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
中国历史上的财富与财政管理
中国历史上的财富与财政管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上的财富和财政管理一直都是研究的重要话题。
从古代帝国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财富积累和财政管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本文将从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探讨其财富形成和管理的特点。
一、古代封建社会的财富与财政管理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财富主要来自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生产。
封建王朝通过征收赋税来管理财政,以维持国家开支和军事力量。
财政决策集中在皇帝和贵族手中,地方官员负责征收和管理税收。
此时期的财富主要集中在皇室和贵族阶层,普通百姓很少拥有财富积累的机会。
然而,古代封建社会的财政管理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皇帝和贵族的奢侈生活和战争军备开支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其次,税收征收方式不完善,官员腐败问题严重,导致财政收入的浪费和流失。
这些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暴露出来,成为中国古代财政管理的难题。
二、近代中国的财富与财政管理近代中国的财富和财政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经济侵略使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财富流失严重。
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应对挑战。
清朝末年,兴办新式工业和银行业成为重要举措,以希望通过工业化和金融化来恢复国家的财富和经济实力。
同时,税收制度也有所改变,尝试着引入更现代化的财政管理概念。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财产私有化成为民国财富积累的主要方式。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财政管理一度陷入混乱。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财富和财政管理才得以根本性的变革。
三、现代中国的财富与财政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财富和财政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性改革。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措施使中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同时,建立了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体系,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富积累和财政管理进一步加强。
秦始皇的财政制度古代财政管理的创新与规范
秦始皇的财政制度古代财政管理的创新与规范秦始皇的财政制度:古代财政管理的创新与规范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重要性的君主之一。
他作为秦朝的创始人,不仅统一了六国,还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其中,他对财政制度的创新和规范,对古代财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秦始皇的财政制度,以及其对古代财政管理的创新与规范。
一、中央集权与财政制度改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财政制度,导致财政混乱和管理困难。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解决财政问题,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财政制度的改革。
首先,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
他通过推行郡县制度,实现了对地方财政的直接控制和统一管理。
同时,他将财政大权集中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专门负责财政管理和监督,确保资源的统一调配和财政的稳定运行。
其次,秦始皇进行了重要的货币制度改革。
他颁布了统一的法币制度,废止了各个诸侯国自行铸币的做法。
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还有效遏制了地方豪强的势力膨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秦始皇还推行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财务制度和账目清理制度,规范了财政收支的记录和管理。
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财政腐败和浪费现象,还提高了国家财政的透明度和运作效率。
二、秦始皇的税收制度改革秦始皇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首先,他实行了均田制,取消了九年租调政策。
均田制将土地按照每户一定数量进行重新分配,并要求农民按照所得的土地面积缴纳相应的赋税。
这样的政策不仅减轻了贫困农民的负担,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其次,秦始皇还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严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他采取了征收商业税和限制商人迁徙的措施,以减少商业活动对农业的影响,并增加纳税对象。
最后,秦始皇还推行了苛捐杂税的政策,通过增加对于民众的征税项目,大量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5章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2.租庸调制较之租调制的完善之处
(1)唐初对均田制和户籍制定了更完备的规范,使租庸调制有更扎实、牢 靠的基础。 (2)租庸调制中有关租、调、庸等内容的规定更为完备、具体,特别是将 隋朝的“免役收庸”的临时措施加以制度化,成为经常性的办法,百姓服 役的天数不仅明确,而且可以输绢代役,这有利于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3)该法对减免范围做了详细的规定,使优抚减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中有关灾免和对少数民族的减免规定,具有稳定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财政管理体制
唐朝前期,天下财赋皆纳于左藏库,由太库寺按时向 上报告收支数额,同时,刑部的比部司则对出入数额进 行复核。上下相统,没有失漏。肃宗至德元年(756 年),京师豪将,求取无节,度支、盐铁使第五琦无法 禁抑,于是请求将租赋收入纳入皇帝私库即大盈库,以 中人主掌,达二十多年。结果“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 有司不得窥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严重影响国 家财政职能的发挥。德宗时杨炎相,奏请归位,国库与 皇帝私库又分别开来。
五、其他收入
1.宣索、进俸、羡余 2.宫市 3.和籴
4.折籴和折税市草 5.屯田
6.卖官鬻爵
第五节 唐朝的财政支出
一、俸禄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社会保障支出
一、俸禄支出
• 唐自玄宗开元以后,冗官、冗吏不断增加,官吏队伍急剧膨 胀,官俸支出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 德宗建中二年,官俸支出几乎占财政支出的50%。 • 唐朝的官俸支出规模大,不在于官吏俸禄过厚,关键是冗官
编制的机构由户部的度支郎中负责汇总,地方则由节度使、都督府、都护 府、州户曹(司户)参军主管,县则由县令及所属司户佐主管籍账事宜。
1.具体内容
中国的财务制度是谁制成
中国的财务制度是谁制成一、中国财务制度的历史演变1. 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财务制度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存在着类似财政管理的制度。
夏代建立了国家财政制度,实行“徭役交易”、“买卖食等”等制度,这些制度为后来的财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秦始皇建立了殷墟国家,颁布了《秦律令》等法规,规定了赋税制度、邮驿制度等;汉代依照秦代的财政制度建立了“泉税”、“田赋”等税收制度,形成了大一统财政制度。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财政更趋完善。
