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农业类专业《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学水平考试大纲.doc

农业类专业《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学水平考试大纲.doc

2016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园林绿化专业《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考试大纲一、指导思想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学业水平考试,遵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苏教职[2014J36号)、《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教职[2015]7号)要求,以《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为主要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课程基木概念和基木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兼顾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要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范围(二)考试能力耍求1.了解(A)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即知道“是什么”。

2.理解(B)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在了解基础上,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原理、方法,并藉此解释、分析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

3.掌握(C)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原理、法则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清楚“怎么办”。

(三)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三、试卷结构(-)题型及比例(―)难易题及比例全卷试题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三个等级,容易题、中等 难度题、较难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 2:E (三)内容比例四、考试形式和时间(-)考试形式闭卷、机考(二)考试时间30分钟(三)试卷满分值50分五、典型题示例(一)单项选择题(1)植物的侧根起源于()。

A.内皮层B.中柱鞘C.木质部D.韧皮部标准答案:B 选择止确得1分【解析】木题主要考杳植物根的类型。

木题屈于容易题。

考试能级B。

【答案】B(2)下列植物中分枝方式属于单轴分枝的是()。

A.水杉B.桃树C.番茄D. 丁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不同分枝方式的植物类别。

植物生长环境课程标准_ppt课件

植物生长环境课程标准_ppt课件

教学内容
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明确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 系;掌握土壤对植物生产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教学方法
学时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26 实验法 20
2
了解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规律;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了解植物施肥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规施肥技术和作物配 方施肥技术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了解植物生长的光照环境极其变化规律,理解光照强度、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光周期、光质等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植物产量 的构成因素的影响,掌握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农业措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序号

前期课程名称
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
2 序号 1 2 3 4 5
农业基础化学
植物与植物生理 后期课程名称 油菜栽培 玉米栽培 水稻栽培 小麦栽培 设施农业生产
掌握化学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化 学实验操作
植物的结构和分类,植物的生理生长 特性 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能调控生产环境条件,掌握施肥技术 能调控生产环境条件,掌握施肥技术 能调控生产环境条件,掌握施肥技术 能调控生产环境条件,掌握施肥技术 能根据环境条件设计植物生产,进行 日常管理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
学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讲授法
4
5
4
6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60
合计
九、课程教学单元设计
教学单元格式设计如下表,具体内容见单元设计文档
教学单元1: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调控
授课学 期 1学 期 学 时 26 讲 授 16 技能 实训 10 授课地 教室、实训室、 点 实训基地
3
4
4
植物生 产的温 度环境

《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学》《种植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作物、园艺植物、园林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植物生产技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农作物、园艺植物及园林植物生产等专业素养及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业技术员等岗位需求,围绕农业生产上常见的植物生产与管理等具体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农业生产上常见植物种类识别、用地的选择、繁殖方式、栽培管理等的综合运用为主线,将植物生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主要农作物、园艺和园林植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植物生产相关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具备植物生产的操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掌握常见植物的种类,能识别常用的植物品种。

2.熟练掌握植物播种、育苗与定植及栽培管理等技术。

3.掌握主要植物各生育时期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4.具备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和创新意识,有安全、环保、生态观念,有市场分析、风险防控和成本控制意识。

《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二、适用专业园林绿化(011600)、园林技术(011500)、设施农业生产技术(010100)、现代农艺技术(010200)、休闲农业经营(010300)、循环农业与再生资源利用(010400)、植物保护(010600)、现代园艺技术(010700)、现代林业技术(011300)、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011400)三、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四、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绿化、园林技术、现代园艺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对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等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园林植物基本的繁殖方法、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培肥、科学用水、合理施肥,光能利用、温度调控、苗木繁殖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在生产实践中能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对露地、保护地植物的合理配置和栽培管护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客观求实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的工作作风,具备服务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等职业素养。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园林植物识别》,后续或者同期开设的课程有《花卉生产技术》《园林制图》等核心课程,以及《盆景制作》《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方向课程,为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奠定基础,提供学习支撑。

