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研究报告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内容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
《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关键词:物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精神分析法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文学作品中用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述东方古典式的美,“非凡地、敏锐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实质”。
纵观川端先生的文学创作,“物哀”之美贯穿始终,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既美且悲的画面。
一.何谓“物哀”“物哀”一词,日文叫做“もののあわれ”。
它作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源于《源氏物语》,但是真正提出“物哀”这一审美意识的是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
他从文学的艺术表现和读者的审美眼光出发,并且结合对《源氏物语》的鉴赏,系统地解释了“物哀”的内涵。
“物哀”审美意识中的“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而“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情感的主体,有感叹的意味,它不仅仅指“悲哀”之情,还包含“喜悦”、“同情”、“赞美”、“爱怜”等情感。
我国的叶渭渠教授将“物哀”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三个层次。
“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这大概就和我国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似吧。
二.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始终追求着“物哀”这一审美情趣。
他把一切看作“美”,并且在这些“美”的背后隐含了作者深刻的细腻的哀愁。
他所描写的大自然、季节以及女性等既美且悲。
本节将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代表性的作品,从自然、女性和死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
1.自然美打开川端康成的作品,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浮现眼前,并且这些自然风景似乎都笼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摘要: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因《伊豆的舞女》成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从欣赏艺术美的角度,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几个方面赏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美学思想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山路变的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
这时,骤雨白亮亮的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的横扫过来”。
这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之初为我们描述的伊豆雨景。
小说之初就给了我们一个“美”的臆想。
一个东京的学生,一个伊豆的舞女,在淅沥的雨中相遇。
他们的爱情从天城岭开始,到下田告别,纯洁的连手都没有牵过。
然而,这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跨越了阶层,却又摆脱不了现实,就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
呈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极好的体现了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全篇小说不到18000个字,可是却以精致而细巧的表现力,给了读者一个清新脱俗的画卷。
本文将结合川端康成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这四美的思想来浅谈这部小说的美学思想。
一、素雅幽远的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画的背景上: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而所有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与美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在告别的码头上,汽笛一声惊鸣,舞女熏子紧咬着嘴唇,舞动着白色手巾,向着远方,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我”怅惘的情绪与恍惚流动的景物结为一体,悲和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篇作品的审美基调。
《伊豆的舞女》日本传统与现代冲突之美
《伊豆的舞女》日本传统与现代冲突之美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日本文学作品。
它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冲突的美妙交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伊豆的舞女》中传统与现代冲突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伊豆的舞女是一部由川端康成创作的小说。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日本伊豆半岛,描写了主人公-一位正在度假的青年学生与一位舞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这个故事通过舞女这一传统职业的人物形象,与当时的社会与价值观念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伊豆的舞女代表着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她们沉醉于古老的舞蹈和音乐中,传承着日本独特的艺术形式。
她们身着传统的和服,细腻而高雅。
通过舞女这一形象的展现,小说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和独特魅力。
然而,伊豆的舞女也被现代社会中的新事物和新思潮所冲击。
小说中的舞女与主人公之间展开的感情纠葛,一方面是她们对传统的忠诚与坚守,另一方面是面对现代价值观念的挑战与困惑。
