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发病的季节性分析

合集下载

云南普洱麻疹季节性流行规律分析

云南普洱麻疹季节性流行规律分析
3 讨 论
随着麻疹疫苗 ( MV) 的推广 应用 和预 防接 种工 作的 深 入开展 , 麻疹 的发病 大幅度减 少 , 全国 ( 未包括 香港 、 门特 关 。 澳 麻疹在全国仍是~个 严重疾病 , 云南 属于 高危地 区 J , 别行政区和台湾地 区) 9 5~20 19 04年 麻疹 发病率 降 到 5 1 /0 万左右 ] 。有研究 表明计划免疫实 施前后麻 疹流 行发病率 实行儿童计划免疫和强化免疫后 , 麻疹 流行病学 分析与监 测 麻疹发病率趋 于稳定 , 虽然 0— 8岁儿童是麻疹发病 的 降低 了 9 .2 L , 9 0 % | 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 效益 。本 文分析 了 标明 , J 。但麻疹 年龄统计显示 , 表明麻疹的发病年龄向 普洱市计划免疫实施前后麻疹 流行情况 , 特备是对其季节性 高危人群 J 学龄儿童发病数构成 比增加 J 。 的变化进行分析 , 对进一步认识普洱麻疹的流行有一定参考 大年龄组推移 , 自从麻疹 疫苗使用后 , 尤其是实行儿童计划免疫和强化 作用 。 麻疹的发病季节呈 单峰形 分布 , 春季病 例 占半 数 以上。 免疫 后 , 控制麻疹的流行 起 了积极作用 , 有资 料表 明使用麻 即使 在 广 泛 使 用 麻 疹 疫 苗 的 今 天 , 以 春 季 为 多 发 季 疹疫 苗 前 的平 均 发病 率 是 4 6 1/0万 , 均病 死 率 1 仍 5.5 1 平 . 节¨ 。经 圆 形 分 布 统 计 计 算 , 以得 到 确 切 的定 量 数 5 % , ] 可 2 使用麻疹疫 苗后 的平 均发病 率 , 死率 , 病 分别 降至 l , 6 据 ] 。本 研究显示普洱市发病高峰点是 3月 2 9日, 结果提 5 /0万和 0 1% , 01 .5 特别 是全 面实行儿 童计划免疫 来 , 平均 充分说 明通过预 防接种 麻疹疫苗 , 预 示无论是开展麻苗预防接种前 , 还是开 展计划 免疫 以后 , 麻 发病率进 一步 降低 , 麻疹 的 疹在我市均有明显季节升高 的特征。提示 注射麻 疹减 毒活 防麻疹 的效果是显著 的。可见预防接种麻疹疫苗后 , 发病 较高 , 使用麻 疹 疫苗及开展冷链运转工作 , 虽能大 幅度 降低 了流行 强度 , 延 流行强度 明显减弱 。麻 疹疫苗 接种前 , 全面实行 儿童计 划免疫后 ( 冷链运 长麻 疹流行的周期 , 但不能改变麻疹发病有随季节 升降的规 疫苗后发病率 明显下降 , 转期 ) 发病 率较大幅度下 降。 律。 普洱市思茅 区 20 0 8年发 病率 已经仅 4 3 1 . /0万 。开展 经检验不同组 发病角均数 ( ) a 的差别有 显著性 , 明我 表 计划免疫来普洱年平均麻 疹发病 率低 于临沧市平 均发病率 区麻疹发病 高峰越来越后移 , 这与许多文献报导 相符合

麻疹流行特征、防控策略及研究新进展

麻疹流行特征、防控策略及研究新进展

应急接种
在麻疹疫情爆发时,对接触过 麻疹患者的人群进行应急接种 ,以控制疫情扩散。
强化免疫
在特定时期或针对特定人群进 行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提高 人群免疫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监测与预警系统
01
病例监测
对麻疹病例进行监测,收集病例 信息和流行病学数据,了解疫情 动态。
02
03
实验室监测
预警系统
对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 确认病例并了解病毒变异情况。
对策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疹防控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加 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能力;加强监测和 疫情分析,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变异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研究麻疹病毒变异的生物学特征,包 括病毒复制、传播和致病性等方面的 变化,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 据。
麻疹与其他疾病的关联研究
麻疹与结核病的关联
研究麻疹与结核病之间的关联,探索麻疹病毒感染是否增加感染结核病的风险, 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麻疹与免疫系统疾病的关系
研究麻疹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了解麻疹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我国麻疹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接种率
根据调查数据,我国麻疹疫苗接种率 达到95%以上,但不同地区和群体间 存在差异。
影响因素
影响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因素包括家长 对疫苗的认识和态度、接种服务可及 性以及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等。
我国麻疹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挑战
尽管我国麻疹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疫苗覆盖率 不均、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部分地区免疫规划管理薄弱等 问题。
母婴传播

