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二)
传染病流行病学(二)引言概述: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传播规律的科学,它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相关内容,包括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传染病的风险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正文:1.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 食物和水源传播: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霍乱、痢疾等。
- 虫媒传播:通过昆虫、蜱、蚊子等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传播,如肝炎、 HIV/AIDS 等。
2. 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爆发:指在特定地区和时期内出现大规模集中性疫情,如SARS。
- 流行:指传染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并传播,如伤寒、结核病等。
- 爆发和流行的因素: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环境条件等。
3. 传染病的风险因素:- 人群密度和流动性:人群密集和频繁的流动容易导致传染病的传播扩散。
- 生活条件和卫生水平:生活环境差、卫生设施不完善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 动物和人类接触:与野生动物或家畜密切接触会增加传染病暴发的风险。
- 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下,传染病易传播,如震灾后的霍乱。
4.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疫苗接种: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 隔离措施:将感染者隔离开来,阻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卫生教育:加强公众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个人和社区的卫生意识。
- 环境卫生控制: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减少病原体的生存和传播机会。
- 健康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5.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病例调查:通过调查病例,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传播途径和相关因素。
- 人群调查:对特定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人群特征和暴露情况,探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 应用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对传染病的传播进行预测和模拟,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学
四、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 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
Company Logo
中国近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布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发病数 7 2 1 1 2 3 8
死亡数 4 1 1 1 2 1 6
Company Logo
2. 2009年甲型H1N1流感
• 2009年3月 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
我国结核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B/HIV)双重感染患者约2万;每年新发耐多药肺结核 (MDR-TB)患者约10万人
与2000年相比,2010年活动性、涂阳和菌阳肺结核患病率分别下降1.5%、60.9%和44.9%,年 递减率分别为0.2%、9%和5.8%。肺结核死亡率下降55.7%,年递减率为7.8%。
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 传染病流行病学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主要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
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
4
•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
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 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1. H5N1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 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 病,并且推测这一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演变为能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 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实行甲类管 理,即一旦发生疫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很全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一、名词解释:1、病因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充分病因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3、病因网模型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4、求同法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5、求异法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6、同异并用法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7、共变法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剩余法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风险评估分析
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风险评估分析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与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风险评估进行详细分析。
一、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季节性变化。
1. 感染源支原体是一种细菌类微生物,可通过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体液传播。
其在患者呼吸道的沉积时间较长,容易形成慢性感染源。
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患者是主要的感染源,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播源。
2. 传播途径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支原体的飞沫,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就有可能感染。
此外,接触含有支原体的污染物或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
3. 易感人群支原体肺炎在全年各个季节均可发生,但冬季和早春季节常见的流行情况更为突出。
易感人群主要包括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较低的病患者。
由于这些人群的抵抗力较弱,因此更容易感染支原体。
二、支原体肺炎的风险评估针对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我们还需要对该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
1. 疫情监测针对支原体肺炎的预防与控制,疫情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监测支原体肺炎的病例报告和流行趋势,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蔓延。
同时,及时收集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高危人群筛查在支原体肺炎的风险评估中,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针对易感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较低的病患者,可采取定期体检和呼吸道标本检测等方式,早期发现病例,及时实施隔离和治疗。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支原体肺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是降低疫情风险的关键。
