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
人工湿地中的微生
(二)人工湿地中主要微生物的作用
1氨化细菌的作用 氨化细菌是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菌体。生物体的 含氮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生物死亡后,蛋白质被微生物 所分解产生氨,这个过程即为氨化作用氨化细菌类群参 与土壤中有机态氮转化为氨的过程。由于这类细菌的活 动,使土壤中不能被植物所利用的有机含氮化合物转化 为可给态氮。为植物及一些自养和异氧微生物的繁殖和 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营养条件。它的作用解决了有机氮脱 氮困难的问题,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起到了很关键的 作用。氨化细菌相对密集的地方氨的浓度也会较高。氨 化细菌的氨化作用,是污水处理中有机氮脱氮处理的第 一步,它为后面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提供了原料。是污 水脱氮处理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微生物在总氮的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总数与总氮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在 气温较高的季节尤为如此。说明微生物在总氮的降 解转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又随着人工湿地的 成熟, 植物根系越来越发达,植物对氮的吸收也 越来越充分,由此进一步说明T N在碎石床中主要 靠微生物的降解和植物的吸收而得到去除,且微生 物主要倚赖好氧微生物;基质的吸附、沉淀作用有 限。 氨氮与微生物总数关系 氨化细菌数量的变化导致氨氮浓度相应地随之 变化,氨化细菌越多,氨氮浓度越高,说明氮的氨 化作用明显,氨化细菌是将有机氮转化成氨氮的主 要因素。氨化细菌越多,有机氮浓度越低,也说明 氨化细菌是分解有机氮的主要因素。
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是其重要 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主要微生物有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反硝化细菌 等。这些细菌主要是对污水中相应种类的氮的 去除起重要作用。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为好氧 细菌,反硝化细菌为厌氧菌。此外硝化细菌在 缺氧的条件下也能很好的生存。它们在人工湿 地中的分布、作用、与净化作用的相关性以及 随季节变化时它们产生的变化都有所不同。以 下讨论人工湿地中的主要微生物的上述相关内 容:
人工湿地植物研究
人工湿地植物探究概述: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人工建设的湿地环境。
它通过植物、微生物和环境条件的互相作用,提供氮、磷、有机物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和转化,对污染物进行治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污染物吸附、降解、转化和气体交换的关键作用。
因此,人工湿地植物探究对于湿地治理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优化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是建设和运营湿地的关键环节。
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对植物有不同的富集和降解能力,因此应依据详尽污染物类型选择适应性强、耐污染的植物种类。
同时,思量到湿地系统中生态平衡和污染物去除效率,还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群落结构,包括主植物、次植物和伴生植物的配置。
在植物的选择与优化过程中,需要思量植物的生长特性、耐盐碱能力、吸附降解能力等因素,为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人工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植物是人工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根系、叶片和茎的生物吸附和累积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污染物。
一方面,植物根系的生长能够增加土壤的导水性和通透性,增进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流淌;另一方面,植物根系分泌的黏质物质能够吸附和固定污染物,降低其在水环境中的浓度。
同时,植物叶片的表面秘有利于捕集和吸附悬浮物和污染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此外,植物所释放的氧气也可以增进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氧化分解作用。
三、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的互相作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互相作用干系。
湿地植物通过其根系分泌的物质和根际环境的调整,为湿地微生物提供了适合的生长条件,增进了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而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植物残体和根泛根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增进植物的生长和根系发育。
这种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干系,对于人工湿地的正常运行和污染物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工湿地植物的养护与管理人工湿地植物的养护与管理是保证湿地系统正常运行和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关键环节。
《2024年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范文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问题逐渐凸显。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以其低能耗、低投资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对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污水净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其在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1. 常见人工湿地植物种类人工湿地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芦苇、菖蒲、香蒲、水芹菜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耐污能力强、对水质改善效果好等特点。
在选择植物时,需根据湿地类型、气候条件、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植物选择的原则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遵循适应性、耐污性、生长速度、根系发达程度等原则。
