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7课件ppt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7课件ppt

罗家坝遗址相关的生育巫术也发源于新石器 时代。
那时的巫师是通过用陶祖、石祖触及妇女身体 的方式来给她们灌注生育的能力。 D.新石器时代各族群已习惯使用特定的巫术灵 物来达到辟邪、预知和通神等目的。其中尤以 龟甲最突出。
一、巫文化的文化根性与历史考量
一、巫文化的文化根性与历史考量
F.从巫术意识出发的纹身,与巫术图画的性质颇为相近。 G.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最早的巫术乐舞和巫术咒语。
一、巫文化的文化根性与历史考量
新石器时代是巫术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 随着巫术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需要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和组 织巫术活动,而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集中也为社会分工的日 益细密提供了保证。让一些巫术手段高明的人脱离生产,专 门负责维特人解围济困,不但成了社会的需要而且有了现实 的可能。这时,被视为人神之间的使者,垄断了通神降神事 务的专职巫师便应运出现了。
二、巫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原始推动力
巫术意识的历史沿袭: A.尚赤观念————人生礼仪 B.俯身葬法————土葬 C.生殖崇拜————生殖信仰 D.巫术灵物————法器 E.神秘图像————符箓 F.纹身————纹身、纹面 G.巫术乐舞和巫术咒语————道具戏、傩戏
二、巫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原始推动力
一、巫文化的文化根性与历史考量
(四)巫术与民族心理
中国巫术凭借着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参与了对中国传统文化 品格的塑造并一直影响着它的发展。
巫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巫术意识对中国人的思想 观念或中华民族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以下两方面表现的 尤为突出:首先,巫术的兴盛导致了与巫术密切关联的低级 观念的发达,从而抑制了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其次,巫术 的兴盛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思维残余,由 此形成了一种贬低概念分析、崇尚神秘直觉的风气。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2024/2/2
02
理解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 及文化创新的内涵和途 径。
03
04
了解中华文化全球传播 的现状和趋势,以及面 临的挑战和机遇。
5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 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02
CATALOGUE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024/2/2
6
原始文化
01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2024/2/2
1
CATALOGUEBiblioteka 目 录2024/2/2
• 引言 •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 •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 • 中国文化的教育传统 • 中国文化的民俗风情 •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2024/2/2
2024/2/2
33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4
古代文化
古代哲学与思想
阐述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哲学流派的思想体系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24/2/2
古代文学与艺术
介绍古代诗歌、散文、小 说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 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 历史发展与艺术成就。
古代科技与发明
探讨古代中国在天文、数 学、医学、农业等方面的 科技发明与贡献,彰显其 世界领先地位。
8
近现代文化
近现代文化变革
阐述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的 变革历程,如西学东渐、新文化 运动等,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影
响与挑战。
2024/2/2
近现代文学与艺术
介绍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与艺术的 发展脉络,包括现代诗歌、小说、 戏剧等文学形式以及电影、音乐等 艺术门类的创新与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传统⽂化概论论述题(((((中国传统⽂化概论1. ⽂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或者说,“⾃然的⼈化”即是⽂化。

2、什么是⼴义的⽂化?与⾃然相对,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存⽅式,泛指⼈类所创造的⽂明成果,⼜称“⼤⽂化”。

3、⽂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化体系?试举例说明(1)物态⽂化层约相当于物质⽂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化,它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化。

2)制度⽂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系列的处理⼈与⼈相互关系的准则。

3)⾏为⽂化层:多指⼈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为模式。

4)⼼态⽂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理活动等等。

这是⽂化的核⼼。

4、什么是狭义的⽂化?狭义的⽂化指⼈类所创造的⼀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类精神⽂明的⼀个组成部分。

狭义⽂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称“⼩⽂化”。

5、什么是中国⽂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中国⽂化是中华民族根据⾃⼰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然、社会与民族⾃⾝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明成果,具有⾃⾝的民族与国度特⾊。

中华民族是中国⽂化的创造⽂体。

基本内容有:⼀、独具特⾊的语⾔⽂字;⼆、翰如烟海的⽂化典籍;三、惠及世界的科技⼯艺;四、精彩纷呈的⽂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化是指什么时期的⽂化?指 6 千年前的⽂化⾄鸦⽚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国⽂化。

