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看公关关系学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摘要:20世纪80年代,公共关系这门学科传入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公共关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或多或少带有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公共关系1正面影响现代公共关系起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工业社会,虽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内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是崇尚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孝廉和中庸,它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了正面影响。
1.1“人本”与“民本”当时的一种较为进步的政治思想,它产生于中国社会的民主政治思想之前。
“人本”强调道德实践,甚至推崇为最高地位,毕竟它对于人的精神境界拓展和个体道德修养的完善都有意义。
“民本”把民心向背作为政治清明、统治有效与否的一种衡量标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关系的协调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思想最重视“人”,即“民为邦本”的人文思想。
孔子对其宣扬的“仁”曾有过精辟言论:“仁者,人也。
”他认为“仁”是人际交往的最高道德准则。
孟子秉承前人的思想精髓,于是就有了最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
在儒家思想来看,统治的巩固和政权的稳定皆取决于民,凡君者,要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满足民众的诉求。
这种力求维护官与民之间关系,前所未有的开明政治主张被后世争相传颂,并不断得以发扬光大。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并提出“一切为人民服务”。
可见“人本”“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公共关系活动中已经根深蒂固,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公共关系学的主体之一,也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把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放在第一位考虑,按照广大群众的要求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广泛吸收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
如此,公共关系的两大主体,公职人员与群众才能同气连枝,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才能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并予以大力支持,进而达到塑造公共组织形象的目的。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一、前言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企业、政府等机构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而公共关系的内容涵盖了众多方面,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逐渐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许多关于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智慧和实践,那么这些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智慧1.“礼”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所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必须注意的各种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种礼仪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个人之间的交往上,也在政治、商业等涉及到公共关系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例如,在我国的商业场合中,常常存在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的情况。
而这时,如果一方采取了符合礼仪的谈判方式,能够更好地协调和保障双方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争端。
同时,这样的行为也会受到其他人的称赞和肯定,形成了“善治必先治其情”的智慧。
2.“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际交往中高尚的品格和难能可贵的友谊。
这种为人处事和沟通方法,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更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而非追求实际利益的和谈判。
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中,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交往中的诚信原则。
只有真诚、信任和崇高的目标才能为长久的合作提供基础。
这一思想强调的是,不管在什么场合,人们都应该以真诚和责任心为最高价值,追求公正和公平的交往形式。
三、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1.礼仪文化对公共关系组织的影响在我国政府和企业中,礼仪文化对公共关系组织的影响很显著。
在日常工作和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范、标准和礼仪都能有效地维持各种团队和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
这种礼仪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公司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背景,更好地融入公司的组织文化中。
2.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影响在公共关系领域中,一直都存在着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沟通,一个是信任。
如果各方都遵循一种高尚的品格和难能可贵的友谊方式,就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认同,从而促进公共关系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关意识摘要:现代公共关系学发祥于西方,作为西方现代新潮理论,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入我国,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发展,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一度兴起“公关热”。
公关进入中国大陆之初,曾被扭曲误解为庸俗的应酬,“劝酒学”误认为公关不外是凭的是脸蛋子,耍的是嘴皮子,使的是手腕子,其实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跟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中国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
现代公共关系学之所以能在中国最终生根、发展、巩固,其重要原因是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相融。
一般来讲,一种外来的职业方式和文化现象在本国的根植,不但要与本国的文化土壤相适应,更要考虑与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交融问题。
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共关系学中的人文主义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合拍的。
正因如此,这两种个性极强的文化逐渐地从冲突走向融合。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公共关系活动中, 在我国古已有之。
战国时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 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这些,都是古时公关活动的最好证明。
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表现在二者在重公众、重事实、重信息、重和谐团结、重信誉、重谋略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性。
(一)“仁爱”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公众意识”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
“仁爱”学说要求人们做到由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进而,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主张,提出爱民、养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强调百姓是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仁爱”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的影响公共关系活动,我国古已有之。
战国时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这些都是古代公关活动的最好证明。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之深厚,鲜有国家能与之相比。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民众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古代的公关活动也是遵循这样的准则。
