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国三本_美学概论_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主观派的美学论争。

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

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

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

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

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

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

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

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

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

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

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

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一.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这两种观点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自在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还没有被认识的自然世界;为我之物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是自在之物的必然结果。

自在之美是尚未为主观世界认识的美,为我之美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美;自在之美转化为为我之美,必须是使物自身关的潜能得以弘扬,使审关主体潜在的审关机能和意识得以发挥,使物自身美的潜能和人自身潜在的审美意识融会。

任何美的生成,都是自在之美向为我之美的转化过程。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说的美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

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前者是事物本身的美,是自在之美;后者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

苏格拉底用德尔菲神庙的铭言“认识你自己”说明他的哲学研究和美学研究。

认识你自己并不是认识人的外貌和躯体,而是认识人的灵魂。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由灵魂、肉体以及这二者的结合三部分构成,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人的灵魂。

灵魂中最接近神圣的部分是理性。

“认识你自己”归根到底也就是认识理性。

苏格拉底从理性出发研究美学问题时,追求的是美德普遍意义。

苏格拉底跟他的弟子亚里斯提普斯有一段关于金盾和粪筐怎样才美的对话:亚里斯提普斯:那么,粪筐能说是美的吗?苏格拉底:当然,以免金盾却是丑的,如果粪筐适用而金盾不适用。

亚里斯提普斯:你是否说,同一事物既是美的又是丑的?苏格拉底:当然,而且同一事物也可以同时既是善的又是恶的,例如对饥饿的人是好的,对发烧的人却是坏的。

再如就赛跑来说是美的而就摔角来说却是丑的,反过来说也是如此。

因为任何一个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共用的方面,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既是恶的又是丑的。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美学三书读后感(一)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

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

在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

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

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

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

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

美学三书读后感(二)前段时间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美学三书》李泽厚,虽然忙着复习还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觉得美学实在没什么研究的必要,总是没有法学这么实用!看之前有个问题:美学是用来禁锢审美观的吗?看完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本书分为《美学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三部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十年代美学论战中三派(李泽厚、朱光潜、蔡仪)之一,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我还是对哲学部分比较感兴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模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模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而没有形成独立学科形态的美学理论体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界空前活跃,高等院校的设科建系以及专业研究团体的出现等方面都标示着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美学;学科;20世纪二、三十年代Abstract:There have rich aesthetics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it has not formed the aesthetics theory system of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hape. In 20-30’s of the 20th century , Chinese aesthetics was extremely act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sthetics disciplin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appearance of specialized research associations had indicate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esthetics discipline.Key words:Chinese aesthetics;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丰富的审美思想,例如乐论、诗论、画论、文论等各种艺术论以及经、史、子、集和诗、文、记、传之中的审美文化。

