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答:1)含义:①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特点: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3)作用:① a.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引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c.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 a.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4)联系:(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方法论:A.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2.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
答:(一)主次矛盾1)辩证关系原理:①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应用: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②说明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二)矛盾的主次关系1)原理内容:①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源理期末复习资料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质量2.马克思主义最显然的特点是实践性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本源:① 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经济学;③英法两国想象社会主义4.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①思想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②思想与存在可否拥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和不能知论)5.哲学基本门派之间的差别:【哲学史,出资料解析】(1)唯心主义:①古代朴素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泰勒斯( Thales )——水;阿那克西曼德——无量者;阿那克西米尼——气;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诚然坚持了唯心主义特点和限制:把世界本源概括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详尽的感性物质形态,的基本方向,但是拥有直观性、简单化倾向,是没有科学依照的猜想。
②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
特点和问题:用近代物理学对物质的理解(如“原子”的不能入性、广延性、密度等机械性质)来讲解世界,造成学说的片面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③辩证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列宁(2 )唯心主义:(柏①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虚假的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体。
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朱熹的“理在早先”等)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感觉、经验、意志、“心”)看作万物的本源。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叔本华的“世界是我的表象”;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等)唯心主义的问题在于: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而物质世界是精神的派生;而马克思主义基本源理则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世界长远发展的产物,。
世界是一致的,它的一致性在于物质性。
(3 )可知论与不能知论:①可知论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分为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但不是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黑格尔、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广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路•费尔巴哈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3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第一章第一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1 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哲学是专门的学问,它是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用一系列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按照逻辑组织起来,所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研究存在、真实、知识、善等的意义和本性的一门学问。
2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都能把它理论化和系统化。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分为哪两个方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又分为两个方面:A: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B: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认识论)相对于B问题来说,A问题是最根本的方面,它是一切哲学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糊口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发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存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判断正误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
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9、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1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相统一的。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3、时势造英雄。
14、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1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1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18、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2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党制度。
21、普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22、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23、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24、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市场价格,它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受到破坏。
2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问答: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资料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基本派别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哲学史和材料分析来了解。
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一个派别,它包括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形态,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是具有直观性、简单化倾向,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
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唯物主义用近代物理学对物质的理解来解释世界,造成学说的片面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另一个派别,它包括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虚构的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体,而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万物的本原。
唯心主义的问题在于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物质世界是精神的派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哲学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
不可知论则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只有极少数的哲学家是不可知论者。
最后,哲学的一元论与二元论也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完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文档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睁开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 年初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睁开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睁开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一致。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睁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见解。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照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要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想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依照。
3、哲学又能够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能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包括唯心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能知论:主张世界是不能够够认识的,只有少许唯心论是不能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睁开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事物是宽泛联系和睁开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睁开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根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宽泛联系和永远睁开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自己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想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根本门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心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见解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响。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广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代表人物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3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第一章第一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1 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2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3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分为哪两个方面?4 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二者如何划分?5 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二者如何划分?6 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7 什么是物质?其本质属性是什么?什么是意识?其本质是什么?8 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9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什么?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 什么是实践?2 实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3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有哪些?第二节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2 什么是联系?它有哪些基本特点?3 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4 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5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 什么是矛盾?其基本属性是什么?2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3 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4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5 什么是质、量、度?质变?量变?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6 什么是肯定?什么是否定?什么是辩证的否定?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 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其辩证关系是什么?2 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其辩证关系是什么?3 什么是可能性?什么是现实性?其辩证关系是什么?4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其辩证关系是什么?5 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第三节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 什么是规律?其根本特点是什么?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 什么是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哪几点?(如何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章第一节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什么是实践?认识?主体?客体?什么是中介?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2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什么?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什么?3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有什么区别?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 什么是感性认识?有哪几种形式?2 什么是理性认识?有哪几种形式?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认识过程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第二节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二重性是什么?2 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二者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怎样理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 什么是价值?2 价值具有哪些特性?3 价值评价的特点是什么?第三章第一节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历史唯心主义?二者划分的标准是什么?2 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都包括哪些方面?)3 什么是社会意识?哪些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5 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 什么是生产力?其基本要素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 什么是生产关系?(广义、狭义)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1 什么是经济基础?2 什么是上层建筑?什么是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什么是政治上层建筑?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四章第一节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 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什么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有什么区别?2 什么是商品?其二因素是什么?3 什么是劳动的二重性?4 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如何确定商品的价值量?5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6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7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8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时,会产生哪些消极后果?第二节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什么?3 劳动力的价值如何确定?它包括哪三个部分?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 什么是价值增殖过程?2 什么是资本?什么是不变资本?什么是可变资本?3 剩余价值率如何计算?4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5 什么叫资本积累?6 什么叫资本技术构成?什么叫资本价值构成?什么叫资本有机构成?7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社会根源:(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a.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b.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c.本质:意识是人脑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4.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6.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2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他们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3.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1.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2.应用: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立足现实需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略、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马原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是一次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机会。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本文将对马原理期末考试的考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特征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的螺旋上升等。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它批判了唯心史观和机械史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人类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
3.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事物的基本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包含着各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性,需要具体分析。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由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要矛盾。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期末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矛盾性的看待,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发展,是辩证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这两个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
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
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规律。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分析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方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强调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道路,包括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市场调节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形式的政权制度,以无产阶级为领导核心的政治体制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发展道路和规律,包括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南,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纲领。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和把握世界,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中,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种矛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大纲一、本次期末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30个,每题1分,共30分;判断题10个,每题1分,共10分;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论述题1个,12分;(不只单单观点)材料分析题1个,18分。
(——观点+材料用了哪些原理3原理;第一个全面点详细说)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p2 选择题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③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④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⑤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p5 哪国的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①剩余价值学说②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第一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p21①存在和思维哪个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 p23 p22根本属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3、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 p25 p26㈠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2个方面)①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②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形式上主观,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③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㈡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的所构建的目标的蓝图)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加工创造,构造现实没有的理想世界)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实践)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自制力)4、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30 p37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5、联系的特点 p30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存在联系)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条件性(条件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6、新事物 p32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①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是硬性条件的因素,并且添加了新事物不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7、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方法论意义p33 36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现象和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能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联系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发展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全部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p39(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相互依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二者统一于矛盾。
③相互转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p40(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个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0、否定之否定规律p41 (不考大题)㈠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㈡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因素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㈢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p58 59(实践的基本结构是:主体,客体,中介。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基本关系: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实践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价值关系是有用性。
2、认识的本质 p6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p63_6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p67(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70(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