儿科学-温医大-【儿科学】麻疹

儿科学-温医大-【儿科学】麻疹
床型带病毒者) 病毒由鼻、咽和眼分泌物排出,尿中也可
排出病毒且持续数日 出疹前后5天、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均有
传染性,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天传 染性最强
.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传播途径 : 主要直接经 呼吸道
借飞沫传播。 有可能通过密切接触,应用新污染的手
帕、毛巾
.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发热等
中枢神经系统
被淋巴细胞、巨噬细 胞带入血(第一次病 毒血症)
肝、脾、骨髓巨噬细 胞系统内繁殖
血液(第二次病毒血症)
营养不良 VA缺乏
皮肤粘膜
呼吸道粘膜 消化道粘膜
免疫系统
皮疹、柯氏斑(Ⅲ、 Ⅳ型变态反应)
充血、炎症 肺炎
发病机理.
消化道症状腹 泻食欲下降
Ts 、免疫
PPD转阴结核恶化原 有湿疹、哮喘缓解
1846年,Peter Ludvig Panum 对法罗群岛麻 疹的流行病学作了确切描述.
.
1898年,Henry Koplik提出粘膜斑对本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
全球麻疹流行情况
Due to widespread immunizations, the number of measles cases has steadily declined in the last 20 years. There were 4 million cases in 1980, but in 1999 there were just 500000.
.
情景3
接诊医师向怡婷妈妈详细地解释了病情,建议怡婷住院治疗,入 院完善检查,给与病毒唑抗病毒等治疗,辅助检查: 1. 血 常 规 +CRP : C 反 应 蛋 白 ( 快 速 ) 0.83mg/L , 白 细 胞 5.4×10^9/L,红细胞 4.42×10^12/L,血红蛋白 119g/L,血小 板 22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0.551×10^9/L,淋巴细胞计 数 4.666×10^9/L,异型淋巴细胞相对值 未找到。 2. 血 生 化 : 谷 丙 转 氨 酶 31U/L , 谷 草 转 氨 酶 62U/L , 尿 素 2.96mmol/L,肌酐 44.9μmol/L,磷酸肌酸激酶 46U/L,乳酸脱 氢酶 586U/L,钠 134.1mmol/L,钾 4.65mmol/L。 3.胸部X线平片: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两肺野未见斑片状影, 4.痰培养:阴性。 5.麻疹病毒IgM (+)。

麻疹

麻疹

并发症
1.肺炎:最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发 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病原可分为 病毒性与细菌性。 2.喉炎 3.心肌炎 4.神经系统 ⑴麻疹脑炎 ⑵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并 发症。 5.结核病恶化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 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 好。 2.多核巨细胞检查 3.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测 (2)抗原 检测 4.病毒抗原检测 5.病毒分离
病因学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黏液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带病 毒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 3.传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 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4.传染性:极强
发病机制
飞沫 呼吸道粘膜 血液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
易感者
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儿童\免疫失败的儿童\
青少年 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被消灭的传染病
29
麻疹的新进展
1.麻疹的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婴儿麻疹增多主要发生 在8个月初免以前,多为非典型病例,大年龄患者增多。 2.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后移至3~5月份。 3.不典型病例增多。 4.二次麻疹发生率在1%左右,其中60%发生在第一次麻疹2年 以内。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 出齐,次日消退
高热3-5天,热退疹 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 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 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 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 脱皮
发热1-2天出疹,出 疹时高热

麻疹的主要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
一、麻疹的主要症状二、麻疹患者的护理措施三、麻疹的发病原因
麻疹的主要症状1、麻疹潜伏期的症状
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上呼吸道(包括眼结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状,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

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

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2、麻疹前驱期的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

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

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发病后2~3天可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

3、麻疹出疹期的症状
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渐及头部前额、脸面、颈部,自上而下扩展至胸、腹、背,最后达四肢,直至手心脚底,2~3天就波及全。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的最具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病后大多数可获得终生免疫。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死亡原因是由于肺炎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全球免疫活动已使最近5年间麻疹的死亡率减少了50%,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消灭了麻疹。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

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

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

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发病原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机制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①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②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和异性麻疹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当病毒侵袭任何组织时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即形成多核巨细胞,称为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s细胞。

季节性荨麻疹

季节性荨麻疹

季节性荨麻疹说起荨麻疹,相信各位朋友一定不会感觉到陌生,尤其是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出现荨麻疹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但是荨麻疹并不是只有过敏性这一种类型的,另外还有一种类型比较常见,就是季节性荨麻疹。

顾名思义,季节性荨麻疹是患者在某一个季节才会发病的荨麻疹。

季节性荨麻疹一般在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比较高发,它的临床表现和过敏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很容易会将其当做过敏性荨麻疹来进行治疗,其实导致季节性荨麻疹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引起季节性荨麻疹的病因有很多,约有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1.药物引起:绝大部份药物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的,常见药物有:青霉素、呋喃唑酮、血清制品、疫苗等。

