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知识管理文献初探

合集下载

科研机构知识管理体系初探

科研机构知识管理体系初探
l 9 8 8


彼得
F

建 立 知 识 管 理 体 系 是 科研 机 构 进 行 知 知识 管 理 管 理 体 系不 仅 有 利 于 科 研 机 构 更 加 高 效地 获 取 知 识 积 累 知 识 生 产 知 识 和 传播 知 识 而 且 对 于 科 研 机 构 自身 的 成 长 和 变革 具 有 重 要 的 椎 动 作用 ( 1 ) 提 高科研机 构的效率 正 如 人要 学 习 样 组织也要学 习 学 习型组 织 (妇 m i I谱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是 个 不 断 开 发 适 应 与变 革 能 力 的组 织 学 习 型 组 织将 是 未 来组 织 发 展 的 个方 向 [2 】 所 有 的 组 织 都 在 学 习 不 管 它们 是 否 有 意识 这 么 傲 这 是 它们维持生存 的基 本条件 可 以预 见 成功 的科研 机构 定是学 习型 组 织 然 而 由于 科 研 机 构 工 作 人 员的 时 间和 精 力
维普资讯
国 科技信 息
2008
年第
13

C H INA
S C IENCE A ND T E C HNO L O G Y
INF O R M A T ION J
u
l 200 8

知 识 管理 体 系初探
周志田
杨 多贵
中 国 科 学 院 科 技 政 策 与 管 理 科 学研 究 所


其价 值 才 成 为 有 实 践 意 义 的 真 正 的 知 但 是 我 们 人 类 具 有遗 忘 的 天 然特 性 而 遗 忘 就 意 味 着 无法 使 用 知 识 也 失 去 了 它应 有 的 意 义 可 见要 充分利 用 知 识 无论 是 个 人 还 是 社 会 必 须 对 知 识 进 行 条理 化 的管理 以 便 人 们 随 时 使 用 和 学 习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文献综述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文献综述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文献综述作者:刘爽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13期“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是我们企业管理学科经常使用的词语。

关于两者的概念的学术讨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是直到90年代,这些讨论才引起管理学者的重视。

虽然很多人认为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但是长期以来,这两个领域的学者存在互相排斥的现象,组织学习的学者避免使用“知识”的概念,而知识管理的学者也避免使用“学习”这个术语。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正如我们所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企业如何来改变自己的状态以求的持续稳定地发展,并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是我们企业管理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我国的广大管理人员和理论研究者来说,从事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别对“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两者一定时期内与该相关课题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以及我个人对两者的看法。

一、知识管理第一,知识的追溯。

Barney(1991)和Penrose(1959)提出企业资源观(RBV),他们将知识作为关键资源以及竞争的源泉。

正如企业所必须的人员、资产、公司名称等等一样,知识也是企业的一项资源,且是一项必备资源,是不可忽视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olanyi(1967)对知识的研究具有高度的影响,他认为知识是一种活动,可以描述为知道的过程,其中显性知识是人工的、可以编码的,而隐性知识是非人工的、直觉的、不可编码的。

基于Polanyi的研究,Cook和Brown(1999)提出仅区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还不足以理解知识的性质,为了表明某人知道的所有东西,必须增加“知道”这一术语。

他们认为,当人们拥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时,“知道”不是“拥有”,而是关于“实践”,关于同社会及物理世界中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_夏立芳

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_夏立芳

知识管理和档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今时代 , 案管理作为新型的 管 理 形 式 , 它 们 有 着 互 相 依 存、 互 相促进的关系 。 由于知识管理发展迅速 , 其在档案管 理中的应用显得 格 外 重 要 。 如 何 高 效 地 利 用 知 识 管 理的作用 ,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 网络化 、 数字 化, 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目标 。 一、 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构建 知识管理与档 案 管 理 两 者 之 间 存 在 并 体 现 着 现 实价值与历史价值 。 档案管理是以知识管理为导向 , 并以知识管理理论来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 知识 管理既是更新档案管理的核心资源 , 也是创造档案价 值的核心资产 , 它们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 ( 一) 知识管理理论概述与实质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下悄然兴起的新兴管理理 念, 从2 并不断普 0 世纪 9 0 年代起在商业界开始流行 , 及到了各级领域 。 它是竞争环境中企业及个人得以发 展的必由之路 , 也是新兴的发展方式 。 信息化下为满 足人们的急切需求 , 知识管理的概念很快被提出并开 始运用于现实之中 。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分 工 校商学院的 D a v e n o r t和 P r u s a k于1 9 9 8 年合著的 《 p 作知识 》 一书 , 就是知识管理概念形成的标志之一 。 我 国经济界也开始意识到知识管理的力量 , 并围绕知识 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 有人认为 , 2 1 世纪组织管 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知识管理 , 是人们对科学 技术即是生产力论断更深层次的认识 , 它将从一种管
2 0 1 2-0 8-2 0 * 收稿日期 : ) 。 基金项目 : 年安徽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基金项目( 2 0 1 1 2 0 1 1 d w 0 2 , 作者简介 : 夏立芳 ( 女, 安 徽 六 安 人, 馆 员, 研 究 方 向: 1 9 7 1- ) 档案管理 。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知识管理文献综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资产已经逐渐取代了一般的物质资产,成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渠道。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生产领域,知识管理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从1990年至今,知识管理的主要理论体系已经逐渐发展成型。

