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几种常见传染病共58页文档
猪的常见传染病
慢性型:溃疡性心内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肾梗塞,关节肿大,变形。
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殊变化。
慢性型:溃疡性心内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肾梗塞,关节肿大,变形。
急性型猪丹毒肠粘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肿大。心包积水,心肌炎症变化,肝充血,红棕色。肺充血病变
治疗
潜伏期
猪丹毒
急性型: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高。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退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死亡。
亚急性型(疹块型):病较轻,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1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三、病理变化
急性型猪丹毒肠粘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肿大。心包积水,心肌炎症变化,肝充血,红棕色。肺充血肿大。
猪的常见传染病
第一页,共61页。
猪瘟(Pesti suum)
• 猪瘟俗称“烂肠症”,美国称猪霍乱,英 国称猪热病,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 死性的传染病。
• 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 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病变。
第二页,共61页。
病原
• 猪瘟病毒 • 猪瘟病毒对寒冷抵抗力较强,病毒在冻肉中可存活数月,
第二十一页,共61页。
不 同 程 度 肝 变
特征病变
特征病变
猪 肺 疫 心 脏
第二十二页,共61页。
心 外 膜 心 包 小 出 血 点
特征病变
综合防治
• 防治本病的根本办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 的方针,消除或减少降低猪抵抗力的一切不 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卫生工作, 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 行预防注射。
• 发病后的措施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可用磺 胺类药物及抗生素;猪舍的墙壁、地面、饲 养管理用具要消毒,垫草要烧掉;改善猪只 饲养管理条件。
第二十三页,共61页。
处方推荐
№1:氨苄青霉素 10-20mg/kg.W 链霉素2-4万IU/kg.W M每天3次,连续3-4天;
№2:长效抗菌剂5-15ml
环丙沙星2-5mg/kg M每天2次。
№3: 红霉素25万-125万IU、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稀释后 ;SMD 5-2V0ml ,一日2次M,连用2-3天。
№4:淋巴结化脓后切开脓肿,用0.1%利凡诺冲洗后,涂抹红霉素软膏, 结合应用青霉素治疗。
№5: 金银花25g,麦冬25g,连翘2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大黄 20g,山豆根20g,射干15g,甘草15g,野菊花20g,细辛15g,荆芥 25g,防风20g,党参20g,黄芪20g,茯苓15g,贝母15g,玄参10g.共煎 水饮用。
猪的传染病包括哪些疾病?如何防治?
猪的传染病包括哪些疾病?如何防治?畜牧堂王老师为你,讲解该疾病的治疗预防:猪的传染病有哪些?猪场的主要传染病有免疫抑制性疫病、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猪呼吸道疾病。
常见的主要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衣原体病、猪传染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蓝耳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D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增生性肠炎等。
加上原有在我国较多猪场发生的猪瘟、猪气喘病、猪口蹄疫、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布鲁氏杆菌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目前,影响猪健康**严重的疫病是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非典型性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猪水肿病等。
传播途径目前,猪的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病原体随着病猪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以及呼气排出体外,健康猪吸进这些病原体后而引起传染,如猪气喘病、流行性感冒等;消化道传染:很多病原体都是随着猪的吃食、饮水和拱土等进入体内,如猪瘟等;伤口传染:当皮肤或粘膜破伤时,病原体由伤口侵入,如破伤风、猪丹毒等;生殖道传染:有的公猪或母猪配种时互相传染,如猪传染性流行病等;昆虫携带传染:如蚊子、虱子、跳蚤等吸血昆虫的传播,如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猪发生传染病后应采取哪些措施?1.药物预防。
通常注意猪只易发病的年龄,在流行季节,对自养户或大型场应进行药物预防,这是防疫中的必要措施。
应用土霉素、磺胺增效药物或用中草药,根据传染病的种类,选用验方加入猪饲料中喂给,以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一般在平常饮水中加入适当药物,防病效果显著。
2.一旦发现了猪的可疑传染病后,应立即把发病时间、发病头数、主要症状及死亡情况向当地有关单位或部门(兽医部门)反应和报告。
3.紧急预防注射。
在已发生猪传染病的邻近地区,应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在有猪瘟流行的地区,对没有症状及体温正常的猪只也可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作紧急预防注射。
猪传染病
猪病:一、猪瘟猪瘟为猪的高度传染性疫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典型或不明显型猪瘟。