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给小说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在小说中,舞女通过她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代表着传统的力量。
她们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并且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
舞女们在传统舞蹈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表达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守护。
然而,现代世界的冲击也在舞女们的内心中留下了痕迹。
她们面对着现代社会中的急速发展和多元化,感受到了自身的边缘化和无助。
她们开始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冲突是舞女与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
主人公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清新与冲动,而舞女则代表了传统的纯洁与坚守。
他们之间的感情既是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也是理性与情感的碰撞。
正是这种冲突和张力,赋予了小说以独特的美感和吸引力。
通过这段感情纠葛,小说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交流。
主人公通过与舞女的接触,逐渐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在珍惜与守护之间找到了平衡。
从《伊豆的舞女》看巡游艺人歧视现象-文档资料
从《伊豆的舞女》看巡游艺人歧视现象一、《伊豆的舞女》简介及本文切入点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是一部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作品。
该作品被认为是以川端19岁时在伊豆的切身经历为素材所创作,小说的主人公被设定为20岁的年龄,也恰与当时的川端年龄大致相符。
通过与流浪艺人一行的相知相处,细致地描绘出“我”在旅程中心境的起伏变化。
该作品曾被多次拍成电影,舞女单纯的性格,天真的身姿,同行巡游艺人朴素的人物形象,以及少年对年幼舞女怀着的淡淡爱恋之情,通过这些,少年阴霾的心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治愈。
以这样的视角研究该作品的先行研究很多,笔者拟以与之相反的视角,通过巡游艺人所受歧视的方面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
二、关于《伊豆的舞女》的先行研究20岁的“我”,由于自身带有孤儿根性,所以性格上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对此“我”反省再三,最终难以忍受这种快要窒息的忧郁而决定向伊豆出发旅行。
与巡游艺人的舞女相遇,渐渐相互敞开心扉,感受到了人间温情,直到最后作者终于感觉到已经能够从之前忧郁的性情中走出来。
原作的扉页上,也写着这样的文字:“青春年少所遇到的忧郁情怀,被当做是人生一大污点而试图逃离。
然而偶遇纯洁的舞女,对她的爱恋一步步加深,如此一来,由于孤儿根性所造成的性格扭曲,也是被一点点治愈而恢复正常。
雪融化一般的清冽的抒情也宛如青春的五线谱一样。
”整个故事根据少年五日的旅行而进展。
这看似是一段平淡普通的旅程,然而与巡游艺人同行的短暂的日子里,由于顽固而对自己产生了厌恶情愫的“我”内心逐渐得以澄清,少年的态度也达到能与自己的人生达成和解的程度。
文章有很大一部分描写了少年眼中映衬出的舞女美丽的身姿,以及少年自身的行动和心理变化。
幼年的川端,屡遭丧亲之痛,最终沦为孑然一身的境地。
然而,川端的“孤儿根性”又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性格执拗或者阴郁不振”。
由于从年幼开始就接连丧亲,虽然那个年龄的人没有痛彻心扉的感受,但却由此形成了川端独特的生死观。
其中一个就是在早期小说《葬礼名人》中提到的“...生前,越是关系越疏的人的葬礼,越是能触及我的记忆,从而带领我走向墓地,带着记忆,合上双掌,为之奉上一炷香。
《伊豆的舞女》和《城南旧事》的文学性比较研究
《伊豆的舞女》和《城南旧事》的文学性比较研究《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亲身经历创作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
描述了高中生身份的“我”去伊豆旅行,在半路碰到了一家子卖艺人,并与之相熟结伴而行。
家庭中有位十四岁的少女名叫“薰子”,作为舞伎跟着家族四处卖艺,经过相处“我”产生了似有似无的爱慕之心,最后却不得不挥手告别,不免心中有些凉薄之感。
通过失落的“我”的叙述,将日本文学中物哀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根据童年经历编撰的经典小说。
本论文仅分析《惠安馆传奇》这部分中秀贞的女性形象。
林英子“我”是年仅六岁的小女孩,在“我”住的胡同口经常站着一位名叫秀贞的“疯”女人,她曾与一个名叫思康的大学生自由相爱。
不久后思康回了老家,却没有回来。
后来秀贞与离散的女儿相认,便立刻带女儿动身寻父。
然而却不遂人愿,母女二人在赶火车时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一、女性描写的对比两部作品中都有对女性的描写,通过主人公“我”的描述展现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形象。
《伊豆的舞女》中主要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的形象,男主人公“我”看似客观的描写,却流露着细腻的情感。
最初的相遇,作者浓墨重彩,可见初见便留下了深刻印象,侧面体现了少女的亭亭玉立。
第一次相见时,一系列的装扮使“我”误以为舞女有十七八岁的样子。
那么,这里也侧面体现,仅从外表看舞女身上并未表现岀幼态的特征,相反却展示出近成年的稳重成熟的端庄模样。
接下来在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相处中,尽管她只有十四岁,却是处处照顾和帮助其他人,以为是十七八岁也是很正常的。
这里通过解释误会年龄,却巧妙地将舞女的性格待人处事交代清晰。
然而,毕竟是十四岁的孩子,通过熟悉以后,看上去十七八岁优雅的“薰子”却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性格,青涩烂漫、童心未泯。
这个反差也给了读者一些想去了解和接近的神秘感,更为下文“我”与舞女之间产生的故事做出了铺垫。
接下来更亲近的接触,作者“我”则描绘得更加细腻,如“把脸凑过来”“几乎碰到我的肩膀”“眼睛闪光彩”“全神贯注地凝望着我的额头,一眨也不眨”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更感到她是一个单纯活泼的小女孩。
《伊豆的舞女》心得
《伊豆的舞女》心得《伊豆的舞女》心得1《伊豆的舞女》是日本川端康成的著作。
初读《伊豆的舞女》感觉很朦胧,文中男女之间的那种情愫不浓不淡,不甜不腻,恰到好处。
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只需初始时的倾慕一眼,变愿意一路辛苦追随。
分离之际,亦没有痛苦相拥的感人场景。
舞女呆立着,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难表于言。
只有那挥动的白帕,带走舞女的思念。
与舞女离别使我悲痛万分,任凭泪泉涌流,我的脑海恍如变成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原来,一切都结束了。
那段旅程结束了,我们都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
