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能够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2. 归总问题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归一问题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第二课时:归总问题一、复习导入1. 复习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归一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2. 是否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 是否引导学生总结出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4. 课堂练习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学生反思1. 是否理解并掌握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3. 是否能够在解题过程中,保持逻辑清晰,避免出错?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归一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归一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归一问题”,即解决一些基础的数学问题,通过归纳总结,找到规律,形成一般性的解决方法。
主要涉及的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归一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数学问题卡片。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归一问题的存在。
2. 讲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归一问题的规律,并讲解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归一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归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1. 归一问题2. 主要内容:归一问题的定义,解决方法,练习题。
作业设计:1. 布置一些归一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里完成。
2. 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一些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归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
教学难点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难点。
对于归一问题,这一过程尤为重要。
归一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通用方法。
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具体的例子中,发现问题的规律,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_三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_三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第4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加深对归一、归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解答这两种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将第115页的第4题分别写在几块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一)对比练习1、教师挂出写有第4题的第(1)小题的小黑板。
让学生自己默读题后,指名回答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做完后教师分别让学生说解体思路和列式理由。
教师挂出第4题第(2)小题的小黑板。
让学生比较第(1)、(2)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第三个条件不同,第(2)题的第三个条件正好是第(1)题的得数。
让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每人要摆多少盆花。
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一共要摆多少盆花或求需要多少人。
2、教学第4题的第(3)、(4)题。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的异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需要多少人或每人摆多少盆花。
教师要求学生看第115页上的第4题,想一想这四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回答:这四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同学们摆花盆。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第(1)、(2)题与第(3)(4)题分为两组应用题。
每一组应用题的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组要先求每人要摆多少盆花,第二组要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
然后再根据第三个条件求出得数。
二、课堂练习1、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教师让学生把得数写在题目的后面,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让学生认真审题,再列式计算。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7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问:这道题实际上给出几个已知条件?(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火柴棒,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火柴棒,实际给出了三个已知条件。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教学目的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教学难点理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出中间隐藏的条件.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两步应用题(一),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10月1日是国庆节,校园里到处充满欢乐的气氛,同学们有的做彩旗,有的做纸花.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2.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1)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即例1)(2)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三种花一共做了多少朵?(此题以后再研究)……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1.学习例1.(1)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2)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3)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方法一:根据“黄花25朵”和“紫花18朵”这两个条件,可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朵?25+18=43(朵).再根据“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就能求出做了多少朵红花?43-3=40(朵).方法二: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根据“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这句话知道:做的红花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必须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25+18=43(朵).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43-3=40(朵).(4)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演示课件“两步应用题(一)”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使学生明确: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就是说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总数少3朵,也就是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和少3朵.要想求红花多少朵,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用25+18=43(朵),再用43—3=40(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师板书课题)(5)小组互相说一说分析思路.三、改编例题,求异拓展(即教科书第76页的想一想).1.改编例题,合作解答.(1)把例1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该怎么解答?(2)把例1 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总数的3倍”,该怎么解答?(小组讨论分析思路,自己独立解答.)第(1)题的解题思路: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就是说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总数多3朵,也就是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和多3朵.要想求红花多少朵,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用25+18=43(朵),再用43+3=46(朵).第(2)题的解题思路: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就是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5朵和紫花的18朵的和的3倍.要想求红花多少朵,先求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用25+18=43(朵),再用43×3=129(朵).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1)师问: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例1与想一想中两题的异同,看能发现些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后悟出这三道应用题的结构及分析解答方法上的异同.)(它们都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且第一步都是先求黄花与紫花的总数,因为第三个已知条件所给出的数量关系都是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所以必须先求.也就是说根据题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确定解答这道题先求什么,要先求出来.再进行下一步解答.)(2)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解答.四、动用知识,解决问题.1.基本题(教科书第76页“做一做”).(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2)畜牧场养山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2.游戏:智力闯关【详见探究活动】.3.课外实践作业:观察和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应用本节学到的本领编成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五、质疑问难,全课总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六册14--15页例5--例7。
《归一问题的应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问题:一瓶饮料有500毫升,如果每天喝100毫升,可以喝几天?