但纵观中国学术史,审美思想都是经验式的、感悟式的,没有形成学科理论体系。

所以说中国存在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而没有形成独立学科形态的美学理论体系。

美学作为“学科”的出现是伴随着西学东渐而产生的。

事实上,中国美学学科的真正建立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事了。

这一时期不仅有吕澂的《美学概论》(1923),陈望道(上海民智书局)和范寿康(商务印书馆)同年同名出版的《美学概论》(1927)、吕澂的《美学浅说》(1931)、朱光潜的《谈美》(开明书店,1931)等一系列本土化学术专着的诞生,更重要的是,中国美学界的空前活跃、高等院校的设科建系以及专业研究队伍的出现等都标示了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陈望道与中国现代美学_写在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陈望道与中国现代美学_写在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③ , 初学实在无书可看” 的草创阶段。 抛 开 既 有 的学科 基 本 框 架 形 成的“前 见 ” 尽可能回到先生著 述之时的 1920 年代中国美学实际的学术语境之中, 对笔者来说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挑战。
1904 年 《奏定大学堂章程》 论及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发展, 是一个被时常提起 的文 献。 尽 管 在 1873 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大 德 国学 校 论 略 》 此之前, 中 即 介绍 了 西 方“智 学 ” 中 的 美 学教 育 内 , 《教化议》 “美学” Aesthetics 及 其他 欧 容 中更出现了 的提法。此后 在 传 教士和国人 编 著 的 辞 典 中,
《美学概论》 、 《美 学 概 论 》 (商 同陈望道先生 同时 代 的 美 学 概 论 性 著 述, 还 有 吕澂《美 学 浅 说》 《美学概论》 ( 商务印书馆 1927 年 ) 。 吕澂《美 学 概 论 》 务印书馆 1923 年) 和范寿康 标 明“师 范 学 校 “师范丛书” 。而望道先生 《美 学 概 论 》 用” 书, 范著亦为 也 被 丰 子 恺 用 作教科书。 彼 时 丰 子 恺 在 上 ② 究竟是在哪里用作 复旦实验中学、 立达 学 园、 澄 衷 中 学 等 多处 任 教。 海艺术大学( 1928 年停办) 、 “美 教材, 虽难确定, 不过上海艺术大学的可能性应该最大。由此约略可以见出, 到 1920 年代, 学校 学” 课程的开设也逐渐多了起来, 但同文学史、 哲学、 逻辑学( 论理学) 等相关 学科 相 比, 美学原理的 教材( 著作) 毕竟还是要少得多。 1920 年代中国美学界撰述的 “草创” : “是篇专取 栗 从上 面 几 部 著 作 看 , 性质极为明显。吕澂言 泊士( 按: 指德国美学家立普 斯 ) 之 说, 而 多 依据 日 本学 者 阿 布 次 郎, 道 垣 末 松, 大 西 克 礼, 管原教 ③ ” 范寿康也指出上海 艺 术 大学 创 办 之 际, 造, 石田三治诸家之书, 揀取要义, 提举大纲。 郭沫若主持 “海上苦无 专 门 攻 究 美 学 之 人, 文科, 欲聘美学教师, 而 沫 若 因 邀 予 担 任。 予 于美 学 仅 在大学 时 代 。 其《美 学 概 听讲一次, 此外愧无深广之研究, 辞 之 再 三, 而 沫 若 邀 之 弥 坚, 不 得 已始 勉 承 其 乏 焉 ”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基本原理研究概述与评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基本原理研究概述与评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基本原理研究概述与评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文旨在检讨20 世纪至今中国学人有关美学基本原理的种种研究。

美学基本原理,也叫元美学或美学元理论,这是美学作为精神学科(人文学科)最基本、最核心部分,是美学的立学之本。

美学基本原理在历史上依次展开,便是美学史,运之于实践,便有了文艺美学、科学美学、生态美学、设计美学等实用性美学。

构成美学基本原理的各要素正是美学从知识一变而为学科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独特的研究对象、明确的核心议题、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合理的研究方法。

美学基本原理是一逻辑整体,各要素间应钩锁连环、完满自足,其中研究对象一端最为根本,对象不同才有立学的必要,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议题、范畴、方法、性质和体系。

研讨20 世纪中国美学,必须紧扣如下基本背景(:1)美学是西方舶来品,中国美学始终有一个西学背景的问题(;2)中国美学的学理展开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时有纠结,形成了主流美学的主导地位,而与之对应的非主流美学终究未得相应的话语权。

这与西方不同,西方美学理论的展开主要受自身内在理路、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是自身矛盾运动的自为展开,而中国美学很长一段时期主要受马列主义、尤其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①的支配和主导;(3)与第二点相关,更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实用理性相合,即对美学社会功能的先天重视作为致用之学,美学得有补于世道人心(;4)作为20 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建构潜在力量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也一再呼唤、要求美学理论的本土化。

这四个大背景相互牵制、此起彼伏,使得20 世纪中国美学呈现出如下特点:积极的拿来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隐显的本土诉求。

本文拟从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四方面对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基本原理研究作概述和试评。

