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操经验】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
【审计实操经验】试论社会保障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计实操经验】试论社会保障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会保障审计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社会保障的其他部门来看,审计因其具有监督、鉴证、评价的能力及其作为第三者的独立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保障工作发挥预警性监督、基层预防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审计工作对推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当前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与先进国家存在的差距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建议,进而突破工作的瓶颈,实现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监督。
一、社会保障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一)社会保障审计组织方式方面的问题1.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重视,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社会保障审计知识培训没有明确的计划,不重视社会保障审计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社会保障审计法规库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和更新,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审计思路不能及时普及到所有社会保障审计人员。
2.审计力量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
社会保障工作主要依靠政府审计机关单兵团作战,中介机构审计和内部审计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审计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仍需集合审计力量。
政府审计机关隶属于当地政府管理,行政体制上的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双重管理使政府审计机关跨区域人员调配上有一定的难度。
(二)社会保障审计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1.项目的立项不科学,审前调查流于形式,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不符合审计流程。
项目立项不科学,不能有效利用其他项目对社会保障进行穿插审计,造成审计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
审前调查流于形式,影响审计重要性和风险导向的确定、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进而影响了审计的全过程。
有的审计组甚至忽视了审前调查的重要性,仅凭经验先审计后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违反了审计流程。
2.绩效审计理念不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进展缓慢。
社会保障绩效审计内容仍然不全面,对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关注的太少,绩效审计理念不强。
计算机审计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审计涉及公安、房管、民政、财政等多部门,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和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审计数据采集转换难,远程审计和联网审计、计算机审计模块的构建和审计软件的开发都迫在眉睫,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指标。
国家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的案例
国家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的案例
中国国家审计署对于国家治理的促进作用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案例:
1、发现和解决财政浪费问题。
国家审计署在进行审计时发现了许多财政浪费和滥用公款的问题,通过整改措施,可以让国家财政得到有效节约,同时也可以让政府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2、提高政府部门的治理水平。
国家审计署通过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审计,发现并纠正了许多不规范和不合理的行政行为。
这样可以加强政府的责任感,并提高政府的工作质量和效益,促进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通过对社会中各个领域的资源进行审计,国家审计署可以发现资源的浪费和缺乏,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让各种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提高效益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强化政府机构的责任追究。
国家审计署通过审计工作,可以发现各级政府机构的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使政府部门更加合理和规范地履行其职责。
同时,对于部分严重违纪违法的政府官员,国家审计署也会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提升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国家审计署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发
现和纠正问题,同时也能促进各个领域的科学发展和正常运行。
【审计实操经验】政府审计和CPA审计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审计实操经验】政府审计和CPA审计
一、政府审计与CPA审计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
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审计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按照民主政治的原则,人民有权对国家事务和人民财产的管理进行监督。
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在受托管理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同时,还要受到严格的经济责任的约束。
这种约束方式就表现为政府审计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
因此,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
CPA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及资本市场的形成应运而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政府审计和CPA审计的定义中均可看出,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
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菲尔特(Michael Chatfield)所认为:“17世纪公司的出现,使有利害关系者对与账簿分离的独立的财务报表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债权人和股东均需要得到与他们的投资有关的资料。
但是,由于公司管理部门与股东之间潜在的利害冲突,股东对公司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常常抱有怀疑,因此需要进行审查,以证实其可靠性”。
二、审计的微观需求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的基础上,目前有三种假设来描述审计的微观需求:代理论、信息论、保险论。
