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关系

合集下载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
( .中 国科学 院南 海 海 洋 研 究 所热 带 海 洋 环 境动 力 学 重 点 实验 室,广 东 广 州 5 0 0 ; .香 港 城市 大 学 能 源 及环 境 学 院 1 13 1 2 佳 达亚 太 气 候研 究 中心 ,香 港 0 8 2 05)
摘 要:采 用 J itT p o n Wann e tr提 供 的 1 4 - 2 0 年 热 带气 旋 数 据对 西北 太 平 洋 地 区f。 3 。 on y h o rig C ne 95 03 5~ O N, 1 1E l0 ) 2 。 — 8 。的台 风活 动进 行 统计 分析 ,结 果 表 明西 北太 平 洋 的台 风活 动具 有 明显 的 年代 际特 征 。 台风数 目在
c o ed t r m 4 o 2 0 r v d d b e J i t y h o a n n n e . e r s l h w h t h y h o c i i n t e l n a af o 1 5 t 0 3 p o i e y t o n p o n W r i g Ce tr Th e u t s o t a et p o n a t t i h 9 h T s t v y n rh se n P c fc h s e i e ti t r e a a a i b l y Th u e ft p o n c u r d i 9 8 9 8 i r h n t a o t we t r a ii a v d n n e d c d lv ra i t . e n mb r o y h o s o c r e n 1 5 —1 6 s mo e t a h t i o c re n 9 5 1 9 ,a d b t u c u r d i 1 8 — 9 5 n o h n mb r r e s a e mo e t a h t o c re n 1 7 — 9 0. mb n n h n l s s o h p r h n t a c u r d i 9 0 1 8 Co i i g t e a ay i f t e u —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的统计关系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的统计关系
TC o c  ̄e c umb r n h a di u c u n en e s a d t e ln ng TC n mbe sa e ls t e TC n e st s sr n e ,h r r e s,h it n i i to g r t e TC o ma y fr — t n l c to n h e tro h x mu v l e o s a e fe ue c r r a t r n o t — i o ain a d te c n e ft e ma i m a u fTC pa s g q n y a e mo e e swad a d s u h o r wa d,h e ue c e fn rh a t r e u rn r c n o t e swa d ta k a e mo e a d t e fe u n r t e f q n is o o t e swad r c r i g ta k a d n rh a t r r c r r n h r q e - r c e o o h swa d r c n swa d ta k r l s n wa m n may y a s ha n c l n may is f n r we t r ta k a d we t r r c a e e s i r a o l e r t n i od a o l t y a s T e sr ng rt e S T a o l s t e lr e h mpa t n T a e n wa l n may y a s, e r . h to e h S n ma y i ,h a g rt e i c so C r .I rn a o l e r TC e d ' tn
年 增加 明 显 ;3 T ( ) C路 径偏 东 , 向路 径 出现 频次 增 加 , 路 径 出现 频次 减 少 , 而导 致 日本 东 转 西 从 部海区T c通过 频数 增加 , 而我 国南海 和 华东 沿海 T C通过 频数 减 少 ;4 在 我 国登 陆 的 T () C频 数偏 少, 较常年 平 均偏少 1~ 2个 。 赤道 中东太 平洋 冷 异 常年 , 况 基本 与上 相 反。 上述 影 响主 要是 由 情 于 赤道 中东太平 洋 ST异 常 导致大 气环 流发 生 异常造 成 的。 S 关 键 词 热 带气 旋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流与降水特征研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流与降水特征研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流与降水特征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流与降水特征研究引言西北太平洋地区经常受到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

研究热带气旋的对流和降水特征对于了解其演变和发展规律,提高预报准确性以及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对流与降水特征展开研究。

一、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热带气旋是大气环流系统的一种强大而复杂的天气系统,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上。

热带气旋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

首先,海洋表面温度必须达到28℃以上,以提供充足的能量。

其次,大气环境要相对稳定,避免强垂直风切变的干扰,以保证对流层有效热量的输送和释放。

形成热带气旋的基本条件满足后,在某一海洋区域上空,通过热对流层和上层风场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封闭环流,且沿着副热带高压脊移动,最后发展成热带气旋。