适应性强的植物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耐污性好的植物能够承受较高的污染物负荷,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能够快速覆盖湿地表面,根系发达的植物则有利于提高湿地的稳定性。
3. 植物选择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如芦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具有较好效果,而水芹菜则对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三、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转化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转化和降解等方式,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同时,植物还能分泌出一些酶,将部分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2. 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这些微生物能够进一步分解有机物,将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
研究表明,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 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比较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
常见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
常见人工湿地类型及特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得发展,污水排放与治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处理污水的方式,因其独特的净化机制,正不断地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对人工湿地的类型及特点以及我国人工湿地现在所存在的问题等展开了叙述,并对人工湿地的未来研究做出了展望。
标签:人工湿地;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1、人工湿地的概念人工湿地也叫构建湿地,它是一种人工建造的、通过在人工管理方式下运行的、与沼泽类似的地面,是我国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之一,运用人工湿地可作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二级和三级处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将污水有控制的排放到土壤(滤料)—植物—微生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并以不同的方式来控制污水在各区域的有效停留时间,并使污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流动,从而在物理、化学、生物三者的协调关系的作用下,通过过滤、沉淀、吸附、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等途径来对废水进行处理,使污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从而使水质得到改善;而且,在污水处理净化过程中,污水中的一些营养物质,也可以通过湿地的生化循环作用,从而促进湿地中绿色植物的生长并提高其产量,从而使污水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水的资源合理化利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始于1953年德国科学家Seidel提出根区法理论之后,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人工湿地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
我国开始进行人工湿地方面的研究,起始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接触人工湿地,学习了解该技术,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却是非常迅速。
人工湿地具有因地制宜、污水净化效果好、出水稳定、水质良好、抗冲击力强、氮、磷去除效果强、建造和运行费用低和运转维护管理方便、湿地建造和运行费用低、能够很好地适应负荷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适于处理非连续性排放的污水同时可使污水处理与环境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等主要特点。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湿地松人工林是指将湿地进行固沙造林,种植湿地松等林木,使原本贫瘠的湿地变成了一个茂盛的人工森林。
而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是指在森林地面下,生长的植物种类繁多,数量众多,生态系统复杂。
本文将探讨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1. 物种多样性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根据调查统计,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苔藓植物等多种生物类型,其中有些植物是湿地松的伴生植物,可以和湿地松共同生长,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
在湿地松人工林林下,不同类型的植被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结构多样性也非常丰富。
林下的植被包括了不同高度、形态和生长方式的植物,如针叶植物、阔叶植物、草本植物等,它们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群落结构。
这些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功能多样性也是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特征。
在湿地松人工林林下,各种植被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如一些草本植物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有机质,而一些灌木植物则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稀有种和特有种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中还包括了一些稀有种和特有种。
由于湿地松人工林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生境,很多植物种在这种生境下得到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在这一特定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植物群落。
这些稀有种和特有种的存在,不仅提高了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丰富程度,也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特征非常显著,包括物种多样性丰富、结构多样性丰富、功能多样性齐全、稀有种和特有种丰富等。
