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此在”的“在世界中”及几点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中,‚在世‛是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就是围绕着在世来展开论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或者说,此在正是通过对在世的种种情态的揭示而得以阐明的。

此在的性质之一就是去存在,而存在只能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各种规定,都是植根于‚在世现象‛之中。

也正是从这一着眼点出发,海德格尔毫不留情地批评传统本体论全都是无根的本体论,因为传统本体论跳过了在世现象,不是以‚在世存在‛作为出发点,所以无法抓住存在,而只是抓到了存在者。

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本末倒置,因为只要存在还被当作自明的现象而放在一边因而还停留在暗晦之中,对存在者的研究只能是劳而无功的,无法抓住存在的真正意义。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海德格尔才作出了‚存在者状态的‛(Ontisch)性质与‚存在论的‛(Ontologisch)性质的区分,这一区分奠定了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Ontology)的基础。

本文首先揭示出‚在世‛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的总体结构上所处的位置。

在世不仅是海德格尔思维方法上的着眼点,是其论述方法上的着手处,更重要的是其思想体系——尤其是其基础本体论中的最根本的基础。

此在有两种根本性质,即存在(Existenz)与向来我属性(Jemeinigkeit);此在的展开有三种情态:情绪、领会和言谈;此在的存在又有三种结构:被抛、筹划和沉沦。

此在的这些性质、存在结构和展开方式,都植根于在世本身,海德格尔对它们的阐明,就揭示了此在在世本身的实际生存活动。

第二方面论述了世界之为世界如何在‚在世‛的基础上开展出来。

海德格尔批评传统本体论超越主体与超越对象世界之间的对立,指出不是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主体及其对世界的概念;也不是先有一个无世界的孤立的主体,然后从主体之内投射出一个世界。

这两种看法,或者假定了实在的优先地位,或者假定了主体和内部经验的优先地位,都把世界现象给遗忘了,都从在世的实际境遇之上跳了过去,从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试论理性自由与“此在”的真实问题

试论理性自由与“此在”的真实问题

Vo _ 4 N0 1 l 2 .
J n. u 20 1
试论理性 自由与 ‘ ‘ ’ 此在’ 的真实 问题
肖福 平 ( 林电 科技大 外国 院, 西 桂 子 学 语学 广 桂林, 14 50 ) 4 0
[ 摘 要] 基于康德 的先验哲学而言 , 自由源于理性存在 的必然 , “ 其 实在 性” 的体现依托于理性存在者或人的“ 此在” 事实; 自由的“ 实在 性” 不是作为物 的经验 对象 , 而是作为经验对象之规定 的纯粹形式存在 ; 自由作为人类存在 的本质, 其“ 实在性” 既指向理性原则的存在 , 又指 向理性原则作 用的存在 , 并必然地表现为以人为 中心的世界 的统一。任何在
自由问题上所取得 的进 展和 突破都是新的路径 的选择和对以往方法的解构 , 而非对 自由和存在本身的改变 , 康德哲学
的建立是如此, 海德格 尔的存在体 系也不例外。因此, 在不断面对 困惑、 重释 自由之际, 我们也 凭借 自由的问题而进入 自身存在之路 , 并获取人 的“ 此在” 的真实。 [ 关键词] 理 性; 自由; 存在 ; 此在; 实践理 性
是 由我们的意志行为所证实的一种 ‘ 观存在” 客 。不论是《 道 德形而上学基础》 的方法还是《 实践理性批判》 的方法 , 自由的
理念和道德律 的原则 的“ 实在” 都是不容否定的一种特别原 因 性, 或者说 ,出 自自由的原 因性的规律 , “ 也就是任何一个纯粹 实践原理 , 在这里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开端 , 并规定着惟有这条 原 理 才 能 涉 及到 的那 些 对 象”[t 38 ]。 海德格尔在 自由和理性存在的本质 问题上也未离开形而 上学的思考 , 他将康德 的自由问题纳入了 自己的存在哲学 , 纳 入了 ‘ 在物之在” te e go ig ) 存 ( i f e s的世界。在海德格尔 hbn bn 看来 , 自由的概念 同时间的概念一样 , 时间不是存在物 , 也不 是存在物的总和 , 它是先验 的形式 、 纯粹 的 ‘ ‘ 框架” 是一种在 ,

