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抗震设计发展趋势之我见(内容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抗震发展趋势之我见
作者:张子北发布:2015.05.29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逐步实现,在可预见的未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小地震灾害所引发的损失,必将是我国未来几年最急迫的课题。因此,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的地震预防和抗震设计理念,以及新兴的抗震材料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急迫!本文通过比较传统的抗震方法和新兴的设防理念,介绍了新理论的优越性以及未来在我国的应用发展趋势。
【关键字】
地震抗震传统结构发展趋势
【正文】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家制定了未来几年的城镇化规划,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伴之而来的由自然灾害而带来的损失也越大。为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有效提高建筑安全等级则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且更需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关乎生命,关乎未来,关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所有危害建筑的自然灾害当中,地震危害首当其冲。在人口密集区的一次大型地震,不仅给该地区带来了极其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带给本地区人民无以平复的生命灾难的创伤!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和比较难预测的特点。目前,地震的监测预报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且即使做到震前预报,如果建筑及其设施的抗震性能薄弱,也难以避免经济损失。因此,有效的抗震设防是建筑防震减灾的关键性任务。随着城镇化道路步伐的加快,未来抗震研究与发展则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变得极具挑战性,就此,分析未来抗震技术的发展也变得不可或缺。
二、地震的机理及破坏力
地震,俗称地动,其本质为一种自然现象。触发此种自然现象的原因极多,如:地层受到挤压而断裂错动,局部岩层的坍塌,火山喷发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向上传递至地表时引起地面的运动,形成地震。震中距越小,破坏力越强。其中,以构造型地震的破坏性为最大,影响面为最广。而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则因为成因的不同,影响较小,破坏性也较小。
类型成因影响
构造地震地球的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内部的能量(例如
地幔对流、转速的变化等)使得底壳与地幔上
部的岩层产生很大的应力,日积月累,当地应
力超过某处岩层强度时,岩层破坏断裂错动引
起地面震动。如:美国旧金山圣安德烈斯断裂
断层上1906年突然发生错动,在435km长的一
段地表上,水平错距最大达6.4m。
破坏性大,
影响面广。
火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地面震动。影响和破坏性较小
陷落地震地表或地下岩突然大规模陷落和崩塌,如石灰
石地区地下大溶洞的坍塌和古矿坑的塌陷而引
起的地面震动。
影响和破坏
性较小
三、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结构体系及其缺点
破坏性地震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于地震时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得建筑物、工程设施发生的破坏和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造成的。要想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工程建设时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这是人类减轻地震灾害对策中最积极和最有效的措施。
随着人们对地震动特性和结构动力特性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认识到,地震使地面上的静止建筑产生强迫振动,通过分析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构建了传统的建筑物抗震方法与基本原则。其中包括:
1、总体屈服机制,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柔性框架;
3、强度均衡,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普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但是,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了主体结构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种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结构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传统抗震结构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却忽略了对损伤程度的控制。
传统结构基本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框架_剪力墙结构,下面就此三种墙体结构的缺点一一分析:
框架结构:
就目前来看许多专家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为最合理的框架体系。该体系将地震输入能量反三道建筑结构的许多部分消耗掉,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部位,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该被看做是一种破坏。后期修复费用很高。
剪力墙结构:
该结构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侧移小,其总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者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底部屈服时,剪力墙的侧抗作用减小,剪力墙耗能基本集中在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堆防御强震无显著作用。又因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以修复。
框架_剪力墙结构:
此结构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在由框架和墙体组成的结构中,框架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小,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较小。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弹性形变极限,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里增大,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变化。但无论是框架还是剪力墙,都是主题结构的一部分,损伤损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比较困难,而且花费也不菲。
因此,在未来,提出新的抗震设计方法与发展新型抗震建筑材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趋势所在。
四、新兴的抗震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方法是基于各种状态的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对我们所要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层建筑最具有意义。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综合设计法、能力设计法、基于可靠度的分析法等。
综合设计法(Comprehensive Design Approach)
综合设计法是由美国学者Bertero等人提出来的,并被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EAOC) VISION 2000委员会采纳。该方法首先确定业主所能接受的最低性态目标,在对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后,进行总体概念设计和综合数值设计,最终确定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尺寸。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DBSD)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是指用量化的位移设计指标来控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该方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桥梁的抗震设计中。Mohele是最早将其用于建筑结构设计的学者,他的主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