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学分】120 学时;【开课模式】必修【实验学时】36 学时【上机学时】【课程类型】专业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开课单位】石油化工学院【授课对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学品分析、煤化工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主的基础课程。
实验是无机化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撰写报告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无机及分析实验课的学习,不仅加深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树立严格的“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使其初步具备作为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1、掌握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
2、掌握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和统计处理方法。
实验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独立的基础实验课。
课程的安排服从“一体化、渐定式、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和模式。
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教学内容着眼于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活动,学习和掌握无机化学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研究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熟悉重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加深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准确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的任务包括:(一)实验室一般知识介绍1.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2.简介有效数字和误差理论。
3.介绍正确书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方法。
_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40学时)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40 学分:2.5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本课程是生物和化学类很多专业的基础课,课程融合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涵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物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掌握无机化合物和无机反应的一般规律,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物专业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教学(40学时)掌握稀溶液的4个依数性,溶液的性质和胶团结构,熟悉溶液各种浓度之间的换算, 3h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3个规律,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离子键的性质,共价键的价键理论要点及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能熟练书写核外电子排布式,了解波函数的意义,杂化轨道理论及分子间力和氢键的形成,了解3种晶体的物理特性。
8h掌握化学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活化能和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反应级数,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理论和催化剂的特点。
4h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了解生物化学标准平衡常数。
6h 掌握定量分析的程序,定量分析中误差的产生及表示法,有效数字表示及计算规则,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标定,熟悉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了解滴定分析的分类及滴定方式。
3h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能熟练计算溶液的pH值。
3h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了解酸碱滴定法的某些具体应用。
3h掌握溶度积的定义及溶度积规则,熟悉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了解沉淀滴定法中莫尔法、佛尔哈得法的基本原理及滴定条件。
4h掌握氧化数、氧化和还原、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原电池的原理,电极电势的应用,熟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了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针对化学类学生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
主要内容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涵盖了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从而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2. 熟悉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技能;3. 学习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分析化学在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规范意识;5.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三、课程内容1. 无机化学概论(1)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2)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反应(3)无机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2.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1)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2)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3)无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法3. 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1)离子反应和络合反应(2)酸碱反应和还原反应(3)无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分解反应4. 分析化学基础(1)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3)质谱和光谱分析5. 分析化学实验(1)分析样品的前处理(2)重量和容量分析方法的实验操作(3)常用分析技术的实验操作和分析结果处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PPT演示等方式进行讲解。
2. 实验操作:同时开展课程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规范意识。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意见,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主动发言和参与讨论等表现;2.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等表现;3. 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材1. 无机化学(第四版),郑光明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 分析化学导论(第七版),张吟之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验验证和探索化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主要涵盖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拓展实验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1、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2、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3、能够独立完成基础实验,并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验设计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1、基础实验: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分类和保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
2、综合实验:涉及无机物的制备、分离和鉴定,以及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等。
3、拓展实验: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如研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实验课则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课程安排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通过考试和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实验课则通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教师职责1、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经验,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2、教师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环保;3、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4、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学生要求1、学生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2、学生应按时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4、学生应尊重教师和其他同学,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标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它涉及了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分析等。