目前,我们一般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知识管理行为,建造知识管理模型,以及其他一些影响知识模型的因素和相关理论。

另外,随着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运用,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存储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同时,诸如IT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高新技术也被应用于知识管理领域中。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了时下科学领域中最时兴的话题之一。

那么,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到底什么是知识管理。

一般来说,知识管理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

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

显然,狭义的知识管理研究必将丰富广义的知识管理思想体系。

由于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的相对新生的事物,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

下面我将我收集到的一些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定义呈列如下:一、有关知识知识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知识的概念首先被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 9 5 8 ) 区分为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 和显形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 。

显性知识指的是组织中已存的系统知识, 是有关客观的、理性的和技能性的知识( 如数据、政策、程序、软件、文件等) , 具有可记载性和可查阅性两种特征; 隐性知识通常处于主观地、认识地和经验地学习范围, 它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隐秘性两种特征。

艾尔(Earl)教授认为,知识分为可知的和不可知的.野中几次郎( Nonaka , 1 9 9 5 ) 等人指出, 企业经常被忽视的那些资产都是无形的, 例如远见能力、知觉、预感、认知能力、价值观、形象、隐喻、类推等。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知识管理初探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知识管理初探

题 , 断地探 索实 践科学的工作方法 和思路 , 不 努力 成为学生事务方
面 的专家 。
2实施 氛 围上 的 优 越 性 .
高校学生工作 队伍 实施 知识管理是处 在一个较企 事业组织来
说更优越 的环境之中。 高校在学 科环境 、 制度环境 、 文环境 和校园 人
个整体的力量的发挥。原有的管理方式倾 向于责任到个人 , 每个
3知 识 基 础 上 的 广 博 性 .
高校无论在管理理 论研 究上还是在 管理实践经验 上都拥有雄 厚 的知识积累 , 聚了当代社会最先进 、 活跃 的思想 观念和技术 汇 最 革新力量 , 这为知识 管理的实施提供 了广博 的知识借 鉴 , 使得知识 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得 以发展 。
个过程 。
知识经济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 了严峻的挑战 , 也赋予了难 得的 机遇 。以辅导员 、 班主任为主体的高校学生工作 队伍 是高校教 师队 伍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是高校从事德育 工作 , 开展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骨干力量 , 是学生 健康成长 的指导者 和引路人 , 在高校学生工作
维普资讯
叙 ‘ 2 D (旬) 。 2 下刊
臣 盈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知识管理初探
口 周 清[ 龙 1 】
湖南 ・ 阳 衡

4 10 ; 202
( 湖 南工 学院 …
『 中山大 学管理 学院 2 1
广 东 ・ 州 507 ) 广 125
摘 要 知 识 经 济 对 高校 学 生 工作 提 出了严 峻 的 挑 战 , 赋 予 了难 得 的 机 遇 。 文 从 提 高 高 校 学 生 工作 实 效的 角度 出发 , 也 本
队伍 中实施知识管理成为必然 , 具有现实意义 。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文献综述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文献综述
合 性活 动 。
组织学习是一个孬统层面 的问题 ,系统思想是组织 学习的第五项修爝
组 织学习可看作一个企业促进知识创新或知识获

视角
能力视 角 Nea ,并使之传播.全组织, o, 得 r k 亍 体现在产 品、服务和系 统中的能力
学习 者作为社会箱在者的形象,他们建构 自己的理 社会视 角 B n 解 re ut 并在特定的 租会文化环境中从社会交往中学习
S e mg
是从 知识管 理 的 目标 定义 ,如 B si a s 认为 :知识 管理是 指
为 了增 强组织 的能 力 而创造 、获取 和使 用知 识的过 程 ;IM 公司 B 则 认 为 。知识 管理 是对 知识 的管理 、共 享及 应用 。目的在于全 面 提 升企 业 的生产 力 、应 变 力及创 造力 。 二是从 知识管 理 的流程 定义 , R d ma h r 为 , 如 a e c e认 知识 管 理 是一 组发现 、获 取 、存储 、管理 、开 发 、传 播 和使 用 知识 的综
MOD RN E

C R EE 。 略 lL PSL 管 方 NT E ¨E R 。 U i T I U R 理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文献综述
文, 刘爽
“ 组织 学 习”和 “ 知识 管理 ”是我们 企业 管理 学科 经 常使 用 的词语 。 于两 者的概 念 的学术讨 论可 以追 溯到 2 世 纪 6 年 代 , 关 0 O 但是直 到 9 年代 。这些 讨论 才 引起管理 学者 的重 视 。虽然很 多 0 人认 为组织 学 习和知识 管理 是 紧密相 关 的两个 概念 , 是长 期 以 但 来 ,这 两个 领域 的学者 存在 互相 排斥 的现 象 ,组 织学 习的 学者避 免使 用 “ 知识 ”的 概念 ,而知 识管 理的学 者也 避免 使用 “ 习” 学