对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问题的几点理解

对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问题的几点理解

第41卷第1期2020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41No.1Jan.2020[文章编号]1004—5856(2020)01—0028—03对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问题的几点理解林宝(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湘潭41145)[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对此在的时间性作了重要的阐述,学者们也更关注于此,然而,仔细研究后发现此在的历史性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文章拟从此在历史性的生存论存在论解说、“流俗的历史领悟”与此在的演历、此在历史性的基本建构等三个方面入手,尝试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历史性思想进行探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中图分类号JB086[文献标识码]A dci:10.3969//issn.904-5856.2020.09005-、“此在”历史性的由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这一概念”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对人的存在的界定突出不了特殊性,体现不出人之为人存在的特殊意义”传统哲学是在尝试对存在的某种属性作出解释,意即这个讨论的存在加入了人的主观属性的东西”为了与传统的哲学家有所不同,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此在是从存在论角度出发,按照存在论意义理解的存在者,用来特指人这一特殊存在,但需注意的是它不是指具体的可视的人”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此在处于运动的状态,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由于自己的存在然后感知到自己本质的存在者,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人的具体存在才由此逐渐证实了万物的存在的一般意义及奥秘,所以是让存在自己彰显出自己,不需言说定义”“历史性与时间性本身有关”这也就是说,历史性不是一个建立在流俗的时间概念基础上的概念。

”[]历史性来自于时间性,他不是从所谓的历史学中得来的,所以需要对生存论时间性的要求的可能性及其流变结构进行分析,才能获得对历史性的存在论的领会,也就意味着这里的此在的流变指的是自己显现出自身的运动”存在者在历史性地生存着,并清晰地表现出历史进行和掌握历史的存在的可能性”需要指出的是此在必须在存在“在时间中”这层意义上被称作“时间性的””因为就算史学,在生,关时历的使用,如钟表或者是日月星辰等标志时间性的刻度工具的使用”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以同一种方式“在时间中”进程”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也就是属于此在的历史”而此在又是时间中的此在,所以此在的历史性与时间性必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从而通过对此在的思考展开对存在的分二、“此在”历史性的界定此在史性的主要的史性的界定问题,与历史、历史学等不同之处,以及史性的学者认,的史学定义跟海德格尔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有很大的出入。

(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
阶段,不同的时刻,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对于我来说,人生的意义
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同时为他人带来帮助和正能量。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要努
力工作,追求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成功并不仅仅是指物
质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
的幸福,感恩身边的人和事,不要总是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忽
略了心灵的需求。

另外,人生的意义也在于为他人带来帮助和正能量。

在这个世
界上,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需要与他人相互依存,相互帮助。

当我们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我们也会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无论
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无私的帮助,都可以给别人带来力量和希望。

人生的意义还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在现代社会,我们
总是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困扰,很容易迷失自己。

我们需要学会放
慢脚步,停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找到自己的内心平静。

只有在内
心平静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享受人生的快乐。

总而言之,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同时为他
人带来帮助和正能量。

只有在这样的道路上,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
幸福和意义。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过上真
正快乐和充实的生活。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

海德格尔“此在”的范畴意指及其理论向度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

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

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

“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

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

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主体向度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个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

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与马克思哲学有诸多相似之处。

基于此,在国内外学界甚至出现了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和用海德格尔思想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尝试。

在此重点研究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及其理论向度,并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作比,对澄清两者哲学理论误释,澄明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一、“此在”的范畴意指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这样写道:“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称呼这种存在者。

”[1](P.9)在海德格尔看来,“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有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表示这种存在者”[1](P.14)。

根据海德格尔文本阐释,“此在”范畴的第一意指是作为存在者的人。

在这个层面,“我们用‘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而是表达其存在”[1](P.9)。

对于“作为生存着的人,‘此在’不可能没有它的规定性”[2],这就要转向“此在”范畴的第二层意指。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

从存在者的层次上来看,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

“此时此刻”见“此情此景”,生活是否真的在别处

“此时此刻”见“此情此景”,生活是否真的在别处

“此时此刻”见“此情此景”,生活是否真的在别处【摘要】生活中的此时此刻,是否真的在别处?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觉生活在别处,心不在焉。

此时此刻的生活究竟在何处呢?或许生活的真实就在眼前,只是我们没有好好感受和体会。

此情此景,其实反映了我们内心的心境,需要用心去感受。

生活的真谛可能就隐藏在当下,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这种心境的特殊性在于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简单的美好和幸福。