第⼀章中国⽂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商周⾄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郡国并⾏制”。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
7
墨产生于西周宣王时期。 东周时期,墨已经被广泛用于文字书写,且人工墨因质量优于天然墨而逐渐被认知 和推广。秦汉时期,松烟墨成为书法家们的最爱。 到了魏晋时期,松烟墨的生产已走向全面成熟。 隋唐时期,一种被称为“易墨”的墨一枝独秀。 宋元时期,“徽墨”又代之而起。明清时期,墨的发展突飞猛进,最引人注目的就 是不用研磨又有同等效果的墨汁的诞生。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章 书法绘画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书法艺术
第一节
绘画艺术
第二节
象外之意
第三节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书法艺术
汉字的书写对中国人来说,能够表达许多 不能用语言所表达出的、较字面意义更为丰富 的东西。不像文学作品需要许多文字才能表达 作者的思想,对书法而言,单从书法风格就能 反映书写者的内心。这种强烈的神秘主义,在 传统文人看来就成了一种个人修为和品行的见 证和表征。既然书法能够“一字见心”,而儒 家道统又特别注重个人的修为与品性,甚至将 修为与品性当作为官、为士的必然要求,那么 书法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一门提高修为与品性的 独特艺术。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 代表作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 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历来为 书家所重。
12
(三)书法字体的演变
3.楷书 楷书又称为正书。 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
发展,到隋朝开始融合,唐朝时发展成熟, 并作为正体字一直流行到今天。与隶书相 比,楷书的点、画形式更加丰富,且出现 了新的笔画。
18
所谓意态,包括体势和神态两部分,两者都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得以体现。 字的体势和神态都是结构的表现。 书法无论是节奏还是结构,都能表现出独特的意态美。 欣赏书法作品,必须懂得欣赏字的体势和神态所表现的独特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所宣讲的佛法,也称 原始佛教。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徒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遂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有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创造性的 发挥。佛教教义的发展在印度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 教三个阶段。其间,尽管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原始佛教差距越来 越大,但基本上仍以释迦牟尼所宣讲的基本教义为核心,是在 此基础上加以发展的。
(11) 生。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 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 老死。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作老,身坏命终谓之死。
6. 涅槃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乘唯识学派则将涅槃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 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指 一切事物的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亦即真如、实相; 无住处涅槃,或略称无住涅槃,指依于智慧,破除无明,远 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又因大悲救度众生而 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即所谓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 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 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他一切宗教、 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 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 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 分割开来的。
2. 法印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七章 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七章 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七章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七章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选择,判断,知识点单/判: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点: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河南少林创立,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断: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功夫,就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王守仁的“心无外物”源于禅宗的“心性生万物”说。

选:“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汇在雍正以后戛然而止。

点:陈独秀:中国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文化必需进行价值不雅念层面——精神文化体系的最深层次的变化。

点:纵不雅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

单/断:毛泽东在40年代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法”以及着名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50年代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

江泽民颁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

二,名词解释名解: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劳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三,简答题,论述题简答: 中国文代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两次是?答:1.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

2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20世纪,中国文化经历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全创新”等种种文化主张,文化选择的激烈论争与痛苦思辨。

简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1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2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3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4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5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简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本课程学时:72 学分:4学时分配: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一、传统和文化释义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五、拂教的基本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第三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 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 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 “小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 特性: ❖ 1、“协和外邦”、“和而不同”的整体和谐
观。 ❖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观。 ❖ 3、强调人自身修养的人本观。 ❖ 4、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及实践理性精神。
❖ 1、原始群居时期: ❖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 婚姻状态是杂婚
❖ 2、血缘家族时期: ❖ 中国文化的曙光是从这时开始的 ❖ 三大成就: ❖ 一是石器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反映了人类创造文化能力的提高 ❖ 二是火的使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 ❖ 三是出现了弓箭:扩大了人类杀伤的范围和
产生的原因:生产力不发达;认识能力低下。
功能:维系人们的社会性;维系集体和个人的精神、 宣泄不安情绪。
2、神话的保存: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
《山海经》是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战国末期或西 汉初期;作者不定;性质不定(地理书或巫书)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2、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黄帝战蚩尤
5、英雄神话: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6、传奇神话: 嫦娥奔月
三、古代希腊神话
1、古代希腊神话的背景
古代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时期的口头传说,希腊
神话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和艺 术的源泉,至今仍然被无数作家和艺术家当作题材 和灵感的宝库。
❖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 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 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 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 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 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 时代文化。

