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观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8f12ba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6.png)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当代教育理念。
本文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核心观点、实践意义以及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倡以生活为教材,以生活为课堂,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教育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指导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能力培养,促使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当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重要性、内涵、核心观点、实践意义、应用、启示、借鉴。
1. 引言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生活教育理论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立和自主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提倡以生活为根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包括许多重要观点和理念。
他强调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本的教育方式,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使教育和生活相互融合。
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素养,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e14f8ddd4d8d15abe234e76.png)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一生不但有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实践相伴随的理论探索也非常丰富。
集陶行知思想大成的,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潮流的、充满无限活力的是生活教育理论。
早在 1921 年,陶行知目睹旧中国教育“守陈法而不革,拘故步而自封” ,教师闭门教书,学生埋头读书,教育与时势严重脱节,与学生个性发展严重分离的情况,对腐朽没落的旧教育、旧课程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而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陶行知进一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过“生活即教育” 。
生活即教育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以生活做中心”。
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即教育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生活决定教育” 。
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什么教育。
”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同,因而受到的教育不同,过哪样的生活,就是哪样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陶行知生活教育观论及其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观论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c5ad74069eae009581bec5b.png)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启示涂玉萍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推行平民教育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
社会生活在发展,生活教育同样在发展,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职业教育启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以后,直到30年代末才概括提炼出来的。
当时,生活教育运动已进行了十二年,为使这个教育革新和教育普及的运动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开展,陶行知与黄炎培、邵力子、沈钧儒、徐特立等人发起创办了生活教育社。
在该社宗旨中,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目的:“探讨最合理最有效之新教育原理与方法,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教育之普及,及生活之提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由三个原理有机联系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即“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
生活教育就是如解决“生活与教育统一”和“社会与学校统一”这两个根本问题。
二者是相互联系和贯通的,是通过“教学做合一”这个中介环节来实现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生活即教育”,主要是指人们在“有计划的生活”中,受到“有计划的教育”,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的生活”中,受“现代的教育”,这是自觉的生活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教育,是积极的生活教育。
把教育的职能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使教育从传统僵化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开放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所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观点的延伸。
旧式学校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社会即学校”,则要求学校与社会联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以社会丰富生动的内容,弥补课堂教学与书本知识的不足,纠正学校教育的狭隘性与片面性,克服学校与社会脱离学用脱节,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弊端。
陶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把社会办成大学校,目的在于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培育新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294a0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6.png)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情感素养,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成长,提倡尊重个体的独特性。
在实践方法上,他提倡采用课堂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体验和实践。
在现代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被广泛运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如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问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现实中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展望未来,可以借鉴陶行知的理论,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重要性、核心观点、实践方法、现代教育、应用、启示、局限性、现实意义、展望。
1. 引言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技能,强调实践性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最重要的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核心观点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本源。
他强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爱心、责任等品质。
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注重情感。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而不仅仅是知识。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65315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7.png)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体制、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和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感悟人生和社会。
他的理论启示着当代教育工作者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家庭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成长。
他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中国教育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当代、教育体制、家庭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学生、社会、普世价值1. 引言1.1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简介陶行知(1891-1946),原名杨振宁,字行知,号益谦,江苏省无锡人。
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实践总结,是他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更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更能够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对当代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和学生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体制的启示陶行知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教育体制往往偏重课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积累。