一、学科性质虽然人类的审美意识和观念自古有之,但从现代学科观念看,美学还年轻得很。

由三本《美育》杂志看中国二十世纪美育进程

由三本《美育》杂志看中国二十世纪美育进程

运动器物技术层次变革 , 而未能解决 民族危机和社会 杂志唯有规避与理性 、德性相关联 的内涵独立的矛 发展的矛盾 ;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政治制度层次变革 , 盾 , 诉诸形式性 、 实践性极强 的“ 艺术教育” 于图画 、 , 而依 旧“ 于共和国体之下 , 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 ;五 音乐 、 手工 的教学 实践 探讨 艺术 教育 、 展 艺术教 育 , 发 四” 新文化运动, 将反抗西方帝 国主义侵略 , 实现从古 由针对 图画、 音乐 、 手工教学实践 的艺术知识的引介 、 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 , 落实为 艺术理论 的探讨 , 推动艺术教育 。 从而 由艺术教育 的 国民思想价值层次的变革 , 认为没有文化价值的变革 纯粹性 , 保有 美育 的独 立性 。 和国民心理素质的改造 , 则任何改革制度的尝试都难 免流于形式 , 因而力图以人们精神和价值整体性 的改 变, 作为政治和社会变革 的前提。 无疑鼓吹和实践美 育, 由艺术教育而改造社会 、 疗救人生 , 五四” 与“ 新文 李金发 主编 的《 美育》 杂志创刊于 12 年 , 9 7 作为 化运动启蒙 以救亡 、 复兴的时代语境是统一的。 不仅 “ 不定期 刊” ,先后于 12 97年一月 ,97 十二月 , 12 年 如此 , 美育在此所具有的经世致用的工具性 , 契合于 12 年十月 , 98 以及 13 年一月出版了四期 , 96 由创刊到 历史的目的指向、 思想脉络 , 体现为思想内容的一致 。 复刊, 历时近十年。 由于基本为李金发一人编辑 , 但 所 “ 五四” 新文化运动启蒙以救亡、 复兴的思想 内容在于 以杂志的宗 旨和由宗 旨所统摄的内容是一贯的 , 而且 倡导 民主和科学 , 倡导 以适应 民主共和制 的“ 自由平 四期刊物 9 篇文章中,除其所编选 的文章外 ,有 4 7 o 等独立” 之说取代儒家 的纲常名教 , 培养 国民 自由平 余篇为李金发 自己所写作或翻译 , 以这一《 所 美育》 杂 等的觉悟 , 唤醒国民的自我意识 , 倡导 以科学的精神 、 志具 有极 强 的个 人色 彩 。 以“ 重估一切价值 ” 的评判态度作为破除迷信和蒙 昧 在创刊号《 编辑后 的话》 李金发表达了《 中, 美育》 禁锢的思想解放的理性工具 ,以科学作为发展工业 , 杂志的核心宗 旨, 即由艺术而使人生远离现实社会的 实现 国家富强的有效手段。美育 》 《 虽称要“ 改革主智 纷扰 , 使人们过艺术的生命 , 发现美 , 感到留恋, 并深入 的教育 ” ,而篇章内容中所透现出来的是对于理性精 探索 , 文中写道“ 我们所厌弃现世社会、 经济 、 政治的纠 神 和 民主 观念 推重 , 对于 西方 工业 文 明基础 上社 会 纷 , 是 要把生活简单化 , 人类重复与 自然接近”“ ;我们崇 进步的向往与追求 。 由此构成了《 并 美育》 理念 的一个 尚享乐的人生 , 就是奥奈萨斯 ( i yo) Do ss的创造冲动 n 深层悖论。 美育” “ 的概念和理论体 系, 作为西学东渐 的人生 , 在此乌烟瘴气 中, 过我们的艺术生命 ”“ 。这个 的产物 , 其原初的意义在于以无利害审美对抗科技理 杂志 , 吾绝不敢希望在吾 国文化上 , 有什么影响 ; 亦不 性。 西方现代美育理论 的提 出是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 敢望美育将来会代替宗教 。 但若读 者读 了, 能觉到人 进程 中, 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带来的较之农业文 明社 生 尚到处是美 , 尚有一息可以留恋 , 而来我们共 同研 会更为剧烈的人性 的肢解以及人格的分裂 , 为了反对 究 , 则是欣幸的”。 [ 李金发主张 , 2 1 通过引介欧美艺术 , 且 工具理性对人的本质 的裁割 ,反对理智过分压抑感 主要是欧美造型艺术 图片 , 以使 国人耳濡 目染 ; 并鉴 性、 肉体而造成人性的残缺, 因�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

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作者:祁志祥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1期摘要:“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最早确立,集中体现在1920年代问世的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的三部《美学概论》中。

三部专著都坚持“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的学科定义,认为美学应当研究“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

吕著、范著提出“美”是一种关乎主体生命、人格、情感的积极价值,陈著认为美是具象的、直观的、可以给人带来超实用功利快感的对象。

在此基础上三书对“美的规范”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作出了初步探索。

回顾这段历史,对当下盛行的反本质的美学研究具有温故知新的反思、启示意义。

关键词: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美学概论;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168-14作者简介:祁志祥,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教授,教育部文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201701)在晚清现代美学思想萌芽的基础上,“五四”前后诞生了萧公弼的长篇论文《美学·概论》和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编写的三部教科书《美学概论》,标志着“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界的最初确立。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是为计划中的《美学》专著写的概述性论文,1917年在《寸心》杂志上连载,不仅先声夺人,而且极富理论价值,笔者已著专文评析①,但该文尚不是《美学概论》专著,影响也有限。