应该学会在当下寻找生活的真谛,用心体验每一个此时此刻。

展望未来,应该珍惜眼前,感恩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态度和心境。

让我们用心感受当下,让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关键词】生活、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真实、心境、生活的真谛、展望、可能性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体验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这种生活已经远离我们而变得遥远,似乎生活的真谛在别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在追逐物质和地位的过程中忽略了当下的生活,总是觉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在某个未来的某个地方。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此时此刻的生活是否真的在别处?这个问题引出了我们对生活和心境的思考,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眼前所处的境地和心境。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此时此刻的生活是否真的在别处,以及此情此景背后隐藏的深意。

愿我们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找到生活和心境的真实所在。

1.2 引出讨论的问题当我们沉浸在“此时此刻”的生活之中时,是否会不禁思考:生活是否真的在别处?这个问题似乎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让我们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们时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方向,究竟是因为我们在追求的东西不在此时此刻,还是我们的心灵已经飘荡在遥远的地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专注在眼前的生活。

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让我们沉迷在虚拟世界中,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

篇一:当前国际形势论文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

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

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

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

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

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

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

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亚洲,亚洲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中印,中印两国的制造业都比较发达,尤其是中国,这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论“此在”的“在世界中”及几点现实意义

论“此在”的“在世界中”及几点现实意义
的 人 与 世 界 相 对 立 , 处 于 主 体 地 位 。按 照 海 德 格 尔 的 理 人
近代西方 的 自由主 义 映射 出的人 是 单 独 的 , 立 的 独 人。然而 , 人并不 是 孤零零 的个 体 , 不能 脱离 一定 的 生 人
活境 域 , 从 一 出生 甚 至 刚 刚 是 一 个 胚 胎 的 时候 就 已经 与 人
第 4卷 第 9期
21 0 2年 9月
当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r n a t e o n e p a y E u a i e y a d Pr c i fCo t m or r d c t c on
Vo .4 No. 1 9 Se .2 1 p 02
要 的意 义。海德格 尔 在人 们忘 了 自身存 在 的时 候大 力 强
调 “ 在”并 且提出“ 在 ” “ 世 界 中” 此 , 此 的 在 的状 态 , 新 唤 重
回了人对 于活生 生 的人 的存在 以及 人 生活 在其 中的世 界
的关注。
在方式 , 也就 是说 , 当世界 这样 的东 西 由于这种 存在 者 的
收 稿 日期 :0 2—0 21 5—3 1
作者简介 : 冯雯妍 (9 2 , , 18 ) 女 江苏兴化人 , 硕士 , 讲师 , 主要从事 德育 、 哲学研究 。
于 是 他 就 “ 了人 一 个 专 有 的 名 称 — — 此 在 。 因 为 人 可 以 给 ”
西, 以此揭示 世界 。可见 , 此在 揭示 这个 世 界 以及世 界 中 的存 在者都是 由于他 的“ 在之 中” 。世 界不是 作为 意识 现 象的对象客观世界 , 而是此在 的生存 状态 。世界 是 因为 此 在和此在接触的“ 围” 周 构成的 。可 以说 , 这是一 种带有人 的意义看世界 的 眼光 。能 够认识 到人 是 融于周 围环 境 中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是他存在论意义上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定义、“此在”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以及“此在”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定义是,它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或存在的本质。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人类被视为存在者,而不仅仅是存在的一种存在体。

他认为,人的存在并不简单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通过“此在”与世界相交织在一起。

因此,“此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方式。

其次,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此在”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是世界的开放性;它是时间性的;它是他者性的。

首先,“此在”的开放性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通过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来展开。

其次,“此在”的时间性意味着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存在,它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

最后,“此在”的他者性指的是它的存在是通过与他者的关系而被塑造和定义的。

然而,“此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此在”的概念相对抽象和复杂,不易理解和应用。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此在”的描述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生活和现实世界存在差距。

还有人认为,海德格尔对于“此在”的解释过于主观和个体化,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等因素。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中的“此在”概念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明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方式,具有开放性、时间性和他者性等基本结构特征。

通过“此在”,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珍惜时间,追求和谐共存。

然而,“此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充满了起起落落,无数的选择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追寻着生命的意义所在,不断地思考着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的意义所在,或许并不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

它可能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隐藏着。

它可能就是我们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关怀,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

它可能就是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勇气,是我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

