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 第4单元19 元曲三首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19课 元曲三首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9课 元曲三首 粤教版必修3

(2)梦.说南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干 ①两字功名,几阵干.戈______________ ②好干.预人事______________ ③置之河之干.兮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名词,盾牌;②动词,干预、涉及;③名词,水边、河 边
但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 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 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 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 皇帝的蔑视,在封建社会具有进步意义。
2.文脉梳理
一、阅读《【双调】蟾宫曲·叹世》,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项废东.吴.,刘兴西.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东吴、西蜀:均为名词作状语,在东吴、在西蜀
[分析概括] 3.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4.“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图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飞絮的杨花,描绘了一幅感伤凄迷的氛围。运用了“以景 衬情”的表现手法。
二、阅读《【南吕】四块玉·别情》,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绝 ①一点相思几时绝.________________ ②秦女绝.美,王可自取________________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动词,断,断绝;②副词,很,非常;③动词,渡过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9《元曲三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3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9《元曲三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3

4.19 元曲三首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能力目标:体会各篇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可以诵读为突破口,结合社会背景与作家生平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结合元曲一般常识体会各篇的艺术特色。

教材习题研讨方法点拨一、①从思想内容上看,散曲比传统诗词大大开拓了表现范围。

作者的视野延伸到富于活力、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

如睢景臣的著名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把汉高祖写成一个泼皮无赖,则表明作家的视野深入于市民的心理层面,以市民的目光观察神圣的事物。

思想性的历史进步意义集中体现在描写爱情题材上。

在众多的咏及妇女的作品中,作家不仅反映了她们的痛苦和对真正爱情的憧憬,并对她们在情场中种种情感的弱点表示同情。

如关汉卿的小令《【南吕】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浅语深衷。

这些作品所体现的对于人性开放的宽厚态度,是以市井社会的生活形态与生活观念作为其基础的。

弥漫于散曲中的还有一种由于世变沧桑而带来的空幻感和凄凉感。

所谓“王图霸业成何用”、“盖世功名总是空”,是这一部分“叹世”作品的基调。

封建政治与道德力量的虚弱、外族入主带来的黑暗与凌辱使他们感到历史和现实都是“空”的。

如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笑看功名,漫说英雄,主张自适,“醉了由他”。

②从语言形式上看,适应于抒情的需要,散曲的形式和语言较于诗、词都别具特点。

一方面,散曲在遵守固定的平仄格律的同时,可随意增加衬字,从一字到十数字不等;另一方面,散曲的语言(特别是衬字)主要是口语、俗语,这些特征,使散曲成为更自由、轻灵的形式,更适宜于表达即兴的、活泼的情感。

【备课精选】2012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元曲三首》

【备课精选】2012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元曲三首》

《元曲三首》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元曲的文体常识;2、了解作者生平、代表作及文学地位;3、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

过程方法:学习方法:搜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弄清课文的内容,熟读篇目体会其语言特点学习重点:分析元曲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散曲的构思新颖、嬉笑怒骂的表达技巧。

1.这支曲子所写的主人公的情感特点是怎样的,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强调了别情缠绵的一面,比强调别情沉重更合乎情理。

2.“凭阑拂袖杨花雪”一句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重意味:首先点明季节为暮春,此时节最容易动人离愁,或许还有暗示别时情景的作用;二是点明女主人公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且怅惘许久,以至杨花飞满衣襟,拂袖如雪。

3.曲子最后三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与前几句的关系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别时景象。

这些景象与前几句的关系有多种理解,一是顺承,女主人公由望着情人的去路而引起伤神,二是可看做作者在章法上的倒叙腾挪,使得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结尾有余韵。

三是可以看做是前两种理解的融合,因为倒叙也可以看做是女主人公的追忆。

二、阅读元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完成4~6题。

4.《[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元曲三首》获奖学案粤教必修3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元曲三首》获奖学案粤教必修3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元曲三首》获奖学案粤教必修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元曲三首》获奖学案粤教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元曲的文体常识;2、了解作者生平、代表作及文学地位;3、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