而吕澂在1923年,范寿康、陈望道在1927年出版的《美学概论》都属于比较系统、更为详实的专著,它们作为美学教科书在1920年代的集中出现,宣告了“美学”学科在中国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后世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史发展的基础。

然而遗憾的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现有中国现代美学史或20世纪中国美学史论著几乎看不到对美学学科在中国诞生之初的这三部《美学概论》著作基本构架和主要观点的完整评述。

因而,以这三部论著为个案来详细梳理、剖析中国美学学科最初确立之际的状况,确有弥补学术史缺失的重要价值。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引言美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

美学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化功能。

特别是针对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给学生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学课程可以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发挥美育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的教育功能,以塑造学生的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论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1、在中国古代(1)大羊为美:以用为美、以饰为美;(2)无害为美:《国语》伍举论美;(3)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4)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3)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4)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由”;(5)《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2、在西方(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和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2)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审美客体——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主观的美感;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

2、美学研究的方法:(1)方法论原则: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然是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2)具体方法:①艺术学的方法;②心理学的方法;③社会学的方法;④发生学的方法;⑤科学实证法。

“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

“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

“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中国的哲学文化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美学”。

在20世纪的中国,美学这个概念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演变。

从最初的西方美学的引进,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美学的结合,再到最近的当代美学,中国的美学经历了一个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探讨中国美学概念在20世纪的演变,并提供五个例子以证明这一点。

一、引进西方美学在20世纪初期,西方美学的概念开始被引进到中国。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西方现代文化的迅速传播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在这个时期,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传统的中国美学思想在这个时期仍然非常重要,但随着西方美学的引入,它们开始被重新解释和再评价。

1.《美学概论》的出版1906年,胡适翻译并出版了 Kant 的《判断力批判》和Schopenhauer 的《论艺术》两部著作,正式将西方美学的概念引入到中国。

1907年,胡适发表了《美学概论》一书,成为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标志性文献。

这本书对西方美学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中国引起了轰动。

2.美学教育的开展随着西方美学概念的引进,美学教育也开始在中国开展。

1909年,中国大学最早设立了美学专门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西方美学思想、美术史和艺术理论。

这标志着中国的美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美学的结合在中国的美学研究中,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20世纪,中国学者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和比较,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美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1.蒋梦麟对美学理论的贡献蒋梦麟是一个著名的中国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蒋梦麟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美学进行了比较和融合,提出了“民族形式”美学理论。

他认为,美学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的贡献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理论进行融合,为中国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2.传统美学理论的重新解读在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美学理论began延续着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遭到了来自西方的挑战。

“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

“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
or
esthetician,it
only returns to the
writings of every
esthetician.It
will be carefully read
up that the esthetics definition have some relations to the esthetics principle、the esthetics research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义的。
而要梳理“美学”概念本身,就要回到具体的美学文本中去,对美学文本 尤其是有关美学原理,美学学科性,美学的发展历史的文本进行仔细的研读, 而由于不同的美学家的美学观点不同,他们都不同程度上的阐释了“美学”概 念本身的不同侧面,那么这些“美学”概念它们的侧重点、理论出发点、定义 的方式等的不同之处就可以通过比较来展现,所以,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就是 本文拟要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美学概念在传入中国后迅速被中国当时的学者重视和接纳而真正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载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6将美学提升为到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和思想体系的人当属王国维王国维最早引介研究西方美学尤其运用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这一先进的思想武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批判封建文化当时的封建文化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很不适合当时历史现实当时的时代又呼唤更为先进的思想同时中国的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王国维的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儒家美学这一封建社会以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流美学的强烈怀疑和否定反思封建文化压制下美学停滞不前的原由反思旧美学理论对文艺实践的束缚制限其独立思考因此对美学在中国的真正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主义伴随中国社会变革和主流美学形态转换, 先后发展出无功利审美主义、心理自足审美主义、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和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四种历时性形态, 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针对性。

无功利审美主义是为对抗中国实用主义文化观和人生观而引入的;心理自足审美主义是借鉴西方心理学美学成果建立起来的;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则是为纠正客观派、实践派美学的偏颇而提出的;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则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与反拨。

四种形态的审美主义共时上与主流美学交织互补, 历时上具有清晰的发展线索, 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梳理美学审美主义思想, 有助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规律, 展望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未来。