3、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术,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础: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周期性现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
2、分析化学:包括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质谱分析等。
3、实验技术: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建立等。
4、应用实例:结合实际应用,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环境、材料、生物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和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技术和应用。
3、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与课程相关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测验或考试: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实践环节1、基础实验:安排一系列基础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术。
2、综合实验: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安排一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化学领域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七、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含创新创业教育)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四、课程考核
注:各类考核评价的具体评分标准见《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无机与分析化学》,商少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第三版,978-7-122-29016-8。
2.主要参考书
1、《无机与分析化学》,陈若愚、朱建飞,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第978-7-56-113764-2。
2、《无机与分析化学》,侯振雨、李英、郝海玲,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第978-7-12-227545-5。
3、《无机与分析化学》,陈虹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第二版,978-7-03-021961-9。
4、《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四版,978-7-04-007952-4。
5、《无机与分析化学学习指导》,谢少艾,陈虹锦,梁竹栖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一版,7-03-017262-0。
6、《仪器分析原理及技术》,魏福祥,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第一版,978-7-51-141066-5。
六、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
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小测验评分标准
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课程考试评分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堂表 现等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 的考核
教材选用
选用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 教学大纲要求,选择符合课程定 位和特点的教材。
选用范围:可以选择国家级规划 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省级优 秀教材等高质量教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 应用:展示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操作演示等
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在线视频教学、实时互动、作业提交等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管理、在线测试、讨论区等 优势:方便灵活、资源丰富、提高教学效率 适用范围:适用于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
பைடு நூலகம்
评价方式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 完成并进行评价
单击添加标题 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评价与考核
课程性质与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资源与教材
课程性质
强调实验和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
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 用的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做好准备。
选用标准: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 大纲要求,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选用审核:在选用教材时应经过 教研室和学院审核,确保选用教 材的质量和适用性。
参考书籍
《无机化学》第 四版,高等教育 出版社
《分析化学》第 六版,高等教育 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 学实验教程》第 二版,科学出版 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新)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总学时:总学分:开设学期:09-10年第2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一、实验课程简介(通过开设本实验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培养学生训练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正确使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各种仪器;学会测定实验数据并加以正确的处理和表达;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参加生产、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并掌握有关内容):了解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实验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分析测定误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掌握基本操作和技能:酒精灯、电炉等实验室常用的加热方法;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固液体试剂试样的取用,量筒、点滴板、干燥器、蒸发皿、滴管、台称、温度计、电水浴锅的使用方法;常用过滤和减压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离心机、可见分光光度计、酸度计以及电极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熟练掌握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容量瓶、称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配位性等重要性质。
掌握一般无机物制备和提纯的基本方法。
掌握常规滴定分析(酸碱、沉淀、配位、氧化还原)基本操作方法与基本操作;试剂、试液的配制,了解电离常数、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溶度积常数、配位稳定常数等的测定方法。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中,实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实验过程,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和扩大课堂中所获得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和各种常见仪器,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测定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和评价;逐步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善于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一般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共五篇]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共五篇]第一篇:《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编号:1102000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24/0.75开设学期:第一学期开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也是与之相应《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材的配套教材,是农学、园艺、生物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上述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本课程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室基本规则,安全常识,常用仪器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第二部分实验技能训练;第三部分常用数据及特殊试剂的配制,以方便学生查阅。