现代的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它在我国起步较晚。
20世纪60年代,现代公关关系传入香港和台湾,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现代公共关系传入中国,在短短十几二十年内发展很快,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国的公共关系模式与内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其核心思想在中国现代公关实践中影响巨大。
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人”,一个完善的人或人格。
儒家说“道”“命”“理”“气”“言”“天”“地”“物”“器”,都是以人的世界为中心的。
儒家最重视的是“人”,形成了“民为邦本”的人文思想。
孔子曰:“仁者,人也。
”即认为“仁”是人际交往的最高道德原则。
孟子继承前人的思想,发展“人”的学说,使民本思想成为孟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是他仁政思想的基础。
在儒家看来,政权的巩固,统治的稳定取决于民,统治者要听取民众的意见,体察民众的心态,解决民众的心愿。
这种重视民与官关系的开明政治主张被后世代代相传,并不断得以发扬光大。
“人本”、“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公共关系活动有着直接借鉴作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的每个组织,都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按照社会公众的要求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而且尽量吸收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
做到这点,主体与公众才能融为一体,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才能被社会公众接受并予以支持,进而达到塑造组织形象的目标。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遵循的是“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原则,这与现代公共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通过合乎礼仪的行为方式去实现“人和”。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公共关系是指企业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传递信息、建立联系和塑造形象的管理活动。
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的影响1. 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诚信、和谐与互敬互惠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企业或组织若能践行这些价值观念,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和沟通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同和支持。
2. 文化符号的传播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书画、戏曲等。
在公共关系的传播中,运用这些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情感共鸣和沟通。
比如,企业或组织可以通过推广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与宣传中,增强公众对企业或组织的认同感。
3. 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倡个人和组织应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关系的成功离不开企业或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社会责任观念,可以引导企业或组织以更好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赢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同。
二、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现状1. 政府主导的公共关系在中国,政府在公共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和管理公共关系的发展。
政府也注重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也成为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企业自主开展的公共关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开始重视和关注公共关系的建设。
企业积极运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平台,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来与公众进行交流和传播信息。
同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更加重视,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3. 公众参与的公共关系中国社会逐渐注重公众参与和公共治理,这也对公共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一、儒家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備家背学的核心是“人S —个完善的人或人格,以及实现这完善的功夫。
傷家言“道S“命:“理”气”、言“天”、“地”「物“器S都是以人的世界为中心的。
言“心二“性”、“情S “才都是言人所具有的发展完善的能力的,等等.都是言人的发展和完善自身所需用工夫的方式。
在根源上,道家学说是守木、归木的哲学。
在这种学说中.道始终是弥漫的、无定的而又无所不在的。
储家学说是从木达到末、达到器物人事的皆学。
在这种学说中,道虽然是弥漫而无处不在的.却已然可以在一种笼罩得的上來谈论,而这笼罩的徳.在人的意义上,可以在湍物与人事两者上加以识别。
两家学说在精神相同,却又显示很大不同C 基于储家伦理传统的观念,在公共生活中.倫家在传统上认为.一个人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就会做事合乎伦理。
近來,中国的公共关系发展产生了许多困惑的问題.这些问题与基于上述观念的以储家伦理传统为基础的家庭伦理与教育似有些联系。
(-)儒家伦理的视野偏差近几十年來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感谢倫家的重视家庭的传统.亲情依然是中国人家庭中最为真实的东西.敬与滋的伦埋也依然是中国文化中的牢固观念。
而与此同时,家庭正在由于公共生活的迅速扩展而边缘化,家庭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已大大地缩小。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遇到了越來越女的问题。
这些问題虽然表现纷繁,从现盘上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即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问题和对待公共生活的规划的态度问題。
(二)懦家伦理在公共关系中储家的孝与敬的伦理是家庭的伦埋.不适宜也不能够推广到公共生活中。
解决近日的公共生活问题.有赖于人们对周開的陌生人的尊重态度的发展。
基于这种态度才能够有照顾弱者的态度和尊重公共生活的发展。
基督教文明的西方文化.较发达地发展了这种态度,“每个人都是人”成为普遍的观念,所以公共生活规划得到普遍孫重。
在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发展培育尊重身边的陌生人、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伦理态度. 使之逐步地成为民族的健康人格的两个方面,这也许是可以期求于今后的社会发展与教育。
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摘要:现代公共关系源于西方,但是传入中国以后很快便扎根发芽,究其原因,是其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相似相通之处。
现代公共关系强调社会关系中软环境的重要性,认为个体或集体组织在社会交往中所需要的形象与口碑的建立是有路径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强调社会关系与人道德操守之间联系的文化传统相适应。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前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形成浓厚道德与礼治意味的文化传统。
与这种传统相契合,中国人普遍重视社会良好关系的建立。
因此,当现代公共关系理论体系从西方来到中国以后,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一门显学。
并且,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中,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与特点现代公共关系是西方社会为促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渐兴起的一种社会关系。
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学术界对于现代公共关系的定义依旧存在严重分歧。
总体而言,现代公共关系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复杂性、广泛性与全面性。
长期性指现代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的落实,是一项需要长期执行的工作。
在现代公共关系的实践中,人们需要长期对同一领域进行观察、调查与信息收集、处理的工作,从中发现规律与特点,使之为以后公共关系管理提供社会数据支持。
复杂性指现代公共关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管理方式,它需要在公共关系中处理各种数据,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需要在舆论应对的黄金时间内快速反应过来并且采取措施维护好公共关系建设。
广泛性指社会大众的公共关系具有交际广泛、信息广泛的特点,以及公共关系贯穿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全过程。