关键词:审美主义; 无功利; 心理自足; 个体感性; 生命本体;Abstract:Aesthe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diachronically develops into four forms along w ith Chinese social change and mainstream aesthetics, namely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and life ontology, display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strong relevance. 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is introduced to combat China pragmatism culture view and the view of life;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aesthetic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s of w est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ism; individual perceptual aestheticism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prejudice of social school and objective aesthetic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life ontology aestheticism is the refu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practice aesthetics. These four forms of aestheticism synchronically mingled w ith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s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 hile diachronically presented a distinct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 hich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hina aesthetics. An overall analysis o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ism ideology w ill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nd look ahead a bright futu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Keyword:aestheticism;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life ontology;20世纪中国有两种类型审美主义, 一是文艺审美主义, 另一个是美学审美主义。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摘要:“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最早确立,集中体现在1920年代问世的吕??、范寿康、陈望道的三部《美学概论》中。

三部专著都坚持“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的学科定义,认为美学应当研究“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

吕著、范著提出“美”是一种关乎主体生命、人格、情感的积极价值,陈著认为美是具象的、直观的、可以给人带来超实用功利快感的对象。

在此基础上三书对“美的规范”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作出了初步探索。

回顾这段历史,对当下盛行的反本质的美学研究具有温故知新的反思、启示意义。

关键词:吕??;范寿康;陈望道;美学概论;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168-14作者简介:祁志祥,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教授,教育部文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201701)在晚清现代美学思想萌芽的基础上,“五四”前后诞生了萧公弼的长篇论文《美学?概论》和吕??、范寿康、陈望道编写的三部教科书《美学概论》,标志着“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界的最初确立。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是为计划中的《美学》专著写的概述性论文,1917年在《寸心》杂志上连载,不仅先声夺人,而且极富理论价值,笔者已著专文评析①,但该文尚不是《美学概论》专著,影响也有限。

而吕??在1923年,范寿康、陈望道在1927年出版的《美学概论》都属于比较系统、更为详实的专著,它们作为美学教科书在1920年代的集中出现,宣告了“美学”学科在中国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后世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史发展的基础。

然而遗憾的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现有中国现代美学史或20世纪中国美学史论著几乎看不到对美学学科在中国诞生之初的这三部《美学概论》著作基本构架和主要观点的完整评述。

因而,以这三部论著为个案来详细梳理、剖析中国美学学科最初确立之际的状况,确有弥补学术史缺失的重要价值。

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的几点差异

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的几点差异

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的几点差异中西美学原理由于写作者所处的世界史位置不同,西方以流派纷呈为主而中国以时代嬗递为主,从而构成中西美学原理的整体上的差异,进而形成内容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美学原理基本上是美、美感、艺术三个部分,或再加上美学、美育,西方美学则是美、美感、艺术、概念分析、审美制度五个部分。

中国和西方的学人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写下了不少美学原理著作。

粗略统计,西方仅英语世界从1900年到2003年有211本;中国呢,从1900年到2002年,共出版262本。

两个不同文化的学人所写的美学原理,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我们且从基本理路和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去看。

一、由世界史位置不同而来的差异20世纪写美学原理的中西学人由于处在世界史中的位置不同,其所写的东西显出了不同特质。

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并一直走在现代化的前列,一种巨大的文化自信,反映在美学理论上,就是自认为美学只有西方是最先进的,美学原理体系的演化只是沿着西方文化自己的理路在进行,它的前进就等于全世界美学的前进。

它无须顾及其他文化的美学理论,世界各文化的美学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进展,西方不从美学的理论性上去关心,也不认为世界其他文化的美学进展会对美学理论本身产生本质性的作用。

因此,西方的美学原理,呈现为完完全全的西方特性。

中国是在西方全球扩张的刺激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通过学步西方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美学在中国作为一个学科,本来就是引进西方美学而产生的。

因此,美学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一部分,一开始就不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性所决定,而是以自身传统为依托,面向世界,通过仿学西方学术而去建立中国文化的现代特性。

当然,其“面向世界”并不是面向世界的所有文化,而只是世界的“先进”文化。

当我们认为西方最先进,美学就学西方,这是民国时期的美学主潮;当我们认定苏联最现代,美学就学苏联,这是共和国前期的美学主潮;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重新认定了西方在世界的最先进地位,中国的美学又与西方的美学有了紧密的关联。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第一章话说美学(美学学种论)一、何谓“美学”1、18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德国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背景下,做为德国理性思潮的代表人物,出版一本《Aesthetica》(“感性学”),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美学,他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是人的心理现象,这实际上讲的就是美学。