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成如下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目标:(一)素养目标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2.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3.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协作、沟通、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4.具有根据项目或工作任务,制定目标、计划,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5.具有收集、检索、信息查询和整理资料获取资源、自主学习、迁移创新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的关系的基本要求;2.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与技术;3.了解园林植物栽培与科学用水、温度调控、农业气象等相关技术;4.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光能利用等技能;5.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土壤培肥等技术、原理与方法;6.掌握不同类型土壤的调节方法和肥料的鉴定。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融汇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知识。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与收获器官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掌握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环境因子的观测技术、调控技术,制定有效防御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能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

2.具有利用和调节环境资源、改善作物生产环境条件的能力。

3.具有正确使用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用仪器、设备、工具的技能。

4.具有植物环境因子观测能力、分析和评价测定结果的能力。

5.具有对土壤理化性质判定能力和主要营养成分的简易测定能力。

6.具有认识各类肥料和科学施肥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136学时四、课程学分8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发育与调控象(3)了解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4)理解种子发芽出苗过程,发芽、出苗标准(5)掌握种子发芽出苗条件(6)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如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7)了解植物衰老的机理与表现(8)掌握植物生长相关性的基本知识与应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相关性,主茎与分枝生长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关性(9)理解植物的再生现象、极性现象及其应用(10)了解植物的抗逆性(11)掌握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的主导因子、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12)掌握植物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类型(13)掌握植物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应用(14)了解生态区、生态型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15)理解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6)掌握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措施(17)掌握人工控制环境条件如光、温度、水分、二氧化碳和氧气等的方法系(2)能根据所学知识,确定作物播种技术措施(3)能解释壮苗先壮根原理、整枝修剪原理、调节植物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关系等(4)能解释南麻北植能增产、冬小麦不宜春播、甘薯短日照处理诱导开花进行杂交育种等(5)会根据作物生产实际,制定调节环境条件的措施(6)能根据生产实际,选择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5 植物生产与肥料(1)了解植物营养、营养元素的概念(2)理解植物营养元素的基本知识,如灰分元素、气态元素、判断营养元素的标准、营养元素的作用及特点、肥料三要素等(3)理解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基本原理(4)理解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5)掌握植物叶部营养的特点及注意事项(6)掌握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和营养元素缺素症,氮素营养过多的生理效应,氯离子对忌氯作物和土壤盐碱化的影响(7)理解土壤氮素存在形态、含量、转化方式及其影响条件(8)掌握氮肥的分类、种类、性质和施用要点(9)掌握氮素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10)了解土壤中磷素的存在形态、含量及固定方式(11)掌握磷肥的种类、性质、施用要点及磷肥的合理分配施用技术(12)了解土壤中钾的存在形态及含量(13)掌握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技术(14)了解微量元素肥料种类及施用技术(1)会诊断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2)会化学肥料的物理性质观察、化学肥料的保存方法(3)会土壤速效氮、磷、钾测定(4)能进行土壤养分测定、进行各种作物配方施肥18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和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性质:职业能力必修课学分:3.5分计划学时:72适用专业: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环境艺术设计1.前言1.1课程定位园林植物栽培是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内容广泛,它系统研究植物学分类方法、园林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的基本要点;掌握园林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的主要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习性、观赏特性、栽培技术、大树移栽技术及主要的园林用途;学会综合运用园林植物的配植原则,根据环境和景观要求,正确选择园林植物,做出合理的配植;了解园林植物规划的原则和树种调查的方法。

本课程通过“以岗位工作任务驱动、生产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从事园林植物的栽培应用、园林绿化施工、园林绿化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2设计思路整个课程教学“以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双师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不同园林植物的识别与栽培应用)为导向,构建以任务驱动式的项目化教学体系,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操作中得以应用,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专业学习的良好素质和技能,通过实际案例的任务训练,来综合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根据职业标准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2.课程目标1.1总体目标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植物种植设计的能力。

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1.2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1.综合能力:园林植物的识别与栽培应用能力。

2.分项能力:(1)熟练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的主要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生长栽培习性、观赏特性及主要的园林用途。

(2)学会综合运用园林植物的配植原则,根据环境和景观要求,正确选择园林植物,做出合理的配植。

(3)熟练了解园林植物规划的原则和树种调查的方法。

《植物与环境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与环境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与环境》作业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
《植物与环境》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干系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深入了解植物在环境中的发展、发育和适应能力,以及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调节。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和环境的关注和珍爱认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珍爱和利用环境资源。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基本发展发育过程,掌握植物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2. 熟悉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植物和环境的珍爱认识。