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独特性,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也提醒我们在湿地松人工林的保护和管理中,要注重对林下植被的保护和利用,从而更好地维护和提升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十分丰富。
湿地
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种类丰富。
在湿地松人工林下的植被中,常见的植物种类有
草本植物、灌木和小乔木等。
其中草本植物主要包括苔藓、蕨类植物、草本植物等,灌木
主要包括杜鹃、山茱萸、紫杉等,小乔木主要包括山杨、杨柳、松树等。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结构复杂。
由于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环境较为适宜,植被生长
繁茂,因此其林下植被结构比较复杂。
林下植被的层次分明,包括地表层、灌木层和小乔
木层等。
不同层次的植被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密度大。
湿地松人工林的植被生长繁茂,林下植被密度较大。
这种高密度的植被覆盖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也为其他昆虫和微生物提供了丰
富的食物来源,从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态功能强大。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对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林下植被可以保持土壤的稳定,防止土壤侵蚀。
林下植被可以吸收大
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林下植被还可以为许多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促
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
今后的生态保护和森林管理中,应该加强对湿地松人工林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其林下植被
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目录引言 (3)1 去除污染物 (3)2 氧的传输 (4)3 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 (5)4 维持系统的稳定 (5)5 湿地植物的生态学与经济学价值 (6)6 其他作用 (6)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引言介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的基本构成。
其中,水生植物是其特点所在,也是湿地处理系统最明显的生物特征,它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吸收利用、吸附和富集作用;②氧的传输作用;③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④维持系统的稳定;⑤有机物的积累作用。
另外,水面上的湿地植物的枝干和叶片能够形成大面积的阴影,能够有效遮蔽日光直射水面,防止阳光透射。
从而有效阻止藻类植物的生长,并同时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释放氧气,达到净水的效果。
与此同时,水生植物还具有美观可欣赏性、可以通过收割回收以达到一定经济效益、可作为介质所受污染程度的指示物、有助于酶在湿地系统的扩展等作用。
1 去除污染物污水进入成熟的人工湿地后,植物能通过吸收、吸附和富集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包括对氮、磷的吸收利用和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富集。
水生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供其生长发育。
废水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与转化,而无机氮(氨氮)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被植物直接摄取,合成蛋白质与有机氮,再通过植物的收割而从废水和湿地系统中除去。
无机磷也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废水中的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成植物的ATP、DNA、RNA等有机成分,然后通过植物的收割而移去。
大型挺水植物的茎和叶以及浮水植物的根还可以用来减缓水流速度和消除湍流,以达到过滤和沉淀砂粒、有机微粒的作用。
水生植物还能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铅、镉、汞、砷、钙、铬、镍、铜、铁、锰、锌等,其吸收积累能力为:沉水植物> 飘浮植物> 挺水植物,不同部位浓缩作用也不同,一般为:根> 茎> 叶,各器官的累积系数随污水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湿地松人工林是指通过人工种植湿地松树木形成的一种人工森林类型,其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是指在湿地松人工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种类及其生态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对于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将为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松是一种喜阴、耐湿的树种,在湿地环境中生长良好,因此在我国一些湿地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湿地松人工林不仅对改善湿地环境、保护水源、净化水质有着重要作用,还能够提供优质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随着湿地松人工林的扩增,其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种类丰富。
在湿地松人工林中,除了湿地松树木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其他植物种类,如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等。
这些植物种类与湿地松树木形成了复合立木层,使得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结构更加完整和稳定。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竞争关系较为复杂。
在湿地松人工林中,不同的植物种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它们争夺着阳光、土壤和水分资源。
这种竞争关系不仅影响着湿地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还影响着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结构。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态功能显著。
林下植被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固碳和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湿地松人工林的健康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林下植被还能够为湿地松人工林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利于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意义重大。
