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5.词类活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名词“舍”用作动词:筑舍定 . 居)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名词“名”用作动词:命名) . 火尚足以明 也(形容词“明”用作动词:照明) . 后世之谬 其传 而莫能名 者(形容词“谬”用作动词:弄 . . . 错。“传”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用作动词:识其 本名,说明白)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 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 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 王安石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3.古今异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 .. 程度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是 .... 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 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 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 .. 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
•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 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 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 项。 • 2.了解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了解游记类 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赏析】 这首诗写于金陵,是李白赠给 送行朋友的。首句点明季节、时间。柳絮 飘飞的暮春时节,江南的一家小酒店里, 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饮酒。 “满店香”,柳花本无香味,这个“香” 既是春的气息,又是酒店酒香。次句写酒 店女主人捧出新压榨出来的酒劝客人品尝。 三、四两句写“金陵子弟”来为诗人送行, 欲行的诗人和相送的金陵子弟都喝尽了杯 中的酒,显示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最 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绵长的情谊与流之不尽的长江水相比较,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整理ppt
三、课堂延伸(14 分) 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
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 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 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
(2 分)
()
A.其 自.外 其.伯 修父 竹殿 森中 然君 以高
B.作以.兰为皋陂之池亭以.养其亲
C.处 所以 者.安 为其 于子 故孙 而之 难计 出虑者.远且周
D. 三 始宿 家而 灵.壁 至, 其下 而.为此园
整理ppt
解析 D 项都是表示承接的连词,随后,而后;A 项 第一个是代词,那;第二个是代词,他,他的;B 项 第一个是介词,把;第二个是目的连词,来;C 项第 一个是助词,“……的人”;第二个是句子中间表示 停顿语气的助词,不译。 答案 D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
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析 A 项褒 bāo,瑰ɡuī;C 项骀 dài,相 xiànɡ;
D 项观ɡuàn,仆 pū。
整理ppt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B )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终于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第2课时
对游洞的人数和情景,作者有这样的感慨: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引出自己的游而思)②夫夷以近,则游 者众(前洞是也);险以远,则至者少(后洞是也)。③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 不能至也(后洞至深之处)。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结构总结
课文研读
介绍山、碑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介绍洞
游
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褒 禅
游洞
பைடு நூலகம்
入之愈深 → 愈难 → 愈奇 见少
山
余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极夫游之乐
记
乐少
议论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
文本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课文研读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 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 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 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 用的格式。
文章中“游山洞”和“做学问”有何关系 ?
2020年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 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 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 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 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 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 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 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 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 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
然.视其左右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慧褒埋葬之时 距独问其其其...院为深东文,五犹则里可其.识好 代游 词代者,词不这,能,代穷仆指也慧碑 空前 禅“院其” :代词,它, 代“穴”;后“其”:代词,那些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 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人 其以而其余.求亦思悔之其.深随而之无而不不在得也极夫 代游词之,乐他也们 ,代指词古,人指 自己 视其.左右 代词,洞,洞壁 咎其既.其孰其..能欲出讥出 助之者词乎 代, 无词语气义,那副 些词,,指表欲反出问者,岂 、难道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 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 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 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 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 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 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 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精品课件(第2课时)
功而去。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
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
终点站。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志当存高远》
《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
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 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 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要有坚强的意志,最大限 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 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 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 取得成功的道理。
写作手法
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探究案
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成功都需要哪些因素?对你而言哪个因素最重要? 如何才能成功?试有理有据加以阐述。不少于 500字。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 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
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 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 第三,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顽强的意志,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能获得某些帮 助,或者有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 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 “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 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课件
有志无力
志
有志有力而无物
力物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 光和怡人的感受?