曾经的某时某地,我们相遇,但只是以过客的身份出现在对方的旅程中。
纵观整篇小说,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忧郁和哀怨的情绪,但在这其中却又浮现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
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悬殊而淡漠,正是这种身份上的差距让彼此的相伴和信任显得弥足珍贵。
旅途虽短暂但却足以让“我”铭记,温暖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
小说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对“我”和年少舞女之间微妙的情感波澜的细腻刻画,舞女的清纯与天真如一股清泉净化了“我”抑郁阴沉的心灵,让这场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满了青春的悸动和初恋的浪漫。
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旨在阐明笼罩《伊豆的舞女》的忧郁气氛突显的是这段与巡回演出艺人的旅程给具有“孤儿根性”的“我”所带来的温馨与浪漫。
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都暗示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的不平等。
也为两人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
作为社会精英的“我”不顾等级差别,与身为江湖艺人的舞女互相爱慕,当甜蜜的爱情一步步发展到顶端时,却不得不分开。
“我”同情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受人歧视的艺人,包括穷困潦倒的“荣吉”,因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路途中的“千代子”,为生计所迫做舞女的“薰子”。
这也是小说在另一方面上所能反映的。
《伊豆的舞女》心得2在这本合集里,第一篇小说是《伊豆的舞女》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短小且赏心.刚刚进入书本,就感觉川端的文字很美,他所描写的景致比村上春树的更让人踏实.舞女是一位十四岁的小艺伎叫熏子,她很可爱.无论哪点都让人爱怜.文中的主人公在去伊豆的旅途中与荣吉一家产生了美丽的邂逅."我"也对熏子产生了虚无缥缈似爱非爱的爱慕之心.我感觉很好奇.十四岁的艺伎与刚刚高中毕业的"我".他们都正处于青春吧,和我一样.我想这时应该都是美好的岁月,对一切都充满着爱,充满的幻想与希望.川段却写出了这般情形,是在影射着他的生事和家庭,写着自己的孤独和落寞,诉说着淡淡的忧伤里有些凄凉的青春.无论怎样,是在写自己.川端幼失怙恃,一生落魄.最让人喜欢的是细节,最打动人心的是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实实在在去找,却找不到.小说读下来,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文字表达的特点,什么特点呢,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说出来个大概,就是这就是日本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这样的方式却让我感觉到几分矜持.真的是不可思议.我一直对日本的印象就不好,因为历史.或许印象是可是改变的东西,但是我的心理一直怀揣这种情怀,带着点厌恶去看有关日本的东西.可是,语言是无国界的,在我们欣赏文字的力量时,应该允许把心理另一块东西暂时的放下.看了一点点名著,最开始是欧洲的,法国居多,因为想去法国行走一趟,为以后打打基础,了解他国的历史.还有一些美洲的,他们的特色很明显,就是非常奔放的,但又有点特有的风趣和开放性情怀.也看了一点点中国的,我们的文字很难琢磨,得仔细领味,要一读再读.怪不得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意思就是,一句话说出来,不是只有一个解释.这跟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子有四种写法意思相近,西方的很直接了当,而我们的多少有些含蓄和婉约.而川端的文字呢,两种文化特色都有.很难说明白,但是就是很舒服.不过也是,我想日本人向来都是爱学习的,而且学习和利用的很好.小说里的主人公一直都在学习之中,从最开始带着忧郁和孤独的心去旅行,到最后因为一路上遇见的人和发生的事使他的心灵在受着洗礼和成长,他看见了不仅是自己很落魄和悲凉,别人也一样,且很好的活着.他也拾起了自信,因为自己爱慕的熏子说自己是个好人.尔后到结尾,我完全把心灵打开了,因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却结束了"我"和熏子的简简单单的爱恋.刚开始我以为那熏子和主人公一般岁数,或者比他更大,后来才惊奇于她居然才十四岁,我都比她大一岁呢.于是对熏子更加好奇.其实《伊豆的舞女》并没有教会什么深刻的道理,没有励志,没有发人深思,它不是教材范围内要求学生看的,没有和名著一样总会有充满哲理和意义的启迪,可他有残酷和美好青春里些许的.美好和爱.这里的感情让我感觉真实,舒服.离我们很近.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有一杯白开水静静的去欣赏,什么都不需要想.就算它是悲剧也如此.这样就够了,何必去追究它更加深刻和悲凉的内幕,去揭示川端的身世,去告诉大家《伊豆的舞女》里的不美好呢?我们把它想简单一点,就是挺舒服的有感觉,有感觉就行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__。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作品的写
『伊豆の踊り子』から見る川端康成の作品の創作特点2011年5月提出I目次摘要 (I)要旨 (II)はじめに (1)1.先行研究 (1)1.1先行研究の内容 (1)1.2先行研究の結果 (2)1.3 問題提出 (2)2. 川端康成の『伊豆の踊子』及び表現主義 (2)2.1『伊豆の踊子』の粗筋 (2)2.2川端康成の表現主義 (3)2.2.1 「表現主義」の定義 (3)2.2.2 表現主義についての分析 (3)2.3 まとめ (4)3.意識の流れ (4)3.1 意識の流れの定義 (4)3.2 作品中の意識の流れ (5)3.2.1 内的独白 (5)3.2.2 心理描写 (5)3.2.3 象徴手法 (7)3.3 まとめ (9)おわりに (9)参考文献 (10)謝辞 (12)II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处女作。
这部作品是在中西文学的交流与比较中产生的。
川端的这部作品从日本典型的传统文学《源氏物語》中吸取营养、并且融入了西方小说的写法“意识流”方法。
原本东西方的文学是作为比较対立出现的,然而在川端的作品中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本论文将要分为两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含有一些表现主义的成分,主要是指否定客观描写,强调主观描写,也就是说反映纯客观的个人感受是川端康成的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接着是“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本论文的运用分析,川端康成的“意识流”手法主要由内的独白、心理描写、象征手法构成。
正是由于具备以上的两个特质才形成了川端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川端康成;意识流;表现主义I要旨『伊豆の踊子』は川端康成の出世作である。
それは東西文学の比較と交流の中で生まれたものである。