在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和社交媒体等,向公众传达正确的预防知识和行为规范。
4. 强化卫生管理支原体肺炎的预防控制需要加强卫生管理工作。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跨国传播的问题
跨境动物疫病的传播
野生动物贸易和跨境旅游等导致跨境动物疫病的传播,如禽流感、非洲猪瘟等。
国际合作与监管不足
部分国家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存在国际合作不足和监管不力的问题。
传染病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传染病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相关,如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愈后评估等。
应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
传染病流行病学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
疫苗研发和应用
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
跨学科交叉融合
06
传染病流行病学应用前景
针对特定传染病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如隔离措施、社交距离等。
对公共卫生政策进行评估,确保其针对目标人群,并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02
时间分布
研究传染病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如季节性、周期性等,以及与时间相关因素的影响。
传染病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
研究气候、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对传染病传播的促进作用。
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经济、卫生保健、医疗资源、生活习惯、交通物流等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以及社会动荡对传染病传播的促进作用。
定义
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关注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效果,从整体、多学科角度研究传染病流行规律。
特点
定义与特点
控制策略制定
研究传染病流行因素、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降低传染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监测和预测
通过对传染病发病、死亡和流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第02章04流感 传染病学第8版
9
病原学(五)
抗原变异是流感病毒独特的和显著特征,由 于不断发生抗原变异导致流感反复流行。 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 毒变异性极强,常引起流感大流行,乙型次 之,丙型非常稳定。 病毒抵抗力弱,对消毒剂敏感。
10
病原学(六)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
大型变异:H、N均大变异,约30-40年发生一次, 可致大流行或暴发流行。 亚型变异:H大变异,N不变或小变异,约 10年 发生一次,可致大流行。 变种变异:H、N均小变异,经常发生,导致小 流行。
8
病原学(四)
国际通用的流感毒株命名有6个要素:核蛋白抗 原型别(ABC);宿主来源(宿主非人类来 源);发现地区;毒株编号;分离年份;如为 甲型流感,还需根据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注明 亚型,为HnNn,H为血凝素,N为神经氨酸酶, n为型代号。 例如:A/Chicken/HongKong/220/97(H5N1) A/HongKong/156/97(H5N1)
11
病原学(七)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表现为血凝素抗原和(或)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发生突然 而完全的质变,产生的一个新亚型,人类缺乏免疫能力, 一般10-15年发生一次,导致世界性大流行。 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表现为血凝素抗原和(或)神经氨酸酶内氨基酸序列的点 突变,逐渐积累产生,一般2-3年发生一次,引起季节性 或地方性流行急性起病,轻中度发热,全身及呼 吸道症状轻; 预后:
2-3天自愈
22
肺炎型流感
发病人群:抵抗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婴幼 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低下者; 特点:病初似典型流感病人,1天后病情迅 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 可出现心、肝、肾衰竭;双肺遍及干湿性罗 音;痰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510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预后较差。
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和风险评估
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和风险评估支原体肺炎是由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并评估其风险,以提供给读者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1. 流行病学来源支原体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
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带原体的物体而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气溶胶传播,尤其是在密闭的空间中,如学校、医院等。
2. 流行病学特点支原体肺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且多发于3岁至15岁儿童,婴幼儿和老年人也易受感染。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支原体肺炎的流行高峰期,患者的感染率呈现明显的聚集现象,这表明支原体肺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3.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通过追踪病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进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支原体肺炎病例登记制度,并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以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
二、支原体肺炎的风险评估1. 个体风险评估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们感染的风险与其接触支原体的频率和浓度有关。
一般来说,密集人群中的个体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而合理的个人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2. 群体风险评估针对特定的人群和环境,进行支原体肺炎的风险评估对于疫情监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如学校、托儿所等儿童密集场所是支原体肺炎的高风险场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环境和儿童身体状况的监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疫情的发生。
3. 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给社会公共卫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应立足于疫情的流行特点,全面评估社会、经济和健康等方面的风险。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卫生机构的合作,提供有效的控制和干预措施,以及宣传教育,从而降低疫情对公众的影响。
三、支原体肺炎的预防与控制1. 强化个人防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等,避免接触支原体,减少感染的风险。
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传播途径
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传播途径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特征、潜伏期和传播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流行病学特征1.发病年龄和性别分布支原体肺炎主要感染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
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相近,但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
2.季节性分布支原体肺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
寒冷、干燥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该病的传播和流行。