研究人心理不同构成要素,就成了不同的学科,包括:知——逻辑学情——感性学意——伦理学2、关于美学的争议(1)美学本应姓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苏格拉底中国洪毅然表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美而引发的情感,而非感性。

(2)美学本应叫“艺术哲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学实际上就是艺术学。

德国黑格尔(18C末19C初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学》三大卷“我们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中国朱光潜“艺术心理学”北大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马奇人大哲学系《艺术哲学》武大刘纲纪《艺术哲学》(3)美学本应为美感学(审美心理)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休谟“主观决定一切,美学就是研究美感心理现象,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美是人心中的一种快感愉悦。

”在中国80年代美学热潮中李泽厚的“向内转”是在“人本哲学”思潮下产生的,尊重人的价值,人性哲学。

(4)美学应为审美关系学(法国)狄德罗“审美关系学”,“美学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它们之间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人与现实的关系,就没有世界的美。

”(中国)王朝闻《美学概论》,“美学是研究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以上学说中,美和艺术是建立在客观美的基础上,而美感则是建立在主观美的基础上,审美关系学,人以自己的情感感受客观美,将主客观结合起来,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3、为美学正名(1)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的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016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学科教育论文】

【2016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学科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而没有形成独立学科形态的美学理论体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界空前活跃,高等院校的设科建系以及专业研究团体的出现等方面都标示着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美学;学科;20世纪二、三十年代Abstract:There have rich aesthetics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it has not formed the aesthetics theory system of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hape. In 20-30's of the 20th century , Chinese aesthetics was extremely act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sthetics disciplin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appearance of specialized research associations had indicate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esthetics discipline.Key words:Chinese aesthetics;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丰富的审美思想,例如乐论、诗论、画论、文论等各种艺术论以及经、史、子、集和诗、文、记、传之中的审美文化。

但纵观中国学术史,审美思想都是经验式的、感悟式的,没有形成学科理论体系。

所以说中国存在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而没有形成独立学科形态的美学理论体系。

美学作为‚学科‛的出现是伴随着西学东渐而产生的。

事实上,中国美学学科的真正建立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事了。

这一时期不仅有吕澂的《美学概论》(1923),陈望道(上海民智书局)和范寿康(商务印书馆)同年同名出版的《美学概论》(1927)、吕澂的《美学浅说》(1931)、朱光潜的《谈美》(开明书店,1931)等一系列本土化学术专著的诞生,更重要的是,中国美学界的空前活跃、高等院校的设科建系以及专业研究队伍的出现等都标示了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由三本《美育》杂志看中国二十世纪美育进程

由三本《美育》杂志看中国二十世纪美育进程

由三本《美育》杂志看中国二十世纪美育进程
殷波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本以"美育"贯名的杂志,分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吴梦非主编的《美育》杂志,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由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湖南美育编辑部编辑的《美育》杂志.三本《美育》的刊发纵历中国现当代数十年发展历程,投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思想内涵,作为美育的窗口,展露出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的不同断面和整体趋势.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殷波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从美育的历史进程探索美育的发展方向
2.\"纯美\"的追求——从《美育》杂志看李金发美育思想
3.一个诗人的美育梦想——李金发和《美育》杂志
4.美育史料·《磐石杂志》“体育与美育”专栏
5.舞蹈美育课程建设研究——从《周礼》“六艺”看中国舞蹈美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对美学对象的界定上来看, 吕瀓的美学研究对象概 括起来就是“美”和“美的价值”; 范寿 康 规 定 的 研 究 对 象 换
吕本
陈本
范本
美 学 的学的知识精神的 学 科 定 学 价 值 的 学 [4] 美的学问 位 ( P209)
“研究关于人类理 想之一就是美的 理想方面的法则 之科学”[3(] P1)
134
第四点, 美的观照, 也即美的态度。这是区别于伦理的 态度。何为美的态度?“吾人于物象中发现生命之态度, 是 曰美的态度。”[1(] P8) 美的观照, 以美的价值为本体,“ 非 由 感情移入不克成立”。“是故美的态 度 为 纯 粹 观 照 之 态 度 , 又为纯粹感情移入之态度。所谓美的价值, 由此种态度而 后乃得体验者也。”[1(] P12) 只有用这种纯粹观照的态度, 将 感情移入美的对象中, 方才能体验到美的价值。
[1(] P1)
客 观 方 面 :“ 具 象“非功利的态度”
知的方面: 关照性、
“美的态
性与直接性”; “分离与孤立”
合律性、假象性
度 ”的 性
主 观 方 面 :“ 静 观“感情移入”
情意方面: 静观性、

