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概论 教学课件 郑杭生 著 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系
民族社会学

第一章导言学习民族社会学的意义1.西方族群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是什么?1.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族群关系演变的宏观理论。
2.对于族群分层及其演变的宏观分析。
3.对于人们的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微观分析。
4.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族群关系的专题或个案的实证研究。
2.族群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族群及族群观念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3)多族群社会的族群关系发展目标。
(4)族群集团的结构性差异分析。
(5)衡量族群关系的主要变量。
(6)族群关系专题研究。
(7)现代化进程中族群关系的演变。
(8)政府的族群政策对族群关系的影响。
3.我国社会学最需要开展、也比较容易积累基础资料、最容易做出成果的研究工作的六个方面是哪些?语言使用人口迁移居住格局族际通婚族群意识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分析第二章关于“民族”和“族群”的定义1.孙中山五族共和的五族是那五个民族?汉、满、蒙、回、藏2.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什么?“民族首先是一个共同体,是由人们组成的确定的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不是种族的,也不是部落的,总之,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3)。
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民族。
”3.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1、宁骚说(P17):保留对中国56个“民族”的称呼,将“中华民族”改称为“中华国族”2、一般观点:(1)民族(主义)—nation(nationalism); (2)国内各民族意义上的“民族”改称为“族群”—ethnic group,“少数民族”改称为“少数族群”—ethnic minorities;(3)56个民族,改称为“56个族群”,将各族群称为汉人、蒙古人、藏人等;(4)取消“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提法;(5)取消“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等提法,而改称为“族群问题”、“族群关系”等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和民族产生的历史阶段的观点,由此而来的逻辑理论,既然中国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阶段,汉族就必须定义为民族,因此也必须把同时居住于中国境内的其他族群也定义为民族。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类型: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成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两种文化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互相转化。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①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②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又称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③文化的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④文化具有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⑤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⑥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民族社会学课件-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 變數是指含有數值變動的量。在社會科學研 究中,為了解釋事物或現象之間的關係,通 常需要通過變數來加以衡量和說明。
❖ 在研究解釋中,變數一般有兩大類:
1、因變數(dependant variable),也叫依 變數,是要解釋的現象或過程;
2、引數(independent variable)或獨立變 數,是自己獨立發生變化的變數,用來解釋 現象或過程的原因。
(二)假設
❖ 假設的提出一般具有理論的意義,也就是說, 假設中所涉及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關 係,通常能夠表達和反映該研究領域的一種理 論解釋。
❖ 假設分為研究假設(H1)和虛無假設(H0), 研究假設就是研究者所要驗證的假設,是研究 目的,虛無假設是指和研究假設相對立的假設。
二、民族社會學解釋
❖ 從經驗中觀察和發現民族與社會關係的理論問題, 用經驗材料來證明這些理論,運用理論來解釋民族 與社會的關係,這是民族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思路。
❖ 在民族社會學的研究中,對社會系統中民族現象的 理論解釋主要包括:
(一)概念和變數
❖ 概念和變數是理論研究的基礎和思維的基本形式之 一,民族社會學的概念是把民族與社會領域裏的同 一類現象和過程以及共同特徵抽出來,加以概況, 包括實體性概念和非實體性概念。
2、調查研究方法常常依賴於較多的人力和財 力。
二、田野調查法
❖ 田野調查法,也叫田野工作,是人類學、考古學研 究中常用的方法。
❖ 田野調查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對象所生活的場域, 在與研究對象一起生活的過程中,進行細緻觀察和 深度訪談,以求達到對研究對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 研究和深刻理解。
社会学概论新修_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一章绪论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一)社会学的孕育产生:“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正式提出。
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二)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1)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3)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
这些都以十分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改良,维护资本主义的理想;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着眼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批判。
两种不同的回答,形成了社会学中的两大传统。
(三)社会学的思想渊源:(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社会构成——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圣才

第四章社会构成4.1 复习笔记一、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的本质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1)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人口数量可以通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到反映。
②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③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民族社会学概论 教学课件 郑杭生 著 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系

源结构等。
生产关系结构可以分为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
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
(三)我国的民族经济关系
经济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因素。经济利益处理得好,
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反之,会加剧民族间的矛盾、摩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旧的封闭式自然经济得以改变,横向经济联合显示出巨 大的经济活力。
(二)特点 1、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民族和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和政治斗争,就主要是为 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等利益而展开的。 2、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 济。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之间维持和平友好的政治关系,除了 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之外,往往是为了直接维护自己的经 济利益。 3、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 在阶级社会中民族之间体现出来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具有对 抗性,同时民族政治关系本身就包含着民族之间的国家关 系,而国家就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构成的。
四、影响民族社会关系的因素
1、民族心理的影响。一个民族和民族成员的民族心理是 指对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热爱和信仰,并以此来审视自己 的民族和其他民族。 2、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条件主要是指民族 社会的发展程度、民族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愿等。外部环 境是指当时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周边民族发展状况 乃至国际局势等。 3、民族政策的影响。建立在真诚友好、互惠互利基础上 的民族政策就会加强双边的友好往来,促进民族之间的社 会关系。 4、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扩大了国内各个民族之间的交 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社会联系。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问题
4
• 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都是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一般来说,生命个体都会 成长为正常的人,但也存在例 外。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这方面 的个案:
5
人 猿 泰 山
6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 怎样理解“后勤社会化” 或“养老社会化”中的 “社会化”?