其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

而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多粘菌素等药物本身就是组胺释放剂,能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发生季节性荨麻疹。

2.食物引起:主要是动物蛋白性食物,如鱼、虾、蟹、蛋、牛奶及其他海味是常见的致病因素。

某些水果、蔬菜也可以致敏,加入食物中的调味品、防腐剂、颜料,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质如水杨酸、枸橼酸等也可以引起季节性荨麻疹。

3.吸入动物的皮屑、花粉、真菌孢子、粉尘、羽毛等。

4.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均可引起。

5.如蚊、蚤、蜜蜂、黄蜂等昆虫。

6、冷、热、日光、摩擦、压迫、机械发生刺激等。

7、如胃肠道疾病、肿瘤、结缔组织病、内分泌障碍、代谢障碍等也可成为季节性荨麻疹的病因。

8、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抑郁等也可成为荨麻疹的诱发因素。

了解了季节性荨麻疹的病因之后,希望各位朋友可以根据这些因素预防季节性荨麻疹的出现,虽然它和过敏性荨麻疹有所不同,但是对于过敏体质的朋友来说,更需要关注这些病因,从而来预防季节性荨麻疹的出现,避免该病给您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冬季幼儿常见病4——麻疹

冬季幼儿常见病4——麻疹

(一)护理:1、隔离患者应卧床休息,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
隔离期延长5天。2、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3、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腔
、皮肤保持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红霉素)眼膏或(氯霉素,诺氟沙星)眼
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4、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用忌口,恢复期尚应加餐。
外市人口,因无麻疹免疫,常易感染,成人感染麻疹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早期可有麻疹黏膜
斑,皮疹也为典型。4、发病季节改变。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季节,普种麻
疹疫苗后,高发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流行病学: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
(三)防治并发症:1.肺炎2.喉炎3.心血管功能不全。
预防措施:
1、对病人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疹后10天。
2、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3、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4、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
的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部份儿童麻疹疫苗
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加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仍有不断的发生,且表
现如下新的特点:
1、发病年龄后移。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现在麻疹除8个月以内婴儿发病外
5、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

某区2001~2009年麻疹发病的季节性集中趋势分析

某区2001~2009年麻疹发病的季节性集中趋势分析

疹 的发病 具 有 很 强 的季 节 性 。结 合 逐 月 发 病 数 据 可 知 , 区 20 — 0 9年麻 疹疾病 多 发于 4— 我 0 1 20 6月 。
- <
20 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了分析。 09
2 0l2 0 0 3 2 0 0 5 2 0 0 7 2 0 0 0 0 2 2 0 0 4 2 0 0 6 2 0 0 8 20 9
中国卫生统计 2 1 4月第 2 0 0年 7卷第 2期
某 区 2 0 ~ 0 9年 麻 疹发 病 的 季节 性 集 中趋势 分 析 0 1 20
沈阳市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3 李艳琳 周 雨 胡 晶 100)
麻疹曾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的一种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 在麻疹疫苗( MV) 使用前 , 其发病率一直高 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几位。我 国自2 世纪 6 0 O年代 全 国范 围推广应 用 麻疹 疫 苗 后 , 发 病强 度 逐 步 得 到 其 控制。但近些年麻疹疫情 又有所抬头 , 至出现 了小 甚 范 围的爆 发 。为 了解 我 区麻 疹 发病 的 时间 分 布规 律 , 指导 麻疹 的防制 工作 , 者应 用 集 中度 法对 我 区 20 笔 01
参 考 文 献
图 1 示 , 20 显 从 04年起 我 区的麻疹 发病 出现 明显
分析 , 显示麻疹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春季多 且 发, 与以往麻疹多在冬春季节发病的季节性特点比较, 流行 季节 明显后 延 。其 原 因可能是 在人 群 中大规模 接 种麻疹疫苗后形成免疫屏 障, 导致麻疹在人群 中传人 后, 一般要传到第 67代才形成高峰 , 、 与以往传至第 34 、 代即形成 高峰相 比 , 病高 峰要 明显 推迟 。提 示我 们 发