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
保护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对湿地松人工林生态功能的有效维护,还是对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境中生存,分 种,有的种生产有机酸或转化甾族化合物能力很强
布较广
3 梨头属
Absidia 分布在土壤、 常为生产污染菌,其中有的是人畜的病原菌,对甾族化合
酒 曲 和 粪 便 物有较强的转化能力
中
4 酵母菌 Saccharomyc 分布极广,酒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用菌,也是常见
属
es
3.影响微生物生态分布的因素
3.1 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和能量是生物新陈代谢的基础,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包括无机营养物质和有机营 养物质,而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营养来源完全取决于废水的组成。一般情况下,矿物元素不 至于缺乏,但有些废水氮源相对缺乏,而有时在脱氮过程中碳源又显得不足,有机碳浓度低 会降低反硝化速率[23-24]。Lloyd 等[25]对人工湿地微生物还原硫酸盐的研究表明,向废水中加 入蔗糖和NH4Cl 后,微生物能去除90%以上矿排水中的硫酸盐,并生成硫化物,但在对照试 验中( 没有加蔗糖或NH4Cl) 硫酸盐没有被还原;溶解性氮浓度决定了硫酸盐还原的速率和 程度,是反应的限速因子;固氮菌是硫酸盐还原系统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之一。对人工湿 地中微生物胞外酶的研究表明, 其产量和活性受碳源数量和质量的调控,一些酶被诱导,而 另一些酶被抑制。Shackle 等[26]研究发现,加入不同浓度的纤维素和葡萄糖对磷酸酶活性的 影响不明显,对硫酸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而葡萄糖苷酶活性逐渐增加。
-1-
表1 主要真菌类群[4-9]
序 中文名
学名
生存环境
作用
号
1 根霉属
Rhizopus 在 自 然 界 分 分解淀粉能力很强,是酿酒的重要菌种。根霉还可以用来
布很广
生产有机酸,转化甾族化合物等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工林,由于其特殊的生境条件和功能,林下植被生
物多样性也呈现出一些特征。
本文将对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进行讨
论。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较高。
湿地松人工林生态条件独特,土壤湿润,气
候湿润宜人,因此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在湿地松人工林中,常常可以观察到许多草本植物、灌木和苔藓植物的存在。
这些植物属于不同的科、属,形态各异,丰富了林下植被的物种
组成。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
湿地松人工林中,不同植物种类之间存在
良好的竞争关系和协同关系。
某些草本植物可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形成竞争。
而与此
某些草本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固结度和水分保持能力,为其他植物提供有利的生长
环境。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结构更加复杂。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是多样的。
湿地松人工林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存在一些特有的植物物种。
一些水生植物会适应水logged的土壤条件,在湿地松人工林中繁衍生息。
这些特有的物种使得湿地松人工林的植物组成更为多样化。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群落结构复杂、物种组成多样
化和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等特征。
了解和保护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是
维护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024年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范文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深入,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与工程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操作简单、生态友好等优点,其中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其在净化污水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1. 常见人工湿地植物种类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是湿地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植物种类包括蕨类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
其中,菖蒲、芦苇、香蒲等是人工湿地中常用的植物。
这些植物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净化效果好等特点。
2. 植物选择的原则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适应性原则,即所选植物应能适应湿地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二是净化能力原则,即所选植物应具有较好的污水净化能力;三是景观性原则,即所选植物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以提升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
三、植物净化污水的作用1. 物理净化作用植物通过自身的茎叶等部位,可以吸附、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从而起到物理净化的作用。
此外,植物的根系还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的场所,有利于微生物对污水的生物净化。
2. 生物净化作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各种酶、有机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同时,植物的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的场所和营养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增强对污水的生物净化能力。
3. 生态修复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与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从而改善水质。