解答:将饮料总量500毫升除以每天喝的量100毫升,得到可以喝5天。
补充说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例题1是典型的归一问题,通过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2.例题2考察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运用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例题3涉及乘法运算,通过已知每个篮子的容量和篮子数量求总数。
4.教师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掌握解题策略。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提前翻至归一问题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归一问题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实际生活案例视频,辅助学生理解。
3.教学器材:无需特殊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文具供学生画图、计算使用。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内容逻辑关系
-归一问题定义:通过已知的数量和总量,求出单一量的值。
-解题思路:找到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除法或乘法进行计算。
例题3:
问题:小明有一堆苹果,如果每个篮子装4个苹果,可以装满5个篮子。这堆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解答:将每个篮子装的苹果数4个乘以篮子的数量5个,得到苹果的总数为20个。
例题4:
问题:一块地如果用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瓷砖才能铺满?
解答:先计算一块瓷砖的面积为2米×2米=4平方米,然后用地面的总面积除以单块瓷砖的面积,得到所需瓷砖的数量。
2.作业评价: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优质课《“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优质课《“归一”问题》教学设计公开课资源《“归一”问题》教学设计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吕彩虹(初稿)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画示意图方法的简单明了,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
【目标解析】学生对于发现数学信息并不困难,但对于“归一”问题(先求出单位数量的量),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会显得更加简单明了,应鼓励学生试用此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一般能够列出综合算式,对于分步列式的,要给与肯定,但要加强指导综合列式,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三、教学准备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带了18元钱,正好买了3个碗。
”(1)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包含的信息。
(2)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买8个这样的碗需要多少钱?”教师: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归一”问题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复习的内容,将两步解决的一个问题化为两问的问题,逐个解决,降低了难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顺利过渡。
归一问题教案
归一问题教案第一篇:归一问题教案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
2.会借助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能正确找到中间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揭示课题: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2.出示例8:3.提问: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您默读题目。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题意吗?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画图分析题意(1)学生独立画图,教师搜集资源。
(2)四人小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图意,再由其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关注:题目中的三条信息与一个问题在图中是如何表示的。
2.列式解答提出要求: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1)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搜集资源。
(2)两人组说说算式的意思。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算式的意思,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预设1:分步关注:为什么用除法和乘法。
预设2:综合关注:算式的意思。
3.检验提问:我们解决对了吗?怎样检验。
关注:(1)鼓励方法多样化。
(2)如果没有出现书上的方法,要由教师出示。
4.拓展(1)出示想一想:提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2)学生独立解答,师搜集资源。
关注:有画图及检验的。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5.小结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吗?监控: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三.巩固提升 1.出示:提问:你能自己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吗?请大家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师关注学困生。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4.这两个问题和例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监控:都是先求出一样东西的价钱。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课题及反思
《先除再乘实际问题(归一问题)》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的内容—《先除再乘实际问题(归一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结合整理表格,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
因为在第一、三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了解先除再乘实际问题(归一问题)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一问题。
2.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及步骤,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在探究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1.教学重点:学会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熟练解决归一问题。
3.关键:找出数量间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五、教学思路与方法1.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2.学生通过小组自学、交流、汇报、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精选课本上的典型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4.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拓展知识,精心设计拓展练习题,让知识在生活中的延伸,并发现还有我们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期待以后学习。
六、教学流程观图提问,明确目标能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第一环节:板题导入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参观了绿色生态园,今天,小强和小丽也来参观,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我们快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2.看情景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归一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归一问题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1.理解归一的概念;2.掌握归一的计算方法;3.将归一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选自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二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归一的相关知识和计算。
本节课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有:1.归一的概念;2.归一的计算方法;3.归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归一的计算方法以及将归一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归一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4. 教学过程4.1 思维导入1.引入老师将一张图印在板书上,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观察并思考,记录自己的答案。
2.在一分钟后停止并让学生轮流回答学到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4.2 知识点讲解1.归一的概念–定义:在一个量纲系统中,将一组不同的数据转换成同一单位的过程叫做归一化。
–例子:举例介绍不同的量纲系统以及归一化的重要性。
2.归一的计算方法–涉及到的公式:将输入数据转换为输出数据的公式。
–例子: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使用公式计算出归一化后的结果。
3.归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做题思路:让学生带着做题思路去实际应用中思考,掌握应用的方法。
4.3 练习和拓展1.练习环节–给出多组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让学生掌握归一的计算方法。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归一的方法求解,让学生掌握归一的应用。
2.拓展环节–利用归一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究更多的应用场景。
4.4 总结和评价1.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归一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5. 课后作业1.求解几道练习题,巩固归一的计算方法。
2.思考一下归一的应用场景,看看自己能否将归一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完成作业并及时提交。
6. 总结本节课讲解了归一的相关内容,包括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归一的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年级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解法,理解归一问题的本质。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二、教学内容
归一问题是数学中的一种常见问题,其本质是通过已知信息推算出未知量。
本次教学将以简单的归一问题为例,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解法。
三、教学步骤
1.引入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归一问题,例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和2个橘子,一共花了10元。
每个苹果和每个橘子各多少钱?
