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

【摘要】细胞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生物高科技产业领域,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回顾了细胞工程的发展历史,并举例介绍了其最新研究进展,预测和展望细胞工程在未来各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细胞工程发展历史最新进展

1.细胞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技术

1.1细胞工程的定义

细胞工程是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理论,采用原生质体、细胞或组织培养等试验方法或技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新的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以及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发展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

细胞工程涉及的范围很广。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高等生物的细胞工程可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由于植物和动物在细胞结构、生长方式和营养要求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尤其在全能性表现上存在差异,因此,虽然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离体培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在培养技术、研究内容及深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

总的来讲,植物材料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有较强的生长、分裂及分化能力,而且由于各种外植体分化完整植株的全过程均可在体外完成;而动物组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形式主要以细胞的存活生长、有限增殖以及一定程度的分化为特征。培养的动物细胞虽然也能发生脱分化现象,但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像植物细胞那样重返全能的未分化特征。一些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也很难在体外恢复分裂增殖活动,存活时间也很有限。

1.2细胞工程中的基本技术

1..

2.1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各领域的基础技术,也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的重要研究手段。大多数动植物的细胞,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就能在体外的培养容器中生长和增殖。

细胞培养技术又分为植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

不管培养或操作条件是植物胚胎、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的目的都是为了使细胞全能性向操作者所需的方向表达,对培养结果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所有类型的植物外植体的培养均属植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贴壁培养,采用类似于微生物培养的方式进行悬浮培养;另一种是贴壁培养,大多数动物细胞需贴附在带有适量正电荷的固体或半固体表面才能培养。

1.2.2细胞融合技术

在两个或多个细胞相互接触后,其细胞膜发生分子重排,导致细胞合并、染色体等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步骤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植物细胞融合前必须先脱壁制备原生质体。

1.2.3其他技术

近年来,动物克隆和干细胞发展技术等发展很快,已成为细胞工程中新的亮点。另外,染色体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也是在细胞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酶工程、生化工程等也离不开细胞工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胞工

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具活力的技术之一。

2.细胞工程发展历史

1902年,在Schleiden和Schwann创立的细胞学说基础上,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 提出了植物细胞全能性概念,认为植物细胞有再生出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1934年,White正式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并出版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使植物组织培养开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1958年,Steward等使悬浮培养的胡萝卜髓细胞形成了体细胞胚,并发育成完整植株。该实验充分证明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这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第一大突破,影响深远。

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以淋巴液为培养基,观察了蛙胚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过程,首创了体外组织培养法。

1958年,冈田善雄发现,已经灭活的仙台病毒可以诱使艾氏腹水肿瘤细胞融合,从此开创了动物细胞融合的崭新领域,植物细胞融合技术也是在动物细胞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97年,Wilmut领导的小组用体细胞核克隆出“多莉”绵羊,使哺乳动物的克隆成为现实。

3.最新发展现状

3.1细胞工程在作物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据《北京科技报》报道,中国棉花染色体育种获得重大突破。山西农业大学与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合作,经过10年艰辛研究,终于用棉属中A染色体组的亚洲棉与G染色体组的澳洲野生比克棉,人工合成AG复合染色体组亚比棉。经过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属于国际首创。亚比棉的育成,不仅增加了一个新的复合染色体组,而且培育成功棉花异源四倍体新种质。新育成的亚比棉集棉、油、蛋白质多用途于一体,并具有抗病虫、鼠害的优良种性,与采用常规方法育成的棉花品种相比,其推广应用前景更广。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河北农林科学院合作,以小麦推广品种徐州211为供试材料,通过调整培养基中还原氮的含量,交换使用不同的2,4-D等手段,首次育成的小麦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植物所合作,以多杆、多穗青饲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液体浅层培养、看护培养和琼脂珠培养3种方法,并通过所建立的基因型筛选,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和细胞悬浮培养的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培养成功中国首株玉米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这两项研究成果,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水稻雄性不育系育种上,从1990年开始,福建农业大学通过籼粳交F1花培快速育成偏籼保持系,经异地种植加代,转育成不育性稳定、异交特性好的新不育系辽A和农A。中国水稻研究所进行了培矮64S/02128F1的花药培养,用珍汕97A对H1株系进行侧交,选出了米质优良、具有保持特性的株系064B,将064B与珍汕97A连续多代回交,转育成广亲和不育系064A,该不育系农艺性状良好,花粉镜检败育率为99.96%,广亲和性强,配合力高。

原西德、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将番茄的叶肉细胞与马铃薯的块茎细胞相融合,选育成功“番茄薯”和“薯番茄”新品种,其中所育成的“番茄薯”新品种,地上部分能结番茄,地下部分能结马铃薯。日本农林水产省蔬菜、茶叶试验场的专家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分别培育成功结球甘蓝与芫菁的种间杂交种。日本专家还将马铃薯野生种的细胞与栽培种的细胞融合成功,育成体细胞杂交种。

3.2细胞工程在盾叶薯蓣研究中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