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掌握化合物的一般分离和制备方法;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正确观察化学反应现象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初步学会查阅资料、手册,自行设计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实验,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表序号实验项目学时实验类型备注验证设计演示综合创新必做选做1仪器的认领及仪器的洗涤干燥2√√2氯化钠的提纯3√√3光度法测定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3√√4醋酸解离度和解离常数的测定—pH计的使用3√√5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4√√6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3√√7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4√√8高锰酸钾法测定双氧水中H2O2的含量2√√四、教学教法建议本课程教学应在充分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既要注意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类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部分主要介绍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反应和应用;分析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标1.掌握无机化合物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2.掌握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3.培养学生系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无机化学1. 无机化学基础1.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分类;1.2 价电子理论及应用;1.3 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1.4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2. 无机离子和离子反应2.1 无机离子的特性和描述;2.2 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2.3 离子反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无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3.1 无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3.2 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3.3 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二)分析化学1. 分析化学基础1.1 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分类;1.2 分析化学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1.3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精度分析。
2. 量的表示和物质测定2.1 量的表示和测定单位;2.2 物质测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2.3 标准溶液的制备和应用。
3. 分析方法及应用3.1 分光光度法分析;3.2 比色法分析;3.3 电化学分析;3.4 火焰原子吸收分析。
(三)实验教学1.无机化学实验操作;2.分析化学实验操作;3.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前期讲授理论知识,后期进行例题及应用实例的分析与讨论;2.课堂练习和作业辅导,梳理知识点和强化应用;3.实验教学,培养实际应用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掌握。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无机化学》(第二版)严立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学》(第二版)韩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食品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四大平衡等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以容量分析为重点,掌握有关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二)本课程的任务本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物质制备、检测的方法和手段。
为目前开设的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各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在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这门课程是食品专业科技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近代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规律及其应用(重点:四大平衡及其相应滴定分析原理和方法);正确理解和加强“量”的概念等基本理论知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食品加工、营养监测及其它工业产品的检测、分析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中能量之间的关系。
为后续的《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
因此本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一学期。
四、教学时数分配该课程总学时:48 学时。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闭卷;课程成绩按期末笔试成绩,内容覆盖全书各章节。
六、教材及参考书主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叶芬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参考书:1.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该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
1.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掌握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技能;
3.通过实验室实践,了解科学方法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思想;
4.培养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5.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课程安排
第一周:绪论
1.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概述;
2.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3.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原理;
4.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周:化学热力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2.熵、焓和自由能的概念;
3.化合物的生成焓和反应焓;
4.热力学函数的计算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名称(英文):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编码:1103108开课学期:第 1 学期学时数、学分数:48学时,3.0学分适用专业:农业科技类(中药学、生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植保、旅游管理、木工、生物技术、梁希班先修课程:后续课程:有机化学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农科类、理科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测量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与工农业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某些重要生命元素的性质,了解某些现代测试手段;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一)理论知识方面Ⅰ.结构化学部分一、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1.了解电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特性:物理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2.了解测不准原理,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二、波函数1.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和量子数的物理意义2.掌握量子数的取值规则3.了解原子轨道轮廓图、等值线图和电子云图三、原子的核外电子结构1.单电子原子:了解单电子原子内轨道能级2.多电子原子:了解屏蔽作用对轨道能级的影响,了解有效核电荷概念,了解能级组的划分,了解能量最低原理、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四、元素周期律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结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周期表结构的关系2.了解主、副族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3.了解电子结构、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与主、副族元素性质(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变化基本规律的关系五、化学键1.了解离子键理论要点2.了解离子晶体晶格能概念及其对离子晶体重要物理性质的影响3.了解共价键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要点,σ键和π键4.了解轨道杂化理论、了解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及分子极性的关系5.了解分子间力、氢键及其对物质重要性质的影响6.了解配合物结构的价键理论Ⅱ.化学基础理论部分预备知识:1.掌握“物质的量”概念2.掌握“化学计量数”概念3.掌握“化学反应进度”概念一、化学热力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状态函数、功、热、热力学能、焓等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理解定压热与焓变、定容热与热力学能变有关系,掌握热容概念2.热化学: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热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概念,理解并熟练应用盖斯定律,掌握并熟练应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概念,能应用基尔霍夫公式3.