此外,人工湿地中的植物还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四、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其在净化污水中的作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研究者们发现了更多具有良好净化效果的植物种类,并对其在湿地系统中的生长特性、净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湿地松人工林是指种植在湿地环境中的松树人工林,其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通常受到湿地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功能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多样性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植物多样性较高,常见的有草本植物、灌木和小乔木等。
草本植物种类较多,包括禾本科、莎草科、雀稗科等多种植物家族。
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湿地苔草、水鳖葱、湿地灯心草等,它们对维护湿地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灌木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湿地山梅花、云杉等。
小乔木主要包括湿地杨、水松等,它们是湿地松人工林的主要植被。
二、物种组成湿地松人工林的物种组成多样性较高,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两个方面。
在植物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草本植物、灌木和小乔木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植物种类的存在。
藤本植物如野菊、四边皮等,常常缠绕在树木上。
在动物方面,常见的有鸟类、昆虫和两栖爬行动物等。
鸟类常见的有白鹭、鸬鹚等水鸟,它们在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栖息繁殖。
昆虫有丰富的多样性,蝴蝶、蜻蜓、蚊虫等常见于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环境。
两栖爬行动物有蛙类和蜥蜴等,它们在湿地松人工林中繁衍生息。
三、功能多样性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还具有丰富的功能多样性。
它们具有水分调节功能。
湿地松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能够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湿地环境的水分平衡。
湿地松人工林的植物还具有改善土壤质量的功能。
植物的根系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湿地松人工林的植物还具有净化空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功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更好地改善大气环境。
湿地松人工林还能够有效吸附和分解有害物质,净化空气,为周围地区提供清新的空气。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功能多样性等方面。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湿地生态平衡,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湿地松人工林的植被多样性,需加强湿地保护,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推动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引言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吸收、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还能形成景观要素、美化环境。
但不同的湿地植物生活习性、去污能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湿地植物的科学选择以及合理配置是人工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对污水处理效果和景观要素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适宜的湿地植物不仅可以提高污水净化效果,方便后期管理,而且能增加景观效果。
1 人工湿地植物的根际效应1.1 泌氧能力植物根系泌氧是指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气吸收的氧气从根系直接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根据德国学者Kickuth的根区法理论,湿地挺水植物对氧气具有输送、释放、扩散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再经过植物根部的扩散,在植物根须周围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从而使人工湿地的填料和植物的表面存在大量的厌氧、好氧和兼性菌群。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泌氧速率远比空气中氧气向人工湿地液面扩散的速率大,因此湿地植物的泌氧功能对人工湿地降解污染物耗氧的补充量远大于由空气扩散所得氧量。
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湿地植物根系特点、光照条件、基质特性等。
不同湿地植物根系的通气组织构造有所差异,其根孔隙率也有所不同,导致植物对氧的输送、释放的能力不同。
芦苇、菖蒲、风车草等常见的湿地植物的根具有纤维状的多孔结构,根孔隙率分别为40%、26%和32%,输氧泌氧能力也相对较强。
Li等比较了黄菖蒲、灯心草、美人蕉等6种湿地植物,发现黄菖蒲的根系扎根较深,泌氧能力位列中等,但表现出对水体中总氮最好的净化效果。
此外,湿地植物的泌氧能力还与光照强度有关,原因在于光照能够促进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加快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速度,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植物泌氧速率最快。
湿地基质作为根系泌氧的气体传输介质,其孔隙率、还原物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也会影响根系泌氧速率。
建筑给水排水知识:人工湿地的构造特征和应用[工程类精品文档]
建筑给水排水知识:人工湿地的构造特征和应用[工程类精品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1.人工湿地的构造特征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湿地床和透水性基质、湿地植物、水体、好氧厌氧微生物种群和后生动物组成。
依据植物的存在状态和水流状态,可分为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其中潜流湿地可分为水平流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人工湿地在运行过程中,是通过土壤、植物、微生物三个相互依存的组合体,很好的对污水中SS、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
2.人工湿地的应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广泛应用在河流水库的水源净化保护,净化景观水体,生活污水处理回用,各种工业废水:如造纸废水、炼油含油废水、制药废水、矿山废水、酿造废水、印染废水等。
