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提纲(详细)
马原提纲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原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本体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又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实践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时空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第二章认识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区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作用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最集中体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重要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强大杠杆:科学技术如何辩证看待科技对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关于历史的创造者两种历史观: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唯物史观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和意义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影响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发展一般趋势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和实实物补偿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实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垄断产生的原因、对自由竞争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形式和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及后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引言-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目的和重要性声明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阶级和阶级斗争-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部分: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概念和特征-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和表现- 阶级斗争的历史演进-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意义和现实效果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石- 事物的矛盾运动和解决-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第五部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内涵和作用- 生产关系的定义和特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社会制度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第六部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来源-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的评价和发展第七部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资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阶级斗争中的无产阶级觉醒和团结第八部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原则-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 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第九部分:总结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总结- 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文章正文](请根据提纲进行逐一展开,详细叙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论述)。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继承了哪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P8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大道发展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4-19(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原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第一章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b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8.“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a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b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0.事物的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11.量变与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变化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否定观内容: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3.归纳与演绎: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的推论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三个基本要素2.实践的三种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3.虚拟实践: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互交性、开放性、间接性..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创造离不开反映;反映也离不开创造..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摩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6.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创造性:a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感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需有两个基本条件: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呵护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b从认识到实践;是第二个飞跃;由精神到物质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在于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二在于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表明了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7.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形式是主观..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而价值是多样的..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a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相对性: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b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a两者相互依存;b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9.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区别是相互对立的;与对象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其一;真理是具体的;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转化条件: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内容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11.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12.自由是什么: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的条件: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第三章1.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类关系..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3.列宁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b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C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5.什么是改革改的是什么改革的作用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什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的内容包括改革经济、政治改革、文化改革;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英雄史观产生的社会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7.英雄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8.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9.社会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生活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第四章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两个部分..2.价值是在交换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创造出来的生产环节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资本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其消极后果:a导致社会资源浪费.b导致收入两极分化c阻碍科技进步..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其表现:a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b私人劳动矛盾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和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6.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原因: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a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b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c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的表现出来..7.劳动力的价值构成: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8.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出来的..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林的那部分资本..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意义: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b确定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家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9.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m’=m/v m’是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P’=m/c+v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p’是利润率c+v表示全部预付资本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的矛盾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产生的原因:a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对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b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C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成的垄断资本..3.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途径: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4.垄断利润是什么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a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b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c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d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5.垄断价格的产生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7.金融垄断资本的主体:以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8.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经济动因:a讲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b讲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到国外;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攫取高额利润;c争夺商品销售市场;d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9.经济全球化萌芽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1.国家资本所有制体现一部分垄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任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第六章1.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杨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七章1.基本特征: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2)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毕生两个伟大科学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原》课程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114、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2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意义是什么?246、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是什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怎样?287、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9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39、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3610、什么是矛盾40?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111、什么是质变?什么是量变?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44。
现实意义是什么?百度一下12、什么是否定之否定?45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21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671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216、什么是价值?其特征主要有哪些方面?8517、什么是社会存在?103什么是社会意识?104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10718、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112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11319、什么是经济基础?115什么是上层建筑?116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11820、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24它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2521、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332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5223、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是什么?155其作用是什么?1562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8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尖锐化不可避免?188-1892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是什么?221-225的标题。
原因226和实质227是什么?26、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哪里?23027、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与意识无事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为人的一时反应,他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意识与客观存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边章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意识对物质只有能动作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变世界。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固有稳定的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联系具有客观多样普遍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事物的发展过程,送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光言行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关系上的更新。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世事无缘由的状态,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质变量变二、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运行机制: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分化:1、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本质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2、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3、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1)、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2)、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3)、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一、社会历史发展和唯物史观
1.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 社会形态的演进和转变
3. 唯物史观的核心要点
二、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
1. 基本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2. 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和动力
3. 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
三、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
1.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3.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四、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
1.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贡献
3.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和目标
五、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
1.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点
2.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困难
3.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境界和实现条件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贡献
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性
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九、其他相关内容
以上提纲旨在帮助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内容,透过对这些重要议题的梳理和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拓展,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马原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绪论》部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特别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批判地吸取其合理内核,深入研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新形势,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总结这个时期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伟大的完备而严整的革命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也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既严整而又开放,内容博大精深的宏伟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同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相比较是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它吸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达到的最高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规律,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而且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为实践服务。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实践的理论。
第三,实现了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就是在批判继承了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有价值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长久不衰的秘密就在于它不断地吸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既严整又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唯一有效形式。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基础
1. 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进程和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 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发展阶段。
2.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分化趋势。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对、的贯彻执行。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其他
本部分包括其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结尾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这里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复习提纲
绪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⑤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⑥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或者说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5、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8、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标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关系。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
怎样区分二者。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
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5、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度的概念、适度原则。
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意识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特点。
2、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5、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的作用是什么?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的理论主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6、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详细)
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答: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3.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表现在:1.坚持唯物辩证法。
2.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务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于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1-34(书本思考题第1题)答:世界是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选择题)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选择题)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人民性E.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体现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物质的唯一特性(选择题)客观实在性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选择题)对立统一规律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之间密不可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寻找的)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答: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9.量变质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规律即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马原复习提纲
马克思100分大纲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4、意识的起源、本质、能动作用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形式,实践的社会本质(P37-39)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选择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本质: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自然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的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7、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①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规律的客观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1.从实际出发,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2.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力作用的基本途径3.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运动与物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物质运动与时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答: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3.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表现在:1.坚持唯物辩证法。
2.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务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于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1-34(书本思考题第1题)答: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书本思考题第4题)答: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互相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P47;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P49-50(书本思考题第5题)答: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P51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P51~52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意义: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采取既克服又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P68-69(思考题第1题)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综合以上两方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65-66;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真理的绝对性2相对性3辩证统一)P74-76。
答: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85-86答: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P98-100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原理(内容、表现、方法论意义)。
P105-106;答:内容: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极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表现: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的重要依据。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与意义。
P109-110。
答: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上层建筑不会完全适应经济基础,它们之间总有矛盾。
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
自觉地把握这两个规律,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2~123页(运用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原理阐述我国为什么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与实质是什么)答: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精准把握。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5、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P131-132答: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途径。
答: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
145页。
价值规律的内容。
P148答: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定义P158-159答: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172答: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4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垄断产生的原因。
185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186答:第一,当生存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双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就会联合起来。
但是,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还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巴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191页答: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国家资产阶级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再次,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204答: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第六章社会主义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局限)P217;答:空想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