借
见闻 感受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课堂小结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 联系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_尽__吾__志___”和“_深__思___”的道理。
文本探究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
文本探究
对此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 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 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 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 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
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是 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
6.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 把(也) 还足够(继续)照明。
见少 记少 乐少
悔:不得极 游之乐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文章脉络:
记叙 游 议论的基础 褒 禅 山 记 议论
褒禅山命 名的由来
高一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2课时 教案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科目: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第 20 周日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
人教版必修二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2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 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 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 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 (1021~1086) 风格豪放。
本文是王安石34 岁时的作品。4年后他 给宋仁宗上万言书, 主张改革政治;16年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 的反对,积极推行新 法。有“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 足恤”的观点,这一 观点可以在本文中找 到依据。
王 安 石 记 念 馆 荆公回步处
课文朗读
课文助读
褒禅山亦谓之华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 (?)山,唐浮图慧褒 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禅”。今所谓慧空禅院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 者,褒之庐冢也。距其 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 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 之也。距洞百余步,有 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 碑仆道,其文漫灭,独 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 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 山”。今言“华(?)” 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 的名称。现在把“华”念做“华 如“华(?)实”之 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华(?)”者,盖音 谬也。
词句补注(1)
而卒葬之 并且;葬(于)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独其为文犹可识
因为;命名
表判断 表判断,作“在”解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指代碑文;作为文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行5里
后洞
前洞
2015年秋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某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
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古人求思之深 余之 所得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第四自然段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 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 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音谬也。 ‛
学生齐背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简要疏通了文意,概括 了文章的知识清单,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 走进褒禅山,看看王安石先生为我们留下了 哪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重读文本,找出中心句,并注意每段 采用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后洞 出洞(悔随)
践行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感事言志
顿悟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第五段)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 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 的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
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 一句话概括其主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
前洞 → 略
→
详
↑
2.记华山洞经过
华山洞的心得
后洞 → 详
略
详
经过 → 略
↑
游后洞经过 补叙经过、
议志 → 详 写心情
详
→
详
议力
略
略 议物
↑
借仆碑抒发感慨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褒
褒禅山(华山)
禅
山
示
华山洞
意
慧空禅院
石碑
图
东行5里
慧空禅院
前洞
后洞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2(新人教版必修2)
如 纵一苇之所如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克,打下
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如:像,动
如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之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 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从不把幻想放过
——顾城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赋”
“赋”
·讲究押韵
“赋”
·讲究押韵 ·讲究句式的对称
“赋”
·讲究押韵 ·讲究句式的对称 ·讲究辞采的华丽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倚歌而和之
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歌 歌曰
倚歌而和之
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最新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语文 10游褒禅山记 (2)课件
拥火:拿着火把 见:见到的景物
怠:懈怠,懒惰 且:将要 俱:一起
盖:大概 不能:不及 十一:十分之一
然;然而
盖其又深,则其 盖:大概
至又加少矣。方 至:名词,到达那里的人
是时,余之力尚 加:更加
足以入,火尚足 方:正当 尚:还
以明也。既其出, 明:照明 既:已经
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
2、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王符安石《元日》)
3、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王君安王石卷土来
4、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杜来牧未可知
六、翻译句子 1、火尚足以明也
火把也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
地方平2坦、并夫且夷路以程近近,,到则达游的者人众就;多险;以地远势,则至者 险峻并且少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
课堂小结
本文把__游__山__和__治__学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深__思__慎__取_ ”的道理。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 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 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或:有人 其:自己
咎:责怪
乐也。
极:尽情享受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问题探究:
1.第二段为记游的主干部分,作者游了那
些地方?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
前洞 平旷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自然段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
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
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音谬也。 ”
Hale Waihona Puke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精品课件
•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 人行道 • • 在车来车往的街头, • 横越马路是不那么自由—— • 只在一定部位划两条白线, • 通过吗?必须从这儿行走! • 严厉也是一种爱呀, • 条条框框并非全是保守; • 只因我们曾忽视规律和法则, • 至今。心上还有条流血的创口…… • • (1)概括全诗的主旨。(限20字以内)(4分) • (2)简析这首小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
山→ 略 碑→ 详
前洞 → 略
第一部分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
记游
详
↑
2.记华山洞经 过
第二部分 议论
华山洞的心得
→
详
略
→
后洞 → 详
略
详
经过 → 略
↑
游后洞经过
议志 → 详
补叙经过、 写心情
详
议力 略
议物
↑
借仆碑抒发感慨
精品课件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精品课件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某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
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精品课件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行踪。
精品课件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
悔
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精品课件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 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有物
精品课件
尽吾志 无 悔矣
叙 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事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记 考据
游
践行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出洞(悔随)
(第二段)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感事言志
顿悟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精品第课五件 段)
1、即事明理,叙议结合
精品课件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精品课件
学生齐背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简要疏通了文意,概括 了文章的知识清单,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 走进褒禅山,看看王安石先生为我们留下了 哪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精品课件
重读文本,找出中心句,并注意每 段采用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于是余有叹焉……
精品课件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名__、山之_寺__、山之_洞__、山之_碑__。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 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精品课件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所罕至焉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精品课件
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 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 既有对“深思慎取” 治学精神的体会,又有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险远 ”精神的赞誉,正是有了这百折不挠的毅力, 十四年后,王安石方能冲破旧有秩序,大力推进变法,成 为当之无愧的“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精品课件
• 参考答案: • (1)要自觉遵守各种符合客观规律的法则。 • (2)这是一首即事明理的寓意诗,采用了欲
扬先抑的手法.先摄取街头一景,写其严 厉.再写其理,由此发生议论,揭示遵规 守法的哲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精品课件
游褒禅山记 课 时 2
精品课件
1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 2、理解 “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 取”的学习态度。
精品课件
• 1、背诵导入。 • 2、重读文本,找出每一段中心句,概括各段文字
内容及手法,重点抓每段表达方式,总结文章脉 络。 • 3、概括本文“即事明理、详略得当、语言凝练” 的写作手法,重点介绍即事明理的写法。 • 4、诗歌鉴赏中即事明理写法运用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