隋代设立了国家财政部门,规定了赋税、赋役的具体制度和税率;唐代建立了“均田法”、“将相之法”,形成了“均贫富”的赋税制度。
4. 宋明清时期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
宋代设立三司,规定了赋税、盐铁专营等财政制度;明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实行“北方银”、“南方金”等不同货币体系;清代实行“均田法”、“吏民财务管理法”等制度,完善了中国的财税管理制度。
5. 近现代财政制度近现代的中国财政制度经历了明清时期的继承和改革,1950年后实施了计划经济体制,1980年代开始实施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基本的现代财政制度。
二、中国财务制度的体制机制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全国主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统一市场管理的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财政政策,统一规划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 财政部财政部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负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等财政管理工作,承担着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职责。
3.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征收、征管、征收法律监督等国家税务管理工作,保障国家税收的合法权益。
4.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金融机构监管等货币金融管理工作,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5. 国家审计署国家审计署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和行政机构的经济责任。
古代财政相关知识点总结
古代财政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财政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财政是指古代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及其管理活动的总称。
在古代社会,财政管理主要由君主和官员负责,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权和维持社会秩序。
古代财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财政管理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古代,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赋税、市场税收、专利税、关税等,而财政支出则主要用于官员薪酬、军队经费、道路修筑等方面。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权开始施行“亩产赋”的土地税制,并建立官僚体制,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随着封建天下的统一,汉代开始实行统一的赋税和货币制度,财政管理逐渐趋向规范和官僚化。
二、古代财政管理的特点1、以土地赋税为主在古代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经济资源,因此土地赋税成为古代财政管理的主要形式。
政府征收土地赋税来维持军队、官员和宫廷的开支,以维护统治者的权力。
而在农耕经济时期,土地赋税成本农民负担的主要来源,为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2、财政制度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多变,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会修改财政制度,以适应自己的政治需要。
这种不稳定性使得古代财政制度十分复杂,同时也使得财政收支不断发生变动。
例如,在汉代时期,由于军队经费的大量开支,导致赋税制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使得国家财政出现了一定的危机。
3、财政管理的官僚化古代财政管理主要依赖于官员的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逐渐形成了官僚体系。
官员通过税收征收、财政预算、账目核算等手段来进行财政管理,以维护君主的政治利益。
同时,也会利用财政权力来获取私利,严重损害国家财政。
4、财政支出的重农抑商倾向在古代社会,政府通常更加重视农业生产,在财政支出上会倾向于投入农耕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
同时,对商业和手工业则会给予较少的支持,这使得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古代财政管理的问题与变革1、财政制度出现危机在中国的历史上,多次出现了财政制度的危机,尤其是在战争频繁或者政治动荡的时期。
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
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财政,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但“财政”一词在我国的使用,则是近代的事情。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国用、国计、度支。
英文称作public finance(意为“公共财务)。
据考证,清朝光绪24年(1898年)在戊戍变法“明定国事”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政府文件最初使用“财政”一词。
光绪29年(1903年)清政府设财政处,整顿财政,为官方用财政名称之始。
从历史发展的时间和朝代来看,夏商周三代的财政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史料,尚不能作出表述。
古人有“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上》),表明夏商周有一定程度和规模的赋税和财政制度。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国家财政机构分两大系统:一是管收入的“地官司徒”系统;二是管支出的“天官冢宰”系统。
地官系统的财务机构又分有不同职能:有总司赋税之职者,如大司徒、小司徒;有分司赋税之职者,如载师、闾师、县师、遂人、遂师等;有司杂税及平衡财货之职者,如廛人和泉府。
天官系统的财务机构也分为不同职能:有总司财用之职者,如职内、职岁、职币;有专司会计之职者,如司会与司书。
天官和地官总理全国的土地、人口、赋役、支出、会计考核及贡纳等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这显然不是西周原有的制度,其中掺进了许多理想化的成份,但据此可以了解古代财政管理的大致轮廊。
到了秦汉时期,公私财政区分开来,即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各设机构,分别管理。
公私财政的划分,是秦汉以后财政的大致体制。
西汉属于国家的收入,包括田租、算斌、盐铁专卖、官田屯田收入、均输等,主要用于军费、俸禄、农田水利、抗恤赈济、水陆交通及教育等费用支出。
皇室和财政收入,即“私奉养”,主要来源于口斌、山泽园池的税收,酒税、关市税、贡纳、酎金等,用于皇室日常生活及宫廷所需之费用。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过程。
自古至今,经济财政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的变革和演变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开始,梳理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影响。
一、秦汉时期的财政制度秦朝统一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财政制度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秦朝的财政制度以征税为主,实行均田制,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并征收统一的赋税。
随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财政制度,并进行了一些调整。