过程方法:学习方法:搜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弄清课文的内容,熟读篇目体会其语言特点.学习重点:分析元曲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散曲的构思新颖、嬉笑怒骂的表达技巧.课时:3课时元曲简介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剧曲:杂剧的曲辞,是戏剧这一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散曲:韵文大家族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散曲:元人称为“乐府〞、“今乐府〞。

有小令和套数及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曲短小精炼。

源于晚唐五代,依一个曲牌填写一支小曲,是词的发展每句用韵,并加衬字。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等,富赡雍容,由不同曲牌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联缀成套。

蟾宫曲·叹世一、复习导入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作者作品简介马致远: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

现存小令115首,套数16套,辑为《东篱乐府》。

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意境开阔,构思巧妙。

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

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著有杂剧16种,现存7种,以《汉宫秋》为最著名。

三、分组讨论,弄清文意,找出文中所提到的典故,分析其中的意思。

秦国的山河是多么险要啊!两万兵马可以抵挡诸侯的百万大军。

元曲三首3(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元曲三首3(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元曲三首3(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元曲三首3(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元曲三首3(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元曲三首3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能够对元曲三首3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3. 能够在不同层面理解元曲三首3,如音乐、词语、文学和社会文化等方面;4. 能够通过元曲三首3传递出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元曲三首3的文本分析方法;2. 理解元曲三首3作为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对于元曲三首3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进行研究;4. 掌握联想、引申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注重现代意义的分析和比较。

三、教学难点1. 充分理解元曲三首3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2.分析元曲三首3的音乐和韵律。

四、课堂教学1.教师为学生展示元曲三首3的音乐和特殊的写作风格,以深入了解元曲的独特之处,为后续的文本解读提供基础。

2.采用探索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由教师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向。

3.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前提下理解课堂内容。

4.为了加深学生对元曲三首3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协作,开展元曲三首3人物形象分析活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元曲三首3的文学内涵和现代含义。

五、评估与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考察孩子对元曲三首3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以“批评性标准”为基础,制定现代化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对学生实际学习成果的准确评价。

3.鼓励孩子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快速反应游戏等互动环节,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

4.采用开放式问答方式,鼓励高中生们通过阅读、笔记和互动课堂的讨论进一步提升对元曲三首3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元曲三首3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培养高中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是其中最显著的教学成果。

粤教版-语文-高一- 第19课元曲三首 教案 北京版必修3

粤教版-语文-高一- 第19课元曲三首 教案 北京版必修3

元曲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体会诗词曲各自的特色。

教学内容:1、介绍元曲的有关知识。

2、学习两首小令和一支套曲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课下查阅有关元曲常识和马致远、关汉卿、睢景臣等大家的资料。

【双调】蟾宫曲·叹世一. 教学目的:1、通过对元曲的一般常识的介绍,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把握这首曲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和对这首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课下自查资料与课上总结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关于元曲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了变化。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河北籍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的辉煌时期。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

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

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中语文 《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19、元曲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曲的基本常识及其通俗明快的语言特点。

2、从语言分析入手,了解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把握作品的主题。

3、从三篇作品中把握三位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4、理解作品中的元代人文精神。

一、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唐诗、宋词,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到另外一种文学样式,它就是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元曲。

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

这一课要学习的三首元曲都属于元散曲。

元代的散曲,本来是一种合乐的歌词。

它以小令为单位,每首小令就是音乐上的一支小曲,有专门的曲名,隶属于一定的宫调,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作家们按谱填词,歌词也称为曲。

严格地说,这是不大科学的;称之为曲子词,可能更准确些。

这同宋词初起时的情况一样,只不过音乐上不同而已。

把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曲调,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就是套数。