3.流行病学相关因素儿童的接触史和暴露于感染源的程度与感染风险密切相关。
托幼机构和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是支原体肺炎的易发地。
二、潜伏期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一般为5-10天,最长可达20天。
在该期间,患者可能处于无症状感染状态,但仍具有传染性。
三、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将含有支原体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被污染的空气中的飞沫后易感染该病。
2.直接接触传播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或分泌液可以含有大量的支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用过的物品而感染。
3.间接接触传播支原体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活,通过接触被支原体污染的物品,如毛巾、玩具等,再接触口鼻部位易感染该病。
4.垂直传播支原体可以通过感染妈妈的支原体肺炎而从母体传给新生儿,这就是垂直传播。
妊娠期妈妈如果感染了支原体,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
总结起来,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儿童多发、季节性分布和与场所密切相关。
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
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和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支原体肺炎的传播,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决定疫源地大小的因素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 原体的状态(治愈)
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 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动物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以动物为 传染源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播给 人,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可以不依靠人 而在动物间传播、延续种属(自然疫源 性疾病)。
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一)经空气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
经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指病人喷出的飞沫直接被他人吸入而被传染
体积较小(直径15—100微米);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不超过3秒); 局限于传染源周围。
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是一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的定位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完成生长、繁殖的主要场所
主要有肠道、呼吸道、血液、皮肤(粘膜)四大类。
传播机制 病原体更换宿主(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
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病原体的排出、在外界的存在、侵入另一 个宿主。三个阶段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病原体的定位的影响。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
②慢性病原携带者
临床症状消失后,超过三个月后仍能向外排出病原体
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意义 慢性病原携带者多具有间歇性排出病原体的
现象。一般认为至少连续3次检查阴性时,才 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已经消除。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
预警级别:根据疫情严重程度 设定不同级别的预警
应对措施:根据预警级别采取 相应的防控措施如隔离、治疗 等
监测与预警:建立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疫情并预警 隔离与治疗: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疫苗接种:推广呼吸道传染病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病例对照研究:比较病例组 和对照组的特征和暴露情况
描述性研究:描述疾病的分 布、特征和趋势
队列研究:追踪研究对象的 健康状况和暴露情况
实验性研究:通过干预措施来 验证病因和预防措施的效果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病学研究应用
监测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等
预警系统:建立实时监测和预 警系统及时发现疫情
远程医疗:远程诊断和治疗减 少患者接触风险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预测疫 情发展趋势提高防控效率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 学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呼吸道传染病概述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 学研究方法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 学研究应用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 学挑战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呼吸道传染病概述
呼吸道传染病: 通过呼吸道传
播的传染病
病原体:病毒、 细菌、真菌等
传播途径:飞 沫传播、空气 传播、接触传
播等
略提供依据
描述性研究: 描述疾病分布、 流行病学特征
等
病例对照研究: 比较病例组和 对照组的特征
探讨病因
队列研究:追 踪研究对象的 健康状况探讨 暴露因素与疾
病的关系
实验研究:通 过实验验证假 设如疫苗效果、
药物疗效等
目的:验证假设探索未知 方法:随机分组对照实验 变量: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数据收集: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
呼吸道传染病ppt课件
疗。
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病原体制定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成药
使用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等作用的中成药辅助治疗。
中医外治法
如针灸、拔罐、穴位贴敷等,可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并发症防治与护理
1 2
预防并发症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的苗头,防止病情恶化。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增 强身体免疫力。
疫苗接种与药物预防
疫苗接种
针对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肺炎等,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药物预防
对于某些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等,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或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 疗。
控制措施与隔离治疗
控制传染源
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控制传染源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消毒 患者接触过的物品、清洁 环境等,以切断疾病的传 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采取相应的保 护措施,如提供疫苗接种 、加强个人防护等。
04
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疾病监测
监测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及时发现
异常发病情况。
呼吸道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
危害
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传播速度,可导致发热、 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肺炎、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防控意义
