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摘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学校教育功利主义和学校人文氛围缺失等外部因素导致大学生对人文教育认识具有偏见性,同时大学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大学生缺乏开拓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通过继承中国古代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人文精神教育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构建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型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提升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实现人生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标签:人文素养;教育;大学生;高校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和谐的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公民人文素质素养的提高。

人文素养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

高校教育不能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否,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如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因此,高校在教书育人中要注重培育学生传承优良的人文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开拓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一、人文素养教育范畴人文素养教育,是指人的文化、修养教育。

其包括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的传承,也包括了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形成。

1.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分析(1)重理轻文,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具有偏见性。

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具体,提高的途径并不明确,但是他们都普遍认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今后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大学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很高,但同时更容易忽视对人文素养等其他方面的塑造,使学生对如何提高综合素养了解不够。

尤其理科生表现明显,理工科高等教育被一些大学生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寻求谋生或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

(2)重利轻修,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发展经济以期国家富强,并在技术层面上追赶西方国家,人们开始对科学顶礼膜拜并将它抬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在科技,在理工科,而文科却成为了“餐后甜点”。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下面是由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范文,更多优秀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范文一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质上是把文化软实力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文化是软实力资源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而人文素养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主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

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法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法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法的研究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

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涵盖着人文知识、艺术修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高校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着不少问题,研究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面狭窄。

很多大学生只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甚少,造成了知识的片面化和狭隘化。

2.缺乏文化自信。

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国家文化和传统文化了解不足,面对外部文化时,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道德观念淡化。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一些大学生在道德上出现了偏差和淡化,缺乏对于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的把握。

4.社会实践能力弱。

很多大学生将时间都用于学习本科知识,对于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够,导致人文素养的欠缺。

综合上述种种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文素养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亟需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提升。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方法1.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课程高校应该开设一批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伦理、宗教等多领域的人文素养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化、世界文明史、西方哲学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这些课程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传授和呈现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加强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艺术活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现实社会中去,多感受社会的温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3.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应该树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念,多读一些人文、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不断锤炼自己的情操和人文素养。

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人文教育是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等能力。

然而,大学人文教育在当前社会中遭遇了种种挑战。

因此,本篇文章将对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作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素养是人们应对当代复杂社会的必要素质之一,但是,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人文教育,这是因为当前高校教育系统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以下是当前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一、大学自身教育质量存在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人数急剧增加,但大学教育质量并没有跟上。

许多教师不够专业化,课程缺乏实际应用,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使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实用性缺失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养等。

但是,如果人文教育不能引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不具备实用性,那么人文教育就失去了学生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传统思维方式仍然占主导在当前的人文教育中,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这种思维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复杂的时代变化。

针对上述问题,探讨下面一些对策:一、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大学必须雇佣高素质、具有研究能力和教育水平的教授,吸引具有激情和热情的教师,这是提高大学人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人文教育课程改革应加强人文教育课程的实用性,要求人文课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此外,应增加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三、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引入当前时代变幻无常,各种复杂的问题都需要多角度思维方式的解决。

因此,大学应主动引入多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创新。

结论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人文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本文针对大学人文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三个对策,并希望这些对策能引起大家的重视,进一步促进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与思考一、前言当代社会的发展中,科技和人文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标志。

科技的发展主要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探索,而人文信息则是为了探索个人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发展,追求的是思想道方面的进步。

虽然两者是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二者的关系却是相互发展相辅相成的。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风气逐渐发展成功利主义为主导的实干型社会,相对于此,对于人文精神的相关重视程度逐渐下滑。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军,是富有朝气的青年群体,肩负着我国未来的发展使命。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校园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尤其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入侵校园,使得很多大学生往往更加看重自身的文化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往往忽略了人文发展的重要性,甚至会导致重理轻文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笔者身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进一步强人文主义精神塑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一)理想层面的缺失从目前的大学生,理想层面的追求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信仰。

很多人显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专注于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很多人往往急功近利,虽然胸怀大志,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停留在嘴上,认为自己改变不了世界。

(二)知识层面的缺失在知识层面上,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业有较高的关注度。

但是对人为社科领域的知识了解甚少。

尤其是相对于历史学,哲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甚至轻视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