全面性指现代公共关系建设往往经过一系列不同领域的活动建立起来,以此完善个体、集体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设,强调二者之间更加全面地双向了解,建立个体或者集体组织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富,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是历史上人们为了解决社会交往中的问题而自觉形成的一种思想和实践活动。
公共关系在古代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古代公共关系的概念、特点、思想以及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着重进行探析。
一、古代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利用各种交流手段以形成相互了解、共同认知、相互影响和良好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古代,公共关系的定义与今天不同。
古代公共关系主要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人际交往体系。
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公共关系在“仁义礼法”的思想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公共关系的特点1、强调互信互助在古代的公共关系中,强调的是人际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信赖。
在古代,人们的相处是由“信”来支撑的,只有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才能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
2、传统文化的融合公共关系的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不会抛弃传统文化的价值,而是通过传统文化来推动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古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进化,而是在多元文化中持续融合进步发展的过程。
3、注重亲密关系的建立古代公共关系在依赖亲密、信任的基础上形成。
基于社会网络链的支持,人与人之间形成密切的亲密关系,形成早期社会的社会阶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古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在文化传承和经典的贯通中,古代公共关系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其根本思想是“仁义礼法”。
1、“仁者爱人”“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观念,是中国文化中普遍的价值观念之一。
古代公共关系中,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该体系强调“仁者爱人”,即人们应该互相敬爱和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公共关系。
2、“义者道人”在古代,对付事物的正确处理方式往往是在推动公共关系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中国的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与多元思想的国家,公共关系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探究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从中寻找历史的灵感和启示。
一、公共关系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公共关系思想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的商人往来增多,关系网络十分复杂,商人们争先恐后地追逐人脉与资源,成为拓展业务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思想逐渐形成。
《孟子》中涉及到了一个重要概念——“八分”,即为人处世所应遵守的八项规则,这八项规则都关涉到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汉代儒学家韩愈提出了“仕途辩证法”,即通过各种途径与人交流、接触,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气质,以便在各种机缘下得到拔擢。
唐代以后,“九品中正制”则规定了官员的晋升和权力分配,进一步推动了公共关系思想的发展。
二、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演变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
隋唐时期,市井商人利用会客厅、茶楼等场所进行公共关系活动,同时社会名士也在茶楼、酒楼中期望通过对话以达到多方面的目的。
宋元时期,书院成为知识界和文艺界的聚集地,成为公共关系的重要场所。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为公共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朝廷的宴席和后宫的游宴都成为公共关系的一种表现和探索途径,其中尤以举行会济和椒房宴最为著名。
三、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对现代公共关系的启示先进的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尤其是在今天的数字时代,公共关系活动更为频繁、复杂,所面对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学习古代公共关系的优秀经验和成功案例,尝试寻找解决现代公共关系问题的新思路。
1.倡导真诚交往和人际互动。
古代公共关系强调诚实、友好、互惠互利等,私交和人情网络在关系维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在社交网络上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也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稳定、支持和帮助的社交关系,还能使我们的业务更加通畅便捷。
浅谈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谈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摘要: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
而现代公共关系却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于20世纪初发展起来。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公共关系传入我国,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发展。
虽然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却与本国的文化土壤非常适应。
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共关系学中的人文主义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合拍的。
正因如此,这两种个性极强的文化逐渐地从冲突走向融合。
本文介绍了公共关系学在儒家文化上的体现、传统文化和公共关系的相通性、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的影响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公共关系”一词源于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按英语词汇直译为“公共关系”。
作为一门学科的现代公共关系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但是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一种管理思想和活动方式却源远流长。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
一、公共关系在儒家文化上的体现中国是礼仪之邦,其伦理观念之深厚,是没有哪一个国家可比的。
而儒家的诚、信、礼、义、仁等观念,则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它是我们祖先进行一切活动的行为准则。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明古国,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政治伦理文化可以窥见包含其中的精深的公共关系意识。
公共关系的基本目标就是塑造与美化组织形象,这就决定了公共关系必须以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协调为基本原则。
为此,公共关系必须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奉行“真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同时要求人们在公共关系交往中讲究礼节、礼仪,塑造富有魅力的形象,最后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形成双向交流,建立协调、和谐的社会关系。
作为以上所述的公共关系的基本思想,二千多年前儒家对此均已有了系统的论述,具体体现在儒家的崇仁、重义、隆礼,奉行“人和”的思想中。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2000字公共关系学是以传播、应用社会科学、管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学科。
而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对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和为贵”文化、礼仪文化等方面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学发展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儒家思想关注社会道德规范、交往方式及人际关系的发展。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视为社会之本,也是稳定社会的关键因素。
仁者不以权势为重,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在和谐共处、宽宏大量的前提下通达百姓的心,获取这些人的支持和信任。
这种信任关系就是公共关系学所倡导的公共信任关系。