了解自发过程的特点,了解可逆过程4.了解熵增原理,了解熵的统计意义5.了解吉布斯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判据6.掌握热力学基本公式7.理解化学势概念,理解化学反应摩尔吉布斯自由能概念和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概念8.了解理解气体和非电解质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了解非理想气体和非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了解逸度、活度概念9.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和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应用二、化学平衡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热力学意义:化学势与化学平衡2.掌握标准平衡常数概念和化学平衡计算及多重平衡原理3.掌握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了解经验平衡常数三、化学动力学1.掌握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杂反应、反应分子数、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方程、速率常数,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和有关计算2.掌握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3.了解复合反应及其近似处理4.了解反应速率理论,了解活化能概念5.了解催化作用和催化剂四、电解质溶液1.掌握离子电迁移、电导、是导率等概念及其简装应用2.掌握离子的化学势、活度和活度系数等概念,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Ⅲ.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一、酸碱反应1.掌握质子酸碱概念、了解路易斯酸碱概念2.理解酸碱强度与结构的关系3.掌握弱酸碱的离解平衡、酸碱水溶液酸度和有关离子浓度的近似计算4.掌握影响酸碱离解平衡移动的各种因素,掌握介质酸度对弱酸碱存在形体的影响5.掌握缓冲溶液的性质、组成、酸度的近似计算及缓冲溶液的配置二、沉淀——溶解反应1.掌握溶度积原理2.掌握分步沉淀作用3.掌握同离子效应、酸度、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对沉淀——溶解反应的影响、沉淀转化4.了解沉淀反应在离子分离和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三、配位反应1.掌握配离子稳定常数概念和配位平衡的近似计算2.理解酸碱反应、沉淀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并能做简单近似计算3.了解配位反应的重要应用四、氧化还原反应1.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方法2.掌握原电池、电极、电池电动势、电极电势等重要概念3.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掌握Nernst方程及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4.了解pH——电势图Ⅳ.分析化学部分一、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准确度与精密度、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措施二、初步掌握有效数据的统计处理:t—检验、F—检验三、掌握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反应完全程度对终点误差的影响,掌握各类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四、各类滴定分析方法酸碱滴定:掌握强酸(碱)、弱酸(碱)及简单的混合酸碱的滴定分析方法及重要应用;沉淀滴定: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原理和重要应用配位滴定:理解条件稳定常数概念、酸效应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单一离子的滴定条件,掌握配位滴定的重要应用氧化还原滴定:理解条件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原理及重要应用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第1章溶液(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互间的换算。
2.掌握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3.了解强电解质溶液依数性的偏差,了解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分散系的概念、稀溶液依数性及计算公式。
难点:引起稀溶液依数性的原因。
1.1 分散体系(了解)1.1.1 分散体系1.1.2 分散体系的类型1.1.3 分散体系的特点1.2 溶液(掌握、运用)1.2.1 溶液1.2.2 物质的量浓度1.2.3 质量摩尔浓度1.2.4 物质的量分数1.2.5 质量分数1.3 稀溶液的依数性(掌握、运用)1.3.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1.3.2 溶液的沸点升高1.3.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1.3.4 溶液的渗透压1.4 电解质溶液(了解、理解、运用)1.4.1电解质溶液 1.4.2离解度 1.4.3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1.4.4强电解质理论简介 1.4.5活度 1.4.6离子强度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学时)简单介绍(了解内容)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物理意义2. 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3. 掌握△G与温度的关系式,及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状态函数的性质;焓和焓变;自由能和自由能变;反应热和自由能变的含义及其计算;自发性判据。
难点:焓、熵、自由能的概念;利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过程的自发性。
2.1基本概念(理解、掌握)2.1.1 体系与环境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2.1.3 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2.1.4 过程和途径 2.1.5 热和功 2.1.6 热力学第一定律2.2自由能(了解、掌握、运用)2.2.1 自由能 2.2.2 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 2.2.3 Gibbs-Helmholtz方程*2.2.4 生化标准状态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Kθ)的意义及书写2. 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3. 了解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意义,掌握ΔrGmθ与Kθ的关系式。
4. 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5.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质量作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6. 了解反应速率理论7. 掌握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式,掌握活化能的概念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质量作用定律;阿累尼乌斯公式;标准平衡常数;Δr G mθ与Kθ的关系;化学平衡的计算。
难点: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尼乌斯公式的应用;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应用。
3.1 化学反应速率(理解、掌握)3.1.1 化学反应速率 3.1.2 反应机理 3.1.3 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3.1.4 反应级数3.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掌握)3.2.1 van’t Hoff规则 3.2.2 Arrhenius公式 3.2.3 活化能3.3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了解)3.3.1 碰撞理论 3.3.2 过渡态理论3.4 催化剂(了解、掌握)3.4.1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4.2 催化剂的特点3.4.3 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3.4.4 酶催化反应3.5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理解、掌握)3.5.1 可逆反应(对峙反应) 3.5.2 分压定律 3.5.3 标准平衡常数3.5.4 书写标准平衡常数表示式应注意的事项3.5.5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3.6 标准平衡常数和标准摩尔自由能变化的关系(理解、掌握)3.7 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解、掌握)3.7.1 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7.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7.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7.4 其他平衡的影响*3.8 生物化学标准平衡常数(自学、了解)第4章物质结构(7学时)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波粒二象性、量子化、波函数ψ与原子轨道,几率与几率密度及其表示法,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2.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3. 掌握单电子原子、多电子原子能级,了解钻穿效应、屏蔽效应对能级高低的影响;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能熟练写出一般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4. 掌握原子结构与同期系的关系及元素基本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5. 掌握离子键理论要点,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与离子晶体的晶格能6. 掌握共价键理论(VB法)和杂化轨道理论要点及共价健特征7. 掌握偶极矩、分子的极化和分子间力、氢键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了解各类晶体的特点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应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