在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将代理人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联系起来,一方面会激励代理人更积极地履行管理的职责,但与此同时,也。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模式与优化路径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模式与优化路径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5)2.1 审计概念与发展历程 (7)2.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9)2.3 审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0)3. 精益化管理模式内涵与特征 (11)3.1 精益化管理的概念 (12)3.2 精益化管理特征分析 (14)3.3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优势 (15)4.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模式构建 (16)4.1 审计质量管理 (18)4.2 审计效率提升 (19)4.3 审计风险防控 (21)4.4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22)5.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路径优化 (23)5.1 人员素质与能力培养 (24)5.2 审计流程优化 (25)5.3 审计方法与工具创新 (26)5.4 审计文化建设与实践 (27)6. 案例分析 (29)6.1 审计精益化管理成功案例 (30)6.2 审计精益化管理失败案例反思 (32)6.3 案例分析与启示 (33)7. 结论与建议 (35)7.1 研究总结 (36)7.2 建议与展望 (37)7.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38)1. 内容概括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模式及其优化路径。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其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精益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本文档首先阐述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目标定位、组织架构、流程设计、技术支持以及文化培育等方面。
详细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优化路径。
通过本文档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精益化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是对政府的财务、经济活动和管理绩效进行独立、客观、全面的审查和监督。
以下是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主要作用:
1.财政监督和合规性审计:国家审计通过对政府机关的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审计,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促使政府合规行使财政职责。
2.防范和发现财务风险:国家审计通过审计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政府机关存在的财务风险、滥用资金、挪用公款等问题,有助于维护国家财政稳定。
3.经济效益评估:国家审计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政府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公共资源配置优化:通过审计,发现政府投资和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提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的建议,推动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
5.监督公共服务水平:国家审计通过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审计,监督政府提供的服务水平,确保公众享有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
6.廉政建设和腐败防范:国家审计通过审计工作,有助于发现腐败行为,推动廉政建设。
通过加强对财政经济活动的监督,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7.法治建设:国家审计是法治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对政府行为的审计,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确保公共资源的合法使用。
8.社会监督:国家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媒
体等渠道公布审计结果,促进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增强社会信任。
总体而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监督、约束、预防、改进的重要角色,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保障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治理理念的变化,国家审计要从传统的审核监督逐渐发展为协助政府加强问责、坚定反腐、增进绩效、促进透明、达到善治;国家审计要从单纯审查财政、财务收支到关注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转变。
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应当与时俱进,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改变工作方式,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通过对基层地方政府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有效发挥“国家治理”的作用1如何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国家治理的手段就是通过合理的权力配置,使各个公共权力机关有效地履行职责。
而国家权力合理配置的关键就集中在权利的制约上。
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国家审计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预算执行审计更是国家审计的“生命线”和“常青树”。
著名预算专家希克认为:“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
基层审计机关要紧紧抓住预算执行审计这个“牛鼻子”,不仅要关注预算执行的“合规性”,还要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和执行程度的审计。
通过细化预算执行审计,增强财政透明度,促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从财政监督层面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政府部门掌管权力的官员应当时刻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办实事。
但是由于权力的管理者———政府官员和权力的所有者———人民,由于目标不一致和利益冲突,会造成部分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
在这一点上,我国开创了国外所没有的审计类型———经济责任审计。
近三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对10.4万民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者,较好地起到了权力的制约作用。
基层审计机关要在原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影响。
【审计实操经验】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审计实操经验】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摘要:近十来年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监督干部、考察了解干部、教育干部的重要手段,是纯洁干部队伍、规范干部经济行为的主要途径,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减少决策失误,减少损失浪费的重要举措。
科学衡量绩效,是任用和管理领导干部的前提,绩效评估既反映出领导干部工作的质量和结果,又体现出其工作的过程和效率;既体现出领导干部的思维层次和水平,又体现出领导干部的驾驭和执行能力,效益审计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
如何将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结合,笔者将作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一种监督方式,又是一种评价手段。
我国现有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对经济指标、财政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党政领导干部所应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履行情况没有进行审计评价,这种审计评价不全面、不完整。
目前的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方法,国外的绩效审计虽有成型的审计标准和指南可资借鉴,但我国的国情和审计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且绩效审计只针对政府事业单位和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分析,均不能达到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应是掌握被审计责任人履行职权职责和德才表现的综合情况,为考核、使用干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引入效益审计机制,对被审计责任人任期进行绩效评估,将被审计责任人所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经济责任”、行政效能建设责任等均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延,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公正、更加全面。