二、热带气旋的对流特征(一)热带气旋的云团结构热带气旋的对流主要体现在它的云团结构中。

根据卫星云图可以看出,热带气旋内部常常存在着大范围的云层和云簇。

其中,眼部通常是热带气旋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一个天空晴朗、风速较低的区域。

眼部周围是风眼墙,那里的风速最大、云团最密集。

离开风眼墙,云团逐渐减少,直到趋于平静的天空。

(二)热带气旋的对流发展热带气旋的对流主要发展在风眼墙和雨眼两个区域。

风眼墙区域是热带气旋中最活跃的地方,云层受到强烈强迫上升,伴随着大范围的雷暴和降水。

在风眼墙区域,垂直上升的气流和旋转气流相互作用,不断加强了对流的发展。

雨眼区域是热带气旋的另一个特征,云层密集,降水强度大。

尤其是在热带气旋的盛行阶段,雨眼区域往往会出现明显的降水带。

三、热带气旋的降水特征(一)热带气旋季节降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热带气旋的降水特征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

在夏季,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在热带气旋路径上。

热带气旋的降水对于我国的江南、华南以及台湾等地区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降水量来源。

热带气旋各个要素对于海洋上层响应的影响

热带气旋各个要素对于海洋上层响应的影响

热带气旋各个要素对于海洋上层响应的影响摘要热带气旋的强度、移动速度和最大风速半径均会对海洋上层的响应产生影响,研究它们对海洋上层响应的影响既有助于更准确的对热带气旋过后海洋水文状况进行预报,又可以提高对热带气旋本身强度、结构等预报的质量。

在进行海洋对于热带气旋响应的数值模拟时,选取准确的风应力摩擦系数是保证模拟结果质量的前提。

通过对比选用不同风应力摩擦系数时飓风卡特琳娜(Kartrina(2005))造成的海洋上层响应得出,在高风速(≥33m/s)区域用Large and Pond(1981),Donelan et al.(2004)和Powell et al.(2003)摩擦力系数模拟的海表面流动和降温幅度依次减小,而且减小的百分比随着当地最大风速的增加而变大,但摩擦系数的不同并不会改变二者的空间分布。

与卫星遥感海数据算得的海表面降温的对比表明,使用Powell et al.的风应力摩擦系数时所得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最为接近。

通过对比不同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洋上层响应得出:热带气旋造成的海表面降温的幅度以及各条等降温线的面积随着气旋强度和最大风速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气旋移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

热带气旋引起的海表面降温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气旋移动速度的影响,移动速度越小的气旋引起的海表面最大降温越靠近轨迹。

海表面降温与热带气旋三个要素的拟合结果表明:在气旋移动速度较慢(小于4.5m/s)时,热带气旋造成的海表面降温主要受到气旋强度和移动速度的影响;在气旋移动速度较快(大于4.5m/s)时,气旋移动速度的影响作用减弱,海表面降温主要受气旋强度的控制,而气旋最大风速半径的影响作用始终很小。

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洋内部的混合与上升流都能造成海表面降温,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混合造成的降温幅度随着气旋强度和最大风速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气旋移动速度的增大呈现先变大后减小趋势。

上升流造成的降温所占总降温的百分比主要受到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的影响,而且是随着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的。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其中,热带气旋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太平洋地区尤其活跃。

研究热带气旋气候变化,可以提高对于气候现象的认识,并为灾害预防和气候调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一些研究进展。

一、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近年来热带气旋的频次和强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热带气旋的频次正在逐渐增加。

而且,有一些研究发现,热带气旋的强度也在增强,尤其是超强台风的数量在逐年上升。

这些变化对于相关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热带气旋路径的变化除了活动变化外,热带气旋路径的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

研究发现,热带气旋路径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一些研究表明,热带气旋的路径逐渐向西岛弯曲,造成了一些地区长期遭受热带气旋侵袭的风险增加。

而且,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热带气旋在移动过程中的速度也在逐渐增加,这增加了对于热带气旋的预测和防御的难度。

三、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热带海域温度升高,从而增加了热带气旋的发生几率。

此外,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也会对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太平洋地区风场和海温异常,进而对热带气旋的形成和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热带气旋对人类的影响热带气旋的频繁发生和不断增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热带气旋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强风和暴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热带气旋还可能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可以提高对于灾害的预测和防御能力,为相关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值得关注的问题。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台风响应的个例研究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台风响应的个例研究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台风响应的个例研究张志伟【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9(038)005【总页数】7页(P562-568)【关键词】西北太平洋; 响应; 上层海洋; 台风【作者】张志伟【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江苏南京21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2台风是指生成于海表温度(SST)较高的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伴随着狂风暴雨,对大气、海洋要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形式之一。

台风经过海面后,不仅带来强降水,引起大风浪和涌浪,强大的风应力还使上层海洋发生强烈的垂直混合运动,这种强烈的垂直混合运动通常会改变SST,同时也会对上层海洋的温盐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混合层深度(MLD)、混合层温度(MLT)、混合层盐度(MLS)的变化。