陶行知认为,只有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中的点滴,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e456c4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2.png)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关注情感和品德素养的培养,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重视实践和体验的教育方式。
这些理念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启示,教育需要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以生活教育的理念来改善当代教育质量。
通过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可以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需求,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生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当代教育,重要性,独立性,创造力,情感,品德素养,轻松,谐和,学习环境,实践,体验,个体差异,发展需求,教育质量,启示。
1. 引言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20世纪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许多与当代教育理念相契合的观点和方法。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非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首位。
陶行知主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体验和探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成为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舒适的氛围下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代教育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生活教育的理念可以帮助改善当代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当代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当代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时代意义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2a0182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f.png)
144作者简介:蔡水琴(1990— ),女,汉族,浙江建德人。
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生活引入学校,是在鸟笼里人造一个树林,生活已经失真。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
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最后,“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在此举个实际例子,笔者以前上初中时,学校在农村,学校硬件软件条件都相对较差。
而每年秋季学校举行运动会,笔者就发现投铅球的场地有个很大的圆,是投铅球的起点。
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中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到处都是教育,到处都是生活,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
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先后办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弟子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这个大学校使之受到教育。
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e9727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f.png)
工资让其打扫卫生、收拾东西以及负责平常有人来参观时来开门,并没有根据物价的上涨情况进行调整,至于维修仅仅停留在口头,这说明相关部门对后人补贴问题以及故居的保护关注度不够。
三、侨乡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1.提升民众文化资源认知程度。
对于目前市民文化资源认识程度不高的情况,有必要通过教育和组织社会活动提高市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加强媒体宣传。
在江门市的主流媒体和网络上重点介绍城市历史名人,宣传名人故居的文化意义,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涵养。
调研中我们看到,五邑文化广场里的市博物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市民介绍这些名人事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成为市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提高市民的参与度。
发动市民、故居附近村民的力量,设立义务讲解处,招募名人故居保护志愿者,做好名人故居推介活动;三是编写故居指引资料。
通过编写名人故居的旅游册,测绘编撰一张指引名人故居的地图,指引游客进行观光和了解;四是开展名人故居系列文化活动。
据江门市文广局调研得知,该市只有针对文化遗产所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名人故居还没有进行单独的推介;五是故居文化进校园。
联合教育局和文化部门,将宣传车、宣传展板送进校园,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宣讲、江门名人故居讲解。
目前,江门的高校均有关于侨乡名人的事迹宣传版,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长廊,但是并无专门的故居文化活动。
2.健全政府文化资源保护制度。
目前,江门的名人故居尚存在故居身份不明,部门责任不清的情况,不利于名人故居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上的监管和监督。
建议设置统一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其次,多管齐下完善故居的保护、修缮和管理资金筹集。
以市区政府两级财政资金为主,国内外的社会捐助为辅,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筹集名人故居修缮、搬迁、改建、扩建的资金。
一是以政府出资为主,以国有的方式将名人故居设立为纪念馆;二是政府协助、名人后裔或社会力量共同出资维护;三是挂牌纪念,维持原有居住功能。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57082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6.png)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陶行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以实现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首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这对当代人的现实生活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抱怨态度。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乐观看待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无疑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陶行知认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在当代社会,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守时、不讲卫生、不尊重他人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会给他人带来困扰,也会给学生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通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符合现实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在当代社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陶行知认为,实践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通过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最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以儿童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个性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一些学生在追求所谓的成功和名利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导致个性发展受到阻碍。
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实践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实践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4b84f3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0f.png)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20世纪初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
该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从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实践意义以及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过程相结合。
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通过生活来发展。
2. 社会即学校:认为社会是教育的天然场所,教育应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将社会资源纳入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3. 教学做合一:主张教学与做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1. 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通过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中做。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活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美育等方面。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4.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社会即学校,将社会资源纳入教育体系。
这种做法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
5.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