文化概论第七章

文化概论第七章
▪ 第三,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以绵延四 个世纪,至尽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 第四,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 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 欧洲的耶稣会成立于16世纪40年代,初到中国是 在明代嘉靖31年(1552年)这些耶稣会士在沟通 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两件事情(P333)
▪ 第一、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包 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 术等。以利玛窦最有影响。
▪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等各国 家和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
▪ 朝鲜历史上的新罗时期,定儒家经典为“国学”, 强调以“德”治国,把忠孝信义等思想发展成为 “新罗精神”。
▪ 日本很早就大量引进中国文化,7世纪的“大化 革新”的实质就是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 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中国的政治体制、 行政建制、赋税管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文 字书法、乃至服饰饮食、建筑、茶道等都被全方 位吸收。明代的王阳明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 治维新”
▪ 吴道子、阎立本的画。 ▪ 中国著名的云冈、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
术以佛教为题材,受印度艺术的影响。 ▪ 对中国寓言创作的影响。 ▪ 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 ▪ 佛学思想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丰富了
中国的哲学思想。 ▪ 宋明理学的产生也受佛教的影响。
▪ 印度本土的佛教文化在13世纪由于回教入侵而遭 到毁灭性打击,中国的佛教却正在长足发展,并 将大量的佛学译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在商代,中国的制陶技术和铸铜技术就对西伯
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对西亚各国和印度
产生影响。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兴盛时期。中国的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件 第7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件 第7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主要章节: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与基本特色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意义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 传统文化历经了3000多年从未断裂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学所形成的 辉煌成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块光芒四射的瑰宝。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元明清时期
明代的长篇章回小说达到了高潮。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长篇 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除此之外还有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西游 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明代戏剧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周朝俊的《红梅记》,高濂的《玉簪 记》,李开先的《宝剑记》,粱辰鱼的《浣纱记》等。
还体现在佛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渗透与影响上。如著名诗人王维 ,不仅本人信奉禅宗,而且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淡、空、寂这三 种境界正是禅宗的追求。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与基 本特色
一、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
(二)中国传统文学是注重理趣的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注重理趣的文化性格,也还因其深受道家自然主义 思想的影响。在道家看来,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有其自身的原 因.非人力所能左右。因此,自然天道是宇宙天地的基本规律,也 是人必须遵循的最高生存原则。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主要包括诗化的文学、注重理趣的文 学和强调意境的营造;基本特色包括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关注现 实的理性精神,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另外,中国传统文学还具有 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凝聚、审美教育等具有现代意义的功能。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版中国文化入门第七章

第三版中国文化入门第七章


在词源学上,道德、伦理都指按风俗习惯行事及其 品性。“人之所以有此等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并 如此修养,如此行事,才能做为人存在着,并获得 作为人存在的自由。伦理道德原来表明的是人之为 人的存在方式。
道的含义
“道”
本意:引道而行。 引申意:导引。 作为名词的具有一定
方向性的道路。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
家庭伦理转型迫使作为其思想意识支撑之孝慈精神发 生改变。 孝慈精神指血缘亲情所催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养育 的、用以指导调节家庭长辈和晚辈之间利益关系的的 价值观念,即长辈应关心爱护晚辈以尽慈道,晚辈应 孝敬赡养长辈以尽孝道的思想意识。


孝慈精神却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中遭遇种种尴尬境 地,批判集中在孝道,长辈的权威上。在市场经济之 经济理性的冲击下, 从根本上削弱了家庭应有的关怀 合作、情感交流、成员互助、牺牲利他功能。亲子之 间因利益纠葛而对簿公堂的事件层出不穷。近代以来 的社会转型,不仅对家庭伦理尤其是父慈子孝的孝慈 伦理产生影响,也对孝慈精神产生了极大冲击。
道德是人的应然存在方式
道德首先是做人的资格,是人类在自己的世
世代代生活实践中通过自我反思而达到的一 种自我认识。道德是自觉的意识行动,不是 由外力强加于人的。道德既是做人的标准, 又是成人的途径。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一、 这一提问是人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反思.道德是人类 无法摆脱并伴随始终的东西。一方面,它是人猿辑别、人存 在的标识;另一方面,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接受类文化 的过程,当个体能够自觉反思社会对其所提出的道德规范要 求时,已被社会道德所塑造。 二、是对人的生命本体论问题的解答。个体的人的存在无法 回避以下问题“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做什么”人总 是有某种人生理想目标的,道德就是对这种人生理想、目标 的存在本体论的集中规定。道德是人的反思性存在方式,是 人不同于生物自然界的智慧。因而,反思性存在方式,是人 的智慧存在方式。