2.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明确问题的求解目标。
在这个例子中,已知条件是买了3个苹果和2个橘子,一共花了10元,未知量是每个苹果和每个橘子的价格。
3.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建立数学模型。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设苹果的单价为x元,橘子的单价为y元,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列出方程:3x+2y=10。
4.解决问题
通过解方程得到未知量的值。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通过代入法或消元法解方程得到x和y的值。
解得:x=2, y=1,即每个苹果2元,每个橘子1元。
5.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先分析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建立数学模型,再通过解方程得到未知量的值。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基本解法。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青岛版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2.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阅读理解——尝试解决——得出方法——对比分析——建立模型”的过程,合理选择信息,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找出解决归一问题的关键:先求出每份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报告单、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认知铺垫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超市购物吗?(生:喜欢)其实,我们在购物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数学在购物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PPT出示:1. ,买5双筷子,一共要付多少元?A.每双筷子2元 B.李奶奶有25元 C.李奶奶买5双筷子2.李奶奶带了18元,,可以买多少双拖鞋?A.李奶奶有18元 B. 每双拖鞋9元 C.买5双拖鞋(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情境导入,尝试探索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真棒,个个都是数学小能手,老师想请数学小能手们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帮李奶奶解决她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PPT播放情境:王阿姨:我买3个碗用了18元。
李奶奶:好划算啊,家里要来客人吃饭了,我想买8个同样的碗,我一共要付多少元?)师: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们能把这些数学信息组合成一道数学问题吗?一起来试试。
数学问题:买3个碗用了18元,买8个同样的碗,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如何解决同学们发现的这类数学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2.阅读理解师:问题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同样的”是什么意思?3.尝试解决师:请同桌互相合作尝试一下怎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同桌学习,根据活动要求尝试解决问题)4.交流方法学生展示方法,全班交流。
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教课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构造特色,能正确地剖析归一应用题的数目关系,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2.培育学生学会有条理有依据的进行思虑,提升剖析、解答实质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剖析、认真查验的好习惯.教课要点使学生认识归一应用题的基本构造和数目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教课难点线段图的画法及查验方法.教课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课前,能够部署任务:让学生检查各自所用的学惯用品的价格)1.教师:我想买些学惯用品做奖品,可是不知道哪一种好,价格又适合.正好同学们做了检查,谁愿意介绍一下.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 元.师问:我要卖 6 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目关系?列式: 86=48(元)单价数目=总价2.教师:方才我看到的铅笔很漂亮,他告诉我买这 3 支铅笔共花了 4 元 5 角,我想买这样的 10 支,要花多少钱呢?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假如有答对的,请他谈谈是如何算的;假如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 10 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依据哪一数目关系求单价?(总价数目=单价)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好多,今日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样的问题.二、试试议论,学习新知.1.出示例 3:学校买 3 个书架,一共用75 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小组议论:试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剖析题里的数目关系.(3)教师发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依据题目的意思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各组报告,全班要点环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睁开议论:照这样计算即依据 3 个书架是 75 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 5 个书架的` 价格.每个书架就是 753=25(元),(5)依据方才的思路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b.买 5 个要用多少元?255=125(元)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校正:7535教师发问:这道题如何查验?请查验这道题.教师指名完好地谈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引学生思虑:假如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 个、9个、 12 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如何列式?为何?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 元,问题改为能够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 4.出示例 4:学校买了 3 个书架,一共用75 元.照这样计算,200元能够买多少个书架?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要点议论:线段图应当如何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b.200 元能够买多少个书架?20025=8(个)④共同议论:如何列综合算式?为何要给75+3 加上小括号?200(753)⑤教师发问:这道题如何查验?⑥指引学生谈谈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 400 元、 800 元、1000 元,问题不变,应当如何列式?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边两道题.①一辆汽车 2 小时行 70 千米.照这样计算, 7 小时行多少千米?②一台磨面机 5 小时磨小麦 250 千克.