猪瘟病毒(CSFV国际多采用代替HCV)CSFV属瘟疫病毒属,直径40~50nm,单股RNA有囊膜。
传染源:病猪:重复传染源程序CSFV通过口鼻、唾液分泌物、尿和粪排出。
带毒猪:慢性感染猪一直到死后都是连续式间隙性排毒。
先天感染的仔猪:怀孕母猪接触到慢性CSFV 子宫胎儿:死胎、弱胎(很快死亡)健康出生(部份)存活数月病毒扩散源。
先天性持续感染是CSF最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别是以弱毒为主的地区。
传播途径:主要是口、鼻腔,间或通过结膜生殖道和皮肤擦伤。
易感动物:猪和野猪临床症状急性型:开始仅几只显示症状,表现为呆滞、不愿活动、怕冷,厌食,结膜炎(脓性分泌物质)病初便秘,排尿下痢,有的呕吐。
少数痉挛,很快死亡。
大多消瘦,后肢麻痹,可见腹部、鼻耳、四肢中部出现紫色区。
亚急性:没有急性严重,一般在30天内死亡。
慢性:分为3期,急性期、中期临床症状改善,后期:病情加重、厌食沉郁,死前体温增高。
可存活100天。
迟发性:先天感染CSFV的后遗症,相当长时间无病状态,数月后轻度厌食、沉郁、结膜炎,后肢麻痹等,T正常,大多数存活6个月以上。
先天性CSFV感染可造成流产、木乃伊、畸形、死胎、弱仔猪(震颤)等。
病理变化急性到亚急性病例,败血症变化,各种大小的多发性出血。
淋巴结:肿胀、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
心脏、膀胱等点状出血。
脾:梗死(具有诊断意义),黑色、大小不一,从表面上轻轻隆起。
持续性CSF(慢性):很少出现或缺乏出血梗死和梗死病变,胸腺萎缩,常见回肠和结肠坏死,形成溃疡,有时呈钮扣状。
诊断急性CSF:出现症状1~2周,很快在各种年龄的猪群传开,在剖解中,诊断性病理变化为淋巴结、肾及其它器官出血及脾梗死。
应注意与猪繁殖呼吸综合症、沙门氏菌、巴氏杆菌、链球菌等区别。
亚急性、慢性、迟发性:不可能做出临床诊断,症状比急性轻,且可间隙性出现猪瘟“雀斑肾”不肿大,表现灰黄色,贫血,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的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
猪的常见传染病
猪的常见传染病猪的常见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种或多种动物或人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在养猪业中,传染病对猪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猪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一、猪瘟1.1 病原体猪瘟是由猪瘟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的物品传播给猪。
1.2 发病症状猪瘟的症状包括高热,长时间食欲缺乏,呼吸困难和咳嗽,消瘦,皮肤和粘膜出现出血点等。
1.3 防治措施为了防止猪瘟疫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猪群的管理和观察,提高养猪场的卫生条件,确保猪群的免疫力,及时隔离疑似病例,并采取杀死、物理消毒等措施。
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2.1 病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呼吸道引起的一种繁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2.2 发病症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和流鼻涕,可能导致流产和胎儿畸形等。
2.3 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猪群的免疫力,定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保持场所的干净和通风,及时清除病死猪只,并进行物理、化学消毒等。
三、猪痢疾3.1 病原体猪痢疾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3.2 发病症状猪痢疾的症状包括发热,食欲减退,腹泻,粪便带有黏液和血液,可能导致脱水和消瘦等。
3.3 防治措施为了防止猪痢疾蔓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猪群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饮水设施和饲料槽,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发病的猪进行及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附件:这里可以附上有关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痢疾的图片、图表、流程图等资料,以增加文档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法律名词及注释:1.疫情蔓延:指传染病在一定区域内迅速传播并影响更多的人或动物。
2.物理消毒:使用物理方法(如高温、紫外线辐射)杀灭或减少病原体的数量。
3.化学消毒:使用化学物质(如消毒液)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猪常见的几种传染病(二)(2024)
猪常见的几种传染病(二)引言概述:猪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对猪场的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些传染病不仅给养猪户带来经济损失,也给猪的健康和福祉造成了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包括猪瘟、口蹄疫、猪流行性腹泻、猪类副传染性肺炎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并分析其病因、症状和预防控制措施。
正文内容:一、猪瘟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由猪瘟病毒引起。
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的猪、食用病死猪肉或空气飞沫传播。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泪、鼻流清涕、食欲不振和呼吸困难。
为了预防和控制猪瘟的传播,养殖场应采取隔离、灭鼠和消毒等措施。
猪瘟疫苗也是防治的重要手段。
二、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经由污染的物体传播。
感染的猪通常出现发热、湿疹、唾液增多和蹄部损伤等症状。
控制口蹄疫的关键是提高卫生水平,确保猪舍干燥清洁,并加强检疫措施。
以灭活疫苗为主的疫苗接种也是预防口蹄疫的有效方法。