麻疹、风疹

麻疹、风疹

第一节 麻疹--[病因病机]
•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麻毒时邪 病位: 病位:肺脾 病理演变:初侵肺卫,肺失清宣;继而入里, 病理演变:初侵肺卫,肺失清宣;继而入里,郁 阻于脾,正邪相争,驱邪外泄,疹出于肌表; 阻于脾,正邪相争,驱邪外泄,疹出于肌表; 毒随疹泄,热去津伤,渐趋康复。 毒随疹泄,热去津伤,渐趋康复。若正不胜 邪毒内陷可出现麻毒闭肺、 邪,邪毒内陷可出现麻毒闭肺、麻毒攻 喉及邪陷心肝变证。 喉及邪陷心肝变证。
鉴别诊断
• 风疹
1)前驱期短,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 2)无麻疹粘膜斑,皮疹出现快,消退 亦快; 3)出疹前即有耳后、枕后、颈部淋巴 结明显肿大,并一直持续到病愈; 4)退疹后无色素沉着或细糠麸样脱屑 5)并发症少,预后好。
• 幼儿急疹
1)仅见于婴幼儿,尤以1岁内多见 )仅见于婴幼儿,尤以1 2)发病急,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3)皮疹色鲜红,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甚少 4)无色素沉着及脱屑,热退出疹。 )无色素沉着及脱屑,热退出疹。
• 心肌炎 较少见 ,可心衰。 • 喉炎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
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
• 麻疹脑炎 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1 ~2‰ 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 后2-5天再次发热;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 然昏迷等症状。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 然昏迷等症状。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 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 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 症。
第一节 麻疹--[临床诊断]
•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 • 一、诊断要点:P252 一、诊断要点:P252 1、病史 2、表现(初期、中期、末期、变证)皮疹 、表现(初期、中期、末期、变证)皮疹 特点、出疹顺序(耳后、发际 特点、出疹顺序(耳后、发际 头面、 颈部 胸、背、腹部、四肢 最后在 手心、足心及鼻准部见疹点 ) 3、检查:血象、涂片、抗体。

麻疹

麻疹

(二)对症治疗
高热 :退热药(氨基比林、柴胡、安乃近等)或物理降温
烦躁不安:镇静药 高热、疹密,全身中毒症状重:泼尼松 重型麻疹有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纤维蛋白 原进行性减少等DIC或消耗性出血:及早应用肝素 抗凝
治疗或输入新鲜血或血
〈注〉:忌用强烈退热药、冰水或酒精擦浴。
(三)并发症治疗
3天 次期病毒血症 病毒散布全身 36h 发热及卡他性炎症
36hr 麻疹粘膜斑出现 72hr 皮疹开始出现 24hr
全身皮疹出齐
72hr 皮疹开始消退
皮疹尽退,留棕色遗痕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安排紧急接种疫苗),6-18天,多为1014天(平均10天);经主动或被动免疫预防者,可延至 20天,最长达28天;
成人麻疹的特点
病情重,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发热持续2-7天,多四天
Koplik’斑出现率高(70.6-96.6%),持续时间长,可至8天以上
皮疹多而密集 ,约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
肝损害发生率高(31-86%),胃肠道症状及骨骼肌疼痛较多见 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
特殊类型
轻型:多见于免疫者,一般低热或不发热,上呼吸道症状 轻,皮疹及麻疹粘膜斑不典型,病程仅2-4天。
麻疹前驱疹:少数患者在病初1-2日内在颈、胸
部出现类似玫瑰疹、风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数
小时即消失;
Kopliks斑(科普利克斑)—— 用于早期诊断。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出现时间:发热第2-3天,常于皮疹出现2天后消失。
出现部位:先出现于口腔双侧下列第一磨牙 对侧的颊粘 膜上,1-2天内迅速增加,可遍布唇、颊、龈粘膜。
在的大水疱音;
3、其他:脾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回盲部淋巴结肿痛,

麻疹

麻疹

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4
发病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4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 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 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 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
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4
根据疫情,接触史、既往史及疫苗接种史,临
床上的发热、卡他症、结合膜炎症、粘膜斑及典型 皮疹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需借助免疫学确诊。
4
鉴别诊断
病名 发热与出疹的关 系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体温升高
发热1-2天出疹
出疹顺序
耳后、前额、 面部、躯干、 四肢,3日出齐
出疹特点及演变
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疹 间肤色正常,手心脚心见 疹,疹后有色素沉着及麦 麸状脱屑
4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
对增多。 (二)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升为阳性。疹后3d IgM多呈阳 性,2周时IgM达高峰。但成人麻疹麻疹约7.9%IgM抗
体始终阴性。
4
(三)病原学检查: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
咽分泌物,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 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 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等 (四)查多核巨细胞: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 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 胞以出疹前2d至出疹后1d阳性率高。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 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4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

麻疹: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之一

麻疹: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之一

麻疹: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之一作者: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5年第04期小编的话:不论是洲际线或是国界线都无法阻止病毒肆虐的步伐,它能够快速穿越多个大洲,夺取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类一直与之搏斗的流行病之一—麻疹。

历史上的麻疹从公元7世纪起直到1963年,共有2亿人被麻疹夺去生命。

什么是麻疹?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呈季节性高发,在人员拥挤、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麻疹病毒很容易传播。

对于这种以发烧、咳嗽、红色皮疹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出疹性疾病来说,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

麻疹并非“终身免疫”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一般维持10~12年,部分儿童4~6年后抗体就全部消失。

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成为易感;人群。

此时若再;感染麻疹病毒,即会发病,故少数人会患第二次麻疹。

麻疹症状会有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及声音嘶哑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眼结膜发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体温会在2~3天内升高,最高可到40℃;脸颊内侧可以看到白色针尖样的斑点,斑点外周有红晕,范围可扩展到口唇内侧;麻疹病变有可能波及其他器官,常见的并发症有喉炎、肺炎、脑炎、心肌炎等。

