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新教材都变化,及感悟作文

小学语文新教材都变化,及感悟作文

小学语文新教材都变化,及感悟作文小学语文新教材都变化,及感悟作文「篇一」这次参加部版新教材培训,听了张彬福教授的讲析与指导,对这本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尽管学习时间短暂,我事先也没对教材有太多的阅读与思考,但在张教授的精心准备、多方引用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下,我对这套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

如何要梳理本次培训学习的感受或收获的话,以下三方面,当是最想提及的。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整套教材130篇古诗文,占到教材课文的52%,这是很了不起的变化与回归。

语文学习应有语文特色。

我们既在学习现代语文,也不能割裂古代语文。

毕竟汉语言是一脉相承的。

学习古诗文,掌握汉语的传统与特色美。

另外,语文学习更要从课程中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语文的责任,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与体现。

(二)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教材编者非常用心地思考语文学习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如首先要学会朗读,然后者学习默读、快读等;如语文要强化思维训练,教材课后增设了层次多样的思考探究和训练题,课文分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古诗学习更强调教会学生自读感悟等;汉字书写能力的提升要在实践中落实,如教材“读读写定”提供了硬笔书法家的示范,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书写模仿学习;课外古诗阅读的安排,除了有机穿插在各单元间,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自读自悟古诗的赏析文字示范。

真正是想办法做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语文,想方设法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三)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从张彬福教授所谈的教材新变化和教学要求,我深切感受到了要用好新教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是重要前提。

例如,新教材删减了课文数量,那么留下更多时间教师应该怎么用?是否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有时间去学习?总在赶课,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文化素养培养又如何落实?新教材强调了教师、学生对一些具体名词概念(如在注解、练习中出现的)的学习要求,只有教师自己弄明白,学生才有可能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同名43709)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同名43709)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同名43709)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迫切需要建造成一所乐园。

孩子们在这所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

一、情感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

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

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

因此,重要的一环,足。

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剧。

不少学生将“争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你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合作力量大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大胆采用这种互动合作方式,构成立体交流网络,改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的课内外一体化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的课内外一体化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的课内外一体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在稳步进行。

在过去,传统的课内教学往往与课外教学相分离,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作用也存在一定的界限。

然而,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将课内与课外的学习与交流逐渐融为一体,实现了小学语文的课内外一体化。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的课内外一体化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的课内外一体化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提升语文素养: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学生将能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语文学习机会,提高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学生将接受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

而在课外,学生将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开拓眼界,培养语感和语义理解能力。

2. 拓宽学习领域:课内外一体化使学生的学习领域得到更好的拓宽。

传统的课内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课外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

通过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3.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在课堂上,学生将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多种能力。

而在课外,学生将通过参与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实施小学语文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学校层面学校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的创新设计和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种类的语文学习机会,如读书分享会、写作比赛、诗歌朗诵等。

(2) 教学资源整合:学校可以整合本地区的语文资源,与社会图书馆、文化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如开设语文角、组织参观活动等。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在其指引下找到新的教学路径,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灵动起来。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学生主体性发挥,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很多教师没有关注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没有将其与文化融合起来,让语文成了一个孤立的学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思辨性、整体性和文化性等多种属性,落实这些要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落实文化自信,将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其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让语文不再孤立,让教育融为一体。

一、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文本内容紧密融合起来,使其在更全面的领域发挥出教育的实效。

平常教学中更要如此,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心中根植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母语的魅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都能够以此为指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纪昌学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纪昌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他能够持之以恒地练习射箭,非常谦虚。

这正是现代小学生欠缺的,所以教师应该将这样的文化自信带给学生。

“同学们,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坚持,那么它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这样,学生能够从这篇文章当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也能够以古人为鉴,指导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文化渗透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博古通今,将古今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带给他们的精神改变,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心。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

小学教育94一、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现状在当今社会中,我国的教育逐渐由填鸭式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在小学这个阶段,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来说,其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是一个小孩子,因此自我意识并不强烈,甚至并未萌芽。