汉朝采用了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的收益用于赋税,私田则由农民自主经营。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盐铁官,对盐和铁进行垄断经营,以此获取财政收入。
然而,由于汉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官员贪污,财政制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民不聊生。
二、唐宋时期的财政制度唐宋时期,中国的财政制度达到了较高水平。
唐代建立了完善的税收制度,主要依靠赋税和徭役来获取财政收入。
税收的基准以土地面积为标准,采用了一定的等级差别,使得富人和贫人之间的负担得以平衡。
宋代则进一步改进了财政制度,实施了均田制,并推行了一揽子改革方案,如完善了户籍制度、设立官员廉洁奖励制度等。
此外,宋代还增加了军队编制,对外贸易逐渐扩大,贸易税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
然而,由于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财政制度的复杂性上升,吏治腐败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明清时期的财政制度明清时期,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明朝建立了兵役户口制度和流民管理制度,通过逐户清查户口和实行劳动力征用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财政收入的来源。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财政制度,并加以细化和改进。
清朝采用了坐收渔利的方式,推行了多种税收形式,如地租、田赋、关税等。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四库全书的修撰和税赋调整等重要政策。
然而,清朝后期的财政危机逐渐加剧,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崩溃。
四、现代中国的财政制度近代以来,中国的财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财务制度的发展
中国财务制度的发展一、古代财政制度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根据不同朝代和政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古代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赋税制度、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制度。
赋税制度在古代中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赋税来筹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最早的商朝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财政制度,如征收赋税和收取贡品等。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已有了相对完善的赋税制度,并开始出现了以货币征税的制度,逐渐完善了财政制度。
货币制度也是古代财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也逐渐完善,从最初的贝壳货币到后来的金银铜钱,再到隋唐时期的开元通宝等,货币制度逐渐走向了规范化。
财政管理制度在古代也逐渐形成,如汉代已有设立三公九卿等官职来管理财政事务,这一制度在唐代更是进一步完善。
总的来说,古代财政制度在不同朝代和时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逐渐趋于规范和完善。
二、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财务制度在政治和经济上高度结合,政府掌控的财务权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受着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限制。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财政制度主要包括官田制度、均田制度和官员俸禄等。
官田制度是封建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财政制度,即将土地作为官员的待遇,并由政府来管理和分配。
均田制度则是通过对土地的均分来维护社会的平等和稳定。
官员俸禄制度则是通过给予官员一定的收入来维持其生活和执行职责。
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设立了增设了户部和宝源局等机构来管理财政事务,这一时期的财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三、近代财政制度近代中国的财政制度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财政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和调整。
在清朝末期,中国政府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如设立了海关、造币厂等机构,开始使用洋务货币等。
在民国时期,财政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中国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国民党军的军事委员会、中央财政部等机构,建立了新的财政机构和制度。
同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的财政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国家的需要。
古今中外财政制度简析
古今中外财政制度简析目录1.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2.中国当代财政制度3.外国财政制度发展简析一、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审计管理制度、储管理制度、漕运管理制度等有关财务行政的具体管理制度。
皇室控制下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审计管理制度。
中国在古代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溯及秦汉时期的上计管理制度,其本质是对官吏的考核,其中也含有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的因素。
各地方政府每年年终,要把一年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核实上报到郡,各郡汇总后上报中央政府。
大司农将这些上计簿册加以汇总分析,得出全国预算收支情况后向宰相报告。
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或因战乱,或因政权存在短暂,无法做到全面的预决算。
唐代不仅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而且比前代更为了严密。
唐前期,按规定预算每年造一次。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条载:“一岁一造籍账,三年一造户籍。
县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领焉。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鉴于每年编造一次预算过于麻烦和浪费,同时,为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防止官吏从中作弊,把预算中较稳定的项目编入“常行旨符”,不再每年编造,如有临时性项目,仍单独编造。
但安史之乱后,预算管理制度就难以坚持了。
唐代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没有严格划分,在收支系统地方财政包含在中央财政之内。
地方所征收的赋税收入,一般分为三部分,一为上供,即地方解交中央部分;二为送使,即地方解交诸道节度使,以充中央在各道的支出;三为留州,即留给本州自用部分。
但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原上解中央的各种赋税,多为节度使截留,“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
到了宋代,预算由三司或户部所属度支郎中和员外郎负责,凡定额的上供、专款存储、科买诸数、百官俸给、赏赐财物等,皆有计划。
度支郎中所作预算,是汇总各路财政收支以后,再综合赋税收支、军国用度、军需边备所需加以制定,报尚书省呈皇帝批准。
财力分配有上供、送使、留州之分。
上供钱财入皇室财政或国家财政,留州钱物留归地方财政,送使钱物则由转运使掌握以在本路各州之间加以调剂。
历代财政管理制度
历代财政管理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国家的财政活动,确保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并有效地运用资源,以保障国家的长期发展。