人生的意义所在,也许就是我们对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探索。

是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

是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不忘初心,守住自己的底线,坚持自己的原则。

人生的意义所在,还可能是我们对社会的奉献和回馈。

是我们为他人的幸福付出的努力,是我们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的力量。

是我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给世界带来了一
些温暖和希望。

人生的意义所在,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无论答案是
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人生的意义所在,其实就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之中。

让我们珍惜当下,用心去生活,用爱去面对,用行动去实现,让生
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论非此在与此在的关系及其意义——海德格尔思想的一种研究

论非此在与此在的关系及其意义——海德格尔思想的一种研究


我 们却忽略了对海德格尔思想中与此在密切相关的另一概念 谓非此在? 从第一句话中, 我们得知, 非此在与此在寓于同一 “ 非此在”的研究。 本文试 从此在与非此在的关系中探求 世界中, 在领 此 会自 身存在之时,也领会着非此在之存在,因

其 意义, 说明世界因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生成、 扩展着因 此, 非此在 肯定是在世界中 存在与此在照面的存在者。在海德 缘 整体性潜在的无限 可能性的 境域。 格尔看来, 在世内 照面的存在者包括:当下上手的东西、 现成 当 然, 谈及非此在还须从此在讲起。在界定 “ 此在”这一 在手的 东西以及具有共同此在这一存在方式的存在者 ( 他人) 。 概念之前, 我们应该弄清楚 “ 人”与 “ 此在”的关系与区别。 那么是否三者都是非此在? 事实上, 海德格尔认为他人这种存 首 先, 从两者的范畴分析, 人” “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类 在者本身 就是此在, 因此, 第二句话中的 “ 在世界之内照 可以
宜宾学院学报
J r lf in n e i o n Yb i rt义
海德 格 尔思 想 的 一种研 究 刘 玉锋
( 广西师范大学 中文系 。桂林 510) 404
摘要 :此在是海德格 尔思想 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此在之存在方式包括本真状 态、非本真状态 以厦 中间状态 。这三种 状态始终处 于不断变化发展
存 。 此 ”【 3 在不管以 这样或那样的 存在都是向来我属的存在。 之际向其最本己 的自 身而存在。
但是 “ 本质 此在 上总 是它的可能性, 所以这个存在者可以在它 从范畴上分 类, 非此在可分为当下上手状态与现成在手状 的存 在中 ‘ 选择’自 本身, .己 获得自己本身;它也可以失去自 态。当 然, 这两 种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依存、 相互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及其对策研究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及其对策研究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及其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拥有丰富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中国政府也一直在积极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加强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合作。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及其对策研究。

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经济规模约为13.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约15%。

同时,中国还是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同时也具备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

中国政府的政策也在鼓励创新和升级制造业,加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中国也开始逐渐成为全球领先的强国。

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然而,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严重扰乱了全球经济秩序。

中美贸易战早在2018年就已经爆发,而在2019年中美经贸磋商陷入僵局后,美国几乎实施了对中国所有出口产品的关税,对中国出口率极高的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其次,中国也面临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保障压力也不断增加。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龙头企业也面临盈利下降的风险。

不过,与此同时,中国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的经济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这也将带来更多的商机。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中国还可以将地区和全球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合作,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其次,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全球领域中的一员,中国也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先者。

论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论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论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外交揭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60年代联合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修反”和70年代基本实现同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外关系有了大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冷战后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对中国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外交形成了重要的基本原则,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得到改善,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笔者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国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发展为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周恩来等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状况和所处的国际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和方针,为新中国的外交奠定了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先后有2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外交成就。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根据自己的力量和新的形势,调整了外交政策,即由“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转变为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即反对“帝修反”的政策。

(一)、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新中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的国家,新中国一成立就十分重视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到60年代末,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50多个,绝大多数是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特别是60年代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亚非拉国家就有20多个,形成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和二次建交高潮。

为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组成高级代表团进行三次大范围的出访。

在访问中,周恩来提出了处理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和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

存在的意义我们为何在此

存在的意义我们为何在此

存在的意义我们为何在此存在的意义:我们为何在此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思考存在的意义,为什么我们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引发了无数的哲学和宗教讨论。

尽管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一、生物学角度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存在的意义可以追溯到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目的是繁衍后代,保持物种的延续。