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 内通风等,可有效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 护公众健康。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呼吸道传染 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如肺炎 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等)和病毒性 传染病(如流感、禽流感等)。
一些流行病学概念
一、流感、甲型H1N1流感、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引起的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的疾病。
普通感冒一般不发热、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并发症较少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为主要症状;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一般丙型流感引起散发,乙型流感引起局部暴发或流行,甲型流感可引起大流行。
新型甲型H1N1流感: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起源于墨西哥、美国。
由于人群无免疫力,故正在全球引起大流行。
二、疾病流行强度指标1、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这样的发病强度称为散发。
确定散发应参照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水平,在未明显超过既往的一般水平时即可称为散发。
散发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2、暴发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如食物中毒、托幼机构的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爆发。
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水平进,称流行。
流行的判断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情况进行。
4、大流行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且跨越国界、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如原来霍乱的世界大流行、本次由新型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大流行。
三、发病指标(一)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在流行病学中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反映疾病发生的频率。
(二)罹患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的情况。
(三)患病率患病率也称现患率。
是指在持定时间内,曾患某病(包括新和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四)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病学课件)【45页】
7、经节肢动物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机械携带: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非吸血节肢动物的体表和体内存活,但不 在其体内发育。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污染 食物或餐具等,感染接触者。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 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
水源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所致,也可因 粪便、污染物污染水源所致,生物恐怖主义对饮用水的故意污 染同样值得警惕。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8、经土壤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土壤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
主要包括一些肠道寄生虫(蛔虫、钩虫)及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破伤风、 炭疽)所致的感染。
经土壤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 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等。
9、经医源性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2、传播途径的分类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经空气传播 经飞沫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经尘埃传播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①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 ③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④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 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百日咳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百日咳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
病原学与发病机理百日咳杆菌为鲍特杆菌属,侵入呼吸道粘膜在纤毛上皮进行繁殖,使纤毛麻痹,上皮细胞坏死,坏死上皮,炎性渗出物及粘液排除障碍,堆聚潴留,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
支气管阻塞也可引起肺不张或肺气肿。
流行病学及预防此病在温带以冬春两季多见。
自普遍接种“白百破”以来仍有散在发生。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潜伏期2~23天。
传染期约一个半月。
呼吸道传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人群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为多。
临床症状本病可分为三期:卡他期,仅表现为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7~10天后转入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疼挛性咳嗽,发作日益加剧,每次阵咳可达数分钟之久。
咳后伴一次鸡鸣样长吸气。
若治疗不善,此期可长达2~6周。
恢复期阵咳渐减甚至停止,此期2周或更长。
若有呼吸道感染可再致疼咳,病程可2~3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治疗①一般和对症疗法: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刺激与哭泣。
注意营养,加强护理,剧咳时可适当用苯巴比妥及安定镇静。
可给痰易静、氧化胺等该痰剂或雾化治疗。
严重的婴幼儿患者可用短程(5天左右)强的松1~2mg/kg/日。
②抗主素治疗:及早使用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首选红霉素30~50g/kg/日,口服7~10天,亦可用氨节青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
③中药:早期为痰热内蕴,可用加味华盖散,中期为痰热阻肺,可用百部煎剂加减。
成药有鹭鸶咳丸、百咳灵。
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
感染(暴露)日期推断
病 例
最平早均暴暴露露日日期期21-最平短均潜潜伏伏期期
数
最迟暴露日 期3-最长潜伏 期
t1
t2
t3
发病时间
2、病原携带者()
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类型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 健康病原携带者( )
3、受感染的动物
人兽共患病
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 的疾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
新发传染病特点
不确定性 即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发传 染病,给防控的准备工作带来困难; 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种类多样,传播途径复杂; 人群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新发传染病特点
人兽共患性:新发传染病中75%为动物源性的; 早期发现及诊断困难,缺乏特效治疗和防制措施; 病死率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威胁社会稳定。
新发传染病流行因素
第二节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传染病和传染过程
传染病
由传染性病原体( )或它们的毒性产物( )所致的疾病。
传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
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 个过程。
传染病流行图
患者
死亡
传 病人 染
生长繁殖
病 原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源 动物