二、讲授新课【双调】蟾宫曲·叹世1、知识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之一。

在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马致远是留存作品最多,历来评价最高的一个。

他作品的内容,以感叹历史兴亡、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兼。

2、研习内容(1)作者叹世中的“世”是哪个朝代,哪些人物?示例: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涉及项羽、刘邦、韩信、蒯通和萧何等人,其中以写韩信为主。

(2)作者叹世的内容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示例:①对史事的评析,层层推进,一气直下,直逼出了“醉了由他”的最后结论。

特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句成语的引用,既吻合曲中议论的楚汉相争的史事,又起到了“诗眼”的作用,是相当高明的。

②诗人“叹世”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但通篇没有一个字触及时世,这就是马致远宣泄牢骚技巧的高明处。

(3)从叹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示例:马致远的许多散曲中,抒写怀古伤今、羁旅宦游的情愫。

优品课件之必修三语文《元曲三首》学案及课件(粤教版)

优品课件之必修三语文《元曲三首》学案及课件(粤教版)

必修三语文《元曲三首》学案及课件(粤教版)第19课元曲三首 1.走近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

元代重要杂剧作家、散曲家。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生平主要活动在“书会”,晚年退居田园。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以杂剧齐名,合称元曲四大家。

著有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等7种,散曲也十分丰富。

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己斋叟,以字行,名不详。

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说祁州(河北安国一带)人。

在元不愿仕进,多接近下层民众,一生以创作并演出杂剧为业,是一代戏剧大家,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所作杂剧有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18种,其中不少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

散曲作品现存小令50多首,套数十几套。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

钟嗣成的《录鬼簿》说他“心性聪明,酷嗜音律”。

据知他写过3种杂剧,但都没有保存下来。

散曲作品现存套数3套,其中《高祖还乡》是其代表作。

2.相关知识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但也有相同之处。

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19课元曲三首 Word版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19课元曲三首 Word版含解析

第19课元曲三首每个人对人生的价值都有困惑。

中国有句古语“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却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有项羽刚直不阿自刎于乌江,也有刘邦忍气吞声最后成就霸业。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满耳充盈的是潺潺的雨声,雨点似的蛙鸣,假想中的抑扬顿挫的吟1.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争,统治者之间互斗,“朝也干戈,暮也干戈”不知殃及多少无辜百姓;而今我们反思历史,“两字功名,几阵干戈”,争来斗去正好像“梦说南柯”。

因此,如果我们抛却马致远《叹世》中消极遁世的因素,细细思量,战乱连年,血雨腥风,夜有悲声,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

由此,他的那些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态度恐怕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

只要我们正视自然规律,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态,就会理智地面对纷纷扰扰的世事,做到“以人民的福祉为优先”,从而得到历史的拥护和尊敬。

[写作运用]适用于“和谐”“淡定”“生活态度”等话题。

2.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天下大定时,刘邦说过一段颇有意味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里说的是用人,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

然而,若再深究,刘邦何以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们“明”与“智”的问题了。

刘邦“明”足以知己,“智”足以知人,更能避己之短、用人之长,故经数年征战,力挫群雄,登上皇帝宝座,也使百姓远离战乱。

比起刘邦,项羽就差得远了。

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范增,其才智识见远不如范增,又如何能用范增?范增又怎能不指桑骂槐地慨叹“竖子不足与谋”,并在见疑于项羽之后愤而辞归!可见,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灭亡,都与能否自知、知人有极大的关系。

[写作运用]适用于“胸怀”“智谋”“自知”“知人”等话题。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19课 元曲三首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19课 元曲三首

元曲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元曲的最基本知识,初步体会元曲的特点;体会曲中描写的对象,了解元曲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元曲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感情蟾宫曲.叹世一、导入:元曲常识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则由多支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

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本篇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

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

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是一韵到底。

本篇也是如此。

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

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

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

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

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

"曲之所以要求通俗,原因是"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

这是从总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的作者又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一概而论。