平时在生活中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聊天和游戏上很少关注于优秀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三)能力层面的缺失很多大学生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性格孤僻,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也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他们判断事物的标准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往往不能换位思考。

(四)修养层面的缺失。

另外一方面就是道德修养上的确实很多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的储备较为丰富,但是在为人处事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

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

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第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如今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提倡的是专才教育,关注工具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实用性,从而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培养。

例如:理工科学生往往逻辑能力强但思维能力差;专业技术过硬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学识广泛但缺乏艺术欣赏力;具有社会竞争力但欠缺为人处世之道……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严重影响了理工科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因此,加强当今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是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在当今社会,人文素质的含义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

2理解人文思想。

3掌握人文方法。

4遵循人文精神。

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

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1]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研究的方式及基本成果为了能更直接清晰地了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笔者针对江苏工业学院理工科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同学展开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网络调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参与学生1206,调查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51.3%,女生占48.7%,参与者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因此具有相对的普遍性。

问卷内容涉及文学、历史、道德意识、学习意识等内容。

题目类型分为单选和多选两种。

根据调查结果得到如下结论:(一)人文素质教学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学生缺少文化素养他们对于人文的接触普遍还是仅限学校教育,只有27.27%的同学在问卷调查中能正确回答《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对人才定义中的应有之意。

解决当下高校人文素质薄弱的问题应着眼于在理念层面加深认识,在实践层面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实路径,在评价机制上淡化功利,注重内涵予以保障。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人文素质教育也应是新形势下对人才定义的应有之意。

高等教育绝不是仅仅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而是必须要承担社会职能全面的人,即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并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具。

落实到实践层面,高校旨在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也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人才。

1、人文素质教育概述得益于历史文化传统,西方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重视教育特别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想就已经在亚里士多德的《论政治》当中鲜明地提了出来。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国外教育发达国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

例如美国作为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人文精神已经根植于其教育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学术上,倡导自由中立;在办学上,讲求兼容并包;在学生培养上,注重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培育和个体对生命高度的尊重。

国内人文素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指导体系,在实践层面尚未凝结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薄弱,亟待解决。

归结到现实层面:即重理轻文。

正如学者们形成的共识:“人文危机首先表现在人文学术活动‘不景气’,人文学术的内在生命力正在枯竭。

工具理性泛滥无归,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人文学术也渐渐失去了给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的作用,而不得不应付要它自身实用化的压力”。

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对策

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对策

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对策【摘要】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在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其现状存在一定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探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同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进行教育改革。

对策建议包括加强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动学校与社会资源互动。

教育改革方向则应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论指出要重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展望未来应着力解决问题意识,建议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

这些措施和建议有望有效改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提升他们在社会中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问题、原因、对策、教育改革、培养、观点、未来、落实。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具备的道德、伦理、文化修养以及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在不断提升,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深入分析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质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良好品质以及文化修养,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交往中拥有更好的表现。

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1.2 问题意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引言:“问题意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科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较为欠缺,缺乏对于人类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甚至存在一些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误区和偏见。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现状与建议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现状与建议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现状与建议【摘要】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存在着人文素养教育较为薄弱、单一的情况。

本文将从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改进建议和推动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结论中,强调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改进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与讨论,旨在引起广大理工科院校师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关注,促进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意义、现状、问题、建议、推动措施、总结、改进、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背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背景是指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他们具备广阔的人文视野、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理工科院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人文素养教育在理工科院校中备受关注和重视,成为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和情感力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只有不断完善人文素养教育,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一技之长,多才多艺”,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1.2 阐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人文素养教育是理工科院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附加的修饰,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当今社会,理工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与此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出来。

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技术知识。

技术的发展需要与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相结合,只有通过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把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建设中。

大学生人文素养与提升

大学生人文素养与提升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现状与提升方法何为认为素养?“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

“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

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但是在如今的中国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却越来越越缺乏人文素养。

大学既要承担“专业教育”的使命,又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使命。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没落是一个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社会各界已普遍认识到提升理工类高校、特别是理工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诸多措施,然而所取得成效并不十分理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提升理工类高校人文素养问题的认识依然不够深透,未真正意识到其对于民族文化素质、人的全面发展及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重要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欠规范,技固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及对人文专业发展重视不够等,是其中颇为值得关注的原因。