7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 公开发表《论无限性、宇 宙和诸世界》一文,否定 了“上帝”的存在,1600 年2月,他被天主教会活 活烧死。
20
(二)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是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
1
有机统一 。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
2
行的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
3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化
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9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写的《社会学 教程》:
“社会学所谓的社会化,就是 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 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 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10
• 王步征主编的《人与社会》: 社会化是指 “不知不识的生物
人,通过接受社会文化,学习承担 社会角色,逐渐转化成为一个社会 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对象,是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人。”
11
• 杨心恒主编的《社会学概论》: “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
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 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 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 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 程。”
12
• 全国13所高校联合编写的《社 会心理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一、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二、简答题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①语言能力。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6.1复习笔记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1)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3)“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4)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337-《民族社会学》教学大纲

337-《民族社会学》教学大纲《民族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民族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课教学时数:每周3学时,共54学时。
学分:3选用教材:郑杭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课程概述本课程借助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民族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其理论来源涵盖了西方民族社会学、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民族关系演变史等内容。
课程主要从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的视角,在实地研究、统计调查等实证材料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认识民族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包括:民族文化,民族社区,民族社会分层,民族社会关系,族际互动,民族的人口、语言、教育、政策,民族社会控制与社会转型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等。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民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民族社会学的方法,认识和探讨民族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研究进一步改善民族关系、促使民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途径和措施。
四、教学方式注重本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特点,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和一般方法,利用大量实证资料,加强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的综合考察和比较研究方面的教学。
五、本文第一章民族社会学的视野教学要点:回顾民族社会学的发展历程,阐明本学科与民族学、社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问题,全球化与民族多样性问题。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一、民族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一)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联系(二)民族学和社会学的区别(三)民族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二、民族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一)关于民族社会学的概念(二)民族社会学的特点三、民族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问题(二)族际社会的良性运行(三)社会转型中民族的发展(四)全球化与民族多样性考核要求:识记:民族社会学的概念。
领会:民族社会学与民族学、社会学的联系与区别。
综合分析:如何认识全球化中的民族多样性,第二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点:民族社会学在研究方法方面充分吸收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并运用有关理论为指导。
郑杭生课件

社会互构论
互构关系
互构主体多元性
互构时空多维性
互构内容的二重性
互构形式
社会互构论的基本观点
个人和社会分别表现了人类生活共同体相互 关联的两重含义 个体是社会的终极单元,社会则是个人的存在 方式;从共同体的构成而言,它是众多的个人; 从众多个人之间的关系上看,它就是社会。人 类生活共同体的发展就是个人与社会的互构 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术目标
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所贡献,对转型中的 中国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 实现“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社会学深 层理念有所推动。 作为上述追求和探索的结果,他提出了社会运行论 、 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 和社会互构论等“四论”,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因重大社会变革而出现的热 点问题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回答,显示了社会学学 科的独特价值,在社会学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滕尼斯的生活共同体
共同体: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得人群 组合。他的基础是本质意志,本质意志表现为意向, 习惯,回忆它与生命过程不可分在这里手段和目的 的统一,靠本质意志集合而起的社区即是有机的整 体。 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得人群组 合。即权利,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 他强调个人的本身的意志,着重研究个人的内在品 质,从而研究人类的发展,认为社会并不是人类最 终结局。
米尔斯