关于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初探

关于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初探
现 知 识 管 理 的基 本 途 径 。
关键词: 知识 管理 ; 现代 图书馆 ; 途径 基本出 发点, 以求得图书馆与用户共同发展为最终 从而造成大量用户的流失。 在此情况下 , 图书馆信 目的 的现 代管 理方法 。 息服务 从 单一纸张型的文献借阅服务 向以知。 识服 2 3知识生产与利用的管理。由于知识是存在 务为特点的新型信息服务转化。 目前图书馆知识服 于人的 实践过程中, 其管理的模 眺 于通过管理人 务有三种模式 : 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专业化用户信 头脑中 眭 隐 知识的利用和显性知识的学习, 使人们 息系统服务模式、 知识管理服务模式。 在整个团队中 更紧密地协同 工作, 提高整个团队的 3 涉及领域较广, 4 包括图书馆整体系统和图 工作效率 , 而事实 匕 因 也就是人力 资源管理。 未来 书馆知识管理相陕技术等细节。 国内图书馆知识管 的 社会, 最大的资源是智力 , 最大的财富 是智慧。 在 理研究可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图书馆知识管理理 a 图书馆知识管理中, 人不是与其它管理要素或对象 论。包括图书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 图书馆知识管 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 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h 图书馆知识管理技术。 的资源客体, 具 而是 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 通过 这种 2 . 4知识组织管理。这是对现有知识 的揭示、 序化、 系统 描述、 分析、 综合等 织活动, 开发。 且 E 第一, 设 化整合 , 建立动态有效地知识库体系 , 提高图书馆 立知识主管 ; 第二, 成立知识流管理小组来管理各 的服务质量 , 促进知识窟 。各类图书馆知识管理 撕 c 类知识的流动; , 第三 完善支持知识管理的技术设 研究。主要是指各类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如 施; 最后通过对知识信息的收集、 加工与整理 , 使无 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研 序的信息 变为有序 , 使固化的知识 得以活化。知识 究。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学的影响。这方面 d 只有经过组织才能被更多的 ^ 分享 , 而更大限度 书馆学 发展 的能力 。 地实现其价值 , 这是知识 管理的核心。 知识管理的 砌蒴汉 发生了变化。 的知识管理是有区 目标是鉴别有用和相关的知识。组织和合成知识, 4 现代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力 式 别的。企业的知识管理主要以‘ 为 中心, 【 人” 注重的 激发知识的仓 作用, 嘶 其实质是将两种不同的信息 4 更新罐 主观知识。更新馆员主观知识, 1 埙 是人力资源管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 而图书馆的知 形态, 即知识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共同作为管理的 是要求馆员充分利用主观知识 , 有效地对客观知识 识管理, 主要是对显性知识资源的管理 , 即对客观 对象。 进行收集、 目 分类和传递。 编 、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 知识f 息) f 的组织与管理, 言 实际 匕 也是使客观知识 3 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特点 作得以 顺利地开展, 主要依赖于馆员的知识管理水 世界中的‘ ‘ 知识流’ 序化的过程 , 的是建立—个 甫 目 图书馆知识管理 的目的是在管理过程 中昂大 平 。 完整的融信息管理、 皂 信 资源管理与知识资源管理 最终提高图书馆的创 4 坚持缝 身 习。 2 学 知识的莸 习者 知 并存的知识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有 堵认为知谚 管 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策略。图书 框架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是新的学习活动与原有 理已成为 2 世纪图书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馆知识管 1 理作为—种新的管理模式, 外 图书馆 知识相互作用的 与国 结果 。 知识社会要求社会个体不仅 并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也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研究相比较, 可发现我 国图书馆知识管理 要有专业知识 , 还要有自主行动的能力、 熟练运用 将对图书馆学的性质和地位、 概念体系、 理论基础、 研究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现代交流工具的能力, 以及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 硼 蒴涝 向、 技术手段以及 专业教育发生重要影响。 3 关注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如何应 人们合作的能力。 . 1 坚持终身学习是获取这些能力、 用到图书馆整体管理和具体工 作中去。 知识经济中 图书馆在国家 2 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知识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因素, 使作为知识宝库的 终身学习体系中的 地位、 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 目的 是通过不断的 创 图书馆被提高到了—个重要位置。 图书馆员将要同 4 构建与知识管理} 应的组织史 图书 3 髓 新来满足用户对基于 亍 识的需求, 矢 口 从而增强图 时充当电子信皂 . 工程师、 信息知识管理员等多重角 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文化, 又为发展文化服务。图 书馆的生存能力、 知识服务能力和面对未来的竞争 色。 显然, 没有广博与深厚的知识基础 , 要担当上述 书馆组织文化 , 也称图书馆文化, 是全体馆员所追 能力。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 角色是不行的。因 , 此 管理知识的知识成了管理者 求 的价值观、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和信念体 系的总 的管理模式和眼务, 构建知识管理层面上的新型管 和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样, 员工们就能 自觉地 和, 是图书瞎在长期 自 我发展过 程中逐步形成和确 理和服务 , 使图书馆挑起知识创新、 知识传播和知 去学习知识 ,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 在各 自的工 立的为全体喧员共同遵循的群体意识, 图书馆精 是 识应用的重任。概括起来 , 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 作岗位 E 施展才华, 体现 ^ 、 生价值。 神发展向导, 充分反映了 方 面 的内容 : 3 对隐性知识的刨新管理。 2 图书馆知识管理 理 念 。 2 知识管理技术。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种崭 既要重视对图书馆显性知识 ( 钌 1 盘 孺 刊资料、 口 网 4 树立学习型的组织形象。加强知识共享。 . 4 新的管理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广泛地获取知识 络资源铜 的管理 , 更要重视隐l知识陨 工头脑中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 生 信息, 通过优化信息获取、 保存、 传递和交流渠道 , 存储的智慧1 的转化与发挥, 以实现知识创新、 知识 气氛,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眭思维能力而建立 起来 实现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建立有效的动态知识库 传播与利用的目 。 标 与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方式相 的一种高度柔性的、 扁平的、 符合人陛的、 能持续发 体系,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 质量, 促进知识创新 , 包括 比, 知识管理更强凋管理隐性知识 , 促进隐性知识 展的有机组织 。学习型组织贵在有组织、 有目标的 知识的理论创新、 I 技7 嘶 与组织创新。这里的管 向显 隆知 识转化。在知识管理中, 隐陛知 识是指存 学习 。 理技术包括智能代理 、数据采购和基 于 X L的 在于人们大脑 中的经验、 M 学识 、 技巧等方面的非编 近年来 ,知识管理已成为图书馆学科的—个 We b数据库应用结构等 ,并非完全指实施图书馆 码信 包, . 这些信息在 际互动过程中可产生知识再 研究重点。知识管理作为众多学科的—个交 叉领 知识管理而产生的专门技术。 造的作用。 域, 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笔者认为图书馆学科的 2 知识营销管理。 2 知识营销管理是指知识商 3 3围绕知识增值与创新的知t 务 , 图书 知识管理研究一方面要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作 蹦匣 是 品的生产、 定价与销售等全过程、 各环节的管理。 它 馆知识管理的 重要内容。 在知识管理环境下 , 服务 , 图书 一方面又要突破这个领域, 为将整个知识管 以用户为合作伙伴, 以充分挖掘用户的有效资源为 馆的传统信息服务越来越难以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理的研究向前推进作出贡献。