一、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涵义1.经济责任审计我国的审计始于周、兴于宋。
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外审与财务的战略定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外审与财务的战略定位2黄幔莉3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广东汕头,515000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审计规范文件相继出台,财务和审计的角色定位和价值理念值得探讨。
目前出现的一种典型场景是财务在经过冗长的外部审计流程后,还会再经历一次类似的内部审计程序,这里体现出的功能重叠问题使财务人员感到困扰,审计结论也可能会在局限的区域内重复。
出现这种场景,其中一个原因是财务和审计没有清晰的定位,以致难以形成相互合作关系,如果审计能够在制度,流程上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够掌握相关业务背后的合法合规性条款而处于导师角色进行答疑解惑,那么审计意见可以被很好地采纳,审计和财务也可以在专业上处于共同战线,执行监督管理职能。
另一方面是审计把目标停留在要找出账务问题,而非在提升管理水平,经济效益质量和改善内部治理环境上面。
殊不知,审计方法和项目已经不再局限于账务,如同财务已经从账务处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管理。
本文根据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浅度梳理审计的角色职责,探讨审计和财务的共同目标以及可形成的战略合作方向。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财务,战略定位1.审计的角色:内审,内控与外审的定位及关系1.不同审计主体(1).外部审计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
审计法规定,国家审计是审计机关对管辖范围内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很大一部分审计职能是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促进反腐倡廉,促使权力规范运行。
社会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包括但不限于对财务报表的鉴证服务,经过规范的审计流程,为财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做一个说明,侧重于鉴证意见而非侧重于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事务所还提供经责审计,效益审计,内部审计等专业审计服务。
(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与单位的内控体系息息相关,内审是对内控的再评价,促进内控的不断完善。
国家审计准则应用指南
国家审计准则应用指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家审计准则应用指南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工作在保障国家财政资金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家审计准则是国家审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和规范,是指导审计机关开展审计活动的重要法规。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审计准则,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制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应用指南》,以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家审计准则。
一、国家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1. 独立公正: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要保持独立和公正,不受任何外部压力和干扰,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2. 透明公开: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应当具有透明度,不得有任何隐瞒或隐匿的行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3. 依法依规: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活动时应当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4. 真实准确: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意见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确保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国家审计准则的核心内容国家审计准则包括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计责任:审计机关在承担审计任务时应当明确审计责任,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完成审计任务。
2. 审计计划:审计机关要在审计活动开始前进行审计计划编制,明确审计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确保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
3. 审计调查: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审计调查和实地核查,获取审计证据,确保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审计意见:审计机关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应当及时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明确问题和建议,促进问题解决和改进。
5. 审计监督:审计机关要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加强审计质量把关和风险管控,确保审计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审计实操经验】审计人员的素质“四心”必不可少
【审计实操经验】审计人员的素质“四心”必不可少审计职能的日益完善和审计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定数量的精通审计业务、掌握审计发展规律、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高层次、高技能审计人才,是实现审计工作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途径。
当代审计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笔者认为这“四心”不可缺少,即“虚心”、“专心”、“细心”、“同心”。
一、虚心不可缺少。
随着各种新兴市场的形成,管理手段的日趋智能化,知识型经济的挑战,审计人员单一财会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虚心去学习,开拓创新,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承担起国家审计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第一、强化理论素质学习要虚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个人中、长期学习目标。
要踏实工作,又要扎实苦学,既要珍惜时间,又要持之以恒。
第二、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要虚心,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强化群众观,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尤其是正确运用手中的监督权力,在维护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惩治腐败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职责。
确保政治立场坚定,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和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原则,秉公执纪,严格自律,做好党的忠诚卫士。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虚心,学习要始终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努力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高学习效果,学以致用,用而促学,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思考审计工作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清审计工作思路,创新审计技术,深入挖掘审计成果,深化传统审计领域,拓展现代审计空间,通过实践,实现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第四、向别人请教要虚心,多多向专家和具有多年审计工作经验的同事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方法。
