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资源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资源评价

6.1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根据规范,结合矿山实际情况,采用一般工业指标,详述如下:

边界品位 1.0×10-6

最低工业品位 2.5×10-6

矿床平均品位 4.5×10-6

最低可采厚度0.80m

夹石剔除厚度 2.00m

无矿地段剔除标准:上下对应时10m

上下不对应时20m

低于可采厚度的富矿体按相应的0.8m•g/t值圈定矿体。

6.2 资源储量估算对象、范围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对象为采矿权范围内所有矿体。估算范围:Ⅱ号矿体3~2勘探线间,标高为+75 m以上,9~15勘探线间,标高为+110 m以上;Ⅴ号矿体在9~3勘探线间,标高为+75~+150m;○7、○8号矿体原地质报告控矿工程范围;①、③、④、○13号矿体采空区范围,计入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6.3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诸矿体均呈缓倾斜薄脉状、似层状,产状稳定;矿体厚度一般较稳定,品位变化不大;取样工程分布较均匀,间距符合规范。

Ⅱ号矿体是本次核实的主要矿体,矿山多施工探采结合工程,边探边采,坑道和采场连成一片。故采用地质结合开采块段法在水平投影图上估算资源储量。

其它矿体地探工程分布合理,故采用地质块段法在水平投影图上估算资源储

量。

6.4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

6.4.1 平均品位的计算

6.4.1.1 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计算 采用单样长度品位加权 计算公式: n

21n

n 2211l l l l c l c l c C +++++=

C 单——单工程平均品位(×10-6) c 1…c n ——各样品品位(×10-6) l 1…l n ——各样品长度(m ) n ——样品个数 特高品位的处理:

单样品位高于矿体平均品位六倍的样品为特高品位。处理特高品位前,首先对被视为特高品位样品的付样进行第二次内检分析。当两次分析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确定为特高品位,用第一次的结果作为待处理的特高品位值。本次工作中无特高品位。

6.4.1.2 块段平均品位的计算

利用块段内单工程厚度、平均品位加权平均法求得。计算公式:

n

n

n m m m h c h c h c +++++=212211C 块

C ——块段加权平均品位(×10-6)

c 1…c n ——单工程矿体品位(×10-6) h l …h n ——单工程矿体厚度(m ) n ——工程个数

6.4.1.3 矿体、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

矿体平均品位利用块段品位与矿石量加权求得,矿床平均品位采用矿体平均品位与矿石量加权求得。

6.4.2 矿体厚度的计算

6.4.2.1 单工程矿体真厚度及铅直厚度的计算

单工程厚度计算是根据已圈定矿体的样长与矿体的倾角、钻孔天顶角或样槽与铅直夹角及工程方位与矿体倾向夹角的关系进行计算。

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单工程矿体真厚度:

h=l•(sinα•sinβ•cosγ±cosα•cosβ)

铅直厚度:

h

h′=

cos

式中:α¬—钻孔天顶角或样槽与铅直夹角

β¬—矿体倾角

㬬¬—工程方位与矿体倾向夹角

正、负号连接:当矿体倾向与工程方位相反时用“+”、反之用“-”。

6.4.2.2 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及铅直厚度的计算

块段平均真厚度以块段内各单工程矿体真厚度算术平均求得;

矿体平均真厚度以各块段平均真厚度与各块段金属量加权平均求得。

块段平均铅直厚度以块段内各单工程矿体铅直厚度算术平均求得;

矿体平均铅直厚度以各块段平均铅直厚度与各块段金属量加权平均求得。

6.4.3 块段面积的计算

在矿体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图电子版上,利用电脑采用mapgis绘图软件中面积测量命令求其面积。

6.4.4 矿石小体积质量值的确定

本次估算储量的矿体矿石类型与原来未发生变化,通过在新增储量块段中采取小体重样测试平均值为2.86 t/m3,与原来测定体重值近似,核实资源量估算的小体积质量值采用原来测定平均体重值2.87t/m3,湿度平均值0.53%。

6.4.5 矿石量资源储量估算

在资源储量估算有关参数确定的基础上,计算各块段体积(V)、块段矿石量(Q)、块段金属量(P),其公式如下:

V=S·H′Q=V·D P=Q·C

式中:S:块段面积

H′:块段矿体平均铅直厚度

D:矿石小体积质量

C:块段矿体平均品位

矿体的矿石量、金属量为该矿体各块段矿石量、金属量之和。

6.5 资源储量的分类及块段划分

6.5.1 资源储量的分类

矿床属第Ⅲ勘查类型,工程基本控制间距:坑探段高35m,穿脉间距20~40m。实际形成的工程间距Ⅱ号矿体为35m×20~40m(段高×穿脉间距),Ⅴ号矿体为35m×40m(段高×穿脉间距),基本符合该规定。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选冶性能已为矿山生产所证实,其研究程度相当“可行性研究”。

依据上述条件,本次估算的资源储量划分为两个类型。

⑴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划分依据是块段矿体为基本工程间距内圈,基本圈定了矿体形态,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开采技术条件,其经济意义已为生产所证实。

⑵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划分依据是块段矿体为工程外推圈定,矿体形态及连续性是推断的,地质可靠程度低。开采技术条件和经济意义尚未确定。

6.5.2 块段划分

块段划分的依据为资源储量类别、工程间距及矿块的稳定程度。不同资源储量类别分别划分块段,块段按相应的工程间距进行划分。内圈和外推矿体分别划分段块,共划分(122b)和(333)两个资源储量类别。

(122b)类储量由工程内圈划分块段,基本工程间距范围的相邻工程内圈为一个块段;超出基本工程间距范围的相邻工程内圈或(122b)类储量相邻工程外推划分为(333)类资源量块段,编号采用资源储量类别、块段顺序号组合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