三、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胃肠道疾病。
该病通过粪便或粪便污染的物品传播。
感染的猪表现出腹泻、食欲下降、呕吐和腹泻物呈水样等症状。
为了控制和预防猪流行性腹泻,养殖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包括定期清理猪舍、饲养设备和水槽,并提供良好的饮用水。
疫苗接种也是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有效手段。
四、猪类副传染性肺炎猪类副传染性肺炎是由副传染性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呼吸道疾病。
该疾病通过气溶胶传播,容易在低温和高湿度环境下感染。
感染的猪表现出咳嗽、喘息、打喷嚏、流涎、眼结膜充血和鼻流黏液等症状。
为了控制和预防猪类副传染性肺炎,养殖场应注意保持猪舍的通风良好,并增强猪只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也是预防猪类副传染性肺炎的重要方法。
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空气传播。
感染的母猪表现出流产、胎儿死亡和新生猪猝死等症状。
猪的主要传染病
强毒在猪群中传播快,造成的发病率高。慢性的感染 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持续的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流行病学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
症状
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 下 ,高的可达42℃以上。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 小时内或至多在几天内死亡。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 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
病原
疱 疹 病 毒 科 ( Herpesviridae), 疱 疹 病毒亚科。只有一个血清型。毒力是由 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 和TK基因。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 PRV 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 或明显降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流行病学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 重要传染源。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母 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而感染本病。妊娠母 猪感染本病时,常可侵及子宫内的胎儿。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 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 猪多不发病。
防治
• 紧急免疫 1. 仔猪超前免役
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
• 没有按规定妥善保存和运输疫苗,使其免 疫原性降低
• 注射时操作不正规,剂量不足 • 生产实践中免疫程序不合理 • 母源性中和抗体对猪瘟弱毒活疫苗的干扰
猪伪狂犬病
(porcine pseudorabies)
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 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 状,还可侵害消化系。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 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症状无 奇痒。
在核内包涵体。有丝分离活跃培养并能提 高病毒复制所需之RNA聚合酶,有利复制; • 5、感染性滴定不能用CPE,而用检查核内包 涵体或培养基的血凝素或IF检查。
猪的主要传染病
1.加强检疫,把好引种关,建立健康繁殖母猪群 提倡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猪种时,应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 待产生免疫后,才可引进,进场后应单独饲养在隔离舍 2~3 周,再进行混群。防止将带毒母猪以及持续感染病猪 引入猪场,通过严格的检疫和淘汰带毒母猪,建立健康繁殖母猪群。
2.科学制定免疫计划,认真执行免疫程序,定期检测免疫效果 目前猪瘟兔化弱毒苗在世界广泛使用,对控 制和消灭猪瘟起了重要作用,它也是我国用于猪瘟预防注射的唯一疫苗,完全能够抵抗猪瘟病毒野毒的侵害,适 当加大剂量还能减轻或抑制母源抗体干扰。
福建科佳奇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品管技术部
1
谢小新 xin6817@
四、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 多无特征性变化,仅见浆膜、粘膜和肾脏等处有少量的点状出血,淋巴结轻度肿胀、潮红或出 血病变。
2 .急性型 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淋巴结: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花纹。 脾脏: 脾脏不肿胀,边 缘常可见到紫黑色突起 (出血性梗死 ),有时很多的梗 死灶连接成带状,一个脾出现几 个或十几个梗死灶,检出率约为 30%~40%。 肾脏:肾脏色较淡,呈土黄色,表面点状出血非常普遍,量少时出血点散在,多时则布满整个肾脏表面,如 麻雀蛋模样,出血点颜色较暗,切面肾皮质和髓质均只有点状和绒状出血,肾乳头、肾盂常见有严重出血。 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 ,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钮扣状 溃疡。 3.慢性型 出血和梗死变化不明显,但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此 外肠胃的变化也很常见,表现为从肋骨、肋软骨联合到肋骨近端有半硬的骨结构形成的明显横切线。 4.温和型 肾、膀胱、淋巴结等脏器少见出血;扁桃体充血、水肿、化脓性坏死、溃疡。脾梗死、胆囊肿胀, 出血、溃疡,胃底有片状充血、出血。 5.繁殖障碍型 经先天感染,死产胎儿全身水肿,头、肩、前肢状似水牛,胸水、腹水增多,头、四肢畸形; 小脑、肺发育不全,肝有坏死灶;弱仔死亡后可见内脏器官和皮肤出血。