三、课程内容
1. 植物的发展发育过程;
2. 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展适应能力;
3.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4. 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干系;
5. 植物珍爱与环境珍爱。

四、作业设计方案
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植物发展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标、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2. 钻研论文: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与植物与环境相关的课题,进行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撰写一篇钻研论文。

论文要求包括综述、方法、结果、讨论和。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我校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一门技能选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影响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分析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学习植物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

学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环境、水分、温度、养分之间的机理和关系,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小气候有机地交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能力目标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100种,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描述、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植物制片技术、植物绘图方法;了解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解剖构造;掌握光合、水势、呼吸等重要生理指标的测定;掌握土壤评土、培土技能;掌握作物缺素症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三、参考学时105学时四、课程学分6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学做一体化,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及本门课程的特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实物观看、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学校农场基地的优势教学资源,进行现场讨论教学。

尽可能做到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评价方法通过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2.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测评,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

通过对互动环节中学生提问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和自评情况。

(三)教学条件目前有先进的校内教学实训室、实训基地,能很好地落实“教学做一体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1.实训室2.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有全自动智能温室1000平方米,连栋大棚1500平方米,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生产设施。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园林技术专业代码:410202(国标)学院(部):_____________________执笔人: 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年3月一、课程基本信息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任务 (1)(三)课程设计理念 (1)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2)(一)课程目标 (2)(二)课程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3)(一)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 (3)(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3)(三)课程思政实施要求 (5)(四)1+X证书内容融入 (5)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5)六、教学实施与保障 (5)(一)教学要求 (5)(二)教学方法 (5)(三)教学手段 (6)(四)教学资源 (6)(五)实训条件 (6)(六)师资队伍 (6)七、授课进程与安排 (6)《课程名称》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是园林、园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生产实务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园林、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园林园艺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一)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能熟练掌握园林栽培与养护的各项操作内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养护方案;能够完成养护项目的投资概算。

(三)课程设计思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是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本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对城市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和养护的能力。

这些都是园林园艺专业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在园林园艺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教案第十二周星期三第一节 20XX年11月19日执教老师:邓汝标授课班级:农艺1301班黄金凤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课教师通过数据统计表、相关图片、小实验等,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分析,获得相关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全班的交流合作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互动学习中获得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造性学习和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目的。

教学对象分析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弱,但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已有较大的发展,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知识作支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

导入新课时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的质疑:“为什么绿色植物的生物需要水?水和植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利用小实验和一些相关的图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性学习,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

教师应让理论的知识形象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水影响植物的分布的资料分析部分,该资料分析由四幅图构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2.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2.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勤于思索,乐于探究重点和难点水对绿色植物的作用及其对绿色植物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14
5,能进行当地降水量资料的收集整理:
6.能正确进行空气湿度的观测。
植物生产的水分调控
L理解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细胞吸水原理、根系吸水过程:
2.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指标及影响因素,熟悉植物蒸腾的调节方法:
3.理解植物需水规律,熟悉合理灌溉指标:
4.熟悉植物水分调控的有关措施;
5.能正确进行植物蒸腾强度的测定:
各项指标均优秀
81-90分
良好
各方面表现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成果
学习态度表现非常积极
71-80分
合格
各方面表现合格,大部分达到了预期教学成果
学习态度表现为积极
61一70分
基本合格
各方面表现一般,总体达到最基本预期教学成果
学习态度表现为一般
60分以下
不合格
各方面表现不足,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学习态度不积极
4,能正确进行设施栽培条件下光照环境的调控。
植物生产的温度环境
植物生产的温度条件
1.了解土壤的热性质:
2.熟悉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3.熟悉植物生长的二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等温度指标:
4.能正确进行土壤温度的测定:
5.能正确进行气.能说出土壤温度和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E
3.基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建议根据当地农事季节、天气情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生产需要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时序和空间配置。可采取周课时与实训周相结合的办法,统筹、交叉安排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严格执行工作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6.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发现、分析与解决植物生产环境调控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达成。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生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农林牧渔类各专业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特征及其防治措施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农林牧渔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环境保护、绿色防控等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绿色生产、环境保护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种养殖业绿色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生产为主线,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对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高效农业、持续农业等有整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能认识当前农业、农村所面临主要农业环境问题;能区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含义及标准。