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公众的信任是公共关系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公众的信任包括对公司、政府、媒体、公共组织等的信任。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和谐共处、宽容待人的精神,在公共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断加强与公众的信任建立,实现公众对组织的认同和支持,组织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和为贵”文化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公共关系学中,这一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对“和谐”合作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的成功关键在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和为贵”文化传承着和谐共处、尊重他人和融合利益的意识,在公共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启示。
建立和维护合作平等、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坚持“和为贵”的原则,就能够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促进企业的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
这就是“和为贵”文化在公共关系学中所起的作用。
三、礼仪文化对公共关系学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已经深入民众的生活。
礼仪文化资深加强了人际关系,塑造了社会道德规范和公共行为习惯,形成了一个正面和深入的社会公共环境。
在公共关系中,礼仪文化所谓的“礼崇人贵”的原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收稿日期:2020-5-15作者简介:沈竹(1982 ),女,四川南充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学㊂论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沈㊀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㊀621000)㊀㊀[摘㊀要]公共关系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西方引进的 舶来品 ㊂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公共关系学之所以能够在我国扎根并发展,究其原因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相通之处㊂本文围绕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一研究课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研究,为我国公共关系工作给予指导,发展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事业㊂[关键词]现代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政府公关[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 (2020)20-0141-03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0.20.064[本刊网址]http ://㊀㊀引言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上,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在致辞中明确表态 努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关系事业推向前进㊂ 伴随改革开放,有关现代公共关系行业的学术研究㊁人才培养逐步发展,现代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㊂一㊁公共关系相关概述公共关系,可简称为 公关 ,由 Public Relations 直接翻译而成,也可解释为 公众关系 机构传讯 ㊂对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关公共关系的概念不同,但其表达的意思基本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㊂基于此,公共关系的特征可简要概括为三点㊂一是,广泛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公共关系贯穿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另一层是指公众具有广泛性特点㊂二是,整体性㊂公共关系是指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公众更加全面了解自己,进而提升自身知名度,即侧重于个人或组织机构在社会中的竞争地位或者整体形象㊂三是,长期性㊂公共关系具有经常性㊁计划性的管理职能,公共关系工作也应当视为一种长期性工作㊂二㊁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概述文化并不是静止的㊁固定的㊂相反,文化通常表现为某种流动和演变的过程㊂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文化体系,经过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㊂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儒家文化主张宣扬的伦理道德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㊂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㊂一是,人伦道德㊂儒家文化重视 情义 ,包括亲情㊁友情㊁师生情等㊂同时,在公共关系中,长辈㊁领导㊁权威人士相较于普通群众,具有更强的号召力㊂二是,强调个人或组织的集体主义精神㊂即在进行一项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到集体利益,具备社会责任感㊂三是,以礼为中心,建立社会秩序㊂四是,以和为贵,即实现政府㊁人民与社会之间共同和谐发展㊂三㊁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特点中国传统为文化建立在古代农业经济㊁宗法社会与人伦特性的基础上,至今对于人类社会影响重大㊂公共关系始于西方理念,初入中国时,必定会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通常以 义 为基础,而现代公共关系通常以 利 为基础和行为准则㊂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文化体系,现代公共关系本身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㊂(一)融合具有可行性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㊂1.两者融合并不存在根本矛盾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义 的人际关系及其准则,表面上看与公共关系准则中的 利 不可两全,但事实上,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于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未将追求利益的人完全纳入 小人 的范畴,通过合理途径并运用正当手段追求利益的人,仍符合 君子 的定义,为伦理道德所容㊂基于此,现代公共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为公众创造利益,在此过程中运用诸如广告策划㊁媒体宣传等手段是合法且合理的,并不违背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相关准则㊂2.两者之间存在相同之处㊂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具体体现在 情义 方面㊂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两段故事情节为例:三国时期,刘备㊁关羽㊁张飞因缘相遇,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以及刘备三顾茅庐,以情动人,建立了良好的兄弟关系与君臣关系,共同建立蜀国㊂同理,现代公共关系活动中,公众是活动对象,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公共关系是活动的目标㊂虽然在行为方式上以 利 为主要手段,但同样体现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点是以公众为对象㊂基于此,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现代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㊂3.中国自古以来对外来文化具有良好的兼收并蓄能力㊂也正因为如此,大大增加了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㊂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体现,如赵武灵王提倡 胡服骑射 ;唐代诗词中也有对 回纥服装回纥马 的描述㊂时至近代,有北京大学提出的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治学方针㊁毛泽东提出的 批判地继承有价值的东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想理论以及改革开放等,均能够印141第33卷第20期㊀总第282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3.No.20(Gen.No.282)2020年10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Oct.