性 与 愉 悦 性 ”[2]“ 艺 术 观 照 的 态
快感性、紧张性
( 18)
度”[3(] P12—21)

谐谑
滑稽
谐 谑 、滑 稽 等
审 美 与美感是生命最自 美源自人类的本 美的价值是赋予
生 命 的然又最流畅的展 性, 即“人底”心” 生命的一种活动
关联 开
收稿日期: 2007- 09- 24 作者简介: 田先方( 1982- ) , 女, 西南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33
句 话 说 就 是 研 究 人 的 审 美 经 验 。因 此 吕 和 范 把 美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定 得 过 于 狭 窄 。而 陈 望 道 所 确 定 的 美 学 研 究 对 象 比 较 符 合 这 门 学 科 性 质 的 规 范 。因 此 直 至 今 日 对 同 类 的 问 题 仍 有影响。
第三点, 美的价值与生命有关。“ 美 为 物 象 之 价 值 , 乃 其物象为一种精神或生命之象征时始行成立。”[1(] P8) 美是 生 命 的 象 征 。在 这 里 又 牵 涉 了 美 与 善 的 关 系 。吕 认 为“ 一 切 人格的价值, 通常亦谓之曰善, 故美之内容常与善不相离。 凡物象之表白善者必为美。”[1(] P8) 但这里还存在一个会让 人误会的问题。说美的内容为善是对的, 但不等于说劝善 惩恶视为美, 劝善惩恶是一种道德上的功利的价值, 与美 的价值是不相等的。美的价值中虽有善, 但不去追求道德 的功利价值。
第 23 卷 第 8 期 2008 年 8 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Vol.23,No.8 Aug.2008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三本《美学概论》的比较
田先方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北碚 400715)
摘 要: 20 世纪 20 年代, 中国出现的首批美学原理中就有三本同名的《美学概论》。这几本概论就像三胞胎一样, 通过 对其外表即结构框架的比较, 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 而其内在的性格即美学本体论, 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具有开创性, 但也为后代美学教材的写作留下了漏洞去完善。
他们的共同点是, 尽管他们美学建构的基本取向是 “西化”的, 却都蕴含着本土化的意味。这表现在, 他们都通
过“移情”的中介, 试图将审美与生命 贯 通 起 来 。 吕 本 认 定 “情感发动的根柢”就在“生命”, 移情 也 就 是 生 命 的 扩 充 和
丰 富 ; 陈 本 将“ 移 感 ”关 乎 人 的 生 命 ; 范 本 则 将 美 的 态 度 归 根 于 感 情 移 入 , 认 为 移 情 实 质 即“ 以 赋 予 对 象 以 及 与 对 象 的 生 命 共 同 生 命 ”。
自 20 世 纪 20 年 代 起 , 在 立 普 斯“ 移 情 ”说 的 影 响 下 , 中 国 出 现 了 首 批 “ 美 学 原 理 ”。 包 括 吕 澂 的 《美 学 概 论》 ( 1923) , 陈 望 道 的《美 学 概 论》( 1926) , 范 寿 康 的《美 学 概 论》( 1927) , 吕澂的《美学浅说》( 1923) 。前三本《美学概论》 都在当时被作为美学教材, 在学校讲授, 本文即以这几本 概论为例, 对中国 20 世 纪 20 年 代 初 创 时 期 的 美 学 教 材 作 浅显的探讨。
“为美学之对象
“( 一) 美 ;( 二) 自“ 所 谓 美 的 对 象 乃
美 学 的 者 , 必 为 美 也 ”;
然、人体、艺术; 是由 感 觉 的 材 料
研 究 对“ 为 美 学 之 对 象
( 三) 美 感 、美 意 识 所 构 成 的 主 观 上