人工湿地构,建造形式灵活多样,面积可大可小,可建于地上地下,多种湿地结合,达到污水处理和景观建设的统一。
人工湿地运行简单、管理方便,建设和运行成本低廉。
人工湿地是对沼泽地、泥炭地、坑塘洼淀以及其它低洼潮湿地的一种较新的命名法。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长年使土壤保持水饱和湿润状况,水位多位于地表或地表以上,并有一种或几种优势水生植物生长。
自然湿地中土壤、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的对污水有很好的净化作用。
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一种生态工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转化或分解,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3.人工湿地的方法特点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4.人工湿地的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排入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的湖泊、水库或河流中。
适合处理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区附近的生活污水或直接对受污染水体的水进行处理,在对饮用水源和景观用水保护的同时,为这些水体提供清洁的水源补充。
人工湿地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工湿地知识点归纳总结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方式构建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模拟自然湿地的功能,为水体净化和生态保护提供服务。
人工湿地可以分为人工植物湿地、人工堆肥湿地和人工自然式湿地等类型,具有灵活性、高效性和多功能性等特点。
下面将对人工湿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人工湿地的概念和分类人工湿地是指通过人工方式构建的湿地生态系统。
根据处理污水的方式和处理效果,人工湿地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具体包括:1. 人工植物湿地:以湿地植物为主要净化生物,通过吸附、降解和转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实现水体的净化和净化。
2. 人工堆肥湿地:通过填充废弃物或人工堆肥物质,如稻壳、芦苇等,使其与水体接触并净化废水。
3. 人工自然式湿地:利用地形和植被改造、筑坝蓄水,构建类似自然湿地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
根据处理目的,人工湿地还可以分为污水处理湿地、生态修复湿地和景观湿地等类型。
二、人工湿地的构建原理和作用机制人工湿地的构建原理和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植物生理作用、土壤生物作用和水文动力作用等方面。
具体包括:1. 植物的生理作用:湿地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富集废水中的营养物质,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同时释放氧气、改善水体氧气含量。
2. 土壤的生物作用: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水生植被的多样性能加速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转化,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3. 水文动力作用:湿地水文动力作用有助于悬浮颗粒物的沉降和沉积,阻隔重金属的增殖和传播。
三、人工湿地的设计原则和要点人工湿地的设计原则和要点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处理等多种处理手段的综合运用、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设计、保障水质净化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
具体包括:1. 多种处理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植物生理、土壤生物、水文动力等多种处理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人工湿地的水体净化效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2.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设计:人工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应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常用人工湿地植物及特性
序号
植物种类
特性
栽培方式
1
芦苇
禾本科芦苇属,多年生高大植物,又名苇子,具有发达的地下根系,根状茎粗壮,萌发能力强,植樑挺拔高大。芦苇生长对光照的要求比较严格,属于强光性植物品种。芦苇耐低温能力强,以地下根鞭过冬。
芦苇为目前人工湿地主要植物之一,耐盐碱(可耐6000g/ml的盐度)、去除污染物效果好。
水葱最适宜温度为15C~30°C,10以下停止生长。能耐低温,北方大部分地区可以露地越冬。
种植时保持水深15cm-20cm。栽植后的水葱保持20cm左右的水深,7天-10天左右即可恢复生长。
5
藨草
莎草科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蔗草具有发达的匍匐茎,常呈辐射生长,其茎秆散生、粗壮、呈三棱形。蔗草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蔗草对污水的净化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除氮效果,在人工湿地中应用较多。
露地栽培,在地面上挖穴栽植,株行距30cm左右,初期水浅,中期深水,后期浅水,以促使地下茎越冬芽地形成,提高来年的繁殖系数。
6
千屈菜
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多年生湿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株高40~120cm。千屈菜栽植初期,对污水的承受能力不强,宜清水管护至植株新梢萌发后再行污水管护。
千屈菜种子很多,播种很方便、扦插或分株繁殖。种植宜选择在阴天或午后进
栽植时选用带有根鞭的株丛进行栽植。栽种后灌浅水养护至基部萌发新梢,后行深水正常管理。
2
香蒲
香蒲科香蒲属,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高1.5m~3m。
香蒲生长对养分的需求量较高,适宜生长于肥沃疏松的环境,适宜
处理污染物含量较高的污水。香蒲耐低温能力较强,冬天地上部分枯萎,以宿根过冬。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植物及基质的作用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7)直接吸收污水中的氮磷 (8)植物根系可以通过释放氧气改变根系周围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 从而改变根系周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9)可以为野生动物如鸟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美学观赏性
人工湿地中基质的作用