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初探

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初探

( ) 二 自卑 心 理 较 严 重
高 职生 属 于 专科 层 次 , 本科 生相 比易产 生 自 与 卑 心理 。同 时 由于 社会 对 高 职存 在 偏 见 , 职生 对 高
信 息并 取其 精华 。解 决信 息过 量 的方法 不 是使 信息
减 量 , 是 要 学 会 如 何 将 数 据 与 信 息 转 化 为 有 用 的 而
中 图分类 号 : 4 G6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3 1 (0 6 l 一 0 4 0 1 0 — 2 92 0 ) O 0 1 — 3
当今 时 代 , 识 已成 为 个 人 核 心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知 组 成 部 分 。个 人 知 识 管 理 是 知 识 的 识 别 、 获 取 、 开 发 、 享 、 用 和 评 价 的 过 程 。其 目的 就 是 促 进 显 性 共 利 知 识 和 隐 性 知 识 的 相 互 转 化 , 整 合 自 己 的 信 息 资 源 , 而 更 新 和 提 高 个 人 专 业 知 识 和 学 习 能 力 以及 从 应 变 和 创 新 能 力 。①因此 , 人 知 识 管 理 将 作 为 个 人 个 迎 接知 识经 济 时代 挑 战 的重要 手段 。

校 园 网 、nen t学 校 组 织 的 各 种 讲 座 、 讨 会 等 多 Itre、 研
种 渠 道 获 得 信 息 。学 生 可 以轻 松 地 获 得 海 量 的 信 息 , 无 法 判 断 孰优 孰 劣 , 不 知 道 如 何 整理 这 些 却 更
种 系统 的管理 知 识 的方法 。
能 适 应 知 识 经 济 的发 展 要 求 。
高 职生 虽 然 与普 通 高 校 的学 生 存 在差 距 , 也 但

知识管理研究范文

知识管理研究范文

知识管理研究范文知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管理涉及到整合、组织和利用知识资源,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并介绍知识管理在组织中的应用。

1.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组织和整合知识资源,以满足组织的需求和实现组织的目标。

它涉及到知识的创造、存储、分享和应用,旨在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知识管理的目标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通过促进知识的流通和共享,知识管理可以减少重复工作,避免知识的丢失和浪费,并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知识管理的原则知识管理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知识管理应该关注组织的核心知识,即对组织最重要和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的管理。

其次,知识管理需要关注人的角色,即关注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通过激励和培训等手段,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应用。

此外,知识管理还需要与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相结合,确保知识管理的活动与组织的整体发展一致。

4.知识管理的方法知识管理涉及到多种方法和工具,用于促进知识的创造、存储、分享和应用。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知识库的建立,即建立一个集中存储和管理知识的平台。

知识库可以包括文档、数据库、专家知识和经验等。

另一种方法是知识共享和协作,即通过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促进知识的流通和应用。

还有一种方法是知识学习和培训,即通过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组织成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5.知识管理在组织中的应用知识管理在组织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组织解决知识的孤立和碎片化问题,提高知识的整合和利用效率。

其次,知识管理可以促进组织的学习和创新,通过共享和应用知识,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知识管理还可以改善组织的决策能力,通过提供准确、及时的知识支持,帮助组织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总结中,知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对组织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浅谈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浅谈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浅谈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公众获取信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知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表明,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

