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页作业(十九)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到13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无论结果如何,建设三峡工程是利大于弊。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显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生产性特征B.平衡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

2.材料中所说的是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

A.气候B.土壤

C.水文D.生物

解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其他要素的变化。三峡库区地理环境的演化就是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如下图所示:

答案:1.D 2.C

3.下列选项中,与下图所示内容相符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各要素相互独立、相互分离

D.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

解析:该图显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

4.能使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A.植树种草B.修建水库

C.围海造陆D.围湖造田

解析: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而且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答案:D

地球表面四大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下图,完成5~7题。

5.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的主要环节是()

A.降水B.水汽输送

C.蒸发D.地表径流

7.④圈层中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

A.搬运、沉积过程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D.变质、沉积过程

解析:由图分析,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水圈中的水进入大气圈要通过蒸发环节。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到水圈中,要通过侵蚀、搬运等过程。

答案:5.A 6.C7.B

8.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如今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高达4 0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阅读并分析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数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

(2)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一发”是指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解析:注意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考虑。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基本上都是源于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降水、太阳辐射、气温等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海拔高有关。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青藏高原位于北纬30°附近,由于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属高原山地气候;动物以食草、耐寒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洋面封冻,会阻断洋流的热输送,二者会导致气候变冷,气候变冷与封冻面积扩大又会相互促进。光合作用减弱,使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上升,引发温室效应,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D

10.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解析: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使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因而导致气候变冷。

答案:A

11.下图所示为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绵羊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地理环境互不相干

解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能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的数量最终基本稳定,这也是地理环境平衡功能的体现。

答案:C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表现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读下图,完成12~14题。

12.引起图示环境变化的“一发”是()

A.气候B.植被

C.降水D.土壤

13.有关图示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降水量增多且年际变化减小

B.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C.该地区坡地水土流失加剧

D.气温年较差减小

14.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该地区可能频发的地质灾害是()

A.旱涝灾害B.作物冻害

C.水土流失D.滑坡、泥石流

解析:该地由于植被遭受破坏,自然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植被遭受破坏,该地降水年际变化增大,旱涝灾害加重;水土流失(环境问题)会加剧,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作物冻害是气温过低造成的。

答案:12.B13.C14.D

15.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序号填入相应的空白处。

①水土流失②鸟类、兽类减少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⑥气候恶化⑦干旱灾害减少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