MLT 通常会下降,但MLD 和MLS 的变化并不是确定的,与垂直混合的强度以及台风导致的降水强度、蒸发等有关(Gjevik,1991;Halpern,2010)。

日本学者通过简化方程组,进行数值模拟得出Ekman 泵是导致冷水上涌的主要机制,冷水上涌最大值出现在台风中心轨迹处;当惯性泵是主导机制时,主要上升流最大值滞后于台风(Suzuki et al,2011)。

而Price 等(1981)却发现台风产生的冷水上涌出现在台风路径的右侧,且与台风移动速度有关。

除了造成SST 的降低以及混合层相应的变化,上层海洋还会产生“热泵”和“冷抽吸”作用(陈大可等,2013;Emanuel,1986)。

“冷抽吸”作用是指台风过境后,台风残留的气旋式风应力还能引起海洋温跃层的强烈抬升现象。

而“热泵”作用是指台风过境后,在SST 恢复的过程中,表层以下的热异常被保留了下来,通常表现为海洋温跃层的下降。

“热泵”和“冷抽吸”作用对海洋层结的不同影响,是上层海洋多尺度环流系统对台风响应机制问题的核心之一。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温与TC关系分析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温与TC关系分析

径 与海温 的关 系 .发现 西行 路径 的热带 气旋 与海 温
的关 系不 明显 。而 西北 路径 的热带 气旋 和转 向路 径
热 带 气 选 的局 地 海 温 的 变 化 呈 负 相 关 的关 系 , Wu
( 2 0 0 8 ) 等 对 于全球 范 围 内的热带气 旋进 行分 析后 得
出 随着 全 球 海 洋 表 面 温 度 ( S S T ) 上升 , 北 大 西 洋 的 P D I 指 数则 呈 显著 的上 升趋 势 。而西 北太 平 变化 则 不 太 明显 , 而在东 北太 平洋 则没 有 明显 变化 。 还 有 许 多相 关 论 文 S S T与热 带气 旋 之 间 的关 系进 行 了论 述研 究 。 各 自从 自己的 角度 对 S S T与热 带 气旋 之 间的关 系进 行 了表 述 .结论 不尽 相 同 。可
见, S S T与 热带 气 旋 之 间 的关 系并 不 能 从笼 统 的方
向 上表 明其 影 响程 度 以及 影 响 方 向 。本 文 选 择 了 1 9 8 2年 至 2 0 1 1年 3 O年 的 区间 。 对 西北 太平 洋 以及 南海( 5 。 N一 2 5 。 N。 1 0 5 。 E ~ 1 4 0 。 E ) 的S S T年 际变 化 人

热带 气旋 资料 则采用 上海 台风研究 所受 中 国气
象局 委托 整理 的 C MA — S T I 最佳 路径 数据 集 。 时 间从
1 9 8 2年至 2 0 1 1 年3 O年 的 资料 , 选 取 间 隔 6小 时 的
数 据进行 统计 。 根据 O I S S T逐 月 格 点 资料 , 总体 统 计 了逐 年 平 均 西北 太 平 洋 以及南 海 ( 5 。 N~ 2 5 。 N, 1 0 5 。 E ~ 1 4 0 。 E ) 的平均 海温 。根据 C MA — S T I 最佳 路径 数据 集 , 统计

西北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西北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西北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研究1959-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暖池热状况的联系.结果发现暖池次表层海温与生成的台风个数具有显著相关,当暖池处于热状态时,台风偏少,生成热带风暴的位置偏向于靠近大陆的西北侧,且以西行路径为主,因此对我国的影响较为频繁.而暖池处于冷状态时,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东南侧的台风较为频繁,西北向移动至日本东南侧易于发生东北的转向.另外,对暖池冷暖状态年的环流合成发现,海表温度不是影响热带气旋年际数量异常的主要因子,而是由大气环流所引发的动力因素起决定作用.当暖池暖状态时,季风槽东端位置偏西北,对应于低层涡度和高层散度为正距平,引发中层垂直上升运动异常,有利于热带气旋在西北侧海域生成.此时500hPa风场以东风距平为主,且西北太平洋南北侧分别为西风和东风垂直切变距平.而暖池处于冷状态时,东亚季风槽东扩,使得西北太平洋东南侧产生有利于气旋生成的环流背景,同时东亚大槽加强,中层西南风易引导热带气旋东北转向,西北太平洋南北侧分别为东风和西风垂直切变距平.。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频数及其水汽条件的分类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频数及其水汽条件的分类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频数及其水汽条件的分类朱伟军;胡瑞卿;徐明【摘要】对1961-2010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的时空分布及水汽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TC活动划分为活跃期(6-11月)和平静期(上年12—当年5月)两个时段.在TC活跃期和平静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TC频数的EOF第一特征向量都表现为一致的增加或减少.活跃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海与西北太平洋中西部的TC频数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平静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则表现为130°E以西海域的TC频数与130~150°E范围内生成热带气旋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活跃期和平静期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在活跃期南海TC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仅在南海中北部有弱的负相关,在平静期南海东部到菲律宾附近海域有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水汽条件的影响使得在活跃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TC高频年中,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中东部TC频数明显偏多,而平静期高频年中,南海东部以及西北太平洋中西部TC频数明显偏多.【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37)003【总页数】10页(P344-353)【关键词】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水汽通量;南海;西北太平洋【作者】朱伟军;胡瑞卿;徐明【作者单位】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上海市气象局,上海200030;上海市气象局,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4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也是唯一全年各月都有TC生成的海域,每年平均有26个TC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