相应地,知识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目前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资料较多。

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对知识管理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一是对知识管理实践的总结与介绍。

本综述将分析有关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及其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以期能有新的发现和领悟。

二、知识管理现状分析(一)从指导思想上看知识管理的现状。

樊治平等编著的《知识管理研究》一书列举了以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定义: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 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

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配合的组织过程。

”著名的IT咨询商 Gartner Group公司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组织能力的提升,成功地达到对企业信息的掌握,鉴别,检索,分享与评价。

这些信息不仅包指数据,文献,还应包括企业成员头脑中从未被重视过的隐性知识及专业经验。

丁蔚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对信息的管理,它来源于传统的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的深化与发展。

知识普理的手段与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与完善。

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仅来自于编码化增息,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人脑中。

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于挖掘这部分非编码化的知识,通过促进知识的编码化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使非编码化的个人知识得以充分共享,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知识管理初探

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知识管理初探
中 图 分 类 号 :4 F2 文献标 识码机制 或 工具 沉淀 、 共享 这 些最 佳 知识 , 然会 带来 巨大 的价值 。 显 道理 很 简单 , 真正实 现起 来却 很 不简 单 , 至会 但 甚 认 为 这简 直不可 思议 。 但随 着认 知科学 、 教育 方法 、 理 科学 、 济学 、 工 智 能 以及 信 息 管 经 人 管理 和信 息技术 等学 科 的不 断发 展 ,这些 领 域都 共 同认 识 到对企 业 的知识 资 源 、智 力 资 本进 行管 理不仅 是非 常有 价值 的 ,也 是可行 的 。 是在 这些学 科共 同发 展研 究 的基 础 上 , 正 才形 成 了知识 管理 这 一新 兴 学科 ( 三个 有 有 利条 件有 助于 这一 目标 的实 现 。首先 是人 工 智能 以及 管理科 学对 人在 进行 脑 力工 作时 思 考 和推理 方式 、以及 知识 和认 识 对工 作质 量 元 的影 响等 问题 的研究 ; 次是 学 习理论 、 会 其 社 我 国排名 前 十的企 业 中 , 国中铁 、 国 科学 和心 理学 对认 知模式 以及 如 何进 行有 效 中 中 铁建、 中国建 筑 、 中交建 设 四家企 业 处于 第一 学 习 、 组织 团队 、 展合 作 等 问题 的研 究 ; 开 第 梯 队 , 业 额均 超 过 20 营 00亿元 , 它 们 四家 三是 信息 技术 的发展 , 通过 本体 论 、 语 以 它 自然 计算 的产业集 中度 C 4 1. R = 6 %。 目前我 国 的 言 理解 技术 、 5 自动 推理 及 职 能代  ̄( tlet I ei n n lg 具 备 施 工 总 承 包 资 质 的企 业 共 计 有 70 1 A et等 , 动 了 知识 管 理 实 践 向新 领 域 的 0 6 gn ) 推 s 家 , 果排 除 前 4强所 占的 1. 如 6 %的份额 , 5 大 不 断拓 展)。在 建筑 企业 中 , 策 管理 、 标 决 投 约 有 7万 家企 业分 享 剩余 8 . 3 %左右 的 市场 管理 、 生产 管理 等企 业管 理 活动 , 主 5 施工 都是 份 额 , 争非 常激 烈 。 竞 要 以项 目管理 形式 进行 的 , 典 型 的知识 密 是 施 工企业 要盈 利 , 要打 败竞 争 对手 , 就要 集 型企业 和知 识可 重复 利用 性 的企业 ; 同时 , 看 谁能 “ 到项 目”谁 能 “ 拿 , 干好 项 目” 拿 到 由于工程 项 目的定 制化 需求 ,从 知识 管理 的 。“ 项 目” 的是 工程 承揽 , 解决 的是 企业 如何 角度 来看 , 知识 的需 求量 大 、 共享 的 指 要 就是 知识 开 源 的问题 ;干好 项 目” 的是 工 程施 工 , “ 指 要 价值 大 。 解 决 的问题 是企业 如何 节 流 的问题 。要 做好 另外 , 当前 的中 国建筑 企业 中 , 在 知识 管 这 两方 面 , 需要 大量 知识 的积 累 。 都 理 也将 为企业 的跨 地域 扩张 提供 强有 力 的知 二、 实施 知识 管理 的必 要性 识 保障 。 21 .知识 管理 对人力 资源 管理 的意 义 2 知识 管 理对 于增 强 企业 的凝 聚力 的 . 3 知 识管 理用 一句 经典 的话 来 概括 ,就 是 意 义 通 过对 企业 知识 资源 、 资本 的优化 整合 , 智力 知识 管理 倡导 共享 、 共赢 的企业 文化 , 个 将 最恰 当的知识 在最恰 当的 时间传 递 给最 恰 人 融人 组织 中。不论 是 在 哪里 ( 司 总部 、 公 生 当 的人 。对 员工 进行 教育 培训 和学 习引导 以 产 一 线 , 是 在 其他 的城 市 )员 工在 工 作 中 还 , 使 其具 备相 应工 作 的能力 ,这 本身 不是 新 鲜 总 能充 分感受 到背 后有 企业 的强 大 知识 库支 的概念 。然 而 ,知识 管理 对这 其 中的思 考 角 持 , 这不仅 在 工作 中为 员工 带来 方便 , 让 也会 度 、 先次 序和 目的却 是新 颖 的。 优 我们 对整 个 员 工从 心里上 增强 对企 业 的依 赖感 、 感 , 归属 企 业 ( 至 更 大 的范 围 , 企业 的战 略伙 伴 ) 大 大增 强企业 的凝 聚力 。 甚 如 的知 识 资 源 、 力 资 本 ( 括 员 工个 体 、 业 智 包 企 知识 管理 的价 值仁 者见 仁 , 见智 , 智者 笔 中组织 的智 慧资 源) 行 整合 、 化 、 置 , 进 优 配 通 者 只从 上面 三个方 面来 概 括 ,主要 是考 虑这 过 多个 方 面的 工作 以达 到这个 目的 。企 业 的 些 对 于 当前 中 国建 筑 企 业 的极 大 的现 实 意 知识 资源在 哪里 ,大 部分 有用 的知识 资源 都 义 。笔 者认为 , 入知 识管 理理 念 , 引 进行 知识 是 在员 工 的档 案袋里 、 机里 和脑袋 里 。 计算 所 管 理实 践 , 企业 运营 管理 、 工生 产管 理过 在 施 以实施 知识 管理 , 就是 对 企业 员工 的管 理 , 知 程 中对 企业 知 识 进行 有 效 的获 取 、识 别 、 储 识 管理 也 为企业 识人 、 用人 、 养人 提供 了一 存 、 递 、 享 , 会 有效 改 进 和 提高 企业 中 培 传 共 将 个 新 的思路 。同时 , 过 知识 管理 的实 施 , 通 使 个 人 、组 织 的生产 能 力 、管理 效率 和创 新 能 企业知识积累、 享 , 育学习、 共 培 共进 的知 识 力 , 而提升 企业 的整 体人 力 资源 素质 、 从 整体 氛 围 , 整体 提高企 业 人力 资源 的素 质 , 从而 降 经 营管 理水 平 、 键性 经 营及 管理 能力 , 升 关 提 低 人力 资源 培 养的成 本 , 而且 , 这种 理念 和 方 企 业 的市场竞 争 能力 ,进 而强 化企 业整 体 的 法 的彻 底性 也是 传统 人力 资 源管 理 的思路 所 组 织化 学 习能力 ,逐 步建 立学 习型 企业 的 文 望 尘莫 及 的 。 化氛围, 使企 业获 得持 续发 展 、 自我 优化 的 能 2 知识 管理 在创 造价 值方 面 的意义 . 2 力。 大 多数 以 知识 为基础 的组 织都 已经意 识 三、 施工 项 目管理 知识 面临 的 问题 到 ,在 企业 中知 识 资源或 者说 是智 力 资产 更 31文化 冲突 . 具 有价 值 。知识 资源 的重 要特 点 之一 就是 可 知 识 管理 要 求 把 自己 的知识 分享 出来 ,

