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角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读后感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今日所题《关于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谨以数问,以为开篇:一、什么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四、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
相反,它是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从文化传承到制度建设,从政治安排到经济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治理方式。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这种系统的活力和创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课题。
在我看来,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也是对现代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积极应对。
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一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回首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践中,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要求。
我们也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序地推进它的发展。
我想强调的是,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绝非一劳永逸的事。
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不断应对新问题和挑战,以更加深入、全面和灵活的方式来理解和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
毋庸置疑,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推进,将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深化的理解和推进中,得到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发展!以上便是我对《关于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作者:李伟娟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22期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总书记这一重要宣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作了重要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我国被迫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深陷灾难当中。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东方大国站起来了,由此成功地解决了民族独立这一历史课题。
建国以后,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经历了从照抄照搬“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围绕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历史、文化的独特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
正是对这一主题的坚持和发展我国才能在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并不断开拓新的发展境界。
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明确强调全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十九大之前的这一明确宣示,有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凝聚思想共识,形成统一的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二、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
中特复习参考题
1.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修订版)课后题答案及相关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修订版)课后题答案及相关思考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修订版)课后题答案及相关思考题目录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从经济全球化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8.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
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纲:主要内容: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就是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再从实践角度谈现实生活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再总结三者的联系。
结构安排: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法律体系、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多项具体制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实践角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据中国特殊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并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和实践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经验,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结合中国国情的独特性所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密切相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成功地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人口众多等问题,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因此,在经济建设上,中国采取了以工业化为重点、农业为基础的发展路径,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
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
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中共中央文献中有时将这四个基本问题连在一起集中表述,有时又将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问题与其他三个基本问题分开表述,而在多数情况下包括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分开表述的,这就凸显了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基本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
请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1.请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斗争中的正确选择,它适应历史发展规律,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即“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它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在理论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它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主要包括坚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内涵思念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辅相成,构成“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从理论及实践角度,谈谈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战略
从理论及实践角度,谈谈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有自己的战略目标。
善于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这一目标,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
一、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把远景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
就长远目标而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发扬光大?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增强?作为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文化建设如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挑战,六中全会提出“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奋斗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衔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做到“五个坚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这“五个坚持”,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一、推动了人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富贫、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人民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坚决反对国际社会中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应当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中国不称霸,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别国,同样尊重别国的平等地位。
这些重要观点及其实践,无疑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生存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国两制”、“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思想,更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坚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和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文
中国特色社会和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文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本学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
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
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独立发展的重要国家。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展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特殊国情和时代要求下的产物。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逐步形成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催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着眼于解决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推进普惠性、共享性发展。
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主体地位、人人享有社会权利和义务、全民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上层次和根本问题。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在理论的框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现代化优秀文化体系、建设现代化国防和军队体系和建设最广泛的人民共同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与理论相互促进的。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了新的大门,先后实行了稳定的货币政策、货币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逐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如何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做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
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
一、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包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概括地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不断解决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这两大课题。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必须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的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六大报告在这一基础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又做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就是“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几个问题心得
《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心得》一、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我国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性地改变了我国的面貌。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让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2. 具有我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我国的领导地位,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
3. 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二、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和启示1. 加强我国的领导。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首先是要加强我国的领导地位,使之始终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和领导者。
2. 坚持改革开放。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民主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经济权益。
4.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坚持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 加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不断加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全面推广。
三、在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我个人的理解和观点在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认为要充分发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我深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特色的总任务的心得体会3篇
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特色的总任务的心得体会3篇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特色的总任务的心得体会3篇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特色的总任务的心得体会篇1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制度上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构成的“四梁八柱”。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支持和保证着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他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他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政治协商,主要是中国同民主党派协商,是协商民主重要的制度化渠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则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为制度载体,共同体现着人民民主。
在上述制度中,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的原则和精神都得到了贯彻,再加上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党内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基本形成了科学完备、协同配合的制度体系。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作者:张明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位特征、思想方略与目标任务,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使命[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7)06-0033-08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盛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坚忍不拔的责任担当精神,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
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指导我们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一、新时代新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角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角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主线。
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角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理论,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完整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总结历史又放眼未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理论创造和科学结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系统地回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
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它强调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标准审视一切,并通过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成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而不固步自封,结构严谨而又具有开放性。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社会实践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然会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容,不断发展到新的阶段。
道路问题事关全局。
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善于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各个时期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题要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哪些内容?(简答)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需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角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主线。
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角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理论,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完整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总结历史又放眼未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理论创造和科学结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系统地回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
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它强调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标准审视一切,并通过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成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而不固步自封,结构严谨而又具有开放性。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社会实践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然会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容,不断发展到新的阶段。
道路问题事关全局。
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善于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各个时期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成功的选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旗,表也,所以表明其中心。
旗帜就是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高举什么旗,是关系我们前进方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郑重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作为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作为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宏大的历史视野观察、把握自己的历史命运的伟大智慧和坚定信念。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激励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推动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理论创新。
同时,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加以完善。
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
这就需要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的。
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的破题,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回答,再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崭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深入和发展的。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成熟和完善。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有的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扰乱人民的思想。
诚然,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过失误,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但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及时反思和总结,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无疑在思想理论上能够帮助人们澄清模糊认识,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共同理想,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我们要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
我们要在各项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我们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