从全世界的卫生状况看,传染病仍然是各国最重要 的卫生问题。
在发达国家,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及一批由各 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仍然是疾病控制和预 防工作中的主要病种;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各种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 害更为严重,传染病仍是这些国家发病与死亡的 主要病因。
(二)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性感冒流行特点:
1. 流行常具有周期性,
2. 容易造成世界性大流行。
因此对人群健康,甚至对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 影响,危害极大。 什么原因造成流感流行常具有周期性和容易造 成世界性大流行?
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 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
1580年~1930年间,共发生流感世界性大流行30 多次,平均14年发生一次。
2、人群分布
年龄:各年龄都发病:6—15岁最高;
男女:没有差别;
职业:服务、学生、工人发病率高,农民发病率低。
抵抗力低的老年人感染后,激发细菌感染,病情加
重,导致死亡。
3、地区分布
世界各地都发生,发病差异较大,先 城市后农村,先平原后山区,沿交通线 路发生。
预防策略与措施
流感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尚缺乏有效控 制流感的措施,一旦出现新的亚型,各国都难幸 免。 目前防制流感措施的重点(减低发病率和死亡 率为目的): ①疫情监测
不明 中国南方 中国南方
(WHO,2009)
1977年5月,在我国丹东、鞍山、天津、 重庆出现了甲1型(H1N1),其抗原性 和核酸序列与1950年的旧的甲 1FW/1/50株非常相似。迅速传遍全球, 但没有引起大流行。
全球流感流行具有以下特点
1)4次新亚型出现有3次起源于我国,其机制有待探讨。 2)流感的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 3 )国内、外流行的病毒抗原性基本一致。 4 )新的亚型出现后,旧的亚型不再在人群中流行,但新A1 出现后A3型仍在人群存在,没有见新旧亚型取代现象。
直到目前,我国和全世界仍都处于H3N2和新H1N1 在人群中并存的局面。
我国流感流行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节段 1 2 3 4 5 6 7
8
表 11-1 流感病毒基因片段及所编码蛋白
编码蛋白
蛋白功能
PB2
多聚酶成分
PB1
多聚酶成分
PA
多聚酶成分
HA 血凝素,为病毒粘附蛋白、融合蛋白,是中和抗体的靶位
NP
核衣壳
NA 神经氨酸酶,水解唾液酸并促进病毒释放
M1
基质蛋白,为结构蛋白,与核衣壳和包膜作用促进装配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
1
我国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染 性强、传播速度快,对人群健康危害很 大,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一类疾病。
2
流行过程三环节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
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
遍易感(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 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 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
流感来势凶猛 ,各大医院人满为患
12
2009年4月27日,墨西哥机场戴口罩的修女在交谈 13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走上街头调查
14
韩国首尔安养大学,国家检疫人员正在检测样本
15
➢我国流感流行的形势与全球一致。 ➢曾出现过的三种亚型的流感均首发于中国。 ➢自1988年以来,WHO每年所公布的流感病
cell surface ( hemagglut in)
Replicat ive Cycle of t he Influenza Virus
zanamivir
release
( neuraminidase)
EExxttrraacceelllluullaarr
budding
endocyt osis
H+
fusion
3
防制措施
➢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 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
提高机体免疫力
4
➢ 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
amant adine
assembly
( M2 )
format ion of RNP
amant adine
( M2 ) ( hemagglut inin)
Cyt oplasm
mRNA synt hesis
prot ein synt hesis
c RNA
replicat ion
synt hesis ( NS1 , NS2 , NP, M1 )
18Biblioteka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Lipid membrane M1 protein M2
Neuraminidase
RNP
Polymerase
Nucleoprotein
vRNA
19
type A, B, C : NP, M1 protein sub-types: HA or NA protein
毒疫苗中约80%为中国所提供的毒株。 ➢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流感的多发地,是世界
流感监测的前哨。
16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分类 抗原变异 致病力 免疫力
17
(一)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是多形性有包膜 病毒,多为球形,直径80~120nm
病毒颗粒结构由外至内分为三层,最外层 有两种表面抗原,即血凝素(HA)抗原和 神经氨酸酶(NA)抗原
25
命名: 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编号/分离年代
(血凝素抗原亚型和神经氨酸酶抗原亚型) 注:宿主如为人则省略 例:A/Hong Kong/156/97(H5N1)
7
➢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性变异,人群对变异株 普遍易感,因此流行常具有周期性、并容易 迅速导致世界性的大流行,今后相当长一段 时期仍然无法完全控制它的传播和流行。
➢随着近年来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 爆发和蔓延,流行性感冒已越来越成为人们 关注的焦点。
8
流感流行史
Influenza epidemiology in humans
9
➢1918—1919年:H1N1(西班牙流感) ➢1957年:H2N2(亚洲流感) ➢1968年:H3N2(香港流感) ➢1977年:H1N1(俄罗斯流感) ➢2009年:H1N1(世界大流行) ➢2013年 人类禽流感H7N9(中国) ➢…
10
美国堪萨斯州一家军队医院的临时病房中躺满了病人
11
HA - hemagglutinin NA - neuraminidase
helical nucleocapsid (RNA plus NP protein)
lipid bilayer membrane polymerase complex
M1 protein
20
21
Viral replication binding to
Nucleeuus ( RNA polymerase)
ribavirin
22
(二)分 类
根据流感病毒NP和M1抗原特异性及其基因 特性的不同,分为 ➢甲(A)型:变异性最强,世界性大流行 ➢乙(B)型:变异性较弱,中小流行或局部暴发 ➢丙(C)型:稳定,散发病例
HA:16个亚型 NA: 9个亚型
23
M2
膜蛋白,有离子通道功能
NS1 非结构蛋白,抑制细胞 mRNA 的翻译
NS2 非结构蛋白,功能不清
24
病毒的三个聚合酶基因PA、PB1和 PB2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比如1957年 和1968年的流感病毒中, PB1基因与血 凝素基因在病毒重组过程中一起出现; “西班牙流感”病毒中,PA的4个氨基 酸、 PB1的1个氨基酸、 PB2的5个氨 基酸是其他禽流感病毒所没有的。
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 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
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 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 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 新生儿、儿童应按计划免疫要求搞好预防接种, 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 接种
5
6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个古老的、第一个 实行全球性监测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甲、乙、丙三型流感的临床表现类似,以发热畏寒、 头晕头痛、全身乏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重, 伴有一定的呼吸道和肺部表现,但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特征有明显差异。 ➢起病急、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容易实现,传播速度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