因此,大部分的语文老师也就不太注重语文课堂内容的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而在进行授课之前或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出现来以下现象:导入语单调,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无感情,如同一潭“死水”。

我们可以想象,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转变的具体措施本部分主要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背景下,围绕教学语言的两方面特征(即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与逻辑性)与教学语言理念的改变来构建一套简单的话语体系,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进一步转变。

1.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大部分的语文老师认为小学生还是孩子,这种想法直接导致该部分的语文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存在着导入语单调、导入方式单一的现象。

但是,尽管小学生是以孩子的生理形式存在,但他们的思想也还是那种“懵懂”的状态吗?实则不然,小学生的这个年纪,正是对万事万物充满着好奇的阶段,并且这个时期也是容易塑造学生未来三观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看似不重要、实则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阶段,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授课的前期,老师要对课堂导入语进行一定的设计,而不能以一种无准备、单一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们“介绍”新课,因为导入语是学生们是否能够高效且有趣味的学习的一块“敲门砖”。

而在课堂导入语的设计过程中,语文老师可根据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来从语言的生动化、形象化来进行制定。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为例,在对新课进行导入时,语文老师切忌不可直接向学生们通读全文,或是简单地询问学生对本文有什么认识。

相反,语文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中的音频或是视频播放的模式,如雷声、雨声的交织,以此为背景音乐。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是必然的趋势。

2016年,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重大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诸多困惑与挑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产生一些启发和思考。

困惑一:教材更新和教学内容设计混乱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教材更新频繁,教学内容设计也比较混乱。

尤其是一些辅导资料层出不穷,让学生和教师都面临了巨大的信息冲击。

教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固然是好事,但也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筛选和整合教材,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完整的语文教育内容。

困惑二:评价方式和标准不明确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学生的语文成绩以考试分数为主,而在新课改下,鼓励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这种评价方式和标准并不是很明确,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评价的方向和标准,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困惑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滞后尽管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很多学校和教师还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很多教师对于新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这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滞后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反思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加重要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

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语文的美好,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反思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和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应具有的几个特点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应具有的几个特点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应具有的几个特点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热情,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2.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研究方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研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2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2.3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

教师可以通过幽默、趣味等方式,让学生在研究中感到快乐,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3语文课堂应该是有创新的课堂语文教学应该不断创新,不断更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3.1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

3.2注重课堂的互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互动中研究,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研究兴趣。

3.3注重课堂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外拓展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增强他们的研究体验和能力。

4语文课堂应该是有延伸的课堂语文教学应该具有广阔的延伸空间,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4.1注重课外拓展,让学生在课外研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2注重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跨学科中研究。

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研究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

4.3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研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很重要的。

求异思维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要打破常规思维方式。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专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话题三新的语文课堂成了多维立体的动态场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意味着语文课堂出现了新的变革。

课堂成了多维立体的动态课堂,学生在新的课堂中赢得思想开放的辉煌和青春成长的欢畅,教师在新的课堂里获得专业发展的满足和事业成功的自豪——师生共建生命化了的课堂,同享阳光下教学的荣光和人的尊严。

1.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从观念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呈现出诸多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成为课堂上的主宰,教师被视作知识的象征,因而也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是以教科书为中心,教科书被视作知识的化身,因而教科书也成为“圣典”;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学生所学习的大多是远离自己经验的“书本知识”,是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科学世界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索然无味,制约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强调教师的“教”,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对教学的控制;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师生之间分成等级分明的上下位、生生之间形成整齐划一的前后座,将学生格式化为抽去了个性精神、只留下姓名符号的对号入座者。

有人对这种教学现象与教学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批判。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

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为什么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欢乐?问题的根源在于:第一,远离生活世界,偏离科学世界。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单纯的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还要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

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持有一定的固化思维,例如语文学不学都可以,语文课堂太过无聊等看法。

这与语文课堂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有着密切关系。

标签: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人教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在内的和表达交流能力在内的各方面能力。

基于此,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要将课堂交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不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都可以应用到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