养猪场常见疾病
•症 状 •危 害 •防 治
返回
仔猪贫血
• 发病原因
– 生理 – 管理 – 营养
•症 状 •危 害 •防 治
返回
僵猪
• 发病原因
– 应激 – 营养 – 管理 – 疾病
•症 状 •危 害 •防 治
返回
生长阻滞
• 发病原因 • 生理状况 • 对后期发育的影响 • 猪场发生状况 • 防治
仔猪付 伤寒
三联苗+ 口蹄疫
20
50
70
出栏
养猪常用免疫程序
出栏
70 伊维菌素
K88-K99
50
20
配种 断奶 分娩
伊维菌素 +支原净 K88-K99
K88-K99
K88-K99
伊维菌素 +支原净
分娩 断奶配种
20
5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伊维菌素 70
出栏
返回
猪寄生虫性疾病
螨
虫
鞭
虫
结节虫
蛔
虫
返回
猪代谢性问题
赖氨酸不足 采食能量不够
• 病源 • 症状 • 危害 • 传染途径 • 防治
返回
传染性胸膜肺炎
• 危害 • 病源 • 流行状况 • 解剖病变 • 防治 • 病源耐药性
返回
脓肿
•症 状 • 流行特点 •危 害 • 传染途径 •防 治
返回
母猪猪瘟
•症 状 • 发病特点 •危 害 • 传染原因 •防 治
返回
细小病毒
•症 状 • 发病特点 •危 害 •防 治
返回
乙型脑炎
•症 状 • 发病特点 •危 害 • 发病季节 •防 治
猪主要传染病
猪主要传染病猪瘟又称烂肠瘟,在美国称为猪霍乱(H o g c h o l e r a),英国称为猪热病(S w i n e f e v e r),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
特征为:高热稽留、小血管壁变性引起的广泛性出血、梗死和坏死等病变。
该病遍布全世界,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故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 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88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1885年S a m o n和S m i t h等对猪瘟和沙门氏菌病及猪丹毒作了鉴别诊断。
✓1903年,D c S c h w e i n i t z和D o r s e t证明该病病原为病毒。
✓1908年,匈牙利H u t y r a K o v e s制成猪瘟高免血清。
✓1909年,日本首次发现并开始该病的研究。
✓我国对猪瘟的研究约开始于1925年。
✓猪瘟病毒(H C V)属于黄病毒科(F l a v i v i r i d a e)瘟病毒属(p e s t i v i r u s)。
✓病毒粒子直径为34~50nm,内部核心直径为30nm,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颗粒略呈圆形,有脂蛋白囊膜,囊膜有55和46kD两种糖蛋白,核衣壳由36kD蛋白构成。
等电点为4.8,具有脆弱的纤突结构。
✓基因组:为单股R N A,全长约12k b,呈线状,与B V D V之间序列同源性很高,抗原关系密切,存在交叉反应。
✓血清型: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不同毒株之间抗原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对单克隆抗体的反应可分为H、B抗原群。
但不反映与毒力的关系。
✓抵抗力:H C V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在外界存活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介质。
各种消毒剂很快可使其灭活,2%氢氧化钠最佳。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精液、胚胎、猪肉和泔水等;•胎盘(导致新生仔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器具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猪的重要传染病
猪的重要传染病猪日本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病猪主要表现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公猪睾丸肿大,少数猪有神经症状。
病毒对热和日光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浓度的来苏儿和石炭酸,均可在数分钟内将其杀死。
1.病原乙脑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型,直径20~30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
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
抗原性稳定,但近年有报告以具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15株国内的乙脑病毒时,可将其分为4个抗原组。
人和动物感染本病毒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
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与圣路易斯脑炎病毒,墨累河谷脑炎病毒及西尼罗病毒同属一个复合群,均为人蓄共患病毒,但只有本病对家蓄有明显致病性。
猪是日本脑炎病毒(JEV)在自然界最重要的扩增动物。
在怀孕母猪中此病很重要,因为感染导致死产和其他繁殖障碍;感染的公猪显示睾丸急性炎症。
马被感染后,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产生病损,类似病损民发现于驴和猴。
在其他动物中常呈亚临诊感染。
2.流行病学此病的地理分布局限于东亚,日本、俄罗斯东部、朝鲜半岛、中国(包括台湾省和香港)、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等诸国均有报道。
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疫病,许多动物和人均可感染本病毒,但多为隐性感染,特别是牛和羊。
病畜和病人以及隐性感染的人畜在病毒血症阶段都可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经皮肤传播。
蚊不仅是传染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高峰期主要在夏季至初秋,80%的病例发生在7~9月份。
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年龄关系,与性成熟的时期基本符合,多在出生后6个月或更早一些发生。
本病有一定的地区性,常在低洼地区呈散在性发生,或呈地方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