类型和特点

类型和特点

2、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民本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 尚书》 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本固邦宁”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左传》 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天生民而树之 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 君,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 老子: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修 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 响和制约, 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中拥有无形却强大 的影响力, 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 种比法律更重要、 种比法律更重要、更有效 的统治手段。 的统治手段。
2、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 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 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 3、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鼓舞人们自觉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 节。 4、伦理政治型文化的消极影响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独创性、悠久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独创性、 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重 德精神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强大的生命力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至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至三章

会邀请上海学术界部分人士举行座谈,谭其骧教授主持,就文化
概念进行广泛讨论。
二、文化史的对象与范围
几种不同的观点: 1 、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 都作为研究对象。理由:人类一切活动,既是 思维过程,又是实际创造过程;思维过程反映 实际创造过程,又体现于实际创造过程,精神 与物质两方面成果,互相是对方的表现。 2、重点研究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否则包罗 太广,难与通史相区别。可包括哲学、思想、 艺术、文学、宗教等方面专史,但不能取代专 史,应从各种观念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找出整个 观念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共同规律。介于通史、 专史之间,集中讨论精神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现当代文化的概念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什么是文化》)
梁漱溟: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
(《要义》引述时人言) 3集1卷) 毛泽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 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新经济的 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新民主主义论)
第一章
概述
文化的概念形态与基本精神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史的对象与范围 三、文化形态诸问题 四、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估计 五、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周易》贲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文化”最早来源。 孔颖达《周易正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 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晋束 皙 :“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梁肖统注: “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 刘向《说苑· 指武》:“圣人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 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 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造塔功德经》中,有法身偈(又作诸法缘起颂) 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 说。”在《佛说初分说经》卷下中,有缘起偈(又作缘起 法颂)云:“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 大沙门说。”此缘起之理为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所证悟, 为佛教之基本原理。佛教以缘起解释世界、生命及各种现 象产生之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4. 四谛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 (1) 苦谛。其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2) 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召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 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嗔、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召未 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 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 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 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 自受,轮回不休。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5. 十二因缘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 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 无明。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 ,因而妄生一切执着,此谓“无明”。
(2) 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 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 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 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 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作名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七章 宗教与哲学——精神与信仰之力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分类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组研究和展示。

4.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小组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

2. 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3. 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2.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3. 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介绍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的介绍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