川端はこの作品に、『源氏物語』を典型とする日本伝統文学から栄養を汲み取り、さらに西洋文学の小説技法、「意識の流れ」を取り入れた。
伝統の東洋と現代の西洋はもともと対照的なものであるが、川端はその両者を巧みに調和させたのである。
《伊豆的舞女》赏析论文
《伊豆的舞女》赏析论文摘要:从当下社会看,川端康成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爱情,这种爱情充斥着陌生与新鲜,毫无功利性而又带着遗憾。
这种初恋的纯美撼动读者的心灵,勾起他们对青春往事的无限追忆。
《伊豆的舞女》作为东方文学上一颗夺目的明珠,其情至真至善,至纯至美,足以让世人追捧、仰望。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闻名于世。
本文将这部小说放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来分析作家对于理想爱情的建构,探讨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小说中唯美爱情向往的心理,以及当今社会爱情破裂的原因,从而肯定了该作品所特有的魅力。
一、陌生化夹杂着新鲜感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连爱情也变得匆匆,以至于多数人们对初恋愈加怀念。
其中,有部分原因在于男女双方年因熟悉而使感情失去了原来的新鲜感与期望。
《伊豆的舞女》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相互爱慕而又彼此尊重,他们那种微妙的感情始终萦绕于整部作品中,作家“准确地把握了恋爱中少男少女的那种互相捕捉的心理特征”,让人不禁记忆起初恋时美好的模样。
小说中,“我”是在去汤岛的路上邂逅了舞女一行人,这漾起了“我”的旅兴。
在旅店的二楼,舞女端了茶水上来,“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的颤抖。
”(P431-432)当她和我下棋,乌发快碰到“我”的胸膛时,脸上又一阵羞涩……而“我”对舞女的情感,同样也是含蓄、新鲜的。
当“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念书给她听时,不停地打量着她,她那如花般姣好的容貌印入眼帘,荡起了“我”心中的阵阵涟漪。
男女主人公之所以会有这般青涩,源于他们那种陌生却又彼此互注好感的心扉,源于一种使自己心跳加速的新鲜感和期望。
彼此双方的不成熟以及对异性自觉的关注,如隔雾望山,似有似无,似真似幻。
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是那么小心翼翼、细致入微。
对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似乎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变化,或许这就是初恋的感觉。
由此,关照现实,人们总是习惯了最初的陌生和感动,把一切都当作理所应当,当爱情因为熟悉而平常,便不会再有曾经的心跳和羞涩,原先的浪漫色彩也会变为生活中的五味杂陈,虽必不可少却嚼之无味。
探讨《伊豆的舞女》的女性形象与主题
探讨《伊豆的舞女》的女性形象与主题引言川端康成是日本的著名作家之一,在他早期的创作过程中,《伊豆的舞女》是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中将年轻男女之间的那种朦胧以及青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被带入到一种清新的环境中,不断回忆往事。
在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是这部作品的关键,也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基础。
小说中的女性们身上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对小说《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为这部小说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解思路。
一、《伊豆的舞女》简介《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也让他在日本文坛上一举成名。
这部小说最终还被拍成电影,搬上大荧幕,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朦胧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到位,体现出那种纯真的情感,让很多人在这部电影中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走进一个唯美的世界中,这也是这部作品受到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了排解自己心中的那种忧郁以及苦闷,自己一个人来到伊豆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邂逅了流浪的艺人,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
小说中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伊豆的那些舞女中,有一个叫薰子的,深深吸引了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中通过一件件小事情,将两个人之间的那种青涩的感情描绘出来。
这部小说之所以可以受到大家热捧,是因为小说本身找准了定位,在懵懂的时期,很多人都会觉得那种感情是十分美好的,那种似有非有的感情让人十分留恋,就算不是在青少年时期,在中年甚至是老年的时候,这种情愫也依旧可以让人心生涟漪。
很多人在小说或者是电影中都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就好像那是自己曾经有过的一段岁月一样,即使发生故事的场景不同,但是两个人之间的那种感觉确是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之间的感觉是一样的。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在年少的时候以自己的伊豆之旅为题材创作的一部小说,因此,也有人说这其实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伊豆的舞女》赏析
《伊豆的舞女》赏析《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
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
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青年学生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其间,对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在青年学生的主观感觉、体验中,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及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老奶奶的可怜,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千代子,无奈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
这些苦难、悲哀的印象,同青年学生孤寂、忧郁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都在青年学生的心灵的湖面上泛起了水花,使青年学生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
