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乐府与民歌》梗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乐府与民歌
六朝的清商曲主要部分为吴声歌曲与西曲
是贵族阶级的乐曲,但其中包含着不少的民歌,所以艺术价值较高
吴声歌曲要早于西曲
吴声歌曲中的前溪歌到读曲歌产生时代自东晋初年到刘宋初年,其他的曲调产生时间虽不可考究,但大致可以推断吴声产生于东进刘松两代。最早在出现在“《晋书·乐志》中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古今乐录》曰: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难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护。十曰团扇郎。并梁所用曲。凤将雏以上三曲。古有歌。今不传。上声以下七曲。内有包明月制舞前溪一曲。馀并王金珠所制。……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吴声歌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子夜歌》;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但也受到了民歌的影响,如《桃叶歌》体制大都为五言四句,内容比较率真,语言比较质朴自然。陈后主隋炀帝所做的歌曲内容萎靡,词藻华艳,多为七言,可以说完全脱离了民歌的影响。
“西曲”有《石城乐》,《乌夜啼》等三十四曲,原为民歌,后被贵族。采入乐府;也有一部分是文人制作。现存无名氏歌词约一百四十首,大都描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送别怀人之情。形势以五言四句为多,语言自然真率。梁,陈文人的拟作中则有较多的七言诗。
西曲以舞曲为主,倚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产生于宋齐梁三代,而又以宋齐两代为主倚歌的产生与流行大约到了齐梁两代,在时间上要比舞曲晚一些。
西曲和吴声歌曲一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石城乐;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
关于吴声歌曲和西曲的说明:关于吴声和西曲的创作者和年代只是创始时间,不包括某些现存的歌词!
吴声西曲在六朝盛行的原因:
1、民族战争惨烈,政权更迭频繁。
2、老庄思想的影响,士大夫重视物质的享受
3、南朝统治者多出身寒微。
产生地域
王运熙先生在《吴声西曲的产生地域》文中指出“西曲产生地域颇为广泛北起樊、邓东北至寿阳东抵豫章、浔阳南至巴陵西达巴东而以江陵为中心地带。”
吴声歌曲产生于吴地,而以当时的京城建业为中心地区,西曲产生于长江流域中部和汉水流域,而以江陵为中心地区。
吳聲西曲的淵源
開頭便指出樂府歌詩的主要構成因素有二:一是歌詞一是音樂歌詞約三百三十首其體式大抵是五言四句這可以說是吳聲西曲的基本形式。這也是江南民謠原有的形式著名的爾汝歌便是這種形式
同時六朝民謠固然也幾多但並不像樂曲般占絕對多數除此之外最常見的形式是五言二句(但這類五言二句的歌謠格式在吳聲西曲中已不復存在原因是句調太簡單不易于歌
唱)其次尚多五言、三言、七言相見錯的格式此格式作用調節聲調使之婉轉動聽(此雜言體在吳聲西曲中約近三十首其中以華山畿讀曲歌為多)
二
相和歌詞/漢魏古辭的『解』與清商曲辭/吳聲西曲的『首』或『曲』在音樂上地位是相等的,可從下列四目簡單說明:一相和的歌辭大曲中,歌詞常有分隔拼湊的現象,其分割拼湊常以為『解』單位。二清商的『曲』有采用古辭的『解』者三吳聲的西曲有相類於詩經疊章的歌詞四樂府小詩一曲亦可稱一解
清商新聲與相和舊曲中間的傳遞關係,除掉表現在歌詞的節解方面以外,樂器也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大致可以說,作為樂府歌詩的兩大構成因素——聲調和歌詞,在清商新聲方面,前者(聲調)接受了不少相和舊曲的規模,承襲的部份也較多。後者(歌詞)大抵采擷或草擬江南的民歌,則幾乎純是創新的部份。
三
西歌的歌詞,雖也以五言四句居多數,但句式不同的作品較吳聲為多。如七言二句的形式,這在吳聲中是沒有的,它們受其他方面的影響(如共戲樂女兒子等)。這種七言句,淵源於楚辭,省去其句中或句尾的語助詞而成,其句法大概為上四下三,在音節上言,七言一句,相當三四五言的兩句。這樣一來,七言兩句在音樂上的節拍就相當於五言四句了。
吳聲西曲因種種原因存在著許都未被弄清的問題,需要予以考訂。其中本篇比較致力的兩個問題是作者和本事(這裡的本事指吳聲西曲的故事和基本內容)
前溪歌子夜歌子夜變曲碧玉歌團扇歌長史變歌懊儂歌丁督護歌讀曲歌襄陽樂莫愁樂楊叛兒歌
子夜歌考
古今樂錄:『子夜歌,古有女名子夜造此歌。』劉靜叔異苑卷六:『進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僑人庾憎度家,亦有鬼歌子夜。』
長史變歌的本事
宋書樂志僅僅說:『長史變者,司徒左長史王廞(qian)臨敗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