者, 美的价值也。”
等”[2(] P8)
的形象“[3(] P8)
吕澂说的第一点, 说明了美的形象性。美与善有区别, “如就抽象之行为或精神言, 但可谓之曰 善 而 已 ”, 然“ 美 的
价值仍属于物象”。可见美是具象的, 善是抽象的。 吕 认 为 物 象 的 价 值 有“ 固 有 价 值 ”及“ 效 用 价 值 ”的 区
别。美的价值属于固有价值, 与效用价值无关, 与物象的经 济价值及理论上的功利价值都无关。这第二点的阐释, 揭 示了美的价值所具有的超功利性。在这里, 吕还进一步提 出美与善的关系。他认为“美之内容固不能全离乎善, 但亦 视 其 自 体 中 表 现 若 何 之 善 而 定 其 价 值 。… … 吾 人 体 验 物 象 中所表之善时, 皆觉其能使自己人格更高深更丰富者乃为 愈美。”[1(] P6) 简言之, 作者认为美不能离开善, 当善体现一 种人格的高深时就成为美, 善作为美的成分之一, 融化在 美中。善之所以不等同于美, 是因为它的价值是功利的, 道 德的。
反复与齐一
“通相分化之原
“通相分化的原
美的形
对称与均衡
理 ”“ 君 主 制 的 从
理”
式原理
调和与对比
属 之 原 理 ”[1]
“君主从属的原理
比例[2(] P41—48)
( P12~P20)
“[3(] P27—37)
美 的 种 崇 高 、优 美 、悲 壮 、崇 高 、优 美 、悲 壮 、崇 高 、优 美 、悲 壮 、
1.吕 本《美 学 概 论》— — — 主 情 感 本 体 论 吕本谈美的本质, 他首先从“美的价值”入手。吕澂说: “物象之有价值者, 必多少与吾人以快感。美之所以为价 值, 亦不能离乎是。”[1(] P1) 这句话的意思是物象美不美, 以 能否引起人的快感为椐。快感又是什么? 吕澂接着又说: “欲明其本质果何若, 先当知快感云何。欲明快感, 则又当 知一般感情之意 义。”[1(] P1) 这样, 吕澂实际上把“感情 ”作 为美的本体, 事物美与否, 要看它能否激发人的某种感情。 “感情”是什么? 吕以“由对 象 引 起 之 精 神 活 动 为 感 情 之 根 据 ”[1(] P1) , 认 为“ 吾 人 因 精 神 活 动 而 后 就 对 象 有 感 情 可言。”[1(] P1) 就是说, 感情是一种精神活动, 它是由对象引 起的。关于人的“精神活动”, 吕澂进一步提出“人格”概念, 认为“人格的价值因一切价值之根本”。[1(] P4) 再进一步“欲 明人格的价值之意味, 先当知人格感情”。在吕澂看来,“人 格的价值之意义, 可得一言而释之曰, 是即内面态度为积 极 的 人 格 感 情 对 象 者 之 性 质 。此 内 面 态 度 之 性 质 以 与 人 格
感 情 移 入 是“ 纯 粹
对“移
感 情 移 入 是“ 投 入 感情移入是自我
的 同 情 ”[5]( P231)
情 ”的 理
感 情 于 对 象 中 ”[2]“ 生 命 的 移 入 ”[3]
“ 生 命 之 移 入 ”[1]

( P67)
( P50)
( P28)
“ 变 化 中 之 统 一 ”;
“多样的统一”
在美的种类的观点上, 在美的种类的观点上, 陈望道 对美的种类的分类法很繁杂。他从六个不同角度对美分 类, 企图揽括所有。第一是从人为和自然的区别上分为自 然美, 人为美, 人体美; 第二是从时空上分空间美, 时间美 及二者混合美; 第三是从动静上分动美, 静美及综合美; 第 四是从感觉上分视觉美, 听觉美等; 第五从形式和内容分 形式美和内容美; 第六从美的情趣才分出崇高, 优美, 悲壮 等。
吕在强调美属于固有价值, 不是效用价值时, 已走到 否定审美统觉、审美联想的程度。他举静夜闻笛的例子, 认 为“ 追 忆 也 、愉 悦 也 、怜 悯 也 , 如 皆 为 吾 人 精 神 中 之 一 种 活 动或吾人所感之一种状态, 则亦与上文所述之美行为美精 神相似, 谓之曰快或善则可。若曰美, 则必于一种艺术表现 出之而后得言……若由统觉对象别生活动, 其有价值亦在 效用也。”[1(] P7)
关键词: 20 世纪 20 年代;《美学概论》;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8666( 2008) 08- 0133- 05
从“ 美 学 在 中 国 ”到“ 中 国 的 美 学 ”经 历 了 一 个 西 学 东 渐 , 中 西 融 合 , 最 后 又 打 上 本 土 化 的“ 民 族 身 份 ”烙 印 的 过 程。回顾历史, 1921 年秋, 蔡元培第一次在北大开设了美学 课 , 并 准 备 编 写《美 学 通 论》作 为 教 材 , 但 终 因 事 物 繁 忙 未 能写成。之后上海及北京的某些美术院校也有开设美学 课, 这促使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写适合自己文化背景美学 教材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