第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因熏子的纯洁而产生的。
在青年学生的眼里,开始一直错把熏子看成是“成熟”的女子。
当从舞女的无拘无束、无邪无欲的神态上,青年学生明白了她还是个未成熟的“孩子”时,脑子里澄净得好像被擦洗过一样,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
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及情感的升华,是青年学生和舞女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青年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
因为人们寻常对流浪艺人是猎奇的、蔑视的,而青年学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这换来舞女对青年学生的赞扬。
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形成了作品悲凉的基调。
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舞女和青年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都互相得到了慰藉,从而使两颗自卑的、灰暗的心变得自信、明亮了起来。
本部作品是立足于人生的悲哀和寂寞来构思的,其本质是通过“佛典”的幻想境界给悲哀寂寞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这一文学特征不是“超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纯理念的”,而是主观自省和客观审视的融合,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分析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分析金宁【摘要】川端文学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日本民族独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进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独有的物哀和幽玄的美.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始终具有着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地位的重要基石,是他对自己文学基调的定位之作.这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我”因孤独症而性格扭曲,却在与巡回艺人、特别是和纯真美好的舞女的接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孤独得到治愈.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首洋溢着喜悦和哀愁的“青春之歌”.【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孤独;物哀【作者】金宁【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引言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的小说家。
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川端康成的新感觉理论与主张对指导新感觉派作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悲观、孤独、寂寞的情绪,这显然是受到了川端康成的影响。
对于日本的新感觉派的产生发展,川端康成的理论与作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将日本之美展现于世界,构筑了一个日本传统之美的世界,占据了日本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位置。
一、“我”——川端康成的孤独症川端康成在16岁之后失去了所有的至亲,这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对于川端康成来说,他的童年没有亲人的温暖,没有欢乐幸福,爱是空泛而抽象的,更多的是敏感、孤独、忧郁、悲伤,生命的脆弱,对死亡的恐惧感,还有人生的不确定性和虚幻感。
应该说,孤独的生活、残缺的家境,是形成川端康成十分内向的性格、孤僻气质的主要原因。
在《少年》中,他这样描写他的性格:他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中长大的。
赏析《伊豆的舞女》
赏析《伊豆的舞女》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诺贝尔文学鉴赏的课上,我接触到了名为《伊豆的舞女》这本书,也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与沉思,我好奇于是怎样的作品能获得亚洲第二个诺贝尔奖?是怎样的人能写出让西方人都能接受的亚洲作品?我沉思于日本这个民族到底拥有怎样的气质与基调能够培养出如此的颓废忧郁却不乏童真烂漫的作家?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这是川端康成的原话。
这位日本学界“泰斗级”人物最后用自杀的方式永远的、无限的活在了人们心中。
《伊豆的舞女》成为川端康成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性情充满令人窒息的忧郁的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
给这部作品更注入了无限的魅力与想象更凸现了日本大和民族幽玄又独具东方色彩的孤绝之美。
《伊豆的舞女》讲述了18、9岁的青年学生与美丽单纯的舞姬在路途上的邂逅,萍水相逢之中燃起的朦胧的情愫,有点暧昧不清,有点欲说还休。
作品中透漏着宗教伦理对他们爱情的束缚与不认可,充满着痛苦窒息的气氛,但单纯的爱恋以及青年学生的一再追寻让理想的光彩照耀了每个人的心。
虽然结果并不圆满,但是让每个人都沉溺于这段朦胧、甜美的初恋。
也许川端康成不想把来自人生的悲痛与寂寞留下,所以选择了永远的保留……
文章中有一句话“空虚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泉的水,最后什么
也没留下。
”实际上是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慰藉、相互交流而产生和谐幸福的一种理想境界。
很久没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不理解“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也许当我亲眼见到日本那岛国风光时,也许在我亲耳听到日本那低婉、凄绝的音乐时,我会懂得其中那份幽玄之美,那份物哀的静寂之美。
提笔至此,感思良多,静默无言……。
伊豆的舞女》的空间叙事艺术
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2年6月7日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出色的中篇小说。
小说自发表至今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读者,享誉四海。
笔者认为这不仅得益于小说优美的文风,作者纯洁的情感,以及日本传统文学中所渗透的物哀之美,还和小说巧妙的空间叙事安排密不可分。