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为了传递基因,确保物种的生存。

因此,我们存在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为了延续生命,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个人发展角度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存在的意义可以是实现自己的潜力和追求个人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三、社会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存在的意义可以是为了服务他人和社会。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通过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无论是通过工作、志愿者活动还是其他形式的社会参与,我们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精神层面从精神层面来看,我们存在的意义可以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都强调个体与宇宙的联系,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修炼内心、追求智慧和真理,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这种追求可以超越物质层面的欲望,使我们的存在更加有意义。

总结起来,存在的意义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追求自己的存在意义。

无论是从生物学、个人发展、社会还是精神层面来看,我们都可以通过实现自己的潜力、追求个人的幸福、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以及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来找到存在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关注 。从古希腊到 中世纪再到近代 , 西方 人学经 历 了不 同的
发展阶 段 , ( 国 它 古
代) ——宗 教人 学 ( 中世 纪 ) —— 理 性 人 学 ( 艺 复 兴 至 近 文 代) _J ) ”1 眦 的过程 。对这种提法 笔者是极为赞 同的。 ( 古希腊时期 , 人们 围绕世界 的本原 问题展开 了一 系列思 考, 这一 时期人们 一般 认 为是 自然本 体论 时 期 , 对人 的思 考 是 与 对 自然 的研 究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因 此 , 对 世 界 本 原 的 探 在 讨 中 , 们 相 应 地 探 讨 了 “ ” 问 题 , 生 了 最 早 的 人 学 思 人 人 的 产 想。在古 希腊哲学早期 , 米利都学 派的代表 人物 泰勒斯 就提 出 了 水是 万 物 的 始 基 , 认 为 人 的 本 原 是 水 。 此 外 , 有 人 他 还 的本原是 “ 、土” “ ” 火” “ 、 数 等的 论述 。古希 腊哲 学 时期 关 于 人 的最著 名的命题无疑是普 罗泰戈拉 的“ 是万物 的尺度 ” 人 , 在此 ,人 ” “ 被赋予 了极 高 的地位 , 认 为是 主宰 世界 的最 高 被 尺度 。在 苏格 拉底 及柏拉 图的哲 学体系 中 , 有关 于人 的相 也 关论述 , 这也正是理性 人学的开始 。总结古 希腊时期 的人学 思想 , 我们不难看 出, 在这一时期 , 关于 “ 是什么 ” 人 的问题实 质上都是从“ 世界 的本 原是 什 么” 这一 问题 引 申出来 的 。虽 然 这 些 命 题 都 是欠 缺 逻 辑 合 理 性 的 , 是 相 较 于 “ 意 说 ” 但 神 已 经是一大进步 。 中世纪 时期 , 神学在整个社 会 中占据统治 地位 , 哲学是 “ 神学 的婢女 ”2 P 7。在 这一 时期 , 方人 学思 想处 于神 学 I ( 7) 11 西 束缚下呈现畸形 的发展 , 宗教 人学 极大 地关 注人 的生 死 、 人 的欲望 、 的痛苦 与快乐 , 是人学被 神学化 , 终未能 实现 人 但 最 人学上的实质突破 。

海德格尔“此在”研究的启示及其引发的思考

海德格尔“此在”研究的启示及其引发的思考
第2 7卷
第 6期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1 .27, N O.6
NOV .2 0 1 3
2 0 1 3年 1 1月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谓 世 界 史 研 究 的 开 端 是 由 人 的起 源 开 始 的 。 世 界 史 实 质 上 是世界文明史 。
沿着 海 德 格 尔 “ 有此 在 而有世 界 ” 的思 路 , 世 界 之 为 世 界, 是因为此在 , 也 即是 人 在 。通 过 此 在 的 生 存 现 象 , 操 心 地 去认 识 存 在 者 。此 在 通 过 “ 操 心” 地与其他的存在者打交 道 , 使 各 个存 在 者 的 天 性 显 现 出 来 , 也 就 是 与其 他 的存 在 者 “ 共 生” 与 世 。那 么 是 何 种 存 在 者 成 为 此 在 的 操 劳 对 象 呢 ? 应 当
Ab s t r a c t : He i d e g ge r ' s‘ Da s e i n’ i s t h e “b e i n g” t ha t e x i s t s i n t he wor l d . Ont o l o gi c a l s t u dy s h ou l d a s k t h e p r e s e nc e o f s o me o ne ou t s i d e t he wo r l d.Ti m e,r e g i on a n d r e a s on,t he t hr e e s h ou l d b e b ot h i n de pe n de nt a n d i n t e r r e l a t e d . Ev e r y t hi n g o nl y“ b e i ng t he r e ”,whi c h i s o n t i m e,o n pl a c e,o n r e a s o n,ma y ex i s t . Ac — c or d i ng t o t he“ Da s e i n ’ ’i n di c a t e d by He i de gg e r a nd t he“b e i n g t he r e ”r e ve a l e d.1 e t US r e t r a c e t he r o a d t o r e t ur n t o t h e” ont o l o g y”. Ke y wo r d s:o nt o l o g y; be i ng; be i ng t h e r e; Da s e i n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作者:康伟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摘要: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以“此在”即“我的存在”为本体,反对一切主客二分,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主体与客体矛盾对立的一种拒绝,以特有的方式敞开存在者的存在,使人与世界统一起来,开拓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石,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此在在本原上是以现身、领会、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沉沦“是此在在世的一种主要方式。