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

但是,在目前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可能会使低年级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课堂学习中产生枯燥乏味,甚至是厌倦等不良情绪,不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学习热情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教学模式固定化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流程千篇一律。

例如在讲解文章的时候,依次介绍作者、创作背景、标记段落、概括段落、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结构等。

在其他课程内容的授课中,依然参照此程序进行授课,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过程乏味沉闷,缺乏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

如何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行之有效的运用到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在教育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即是新课改。

在新课改中,小学语文课程迎来了重大调整,课程目标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然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如古诗、古文等。

因此,教师们往往会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知识点的讲授,导致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们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过于简单地将课程内容转化为知识点进行教授;另一方面,学校教材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教师无法用多样的教学手法展开教学。

其次,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

新课改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缺乏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们教学经验不足,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不高,导致教师难以用高难度的文本和任务来引导学生;还有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问题,一些学生家庭缺乏阅读的氛围和条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此外,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评价体系往往还是以传统的考试为主导,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评价。

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多样化的学习结果难以量化和评估,教师们往往选择传统的考试方式,以求结果客观可量化;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的观念转变不够,对新课改下的评价体系缺乏全面的认识。

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们应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只有深入理解新课程的背景和宗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本文将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一、课程内容单一化的困扰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单一化的困扰比较严重。

课本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变化和深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课本内容对于学生的启发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有限,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 丰富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引入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2. 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故事、绘画、唱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营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创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评价体系单一化的困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单一化的困扰也比较突出。

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学生的应试心态,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评价、学科素养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鼓励他们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3. 加强教师的评价能力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三、师生互动性不足的困扰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足的困扰也比较突出。

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的一人讲多人听,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 建立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

2.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门课程标准,新的方案和标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课标,新在哪里?新课标有新突破,有新创新。

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指导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新课标中寻找的答案。

想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从新课标的变化中发现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一、指引教学方向,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上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这是新课标的方向,原来的知识点、知识性教学,转向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培养,新的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这个给我们老师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这也为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指引出了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

二、把握文化定位,目光聚焦在文化自信上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文化自信的定位在哪里?新课标: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三、明确学习任务,目光聚焦在任务实践上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了三个学习任务群。

三个学习任务群包含了六大学习任务群,这六大学习任务群分为了三个层次: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总结

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总结

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教材内容更新:新课改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加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选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其文化自信和理解能力。

2. 学习方式变革: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减少了填鸭式的教学,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3. 课堂活动的变化:新课改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活动、阅读分享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文字教学的优化:新课改更加注重文字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写作训练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在教材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活动和文字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 1 页共 1 页。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单向的教学方式。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浮躁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随意性太强。

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问题。

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

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语文课变为“表演”新课程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

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象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表面,没有深入到语文的本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表演”式的课堂,表面上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可是,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甚少。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

小学语文新课标主要变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主要变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主要变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全新修订而成,相对于旧版本来说发生了诸多变化。

首先,从目标定位方面来看,小学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汉语思维”放在首位,要求学生做到“善于思考、文理结合、生活化应用”。

学生在学习中要把握文言文的品味,鉴赏古典诗词,把培养审美情趣养成为一种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

其次,从教学内容、内涵和结构上来看,小学语文新课标由诗词文学和散文文学两大部分组成,诗词文学部分重点学习古诗及其解读,以及古代文学文本的分析;散文文学部分重点学习现代文学文本的分析,同时也把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了融合,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另外,对于新课标中重要的新概念,如文科素养、素养体系以及文学素能等,小学语文要求学生在逐步深化的文学理论的学习和学习中逐渐掌握先进的文学素养,学会理解文学,独立解决问题和学习文学,以便更好地活用它们。

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还强调了实践性和认知性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能力包括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技能来实现目标、迅速获得信息和总结结果能力等;认知性能力包括让学生培养感知、概括、分
析、归纳、比较、推理等方式思考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是为了促进小学语文的发展和改善,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体系和素能,从而更好地了解文学,理解思想,学会思考,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发生了转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

这种转变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育教学取得积极成果。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转变,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促进,教育成果。

1. 引言1.1 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调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多个方面。