本文拟用经典叙事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叙事学的角度,将《伊豆的舞女》中空间的具体形态划分为乡村物理空间、主人公心理空间两个不同方面,探究作者在叙事中如何安排并完成空间叙事,又是如何完成两个空间的并置转换,来凸显小说主题,推进叙事节奏的。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空间叙事空间置换AbstractThe Izu Dancer, an outstanding novella, is one of Kawabata Yasunari’s earlier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has become a world-known masterpiece since first published. This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reason lies not only in its beautiful style, innocent feelings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depends on its excellent space narrative arts. Based on the space narrative theories of classic narratology, this paper tries to divide specific forms of spaces in The Izu Dancer into two aspects, namely, rural physical space a nd character’s psycho-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It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author arranges space and shuttle from one space to the other so as to develop its narrative rhythm and highlight its theme.Keywords: The Izu Dancer; Space narrative; Space shift.目录序言............................................... (1)1 空间叙事艺术的分析 (2)1.1 物理空间叙事与心理空间叙事二分法的合理性 (2)1.2 物理空间叙事艺术 (2)1.2.1文学作品中的物理空间 (2)1.2.2 动态物理空间叙事分析 (3)1.2.3 静态物理空间叙事分析 (3)1.3 心理空间叙事艺术 (5)1.3.1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空间 (5)1.3.2 心理空间叙事分析 (5)2两个空间的置换 (6)2.1 空间置换下的叙事进程与叙事节奏 (6)2.2 空间置换的媒介 (8)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序言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要求,对于小说的这种时间性要求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时间顺序是不能废除的,否则就会把该发生的一切事情搞得一团糟。
《伊豆的舞女》中悲与美的关系的研究方法
244付 美,柴子倩:《伊豆的舞女》中悲与美的关系的研究方法一、《伊豆的舞女》内容概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准确地记录了如何写出一篇论文。
这个过程要从动笔之前开始记录,首先进行写论文的准备,有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例如确定研究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川端研究可以有作家论和作品论,作家论是研究这位作家生平,在不同作品中隐藏的对某一事物的相同或不同的观点。
作品论是从作家作品中选择一个进行深度研究。
川端康成作品很多,如果选择作家论就会覆盖不全面,研究得不透彻。
所以我选择对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进行研究,其中悲与美都是重要的元素,而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最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研究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中悲与美的关系。
在整篇论文结束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修改格式,论文有严格的固定的格式,格式也是体现论文的一部分,一篇优秀的论文只有丰富的内容而没有正确的格式也是不可以发表的,必须对格式这个小细节格外重视。
首先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进行阅读,体会其作品的韵味,最初的美感。
然后作为批评家以审视的眼光细读文本,这是第一步、最基础的步骤。
而且作为日语学习者一定要反复阅读原文,从原文中发现与译文不同的细节。
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不仅是舞女外表的美丽,还有舞女天真单纯的美,与大家对舞女轻蔑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
然后感到的是悲,不仅是结局分别的悲,还有两人相差距离之远的悲。
这种悲与美一定存在某种关系,带着这个疑问从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细读文本之后又寻找川端康成以及《伊豆的舞女》相关书籍与论文。
自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研究的专家也十分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研究一篇文章可以从语义、语用及篇章结构、风格等开始了解,找到正确的研究方法可以对以后的文学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伊豆的舞女》中悲与美的关系主要内容论文主要是围绕《伊豆的舞女》进行研究。
首先介绍了川端康成的成长背景,家庭对其一生的影响,《伊豆的舞女》的写作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伊豆的舞女》电影文本比较论文
《伊豆的舞女》电影文本比较论文摘要: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影像的改编,西河克己通过两版(吉永小百合1963版、山口百惠1974版)《伊豆的舞女》表达着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川端康成作为日本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卓越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作品所具有的精雕细刻的神秘价值使她的作品像日本画般美好,纤细的情感表达,洋溢着悲哀情调的象征性语言彰显着日本传统文化价值的玄妙和美,或许我们不能逼近作家作品的深层核心,但其巨大的艺术性和文学魅力将会一直被读者认同。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电影;文本;比较《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发表之日起曾先后六次被搬上荧屏,足见大众对其的喜爱程度。
小说中如诗如画的风景描写与青涩的爱情萌芽使其萦绕着淡淡的哀伤氛围,而1974年西河克己导演的《伊豆的舞女》则将这层哀伤深化,形成了立足于原作,又脱胎于其中的叙事表达。