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经了数千年的变迁,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当今的现代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制度体系都对财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古代财政管理制度在古代社会,财政管理制度并不像现代国家那样完善。
在中国,自商朝开始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财政管理制度。
商朝实行了计划税收制度,以赋税和徭役的方式来征收财政收入。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财政管理制度逐渐加强,州、县、乡的税收管理机构开始建立,并实行了财政严格的区划管理制度。
隋唐时期,中国的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设立了“户部”来专门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
在财政收入方面,征收的税收项目也有所增加,包括石头、盐、酒、丝绢等商品的专卖、土地公归制度等。
至宋代,中国的财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财政收入和支出逐渐定型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法规,如赋税法、徭役法等,以保障财政的稳定和有序管理。
在古代欧洲社会,财政管理制度也逐渐成熟。
罗马帝国时期,财政管理制度有了全面的规划,设立了专门的财政部门来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
同时也规定了细致的税收制度,包括土地租、契税、人头税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罗马帝国的财政收支平衡和稳定。
2.近代财政管理制度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国家体制的形成,财政管理制度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欧洲在近代时期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的变革,财政管理制度也逐渐跟随着变化。
在西欧国家,封建领主与君主之间的税收纠纷日益加剧,民主制度的出现催生了新的财政管理制度的形成。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各国逐渐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制度,设立了“财政部”来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
英国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早在1640年,英国国会就通过了《盖大汉诺威法》(Grand Remonstrance Act),要求国王放弃对税收的绝对控制权,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英国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财政机构
中国历史上的财政机构周朝:天官中管理财政支出,地官中管理财政收入,“天官大宰”总揽财政权;“司会中大夫”主管收支核算;“地官大司徒”兼管税赋收入;“小宰中大夫”保管国库财务九府出纳牵制系统。
“宰夫”释考每月库物出入,“大府”职掌库藏,包括各库财物纳出与岁终总考收支。
不同的财物分库管理,由大府统一控制国库。
秦朝:九卿中的少府卿和治粟内史,少府卿负责宫廷皇室内部财政事务;治粟内史为国家财政收支主管部门,管理太仓和大内。
国家收入和皇室收入的各自分别。
西汉:汉武帝时增设水衡都尉负责收入,少府卿负责支出,两个部门共同掌管皇室库。
国库由大司农(治粟内史)负责,其中太仓掌粮谷贮藏,都内主管钱帛库藏出纳。
东汉:水衡都尉裁并于少府,撤销都内,少府中增设中藏府令集中管理库藏出纳事务。
魏晋南北朝:皇室库和国库无明确划分,财权集中于宫廷近待机构,皇帝通过尚书直接掌握整个财政活动,少府、大司农变为尚书节制下的两个负责库藏出纳的业务部门。
曹魏:尚书从少府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家财务的中枢。
尚书台设五曹尚书,度支尚书掌管的金部、比部,对财政进行统一管理。
少府与大司农成为度支尚书节制下分掌布帛与粮食的两个专业部门。
晋代:少府属官有左、右藏令,设置金部、比部。
东晋后库曹御史掌外左库、内左库。
北魏:国库机构改少府为太府卿,内库、地方府库开始行使职能。
南北朝:南朝萧梁则增置太府卿,北朝北齐太府寺统有左藏、右藏、黄藏。
隋朝:初期,太府寺统左藏、右藏、黄藏等署,皇室内库与国家府库混同于一个机构。
隋炀帝时期,太府寺成为专职的国库部门。
唐代:唐初少府所属诸署还隶太府。
唐太宗时复置少府监,后将民部改为户部,下设度支、金部、仓部四属。
宋代:宋初三司设有使、副使、判官等。
三司下有盐铁、度支、户部三个机构。
盐铁主要掌管国库收入,度支主要掌管支出,户部主管收发公文、帐籍,内部人员管理等。
元丰改革官制后户部掌握天下人户、土地、钱谷之政令、贡献、征役等事,所属机构包括度支、金部、和仓部。
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历程
一、起源与发展1. 古代财务管理制度的起源我国古代财务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开始进行简单的物质交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逐渐形成,财务管理开始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秦汉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秦汉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得到了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财务管理体制也逐渐完善。
汉代进一步发展了秦朝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了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收支和税收管理等。
3. 唐宋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唐宋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
唐朝设立了三司,即度支、户部、盐铁司,分别负责财政收支、户口管理和盐铁专卖。
宋朝进一步改革了财务管理体制,实行了“两税法”,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4. 明清时期的财务管理制度明清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逐渐趋于成熟。
明朝设立了户部、工部、兵部等六部,分别负责财政、工程、军事等事务。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如实行“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制度。
二、近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变革1. 晚清时期的财务管理改革晚清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解决这一问题,晚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财政总署、实行预算制度等。
2. 民国时期的财务管理改革民国时期,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继续改革。
北洋政府推行了财政改革,实行了财政预算制度,使国家财政逐步走向规范。
然而,由于战乱和腐败,民国时期的财务管理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3.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务管理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1950年,我国实行了统一财政制度,建立了国家预算体系。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财务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如推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实行税收制度改革等。