只要树立正确理念,进一步实施有效措施,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一定能步入坦途。

对于我们每个大学生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从而适应如今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呢?首先我们应从书本中汲取人文精华,拓展知识面,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学,应该基本了解中国近代简史,从中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通过热血奋斗换来的,要怀着一颗感恩,热忱的心去面对生活,从而使自己端正自我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

同时,作为大学生还应该经常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动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或者享乐中。

只有认清本国国情,了解世情党情,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分析与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分析与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分析与对策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一种理性觉识。

它包括对人生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

曾经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被人们普遍认同为是少数派的“精神贵族”、“知识精英”。

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已经悄然开始了嬗变。

社会上对大学生有了“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等的不良评价,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危机目前,我国很多的学者、教授认识到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的危机。

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1.1.1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人文知识学习。

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把考证、考研作为唯一的目标,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被很多学生忽视。

有关大学生学习取向的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专业课之外,最想学习的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实用技能等实用知识。

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受重视,21.16%的文科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在大学生的课余学习中,文科学生不钟情于“文”,而大多数理科生对于人文知识更是“敬而远之”,甚至是极力避免。

1.1.2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迷失。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导人们去发现人生的真谛,形成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新的学说、观念大量涌入。

人们的价值取向伴随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立体化的情状,传统价值观破灭和新信仰缺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迷失。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学生的人文素养 。 关键 词 : 大学 生 人 文素养 大学语 文 现状分析 拓展 对策
19 年 , 9 9 中共 中 央 、 务 院 印 发 了 《 共 中 央 、 务 院 关 国 中 国
试非常 热衷 。 ( ) 文情感冷 漠 , 二 人 自我 中心 意识 强 烈 。 不论 是 面 对老 师 , 是面 对 同学 , 少 大学 生 都 很冷 还 不
于 深化 教育改 革 全面 推进 素质 教 育 的决 定 》 把 “ , 普遍 提 高 大学 生 的人 文素养 和科学 素质 ” 作为高 等教育 的主要 目标 。 提 高大学 生的人文 素质 .是高 等 院校深化 教育改 革一项 十 分 复杂而 艰辛 的系统 工程 , 必须 各方 面通力合 作 , 持之 以恒 地进行 。文章就 当代 大学生人 文素 养 的现 状与 拓展对策 这
状 , 过 精 选 教 材 , 学地 编排 教 学 内容 ; 学 安 排 教 学 程 序 , 通 科 科 引导 学 生 阅读 经 典 ; 师 转 变教 学理 念 , 善 教 学 方 法 , 发 学 教 改 激
生的学 习兴趣 , 高教 学效率 ; 提 改善 传统评价 办法 , 建立激励 评价机制 等措施 , 充分发挥 大学语 文的人 文优 势 , 大地提 升 大 极
不会替 他人着想 。
问题进行 重点探讨 。


人 文素 养 的 内涵
“ 文” 词, 人 一 最早 见 于公 元前 1 世 纪 的《 易 》 易 ・ 1 周 。《
贲 ・ 辞》 “ 彖 云:刚柔交 错 , 文也 。文 明 以止 , 文也 。观 乎 天 人 天文 , 以察 时 变 ; 乎 人 文 , 观 以化 成 天下 。” 史 学 家张 岂 历 之对 中华传 统 文化 中蕴 含 的人 文 精神 有 如 下概 括 :一 是 人 文化 成— — 文 明之 初 的创 造 精 神 :二 是 刚柔 相 济— — 穷 本探 源 的辩证 精 神 :三 是 究 天人 之 际—— 天 人 关 系 的 艰 苦探 索 精 神 ;四是 厚德 载 物—— 人 格 养 成 的道 德人 文 精神 ; 五是 和 而不 同— — 博采 众 家 之 长 的文 化会 通 精 神 ; 六 是 经 世致 用—— 以天 下 为 己任 的责 任精 神 。而 今 我们 所谈 的人文 素养 不 等 同于古 典 的人 文素 养 。一个现 代 人 , 要形 成 良好 的人 文 素养 ,不仅 仅 要从 传 统 文 化 中 吸收养 料 .更 有 赖 于对 现 代科 学 技术 和现 代人 文 艺 术 的 了解 与 把 握 。人 文 素养 是 由知 识 、 能力 、 念 、 感 、 志等 多种 观 情 意 因素 综合 而 成 的一 个 人 的 内在 品质 ,表现 为 一个 人 的品 格 、 质 、 养 , 要 包括 人 文知 识 、 文 情 感 、 文 价 值 气 修 主 人 人 等方 面 。