陈联寿(2010)的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TC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TC引起的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灾害,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台风威马逊入侵南海的路径分析

台风威马逊入侵南海的路径分析

台风威马逊入侵南海的路径分析董航;姜良红;章向明;周磊【摘要】1409号台风威马逊是自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地区的最强台风,其在登陆前,临岸急剧增强.每年初夏,尽管南海的海洋环境有利于台风的增长,但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引导作用,大部分台风路径会偏离南海.本文分析结果表明,在2014年初夏,副高的位置相对过去几十年的平均位置更偏向西南方,因此,台风威马逊在副高的引导下穿过菲律宾进入南海海域.南海的高温海水为其强度陡增提供了有利条件,威马逊在短短26 h内急剧增长为超强台风.前人研究结果显示,近些年来副高的位置明显向西延伸,如果这种西向延伸的趋势一直保持或者继续,那么在初夏可能会有更多的热带风暴进入南海并且得以加强,华南地区或将面临更多灾难性台风的袭击.【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超强台风;威马逊;南海;西太平洋副高;华南【作者】董航;姜良红;章向明;周磊【作者单位】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4台风作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会给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相继袭击了菲律宾、中国以及越南,各地均遭受了不小的生命财产损失。

图1a为威马逊的路径及强度变化(数据由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提供)。

如图所示,2014年7月12日14时,威马逊在北太平洋中部首次被认定为热带风暴,其后它继续西移穿过西太平洋,并于7月15日登陆菲律宾。

2004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

2004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

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姚圣康,王华(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200081)摘要:本文通过对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月频数、移动路径、强度等方面的分析,找出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并对2004年大气环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偏强,路径以近、远海转向为多,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东,是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路径;西太平洋副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1引言2004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总数比常年偏多,共30个(常年平均为27个)其中有19个发展成台风,占生成总数的63.3%,比例略高于往年(占61.7%)。

有8个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登陆中国沿海,多于常年平均的6.15个。

在日本登陆的台风个数为10个。

8月在浙江登陆的台风“云娜”是近48年来影响中国浙江地区最强的一次台风[1]。

本文利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通过对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点的分析,找出其特征,以期对相似年份的热带气旋预报提供借鉴。

2 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本特征2.1 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从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源地来看,在南海中部生成的热带气旋数为3个,135°E以西、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的热带气旋数为7个;135°E以东、关岛附近洋面,热带气旋生成数为19个,台湾岛东部洋面生成热带气旋数为1个。

从生成纬度来看:10°N 以南洋面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为6个,占生成总数的20%;10°N~20°N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为18个;20°N以北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为8个。

2004年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具有偏东、偏南的特点。

2.2 热带气旋各月分布图1是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各月分布,可以看出,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作者简介:姚圣康(1964-),男,工程师,从事海洋环境预报工作。

西北太平洋海温增暖对热带气旋潜在破坏力的影响:高分辨模式个例分析

西北太平洋海温增暖对热带气旋潜在破坏力的影响:高分辨模式个例分析

在这个临界范围之 内时 T C潜在破坏力 随暖池范围的扩大 而增大 ,但 当暖池范 围超过这个 临界 范围时 T C潜在
破坏力便 不会 随着 暖池 范围的继续扩 大而增大 , 甚至会有所减小。


词 :热带气旋 ; 潜在破坏力 ; 海表温度 ; 敏感性分析 ; 气候 变化
文 献标 识 码 :A D o i :1 0 . 1 6 0 3 2 q . i s s n . 1 0 0 4 . 4 9 6 5 . 2 0 1 7 . 0 3 . 0 0 3
资助 项目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 金( 4 1 6 0 5 0 7 2 ) ; 江苏省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B K 2 0 1 6 0 7 6 8 ) 共 同资助
通讯 作者 : 孙源 , 男, 安徽省人 , 讲 师, 博士 , 主要从事热带气旋数值模拟研究 。E . m a i l : s u n y u a n l 2 1 4 @1 2 6 . c o m