基于知识树的组织知识管理初探

基于知识树的组织知识管理初探
稳定性 。 】2 结 构 层 结 构层 是 关 于 子 目标 和 实现 子 目标
钉 织 的 境 1
的适 当行 为 ( 段 ) 手 的知 识 。具 体 而 言 , 织知 识 的 组 结 构层包 括 以下 两 方 面知识 :1怎样 达 到核 心层 中 ()
确定的预期和目标;2 怎样解释环境和竞争对手的 () 信号。这两方面知识将核心层 的价值 目 标与结构层 , 中实现 目标 的行为手段建立起 因果联 系, 从而给出 了实现组织价值 目标 的知识路径——知识链。所有 、 这样 的知 识链就 构 成 了一个 以组 织价 值 目标 为 根 的
收 稿 日期 :01 20 一嘴 一0 ; 修 订 日期 : 0 一1 0 6 2 t 2— 5 o
基金珥 目: 国家 83 15 6 / 7 高技术项目(6 — 1 — 1— 6 ) C, 1 83 5 1 90 43
作者简升 : 包振强(92 、 汉族 】江苏扬州^ . 1 一】男( 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研究生 , 州大学 副教授。 扬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 l 3 期
20 年 02 1 月
S i ne R 研 r 管 ce c e e dlMⅢ 科 sa 理
. 3. 0 1 2 N .
J . 2O 蚺 02 .
文章编号 :00—29 (02 0 一(5 E 8 10 95 Z0 1I 1 一(5 0
作者着眼于企业组织知识结构和知识转化的过程 , 从企业组织管理的价值 昌 标出发, 提出了基于知
识树 的知识管 理模 型 。
l 组 织知 识 的 层 次 结 构
组织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且错综复杂, 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组织的知识结构。从认知的角 度可将组织的知识分为三个层次: 核心层、 结构层和内隐层。如图 1 所示。

组织知识管理文献初探

组织知识管理文献初探

取得(acquisition)、轉換(conversion)、應用(application)、保護(protection)
Teece(1998)