宫调名,"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

"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

乐音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

以"宫"声为主的乐调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六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统称"宫调"。

"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19课《元曲之叹》导学案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19课《元曲之叹》导学案

《元曲之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及重要元曲作家。

2、理解元曲“叹世”题材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感情。

3、品味元曲趋俗尚趣、质朴率真的自然本色。

4、学会赏析元曲的艺术特色,并掌握鉴赏元曲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1、元曲“叹世”题材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感情。

2、元曲趋俗尚趣、质朴率真的自然本色。

[学习难点]理解元曲“叹世”题材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感情[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改编[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元曲相关知识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想内容3、小组合作,为[双调]蟾宫曲•叹世配乐演唱,课堂展示[学习过程]一、元曲基本知识:(一)课文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元代戏曲作家,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

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

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著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6种,以及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种(马著第一折),明代吕天成、清代张大复还说马致远作过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等。

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

《汉宫秋》插图选自明代万历顾曲斋刻本《古杂剧》。

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元代周德清以关、郑、白、马并列。

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第一个把愤世厌世之情写入散曲中,[双调•夜行船]《秋思》是他传世的代表作,他的另一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以28字刻画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旅图,堪称千古绝唱。

睢景臣:大约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元曲三 首 学案教师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元曲三 首 学案教师

19元曲三首本课话题——蔑视权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通过乡民之口,揭穿“刘三”的老底,不过是个贪酒、赖债、明抢、暗偷、胡作非为的流氓,可是居然改名换姓称作什么“汉高祖”。

作品以乡民的独特视角来刻画汉高祖。

乡民是无知的,又是有识的;他的看法多属误解,但又反映出许多真实。

无知与有识、误解与真实相交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乡民复杂而变形的内心世界。

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个世界里遭到了最无情的嘲弄,完全失去了他的庄严与神圣,展现了无法伪装的本来面目。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蒲松龄驳权贵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是刚直不阿,满腔正气。

一天,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

在席上,一个穿绸裹缎的矮胖商人阴阳怪气地问:“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总也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蒲松龄微微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已经弃笔从商了。

”另一个满身绫缎的瘦高的官吏故意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经商可是挺赚钱的。

可蒲先生为何衣着平平,是不是血本无归呀?”蒲松龄叹了口气说:“唉!大人您说得不错,真是未卜先知呀,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上从南洋进来的一批象牙,许多都是用绫缎包裹,也有极少数用粗布包的,我原来以为绫缎包的会名贵一些,所以就多要了些,只要了少许粗布包的。

可谁料带回家一看,咳!绫缎包的竟全部是狗骨头,粗布包的倒是真正的象牙。

”权贵们听后心照不宣,一个个毕恭毕敬,默默无言。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不媚俗,不媚外,不媚权贵。

——竺可桢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蒯.通(kuǎi) 銮.舆(luán) 一(diū) 糨.(jiànɡ) 斛.(hú) 揪捽.(zuó) 擂.鼓(léi) 觑.(qù)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坝”通“耙”,一种平地碎土的农具)(2)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现成的)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旋⎩⎪⎨⎪⎧差发内旋.拨还(副词,马上,立刻)及凯旋.而纳之(动词,归来,回来)旋.见鸡伸颈摆扑(副词,不久) (2)干⎩⎪⎨⎪⎧两字功名,几阵干.戈(名词,盾牌)好干.预人事(动词,干预,涉及)置之河之干.兮(名词,水边,河边) (3)绝⎩⎪⎨⎪⎧一点相思几时绝.(动词,断,断绝)秦女绝.美,王可自取(副词,很,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渡过) (4)去⎩⎪⎨⎪⎧山又遮,人去.也(动词,离开)除残去.秽(动词,除掉,去掉)去.门十里以为界(动词,距离)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春.采了桑(名词作状语)在春天 (2)冬.借了俺粟(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3)红.漆了叉(名词作状语)用红色 (4)银.铮了斧(名词作状语)用白色 (5)梦.说南柯(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社长..①排门告示..②①古义:相当于村长。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9元曲三首学案粤教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9元曲三首学案粤教版必修3