要: 以三个西北太平洋热带气 旋( T c ) 为例 , 利用 WR F ( We a t h e r R e s e a r c h a n d F o r e c a s t i n g ) 模式进行了一
系列海表温度 ( S S T) 敏感性数值试验 , 揭示了西北太平 洋 S S T增 暖对 T C的强度 、 尺度及潜在破坏力的影 响及 其 机理 。结果表 明, 在距 T C中心 1 0 0 k m 以内区域的 S S T升高有利于 T C强度增加 , 但会减小 T C内核尺度 ; 而在
距T C中心 1 0 0 k m 以外 的 S S T升高并不会使 T C强度 明显增加甚至使 T C强度减弱 , 但 同时会 增加 T C内核 尺 度。 伴随着低层 向眼墙 的人流 , 升高的外区 S S T会使 T C区表层 的大气温度和湿度升高 , 造成眼墙附近海气温差 和湿度差及 向内的气压梯度力减小 , 进而减少进入 T C眼墙 内的感热 和潜 热 , 不 利于 T C增强 , 但有利于 眼墙 向

前期热带海温分布型对6月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影响

前期热带海温分布型对6月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影响

基 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 4 1 1 0 6 0 0 4 、4 1 2 0 6 0 1 3 、4 1 1 0 6 1 5 9);国家 海洋 局青 年海 洋科 学 基金 ( 2 0 1 2 2 2 3 );国家 海洋 局公 益性 行业 专项 ( 2 0 1 0 0 5 0 1 9 )共 同资助 通 讯作 者 :王 庆元 ,男 ,江 西省 人 ,工程 师 ,硕 士 ,主要 从事 海 洋预 报研 究 。E - ma i l :wq y j x @s o h u _ c 0 m
常到夏季 时 , 信号十分微弱 , 并不足 以将该环流异常维持
到夏 季。因此 , 为解 释冬季达到强盛 的 E NS O事件在其衰
减期 如何 影响夏季东亚 一 西北太平洋气候异常时 ,发 现该
低层反气 旋环流异常除了受 到 E 1 N i i f o事件影响外 ,还受 到局地海气相互作用 和热带. 热带外相互作用等 共同影响
文 献标 识码 :A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4 9 6 5 . 2 0 1 3 . 0 5 . 0 1 8
中 图分 类 号 :P 7 3 2 . 6
吸 ,导致 大气对流减弱 , 并在西北太平洋激发 出反气旋异
1 引
是说 E N S O次年夏季西北 太平 洋反气旋( 暖位相) 的维持是
各海盆海洋. 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 5 】 。 更多研究表 明, 热带 印度洋和太平洋间存在密切联 系 , 一方面热带太平洋通过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向印度 洋输 入大量 的暖水 和盐[ , 另一 方面通过“ 大气桥” 、“ 纬向环流齿轮耦合机制” 等海气相互 作用过程( 。因此热带 印度洋海温最为显著的年际变率信 号—— 印度洋 海 盆 一致 模 ( I n d i a n O c e a n B a s i n Mo d e , I O B M) ,是印度洋对低频 E NS O的响应 , 起着储存 E NS O

热带气旋形成机理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

热带气旋形成机理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

热带气旋形成机理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热带气旋是一种大范围的气象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对气象科学的深入研究,对热带气旋形成机理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热带气旋形成机理热带气旋,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气旋系统。

其形成机理主要与热带海洋表面温度和大气环流有关。

首先,热带气旋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海洋表面温度。

热带气旋通常在水温高于28℃的海区形成,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海水蒸发速度快,空气湿度大,形成了充足的水汽供给和强烈的对流。

其次,热带气旋的形成还需要有大范围的天气系统作为前提条件。

比如,反气旋和高压系统都有助于热带气旋的形成。

这些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风场、大气温度以及海洋表面温度等。

同时,由于海洋的辐射特性不同,海洋沿岸地区受到的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也不同,这些都会对海洋表面温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再次,热带气旋的形成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一般来说,它需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形成,时间长短也不一,在形成之后,它会随着大气环流的变化朝不同方向移动。

总之,热带气旋的形成与海洋表面温度、大气环流等相关,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发生。

二、热带气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热带气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海洋表面温度的影响热带气旋在经过海洋海域时,通常能引起热带风暴、洪涝灾害等极端气象事件。

