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第一节
实施改革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基础
二、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局限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的分析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性质 来判断矛盾存在与否。由于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它的 基本特征方面,特别是对中国社 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科学 的认识,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 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 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第七章 ·第三节
第二代改革的启动及对改革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处理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也是改革与稳 定的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 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 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七章 ·第四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四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 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 来,必须对外开放。
主动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 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更好地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一带 一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进 发展。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形成竞争的新优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 握主动权。
毛概 第七章社会主义开放理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
状况(性质、水 平、发展要求)
生产关系 发展变化及其变 革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生产力
决定
推动 阻碍
适合 不适合
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脚和鞋的关系,是否适合,看脚是否舒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 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 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城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
80年代中后期,我国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异军突起,但它们有真有假,所谓“假”,即名为 集体所有,实为个人投资。到90年代,假乡镇企业纷纷摘掉“红帽子”,成为私营企业。真正 的乡镇企业纷纷倒闭。
这也暴露出公有制 不如私有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进入90年代,继乡镇企业纷纷倒闭以后,国有企业也举步维艰。不得不对 它们进行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有人说,是一场中国式的私有化运动。大量的国有资产被 私人占有。 国有企业改革,造成几千万的下岗工人。他们成为90年代社会不稳定因素。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中国解决
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 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
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
第二,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 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 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2,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4,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 部署。 5,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 6,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毛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革命:指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 态.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最显著的特点是 采用暴力的手段. 体制改革:指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为巩固和完善现存社会制度而对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体制进行的变革.中心问题 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特点 是自我的完善.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 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 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 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变化。
1.为什么要改革?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由此加快了改革的进程。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历史进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 革的配合,因此,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
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也随之深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毛概课后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答:(一)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我国过去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答: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标准。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的基本内涵
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 现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对象:不合理的具体制度;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共同富裕);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1年我国GDP达到7301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 2013年GDP达到9038.66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1979年到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9.8%,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2.8%。同期,我 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8%提高到11.5%。 2000年中国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2%,2012年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5%。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 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 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 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 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 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①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的目的: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②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 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两个“包括”
体制层面: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
思想观念层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
两个“涉及”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第一,改革的目的:扫除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 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 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 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邓小平文选》第3卷,135页)
第二,改革的深度: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 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是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四是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一次提出了改革动力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 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 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
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
放生产力。
(二)改革理论
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穷则思变,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 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资料:小岗村改革
这种新的农村改革的模式很快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 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 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 1978年22元的18倍。这一显著的发展成就引起了安徽省省委 书记万里的注意和肯定,并且批准小岗的经验应该保留和学 习。到了1980年,小岗经验得到了邓小平的首肯,开始作为 全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并很快推行。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 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 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直到197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 量还是318公斤,只比国民经 济恢复后的1952年多30公斤, 比1956年多10公斤,整整徘徊 了22年。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 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 三分之一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 30年代。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大逃港”事件
深圳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 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 年、1972年和1979年。据广东省 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 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 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 多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 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 个省、62个市(县)。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主要内容: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 ——邓小平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视频:对外开放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毛概大纲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
2.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质)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如何改善?①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③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①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②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③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④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⑤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⑥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⑦必须在实践中坚持继续丰富和发展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①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实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①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②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③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④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孟买这个1400多万人的大城市中,60%左右的人至今
还住在贫民窟。从飞机上俯视孟买市区,一大半似乎都 是贫民窟
43
飞机下降了,贫民窟也更清楚了
44
驱车前往市中心,机场大道两旁也是贫民窟
45
贫民窟附近的臭水沟和商业街
46
被贫民窟包围的楼房
47
待处理的“垃圾”堆放在贫民窟的房顶上
48
49
中国”与三中全会“深化改革”构成了姐妹篇。
75
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78
主要亮点:
一是立法方面对民主程序的要求,对宪法实施监督
程序和机制的新提法。
二是在政府法治方面,提出了“把公众参与、专家
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
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
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还提出了行政裁量基准。
79
三是在司法领域
提出了“领导干部干预插手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 究制度”。
通过“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
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最高法院设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
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也是为了控制司法权,不受地方
权力势力影响。
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个标准。
其一是公共权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其二
是民主化;其三是法治;其四是效率;其五是
协调。
68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只有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反过来,国家治理体系的
现代化进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 代化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民主 法治的进程。----俞可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新优势。
P140-141
提高水平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 “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 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海开放,
实现对内外开放相互促进。
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 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 贸易。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 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 成改革合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必然要求。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 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 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 《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 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 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 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 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 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 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 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 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 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 济中心。
实际与关键
三个“性”与 六个“紧紧围绕”
其次,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 和问题。
毛中特 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改革开放的成就
1978—2014年,我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 76704万人,年均增加1075万人;2012年,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
2、改革开放的成就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2014年,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为36.2%,比1978年下降21.3个百
12澳大利亚1598.07大洋洲
14韩国1234.04亚洲 16印度尼西亚1006.89亚洲
2、改革开放的成就
1995年末世界各国GDP排名前10强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08、巴西-----------6756亿美元 09、加拿大----------5760亿美元 10、西班牙----------5709亿美元
2、改革开放的成就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
的光辉历程,改革成果丰硕,开放成就非凡。这一
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正是最好的见证。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
