30%。
主要参考教材Phillip L.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郑晓边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论一、健康1.大众对健康的解释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WHO,1947)。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三分法观点,将健康限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非仅仅是疾病的缺乏。
3.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4.整体健康观5.健康的水平(1)格林伯格提出了健康的五级观点。
(2)汤纳特尔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6.结论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
对健康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
健康的特点二、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科学的婴儿期。
1、定义: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该定义特征:包括教学、研究、干预三大职业活动。
2、健康心理学的对象健康心理学的对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达到健康状态有关的心理现象。
3、健康心理学的目的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联系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具体而言,健康心理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消除消极的健康行为。
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
4、健康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健康心理学者的职责作为教育者:从学校到社会与政府。
作为研究者:识别影响健康维护或增加疾病危险的心理过程,教育与干预角色与效果评估。
作为临床医生:参与评估、诊断与治疗。
6、健康心理学的专业培训目标7、健康心理学的未来三、健康行为健康行为:一个人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活动。
1、汤纳特尔的四级健康行为模式(J.Donatell,1988)。
2、决定健康行为的因素(1)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评价,认为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越高,其自我效能就越好;(2)控制焦点:是人的一种基本观念,即是什么在控制自己的命运(命运归因);(3)健康控制焦点:是指人们在健康归因方面的观念,即什么在控制自己的健康。
如认为人的生死是上天注定的,与自己行为方式没有关系。
多行善事会增福添寿。
这样的信念差异必然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
3、健康行为的表现4、哈恩的观点5、格林伯格的五维模式6、健康行为的三维结构(1)生理健康是通过特定行为获得的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包括精神健康。
(3)社会健康(4)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四、心理健康标准1、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2、心理健康标准依据(1)理论标准:(2)实践标准。
3、心理健康标标准争论(1)常模参照(2)杰出者推论(3)适应与健全发展(4)判断中的价值(5)文化适应性4、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状态(1)心理健康诊断(2)心理健康态度5、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1.社会常模评价: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与他所在的文化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进行比较,如果不如这个群体,那就说明其健康水平是比较落后的。
2.专家评价:以医生、心理学家等专家的评价为标准,如果这些专家认为某个人的健康存在问题,那么他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3.综合测评:使用评价根据,对人的健康水平做综合评估。
实际上这个方法采用的仍然是社会常模。
思考题1、名词解释:健康、健康心理学、健康行为2、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人的健康水平?3.论述健康心理学在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如何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章健康心理理论方法理论是知识领域的地图,它概括综合了那个领域的信息。
一个好理论的四个基本标准:可以检验;充分说明和解释大多数相关数据;简约性;启发性。
健康心理模式是指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基础。
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
一、健康的生物医学基础疾病:是身体的物理功能失调;生病:是指一种痛苦和患病的状态;人身体没有任何病理损害,仍可能表现出生病行为。
1、早期的医学思想2、希波克拉底的疾病物质学说3、器官病理学4、组织病理学5、细胞病理学6、病细菌学理论7、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和病理学二、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基础1、人类疾病中精神和情感的作用2、心理与躯体的关系1)相互作用观点2)哲学家的常识性看法3)认知科学领域的功能主义观点4)神经科学家观点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模型)来代替生物医学理论,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解释(生物医学),还包括了解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BPS模型为健康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点。