麻疹的传染途径麻疹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从接触麻疹病毒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麻疹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传播;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有90%以上的可能性会发病。

麻疹不是儿童专属,大人也会被传染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部分人在儿童时期可能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这导致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成年人患麻疹后症状会比较严重,除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喉炎等症状,还容易出现肝脏损害。

如何预防麻疹麻疹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若去可携带卫生湿巾,以便随时消毒;外出时佩戴口罩;凡接触感染;源的易感人群应采取隔离措施,需观察21天;应按计划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要保持流通,家居勤消毒,衣物清洗要除菌消毒;保持口腔、眼、鼻清洁,外出归家后使用具有除菌作用的香皂或洗手液洗手;饮食应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多补充水分。

麻疹

麻疹
⑵.出疹期约三天,皮肤开始出疹,疹点由少至多,先从头面开始,继而胸背、四肢手 足心、鼻准,麻疹形态颗粒尖耸,们之触手,疹与疹之间有健康皮肤,颜色红润,颗 粒松活。出疹之时,发热升高,呈潮式热型,即热一阵,汗一阵,疹点随之外透。疹 毒较重的,疹点分布稠密,颜色也深,咳嗽口渴,烦躁不安。轻的则分布稀疏,全身 症状也不严重。但是病情严重的,往往出现并发症。
病机二
如果患儿正气虚 弱,不能敌邪外 出;或因邪气较 盛,化火伤阴; 或因误治失治, 邪毒内闭,或因 护理失当,遏邪 内攻,可使麻疹 透布不顺,内陷 内迫,产生合并 症,即是逆证或 险证。
(1)、病邪首先闭阻肺络,肺气不降,咳嗽剧烈,呼吸急 促,鼻翼煽动,上焦之气闭滞不行,啼哭无泪,鼻孔干
燥,即是《麻科活人全书》所讲的“肺炎喘嗽”之证, 也
过去每隔二、三年大流行一次。开展麻疹活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的 数量明显下降,发病季节也逐渐失去规律,有条件的地区基本上控 制了麻疹的流行。 年龄:麻疹的发病年龄一般在六个月以上、五岁以下。由于普遍接受了麻疹 活疫苗的预防接种,目前发病年龄趋向后退,发病率下降、发病失去规 律,以至成年人也有发生。一般说来,发过一次可获得终身免疫。。 发病特点:麻疹发病特点可分为顺证和逆证。顺证即出疹顺利,收没如期; 逆证指出疹不顺利,往往出现合并症。常见有麻毒闭肺、热毒攻咽、邪陷 心肝诸证。一般而言,若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有序布发,则预 后良好(顺);如治不及时,则可出现但麻疹重症、险症,甚至危及生命 (逆) 。 麻疹的命名:按照当地习惯,四方各异:如川广呼为“麻子”,北方称为“疹 子”,浙江一带名为“昔子”,江苏地区统称为“痧子”,也有称作“糠 疮”、 “肤疮”等,均以麻疹的形态和特点而命名的.
病机一
1、麻疹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 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麻毒犯肺,早期的主 要表现为肺卫症状,如发热、咳嗽、喷嚏、流涕 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此为疹前期;

麻 疹

麻     疹

三临床表现—非典型麻疹
无疹型麻疹 注射过麻疹减毒活 疫苗者可无典型黏膜斑和皮疹, 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 型诊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 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 确诊。
三临床表现—非典型麻疹
异型麻疹 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 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 无口腔黏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 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 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 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处开始,2~3天 摩擦及受压部
遍布全身。疹退 位多。皮疹呈
后无色素沉着, 斑丘疹、疱疹
有大片脱皮
腥红热样皮疹
荨麻疹
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升 高
鉴别诊断
l.感冒
2.幼儿急疹
风 疹
风 疹
风疹
鉴别诊断
猩红热(远看一片红赤, 近看粒粒可数)
麻疹
猩 红 热
猩红热
猩红热
猩 红 热
猩 红 热
感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 咳嗽、流涕、流泪、咽充血,以眼 症状突出,结膜炎、眼睑水肿、泪 水增多、畏光、下眼睑有一条明显 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 麻疹极有帮助。
典型麻疹—2.前驱期
③口腔麻疹黏膜斑 :系特殊体征,1895费 拉托夫,1896Koplik .
部位:两侧对着第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 形态: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 出现、消失时间:发病后2-3天出现,出
玫瑰色斑 疹或斑丘疹 ,较麻疹细 小,发疹无 一定顺序, 疹出后1~2 天消退。疹 退后无色素 沉着,无脱 屑
风疹
5~25天 发热,咳嗽流 涕,枕部淋巴结 肿大 发热1~2天出 疹
耳后,枕部淋 巴结肿大
玫瑰色细小斑 丘疹自头面→躯 干→四肢,24小 时布满全身。疹 退后无色素沉着 ,无脱屑