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生于1916年8月28日,卒于1962年3月20日。 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师从H.格斯和H.贝克尔,1941年 获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至逝世。 主要译著和著作有:《韦伯社会学文选》(与格斯 合译,1946)、《性格与社会结构》(与格斯合著, 1953)、《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 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等
社会学概论概念(郑杭生版)

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宏观社会: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微观社会:社会的个体结构,即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模式。
个人关系:日常生活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互动,是一种低层次社会关系。
群体关系:在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发生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受社会规则约束。
(学校、单位)社会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固定化的、持久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以血统或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强调先天性。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地理位置关系,人类生存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和位置,由此形成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与血缘地缘不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
文化: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
超生理性: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不能通过遗传获得。
超个人性:个人不能单独创造文化,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复合性: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要素组合成的。
象征性: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意义,远远超过文化现象所表现的那个狭小范围。
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效仿、利用。
(维度:横向纵向)文化堕距:又称文化滞后。
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化时,有的快有的慢,结果造成各部分间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产生社会问题。
一般而言,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内部,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念。
物质文化:在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即精神文化(制度、规范、观念)主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中多数人所接受。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章民族社会学引论民族社会学与民族学和社会学关系紧密。
追溯民族社会学的源头自然离不开这两门学科的发展。
民族学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均产生于19世纪中叶前后。
目前,我国学者倾向于将民族社会学的源头追溯到泰勒、摩尔根等人。
泰勒是英国人类学的创始人。
泰勒认为,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人类的技术、经济、精神生活自我运动发展史,犹如生物界一类物种由另一类物种发展出来一样,一类工具、设备、艺术形式和道德信仰也是由另一类工具、设备、艺术形式和道德信仰发展而来的。
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可以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文化,既是过去的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一定作用。
他把各阶段的文化,即把落后的和最文明的各民族文化依次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发展阶段。
泰勒还把民族志资料用于宗教史的研究,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摩尔根1851年发表《易洛魁联盟》一书,该书追溯了易洛魁人数百年的历史,详细论述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经济活动、生产工具、房屋、服饰、家庭、习俗、宗教和语言,着重介绍了联盟的组织结构,讨论了他们的命运。
该书被誉为第一部关于印第安人的科学著作。
1871年摩尔根发表了《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7年又发表了《古代社会》,对人类婚姻制度自群婚到一夫一妻制作出了单线进化论的推断,提出并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至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发展了人类文明起源和进化的理论,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摩尔根之所以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他运用民族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学术视角,并从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入手,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
因此,可以认为摩尔根等人的著述是早期民族社会学的著作,它从实践上开创了民族社会学的研究。
泰勒、摩尔根等可以看做是民族社会学的先驱,虽然他们并未运用这一概念,但客观上以实践的形式影响了这一学科的产生。
事实上,从进化论到后来的一系列民族学理论均不同程度地为民族社会学提供了视角、理论与方法。
民族社会学概论教学课件郑杭生著第五章民族社会分层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差异主要有三点: 1、阶级概念,像贵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依据笼统 的实在概念,是一元论的概念抽象,阶层则是依据把实在 分为各个侧面来认识的分析性的抽象概念,是多元论的; 2、阶级概念较少考虑社会流动,而阶层则是以个人不断 的流动过程为前提的概念抽象,社会阶层无非是这种流动 过程的一个瞬间断面 3、阶级概念没有与实证性的资料解析的方法相结合,阶 层概念则是以社会调查为前提,与统计资料解析方法论的 开发相结合。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比较后进层次。有普米、阿昌、撒拉、哈尼、景颇、藏、 怒、德昂、布朗、保安、拉祜、东乡族等12个民族。其识 字率在30%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很少,95%以上的人从事 农牧业。
城乡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而且几类差距相互重叠又相互关 联。从全国看,西部和东部的差距包含着民族差距,东西部 关系中内含着民族关系。 (2)各民族文化教育分层 对一个民族而言,它所拥有的高学历的成员越多,其成员 中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取得成功者的比例也就越大,民族 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二、我国民族社会分层结构
民族之间社会分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地区差距导致的民族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的差距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地区间、人际间、民族间和
三、民族社会分层的意义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本质上来讲,民族社会关系涉及作为人类共同体的民族
集团以及民族国家的权利、利益和待遇,以及民族及其成 员的民族意识和情感。
民族社会关系在其内容的类型上划分,是指不同实体形式
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各种社会关系。
民族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不仅有着一定的区别,而且有着