三、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1. 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如推行财政预算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国家财政安全。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早在《周礼》一书中就记述了周朝关于国家财政国库机构的组织状况,天官中的财务职责主要是支出,地官中的财务机关是收入,其格局大体是:1.总揽国家财政大权的“天官大宰”。
2.主管收支核算的会计之长“司会中大夫”。
3.地官大司徒兼管的赋税收入部门。
4.九府出纳牵制系统(职内、职币、大府、王府、内府、外府、臬府、天府、职金)。
5. 主管国库财物保管部门的“小宰中大夫”,具体事务由下属两个单位负责,第一是“宰夫”,释考每月库物出入,对后代审计很有影响。
第二是“大府”职掌库藏,包括各库财物纳出与岁终总考收支。
不同的财物分库管理,故太府又统管有玉府(王用珍宝)、内府(国用财物)、外府(国用钱币)、典丝、掌皮、司裘、酒正等,这种由大府统一控制的国库组织形式,对后世国库组织建设有着深刻影响。
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财政管理机构在九卿中有少府卿和治粟内史,少府卿“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主要是负责宫廷皇室内部的财政事务;治粟内史“掌谷货”,是国家财政收支主管部门,管理太仓和大内。
太仓负责粮谷的仓储出纳,大内负责钱帛器用的保管出纳,仓廪和库藏已初步形成两个互不相属的平行系统。
但少府卿职权甚重,超出了皇室财务的范畴,倍以控制国家财政,所以,国库还不可能形成独立而严密的组织机构。
当然,国家收入和皇室收入的各自分别,这是秦朝的首创,比起前代无疑是一个显著进步。
西汉沿袭秦制,皇室库与国库有时互守略域,但更多的时间是互相调拨使用。
在汉武帝时,增设水衡都尉负责收入,少府卿负责支出,两个部门共同掌管皇室库。
这样,使皇室财政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机能得到大大加强,有利于皇帝牢固地控制财权,保证了皇室费用。
而国库方面,由大司农(治粟内史)负责,其中太仓掌粮谷贮藏,都内主管钱帛库藏出纳,相当于秦之大内。
这两个自然属性不同的部门进一步的明确划分,给征收、运输、储藏、出纳、核算等管理都带来方便,有效地发挥了国库对经济进行调整和干预的职能。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也与时俱进,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货币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以及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
首先,古代中国的货币起源和发展。
在早期,物物交换是古代中国的主要交易方式,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物物交换变得不便且繁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代中国逐渐出现了原始的货币形式,如贝壳、布币和铜钱等。
其中,铜钱被广泛使用,并且在财产交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后来,由于对铜钱的需求增加,铸造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形态的铜钱,如小平钱、大平钱和开通钱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货币形式逐渐成为了古代中国最主要的交易媒介。
其次,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
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具有明确的制度和组织,整体上呈现出集中统一和规范有序的特点。
首先,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由官方机构负责,例如太庙和户部等。
太庙负责祭祀祖先和神明,管理天下的土地和财产,而户部则负责征收赋税和管理官府的预算。
其次,古代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土地税、赋税和天下粮仓的收入。
土地税是农民按照土地面积和产量向政府交纳的税费,赋税则是农民按照田亩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的税费。
天下粮仓是负责收储粮食以备不时之需的机构,通过对粮仓的管理和利用,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
最后,货币制度与财政管理在古代中国密切相关。
货币制度是财政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货币在财政收支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税和赋税,这些税费往往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和交纳。
货币的引入使得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和便利,方便了税费的征收和使用。
其次,货币也在财政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调控货币的发行量和利率等手段,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促进经济发展;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则可以适当减少货币的供应量,稳定物价和市场。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与财政管理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与财政管理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财政管理的国家,税收制度在其财政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变迁,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个方面。
直接税主要指征收地租和财产税,间接税则包括商税、关税、酒税等。
直接税是对个人或家庭直接征收的税款,而间接税则是对商品和服务征收的税款。
在古代中国,征收直接税的方式主要是土地制度。
根据地主贵族和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征收相应的土地租,并根据土地产出的大小来确定税额。
此外,财产税也是重要的直接税之一。
根据个人或家庭的财产状况,征收相应的财产税,以强化国家财政基础。
间接税在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商税是对商业活动征收的税款。
古代商业繁荣时期,商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商业征收税款,成为税收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税是对国际贸易征收的税款。
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关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而酒税则是对酒类产品征收的税款。
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酒的需求也使得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体系既有显著的优点,又存在一些问题。
税收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使得国家能够有效地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国家的发展和维持社会秩序。
同时,税收征缴也起到了分配财富的作用,通过税收的征收,国家能够对不同财富阶层进行合理的调节。
而且,税收制度也起到了调节经济的作用,通过改变税收的征收方式和税率,能够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调节,维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然而,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税收制度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使得人们容易遭受贪官污吏的侵害,财产遭受损失。
另一方面,税收征缴的不公平性使得社会不同阶层的经济负担不均衡,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此外,税收制度的过于依赖部分税种,如贸易税等,使得国家财政收入缺乏多样性,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货币制度以及财政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贸易时期,最早的货币是物物交换。
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采用金属作为中介手段来进行交换,形成了金属货币。
