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悠久的节日不禁让人想起“劳动是人的生存之本,立身之道”、“劳动创造了人类”、“不劳者不得食”等至理名言。但现在的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劳动最光荣”。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孩子现在却变得不会劳动了,上小学了还不会系鞋带、扎小辫,八九岁了还不会打扫房间、自己洗澡,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大学毕业了还不会打领带、拒绝穿需要系皮带的西裤……他们的智商越来越高,劳动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却越来越低。有一位老师指出:“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会自觉主动地劳动?又有多少人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懒得有些太不象话了。懒得整理床铺,懒得洗袜子、洗内衣,懒得收拾书包,甚至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去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应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家庭来说,良好的经济条件,让家长觉得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劳动;因为疼爱孩子,家长为孩子包办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家长们的一番“苦心”却埋下了不少“苦果”:孩子好逸恶劳,依赖心强,高分低能,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家长们不妨从细微处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就是要从娃娃抓起,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样孩子才能在劳动中锻炼、发展、成长。

孩子能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家长有很大关系。但有效的教育,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吧——

鼓励孩子主动劳动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劳动的人比那些不劳动的人生活

得更愉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我国一位教育专家也对中国孩子进行过调查,同样发现,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与责任感较强。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在家庭中,鼓励孩子干家务活儿就是不错的选择。家长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活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能力,交给他那些能够胜任的、可以愉快完成的事,或者是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可以顺利完成的家务活儿。原则是让孩子能够看到这项劳动的成果,并对劳动产生兴趣。

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适应性差而缺乏耐心,甚至半途而废,这时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在孩子逐渐掌握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夸奖和肯定,如对孩子说:“就是这样干,你真聪明,妈妈相信你会越干越好的!”“你真是太能干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干得都不如你好呢!”孩子听到家长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仅能从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激起孩子劳动的信心和决心。

除了口头鼓励,家长还可以送孩子日记本,让孩子写“劳动日志”、做孩子爱吃的菜等,让孩子能够记住和回味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尽量避免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做家务活儿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要让孩子知道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物质的奖励,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让劳动变成快乐的游戏

家长让孩子劳动时,孩子可能正在玩。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不妨对孩子说:“妈妈来当厨师,你来当服务生,现在请你把饭菜端出去,把碗筷摆放好。”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对于上中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来当一天家,给孩子一定的钱,让孩子量入为出,安排一天的饮食起居、料理好家务。孩子不仅可以换位思考,懂得家长持家的不容易,还能让孩子具有主人翁意识,明白“家庭责任”的含义。

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家长可以给上小学的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

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家长可以引导上中学的孩子,说出孩子感兴趣的事,和孩子一起讨论,也可以听孩子说说班里的事。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舍得让孩子劳动

现在的家庭,普遍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在一片溺爱的氛围中,被社会、家庭精心照顾的象温室里的花朵,家长处于对孩子的爱护,什么事都帮助着干,护着他,到了能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时,仍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行全方位服务,使孩子享受着“小皇帝(后)”的地位。这个溺爱综合症直接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性差,同时也妨碍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孩子失去了最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父母总怕孩子会受伤害,怕孩子磕着,碰着,苦着,累着,所谓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他们明的要保,暗的要防,就怕自己一不小心疏忽了会造成意外。所以时时处处把孩子带在身边,放在眼前,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这种家庭中的孩子是生活在一种全封闭的“真空”中,没有生活的营养,何以健全他们的生理、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女孩看到妈妈在洗衣服,她也会要求学着洗。这时女孩的妈妈便说:“这是妈妈干的活儿,你还太小,洗不干净,万一你把手洗爆皮了可怎么办?”男孩看到爸爸在修理家用电器,往往会跃跃欲试。这时男孩的爸爸会说:“这是大人干的活儿,你修不了,回头再电着你,你还是自己玩会儿吧。”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

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养成“眼中有活儿”、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从最简单的,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开始。让孩子逐步学会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洗手绢袜子、叠被褥、扫地、擦桌子;到离家近的小店买酱醋、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