BPS模型更像是一套信念,没有固定的理论假设,也不曾真正被验证过。
三、健康与疾病的社会生态理论1、社会习俗与疾病2、不同专业团体的研究3、流行学调查4、社会学理论1)病人角色理论:2)健康信念模式:3)社会综合理论:4)社会生物学:社会行为的生物基础研究5、卫生服务系统四、健康心理学干预技术1、三级预防初级预防:力图减少某一疾病在人口中的影响的任何努力。
二级预防:在疾病早期症状尚未加重前进行治疗。
三级预防:通过限制症状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来减少某一疾病的残留影响。
2、各种疗法的共同点1)治疗者本身的特质与行为:热情、同感、积极关注与支持、倾听理解来访者处境与问题的能力。
2)医患关系与治疗过程:平等关系,使来访者的各种恐惧与不安全感暴露与脱敏,提供有用的信息、指导与建议。
3)来访者特点:求治动机、疾病类型、失常程度,对治疗成功的期望。
3、短期精神动力学疗法:关注情感4、认知疗法:关注思维5、行为治疗:关注可观察的行为6、临床药理学:关注神经化学五、健康心理学研究策略1、个案研究:个体的深入分析2、现场研究:建构可信的解释3、调查研究:广泛取样4、事后回溯研究:回顾过去5、相关设计:测量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程序。
6、临床研究:干预前后设计7、因素设计:合并自变量8、流行病学:9、元分析:对分析的分析10、项目评估:对系统的评价思考题1、名词解释:医学模型、安慰剂、BPS模型、病人角色理论、健康信念模式、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多模型治疗、个案研究、元分析、项目评估2、评价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优劣。
*3、举一例说明社会习俗与疾病的关系。
4、对某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提出一套研究设计方案*5、比较健康心理学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P76第三章压力、挫折与应对一、压力1.压力(应激)含义压力(stress),又称应激,对它的定义繁多。
综合压力定义: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景中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模式,它是个体的生理、心理反应和刺激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应激成分2.压力的种类(1)正压力与负压力正压力(eustress)是一种积极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如参加婚礼庆典、参加大型的体育活动竞争、参加戏剧节目演出等。
负压力(distress)是有破坏性或不愉快的体验。
是一种愤怒、恐惧、担忧和激愤状态,是消极的、痛苦的、想要避免的。
(2)大压力与小压力大压力主要指灾难性的应激。
小压力是指“令人激恼的、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它具有持久性,不如灾难性应激强烈,是由日常生活小事件引起的应激。
(3)家庭压力、工作压力和环境压力3.压力的来源4、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1)压力对生理功能的影响(2)压力与人格(3)压力对身心影响的作用机制1)适应综合征理论。
2)素质与压力互动模型。
3)认知交互作用论。
二、挫折1、挫折界定挫折指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景。
挫折包含着三层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如学生由于考试过于紧张没有正常发挥而高考落榜;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同一挫折情境由于个体的志向水平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第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就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2、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情绪困扰。
(2)不理智的对抗行为。
(3)个性的变化。
(4)诱发偏常心理。
挫折-攻击理论假说(1)受挫折驱力的强度。
(2)受挫折驱力的范围。
(3)先前遭受挫折的频率。
(4)攻击反应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
3、挫折的调适与教育(1)进行认知调节(2)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3)运用心理策略1)缓减挫折影响之策2)积极战胜挫折之策3)间接战胜挫折之策三、自我调节1、概念与特征自我调节也可以称为自我调整。
自我调节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参照自己的重要目标和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归因,并在需要的时候修正自己的行为的过程(Carver,1990)。
也有人认为,自我调节是自我调整能量和紧张水平,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Thayer,1994)。
自我调节是个体为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目标而自我调整心态、认知、情感,以维持或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
自我调节特征:2、自我调节主要内容(1)心境的自我调节(2)情绪调节3、自我调节程序:四、应对1、应对定义拉扎勒斯和福克曼给出了概念:“持续的认知和行为努力,以处理被个体认为是超出了其个人资源的内部或外部要求。
”应对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作出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
2、应对研究状况首先,应对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累,是人适应能力的核心,是复杂的;其次,应对的压力问题不完全是个人能够解决的;其三,应对与性格密切相关,由于性格的改变是困难的,应对的改变相应也是困难的。
3、应对方式(1)面对型,即直面引起压力的问题;(2)隔离型,不再想或忘记它;(3)自我控制型,把压力事件控制住;(4)寻找社会支持,寻找朋友或他人帮助自己;(5)接受责任,自己感到自己应当对压力事件负责;(6)逃避-回避型,回避导致问题产生的人或事情;(7)计划问题解决型,改变一些事情,使事情出现转机;(8)积极再评价型,对情境进行积极的认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