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

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

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新时代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需要通过美育教学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针对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展开讨论。

一、加强美育教学理念的建设美育教学是一种符合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美育教学理念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建设和加强。

需要加强对美育教学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美育教学观念,明确美育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中的重要作用。

要加强美育教学的实践探索,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不断探索适合新时代的美育教学理念。

重视对美育教学案例的总结和分享,促进美育教学实践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多元化的美育教学内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多样化的美育教学内容来支撑。

在美育教学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融合,注重汇聚多元化的美育资源。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应当注重当代艺术的引入,结合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设计多样化的美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还可以邀请艺术家、文化名人等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促进学生对当代艺术的深入了解和体验。

美育教学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美育教学中,应当通过实践环节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主动参与,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沟通能力,如组织美术展览、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的魅力。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参加社区服务、文化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增强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感悟。

高校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改善措施

高校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改善措施

试论高校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改善措施摘要:在高校实行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且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本文试图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入手,探索其重要性,进而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借鉴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方法与理念;丰富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形式;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人文关怀等方面探寻实现该教育可以采取的措施及途径,为人文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承担起促进和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文素养;现状及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16-03人文素养教育是高校教育在现代语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我们不可小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和价值,这就像不能低估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一样。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社会在发展,生活在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忽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或逐渐剔除、或降低标准、或听之任之,势必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困境,影响教学质量。

(一)民族精神逐渐淡化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积淀中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的心理追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淡化或弱化,是一个不用申辩的事实,即便是民族感很强的大学生在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和领悟上也普遍存在着偏差和肤浅。

”的确,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商业化、思想自由化、行为世俗化、生活优裕化的全球发展趋势下,很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对传统文化(诸如国画、书法、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等)没有兴趣等。

其实这不仅仅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缺失,究其原因,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未处理好传统文化本身的缺失、代际文化的断层,中西文化的冲撞等问题才是主要原因。

人文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人文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人文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

在当今社会,人文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压力大、人文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高等。

本文将探讨人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1学生学习压力大当今社会,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参与人文教育课程。

1.2人文课程缺乏吸引力相比其他学科,人文课程常常被认为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学生不愿意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教育的效果不佳。

1.3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高现代社会的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高,对文学、历史等学科不敬重。

二、解决方案2.1调整学校课程设置要解决学生学习压力大的问题,学校可以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

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并适当安排人文教育课程。

2.2优化人文课程内容为了解决人文课程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学校可以优化课程内容,引入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参与度。

2.3增加人文教育投入为了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学校可以增加对人文教育的投入。

可以组织文化节、读书活动等,增加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感受。

2.4家庭教育配合除了学校的努力,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起,多沟通、多分享,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人文教育的魅力。

2.5社会各界支持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支持人文教育。

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关注。

三、具体措施3.1进行课程调整学校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适当安排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验人文教育的魅力。

3.2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学校可以组织课程改革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一起研究优化人文课程的内容,增加人文课程的吸引力。

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

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

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应当具备全面发展的素养,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目前一些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表现在对文化传统的了解不深、对人文艺术的欣赏能力有限、对社会人文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刻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注重美育教学,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审视世界,提升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只有通过有效的美育教学,才能让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具备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在新时代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审美能力、缺乏综合素养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进步。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当前美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与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加强美育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新时代下如何通过美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缺乏对人文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文旨在研究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如何通过美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人文素质教育则被认为是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义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包括道德、思想、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素质。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1.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如实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

2.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也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学校中开展文艺、文化、体育、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等。

3.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和教育理念,能够启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1. 在教育中注重道德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道德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道德方面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育应该传达出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和谐性的道德观念。