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6. 促进教育公平: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论文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e6af0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d.png)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论文陶行知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一《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师从于杜威,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
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回国后,即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的教育新路。
他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这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结晶,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组成。
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
1917年,他学成回国后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到这种教育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便大胆地把杜威学说翻了半个筋斗,把它改造了过来,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和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之中。
1、“生活即教育”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113e76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a.png)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倡导以生活为本、以实践为主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知识。
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生活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个人才能,从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未来栋梁之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1.2 对当代教育的影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当代教育中,陶行知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倡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与当今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成长的理念是一致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人文素养,这与当代教育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方向相契合。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还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
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
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以生活为课堂,以实践为主导,这种注重学生体验和实践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被当代教育所接受和采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在于推动了教育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的转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2. 正文2.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1. 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品格为重点。
陶行知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e4d24adf90f76c661371af3.png)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内容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
他提出了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其深远。
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搞好日益发展的社区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改革实施陶行知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
学习、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陶行知进一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1.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他主张,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需要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办好师范教育。
二是“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试”。
他说:“创造的考成所要考成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
”2.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陶行知说:“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
”生活教育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和谐社会。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fe9ea2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c.png)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仍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探讨了当代社会对生活教育的需求。
接着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理念和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当代社会、核心观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综合素质、情感体验、困难、挑战、教育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简介陶行知,原名陶澍,字行知,号一诺居士,1891年-1946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名人。
他生前曾在清华学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任教,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的理念,主张将生活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尊重、自律和责任。
陶行知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情感教育,认为情感是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成长,才能让他们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者们应当借鉴他的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面对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及其启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55a818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6b.png)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及其启示陶行知,对每一个师范人来说,是一个必修的人物,我们不应该拿名言来刻意修饰他,因为他不需要华丽去装饰,他只是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又很不平凡,“一粒麦子是小的,轻的,但是和农民加在一起就大了重了”同样,他的不平凡是因为他和自己的思想加在了一起。
人都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普通人仅仅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思考是是非非,他却不然,他的思想已经抽象为一种精神,那就是教育的真正精神---育人。
未来的我们也将成为一名老师,我们为自己而感到惭愧,在他面前我们似乎太渺小了,我们把“教育”太过功利化了,而他呢,则把“教育”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融进了自己的血脉,所以,他才是“大家”。
读陶行知,要读的不仅仅是他的人格魅力,育人的方法,更要读的是他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的感悟,对教育的思考。
陶行知是一个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的人,那么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他认为:1.教学做合一;2.生活即教育;3.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核心,那么生活教育论具体又是怎样的呢?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围绕着生活进行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
研究生活教育论,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当下,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并没有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多新的变化,一批老的教师依然延续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习是为考试服务的,摧残个性,把人变成考试机器,在课堂中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过程,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培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值得商榷。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是对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那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呢?一、课堂回归生活: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对语文课堂的启示1.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创设问题情景的生活化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语文。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13757fcec3a87c24028c4b1.png)