这些事件会使海水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从而影响海洋表面温度。

当热带气旋移动到水温较低的海域时,由于它有着强对流和高速旋转等特点,能使海洋水体发生深度混合,从而使上层的高温水体与下层的低温水混合在一起,导致海洋表面温度下降,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

2.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常常会带来海浪、风暴潮、短暂强风和暴雨等气象条件,造成海水水位上涨、浪花滔滔,许多海洋生物无法承受热带气旋带来的剧烈天气变化,其中一些生物将会死亡或离开生存区域,所以,在热带气旋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改变。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温度的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海表温度呈正相关,即副热带高压强度越高,海表温度也会越高。

这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和海表温度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副热带高压影响海表温度,是因为它抑制了本地海气循环,导致海洋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减少。

当副热带高压变得更强时,抑制本地海气循环的作用会更加明显,从而导致海洋更少地吸收全球变暖的热量,从而使海表温度升高。

此外,除了副热带高压抑制本地海气循环以外,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越高,其对大气的出流也会更强,从而导致局地大气受到更强的压抑,从而减少气温的温度下降。

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局地介质(水或空气)温度容易升高,进而影响海表温度。

总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越高,海表温度也会越高,抑制本地海气循环的作用和对大气的强制出流的影响导致了这种特性。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上层热含量及热比容海平面异常变化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上层热含量及热比容海平面异常变化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上层热含量及热比容海平面异常变化齐庆华;蔡榕硕【摘要】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本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海区(文中简称为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区域性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丝路海区热比容海平面异常的时空变化、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以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丝路海区上层(0~700 m)海洋已明显变暖,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增暖幅度显著加大.近60年来,在丝路海区热带海洋中,西太平洋的北赤道流区及以北海域、东海黑潮流域以及南海北部和南部海区、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马来西亚西北部海域及南印度洋部分海域具有长期增暖趋势.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整体增暖不明显,主要与印度洋中部海域呈反位相变化,且明显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调制.长江口附近沿岸、南海北部沿岸、中南半岛南部沿岸以及阿拉伯海西北部沿岸的近岸海域长期增暖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南半岛东部和西部沿海、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近岸热比容海平面的季节演变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东亚夏季风与东海、黄海和渤海热比容海平面的上升显著相关,同时,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也均与我国东南沿海和印度洋西部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关联.特别是,气候变暖情形下,各种区域性致灾因子和气候变率的协同影响会对丝路海区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开展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成为当前首要任务.%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ic warming,the global ocean temperature increased and the sea levelrose significantly,imposing enormous challeng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 upper ocean heat condition is one of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sea level change.Focusing on the 21st century Silk Road Maritime Region (SRMR),the local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ocean heat content were analyzed,fur-thermore,the change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osteric sea level and associated impaction were dis-cussed,in order to give the services supporting for marine environment security of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since the 1970s,the upper layer (0-700 m)ocean of SRMR began to warm obviously,and especially presented significant larger warming from the middle of1990s.Recently 60 years, in tropical oceans of the SRMR,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and its north sea area in the western Pacific,the China seas including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and the Kuroshio valley in East China Sea,the northwest coastal waters in Arabian sea,the sea area of northwest of Malaysia and south part of the Indi-an Ocean had a long-term heating trend.The warming of the whole region of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as not obvious,and presented mainly anti-phase change with the central Indian Ocean,which were modulated by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The coastal zones of the eastern China seas near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the north of the SCS,the southern of Indo-China Peninsula,the northwestern of Arabian Sea had an obviously long-term warming.Since the middle of the1990s,the thermosteric sea level in costal zones of the east and west ofIndo-China Peninsula,the west of Australia and the China seas have rose obviously.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rmosteric sea level rising can cause a certain degree of impact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astal zones.In addition,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osteric sea level ris-ing in eastern China seas,at the same time,the ENSO,the PDO and the IOD also related distinctly to the ther-mosteric sea level rising in coastal zones in China seas and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Particularly,in climate war-ming scenario,due to the synergy impaction of regional disaster-causing factors and climate variability,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coastal zones in SRMR would be subject to huge challenges.The study of comprehensive risk of coastal zones by global change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7(039)011【总页数】12页(P37-48)【关键词】上层海洋热含量;太平洋;印度洋;海平面上升;比容效应;气候变化【作者】齐庆华;蔡榕硕【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11历次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人们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加关注。