县。他摆设宴席,邀请故人父老饮酒。席间,刘邦击筑,唱出了激昂慷慨的《大风歌》
:“大
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召集百余名青年,教他们唱这
首歌,自己随歌起舞,不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 《史记·高帝本纪》 ) 。刘邦在家乡逗
留了十余日,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杂剧, 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 能演出, 所以它有宾白 ( 说白 ) 对白说话、科介动作和唱
曲,每折戏的唱曲是一个套数。 同一折内由同一个宫调的曲子组成,中间不变换宫调,
一折
内一韵到底,这是与小令、套数的相似之处。 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
一幕,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社.长.① 排门告.示.② ①古义:相当于村长。社是元代地方基层组织,元代以二十五户
( 一说五十户 ) 为一社。
今义:以“社”命名的社会团体的领导者。 ②古义:通知,通知人们要做什么事。动词。 今义:多用作“通告众人的文件”。名词。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项废东吴, 刘兴西蜀。 ( 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 即“项废于东吴”、 “刘兴于西蜀”) 译文: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刘邦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建立汉 朝。
5.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粤教必修三讲义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Word含答案

高一语文粤教必修三讲义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Word含答案

◎第14课《唐诗五首》◎第15课《蜀道难》◎第16课《琵琶行(并序)》◎第17课《宋词四首》◎第18课《诗词三首》◎第19课《元曲三首》第19课元曲三首本课话题——思念一、从课本中积累“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写出了女主人公浓浓的思念,表现了她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二、从历史中积累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八病区告别了尘世,享年80岁。

许世友生前要求死后葬在家乡。

魂归故土,叶落归根,是很多人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大愿望。

实际上,这种想法和观念就是一种回归故土的情结,是对家乡的一种精神回归。

谁不思念家乡,谁不想念亲人呢?许大将军的最后要求看似特殊,实则自然朴素。

三、从名言中积累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3.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5.他乡有明月,千里寄相思。

——李峤一、作者简介曲状元——马致远马致远(1250-1324),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字千里,自号东篱先生,大都(今北京)人。

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

他的散曲,大多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作品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主要作品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天净沙·秋思》等。

十三世纪的莎士比亚——关汉卿关汉卿(约1234-1300),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

2013年粤教语文必修3课件: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

2013年粤教语文必修3课件: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

]
了叉, 银 铮了斧, 甜瓜 〔五煞〕红 漆 用红色漆刷了叉,用银镀了斧,把甜瓜 苦瓜 黄金镀 。 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白 苦瓜也拿金色镀了。枪尖上挑着个明晃晃的马蹬,白 雪雪 鹅毛 扇上铺 。这几个乔 人 雪雪的鹅毛在宫扇上铺了一层。这些个怪模怪样的 物,拿着 些不曾见 的器仗,穿着些 大作怪 人,拿着一些不曾见过的器仗,穿着些非常奇怪的
关汉卿(约1234-1300),元代 己斋 杂剧作家。号_____,元大都人 。贾仲明《录鬼簿》称他为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 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 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
曲。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带过曲 和小令。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元杂剧是把歌曲、说白、 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九、整体预知
【双调
②项羽的灭亡、刘邦的兴起,“醉了由他” 】蟾宫曲· 都是一场梦 叹世 超然物外 ③韩信的死更是令人伤心、 悲观失望
睢景臣,生卒年月不详,字景贤, 中国元代散曲家,江苏扬州人。 曾撰有《屈原投江》《牡丹记》
《千里投人》三部杂剧。散曲作
品仅存套曲三首。他的《【般涉 调】哨遍· 高祖还乡》散套,是 元代散曲作品中的优秀名篇。
2.资料链接 中国元代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 了变化。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加,因 科举废除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 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 内走向繁荣。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 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 新时代。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19课元曲三首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19课元曲三首