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 法宝。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 丰富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4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 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 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
差 异 比 较
判断:资产阶级与 无产阶级之间的矛 盾是主要矛盾 判断:落后的生产 力与人民国家需要 之间的矛盾是主要 矛盾,具体表现为 高度集中的僵化体 制与生产力的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体制上的缺陷和弊端,表 现为僵化的旧体制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 中国的改革是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制度的变革。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 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社 会 形 态 上层建筑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社会发展的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形
生 产 方 式
态的更替
生产力
毛泽东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八大”决议(1959,09,15-27)
时代主题转换给社 会主义提出新课题
国内背景
政治局面混论 经济停滞不前
•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是主 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 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十几年 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 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 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 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 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 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 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 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 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 改革行吗?”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 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全文
❖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有利于从抽象的 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因这种纠 缠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促进社会主义社 会的健康发展。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互关系
❖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 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改革和扩大 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 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在理论上的新认识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 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 成果: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 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 大胆改革。
❖ 斯大林:苏联1936年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在很长一个时 期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社会基本矛盾。他坚信苏联的社会生产 关系“完成适合于生产力的增长”。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晚年认 识到社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 作根本性的问题提出来。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
❖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
一起来。
❖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 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目的
❖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 的中华民族
人’。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
❖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全)
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两位数
的增长速度,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不足3%;国内生产 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经济总量占世 界的份额由1. 7%提高到12.9%;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 的位次由第29位跃居第1位。
4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要树立开放条件 下的安全观。
谢谢
本章节到此结束!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依据——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 义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中发展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 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 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 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 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 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
毛概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改革开放的现实依据
❖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 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 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
➢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与人 民内部矛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 论的丰富和发展:师承与创新
❖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 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当 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 了问题,还须知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
本章主要思考题:
❖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2、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包括哪些
内容? ❖ 3、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哪些挑战?应采取什么举措? ❖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 ❖ 5、为什么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 6、我国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 7、我国扩大开放碰到哪些问题和挑战? ❖ 8、为了扩大开放,我们采取哪些对策?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 “文革”遗留下来的 粉碎“四人帮”后拨
的边缘
混乱现象极其严重 乱反正出现徘徊
世界范围内新科技 一批发展中国国家
革命蓬勃兴起
迅速发展
❖ 国内背景: ▪ 先看市民生活 ▪ 再看农民的生活
❖ 国际背景: ▪ 新科技革命 ▪ 美欧日经济实力 ▪ 中国差距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
★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掌握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主要表现:1、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当惊世界殊”的历史;2、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3、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4、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5、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6、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背景国内环境:“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 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 有坚实基础。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 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 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 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 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2、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以开放带 改革,以改革推开放,改革开放互相促 进,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就的重要经 验。 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国内发展 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 现国内发展的手段。 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本章小结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 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法宝。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 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 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 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 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 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 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 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 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 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和目标任务?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4.如何正确处理改特色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 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 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 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 法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对外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方面。
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关于开放,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教学重点和难点:(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关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内容结构: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学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展示改革30年成就,导入本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新课讲授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1. 现实依据国内背景:文革十年,政治混乱,经济临近崩溃,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坎坷—国弱民穷国际背景:新科技革命兴起,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2.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照搬苏联的模式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邓小平:“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3. 理论基础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吗?◆马克思论述—列宁论述—斯大林论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认为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国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论述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根据正反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根据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明确提出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标准。
邓小平明确否定了从社会性质角度判别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标准,以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标准。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认为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一定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所以,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实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结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产生关系的基本矛盾——怎么解决?——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改革开放二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1. 什么是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共同富裕)✧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是就解放生产力而言的✧是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改革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的,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行动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基本制度:指的是由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
具体制度(或体制):则是指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
两者相比较而言,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不断完善;体制具有具体性、可变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一种制度可以由多种形式的体制来表现。
当具体制度和具体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就需要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1◆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对于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只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加以解决,怀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一、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改革的进程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
而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这一时期,在指导思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改革开放。
在实践上,以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特区的建立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8年)。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及其他方面。
改革的深度及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1988年至1992年)。
从实践上看,是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经济政策为主。
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2.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2)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深化改革?——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提供了重要经验:四个坚持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2.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a.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a.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目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动力。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稳定是前提。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取得驾驭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动权,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总的原则✧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化、可行性。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2)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3)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2.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独立自主(内因、基础)——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外因、条件)——不是盲目排外“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一阶段(1979—1984),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我国采取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大步骤就是建立经济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