用活动材料而激发探索兴趣,获得更 多 的 知 识. 在 选 择 教 学 材料时,可以利用 身 边 随 处 可 见 的 树 叶、石 头、种 子 等,让 孩 子亲手触摸,感受到 自 然 材 料 的 真 实 性 状,也 可 以 运 用 这 些 材料制作成不同的作品,如制作树叶 标 本、在 石 头 上 绘 画,幼 儿园的种植园等.也可以利用幼儿园 现 有 的 各 种 积 塑、积 木 类玩具,让幼儿自行拼接成各种形状,发 挥 孩 子 的 想 象 力,增 加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认知,也利于 数 学 知 识 的 学 习. 或 者 利用生活中被消毒 干 净 的 废 弃 材 料 如 易 拉 罐、可 乐 瓶、旧 布 料 等 做 成 各 种 玩 具、装 饰 品,提 高 孩 子 的 环 保 意 识 和 动 手 能力.
(一 )生 活 即 教 育 生 活 是 教 育 的 根 本,教 育 大 多 是 源 于 生 活,并 需 要 顺 应 生活的变化,而生活出现每一点变化时都 需 要 有 不 同 的 教 育 与之相配合.所以,生 活 中 的 每 时 每 刻 都 需 要 教 育,不 同 的 生活内容都具有教育的功效.由于不 同 的 生 活 层 次、生 活 环 境会对应不同层 次、种 类 的 教 育,因 此,生 活 决 定 教 育 内 容, 随着幼儿的成长和环境发生的变化,所受 的 教 育 也 必 将 发 生 变化.而且,教育为理论,生活为实际,教 育 是 以 生 活 为 中 心 的,应适合生活的需要、联系生活而进 行,不 能 脱 离 生 活 而 孤 立的存在,这样的教 育 才 能 为 生 活 所 用,才 能 满 足 幼 儿 发 展 的需要.教 育 到 一 定 程 度,是 可 以 改 变 实 际 生 活 方 式 和 内 容的. (二 )社 会 即 学 校 社会即学校由生活即教育理论 发 展 得 来. 首 先,社 会 是 所有人接触和生存 的 环 境,不 同 年 龄、身 份 的 人 有 不 同 的 生 存环境,幼儿也是 如 此. 基 于 生 活 即 教 育 理 论,这 里 的 社 会 环境完全可以被看作一个教育的大环境,而 非 狭 义 的 学 校 教 育.将学校与社会 相 结 合,也 是 教 育 和 生 活 的 进 一 步 结 合, 可以让学生 尽 快 融 入 社 会,继 续 以 社 会 生 活 为 中 心 展 开 教 育.其次,教育服 务 于 生 活,学 校 服 务 于 社 会,所 以,学 校 需 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去培养相应人才.社会中存在丰富的教 学资源,运用社会大 环 境 来 实 现 对 学 生 的 培 养,便 会 让 学 生 变 得 更 加 积 极 向 上 ,也 更 容 易 适 应 社 会 . (三 )教 学 做 合 一 教学做合一,即是说教师的“教”和学 生 的“学”应 结 合 社 会需要,社会需要 什 么 就 教 什 么、学 什 么. 教 和 学 大 多 是 理 论、经验类的东西,需要指导“做”,就是 将 上 述 理 论 和 经 验 付 诸实际,来检验教 和 学 的 成 果. 在 幼 儿 教 育 中,多 以 幼 儿 平 日 的 言 行 、生 活 习 惯 是 否 良 好 来 检 验 幼 儿 园 的 教 育 水 平 . 二 、生 活 教 育 理 论 对 现 代 幼 儿 园 教 育 的 影 响 (一 )实 现 教 育 活 动 和 内 容 的 生 活 化 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幼儿 园 教 学,可 以 促 进 幼 儿园教育的生活化,比 如 根 据 生 活 经 验 教 学、在 具 体 课 程 中 设置生活化教学,以 及 家 园 合 作,实 现 家 庭 生 活 和 幼 儿 园 教 育的结合等.比如在不同时候,特别是 恰 逢 我 国 传 统 节 日 时 期,像国庆节、中秋节、春节等,可以利 用 节 日 相 关 知 识,加 强 幼儿对我国传统节日内容和意义的认识,加 深 对 中 华 民 族 优 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延伸到对世 界 文 化 的 认 识. 跟 随 季 节演变的规律,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通 过 亲 眼 观 察、亲 身 感 受来获得对不同季节的最直观的感知,认 识 到 与 不 同 季 节 相 适 应 的 各 种 动 植 物 、气 候 环 境 的 变 化 . 除了课程内容,活动材料也是不同课 程 中 所 必 须 的 教 学 载体,对活动材料选 择 的 正 确 性,能 不 能 符 合 这 个 年 龄 段 孩 子认知需要,能不能 让 幼 儿 感 兴 趣,关 系 到 幼 儿 能 否 通 过 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edeaf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f.png)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与教育的紧密联系,提倡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对于小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以期为当前小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人人是创造之人”。
这一理论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和社会性,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1.打破应试藩篱,注重生活实践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生活即教育”,要求教育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应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全面培养,关注个性发展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合适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5.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6.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探索新知。
例如,通过开展创新性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视角分析现行教育制度问题当前小学教育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强调应试、缺乏个性化教育、忽视实践环节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视角,我们应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17cfd4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c.png)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影响1. 引言1.1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子玉,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作家。
他被誉为“中国民主教育之父”,是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陶行知曾先后就学于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留学美国,深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
他主张“立德、明理、修身、致用”,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倡导关心学生的情感、品格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陶行知在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中,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也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教育发展中的种种挑战。
1.2 生活教育理论概述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对教育理念的重要贡献之一。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教育学校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为教育目标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相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情境和问题。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种理论提倡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真实的经验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才能、有创意、有责任心的人。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注重实践、注重个性发展、注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它提倡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培养人格、情感和智慧。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生活本身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又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人生存和发展而产生,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没有了人的生活也便没有了人的教育。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将直接引起对教育需要的变化,因此,可以说,生活是教育的需要。同时,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也就必须一人的生活为基础,从而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要求眼有不同的教育与之相适应,教育要建构理想的生活,就必须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生活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都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无时不变且无时不在,故“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10),也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而教育要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由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通过对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和帝国主义反动教育的批判和改造,在长期的教育调查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陶行知出身于安徽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入过蒙学馆及私塾,后来进入城里教会学校和金陵大学学习。1914年,留学美国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并获得教育文监学位。1917年,学成回国以后,先后出任了南京高等师范教务长、东南大学教育西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等职务。在这期间,他怀着要使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宏愿,深入实际,考察中国教育现状,探索改革中国教育的途径。通过长期的社会调查,陶行知发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及传统教育下学校与社会的分离、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教与学对立的种种弊端,认识到在20年代的中国,内有封建军阀割据,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在