做好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思考
做好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
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履职尽责,紧盯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权力运行,在维护财经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审计工作的定位和发展审计监督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探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式路径,不断提升和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逐渐明晰。
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审计监督是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对审计制度做出针对性的结构调整,扩大了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新时期的国家审计发展要求;为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2018年3月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
地方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也相继成立,强化了审计监督政治属性。
这是对国家审计体制的顶层设计,具有里程碑意义。
根据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领域逐渐扩大,各级审计机关按要求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从重点领域、重点事项、重点环节入手开展审计,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为载体,不断推进实施政策跟踪审计、政府投资审计、乡村振兴审计、医保基金审计等。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审计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力量,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有哪些呢?(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3月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指出,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就是要“依法、独立、专门去预防、揭示、查处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促进其他各个系统的功能平衡,使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安全。
”国家审计注重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敏锐的感知风险,及时发现影响国家安全的问题。
通过审计预防、揭示危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隐患,及时查处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中存在的问题,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乱纪活动,使我国政治长治久安,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社会安定团结。
(二)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国家审计是对监督职能的再监督。
我国的财政、工商、税务、海关、质检等部门,其职能属性中本身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但是,政府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失误甚至错误,其中甚至不乏有滥用权力、腐朽的行为,这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而国家审计通过权力制约权力,曝光政府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将审计结果提交给纪检、监察、司法部门,通过审计整改对政府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它降低了监督主体和权力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审计和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等监督部门共同铸就了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有效地维护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高效廉洁政府近年来,政府绩效审计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审计通过绩效审计促使政府部门更加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促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腐朽现象存在于世界各国,腐朽现象的存在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影响,任其发展很可能动摇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
国家审计要服务于政府治理
选择 审计重点 , 要与政府的工作 中心和政 府的民主法治
进 程同步 , 为政府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服务 , 同时为纳税
人 的 民主 监督 服 务 。
三、 我国 国家治理要逐 步 由“ 内部 审计” 独立审计 ” 到“
纵 观世 界 各 国 国 家 审计 的产 生 和 发 展 , 论 国家 的 无
国家审计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 国家审计职能首先 定位于政府治理 , 决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 的双重 取 职能。国家审计应该通过 自己的审计行 为 , 促进政府职 能的有效实现。 国家审计不 同于社会 审计 , 其更 多肩 负的是对 国家 宏观经济发展 和政府经 济行 为有效性 的一种 评价和监 督, 应将 经济性 、 效率性 、 效果性作为国家 审计 的终极 目 的。 我国国家审计在政府治理 中具备强化公共受托经济 责任 的监督机制 、 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 动党风廉政建 推 设、 实现政府治理公开透明 、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职能 , 通过 审计监督 客观公 正地评价政府 的经 济行为及其制 度安排的合理性 , 为政府经济政策 的进一步调整 和完善 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 必将成为对政府活动 的经济 效益 、 社会效益 和履职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有力工具
之 中虽然 已经包含政府责任 的 目标 , 但并未将其作为重 点 。政府责任 目标的提出, 则是明确要求在效益审计的 基础上 不是简单地就效益讲效 益 , 而是要就效 益讲 责
应的, 是依据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而选择 的。随着我国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社会 的巨大发展 ,内部审 “
现代 审 计 与经 济 2 1 0 2第 1期
程。
中共 十六大提出 , 要发挥审计在权力监督 与制约机 制 中的作用 ,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 出 , 干部实行 民主监 对 督, 是人 民当家作主最有效 、 最广泛 的途径 , 必须作为发 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推进 , 这是时代对 国 家审计 的要求 , 是国家 审计本 质的时代体现 , 同时也是 国家审计战略的基本选择 。 国家审计关注政府责任 ,并不仅仅是监督政府 , 而
新时代如何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如何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机关成立30多年来,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为促进党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