(last half)2020证中国乐于且能够有效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㊂此外,现代公共关系学说是西方重要思想之一,其理论的提出到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历经几代社会科学家潜心研究,传入中国时,已较为完善,具备一定的科学性㊂基于此,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体现了可行性㊂(二)融合具有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为公共关系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㊂其一,在公共关系策划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谋略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有利于丰富现代公共关系,提升其理论水平㊂如,儒家思想中,重视人际关系以及对人才的管理思想;兵家思想中重视战略战术思想,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思想,以及法家积极进取的思想等㊂这些具有实践价值的思想可以直接嫁接到公关工作中,作为公共关系工作的指导思想㊂其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不断深入改革,越来越多的西方观念引入中国,不仅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也包括较为陈腐的观念㊂受陈腐观念的冲击,敲诈等不良社会现象愈加增多,利令智昏,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信任感日益降低㊂也正因受到社会风气转变的影响,单纯以利益为纽带的公共工作难以发挥真正的效用㊂在此种背景下,急需要重振中国传统文化,以其诚㊁信㊁礼㊁义㊁仁的精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㊂同时在公共活动中,单纯以 利 为核心的公共活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思想作为活动进行的手段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㊂其三,以 利 为核心的公共活动所展现出缺陷不符合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与道德观念,在发展中必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随之改变㊂以利益为主要手段而建立的公共关系,通常表现为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公关效果,采取非正当㊁不道德甚至违法的手段,如贿赂㊁欺诈手段等㊂此时就需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公共关系工作活动进行约束,使现代公共关系朝向健康方向发展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伦理观念与道德观念有责任㊁有必要发挥效用,促进现代公共关系良性发展㊂四㊁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以政府公关为例,政府公关的主要作用是介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通过各种渠道以及合理手段,向公众传递政府形象,并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并具备权威性,而政府机构出台的各项决策以及策划的各种活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㊂(一)公关意识层面公关人员的思想意识对于政府公关极为重要,是政府公关在公关人员思维中的具体表现㊂融合 仁㊁信㊁义 等中国传统文化,政府公关组织须树立 君轻民贵 的思想,在实际管理中做到 外仁内礼 ,具备良好的传统伦理道德意识㊂儒家文化对政府公共关系中,人员公共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政府组织公关人员在进行公关关系工作中,以民为贵,对社会公众持有 仁爱 之心㊂(二)公关手段层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提出 仁言不如仁声入人心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的主张,主要强调人际关系中舆论传播的重要性㊂人际关系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同属于政府公关网络,因此政府的公关活动中应考虑公众的家庭成员关系,如规避制度㊂同时,公关工作中不仅要注重 晓之以情 还应注重礼 ,在政府公关策略中, 礼 是用于定亲疏㊁决嫌疑㊁别同异㊁明是非的关键㊂基于此,政府公关活动需重视个人关系,以及重要任务在公关事件中的影响力㊂(三)公关处理层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和而不同 以及 和为贵 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政府公关实践体现的思想殊途同归,均重视人际交往㊁沟通协作以及和谐发展㊂因此,在处理政府公关事件的过程中,面对突发性且影响较为广泛的事件时,公关人员应尤其注意处理事件的方式与态度,避免公关事件恶化,对政府组织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激化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甚至危害到社会关系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㊂五㊁对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展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我国公关失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㊂ 公共关系 从 舶来品 到现在受到中国文化㊁政治㊁经济㊁社会等多方面影响,已经在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中国特色㊂业界有学者研究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学,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 准公关 内容的合理借鉴与积极汲取㊂而 准公关 的思想技巧包括:发挥公关组织主题效用需结合组织整体性与多样性㊁公关组织内部具备凝聚力㊁工作者具有归属感等㊂基于此,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将会得到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㊂首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公共关系智慧㊂进一步融合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关系,需要公关工作者以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明确西方公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社会发展实际,系统性㊁深入性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以及公共关系智慧,为公共关系事业提供支持㊂其次,多领域应用㊂中国公共关系实践不仅要关注商业传播促进经济发展㊁重视公共传播促进社会进步,还应注重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工作㊁统一战线工作㊁党群工作㊁信访工作㊁精神文明工作等㊂现阶段我国公关关系在信息公开㊁危机公关㊁公共外交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㊂未来在政协㊁统战㊁信访等领域中,融合传统文化,公共关系将会有更多应用与发展㊂最后,拥有全球视野㊂现代公共关系加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需要站在一定高度,积极吸收借鉴各国学者优秀的理论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推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共关系知识和理论,促进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事业发展,使公共关系事业做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平衡,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㊁中国风格㊁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突出贡献㊂结论现代公共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㊂公共关系工作者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借鉴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我国实际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公共关系,促进中国特色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㊂(下转第145页)24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第33卷第20期㊀总第282期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Children s Art Training Industr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XIE Yan -yue,LU Jia -wei(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Changzhou Jiangsu 213164,China)Abstract :The children s art training industry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and is bo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power,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literacy.At present,the industry presents an overall upward,uneven;the main focus is stable,emerging and rising development trend,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situation formed a brand pattern,regional pattern and pluralistic pattern development trend.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art training industr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 -confidence.Key words :children s art;training industry;development status;trend of development(责任编辑:章樊)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142页)参考文献:[1]汪贵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与政府公共关系的融合[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405,407.[2]祝佳琪.四种公共关系模式对现代数字社会适应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1):173-174.[3]刘练.