麻疹是什么,四期症状要知晓

麻疹是什么,四期症状要知晓

麻疹是什么,四期症状要知晓
*导读:麻疹是什么?它一种多见于小朋友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麻疹患者会经历四个时期。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是半岁的婴儿到5岁的小朋友最容易患麻疹,而且这种病患过一次就基本上对麻疹病毒有了抗体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一般高发期是在冬春两季。

一般麻疹患者会经历潜伏期、前驱期、发疹期和恢复期四个时期。

潜伏期短则一周,长则3周。

经过潜伏期之后,就是前驱期,病症就会出现,会有发烧咳嗽等感冒症状,还会流泪流涕,眼部和眼部会红肿充血,这个时候,父母很容易会以为孩子只是感冒了,有可能会在家直接给孩子服用感冒药,错误治疗从而耽误病情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不要简单的就判断为小感冒,应该要重视并且及时带到医院进行诊断,及时真的只是感冒也可以防患于未然。

孩子在前区期也会有一些特别的症状,在发烧的第二天唇内或者空腔内可能会出现一些细小的微白色的斑点,因为这个症状很小并不明显也许会被大多家长忽略,但这就是麻疹的预兆。

前驱期过后紧接着就是发疹期,它一般出现于患者发热后的第四天,会出现皮疹,皮疹是玫瑰色斑丘疹,开始是出现在耳后和颈部,然后到脸部,之后会传到全身,疹子大小形状不一,可
能是一点,也可能是一片。

在此过程中,发热不断甚至会更严重,还会有呕吐、腹部疼痛等症状。

来势汹汹的发疹期一般会持续3到5天,过后便是恢复期,皮疹会慢慢消退,体温也会逐渐降下来,那些疼痛呕吐症状也会消失,患者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会逐渐好转,不过会留下皮肤上患皮疹的地方可能会留下棕色痕迹。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
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麻疹

麻疹

(二)对症治疗
1、高热:
治疗
“麻疹不怕天火烧,不烧更让人心焦” 所以在疹子未出或正出时,不可强行退热,过早服用退热药,使疹出艰 难,疹毒透不出反而内陷。体温超过39.5℃,可酌用小剂量退热药物 或头部冷敷,但不能降的太快、太猛。
(二)对症治疗 2、其他症状:
咳嗽用祛痰止咳药
治疗
烦躁不安者可用少量镇静剂
1.血凝素(H),是表面主要蛋白,在病毒粘附于宿主细胞时起作用。 2.融合蛋白(F),在病毒扩散时使细胞与细胞融合。
3.基质蛋白(M),它与病毒繁殖有关。
病原学
麻疹病毒体外抵抗力弱
不耐热,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很敏感 耐寒及耐干燥,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2.出疹期:
全身症状
呼吸道症状加重,全身中毒症状达峰。 重者可有谵妄、抽搐 全身浅表淋巴结与肝脾可轻度肿大 肺部常有干湿性啰音 可出现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3.恢复期:
出疹3~5天后,皮疹出齐出透 全身情况迅速改善,皮疹随之消退 皮疹消退按出疹顺序依次进行 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是麻疹所特有的 无并发症者整个病程为10~14d
形态:直径约0.5~1mm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发展:1天内很快增多,互相融合,有时融合扩大
成片,2~3天内消失
意义: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麻疹黏膜斑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2.出疹期:
出疹时间: 于发热第3~4d开始出现皮疹。(一水风,二猩红,三天 花,四麻疹,五斑疹,六伤寒。) 出疹顺序: 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 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3d播及全身。

麻疹

麻疹



1.邪犯肺卫(初热期)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目赤胞肿,畏光羞明,泪水汪汪,倦怠 思睡,饮食不振,或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 口腔两颊粘膜红赤,出现麻疹粘膜斑,舌苔薄 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本证以邪犯肺卫,肺失宣发见发热、咳嗽、 目赤、流泪、麻疹粘膜斑为证候要点。 治法 辛凉发表,宣肺透疹。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方中升麻、葛根、浮萍辛凉发表透疹; 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以助透疹;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 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利咽止咳, 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苏叶发散风寒; 发热较高者,加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 毒;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贝母化痰 止咳;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加藿香、佩 兰解表化湿。本证也可用银翘散加减治 疗。


2.麻毒攻喉 证候 身热不退,咽喉肿痛,咳如犬吠, 声音嘶哑,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 胸高胁陷、烦躁不安、面唇青紫,疹点 稠密紫暗,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指 纹紫滞。 本证邪毒上攻咽喉,闭阻气道见咽喉 肿痛、吸气困难、声音嘶哑为证候要点。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 清咽下痰汤加减。