第19课元曲三首学习重点 1.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用典、铺叙表现手法的妙处。

2.品味诙谐幽默的语言。

元曲名句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3.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4.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关汉卿《窦娥冤》5.碧云天,黄花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6.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7.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胡祗遹《中吕·阳春》8.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中吕·塞鸿秋》9.月缺终须有再圆。

圆,月圆人未圆。

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吴弘道《南吕·金字经》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蟾.宫()(2)银铮.()(3)小觑.() (4)南柯.()(5)銮.舆() (6)揪捽.()(7)斛.() (8)糨.()(9)田契.()2.辨形组词(1)⎩⎪⎨⎪⎧ 柯( )坷( ) (2)⎩⎪⎨⎪⎧ 捽( )猝( ) (3)⎩⎪⎨⎪⎧契( )挈( ) (4)⎩⎪⎨⎪⎧銮( )峦( )3.理解词义 解释加点的词语。

(1)南柯一梦....:(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但有的差使无推故..:(4)这差使不寻俗...:(5)今日还乡故..:(6)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7)耽.几盏酒:(8)零支..了米麦无重数:(9)见.放着文书:1.《蟾宫曲·叹世》中运用了哪些典故?2.《四块玉·别情》可分为几个层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3.《哨遍·高祖还乡》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写的是什么事件?答:1.阅读《蟾宫曲·叹世》,回答问题。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9课 元曲三首教案 粤教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9课 元曲三首教案 粤教版必修3

2.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的社会里有什么 积极意义?哪些地方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篇套曲在当时社会里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
在蔑视皇帝、否定皇权的思想倾向上。曲子中的皇帝刘 邦,只不过是作者借以调侃讽刺皇帝的艺术形象,作者 借此表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
二、阅读《【南吕】 四块玉·别情》,回答问题 3.关汉卿在《【南吕】 四块玉·别情》中是如何表达 “离情别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曲从 别后说起,开端就点明了所描写的内容:送别情人之后 难以割舍的心境。
“一点相思几时绝”是这首小令的重心。关汉卿在 这里以“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却能 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的难以消失的伤痛。 这位女子爱她的情人,爱得深挚、爱得真切、爱得缠绵, 在这几句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这 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画面。“拂袖 杨花”,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却包含着思妇 的无限惆怅,然而,杨花虽被拂去了,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杂剧的奠基人之一,与马致远、郑 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睢景臣,元代散曲家,字景贤,江苏扬州人。生卒年及生 平事迹不详。 代表作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二、写作背景
《【双调】 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生活在吏治腐败、文人地位低下的元代,他早年 热衷于功名,但他的仕途却并不得意,所任最高官职不 过是五品的江浙行省务官。因此他产生了人生的幻灭感 和历史的虚无感,并进而乞灵于老庄的保身哲学,将与 世无争、超尘绝世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 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于是他写了大量的叹世之 作,包括这篇著名的《【双调】 蟾宫曲·叹世》。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单元 19 元曲三首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单元 19 元曲三首 Word版含解析

19元曲三首诗海拾贝【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

望前程万里!”【赏析】这是一支为表现离愁别绪而作的小令,描写饯行话别之际的两情依依,可以说是一首声情并茂的用散曲写就的“长亭送别”。

此曲入手即总摄离别时的感受,开头两句对偶,表现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接着写送行的场面,饯行的女子,手上端着酒杯,眼里盈盈珠泪。

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下去了。

语林撷英元曲名句集锦1.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

(马致远《夜行船·秋思》)2.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马致远《夜行船·秋思》)3.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窦娥冤》)4.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5.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白朴《双调·驻马听》)6.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作者卡片姓名马致远朝代/生卒年元代/约1250~1321字号称谓字千里,号东篱籍贯大都(今北京)相关资料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