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民族社会关系是在民族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而民族是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民族便归于消亡,到那时民族社会关 系也不复存在。 2、从横向上讲,无论任何地方、任何社会组织、任何国 家、任何人群共同体、任何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不同形式 的一般社会关系,而民族社会关系仅仅存在于民族关系之 中。 3、从内容上讲,一般意义的社会关系囊括人类社会的一 切社会关系,而民族社会关系仅仅落实到社会关系的民族 层面。
第一节 民族社会关系概述
一、民族社会关系的外延和内涵
民族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社会
政治制度制约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
民族社会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即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社
会关系)相比,是属于低一层次的社会关系。因为它是特 定于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规定。
二、民族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1、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民族社会关系形成的最深刻的根 源。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了赖以生存 的物质生活资料,才有可能同其他民族进行各种形式的社 会交往,产生各种各样的民族社会关系。 2、民族集团的利益需求是民族社会关系形成的直接原因 。为了实现这些利益需求就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论是 正常的友好交往还是侵犯性和掠夺性的行为,都有建立民 族间社会关系的意义。 3、民族间的交往实践是民族社会关系形成的真正实现形 式。任何民族的物质生产和利益需求仅仅是为民族社会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而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 才能使民族社会关系变为现实。
正是由于民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民族交往的发展依次演
进的,由此决定了这几种民族形式各自的社会交往的深度 和广度不同,民族社会关系的发展的程度不同。
原始民族之间的交往是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进行的,有的
交往形式,特别是文化交往是偶发的,且彼此交往的程度 非常低。
出现了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形式,而且存在着民族国家内
第二节 民族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
一、民族政治关系
(一)含义
民族政治关系是指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在民族交往中形成
的民族集团和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权利和地位、国家主权 等关系。
具体包括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主权和政治利益关系、国民
的政治权利关系、民族国家内的各个民族之间的政治利益 及其尊严、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等。
(二)特点 1、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民族和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和政治斗争,就主要是为 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等利益而展开的。 2、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 济。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之间维持和平友好的政治关系,除了 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之外,往往是为了直接维护自己的经 济利益。 3、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 在阶级社会中民族之间体现出来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具有对 抗性,同时民族政治关系本身就包含着民族之间的国家关 系,而国家就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构成的。
2、民族社会关系的政治关系结构。 包括各个民族自身的权利,各个民族国家的主权、政治权 利及与此相联系的军事和法律等关系,民族国家内的各个 民族相互间的政治地位、自由民主及其少数民族的自治权 利等关系。 3、民族社会关系的经济关系结构。 包括经济地位与利益、经济交往、经济帮扶等关系。 4、民族社会关系的文化关系结构。 包括观念形态、语言文字、教育及科学技术等关系。 5、民族社会关系的婚姻关系结构。 包括民族之间的恋爱、婚嫁等。
教材
QQ:349134187 或者直接输入下面地址:
第一节 民族社会关系概述 第二节 民族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当代民族社会关系的调适
4、民族利益、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是民族社会关系的核 心问题。 尊重和维护各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该得到的利益和权 利,保证各民族同其他民族有平等发展机遇、同等发展条 件和大致相同的发展结果等,就能使民族关系和睦、民族 关系得到改善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得以实现。 我们可以把民族社会关系归纳为以下五种结构类型: 1、不同民族和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等级式结 构。 包括一个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之间、一个民 族国家内的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一个民族国家与其他民族 国家之间以及一个由多个独立国家所构成的联盟同其他民 族国家之间的社会关系等。
的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之间、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 形式,他们之间的交往也变得愈来愈方便和频繁,交往内 容日益增多,这样就丰富和发展了民族间的社会关系。
三、民族社会关系的特点和类型
1、民族社会关系的历史阶段性。 民族社会关系同一般的社会关系相比,在人类社会发展的 历史长河中,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历史阶段性的特征。 2、民族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无论哪种民族实体形式都要同其他形式的民族实体进行交 往,由此决定了民族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特征。 3、民族社会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民族社会关系在内涵上讲,涉及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既 有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也有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文化 关系,还有民族之间的婚姻关系。
四、影响民族社会关系的因素
1、民族心理的影响。一个民族和民族成员的民族心理是 指对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热爱和信仰,并以此来审视自己 的民族和其他民族。 2、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条件主要是指民族 社会的发展程度、民族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愿等。外部环 境是指当时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周边民族发展状况 乃至国际局势等。 3、民族政策的影响。建立在真诚友好、互惠互利基础上 的民族政策就会加强双边的友好往来,促进民族之间的社 会关系。 4、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扩大了国内各个民族之间的交 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社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