本文从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阐述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作用。
一、新时代审计准备阶段的措施1.明确岗位职责及调查内容首先,审计单位需要挑选与审计岗位配适的审计人员,重点关注其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并定期予以考察。
审计单位作为审计的直接实施者,在审计人员选派工作完成后,一方面应当对所选人员进行审计相关的培训,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等,目的在于帮助所选人员了解和掌握审计工作的特性、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应当依据被审计单位及被审人员的现实状况、风险程度、审计内容、审计实践等特征,对审计人员进行合理调整,以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其次,审计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明确审计小组中从主审、组长到专员的职责。
通常地,审计组长的权力及义务范围集中在审计项目的全局,并对最终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主审人员则由审计组长任命,权力及义务范围集中在审计项目的现场工作,并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
审计单位应当严格依照程序对审计组长、主审人员进行授权、明确其职权范围,并在出现问题时对上述人员进行精准追责。
最后,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健全的法制环境有助于审计人员明确自身在工作中的权力、义务和责任,从而规范实践操作。
鉴于此,我国需要对现有的《国家审计准则》进行更新和进一步细化,以解决审计中尚存的难点问题,提升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审计实操经验】从独立性角度试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
【审计实操经验】从独立性角度试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一、我国国家体制的现状和评析从新中国成立到1983年审计署成立前的34年间, 我国一直未设立单独的审计机构, 国家审计监督职能一直为财政部门所行使, 我国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体制;1983年我国成立了隶属于国务院的审计署, 我国有了独立的审计部门来行使审计职能, 初步形成了行政型的国家审计体制;1994年8月3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这使得我国行政型的审计体制法律化, 使审计职能在法制的轨道上得到更好发挥;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 2006年2月28日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再一次明确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审计体制, 审计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一)我国审计体制的现状1.领导体制审计机关领导体制, 是指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和审计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我国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有别于其他行政机关的领导体制, 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领导;二是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同时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三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2.机构设置我国审计机关有两种, 即中央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
中央审计机关是在国务院总理直接领导下的审计机关, 即审计署。
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 是我国的最高审计机关, 要接受国务院的领导, 执行法律、行政和国务院的决定、命令, 以独立的行政主体从事活动, 直接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
地方审计机关, 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
3.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新修订的《审计法》第十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
”按照该条规定, 我国审计机关设立的派出机构有两类, 即审计机关驻地方派出机构和驻部门派出机构。
【审计实操经验】国有产权交易审计
【审计实操经验】国有产权交易审计国有产权,是指国家对企业以各种形式投入形成的权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各种投资所形成的应享有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国有产权交易属于企业并购范畴,但无论其涉及的行业领域、学科门类、知识容量、复合程度以及法律法规政策,都要比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并购宽泛和综合。
我国的国有产权交易首要动因是最高决策层为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加速中国经济市场化而做出的决策推动;其次是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并购大潮的推波助澜。
一、我国国有产权交易的历史沿革在国资委成立之前的几年中,我国的国有产权交易基本处于没有规范的自发状态,比较混乱。
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来考察,其历史沿革可以划分为下列阶段:(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为萌芽阶段。
在产权交易市场初期,产权交易的特点表现为政府“拉郎配”。
政府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常常发挥着主导作用:选择谁、转让价格的制定、管理格局的确立等,竞价过程并不充分。
同时,由于国有产权出资人缺位,国资委等机构尚未组建,实质上,当时在卖方缺位即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政府只是国有资本的看守者,大量滋生‘看守者交易’,难以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有内部人暗箱操作和幕后交易之嫌,容易滋生腐败。
(二)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7年为发展阶段。
经过数年的探索,在九十年代初,我国的企业产权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时期。
许多地方纷纷成立了产权交易所(有的又叫产权交易中心或产权交易市场)。
但是,在迅速发展的表象之下,企业产权市场潜伏着隐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更多的产权交易市场将使产权交易更加活跃,也将更加有利于国企改革,因此各地都频繁地建设产权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甚至还都建起了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两家产权交易市场。
但发展历程证明这是个谬误,产权市场越多,反而使得产权交易越发混乱,越不利于产权交易的活跃和规范。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作者:吕明君来源:《理财·经济版》2024年第01期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审计决定和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追责、问责,并对未整改问题进行持续跟踪的过程。
它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内部管理、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整改不彻底、整改标准不一、整改效果不理想等。
因此,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一)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审计整改不仅仅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一次重要监督和规范,更是一次全面的财务健康检查,旨在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的问题,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审计整改,被审计单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漏洞,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二)规范内部管理的需要审计整改不仅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和规范,更是一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的全面检查和提升。