在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是贝壳、布币等,后来逐渐转化为青铜、银和金质的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封建时代和商业社会时代。
在封建时代,货币主要是由各个封建国家发行的,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封建色彩。
到了商业社会时代,货币开始流通于不同的地区并逐渐形成国家统一货币的制度。
二、古代货币制度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
以秦朝为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统一货币制度,铸造了“钱”的单位,并设置了铸钱官,实行铸钱的专营制度。
这标志着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即开始大规模铸造青铜货币,后来唐朝的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宋代开始发行纸银和纸钞,这些都是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也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在统一的货币制度下,国家掌握了货币发行的权力,也为财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三、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主要包括征税、赋役、财政制度和统计等。
在古代中国的官方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统治者对财政管理的重视。
在财政收入方面,古代中国主要通过征税和收取赋役来获取财政收入。
征税包括对土地、商业和个人财产征收税款,而赋役则是通过对农民的劳动进行强迫性的收取以获取财政收入。
古代中国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官员薪金、工程建设以及对天灾民生的救济等方面。
财政制度的建立使得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和有序,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政保障。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一、引言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与税收政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资源配置,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探讨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制度。
二、秦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秦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财政与税收制度的重要奠基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均田制”和“籍田制”等税制,这些措施为后世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朝还设立了官府财务机构,确保财政收入和开支的有效管理。
三、汉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财政与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时期。
汉朝实行的“井田制”和“税赋制”等税收政策,确保了税收的稳定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专门的财政机构,如太仆寺和少府寺等,来管理财政事务。
四、唐朝的财政与税收制度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也是财政与税收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唐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税收政策,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唐朝还系统地建立了财政机构,如户部和度支使等,来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
五、明清时期的财政与税收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财政与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的时期。
明朝实行的“一税制”和清朝实行的“户口调查制”等税收政策,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和财政管理的规范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还建立了专门的财政机构,如户部和礼部等,来加强财政管理的效果。
六、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制度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财政和税收制度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财政收入,使国家财务得以稳定。
同时,财政和税收制度也为国家提供了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的手段,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结论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从秦朝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财政与税收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为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古代的税收与财政管理
中国古代的税收与财政管理中国古代财政管理体系的建立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殷商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个古老的财政体制在不同朝代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税收和财政管理制度,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税种、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税收与财政管理。
一、税种古代中国的税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田赋和商税。
田赋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它是由农民交纳的一种农业税。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土地是财富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农民的土地征收税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财政手段。
商税则是在商业活动中征收的一种税收,主要包括对商品交易和商家利润等方面的税收。
除了田赋和商税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税种,如户口税、车辆税和工商税等。
二、税收制度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采用的是逐级累进的方式,即根据收入的多少按等级分别征税。
这种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税收的征收和管理主要由政府的财政部门负责,他们会设立相应机构来征收和管理税款,确保税收的有效征收和使用。
三、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分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个层面。
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税收征收和财政支出,由一个财政部门负责管理。
这个财政部门会根据国家的财政状况和需要制定年度财政预算,并监督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
地方财政则由各地的地方政府负责,他们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和需要,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并进行具体的财政管理。