3.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进行思考和讨论。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文化象征,如黄帝、尧舜禹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审美观念2.2 中国古代艺术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3.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3.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四章: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制度4.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特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2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化与变革5.1 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2 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探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6.1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2 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中国传统音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筝、笛子、二胡等乐器的特点和音乐形式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中国传统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如京剧、昆曲、秧歌、剑舞等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中国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八章: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8.1 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的技法、风格和主题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8.2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如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的制作工艺、形式和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9.1 中国传统建筑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9.2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的布局、设计和审美理念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中国区域文化特色10.1 地域文化差异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10.2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七 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追求“修齐治平” 一 、追求“修齐治平”的 儒家“君子人格” 儒家“君子人格”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 一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在中国思想史上,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孔孟为代表 的儒家对于道德的充实、人格的 的儒家对于道德的充实、 情操的完美非常重视, 伟 大、情操的完美非常重视,孜 孜以 求。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 君子人格” 是一种 “君子人格”,这种人格 精神强调有 德行的人要根据自身 情况结合外在 环境来决定自己的 行为和思想。 行为和思想。
总的来说,道家主张取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 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 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 我内心的和谐宁静。为了强调这种 “自然而然”,庄子还在 《逍遥游》 中比较了人对“道”所能达到的四 种 状态,即“真人”、“至人”、“神 人”和“圣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就 是成为无私的“真人”, 忘我的“至 人”,不求功绩的“神人”,不贪名 声的“圣人”,也就是所谓的“至人 无已,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道家的人格修养方法 二 、道家的人格修养方法——清静无为 清静无为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真人” 至人”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真人”、“至人”、 神人”的理想人格, “神人”的理想人格,同时强调通过自我的内在 修养来实现其理想人格目标。其内圣方法是“ 修养来实现其理想人格目标。其内圣方法是“涤 除玄览” 致虚极,守静笃”等等, 除玄览”和“致虚极,守静笃”等等,即通过内 在修养而排除贪欲和诈智,使内心进入“虚静” 在修养而排除贪欲和诈智,使内心进入“虚静” 的状态,由此即可达到“无为”的精神境界。 的状态,由此即可达到“无为”的精神境界。
(二)儒家的人格修养方法 二 儒家的人格修养方法 儒家的人格修养方法——修 修 齐治平 在儒家伦理实现的一般模式中, 在儒家伦理实现的一般模式中, 儒家非常注重人格的自我修养。 儒家非常注重人格的自我修养。 历史上著名的儒学思想家, 历史上著名的儒学思想家,都非 常重视、关注人格修养问题, 常重视、关注人格修养问题,对 此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理论探讨。 此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理论探讨。 孔子把“修己以安人” 孔子把“修己以安人”及“修己 安百姓” 以 安百姓”作为对君子人格的基 本要 求。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强调以修身为本,最终完成治平 强调以修身为本, 之业作为对君子人格的一种规定。 之业作为对君子人格的一种规定。
(3) “坐忘”。道家所追求的是一种不受任何条件 限制,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真人”、“至人” 境界。 (4) “心斋”。在道家看来,泯灭物我、人我是人 生修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到这一步还只是消除 了我与外界、外物的矛盾,而“我”却仍然存在,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这样那样的杂念。人生修 养的最高层次还要最终泯灭自我。
而《大学》则对“君子”的理想人格模式 大学》则对“君子” 进行了具体而集中的阐述, 进行了具体而集中的阐述,提出了有名的 三纲领” 八条目” “三纲领”、“八条目”,将早期儒家有 关理想人格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关理想人格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三纲领”是儒家“为学”要解决三个根本 三纲领”是儒家“为学” 三纲领 性问题: 明德”即是明白自己的德性, 性问题:“明德”即是明白自己的德性,或 者说使自己的德性得以昭示于人; 者说使自己的德性得以昭示于人;第二步 亲民” 亲爱人民,或解为教化民众, “亲民”,亲爱人民,或解为教化民众,也 就是所谓齐家、治国; 至善” 就是所谓齐家、治国;“至善”是儒家社会 理想的最高境界,亦即所谓“平天下” 理想的最高境界,亦即所谓“平天下”,使 天下“太平” 进入“大同”世界。 天下“太平”,进入“大同”世界。三纲领 实际上只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 实际上只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亲 是其方法, 止于至善”是最后完成。 民”是其方法,“止于至善”是最后完成。