照这样计算,磨 1750 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校正: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02=35(千米)b.7 小时行多少千米?357=245(千米) 7027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2505=50(千克)b.磨 1750 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175050=35(时) 1750(2505)请学生疏别谈谈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教师发问:比较例 3、例 4 和试做( 3),每两道题之间的同样地方是什么?不一样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同样地方?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构造上看,前两个条件同样(给出了总数目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目(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三、稳固练习,发展思想.1.独立剖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 3 天看了 24 页.照这样计算, 7 天能够看多少页?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 3 天看了 24 页.照这样计算,全书 128 页,多少天能够看完?2.在正确的算式后边画,并说出为何.①小明 5 分钟走 300 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 米,要走多少分钟?A.3005720B.720(3005)C.7205300D.7203005②小明 5 分钟走 300 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 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A.300515B.300(155)C.300515(3)用不一样的方法解答下边的应用题.某食堂 4 天用大米 800 千克,照这样计算, 1600 千克大米够吃几日?四、讲堂小结,怀疑问难.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构造有什么特色?(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吗?五、部署作业.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 5 个同学糊了 35 个纸盒.照这样计算, 12 个同学一共能够糊多少个纸盒?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 5 个同学糊了 35 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 154 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教课方案教课内容:分米的认识 ( 教科书 P4 页例 2,P4 页“做一做”及P5页第 3 题) 。
归一问题教案设计及反思
归一问题教案设计及反思归一问题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量的恒定性,培养其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份归一问题的教案设计,并附有教学反思,以供同行参考和交流。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归一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2.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3.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定义、解决方法与步骤。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归一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的归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归一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2.基本概念:- 介绍归一问题的定义,解释其含义。
- 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归一问题。
3.解决方法:- 讲解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 通过示例演示,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4.实践应用:-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归一问题。
- 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复杂归一问题。
5.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归一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反思: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归一问题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作业和反馈,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4.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意见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及反思,有助于提高归一问题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典型应用题归一问题电子教案
三年级典型应用题归一问题姓名:1、陈鹏原计划8天读完一本240页的书,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读10页。
他实际每天读多少页?2、小明读一本书,3天读了48页,照这样的速度,小明6天可以读多少页?3、小强买了2本日记本,付出4元。
全班50个同学买100本日记本,一共需要多少钱?4、用8千克黄豆可以做32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做540千克豆腐需要多少千克黄豆?5、修一段公路,8人3天修了72米,照这样计算,15人8天可以修多少米?6、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30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7小时行多少千米?7、一个人骑自行车,6小时行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乡下到城里有48千米的路,骑自行车要几小时?8、工厂有煤150吨,前5天烧了30吨,照这样计算,剩下的煤可以烧多少天?9、电视电话5秒扫描125幅图像,照这样计算,通话45秒电视电话要扫描多少幅图像?10、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3天修了180千米,照这样计算,一个星期(7天)能修多少千米?11、丽丽原计划9天写360个大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写5个。
她实际每天写多少个大字?12、小刚3分钟走了18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他家离学校有多远?13、妈妈计划用15元买5千克苹果,实际上每千克苹果比原来便宜1元。
实际每千克苹果多少元?14、欢欢45分钟做了5道应用题,照这样计算,欢欢做10道应用题需要多少分钟?15、有一批饲料,一只大熊猫能吃40天。
现在吃了30天,还剩下90千克饲料。
问?这批饲料一共有多少千克?16、5头牛6天吃了300千克青草,照这样计算,7头牛4天吃多少千克青草?17、一种农药3克需加水24千克,照这样计算,144千克水中可以加多少克农药?18、每30千克鲜葡萄可以晒成6千克葡萄干,现有1650千克鲜葡萄,可以晒多少千克葡萄干?19、2只兔子3天能吃12千克萝卜,照这样计算,5只兔子7天能吃多少千克萝卜?20、2台拖拉机3天耕地18公顷,照这样计算,9天耕地81公顷,需要几台同样的拖拉机?2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行了21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行5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归一问题》 ︳青岛版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44~45页。