逆证 1.麻毒闭肺 证候 高热不退,咳嗽气促,喉中痰鸣, 鼻翼煽动,甚则摇肩撷肚、面唇青紫、 烦躁不安,疹出不畅,或疹稠紫暗,舌 质红,舌苔黄,脉数,指纹紫滞。 本证以邪毒内陷,郁闭于肺见高热、 咳嗽、喘促、鼻煽为证候要点。 治法 清热解毒,开肺化痰。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味。

概述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感受麻毒时邪,从口鼻而入, 侵犯肺胃(脾),肺胃热炽,外透肌肤 而发病。按不同阶段,又有邪犯肺卫、 肺胃热炽、肺胃阴伤等不同病机变化。 其中肺胃热炽为病机演变中心。 若正不胜邪,麻毒炽盛,则可见麻毒闭 肺、麻毒攻喉、毒陷心肝等逆证,尤其 麻毒闭肺最多。

麻疹

麻疹

二、治疗原则:
麻疹顺证的治疗历代医家总结了不少经验,如“麻为阳 毒”’“麻喜清凉”,“疹不厌透”。因此麻疹的常规治 疗归纳为宣透、清解、养阴三个法则。其中宣透一法尤为 重要。早期能使疹点透好,毒从外泄,即能使出疹顺利。 若是正气不足,抵抗力差,或毒热较甚的,又有助正和解 毒宣透的方法,是在邪正消长的情况下促使驱邪外达。上 述是常法,如出现逆证,应结合变法治之,慎勿忽视。 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透) 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清) 恢复期—养阴生津,清解余邪 (养) 注意三禁— 禁滋补、禁升提、禁固涩。



莓舌、口颐苍白圈。
较高 麻疹粘膜斑
轻 耳后有筋核肿大
高 无
特殊体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总则): 1、主要辨顺证、逆证(可根据发热、出汗、 呼吸、精神、皮疹等情况进行辨别) 2、顺证辨表里 3、逆证辨脏腑:(合并肺炎、喉炎、脑炎)
辨证要点(辨顺逆): (1)、出疹麻疹见点后,着重观察形态、色泽和分布次序。正常 的麻疹形态尖耸,根颗松活,疹与疹之间有健康皮肤,疹色 红润,有光泽,如出疹云头大片颗粒不分,疹色紫晦或形态 细碎,若有若无,色泽淡红无华,属于邪毒过重,或正气不 支,均非佳兆。同时要注意出疹的次序和分布部位,一般而 言,疹点先见耳后发际,继而胸背、躯干皮肤、手足心、鼻 准,见点以后经过 2 、 3 天,顺序回没,假如逾期不出, 过期不回,或出后即没,或躯干稠密,面部鼻准、四心无疹, 均非顺候,要密切观察产生险逆变化。 (2)、发热发热是观察麻疹顺逆的重要症状,即使顺症也有自身 的起伏规律,即初起热势不高,出疹期须有高热方能透疹, 疹齐之后,才自然下降。如初期应微热而反盛,出疹期应盛 而微热,疹回期应衰而不减,提示均有逆证的转变。

麻疹监测

麻疹监测

分析2004-2010年金牛区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根据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及相关的人口资料进行病例分布分析。

结果2004-2010年金牛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共439例,各年均以散发病例为主,4-6月为发病高峰。

流动人口发病比例逐年上升,病例集中于8月~6岁组,占48.06%(211/439),但逐年呈现低龄及大龄病例数增加现象,2008年≤8月龄病例占当年的16.00%,≥14岁的病例占36.00%。

439例病例中仅99例有确切免疫史,其中98例为本地人口。

发病率由2004年的2.17/10万上升至2007年的12.59/10万,经过2008年强化免疫后,2010年已降至0.21/10万;结论2004-2010年成都市金牛区麻疹发病率呈先升后降趋势,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运用麻疹疫苗控制麻疹发病收效显著。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我国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

1995年麻疹报告发病率降至5/10万的历史最低水平。

而200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麻疹流行,发病率再次达到9.4/10万【1】。

为全面了解成都市金牛区麻疹疫情动态,寻找切实可行的麻疹防控策略,现将2004-2010年麻疹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l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麻疹疫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专报系统,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血清学监测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金牛区统计局。

1.2 分析方法描述麻疹的三间分布及免疫史情况,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1.3 病例诊断及分类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要求,所有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为3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排除病例。

血清学监测均经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评价依据为GB15983-19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发病的季节性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河南省麻疹(measles)流行的季节性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应用集中度及圆形分布法分析河南省麻疹季节性发病规律。

结果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发病的季节性分布M 值为0.463;平均角为所对应的日期即麻疹的发病高峰日为4月8日,经平均角的Rayleigh’test,Z=6729.17, P<0.01,发病高峰日的95%可信区间为4月7日-4月9日;发病的流行高峰期为1月26日-5月19日。

结论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征,1~5月为该病的流行高峰,应在此流行高峰期之前开展针对性的强化免疫等防控工作。

麻疹(measles)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已经减弱到较低的水平,且平均发病年龄后移。