批判公共关系的界定㊁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4]赵新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8(7):67-68.On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HEN Zhu(Sichuan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Art,Mianyang Sichuan 621000,China)Abstract :Public relations is the product of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an imported product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 since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The reason why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can take root and develop in our country is that it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our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iming to guide the work of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a and develop the cause of public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modern public relation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 culture;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责任编辑:范新菊)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重㊀要㊀声㊀明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同意,‘湖北函授大学学报“(CN 42-1453/G4)更名为‘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CN 42-1902/G4)㊂从2018年11月第21期起,刊物正式以‘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刊名出版,原国际刊号(ISSN 1671-5918)从2019年7月第13期起,变更为(ISSN 2096-711X ),特此声明㊂541第33卷第20期㊀总第282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3.No.20(Gen.No.282)2020年10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Oct.(last half)2020。
000第一章 中国公共关系
第一章中国公共关系第一节中国传统公共关系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关思想儒家的“仁爱”孟子的“仁”宋儒的“仁爱”奉行诚信、倾听民声、争取民心、光大仁和、注重礼仪……二、中国历代重要的公共关系沟通交往活动战国的游说;和亲;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类似公共关系(准公共关系)第二节中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引进与传播一、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形成与传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的历史上,都可以找到大量类似现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活动。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仅仅是“类似”而已,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想和活动,其源头并不在古代,而在近代的美国。
●为什么现代公共关系创立于美国?1 、人才和智力的汇聚移民国家的优势公共关系的本质是平衡沟通,互利合作,平等竞争,守信履约,愉悦交往。
她的诞生和成长必须在与这些本质特征相适宜的人文土壤中,这就是公共关系之所以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移民国家的外来杂和文化体系中呈现几个鲜明特征: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个人主义赋予美国人自由和独立意识,尊重人性,尊重个人感情和尊严;英雄主义使美国人崇拜英雄、伟人和竞争精神;理性主义决定他们重视实效,数据和法规。
2、宽松的人文环境(一)现代公共关系形成与传播的社会条件1.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当经济按市场规律发展时,市场必然向买方倾斜,卖方必须投买方所好,十分注重用人情关系维系买卖关系,这就直接促进了公共关系的兴起。
(1)商品交换渠道畅通(2)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3)消费需求由满足基本需要向满足选择性需要转变(4)商品经济促进社会分工深化,横向联系加强2.政治条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独裁政治的特点——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是专制与服从的关系,无平等可言,官民之间自然无须沟通。
民主政治的特点——各级官吏都是为纳税人服务的,他们的任免也是由纳税人——即选民圈定的,两者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公共关系学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关联
公共关系学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关联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组织如何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而文化传承与传播则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价值观、知识和传统传递给后代,并在社会中传播和传承。
尽管这两个领域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公共关系学对于文化传承与传播起到了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面临着多种挑战,如全球化的冲击、新媒体的兴起等。
公共关系学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传递文化价值观和知识。
通过运用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和技巧,组织可以更好地利用媒体和社交平台等渠道,将文化传承与传播工作做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其次,文化传承与传播对于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和实践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组织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
通过研究和传播文化,公共关系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公众的需求,建立起良好的组织形象和声誉。
同时,文化传承与传播也为公共关系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为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另外,公共关系学和文化传承与传播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公共关系学强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而文化传承与传播是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来实现的。
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指导和支持,而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案例和经验也可以为公共关系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借鉴。
总之,公共关系学与文化传承与传播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公共关系学可以促进和引导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而文化传承与传播也为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关系学和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理论和方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输出在公共关系中的案例
中国文化输出在公共关系中的案例统治者的“公共关系”活动在商代就已产生,部族首领已认识到民意和利用民意的重要性。
在盘庚迁都的故事中,盘庚在三次演说词中都提出“朕及笃敬,恭承民命”,证明他已懂得顺民意、得民心,办事要向民众说明原因,用意才能实现。
中国古代在收集民意、利用民意的技术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发展。
大禹为治水曾“合诸侯于涂山”,协商后终于得到大家的支持,才得以指挥千军万马完成了治水的壮举。
周朝时,宫廷已有“采诗”制度,目的之一就是以此来体察民情民意。
《左传》中的“子产不毁乡校”,体现了舆论监督和知识分子与政权间的双向沟通。
秦国的商赖利用“徙木赏金”的“人为事件“来取信于民,表明变法改革的决心,在民众中树立了可信赖的形象。
中国古代的说服传播技术、技巧已相当发达,已成为制造舆论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例如:苏秦周游列国宣传“合纵”之说,维持了十几年的和平,成为“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雄兵”的典型案例。
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们也都十分注重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来制造舆论,赢得民众的支持。
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洪秀全都各有经典做法。