在具体的财政管理中,古代中国采用了一个国库制度,即所有税收都会缴纳到国库中,然后由财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
这种国库制度为财政收支的透明和规范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避免了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此外,中央财政还会根据国家的需要向各地提供财政拨款,用于解决地方的紧缺财政问题。
总结中国古代的税收与财政管理体系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这个财政管理体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政权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国库归谁管理制度
古代国库归谁管理制度古代国库是国家重要的财政资源,管理国库的制度对于国家财政的稳定运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不同国家在管理国库的制度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总体上都是围绕着国家统一的财政管理原则展开的。
在大多数古代国家中,国库的管理主要归财政部门和内廷所属官员负责,他们负责国库的收支管理、记录、审核和监督等工作,以确保国家财政的运转。
在古代中国,国库的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国库管理以皇帝为核心,由宰相和财政者等高级官员共同管理。
财政者主要承担国库管理和财政监督的任务,他们负责财政报账、编制预算、审查开支等工作。
同时,内廷的侍从官员也参与到国库的管理中,他们负责具体的收支处理和记录等工作。
这种国库管理制度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的历史,直至明清时期仍然存在。
在古代中国的国库管理中,宰相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宰相作为国家的首席财政官员,在决策和政策制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他们负责起草预算、指导国库管理、监督财政收支等工作。
另外,宰相还要对各财政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督,以确保国库的正常运转和财政的稳定。
此外,内廷的官员也是国库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负责具体的收支处理和记录工作,包括审查账目、发放薪俸、处理经费等事务。
他们的工作对于国库的运作和国家财政的管理至关重要。
另外,在古代中国的国库管理中,运用严密的财政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以农业税和货币为主,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税收,以及以物资形式贡献给国家,以支持国家的开支。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财政的运作,并且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同时,在财政管理中,官员们还要运用各种财政手段,如征收关税、设立专业机构、控制物价等,来维护国库的财政安全和稳定。
除了中国,古代其他国家的国库管理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古代埃及,国库管理是由法老和官员共同管理的,法老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制定国库政策和掌握国库大权。
官员则负责具体的国库管理工作,包括收支记录、财务审计等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两处账簿记录并存于同一账簿之中.《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八条也做出与上相同的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一'号或者直接用红色数字体现".由上可见,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事实上,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电子数据的修改在技术上可不留痕迹,因而更需要对留有痕迹予以强调.反结账的错误做法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期末已经结账并编制企业会计报表之后,如果将其"反结账",则意味可以对该账月继续输入凭证数据,无论这些新凭证是否已经记账,都存在账表不一致的错误,而当根据其登账后的账簿重新编制报表,摆在人们面前的两张报表是绝不相同的.如果某一会计期反复操作结账与反结账,并生成相应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生成不言而喻是在搞数字游戏!进而言之,将"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同时使用,其后果更不堪设想:结账后可以再减去当月经济业务,账簿错误可以在原错误之处不留痕迹加以修改,而业已记账和编制报表的记账凭证在取消审核后又可对该记账凭证的电子数据不留痕迹地修改.承认这种逆操作的合法性,会给制假者提供机会,而对电算化内部会计控制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只顾及方便操作者而不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做法,还需要会计工作规范吗?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首先要评审,正说明会计软件必须遵守包括证,账,表等操作在内的工作规范之重要.本质上说,上述所有的逆操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对记账凭证库文件上的电子数据作不留痕迹的修改.事实上, 发现证,账错误而采用红字("一"号)更正法或补充登记法填制记账凭证,再据以登记账簿,会计报表,并不会给会计人员带来太多麻烦.无论是结账前作为当月凭证的更改,还是结账后作为下月的凭证的更改,对会计人员来说都是举手之劳,何况证,账的错误毕竟不会太多,因而不至于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综上所述,会计记账方法在电算化会计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环节,是现代会计管理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会计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会计记账方法在电算化会计中的应用.我国古代国家财政管理考证毕德静,李桂英,(齐齐哈尔市园林管理处,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1,\[中图分类号]F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3—0205—01财政,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但"财政"一词在我国的使用,则是近代的事情.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国用,国计,度支.英文称作publicfinance(意为"公共财务).据考证,清朝光绪24年(1898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事"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政府文件最初使用"财政"一词.光绪29年(1903年)清政府设财政处,整顿财政, 为官方用财政名称之始.从历史发展的时问和朝代来看,夏商周三代的财政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史料,尚不能作出表述.古人有"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的说法(《孟子? 滕文公上》),表明夏商周有一定程度和规模的赋税和财政制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国家财政机构分两大系统:一是管收入的"地官司徒"系统;二是管支出的"天官冢宰"系统.地官系统的财务机构又分有不同职能:有总司赋税之职者,如大司徒,小司徒;有分司赋税之职者,如载师,间师,县师,遂人,遂师等;有司杂税及平衡财货之职者,如廛人和泉府.天官系统的财务机构也分为不同职能:有总司财用之职者,如职内,职岁,职币;有专司会计之职者.如司会与司书. 天官和地官总理全国的土地,人口,赋役,支出,会计考核及贡纳等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这显然不是西周原有的制度,其中掺进了许多理想化的成份,但据此可以了解古代财政管理的大致轮廊.到了秦汉时期,公私财政区分开来,即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各设机构,分别管理.