人工湿地中基质的作用是作为植物的生长载体、为微生物提供大量的 附着界面,直接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净化污水,并保证一定的水力传导性能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中存在的大量植物的根、茎、叶、基质等为微生物的附着生 长提供载体,人工湿地中微生物非常丰富,这就为污水处理提供了分解者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
湿地中的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直接吸收利用有机物和无极营养盐, 湿地中的有机物主要靠好氧、兼氧和厌氧细菌降解得到去除,氮的去除则 需要微生物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转化为从等连续过程来实 现,有机磷被磷细菌转化成磷酸盐后被基质吸附而去除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一基质一微生物的相 互关心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植物在人工湿地中主要起着以下作用:
(1)起到布水和降低水流的作用。为拦截、沉淀颗粒物提供更好 的水利条件,增加了污水和植物根系的接触时间
(2)植物密集的根系可以稳定床体表面,减缓床体堵塞 (3)降低风速,风速减缓可以防止沉淀的颗粒无再次浮起,同时 风速降低也减弱了对水面的充氧能力。植物的覆盖减弱了光照,阻止 藻类的大量繁殖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4)在冬季,地上挺立的死亡植物可以为湿地保暖,防止霜冻地面的跌 落植物可以防止水面结冰;在春季,它可以减缓湿地的植物 根系死亡腐烂后留下孔洞与空穴,改善了土壤的水力传导性能
(6)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界面。处在湿地水中的茎和叶以及地下的植物 根系为微生物附着生长提供了巨大的介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特征
引言
湿地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吸收、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还能形成景观要素、美化环境。
但不同的湿地植物生活习性、去污能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湿地植物的科学选择以及合理配置是人工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对污水处理效果和景观要素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适宜的湿地植物不仅可以提高污水净化效果,方便后期管理,而且能增加景观效果。
1 人工湿地植物的根际效应
1.1 泌氧能力
植物根系泌氧是指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气吸收的氧气从根系直接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根据德国学者Kickuth的根区法理论,湿地挺水植物对氧气具有输送、释放、扩散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再经过植物根部的扩散,在植物根须周围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从而使人工湿地的填料和植物的表面存在大量的厌氧、好氧和兼性菌群。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泌氧速率远比空气中氧气向人工湿地液面扩散的速率大,因此湿地植物的泌氧功能对人工湿地降解污染物耗氧的补充量远大于由空气扩散所得氧量。
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湿地植物根系特点、光照条件、基质特性等。
不同湿地植物根系的通气组织构造有所差异,其根孔隙率也有所不同,导致植物对氧的输送、释放的能力不同。
芦苇、菖蒲、风车草等常见的湿地植物的根具有纤维状的多孔结构,根孔隙率分别为40%、26%和32%,输氧泌氧能力也相对较强。
Li等比较了黄菖蒲、灯心草、美人蕉等6种湿地植物,发现黄菖蒲的根系扎根较深,泌氧能力位列中等,但表现出对水体中总氮最好的净化效果。
此外,湿地植物的泌氧能力还与光照强度有关,原因在于光照能够促进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加快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速度,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植物泌氧速率最快。
湿地基质作为根系泌氧的气体传输
介质,其孔隙率、还原物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也会影响根系泌氧速率。
1.2 根系分泌物
植物根系分泌物是指在一定生长条件下未被扰动的根释放到根际区域中的无机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的总称。
根系分泌物的主要组成物质为糖、氨基酸、有机酸、甾类化合物和微量的生长物质等。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量和组成因植物种类而各异,目前已经发现的根系分泌物多达200 种以上。
这些根系分泌物以及细根的腐解为土壤补充了有机物,是刺激根际微生物繁殖的重要能源和养分源,对微生物的代谢及生产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强化微生物矿化有机污染的速度。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分泌过程主要受植物种类、环境因素等的影响。
不同种类湿地植物所释放的根系分泌物存在较大差异。
Zhai 等发现黄菖蒲的根系分泌物释放率显著高于芦苇和灯心草,当碳源有限时,植物根系分泌物可作为补充碳源供给反硝化等反应的进行。
唐利等发现芦苇根系分泌物中糖∶蛋白质∶氨基酸= 4.3:6:8,而对于香蒲来说,其相应的比例为8:4:11,说明不同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存在物质组成比例的差异。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释放一方面会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另一方面会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间接影响其向外界环境的分泌。
Al -Baldawi 等研究发现,在人工湿地中注入根际细菌(Bacillus aquimaris、Bacillus anthracis和Bacillus cereus)能够减缓石油烃类化合物对植物生长的压力,从而促进人工湿地植物藨草的生长,进而提高石油烃的降解效果。
2 湿地植物对微生物活性及降解性能的影响
湿地植物的根际效应为人工湿地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与能量。
与未种植植物的湿地系统相比,种植植物的湿地系统其微生物数量、种类及氧化还原势有很大差别。
大多数水生植物的根系主要集中在0 ~20 cm的基质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微生物数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微生物群落分布也与根系区域紧密相关。
不同种类水生植物会影响其根际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例如香蒲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芦苇;气温对植物的影响显著,冬季低温期间芦苇根系仍然有一定活性,因此其根际效应优于扁秆藨草和茭白的活性,好氧菌保持较高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