2. 在教育中注重科学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育场所还应该普及科学文化常识,促进学生对科学文化的认识。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创新意识。

3. 在教育中注重真实体验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开展真实体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校要加强语言、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教学,并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实验等方式,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学科的魅力。

4. 在教育中注重优秀文化传承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优秀文化传承更是非常重要的。

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文学类教学、文化遗产的传承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在现有教育体制中,被越来越多地重视。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从多个方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当前大学人文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课程设置单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等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将首先梳理大学人文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明确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包括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学生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剖析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学科边缘化、教育功利化、文化传承断裂等。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推动其走向更加全面、深入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广泛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二、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教育逐渐走向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当前,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困境。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很多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一些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

一些课程内容陈旧,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新趋势,导致学生对人文教育缺乏兴趣和动力。

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来看,大学人文教育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和实践性。

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得人文教育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再次,从教育环境的角度来看,大学人文教育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支持。

在一些大学中,人文精神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倡导,导致校园文化氛围淡漠,缺乏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解决思路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解决思路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解决思路分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密。

我国社会正不断接收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文化。

当代的大学生也在整个接收过程中强化了功利性和物质性的追求,弱化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要求,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文化底蕴继续深化的主要制约。

因此,加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从概念、现状分析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阐述,希望大学生、高等学校及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人文素质高等教育解决办法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概念1、素质目前理论界关于素质有三种界定。

一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界定,指人由先天遗传而得到的品质。

它为后天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一般的界定,指人的修养和素养;三是教育学的界定,即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

其中第三种界定为理论界所普遍认同。

这种解释承认人的素质有天赋条件,更有教育、社会文化和实践等后天教化的影响;同时强调素质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内化过程,素质一旦养成,将长期起作用。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责任感、思维方式、创新精神、人格意识等。

2、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就是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

素质的重要特征是后天的习得性和发展性。

人文素质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所体现出的成果。

包括语言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以宏扬人文精神为目的,是一种“做人”的教育,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摘要:培育既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又具有良好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

然而,现阶段由于实用理性的过分张扬,使得中国大学人文素养教育普遍处于一种被忽略状态。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建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网络平台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等手段切实改变当前大学教育的弊端,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74-03人文素养教育,“简言之,就是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1]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本来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然而自20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理性的高扬,人们对科技的崇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与此同时,人们的主体意识却在逐步弱化,以至于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开始日益尖锐地凸显出来。

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顶层,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教育对此类社会问题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大多数教育者在育“才”的同时却忽略了育“人”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此,了解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并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为了详细说明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首先,请看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的一个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5份。

从问卷的难易程度、发放比例到学生回答的真实性、数据统计的结果看,此次调查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一、人文知识掌握了解情况在问卷中,设计了7道题目来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及相关能力,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

对艺术文化方面的考察(非艺术系学生参与)最让人担忧,只有5%左右的同学表示了解,绝大多数的同学表示略有所知,还有相当一部分基本一无所知。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艺术文化的了解最为薄弱,很多学生在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可以说在整个人文素质教育中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这也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

历史哲学方面(非历史哲学系学生参与),当被问及是否阅读过二十四史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有超过半数同学表示没有读过,30%的同学对此不感兴趣,只有12%的同学表示阅读过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大学均设置了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课程,但同学们明显缺乏学习的热情,对有关历史哲学方面的课程兴趣度低。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及熟悉程度(非中文系学生参与),设计了三道选择题,要求大学生将文学作品与作者相对应,作品的选取涉及古今中外的名著。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这道题得到满分,说明这些同学有比较广泛的阅读面,其余同学多数是错1到2题,错误主要集中在古代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上。

现当代文学由于距离较近,阅读上较少障碍,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了解相应比对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多些。

附表: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令人担忧,文史哲尤其是艺术方面的知识积累相当薄弱,无法适应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2.人文修养、价值观方面个人的人文修养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日常行为和价值观念上,因此,通过对当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调查,可以比较充分地了解这一群体的人文素养情况。

二、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及价值观的调查个人的人文修养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其日常行为和价值观念上,因此,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日常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调查,可以比较充分地了解这一群体的人文素养情况。