一次西北太平洋多热带气旋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西北太平洋多热带气旋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西北太平洋多热带气旋天气过程成因分析吴炎成;马卫民;张钊扬;李阳【摘要】通过卫星云图、海洋热状态和环境流场条件,分析了2015年7月上旬连续产生于西北太平洋的3个热带气旋成因,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从云图特征分析得知,这3个热带气旋都孕育发展于一条纬状分布的热带辐合带中;在2015年7月持续增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了160°E以东的中东太平洋低纬度地区大范围增温,对于这3个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有利,并且导致了季风槽的东扩;季风槽中的对流不稳定、水汽条件、高低层相对涡度垂直切变以及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影响这3个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有利因素.【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6(033)004【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热带气旋;厄尔尼诺;季风槽【作者】吴炎成;马卫民;张钊扬;李阳【作者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4西北太平洋是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多发海域,由于海上观测资料不足以及对TC生成的物理机制缺乏认识,目前对于近海及登陆类TC活动研究较多,而对于深远海TC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1],海上TC的发生发展仍然是大气科学领域至今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2]。

Gray[3]和陈联寿等[4]概括了4个有利于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它包含高于26℃的海表面温度(SST)、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及高相对湿度、对流层低层有强气旋式绝对涡度和高层反气旋式相对涡度、弱水平风垂直切变。

其中,前两项为热力条件,后两项为动力条件。

对于西北太平洋上TC生成的影响因子,不少研究[5]都揭示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位置和强度对于此区域TC生成有重要影响,并表明了西北太平洋上70%以上TC的生成与季风槽有联系。

春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海湿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春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海湿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春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海湿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李自强;张淑瑞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1993(10)1
【摘要】本文利用1951~1987年286个网格点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及500hPa 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分析了春季西北太平洋(不含南海)热带气旋与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结果表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春季热带气旋生成数有显著的相关,并以前一年夏季和前期冬季更为明显。

影响春季热带气旋生成的太平洋海温场主要有两个关键区,一个位于赤道东太平洋,为负相关:一个位于北太平洋中部,为正相关。

文中还从海温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特多年与特少年前期及同期500hPa大气环流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最后利用逐步回归方法作了春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长期趋势预报。

