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特征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区域特征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教师教育论文
从区域特征角度构建区域认知结构
文/陈贤进
“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课程重要目标之一。认知心理学认为,了解学生如何在头脑中构造认识,并帮助其建立认知结构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根本。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将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内化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一定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对于学习地理知识而言,认知结构可理解为感知、记忆、理解空间关系的一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
区域地理知识杂乱而繁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常将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要素简单罗列,忽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忽略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指导,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势在必行,而构建认知结构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认为可从区域特征即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的角度入手,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1.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纵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由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通讯、科技、政策等要素,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应凸显认知模式,抓住显著特征,并将它们综合起来,体现整体性思想。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地图准确描述区域的位置范围,运用资料获取并处理信息,归纳地理特征,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按以上思路去分析其他各要素,再将这些特征加以组合来反映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比如,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中“青藏高原区的整体性”知识联系图,说说什么是区域的整体性,再让学生借鉴该联系图,尝试画出长江三角洲整体性的联系图,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运用整体性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
2.构建分析区域地理差异的认知结构,横向培养学生比较概括能力
分析和比较不同区域的特征,明确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地理学习常用方法之一。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同时受地形等影响,形成了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使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让学生运用材料,应用基本地理原理,对不同区域通过列表比较、观察对比、类比归纳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与比较的方法如下(部分):
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比较青藏高寒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展示两区域的图片、视频等,采用读图、绘图、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从以下方面列表比较。案例3:
3.构建分析区域开发性的认知结构,全面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时区域开放性的表现。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但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是隐性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又要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区域的开放性可用下图表示:
区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体现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等现象中,可让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区域之间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认知结构的构建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可以给出认知结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使学生从单纯学习知识向探求知识的规律性转化,从被动接受向提升能力转化,使认知模式成为学生个体认识活动的成果并作为个体的一种经验引入学生头脑,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平.教育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2001,(3)
[2]汤国荣.高中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0)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口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