[教学目标]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和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和摘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通过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在列表的过程中正确地分析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3、通过信息的整理学会归纳与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4、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
2、了解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3、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意义与价值,并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缓解一下大家的紧张情绪。
播放歌曲《井冈山下中南瓜》。
师:大家听出这首歌里描述的什么蔬菜吗?(南瓜)你喜欢吃南瓜吗?不仅大家喜欢吃,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新朋友小强和小丽页特别喜欢吃南瓜,他们就来到了绿色生态园来买南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探究新知1.出示课件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生读题,并提出问题。
预设1:1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预设2: 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师:你能将这些条件和问题整理一下吗?比一比谁整理的既简单又清楚。
我看很多同学已经有想法了,请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一号答题纸上,开始!2.生展示汇报刚才我收集了极为同学的学习单,现在请他们来一一汇报。
方法一:3千克 18元 9千克?元师: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为什么要用小箭头连起来?老师引导评价:①他整理的方法怎么样?小结:摘录法方法二:这是××同学的答题卡,有请××小老师来分享他的想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归总应用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归一、归总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1、线段图的画法2、检验方法教具准备投影片或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学习例3(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
现在你能解决了吗?”(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
让学生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
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
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思考)“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板书设计:两步应用题(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75÷3=25(元)75÷3=25(元)5个书架多少钱?200元能买几个书架?25X5=125(元)200÷25=8(个)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归一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归一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归一的概念和作用。
2.理解整数的加减法。
3.能够运用归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5.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归一概念归一是指将不同的数值变为相同的分数或小数,以便于进行比较和运算。
加减法第一节课,对于加减法的要点进行复习。
将数轴的概念引入,运用数轴上的正数和负数,加减法中正负号的运用进行深入讲解。
归一方法第二节课,引入归一的概念,讲解归一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几个小例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方法的运用。
实例演练第三节课,让学生分组集体参与实例演练。
老师可以通过抽题的方式将具有一定难度的归一问题抽给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解答。
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渐渐理解和掌握归一方法的思维模式。
总结归纳第四节课,对于归一方法的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让学生总结不同的归一方法的应用场景,并思考如何将其实际应用于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教学方式及时长教学方式:讲授、实例演练、分组讨论。
时间安排:•第一节课:讲授加减法及正负数的运用,时长30分钟。
•第二节课:讲解归一方法并运用到简单加减法计算中,时长30分钟。
•第三节课:小组实例演练和讨论,时长40分钟。
•第四节课:总结归纳,时长20分钟。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包括学生的课堂答题情况和学生作业情况。
课堂答题和作业都会涉及到归一问题的实际运用,作为学生是否掌握归一方法的重要依据。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综合评估,资助学生对归一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材料•课本:《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归一问题示例•学生作业本教学心得通过上述的数学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会在了解归一方法的同时掌握整数的加减法知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归一方法。
4.3 归一问题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 青岛版
4.3 归一问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知道归一问题是指将多个不同的量通过一定的关系转换成同一个量,以便于比较和分析。
2. 培养学生运用归一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中的不同量进行转换,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关系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归一问题的方法进行推理和证明。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概念:归一问题是指将多个不同的量通过一定的关系转换成同一个量,以便于比较和分析。
2. 归一问题的方法:找出不同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将不同量转换成同一个量。
3. 归一问题的应用:运用归一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的转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掌握归一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归一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量之间的关系,运用这些关系将不同量转换成同一个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归一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归一问题的意义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归一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归一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结:对归一问题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归一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归一问题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运用归一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不同量之间的关系,运用这些关系将不同量转换成同一个量。