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经济活动中,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和沟通技巧来宣传自己,树立自己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在世界公共关系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严格地讲,古代并不存在科学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因此使用该词时我们一般都加上了引号,那时的一些类似今天的公共关系的思想观点与实践做法可称为“类公关”、“准公关”、“公关的萌芽”、“史前公关”。
总之,那时的公共关系不仅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甚至连这一概念都没有,但它们确是今天公共关系产生的基础,是丰富的、宝贵的人类文明遗产,应辩正地加以取舍、扬弃。
中国古代一些企业,也很重视对外的形象宣传,例如百年老店同仁堂,创办于康熙八年,每逢京城会试期间,他们便向着急上火的举子们赠送牛黄上清丸、羚翘败毒散等药物.每年二月京城开沟(修理排水沟)之时,他们便在开沟之处挂上写有“同仁堂滋养”字样的红灯笼,防止夜间行人跌落沟中。
公共关系学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公共关系学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博物馆在面临日益多元化的观众需求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学科,为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公共关系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传承者,需要与观众、研究者、志愿者等多个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公共关系学通过研究公众的需求和反馈,帮助博物馆了解观众的期望和喜好,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展览策划和教育活动。
通过建立定期的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博物馆可以与公众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进而改进展览和服务,提高观众满意度。
其次,公共关系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建立积极的形象与品牌。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其形象和品牌对于吸引观众和赞助商的支持至关重要。
公共关系学通过研究公众对于博物馆的认知和评价,帮助博物馆树立积极的形象和品牌。
通过策划精彩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博物馆可以提高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声誉。
同时,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和宣传,博物馆可以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合作伙伴。
再次,公共关系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解决危机和管理冲突。
博物馆在日常运营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和冲突,如展品损坏、观众纠纷等。
公共关系学通过研究公众的反应和舆论动态,帮助博物馆制定应对策略和危机管理方案。
通过及时、透明地与公众沟通,博物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维护良好的公众关系。
最后,公共关系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促进社会参与和共享。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应该积极促进公众的参与和共享。
公共关系学通过研究公众的参与意愿和方式,帮助博物馆设计并推广各类公众参与项目和活动。
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志愿者培训等活动,博物馆可以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提高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支持。
综上所述,公共关系学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关系学》课程感想
《公共关系学》课程感想在大二期末选课的时候,那时是抱着修够学分的心态选了这门限选课,但是在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发现这是一门很深而且值得深入学习的课.在这段时间内我学到了很多,深切体会到了公共关系学这门学科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和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当然在学习中,我也有一些学习心得与体会。
在还没有学这门课之前,我感觉的公关就是应酬、酒局的代名词。
但是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这个想法就被老师彻底否决了,紧接着对这门课的深入认识,才明白公共关系学其实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并存的很深的学问。
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关系是指一种为维系良好公众关系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和在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策略和规划,而公共关系学则是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反映,它是以公共关系的活动现象和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从调查、策划、传播、评估活动这四个完整步骤来对一个事件做公关,通过信息交流、意义沟通、价值劝说三部曲来塑造企业或个人想要树立的公关形象,从而影响公众对企业或个人的看法.形象地说,公共关系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要让自己的发展惠及他人的思想。
它又是一种方法和艺术,一种技术,一种将“要让自己的发展惠及他人”的思想转化为实践的一种专业技能。
通过这段时间对公共关系学的学习,我不仅对公共关系产生了系统的认识,也学到了不少处理公共关系的方法。
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这门课程中有许多抽象的名词解释与原理,有些事十分晦涩难懂的,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去理解的,同时还涉及了中国特色的关系文化,所以有时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要那样做公关,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十分生动,举的一些例子都是与时事挂钩,比较接地气,便于我们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令那些枯燥的名词理论变得浅显易懂,使我们有了一个更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完这一学期的课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讲的很多东西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改变了我一些看法.第一,让我认识到了公关其实不是以往在电视上或新闻里看到的那些公关小姐的那种公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看公关关系学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学发祥于西方,作为西方现代新潮理论,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入我国,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由南到北发展,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一度兴起“公关热”。
公关进入中国大陆之初,曾被扭曲误解为庸俗的应酬,“劝酒学”误认为公关不外是凭的是脸蛋子,耍的是嘴皮子,使的是手腕子,其实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跟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中国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
现代公共关系学之所以能在中国最终生根、发展、巩固,其重要原因是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相融。
一般来讲,一种外来的职业方式和文化现象在本国的根植,不但要与本国的文化土壤相适应,更要考虑与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交融问题。
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公共关系学中的人文主义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合拍的。
正因如此,这两种个性极强的文化逐渐地从冲突走向融合。
关键词:公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公共关系活动中, 在我国古已有之。
战国时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 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这些,都是古时公关活动的最好证明。
现代公共关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表现在二者在重公众、重事实、重信息、重和谐团结、重信誉、重谋略等方面表现出的相似性。
(一)“仁爱”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公众意识”
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
“仁爱”学说要求人们做到由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进而,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主张,提出爱民、养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另一代