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等姓名关汉卿朝代/生卒年元代/约1234~1300字号称谓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籍贯大都(今北京)相关资料元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姓名睢景臣朝代/生卒年元代/生卒年不详字号称谓字景贤,一作嘉贤,名舜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元曲三首本课话题——蔑视权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通过乡民之口,揭穿“刘三”的老底,不过是个贪酒、赖债、明抢、暗偷、胡作非为的流氓,可是居然改名换姓称作什么“汉高祖”。

作品以乡民的独特视角来刻画汉高祖。

乡民是无知的,又是有识的;他的看法多属误解,但又反映出许多真实。

无知与有识、误解与真实相交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乡民复杂而变形的内心世界。

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个世界里遭到了最无情的嘲弄,完全失去了他的庄严与神圣,展现了无法伪装的本来面目。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蒲松龄驳权贵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是刚直不阿,满腔正气。

一天,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

在席上,一个穿绸裹缎的矮胖商人阴阳怪气地问:“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总也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蒲松龄微微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已经弃笔从商了。

”另一个满身绫缎的瘦高的官吏故意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经商可是挺赚钱的。

可蒲先生为何衣着平平,是不是血本无归呀?”蒲松龄叹了口气说:“唉!大人您说得不错,真是未卜先知呀,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上从南洋进来的一批象牙,许多都是用绫缎包裹,也有极少数用粗布包的,我原来以为绫缎包的会名贵一些,所以就多要了些,只要了少许粗布包的。

可谁料带回家一看,咳!绫缎包的竟全部是狗骨头,粗布包的倒是真正的象牙。

”权贵们听后心照不宣,一个个毕恭毕敬,默默无言。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不媚俗,不媚外,不媚权贵。

——竺可桢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蒯.通(kuǎi) 銮.舆(luán) 一(diū) 糨.(jiàn ɡ) 斛.(hú) 揪捽.(zuó) 擂.鼓(léi) 觑.(qù)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坝”通“耙”,一种平地碎土的农具)(2)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现成的)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旋⎩⎨⎧差发内旋.拨还(副词,马上,立刻)及凯旋.而纳之(动词,归来,回来)旋.见鸡伸颈摆扑(副词,不久) (2)干⎩⎨⎧两字功名,几阵干.戈(名词,盾牌)好干.预人事(动词,干预,涉及)置之河之干.兮(名词,水边,河边) (3)绝⎩⎨⎧一点相思几时绝.(动词,断,断绝)秦女绝.美,王可自取(副词,很,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渡过) (4)去⎩⎨⎧山又遮,人去.也(动词,离开)除残去.秽(动词,除掉,去掉)去.门十里以为界(动词,距离)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春.采了桑(名词作状语)在春天(2)冬.借了俺粟(名词作状语)在冬天(3)红.漆了叉(名词作状语)用红色(4)银.铮了斧(名词作状语)用白色(5)梦.说南柯(名词作状语)在梦中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社长..②..①排门告示①古义:相当于村长。

社是元代地方基层组织,元代以二十五户(一说五十户)为一社。

今义:以“社”命名的社会团体的领导者。

②古义:通知,通知人们要做什么事。

动词。

今义:多用作“通告众人的文件”。

名词。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项废东吴,刘兴西蜀。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项废于东吴”、“刘兴于西蜀”)译文: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

刘邦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建立汉朝。

[识作者]秋思之祖——马致远马致远,字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曲四大家之一,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

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部。

他的作品豪放中显飘逸,沉郁中见通脱,语言清丽。

他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长期从事戏剧活动,书会才人的生活使他沾染了一些封建落魄文人的浪荡作风。

编有杂剧60多部,现存13部。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调风月》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而最著名的《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睢景臣,字景贤,一作嘉贤,扬州(今属江苏)人,元曲作家。