同时,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归一问题的方法。
2. 让学生思考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归一问题的方法进行解决。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归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学期归一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学期归一问题教案为什么把有的问题叫归一问题?我国珠算除法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归除法、除数是几,就称几归;除数是8,就称为8归、而归一的意思,就是用除法求出单一量,这大概就是归一说法的来历吧!归一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正归一,也称为直进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另一种是反归一,也称为返回归一、如:修路队6小时修路180千米,照这样,修路240千米需几小时?正、反归一问题的相同点是: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先求出单一量;不同点在第二步、正归一问题是求几个单一量是多少,反归一是求包含多少个单一量。
例1一只小蜗牛6分钟爬行12分米,照这样速度1小时爬行多少米?分析为了求出蜗牛1小时爬多少米,必须先求出1分钟爬多少分米,即蜗牛的速度,然后以这个数目为依据按要求算出结果。
解:①小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分米?126=2(分米)②1小时爬几米?1小时=60分。
260=120(分米)=12(米)答:小蜗牛1小时爬行12米。
还可以这样想:先求出题目中的两个同类量(如时间与时间)的倍数(即60分是6分的几倍),然后用1倍数(6分钟爬行12分米)乘以倍数,使问题得解。
解:1小时=60分钟12(606)=1210=120(分米)=12(米)或12(660)=120、1=120(分米)=12(米)答:小蜗牛1小时爬行12米。
例2一个粮食加工厂要磨面粉20000千克、3小时磨了600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几小时?方法1:分析通过3小时磨6000千克,可以求出1小时磨粉数量、问题求磨完剩下的要几小时,所以剩下的量除以1小时磨的数量,得到问题所求。
解:(20000-6000)(60003)=7(小时)答: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7小时。
方法2:用比例关系解。
解:设磨剩下的面粉还要x小时。
6000x=314000x=7(小时)答: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7小时。
例3学校买来一些足球和篮球、已知买3个足球和5个篮球共花了281元;买3个足球和7个篮球共花了355元、现在要买5个足球、4个篮球共花多少元?分析要求5个足球和4个篮球共花多少元,关键在于先求出每个足球和每个篮球各多少元、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出第一次和第二次买的足球个数相等,而篮球相差7-5=2(个),总价差355-281=74(元)、74元正好是两个篮球的价钱,从而可以求出一个篮球的价钱,一个足球的价钱也可以随之求出,使问题得解。
三年级数学: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复习归一、归总应用题(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第4题和练习二十六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归一、归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解答这两种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归一应用题,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将第115页的第4题分别写在几块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一、对比复习1、教学第115页第4题第(1)、(2)题。
教师挂出写有第4题第(1)题的小黑板。
让学生自己默读题目后,指名回答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题(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或列综合算式解答都可以)。
教师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
做完后,教师分别让分步列式和列综合算式的学生说明解题思路和列式理由。
教师挂出第4题第(2)题的小黑板。
让学生比较第(1)、(2)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第三个条件不相同,第(2)题的第三个条件正好是第(1)题的得数。
让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异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每人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一共要摆多少盆花或求需要多少人。
2、教学第4题的第(3)、(4)题。
教学过程跟前面相同,故略。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需要多少人或每人摆多少盆花。
教师要求学生看第115页上的第4题,想一想这四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回答:这四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即同学们摆花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下册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17390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
王家厂中学刘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
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
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3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5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2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7 =245(千米)70 ÷2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5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50 =35(时)1750 ÷(250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5 ×720 B.720 ÷(300 ÷5)
C.720 ÷5 ÷300 D.720 ÷300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5 ×15 B.300 ×(15 ÷5)C.300 ÷5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
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底有多少解法
活动内容
用多种方法解答"归一应用题".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
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200÷500×1500
(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1500÷(500÷200)
(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200×(1500÷500)
(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
(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1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0×1500÷500
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