但无论是原著文本还是电影艺术,都使观众充分感受到了作品传达出的美与哀。
1.叙述视角的变化任何一部叙事性的作品,都要从一个或几个角度来进行表达。
文学中我们称之为叙述视角,电影中则称之为聚焦。
在《伊豆的舞女》中,无论是原作还是电影,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讲述,但电影相对于文本,还是有不小差异。
《伊豆的舞女》写于1926年,是作者以19岁的伊豆之旅为素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叶渭渠老师的译本里,小说初始“那年我二十岁”一句已道出了作品的回忆性叙述意味,然后即以第一人称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
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点在于其对读者所造成的强烈的代入感,它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我”即作者、我即“我”的感觉,不仅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也更容易直观的表达“我”的心理活动。
此时作品中的话语主动权在“我”手里,“我”作为作者的替代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讲述者、观察者和描绘者。
但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虽达到了表达效果的逼真,却失去了一定的描写自由,读者对小舞女以及其他人的感受,只能透过“我”的眼光看到,而电影却在无意中使这种单一的叙事机制得以改善。
《伊豆的舞女》熏子人物性格分析
《伊豆的舞女》熏子人物性格分析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中的一部重要的作品,它成功的表现出年轻的男孩和女孩之间朦胧的感情,将作者带入了一种十分清新的境地,在小说《伊豆的舞女》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完美的女性形象,赋予她独特的魅力,小说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来到伊豆旅行,在途中偶遇天真烂漫的少女“熏子”并和她产生朦胧的爱恋的故事,本文将作品中的熏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以更深刻体会川端康成笔下独特的女性魅力。
本文主要的结构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先是对作品的整体情况做介绍,通过查资料对作者,作品以及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熏子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通过查文献和小说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善良的舞女,二是纯洁的少女,三是传统含蓄之美,四是乐观坚强的性格。
第三部分是对本文的论述进行总结并深化。
然后是参考文献和谢辞。
关键词:熏子人物性格形象目录《伊豆的舞女》熏子人物性格分析 (1)摘要 (1)绪论 (3)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1有关《伊豆的舞女》的总体概述 (4)1.3.1作者介绍 (4)1.3.2作品介绍 (4)1.3.3作品创作背景 (5)2熏子的人物性格分析 (5)2.1善良的舞女 (5)2.2纯情的少女 (6)2.3传统含蓄之美 (8)2.4乐观坚强的性格 (9)3结语 (9)参考文献 (10)绪论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所要研究的((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川端康成的作品之一,更是一篇非常杰出的短篇小说。
它曾六次被改编成电影,翻译国文字,影深远。
而作者川端康成更是名扬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是口本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是继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之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是独树一帜的。
他以“敏锐的感受,出色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口本人心灵的精髓。
《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分析
外国文学《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分析文/汪红摘要:川端康成的小说以女性为主要人物,以男女的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作品不变的基调。
在自述性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女性、恋情、死亡与悲哀都得到展现。
作者在超越死亡、崇敬女性以及追求虚无中的大有境界中,使小说流露出独特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美学意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一篇自传性小说,作者27岁时回忆了自己20岁在伊豆和流浪艺人的五日生活。
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文学艺术的奠基石,犹如一棵常青之树,引起历代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历来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研究大致有两方面:第一,表现了下层艺人的不幸生活和不平等的社会;第二,展示了青春期朦胧而美好的爱情。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介绍川端的优秀作品时就说:“川端初次发表了一举成名的讴歌青春的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学生的故事。
主人公于秋季里,只身去伊豆半岛旅行,与一个贫困的受人蔑视的舞女邂逅,萌生了爱怜之心而坠入情海。
舞女敞开纯情的心扉,对青年表示出一种纯真而深切的爱。
”①这个爱的主题的确犹如一首凄怆的民谣,使这篇小说成为世界性的杰作。
而在美好的青春之爱的外衣下,川端康成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死亡、女性和虚无的深邃内涵。
一、超越死亡在谈到川端为什么写《伊豆的舞女》时,他在长篇小说《少年》里详尽地回忆了当时的心境:“我二十岁时,同巡回演出艺人一起旅行的五六天,充满了纯洁的感情,分别的时候,我落泪了。
这未必仅仅是我对舞女的感伤。
……我自幼就不像一般人,我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下成长的。
”②川端一两岁就失去父母,七岁失去祖母,十岁失去姐姐,十四岁失去世间唯一的骨肉亲人祖父,并成为参加葬礼的名人,对死亡的恐惧感将无法克服地夹着寒意袭击这位孤儿的一生。
他去伊豆,为了消解自己的忧愁,摆脱自我怜悯、自我嫌恶的情绪,同时也未必不是走出些死亡的阴云。
《伊豆的舞女》第一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茶馆见到的一个“山中怪物”,“炉旁盘腿坐着一个浑身青肿、淹死鬼似的老头子,他的眼睛连眼珠子都发黄,像是烂了的样子。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读书报告《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