但在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地区易造成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或流行[1~2]。

为能够进一步精确估计麻疹的流行高峰,更好的控制局部暴发,应用圆形分布法对河南省2007-2011年麻疹发病的季节性规律进行探讨,旨在为制定麻疹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疫情监测数据资料,并逐月进行统计汇总。

1.2 方法
1.2.1 集中度[3,4] 采用集中度方法对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的发病进行季节性分析,按照下列公式计算集中度M:
M表示集中度,表示离散度,ri表示月累计发病数与其全年累计发病总数之比,下标i表示月份。

1.2.2 圆形分布圆形分布法是利用三角函数变换的原理将具有周期性变化的原始数据转换成线性资料的一种统计学方法。

可以用平均角表示一组圆形分布资料的集中分布的趋势[5]。

将1年365.25636d分成为360°,1d则相当于0.9863°。

以每月中间一天为月中值,换算成对应的角度为月中位角。

比如1月的月中值为31/2=15.5d,则月中位角度为0.9863°*15.5=15.288°,2月的月中值为(31+28/2)=45.0天,则月中位角度为0.9863°*45.0=44.384°,依次类推。

通过公式计算圆形分布的集中趋势r值、平均角和角标准差S,再由平均角和角标准差S推算该病集中发病高峰日K及流行高峰期,并运用Rayleigh’test进行平均角的检验(Z值),通过Rayleigh’临界值表判定平均角是否存在。

f为月累计发病数,为月中位角,流行高峰期用±来做出估计。

如果样本量够大(n>100),平均角的95%的可信区间可用如下公式计算[6-7]:

1.3 统计分析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集中度法分析麻疹季节性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月发病构成比ri见表1。

由集中度计算公式,得Rx=0.458,Ry=-0.071,M=0.463。

2.2圆形分布法分析麻疹发病高峰由圆形分布集中趋势值r和平均角计算公式,得r=0.466,=96.233°,对应天数为96.233°/0.9863°d=132.190d,即麻疹的发病高峰日为4月8日。

经样本平均角的Rayleigh’test,Z=nr2=31010×0.4662=6729.17,查Rayleigh’Z临界值表,P<0.01,说明麻疹发病在时间上有集中趋势。

平均角的95%置信区间为:±δ0.05 =96.233°±1.362°,对应的发病高峰日95%置信区间为4月7日-4月9日。

根据圆形分布角标准差公式,S=70.845°,则流行高峰期对应的天数为(96.233°±70.845°)
/0.9863°d=25.741d~169.399d,对应的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的流行高峰期为1月26日-5月19日。

2.3 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实际月发病情况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实际发病高峰日出现在4月,流行季节性高峰集中于1月至6月(图1)。

3 讨论
麻疹己被国家卫生部列入2006-2012年全国消除传染病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12年麻疹发病率要控制在1 /100万以下。

掌握我省麻疹的发病季节性规律,可为防控和消除麻疹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该研究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的流行规律,不仅能将该病的发病集中趋势量化,而且能够较为准确的估计出发病高峰日和流行高峰期[6]。

集中度解释的是疾病的发生在1年或几年内的集中程度,是一个综合了全年甚至几年各月发病情况的指标,分析方法简明,结果真实,不受样本大小的影响,是分析季节性分布的一种较好的方法[3]。

根据集中度M所代表的意义,其值为1时表示最大极限,说明疾病1年内集中发生在某1月内;其值为0时表示最小极限,说明疾病1年或几年内均匀分布在12个月内;值在0.9以上,说明疾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值在0.7~0.9之间,说明疾病有很强的季节性;值在0.5~0.7之间,说明疾病有较强的季节性;值在0.3~0.5之间,说明疾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值在0.3以下,说明疾病的时间分布比较均匀,无明显的季节性[3,4]。

该研究表明,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的集中度M值为0.463接近于0.5,说明麻疹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即集中于某几个月发病。

集中度虽能较好的反映出疾病发生的季节性,但其值不能估计出疾病的发病高峰时间及发病高峰时间范围,圆形分布不仅可以反映出疾病的季节性集中趋势,还可以较为精确地估计出疾病在周期时间内的发病高峰时间点及发病高峰时间范围[5]。

应用圆形分布法对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的分析表明,该省麻疹的发病高峰日为4月8日(CI:4月7日-4月9日),与实际发病高峰4月中旬接近;经Rayleigh’test检验,圆形分布的平均角有存在,说明该省麻疹的发生在时间上有集中趋势,且流行高峰期为1月26日-5月19日,与该病冬春季的流行周期一致[8]。

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的方法对2007-2011年河南省麻疹的积极性规律进行了探讨,麻疹在河南省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相对更多集中于4月的春季,与传统的麻疹多发于冬春季相比有延后现象[9],究其原因与近几十年大规模的人群免疫接种有关。

提示今后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应根据近年的季节性特征,提前到冬季进行才能更好地减少来年的暴发和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