关键词:此在沉沦优先地位“此在”提出的哲学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

在海德格尔看来,多年来存在问题之所以一直蔽而不明,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的迷误所致。

传统形而上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对促成以主体征服客体为特征的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传统形而上学同时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致使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遭到破坏。

一、“此在”及其“优先地位”(一)此在1.此在的含义“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他称万物和众生为“在者”,称人是“众多在者中的一个在者”,人的在被叫做“此在”。

他说:“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在”,这里他“此在”和人等同起来。

海德格尔将人称为“此在”,是想强调它是存在论层次上的存在,或者说,是就人特殊的存在方式来规定人,以此与传统绝对人的定义如理性的动物、理性的存在者、劳动的动物等区别开来,而海德格尔对人的规定则是从可能性出发,因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

2.此在的特质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即人)有两项特质:(1)此在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无论把此在描述为什么东西,总穷尽不了它的存在。

因为此在只要存在着就对自己的存在有所领会、有所作为、有所改变,人并非先是一个存在者,然后再去领会自己的、他人的和它物的存在,并对存在有所作為。

人之为人,倒在于他就先领会着他的存在,领会到一切事物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浅析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内容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

这一概念是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迷误的认识中提出的。

存在和向来我属性是“此在”的两个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

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

此在在世的本质就是——“烦”此在在本源上是以现身、领会和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

本文通过围绕在世来展开阐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世界;在世【正文】一、海德格尔简介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出生于德国巴登州的梅斯基尔希。

先后在康士坦茨和弗莱堡上中学,1907年读了布伦塔诺关于亚里士多德论“存在”的多重意义的论著,受其启发开始对这个问题的哲学思考感兴趣。

1909年进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在胡塞尔《逻辑研究》一书影响下企图进一步研究存在问题。

1911年起他放弃神学而专攻哲学,并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理论》,1915年在李凯尔支持下取得哲学讲师资格,1916年海德格尔跟随胡塞尔从事哲学研究并参加由他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的编辑工作。

1923-1928年他受聘为马堡大学哲学教授。

期间他完成了其最主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第1部。

1928年胡塞尔退休后,他回到弗莱堡大学接替其位置,直到退休。

海德格尔生活平淡,除了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鲜有其他活动。

唯一引人注目的是,1933年初,即在希特勒上台不久,他曾公开宣誓支持纳粹政权并加入纳粹党,并在纳粹当局确认下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在职期间也发表过吹捧纳粹政权的言论,甚至把希特勒当做民族意志的救星,号召学生们向他效忠。

海德格尔的亲纳粹政权倾向在西方学术界一直受到强烈谴责,并因此在希特勒政权覆灭后被禁止在大学授课。

但是,他与极端法西斯分子还有所不同,他对他们的反犹政策有所抵制,保护过受迫害的教师,并因此在当上校长后不久被迫辞职,以后只是从事教学和研究,与纳粹不再有直接的政治牵连,甚至还受到过迫害。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摘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此在”是“存在”问题的核心。

理解“此在”,是了解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此在”为中心,着重探讨了此在、此在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存在与此在的关系等问题。

“此在”不仅作为认识“存在”的方式,而且还是近乎形而上的超越性存在问题。

关键词:存在、此在、在世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存在”问题是这部巨著的核心问题,而“此在”作为核心的核心问题尤为重要。