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

著有《屈原投江》、《牡丹记》等杂剧,散曲作品仅存套曲三首。

《录鬼簿》称:“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

”[探背景]《【双调】蟾宫曲·叹世》马致远生活在吏治腐败、文人地位低下的元代,他早年热衷于功名,但他的仕途却并不得意,所任最高官职不过是五品的江浙行省务官。

因此他产生了人生的幻灭感和历史的虚无感,并进而乞灵于老庄的保身哲学,将与世无争、超尘绝世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于是他写了大量的叹世之作,包括这篇著名的《【双调】蟾宫曲·叹世》。

《【南吕】四块玉·别情》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浅语深衷。

弥漫于散曲中的还有一种由于世变沧桑而带来的空幻感和凄凉感。

封建政治与道德力量的虚弱、外族入主带来的黑暗与凌辱使元代作家感到历史和现实都是“空”的。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于返回京城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

他摆设宴席,邀请故人父老饮酒。

席间,刘邦击筑,唱出了激昂慷慨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召集百余名青年,教他们唱这首歌,自己随歌起舞,不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帝本纪》)。

刘邦在家乡逗留了十余日,“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同上)。

临行时,刘邦颁诏永远免除故乡人民的徭役赋税,人们感激不尽,去为刘邦送行。

这年四月,刘邦即病故于长安。

但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了他发迹之前的行径,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在封建社会具有进步意义。

[巧识文]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三颗明珠。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当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杂剧,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能演出,所以它有宾白(说白)对白说话、科介动作和唱曲,每折戏的唱曲是一个套数。

同一折内由同一个宫调的曲子组成,中间不变换宫调,一折内一韵到底,这是与小令、套数的相似之处。

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不能放在末尾。

杂剧代表有《窦娥冤》、《陈州粜米》等。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但都能独立成篇,可以歌唱,如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

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的曲子相连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如睢景臣的《【般涉词】哨遍·高祖还乡》。

《【双调】蟾宫曲·叹世》借项羽、韩信虽有奇功但不得好结果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叹世”的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南吕】 四块玉·别情》表现了送别时的痛苦心情。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卑贱时候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

【双调】 蟾宫曲·叹世⎩⎪⎨⎪⎧⎭⎪⎬⎪⎫(1)为功名战乱不断(2)项羽灭亡 刘邦兴起 都是一场梦(3)韩信的死更令人伤心 悲观失望“醉了由他”超然物外 ① 【南吕】 四块玉·别情⎩⎨⎧⎭⎬⎫先情:送别→相思后景:杨花→溪山②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迎驾→骚乱驾到⎩⎨⎧旗队仪仗随从见驾→鄙视骂驾→无赖③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答案】 ①借古讽今 ②情景交融 ③滑稽可笑一、阅读《【双调】 蟾宫曲·叹世》,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答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

“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2.《【双调】蟾宫曲·叹世》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通俗平白、简洁明快。

曲子采用的文字,接近当时的口语,没有难懂的地方,使人一看就懂,如“两字功名,几阵干戈”等。

在历数历史事实的时候,没有大量的铺排,利用了“南柯一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自然就达到了叹世的目的。

②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许多说不清是非功过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语言明快,如飞流入涧,一泻千里,表现了豪放派元曲作家的风格。

二、阅读《【南吕】四块玉·别情》,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试赏析“凭阑拂袖杨花雪”一句。

【答案】倚着阑干伫立凝望着情人的远去,因伫立已久,如雪的杨花纷纷飘落在身上,但伤心人全然不觉。

情人走远了,她还在凭栏远眺,频频招手,在招手拂袖间杨花才被拂去。

这一句把送别写得非常逼真,“拂袖”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却包含着送别之人的无限惆怅。

4.关汉卿在《【南吕】四块玉·别情》中是如何表达“离情别绪”的?【答案】“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曲从别后说起,开端就点明了所描写的内容: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

“一点相思几时绝”是这首小令的重心。

关汉卿在这里以“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却能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的难以消失的伤痛。

这位女子爱她的情人,爱得深挚、爱得真切、爱得缠绵,由这几句话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