秦王朝的丧钟也同时击碎了法家事功理念 的自圆梦境,将其负面瘤疾和局限诸如极 端功利主义、非道德主义等予以充分曝光, 引起后世思想家长久的反思。汉代对秦事 功及其精神遗产有继承有扬弃,从汉代儒 学关切的内圣外王话语到人们习称的儒法 合流,在深层上体现了寻求历史与伦理和 谐、立功与立德互补的反思和努力。
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所谓“佛”, 即“觉悟者”之意,是指经过修持取得 “觉行圆满”的大悟者。与儒、墨、法诸 家理想人格的入世特征及道家理想人格的 游世特征相比较,“佛”是一种出世型的 理想人格。
佛家对其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有“无我”、 “无欲”、“无争”和“随缘”等。 首先, 佛是“无我”的。 第二,佛是“无欲”的。 第三,佛是“无争”的。 第四,“无修之修,成佛随缘”。
法家所设计和倡导的事功,是以君主为本 位和实践主体的。 法家也为臣民树立了明确的事功目标,具 体说来,臣民事功落实在治功、军功和农 功三途。
在先秦诸子之中,法家是当时真正的务实 派,最具现实意义,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是 最好的证明。事功精神有效聚合了秦社会 的理想意志,充分张扬了秦人的历史能动 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极大的历史潜能和社 会效率,这无疑是列国间长期实力较量后 秦人终操胜券的一大精神优势。
追求建功立业的法家“英雄人格” 三、 追求建功立业的法家“英雄人格” (一)、法家的理想人格 一 、法家的理想人格——英雄人格 英雄人格 法家的理想人格是由韩非所设计的。 法家的理想人格是由韩非所设计的。以韩 非为代表的法家重视法、 非为代表的法家重视法、术、势,在继承 荀子性恶论和老子权术政治学说的基础上, 荀子性恶论和老子权术政治学说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种理想型的政治性人格。 设计了一种理想型的政治性人格。
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 “君子”是由孔子首先提出 来 的,“君子”之风也是开始 于孔 子的大力倡导。从 《论语》 中我们可以看到, “君子道者 三,我无能焉:仁者 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
概括起来,儒家的“君子人格”包含了以 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仁 爱精神。 第二个特征是济世情怀。 第三个特征是中庸的品质。 第四个特征是注重气节操守,富有献身精 神。
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 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 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 齐家” 治国” 骤,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齐家”、“治国”、 平天下”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 “平天下”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 所谓达到最后完成,就是“止于至善” 所谓达到最后完成,就是“止于至善”。人只有在 社会中尽伦尽职,才能够尽其性,至于完成。 社会中尽伦尽职,才能够尽其性,至于完成。
法家把“去私心行公义”视为其圣贤人格 的首要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任力”而不 “任德”。 第三个特征是“贵法”而不“贵义”。 第四个特征是“抱法处势”。
法 家 代 表 人 物 商 鞅
法家的理想人格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 洞察,人生世相的犀利解剖而提出的,在 先秦诸家中独树一帜,在后世也产生了较 大的影响。虽然法家的人性论中对仁义鄙 弃,对道德的忽视,对实力、权势、权术 的极度推崇与汲汲追求表现出明显的偏颇 乃至荒谬,但是“圣王”和“法术之士” 所具有的“法不阿贵”的品格,却无疑是 值得称道的。
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 世相的深刻认识,法家 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准则 和处世态度,提出了其 理想人格“英雄”的设 计。这种理想人格主要 分两种类型:其一是“圣 人”或 “圣王”,其二是 “能法之士”或“智术 之士”。但无论是“圣 王”还是“能 法之士” 无一不是备受人景慕和 崇拜的“英雄”。
法家所设计的这种“英雄人格”无论是 “圣王”还是“能法之士”都须具有“去 私心行公义”、“任力”、“贵法”、 “重势”这四个基本特征。
通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道德践履,儒家提出了一 套完整的人格修养方法,其中包括反身内省、主 敬、存心养性、重学与力行等方面的内容。 (1) 反身内省。 (2) 主敬。 (3) 存心养性。 (4) 重学。 (5) 力行。
追求“清静无为” 二 、 追求“清静无为”的 道家“隐士” 道家“隐士”人格
(一)、道家的理想人格 一 、道家的理想人格——隐士人格 隐士人格 道家在许多人的眼中只讲天道而少及人伦, 道家在许多人的眼中只讲天道而少及人伦,似乎 是不近人事的。其实不然,道家以“自然” 是不近人事的。其实不然,道家以“自然”释 ””, “道””,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他们的人格理 道家文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 想。 道家文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不 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 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 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 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同时也主张将这种原 则应用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 则应用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发 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在此基础之上,道家提出了无为、绝仁弃义、“坐忘”、 “心斋”等具体的人格修养方法。 (1) 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庄子说:“无为而尊 者天道也。”无为是道家根本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是其重 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无为”要求人们因循事物的自然状 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 (2) 绝仁弃义。道家认为,人最可珍贵就是人的本心、本 性,人一旦丢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会变得空虚,丧失任 何价值。而仁义礼仪的推行无疑会改变人们的朴素本性, 束缚人的本真情感。
(二)、通向英雄之路 二 、通向英雄之路——建功立业 建功立业 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作师” 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作师”,同时重刑 轻罚,尚兵重农,其理想的人格是英雄。 轻罚,尚兵重农,其理想的人格是英雄。 从人皆“用计算之心相待”的人性论出发, 从人皆“用计算之心相待”的人性论出发, 以功利主义为原则, 以功利主义为原则,以刑罚和庆赏刺激人 的欲望, 的欲望,杀敌报国立功受赏的勇武之士是 他们推崇的榜样。 他们推崇的榜样。
道家的理想人格特征是主张淡泊名利,平 和心性,主张“轻利寡欲”、“致虚守 静”、“无私不争”,强调“复归于朴”、 “绝圣弃智”,崇尚清静无为,提倡无欲, “是以圣人不行而智,不见而明,不为而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