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也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1.2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它的推出为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新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更新,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为教师在课堂上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24秋季1—6年级语文新教材内容变更及教师应有的教育转变

2024秋季1—6年级语文新教材内容变更及教师应有的教育转变

2024秋季1—6年级语文新教材内容变更及教师应有的教育转变一、新教材的新变化(一)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变化★选文变化较大,选文编排顺序变化较大,原“课文”单元改为“阅读”单元,突出阅读重要性。

1.我上学了单元新增“我爱我的祖国”一课2.新增一课“两件宝”3.删去课文“画”4.删去课文“大小多少”5.删去课文“青蛙写诗”6.删去课文“明天要远足”7.删去课文“大还是小”8.删去课文“项链”9.删去课文“小蜗牛”★“口语交际”栏目移入语文园地里面、原有4个单元口语交际,增加1个单元到6篇口语交际。

★大小字及语文园地内容均有变化(二)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变化★选文变化。

明确分出八个单元,原“课文”单元改为“阅读”单元,突出阅读重要性。

1.课文“曹冲称象”替换为“彩虹”(原一下课文)2.课文“一封信”和“妈妈睡了”替换为“去外婆家”3.古诗“夜宿山寺”替换为“江雪”(原日积月累)4.课文“风娃娃”替换为“称赞”(原书我爱阅读的篇目)5.语文园地六和语文园地八中“我爱阅读”篇目替换。

★大小字及语文园地内容均有变化(二)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变化★选文变化1.犟龟(新增)2.香港,璀璨的明珠(新增)3.古诗三首:鹿柴(原书四上第一单元日积月累)4.一定要争气(新增)★习作部分变化第二单元习作(原书第八单元习作)第三单元习作(原书第四单元习作)第四单元习作(原书第三单元习作,有稍微变动)第七单元习作(原书第二单元习作)第八单元习作(原书第七单元习作)★大小字及语文园地内容均有变化(四)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变化★选文变化1.田忌赛马(原书五下课文)2.长城(新增)3.颐和园(原书四下课文)4.秦兵马俑(新增)★习作变化第六单元习作(新增)第七单元习作(原书第八单元习作)第八单元习作(原书第七单元习作)新增一个习作,有两个单元调换顺序。

★大小字及语文园地内容均有变化(五)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变化★选文变化1.课文“桂花雨”与“落花生”调换顺序2.第二单元课文顺序都变了,原“搭石”替换为“‘诺曼底号’遇难记”(四下课文)3.课文“小岛”替换为“彩色的翅膀”4.课文“松鼠”替换为“金字塔”5.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替换为“女航天员的信”6.古诗“长相思”替换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7.课文“四季之美”替换为“第一场雪”8.课文“鸟的天堂”替换为“白鹭”(原第一单元课文)9.课文“我的‘长生果’”替换为“走遍天下书为侣”★习作变化第三单元、第六单元、第八单元习作主题更换。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及新旧课标的对比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方针。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和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下面将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首先,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侧重于学习字词句和语法规则,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其次,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新课程标准强调情感价值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感受其中的情感,进而形成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发展,通过积极的情感调节和情感引导,促进学生的内心成长。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知识学习相结合。

最后,新课程标准强调个性差异的尊重和关注。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
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迫切需要建造成一所乐园。

孩子们在这所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

一、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

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

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

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

例如:《黄山奇石》,精读
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

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

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教师应注重创设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特别是学生个体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过程的教学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和表达的需要,教师的指导、
活动的组织也完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所有的学生都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

阅读教学中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出发,创设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的个性化氛围,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甚至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让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得以健康、自由的发展。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

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

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

(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

(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

实践证明,个性化的语文作业,引导
学生强化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一)师生合作。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

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

如在指导学生观察珍珠鸟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二)生生合作。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而小组讨论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剧。

不少学生将“争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
助……”你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合作力量大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大胆采用这种互动合作方式,构成立体交流网络,改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成功的未来,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付诸行动,用语文这块阵地,开创出五色的乐园,让孩子们在愉快中茁壮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