因此,认识“此在”对于了解《存在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的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人们不再理会或者遗忘了存在问题,他重提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其理由有三: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2、“存在”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由此可见,“存在问题不仅尚无答案,而且甚至这个问题还是晦涩和茫无头绪的。

他说:“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虽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1】因此,他主张哲学家应该重视“存在”问题。

二、此在海德格尔说:“应当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从何处下手呢?其中可以作为出发点的线索包含两条:1、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存在者;2、通过一种存在着可以领悟到“存在”。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又必须优越于其他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就是人,海德格尔称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为“此在”(人的在世存在)。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像问存在者那样直接问什么是存在,既然“存在”不可见,我们可以寻找“存在”的载体(受体)“存在者”作为认识“存在”的途径。

因此,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存在者的选择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存在者”,但是茫茫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存在者呢?任何事物都可以担当认识“存在”的重任吗?显然不是,海德格尔寻找的是一种:与其他存在者存在一样,而且能认识“存在”本身的“存在者”。

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解读

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解读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46“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Dasein”一词由两部分组成:da (此时此地)和sein (存在、是),指称人的存在。

他之所以将人称为“此在”,是想强调它是存在论层次上的存在,或者说,是就人特殊的存在方式来规定人,以此与传统对人的种种定义(如理性的动物、理性的存在者、劳动的动物等等)区别开来。

传统对人的定义是从事实性出发,而海德格尔对人的规定则是从可能性出发,因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

”[1]1 “此在”的两个基本性质(1)“此在总是我的”“此在总是我的”,这就说明了“此在”的单一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

这说明没有“一般的”人,只有单个的具体的人。

海德格尔说,“此在”在与别人说话时,总要把人称代词一起说出来:“我在......”,“你在......”,这就说明“此在总是我的”这一性质。

因此在本体论上不可以把“此在”理解为一个现成东西的类和样本。

“此在”的在就有“本真性”和“非本真性”两种模式。

(2)“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

”“存在”(e x i s t e n z )这个词由拉丁文“e x is t e n tia”翻译而来;“本质”(esste n z)这个词由拉丁文esse ntia 翻译而来。

在传统哲学中,ex ist e ntia指某一事物的“那个”(T h at),即某一事物当下之所是;essentia指一个事物的“什么”(W h at),即决定着某一事物是这一事物的东西。

[2]因此,是本质先于存在的。

2 此在的日常在世—— 常人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基本存在的状态就是“在世界中”,即在世。

此在的核心就是“在世存在”。

此在在世不是指此在与世界的空间关系,而是指此在与世界合为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此在”的“在世界中”及几点现实意义
摘要: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并且揭示了“此在”的存在———“在世界中”的状态。

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的关注,挑战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人道主义。

此在对存在进行怀疑和询问,思考其存在。

海德格尔强调的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人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更不是理性的抽象的类。

人生活在世界中,应当关注自身的存在。

人在世界中,并且揭示世界和世界中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提出以及对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的分析,对于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此在;人;世界
“此在”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人道主义的挑战。

“此在”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德格尔在人们忘了自身存在的时候大力强调“此在”,并且提出“此在”的“在世界中”的状态,重新唤回了人对于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以及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关注。

一此在的存在———在世界中
“此在”是海德格尔的根本哲学范畴,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提出和追问存在的问题”,于是他就“给了人一个专有的名称———此在。

”因为人可以询问他自己以及其他存在者的在。

可见,“此在”可以认为是指人的存在。

传统的形而上学突出了人的主
体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与对立,他强调一种主体和客体的矛盾,甚至于影响到了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原初的统一遭到了破坏。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原始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他认为,“此在不能孤立地、单独地存在。

他总是处于一世界中,何其世界不可分割。

此在不是首先独立存在,然后才与世界(事物和他人)接触并发现世界,而是与其世界同时出现,同时在此。

”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的“非彼无我”的意思,即人和世界应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应当是现代很多人所强调的人与世界相对立,人处于主体地位。

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论,这样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不会产生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之说,也不会有主体认识客体,人征服世界之说,这就与传统的认识论相区别。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能够揭示世界的存在。

此在在世界中,通过世界中的存在者来领悟或反思自身。

海德格尔说过,“只有当存在者本身就具有‘在之中’这种存在方式,也就是说,当世界这样的东西由于这种存在者的‘此在’已经对他揭示出来了,这种存在者才可能接触现成存在于世界之内的东西。