通过深入、细致的审计工作,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流程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被审计单位的运营效率、风险控制和合规性等方面。
(三)防范风险的需要审计整改是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它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检查、评估和纠正,以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风险问题。
这种整改过程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风险隐患,避免这些风险问题进一步扩大和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方法为了确保审计整改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需要建立完善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
以下是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方法:(一)完善制度制定完善的审计整改制度是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核心环节。
审计整改是指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因此,一个好的审计整改制度应该明确整改流程、整改标准、整改时限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以便于被审计单位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整改。
【审计实操经验】社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审计实操经验】社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同其他审计一样, 社会经济责任审计也是”通过收集证据, 对照标准, 从而得出审计结论”这一基本过程, 但是, 由于社会经济责任项目具有内容复杂性、范围广泛性、揭示渠道多样性、揭示程度繁简不一等特征, 在审计内容及方法的应用上也有其特殊的一面。
这里, 我们阐述几种常见的企业社会经济责任审计问题。
(1)环境审计。
为促使污染者治理污染, 降低排污量, 我国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高于治理费用, 以防止排污的企业宁可交纳排污费而不愿治理, 排污收费还可为社会开展污染防治提供必要的资金。
鉴于环境保护收费的重要性、及时性、强制性, 以及收费的广泛性, 企业一般将环境保护支出按不同的性质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项目中列支。
在审计时, 审计人员一般会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排污量。
这里的排污量指向大气、水体排放有害物质或超标热量以及生产噪音, 经专门检测, 按照对环境的有害程度来测算。
在一般情况下, 产量与排污量成正比或近似正比, 这种污染成本是产品的变动成本, 在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之后, 它被纳入直接污染这个成本项目。
要分清责任, 以使环境收费这种经济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在生产产品产量与排污量不成正比、排污量小、不易确定排污主体, 或者排污发生在产品固定成本范围之内, 污染成本才记入制造费用。
②使用排污品。
使用某些物品会造成污染, 如使用润滑油会恶化水质, 废油可致癌, 使用石油、汽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会污染空气, 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等。
购买这些物品应追加排污费, 并将其计入排污物品的采购成本。
③不可收回包装物。
使用不可收回包装物会导致固体废弃物数量增多, 对不可收回包装物收费可以促使生产者、销售者改进包装, 回收包装物, 减少废弃包装物的数量。
不可收回包装物收费应记入产品销售成本。
④人口排污费。
【审计实操经验】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思路的理性调整
【审计实操经验】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思路的理性调整为什么大数据环境下的国家审计需要创新?国家审计在大数据时代应当做出何种创新?笔者拟就这两个问题, 结合相关理论研讨成果与实际经验感受, 作粗浅讨论。
一、“大数据”话语背景的现实性(一)大数据为国家审计提供了独特机遇。
在“大数据”概念提出之前, 计算机、互联网等类似概念早已存在,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促进了国家审计的发展。
多年来, 审计署始终坚持推广计算机审计, 尤其2010年国家审计准则的颁行为组织开展计算机审计明确了审计准则规范,提供了准则规范保障。
但之所以特别强调“大数据”概念, 是因为大数据的价值并不仅在于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 更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科学处理, 提供对事物的新的认知方法, 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透明化, 为认知主体深入、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特别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提供判断基础。
大数据为合理预测提供了科学基础, 而这种合理预测的可能性, 反过来又使得大数据成为必须被加以重视的独特话语背景。
(二)大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包括国家审计在内的权力配属及运作, 其现实性并非一种固化的前提预设, 而是一种动态的后天证明。
这种证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
在大数据时代之前, 领导者只能根据意愿或者经验进行决策, 而这种决策因为不具有充分、科学的预见性, 可能导致决策的执行过程缺乏效率, 甚至决策的结果事与愿违。
大数据时代, 海量数据的迅速处理, 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决策在科学预见性方面的短板。
无论是大的战略决策, 还是具体的战术决定, 都应该, 并可以建立在相关数据的提示或判读基础上, 从而保障决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虽然必须承认, 在大数据处理过程中也会存在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等数据质量问题, 但这只是技术性问题, 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方法的完善加以解决。
况且, 大数据时代的决策者依然是人, 而非数据处理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审计实操经验】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受到空前重视。
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美国在《多德—弗兰克法案》下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国创建了金融政策委员会,以期通过对专业机构赋予政策工具的形式来实施全面的宏观审慎监管。
然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仍然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形式,其既对当下“影子银行”“地方债”“政府融资平台”等突出暴露问题领域缺乏整体性系统监管,也无法完全满足“利率市场化”“打破刚性兑付”“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改革需求。
而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败的“利剑”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剂”,通过开展国家审计既可起到预测与评估系统风险的“免疫系统”作用,又能为相关问题开出处方,因而应更多地参与到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设之中。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述(一)宏观审慎定义宏观审慎监管概念最早由国际清算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核心观点是“如果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不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具有系统性的宏观视野,针对风险的机构跨度和时间跨度两个方向加强监管。
(二)宏观审慎监管发展历程宏观审慎监管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但直到2003由国际清算银行研究与政策分析部主任Claudio Borio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进行了详细区分(表1),并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后,金融理论界对其理解才更进一步。
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