【总页数】10页(P20-29)
【作者】李自强;张淑瑞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2.3
【相关文献】
1.冬春季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探讨 [J], 高清清;邬惠明;朱天懋;徐常三;曹兵
2.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背景场的关系 [J], 杨吕玉慈;吴立新
3.基于K-均值聚类方法的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
4.1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模拟评估 [J], 周颖;张贺;张珂玮
4.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J], 加孜拉·索力提肯;江静
5.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场分析 [J], 赖芬芬;江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吴迪生;周水华;张娟;俞胜宾;冯伟忠;张文静【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09(26)4【摘要】为探索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海域次表层水温对南海季风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心位置偏北偏东,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气旋性距平环流出现,有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导致南海夏季凤爆发偏早;大-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冷,可能引起Walker环流东移并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心位置偏南偏西,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反旋性距平环流出现,不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结论: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总页数】10页(P1-10)【作者】吴迪生;周水华;张娟;俞胜宾;冯伟忠;张文静【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洋预报中心,广州,510300;国家海洋局南海洋预报中心,广州,510300;国家海洋局南海洋预报中心,广州,510300;国家海洋局南海洋预报中心,广州,510300;国家海洋局南海洋预报中心,广州,510300;国家海洋局南海洋预报中心,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相关文献】1.2009年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J], 李广敏;李远芳;王文娟;冯伟忠;俞胜宾;梁昌霞2.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海域表层水温分析 [J], 邱云;李燕初;李立;许德伟3.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J], 吴迪生;白毅平;张红梅;许建平;庞海龙;张俊峰4.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 [J], 吴迪生;张娟;刘增宏;俞胜宾;周水华;张文静;王文娟;冯伟忠5.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 [J], 吴迪生;俞胜宾;冯伟忠;周水华;张娟;王文娟;梁昌霞;李广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TA OCE AN OLOGI CA S I NI CA
蔡 晓杰 , 姜华 , 王辉 , 等 .西 北 太平 洋热 带 气 旋 与上 层 海 洋 热含 量 的关 系 [ J ] .海 洋学 报 , 2 0 1 3 , 3 5 ( 3 ) : 2 8 —3 5 .
Ca i Xi a o j i e , J i a n g Hu a ,W a n g Hu i , e t a 1 .T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t r o p i c a l c y c l o n e i n t h e n o r t h we s t Pa c i f i c a n d u p p e r o c e a n h e a t c o n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8 3 1 ; 修 订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1 。
基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 4 0 9 7 6 0 1 4 ) ; 国 家海 洋 局公 益 项 目( 2 0 1 1 0 5 0 1 9 ) 。
中图 分 类 号 : P 7 3 2 . 6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3 ) 0 3 — 0 0 2 8 — 0 8
1 引 言
西北太平 洋是全球热带 气旋形成最 活跃 的地 区 , 也是 登陆 中国 台风 的主要 源地 。虽然 热 带气 旋 是 天 气 尺度过程 , 但 已有 研 究发 现热 带 气旋 的发 生频 次 、
位 置的季节 和年 际变化 等 特征 与气 候 现象 有 密切 联 系 。研究结果 表明 , 北太平洋 涛动 、 厄 尔尼诺 、 南极 涛
太平洋 的热力或动力 过程密切相关 , 导致 北太 平洋涛
动 和西太平洋 台风频次的相关性亦 很高 。 除了大气环流 的影 响外 , 热带气旋 的产生 和发展
还与海洋下 垫 面热力 条件 存 在紧 密关 系 。海 表温 度
( S S T ) 、 混合层深度 和暖 涡等海 洋 热力结 构 的变化 都 会对热带气 旋产生影 响。太平 洋 S S T与 西北 太平 洋
热带气旋频 数存 在 3个 相关 显著 区 , 分别 是 暖池 、 澳
大利 亚东侧海 域 和赤 道 东太 平 洋海 域_ 4 。热带 气旋 强度 与海洋混合层 和海洋 垂直 结构[ 5。 的关 系 , 可 以 用上层海洋 热 含量 来 表示 , 海洋热含量 比 S S T 更适 合作为预报 热带 气旋 强 度 变化 的指 标 ] 。西北 太 平 洋台风变化具 有明显 的年代 际特征 , 但 海温 变化 并不 是影响 台风数量 的主要因素 , 台风年 平均 数 目与年平
t e n t [ J ] . A c t a O c e a n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 i n C h i n e s e ) , 2 0 1 3 , 3 5 ( 3 ) : 2 8 —3 5 .
西北太 平洋热 带气 旋 与上层海 洋热含 量 的关 系
究了 1 9 6 0 -2 0 0 8年期 间北太 平洋 上层 1 5 0 m 的 热含量分 布特 征及其 与西北 太平洋 热 带气旋发 生频
次的关 系。考虑 了纬度 的变化对 热含 量 的影响 后 , 北太 平 洋热含 量 的高值 中心位 于 1 O 。 N 左右 , 与上
层海温 结构相符 , 计算 结果更加符合 物理 意义 。北太平 洋 热含量 与 西北太 平洋 热带 气旋 频数年 际相 关性研 究表 明在北太平 洋 中高纬度 大洋 内区和 赤道 东太平洋 热带不稳定 波发 生 区呈现 出前期 冬季 正 相关 性。此相关 性存在 显著年 代 际的 变化 , 在1 9 7 O 一1 9 7 5年 和 1 9 8 4 -2 0 0 8年 期 间最 强, 1 9 7 6 -1 9 8 3 年 期 间较 弱。在 北太平 洋 中高纬度大洋 内区, 同期春 夏秋 季 同样存在 强正相 关 。在 西太平 洋 暖池 区, 同期秋季 负相 关最为显著 。赤道 中太平 洋 区域在 夏 季呈 显著 的正相 关 , 秋 季减 弱。赤道 东太 平 洋海 域 的相关 性前 期冬季 负相关最为 显著 , 春季负相关 性减 弱 , 夏季和秋 季无显著相 关。 关键 词 : 北太平 洋 ; 海洋 热含 量; 热带气旋 频次
蔡 晓杰 , 姜 华 , 王 辉 , 左 军成
( 1 .河 海 大学 物 理 海 洋研 究 所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9 8 ; 2 . 国家 海洋 环 境 预 报 中心 , 北京 1 0 0 0 8 1 )
摘要 : 利用 S OD A( S i mp l e O c e a n D a t a As s i mi l a t i o n ) 的海温资料和 Un i s y s We a t h e r 的热带 气旋 资料 , 研
第3 5 卷 第3 期
2 0 1 3年 5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3 . 0 3 . 0 0 4




v o 1 . 3 5 , N o . 3
Ma y 2 0 1 3
动等 都 对 热 带 气 旋 生 成 的 频 数 、 位 置 有 一 定 的 影
响 ] 。在强地 区热 带风暴 增 多 。6 —9月南极 涛动 和西北太 平洋 台风 生成 频 次具 有显 著 的反 相关 关系, 当南极涛动处 于正位相 时不利于 台风生 成 和发 展 。资料分析 表明 6 — 9月北太平洋 涛动 的变化 与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