来 源:教师博客网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大众诗人。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关心少年儿童。他的学识与为人,随时光流逝,光辉依旧。陶行知为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生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探索。他经历种种艰难险阻,为祖国独立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民族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陶行知留下的六百多万字的教育遗著,是我们教育事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使我们受益无穷。
当时的社会里,受教育的只是少数富人子弟,培养出来的也只是一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上人”,“小名士”。而站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大众,被排斥于学校之外,他们只能够在生活里找教育,受生活的教育。而且,传统教育的“沿袭陈法”,“教学生读书死,死读书,他消灭了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于是,陶行知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认识到“要建设新中国,必须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积极推行普及农民教育运动。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提倡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生活教育就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这种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畅游不已,“鸟到森林”自由飞翔,也像“春光之下的花草”欣欣向荣,“一天新似一天”。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表明社会是生活教育的场所。它与“生活即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另一种表达。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说:“与‘生活即教育’
蝉联而来的就是社会即学校。(11)”
“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12)”整个的社会生活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则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人、商人等学生都可以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可以受益。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 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
作者 标题 关键字
编号:
密码:
当代社会与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学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教育| 学校诊断咨询| 学校心理| 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研| 综合管理实践| 校园安全| 领导科学与艺术| 文化艺术
公文写作| 教育法规与政策| 中小学德育| 素质教育| 公共管理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观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07-06-26 10:42:51 作 者:王晓
造生活,创造新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分别由三大原理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它的主张是针对旧传统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而提出来的,是教育思想上同“老八股教育”、“洋八股教育”的决裂。
生活教育的目的何在?陶行知先生曾作过多次的论述: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
(1);“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2);是“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3);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一遂民生而保民族”
(4);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公民”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当年晓庄师范的校训,是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方针,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先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何谓“教学做合一”呢?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教学做合一”是对教学法的界定。概括的说,就是“教人者先教己”,“己明者后明人”,无论在“教己”后“教人”,还是“己明”再去“明人”,都必须通过“做”来实现。事如何做便如何教,如何学便如何做;教法根据学法,学法根据做法;先行先知者在做上教,后行后知者在做上学;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第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的说明。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13)。第三,“教学做合一”是“真知识”的源泉。在陶行知看来,世间的知识有真、伪之分。所谓真知识,是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真知灼见,是由思想与行动结合而产生的知识,它的根是“要在经验里的”。所谓伪知识,往往是拿着“读书”两个字做护身符,“不是从经验里 发芽出来的知识”。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间接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来看,他所强调的是,知识的根必须安在经验里,并非说样样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经验上得来,对于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经验用“接树”一样的方法去“接知”,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的真知识。这种“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就是文字知识,所以知识的一部分是藏在文字里。
第三,“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对生活具有促进作用。陶行知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要
根据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要用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用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用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就生活的需要而言,教育的作用在与改造或改进人的生活。教育作用于人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改造人。教育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相互感化。感化、改造就是教育作用于生活的方式。另一方面,教育通过经验、文化的传承,从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教育所追求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连续不断的生活。陶行知把教育看成是人的生活,即生活过程是受教育的过程,人的一生应该在不断的教育中延续和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人的完满高尚的生活,即实现人生的价值。教育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是人生原有的,不是外加在生活之上的东西,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
“社会即学校”具有两层意义:首先,必须把学校与社会这个实体更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教育作用不局限在学校内部。其次,要把学校办成符合社会实际情况,把学校办成改造社会的中心。它反映了学校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即社会决定教育,学校为社会服务。陶行知提出这一主张的宗旨就是:要改造旧的学校教育,革除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病,把学校办成促成社会进步,能够帮助人民过更美好生活的力量。为此,陶行知曾先后创办了民众茶园、自然学园、通讯学校、空中学校、工学团、业余学校、社会大学等,将学校、扩大到社会,便于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有用于社会的知识。
(5);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相结合”的“全民的教育” (6)。
总之,生活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与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
如今,我们已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得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习社会化、大众化、终身化教育管理模式,只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教学而教学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开放性思维的传统式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话建设的需要。所以,认真学习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领会其“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的思想内涵,树立社会主义的大教育观,大学校里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扩展到整个社会,甚至延伸到整个世界,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不断摩擦出火花,以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