公私财政的划分,是秦汉以后财政的大致体制.西汉属于国家的收入,包括田租,算斌,盐铁专卖,官田屯田收入,均输等,主要用于军费,俸禄,农田水利,抗恤赈济,水陆交通及教育等费用支出.皇室和财政收入,即"私奉养",主要来源于口斌,山泽园池的税收,酒税,关市税,贡纳,酎金等,用于皇室日常生活及宫廷所需之费用.由于皇帝开支内容庞杂,项目繁多,故所需费用十分惊人.秦代管理国家财政的专职机关为"治粟内史",汉朝中后朝改为"大农令".东汉时改称"大农".管理皇室财政的机构有少府和水衡都尉.少府属官有太官,太医,汤官,乐府,东西织宝,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水衡都尉设立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专管帝室财政收入.东汉不设该职,统由少府掌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尚书,中书,门下三者逐渐代替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成为重要的立法行政机关.尚书省下的度支尚书取代了前代的大司农,成为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隋唐时问的三省六部制形成,由尚书省的户部(度支部)主管全国财政的制度,一直沿至明清.唐代的户部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个司.其中户部掌管田户赋役,贡纳之事;度支司管租赋,物产丰歉诸事;金部掌管库藏,度量衡之事;仓部掌仓廪和粮储之事.此外,刑部的比部司则负责"句考内外钱谷出纳",即对财政上的收支进行稽核和监督,就是财政审计机关.宋代的财政机关,在宋神宗元丰年问前后有所变化.元丰前,由三司使总领天下财赋.三司使又称计省,通管盐铁, 一2O5一度支和户部三个部分.三司命名与宰相,枢密院鼎足而立, 形成财政,民政,军政三权分立局面.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将三司使的部分财权改归宰相掌管.元丰以后,罢三司使,把三司使的职权大部分重新移归户部.明清两代的最高财务行政机构为户部,掌管天下户口,土地簿籍,并统理一切经费的支出.户部为内阁六部之一, 其长官为尚书,掌全国户口,田赋方面的政令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部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征收等等,协助尚书工作.户部下属十三司,各按省份职掌各省民赋,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及各仓盐课钞关等事.明代户部下设都转运使负责盐政;宝钞按举司负责钱钞的铸制;总督仓场负责在京及通州等处粮储事宜.清代对若干重要财务,也设有专门的财务官吏,如以"漕运总督"专掌漕运;"巡视盐政"专掌盐政等等.通过上述我国历代财政管理方面的简单了解,可以看出有这样几项很有特色的财政制度:一是确立"量人制出"的财政原则.量人制出,为古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传说该原则确立于夏商周三代.其基本精神是根据收入的规模来确定财政支出的数额.这一原则对我们现今的财政制度仍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鼍人制出"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粮食生产的丰欠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气候的变化.因此,财政支出的安排,只能是在通过政治强力已经取得实物的基础上,即在财政收入已经实现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当然,"量人制出"的原则,有时也会被"量人制出"的制税原则所取代,如唐代的两税法,就规定了"量人制出"的财政原则.二是预决算和会计制度.据考证,预决算制度可能萌芽于三代.预算制度的最高原则即是"量人制出.《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司会"一职,即为一国总会计,主天下大计,编制总预算,秦汉时期亦有此制度.汉代对上计十分重视,上计不实,弄虚作假者免官.唐初预算初为数年一次,"每岁一造计账"(《唐六典》卷三).此后,宋元明清等各朝都有规模不同的预决算制度.与此相关联的会计制度也随之发展起来, 出现了"会计录"."会计录"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编撰的《元和国计簿》,上面登载了全国的户口数,州县数, 岁出人数,官员养兵数等,成为后代"会计录的蓝本.宋以后,对会计制度十分重视,几乎每个朝代都编制了"会计录".会计制度不仅是了解各年财政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朝廷监督国家支出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三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央高度集权,因此,与现今的财政制度不同.基本上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分,一切财政,理论上都属中央,由中央的司农或户部统管.这表明各地的赋税收入和经费开支必须向中央汇报, 由中央统一筹划.中央可以向地方派出财政官员负责监督和征收财赋,赋税的征发由中央统一规定等.然而,在实际上,地方常常不服中央管辖,中央对地方鞭长莫及,便只好是分割财政.但从总体看,归中央总理还是封建财政的主流.一2O6一电子商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李琳娜(齐齐哈尔市环境卫生管理处,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9—2234(2007)03—0206—0l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将发生一场全方位,根本性的革命.会计发展经历着由传统会计到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飞跃.而作为与会计有"血缘关系"的审计,也经历了从传统审计到审计电算化的发展.如何面对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是审计人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电子商务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实现电子商务以后,审计的监督职能虽没有改变,但审计的内容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电子商务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对交易事项的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安全可靠,这是传统审计所没有的;其次,由于电子商务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再对它进行修改优化,要比在系统设计阶段对它改过困难得多,代价也昂贵得多.因此,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应有作者简介.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提请开发人员注意并监督审查下列问题:(1)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用户商务活动的需要;(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贸易法规;(3)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发现无意的差错或有意的舞弊;(4)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保证了系统的可审性;(5)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6)系统的文档资料是否全面,完整.二,电子商务对审计方法与技术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大量的证据都存储在肉眼不可见的磁性介质上,对这些证据,审计人员只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查,即把计算机当作基本的审计工具使用,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审计时.单机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方法有的已不适用.这主要表现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审计时,所有测试都必须在不改变数据库或记录的要件下设计具体的测试方法.由于网络系统的持续运行,使得审计人员很难让其在某一特定时问停下来接受大规模的测试,如果测试会改变数据记录,就意味着审计人员给系统带来差错.当然,可以设计能够纠正差错的测试程序,但是被审单位是否允许这种改变记录的方法,令人怀疑.同时由于系统实时的特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