表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强调百姓是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仁爱”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现代公共关系学特别强调“公众意识”,而“公众意识”是指时时为公众着想、处处为公众服务、一切立足于满足公众需求的思想、意识和原则。
现代公共关系教育的先驱、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伯纳斯在1923年提出:公关工作是为了“赢得公众的赞同”、“公共关系应首先服务于公众利益”。
所以,树立公众意识是公关事业成功的思想基础,离开了公众,公共关系成了无源之水。
(二)“实事求是”与现代公共关系学“以事实为基础”的思想
“实事求是”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一个重要方面。
班固的《汉书》为汉景帝之子刘德作传,称道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把“实事求是”训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宋元明时期,产生了一种完全否定直觉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实事求是”。
“崇实致用”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它力戒“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
清初顾炎武以经世致用之“实学”,反对言行言性的空谈。
近代毛主席也赋予了“实事求是”崭新的含义并付诸于实施。
我国这些传统思想,尽管提法、立意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确代表了那种为学治事注重从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的优良文化传统,这与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以事实为基础”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现代公关是社会组织面向自己的公众而开展的传播与沟通活动,组织与公众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为用的关系。
所以,公关工作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离开了事实,公共关系就失去了价值。
(三)重视信息获取与现代公关的信息观念
我国古代开明的统治者,在维持中央集权制的同时,注意了解民意。
春秋战国时,一些诸候国为了强国生存,一方面招贤纳士,一方面取智于民,形成“养士”之风。
我国古代兵家重视利用间谍索取情报,孙武非常清楚用间谍探知敌情对谋略取胜的重要作用,提出“兵贵先知”,诸葛亮在制订的十五条规则中,第一条就是“虑,间谍明也”。
当今市场社会,信息作为社会普遍联系的形式,广泛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全部时空,信息成为一项宝贵的资源,是组织的无形财富。
美国信息专家指出:“利用信息创业,把资料变成美元,是当今世界出现的新现象”。
(四) “和为贵”观念与现代公关的“内求团结,外谋发展”的思想
“和为贵”一语首见于《论语·学而》,其完整的文本是: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观念体现出珍视团结、注重社交、重视协调关系的思想和意识。
儒家立足于人类共
同生存和文明进化的立场,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提出“泛爱”思想。
孟子也主张“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受这种“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友好的美德。
古代商人在处理同消费者的关系时,一贯寻求“和气生财”、“宾至如归”的和睦气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和”思想与产生于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公关思想不谋而合。
现代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协调关系、广结良缘的艺术学科。
现代公关一个很重要的职能是协调组织与各种公众之间的关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谅解和支持,使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为组织创造一个“人和”的环境。
“和谐”不仅作为外来文化的公共关系在异国他乡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生长、健康发展的切入点、支撑点,更为重要的是“和谐”应当成为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体系的基石。
(五)“信”与现代公关学的“以信誉塑造形象”的思想
“信”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部分,“信”强调知行、言行合一。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
重信义、守信用在古代成为约束、调节人们言行的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尊重守诺者为君子,视失信者为小人。
“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成语、格言,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对“信”的追求的生动概括。
古代一些明智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往往采用“取信于民”的方法征服人心,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诸葛亮。
传统文化的这种信义思想与现代公关所提倡的以信誉塑造组织形象,从而加强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的思想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现代公关中,以信誉塑造形象是公关学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因为,良好的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财富,而良好的信誉又是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良好的信誉是组织的立身之本。
当今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企业信誉的竞争,企业信誉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技术素质的综合反映,而且是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集体成员,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和具有高尚企业道德的标志。
(六)古代谋略与现代公关策划
谋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东方式智慧的奇葩。
谋略,即计谋策略。
传统文化中,充满朴素辩证法,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奇计良策丰富多采。
如春秋战国时,士阶层作为政治智囊、思想精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谋略奔走于各诸侯国。
在诸子百家著述中,无一不渗透着谋略的睿智。
尤其是《孙子》这部人类军事学经典著作,从头到尾贯穿着精辟深刻的谋略思想,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也再现了复杂多变的谋略活动。
时与势是传统谋略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时乃时机、战机,势乃形势、趋势,二者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
古人云:“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
古往今来的对抗和竞争中,审时度势
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所以,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得天时,并把它当作与“地利”、“人和”同样重要的致胜因素;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争取和创造时机,这又是一个“蓄势”、“造势”的过程。
蓄势、造势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力量对比、心理状态、道义和将士的勇怯等方面形成居高临下的优势,到一定时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
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关人员为实现公关目标而在调查研究、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确定公关活动的主题和战略,并制定出最优活动方案的过程。
它与古代谋略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古代谋略中讲究时与势的思想,对于公关策划相当重要。
把握好时与势,巧妙地择时趁势,这是保证公关工作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只要抓住时机,借机行事,公关活动就可以事半功倍,很快在公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形成组织所期望的声势。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个性,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根植不可能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养分。
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理论体系与操作规范的活动中,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应该,而且是现实的。
我们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合理筛选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精华,结合我国实际,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继承、改造、创新和发展,建立一种既区别于西方公共关系学,又区别于古老伦理关系的,能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