从以上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社会责任担当、人生理想的选择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只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能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90%左右的学生从没参与过志愿者活动,33%的学生将个人理想置于社会理想之上,且大多数人都选择追求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因此,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采取措施如下(一)创新课程体系,多渠道实施人文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在大学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落实首先也应通过教学来实现。

有专家指出,在大专院校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在学校课程机构中所占比重应不应低于l/3[2],但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高校人文课程总体不足1/5,所以各类大学都应该适应高教发展的需要,广泛增设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学科课程,这也正是发达国家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早在1978年公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中就明确规定,全体学生要学习“人文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国外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课,这些课程约占总课程学分的1/3[2]。

但现阶段,由于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理念,所以追求人才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也成为其显著特点。

在这类院校中,要想真正让人文素养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依托已有的文科学科,将一系列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允许并倡导理工科学生选修人文学科课程,进行通识教育。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语文”的必修课,另一方面,鼓励中文、历史、艺术系老师开设全校范围内的“公选课”,如“戏剧影视文学研究”、“中国新诗研究”、“桂东南民间音乐研究”等等。

通过这些人文课程的开设,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拓展了他们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发展。

除了通识课程的设置外,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也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社会广泛需求的是,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努力挖掘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并把它们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去,从而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会与整合。

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讲解本学科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介绍学科发展过程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展望学科领域内技术的应用前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技术价值观。

‘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3]从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建构良好的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他的著作《民主和教育》中指出:“社会环境无意识、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

”[4]大学校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精神环境。

一般而言,每所大学因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民情风俗的不同而具有独异的个性,这种个性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她怀抱中得每一个学子,因此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

为了发挥客观环境润物无声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现。

例如,在校园的建筑设计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上,应尽量经典、健康、昂扬,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像清华大学的校训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此不懈奋斗。

此外,很多师范类院校中的孔子塑像,也默默地强化着师范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格素养。

在亭台楼榭这些基本的硬件环境之外,校园的文化社团和文化讲座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两条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台、宣传栏、警示牌宣传“八荣八耻”、“中国梦”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营造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同时,对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文化社团或文化活动,譬如“文学社”、“英语角”、“舞蹈队”等,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并从中锻炼自己。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有益补充,除了利用本身的文化社团这些资源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形式多样的人文讲坛,启迪学生思维,提升整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品位。

如北京大学开展的“中华之光系列讲座”、“艺术教育精品系列讲座”、“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系列讲座”;华中理工大学自1994年起,邀请杨振宁、钱学森、季羡林、杨叔子等海内外著名学者登上人文讲坛,连续举办了400多期精彩的人文讲座,并于1996年出版了被誉为“重塑中国大学人文精神之力作”的《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以及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浙江人文大讲堂”等都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在校园传为佳话[5]。

(三)利用网络平台,为人文教育提供新途径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教育已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2010年7月提供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普及率达到31.8%,手机网民则增至2.77亿人,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而庞大的网民规模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高达30.7%。

活跃在互联网上的25岁以下的青年网民中,大学生又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6]。

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它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急需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媒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及影响传播。

教师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因此以良好的职业形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将本校优秀教师和外校名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出来,用名家的人文素养感染激励学生。

例如,全国百家名师桑新民的授课实况就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典范,他在讲课中穿插文学、历史、摄影、艺术知识,多媒体课件中链接电子大百科全书及各种乐器的演奏等,他风趣的语言魅力,丰厚的文化底蕴,互动的课堂形式,美观的多媒体课件,配乐诗朗诵和摄影图片展,形成了他独特的教学艺术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文学和艺术的熏陶,激发了学生自觉培养人文素养的意识和兴趣[7]。

二是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增强他们的辨识力和自控力。

了解网络方能最好的运用网络,所以有必要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讲授媒介的基本性质、功能、特征,让他们具备甄别网络信息的最起码的能力。

第三是教育工作者应尽快地建设好校园网络系统,屏蔽网络上一些乱七八糟的、负面的信息,尽量为广大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思想文化导向,以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大学生的成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网络媒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肩负重大责任。

我们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担负起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任务,以更加强烈的自信把握好网络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来落实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各项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