”这段话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存在者正是因为在世界中,才有机会揭示自身和周围的东西,以此揭示世界。

可见,此在揭示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中的存在者都是由于他的“在之中”。

世界不是作为意识现象的对象客观世界,而是此在的生存状态。

世界是因为此在和此在接触的“周围”构成的。

可以说,这是一种带有人的意义看世界的眼光。

能够认识到人是融于周围环境中的,
这是一种人对世界的看法的根本转变。

真正开始探讨人的存在问题。

而在传统的认识论中,人存在于世界中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外在的世界。

海德格尔是将人置于世界中来解释世界的存在。

近代西方的自由主义映射出的人是单独的,独立的人。

然而,人并不是孤零零的个体,人不能脱离一定的生活境域,人从一出生甚至刚刚是一个胚胎的时候就已经与世界发生了关系,不可分割,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

海德格尔在“物”这篇文章中强调天地神人的一种逗留,研究强调一种不可分割。

人与世界密不可分,因为人本来就“在之中”,因此人不可能站到世界之外去看待世界,研究世界,把世界看成一个对象,人无法“置身事外”。

研究人的生活状态这是探讨的重点,也是近代哲学常常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

“此在”与“在世界中”的关系即是“在世界中”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在说明了这个问题之后,也就可以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在世界中,人与世界不可分割,因为本来就是一体的。

这种考虑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现阶段人们过渡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对于世界的优越性,以及在这种思想下所引起的人们的一些行为,比如人类过分强调对自然的征服等等,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人类真正应该反思如何对待世界的问题。

二“此在”在“世界中”的几点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海德格尔这种“在之中”的思维,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都是强调的一种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在”的“在世界中”,对于现在反思人的存在问题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关于思考人的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提出“此在”,其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注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的存在经常被忽视,人们往往过度关注于人类之外的东西。

人存在于世界中,然而在庞大的科学的重压下,人成了渺小的旁观者,人被忽视。

似乎在世界中只有一些量化的符号,世界变得冷清,冷酷。

在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况。

科学似乎变得异常的重要,对科学世界的探索使人们变得有点麻木,人们经常忘了自身的存在。

人是在生活的,人在世界中生活,而“生活世界”却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种现象似乎有点“本末倒置”。

在过分强调科学的驱动力下,个人受到了忽视,人被过渡强调其“类”,人成了只有理性的人,人的思维,人的逻辑备受重视,而对活生生的人却只字不提。

笔者认为,科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活生生的人的生活,而不应当是活生生的人过分去研究本应为自己生活的科学,最后在科学的重压下忘记了自己。

这种现象是本末倒置的,人应该被重视,应该为自己生活而不是成为科学的奴隶,人不应作茧自缚。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人们似乎过分强调未来,而忽视现在,忽视人生活的状况。

人的存在问题,重要的是,人自身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
重视。

人自己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关注自身。

海德格尔“此在”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关于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在世界中”,此在存在于世界中,与世界不可分割。

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人可以真正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长时间以来,人与世界的原初的统一性被忽视,世界成了人们认识的客体,人类是认识世界的主体,所以人经常处于一种绝对优越的地位来看待与世界的关系。

正是这种绝对的优越性,导致了现在人和外在世界关系的紧张。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已经日益变成一个人化的世界。

在一个人化的世界中,人们看不到世界本来的面目,更不用说反思自身。

海德格尔讲的非常明确,人与世界同时出现同时在此,人对于世界并没有什么绝对优先的地位。

而现代社会,也是由于对科学的过分强调,人对世界的主体地位不断的增强,以至于出现了现在的生态问题等等,都是由于人类主体论,人类中心论的影响。

人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人在世界中领悟自己并且揭示世界,人要关注自身同样离不开世界,人只有在世界中才能真正反思自己,明白自己的生活状态。

脱离了世界去单纯的理解人也是毫无意义的,人本来就在世界中,人与世界统一于一体,无论从人的角度还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彼此依存的,人与世界不应该分割,更不应该对立。

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并且揭示了“此在”的存在———在世界
中,不仅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挑战,也是对传统认识论以及传统人道主义的挑战。

理论的提出重新唤回了对人自身存在的关注,也明确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对于现在这样的科技时代,具有非常重要和伟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张世英.提高境界之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4]元校盛,郭庆堂.倾听与沉沦[J].聊城大学学报,2004(4).
[5]戴黎.浅谈此在的在世方式[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