創造(create)、轉移(transfer)、組合(assemble)、整合(integrate)、利用(exploit)。
APQC & Arthur Andersen (1996)
Source: Spender (1996); Lam (2000)
Know-W
描述性的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 是指Know-about (what)而言,即瞭解事件的概念、組成與結構的知識。 Ex. 藥物的成分。 程序性的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是指Know-how而言,即瞭解事件的執行程序、步驟、方法的知識。 Ex. 知道如何配製藥。 因果性的知識(Causal Knowledge) 是指Know-why而言,即瞭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等關係的知識。 Ex. 知道藥物為何會作用。 情境性的知識(Conditional Knowledge) 是指Know-when而言,即瞭解事件與背景或不同事件間互動關係的知識。 Ex. 知道在不同情境下給予藥物處方。 關係性的知識(Relational Knowledge) 是指Know-with而言,即瞭解事件與其他重要因素間關係的知識。 Ex. 知道藥物與其他藥物之間的互動關係。
工程學派(Engineering)或流程學派(Process School): Focus: Processes AIM : Knowledge Flow IT: Shared Database Philosophy: Capability
商業學派(Commercial School):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初探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初探

摘要:知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

高校共青团组织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其方法和手段,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机制,将有利于提高团干部工作能力,提升共青团工作水平。

高校共青团组织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中图分类号:d2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10-02 在社会变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对象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共青团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活动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面对时代变化的新问题,将共青团的优良传统与新的工作方法有机结合,传承创新,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知识管理主要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库、营造交流的环境和管理知识转移的“过程”,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契合高校共青团的组织特点。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知识管理通过更新已有的知识库,使团组织的知识在流动中从“共享”到“学习”,进而到“创新”,再到“应用”的循环运作过程不断地持续地改进[1]。

团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其方法和手段,创造有利于共青团组织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机制,将有利于提高团干部工作能力,提升共青团工作水平。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中的文化建设特定管理方式的实施需要依托于相应的组织文化背景,共青团组织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是决定团组织如何理解知识管理的关键,也是决定知识管理在团组织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组织文化会以不同程度的渗透方式在共青团组织内部传播,并与知识共享、创新、团队建设等动态地结合在一起[2]。

而只有树立以人为本、信赖分享、鼓励学习、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1.以人为本的文化。

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共青团凝聚、组织、服务团员青年的基础。

共青团组织要把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发展作为组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识到学校的发展需要团员青年的广泛积极参与,需要良好的民主机制,从而引领团员青年构建共同愿景,形成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协同发展的共同体。

2020年大学知识管理初探的论文

2020年大学知识管理初探的论文

大学知识管理初探的论文从20世纪最后20多年开始,整个社会建构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的经济之上,这决定了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oecd,1996),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这些对组织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

正在此时,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社会管理的新的范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所谓知识管理,美国生产力和品质中心对其的界定是:旨在提高组织竞争能力的识别、获取和使用知识的战略与过程(apqc,1996)。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面对快速增长、非持续变化环境,知识管理提供了组织如何适应变化、保存生存力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就本质而言,知识管理贯穿于组织的整个过程,其中既包括对组织信息技术的数据和信息综合能力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组织成员创造危/新能力的提高。

应当看到,知识管理虽然最早现于企业,但并不等同于其为企业所独有。

事实上,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提高组织绩效,是知识社会背景下任何以知识为加工对象的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知识管理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管理范式。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深人,知识管理已经从企业领域向外拓展。

oecd将知识管理引人政府或公共部门的管理。

现在,在欧美,各行各业都在探求既与知识社会相适应,又符合其发展目标的知识管理策略。

这里,大学也并没有被排斥在外。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一直是保存、传播和发现、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

在大学的管理中,事实上也始终围绕着知识的获取、传递、保存、创新等诸环节展开,只是历史上大学对于知识的管理大多局限于某一部分,没有从整体加以有效的统合,从而尚未发挥最佳效益。

知识社会中,大学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要让大学在知识社会中承担起与其地位相称的职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还要求大学去除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平台、组织僵化、轻视共享等问题,建立适应知识社会的管理模式,这包括认识到知识是大学最为核心的资源,构建以知识为基础、符合知识运行和创新规律的大学知识管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資訊擷取觀點(Access to Information):
知識是獲取資訊的一種狀態(a condition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McQueen 1998 Knowledge is of two kinds. We know a subject ourselves, or we know where we can find information upon it. – Samuel Johnson
Source: Spender (1996); Lam (2000)
Collective群體 Collective-Explicit Knowledge 群體的外顯知識 Collective-Tacit Knowledge 群體的內隱知識
13
KnowKnow-W
• 描述性的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
– 個人擁有的知識,包含技能、經驗、習慣等 – 屬於員工可以帶走的東西。 – Ex. 研發能力、PC維修技術
• 群體知識(Social/Collective)
– 集體知識是由組織的成員所共同擁有。 – 集體知識包括了組織的原則(principle)、常規(routines)、實務 (practices)、目標與使命的共識等。 – 這些組織知識並不會因為個人離開組織而消失。 – Ex. 作業流程、資訊系統
2
目錄
• 知識與組織 • 知識
知識定義、分類
• 知識管理
– 知識管理定義、知識管理策略、學派
• 知識管理流程
– 知識創造、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應用
• 知識管理系統
3
知識與組織
4/46
知識與組織
Resource-Based Theory (Barney 1991) • 具備競爭價值(valuable) • 不易取得(rare) Intangible Resources: • 難以取代(non-substitutable) Knowledge • 難以模仿轉移(imperfectly imitable) Resources Combined & Applied Tangible Resources Org. as an institution for Integrating knowledge. (Grant 1996) Products & Services 競爭優勢主要來源 Knowledge-based Resources
– – – – Focus: Maps AIM: 建立知識目錄 IT: Profiles, Directories Philosophy : Connectivity
17
知識管理學派知識管理學派- Economic
• 商業學派(Commercial School):
– – – – Focus: Incomes AIM: Knowledge Assets IT:Intellectual Asset Register and Processing System Philosophy :Commercialization
– 讓組織知識被看見。 – 建立知識分享文化。 – 建立知識基礎建設,促進知識連結。
• Arthur Anderson(1999)以公式表達知識管理:
KM=(P+I)S
16
知識管理學派知識管理學派-Technocratic
• 系統學派(Systems School):
– – – – Focus: Technology AIM: Knowledge Base IT主要貢獻:知識庫系統 Philosophy : Codification
資料是原始的事實資料。 資訊是處理過的資料。 知識是個人內化的資訊。 資料 → 資訊 → 意義 思考 知識 → 價值 行動