伊豆的舞女可以说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而塑造的。
这一作品富有青春烂漫色彩的忧郁感伤气息与作者的命运有关。
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在他的幼年时期,父母先后去世,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也离开了人间,年仅16岁的他只得暂住在伯父家中,命运不得不说非常坎坷。
不过也许也是因为从小寄人篱下的识得世间冷暖的原因给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成功赋予了一丝传奇色彩。
而《伊豆的舞女》作为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以作者为原型塑造了主人公“我”。
主人公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和忧愁去伊豆游学途中邂逅了一名清纯美丽的舞女并与之相恋的故事。
故事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在旅途中多次遇到一群巡回艺人,因为舞女的清纯美丽而被她所吸引从而与艺人们结伴而行的情节。
就表面而言,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十分美好单纯的。
舞女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青春单纯的气息,这对于主人公是一个莫大的吸引。
而帅气的学生主人公的谈吐知识则令舞女仰慕爱恋。
这两人之间明明就心心相吸但为什么结局却是擦肩而过呢?他们之间真的只是那么单纯的爱情朦胧的爱恋吗?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并不单纯。
一、主人公从小经历比较坎坷,寄人篱下的日子让他饱尝了世间冷暖。
没有家人关怀的日子令他的内心十分孤独寂寞,从而养成了“孤儿根性”和性格怪癖的问题,不合群的他为了摆脱心中的伤痛他开始了游学。
而从小说中所知,主人公对舞女是一见钟情,显然他是被舞女的美貌所吸引的。
但如果那个舞女只是一个长相一般的不漂亮的少女,主人公还会对舞女如此迷恋吗?也就是说他的第一眼是从这么虚华的表面开始的。
而在后来与舞女的相处过程中,舞女的孩子气单纯渐渐地填满了他空虚的内心。
我想无论是谁,哪怕遇到的不是一个舞女,而是一个男孩,他也会渐渐地“喜欢”上这个男孩。
不过是在主人公内心空虚绝望等待灵魂拯救的时候舞女正好闯进了他的生命里而已。
舞女的出现拯救了他的灵魂,也许是舞女连带着舞女的整个大家庭对他实施了灵魂拯救,让他体味到了家的滋味,让这个缺爱的孩子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伊豆的舞女》叙事艺术
《伊豆的舞女》叙事艺术杨莉【摘要】The Dancing Girl of Izu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works, which was composed by Japanese writer Kawabata Yasunari. This liter- ary work was alway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terary arts and culture, therefore critics used to consider it as a love story. How- ever, by interpreting The Dancing Girl of Izu from.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it was found that the successful use of narrative art hy the author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crafts of figures and scenes in order to disclose the deep social value and personal introspection.%《伊豆的舞女》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以往的研究多从文学艺术性和文化的角度对它进行探讨,常常倾向于将其视为青春爱情小说,而通过对该小说叙事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作品中叙事艺术的成功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景的渲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而使《伊豆的舞女》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成为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诉求和人格反省力量的经典之作。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2)006【总页数】4页(P208-211)【关键词】《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叙事艺术;隐含作者【作者】杨莉【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074《伊豆的舞女》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端康成
一、教学要求
❖ 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 ❖ 分析《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熏子”的人
物形象。
二、学习要点
❖ 《伊豆的舞女》以青年学生“我”与流浪艺 人结伴而行的七天伊豆之旅为情节主线,以 “我”与舞女熏子的恋情为主要内容展开故 事。作者大量描写了旅途中所见的普通人的 生活。这些与小说中的恋情一起,构成了烦 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借以“歌颂 东方古典的虚幻”。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雪国》
伊豆风光
九、延伸阅读
❖ 《伊豆的舞女》与川端康成的早期创作 ❖ 从《伊豆的舞女》谈川端康成“佛典”文学
思想
比较阅读 ❖ 《伊豆的舞女》和《春风沉醉的晚上》
六、课文讲解
❖ 环境描写
七、研习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考
❖ l.《伊豆的舞女》的叙事技巧里有一种纤秾 的诗意,请以“我”与舞女熏子的几次单独 相会为例,试加分析。
❖ 2.川端康成擅长抒写“心理事件”,请以 “我”与熏子的心灵交流为例试加分析。
❖ 3.小说中的恋情故事与风俗画、风景画一起 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它传达出了作者的 什么叙事意图?
三、作者生平
❖ 上中学后,开始接触到 一些名家名作。
❖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 端与横光利一等发起了 新感觉派文学运动。
❖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幼时的理想是作画家,他的小学作业
川端康成在镰仓市长谷的住宅,他最后的家
四、作者作品
川端晚年喜爱书法,并很有成就。
五、创作背景
❖ 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