– –
心理狀態觀點(State of Mind):
知識是人類一種認知(knowing)及理解力(understanding)的狀態 Schubert et al. 1998

– –
•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 深植在個人的經驗、判斷、聯想、創意、潛意識之心智模式內的知識。 無法清楚明確表達的知識。 一、認知內隱(Cognitive tacit):
• 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內(mental models),難以外化表達的一些抽象觀念、 判斷、直覺。Ex. 對待客戶的能力
– Focus: Space – AIM: Knowledge Exchange – IT:Access and Representational tools – Philosophy :Contactivity
19
知識管理策略
How Consulting Firms Manage Their Knowledge Codification 提供高品質、穩定、快速的資 訊系統,重複使用編碼知識。 Reuse Economics People-To-Documents IT的目標是連結人和可重複使 用的編碼化知識(資料庫) 雇用足以重複使用知識及提出 方案的大學畢業新鮮人 Andersen Consulting, Ernst & Young 競爭策略 Personalization 透過人際專家的互動,提供高 層次的策略問題解決方案。 經濟模式 Expert Economics KM策略 IT Person-to-Person 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談, 交換彼此的內隱知識
二、技能內隱(Technical tacit):
• 是指要透過身體力行,不斷地練習與訓練地由實做中學習,才能獲得的技能。 Ex. 游泳、外科手術
• Reference: Polani(1967); Nonoka(1994); Hedlund (1994)
11
個人知識 vs. 群體知識
• 個人知識(Individual)
Reference: Leonard-Barton(1995); Matusik and Hill (1998); Alavi & Leidner(2001)
12
Knowledge Taxonomy
Individual個人 Explicit 外顯 Individual-Explicit Knowledge 個人的外顯知識 Tacit 內隱 Individual-Tacit Knowledge 個人的內隱知識
– 是指Know-why而言,即瞭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等關係的知識。 – Ex. 知道藥物為何會作用。

情境性的知識(Conditional Knowledge)
– 是指Know-when而言,即瞭解事件與背景或不同事件間互動關係的知識。 – Ex. 知道在不同情境下給予藥物處方。

關係性的知識(Relational Knowledge)

– –
能力觀點(Capability):
知識是一種潛力可以影響行動及決策(the potential to influence action) Carlsson et al. 1996
10
內隱知識 vs. 外顯知識
• 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 可用文字、數字、圖形、程式或其他象徵物清楚表達的知識。 – 可定義、擷取的知識,溝通容易
物件觀點(Object)
知識是一種物件,可以儲存及運用 Carlsson et al. 1996; McQueen 1998; Zack 1998
9
知識不同觀點

– –
流程觀點(Process):
知識是利用專業技術的流程(a process of applying expertise) Carlsson et al. 1996; McQueen 1998; Zack 1998
Reference: Barney(1991); Grant(1996)
5
KM Capabil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科技 Technology 結構 Structure 文化 Culture 取得 Acquisition 轉換 Conversion 應用 Application 保護 Protection Knowledge Process Capability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apability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18
知識管理學派知識管理學派- Behavioral
• 組織學派(Organizational School):
– – – – Focus: Networks AIM: Knowledge Pooling IT:Groupware, Intranet Philosophy :collaboration
• 工程學派(Engineering)或流程 學派(Process School):
– – – – Focus: Processes AIM : Knowledge Flow IT: Shared Database Philosophy: Capability
• 製圖學派(Cartographic School):
– 是指Know-with而言,即瞭解事件與其他重要因素間關係的知識。 – Ex. 知道藥物與其他藥物之間的互動關係。
Reference: Zack(1998); Alavi & Leidner (2001)
14
知識管理
15/46 15/46
知識管理的意義
• 知識管理在於辨識並利用組織中的集體知識協助組織競爭。(von Krogh 1998) • 知識管理的目的在於提升創新力與反應力。(Hackbarth 1998) • Nijhof (1999)認為知識管理是將「隱性知識外顯化」的過程。 • Davenport & Prusak (1998)歸納三種KM目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