2.掌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能正确理解动植物生产中绿色综合防控的原理和方法。

3.能正确诊断农业环境问题并能够分析产生的原因,制订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标准

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标准

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植物及植物生理课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专业核心课如:食用菌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绿色果品、绿色蔬菜生产、花卉栽培与生产等都离不开植物及植物生理知识,所以,植物及植物生理是农、林、牧、副、渔等学科的基础。

课程作用植物及植物生理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生长发育的基本特性、植物多样性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植物生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可以理解和欣赏植物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可以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植物学知识对于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环境污染、地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重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是初高中生物学基础和职高的生物科学。

后续课程是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很多核心课程如:组培与快繁技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植物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微生物技术、种子生产与检验、基因工程与应用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主要依据是绿色食品检验专业),紧密结合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3.遵循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根据生源情况、学生基础及学生形象思维型智力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优势智力,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挥潜能,使学生成为相关行业的高级技能人才。

《植物学》课程标准

《植物学》课程标准

《植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类,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和调控方法,为学生将来在植物科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类;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和调控方法;熟悉常见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植物分类和鉴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态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植物概述1. 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3. 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 植物组织的种类和特点3. 细胞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第三章根的功能与发育1. 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根系发育的原理和调控方法3. 根际生态与植物营养吸收第四章茎的功能与发育1. 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茎的生长和发育原理3. 维管组织的形成和功能第五章叶的功能与结构1. 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叶的生态适应性第六章花的形成与发育1. 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花的传粉与受精过程3. 花粉管的发育和功能第七章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1.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 植物激素的作用和调控机制3. 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第八章植被与生态系统1. 植被的分类和特点2.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作用和影响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幼儿园绿色家园:植物课程安排与实施方案

幼儿园绿色家园:植物课程安排与实施方案

幼儿园绿色家园:植物课程安排与实施方案概述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

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教育作为培养幼儿责任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愈发受到重视。

而植物课程作为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在幼儿园绿色家园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幼儿园植物课程的设定、实施方案与实际效果进行深度探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园绿色家园建设的重要性与方法。

植物课程设定1. 课程目标:根据幼儿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

比如在认知水平较低的幼儿园阶段,可以主要以“认识身边的植物”为目标;而在认知水平较高的幼儿园阶段,则可以拓展至“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保护意义”等更深层次的目标。

2. 课程内容: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设计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包括植物起源、生长规律、常见植物图鉴、植物知识渗透到各种主题课程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观察实验、户外实践等,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要注重启发性思维,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植物课程实施方案1. 教学环境创设:借助幼儿园环境布置和装饰,打造植物课程的学习氛围,如设置植物角、植物标本柜、植物种植区等。

这将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植物学习氛围,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植物,潜移默化地学习。

2. 教师培训:提供专业的植物课程培训,让教师了解植物知识、儿童心理、教学方法等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实施植物课程。

3. 课程实施:按照设定的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植物课程的实施,既能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实施效果由于绿色家园植物课程的实施,幼儿园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幼儿对身边的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他们不仅增加了知识,还培养了责任感和爱护自然的意识。

植物课程的实施也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这一系列的植物课程实施,真正落实了绿色家园教育理念,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植物生产与环境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农艺专业
【学制】
三年
【建议学时】
102学时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农学专业和土地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按经济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现代农艺技术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

课程结构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为背景,体现现代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理论,反映
农业化思想。

以“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农业概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宏观管理,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学活动设计以案例说明概念及知识点,理念先进,贴近实际,生动易懂。

重点突出实际的培养,同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相关基本技能。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重点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能阐述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2)能描述五大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以及其他主要生长物质的生理作用;
(3)能描述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细胞吸水原理、根系吸水过程;
(4)能描述影响植物生产的气象要素:气压和风;
(5)能描述植物的感温性和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6)能描述植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等温度指标。

2.2能力目标
2
(1)能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展开农业生产情况调查;
(2)能借助显微镜认识根尖结构,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异同;
(3)能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观察;
(4)能收集完成当地降水量的资料并正确进行空气湿度的观测;
(5)能正确进行植物蒸腾强度的测定;
(6)能正确进行土壤自然含水量的测定;
(7)能正确进行一般条件下光照环境的调控。

2.3素质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设计思想及实用性;
(2)应将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典型的教学活动,按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培养职业技能组织教材内容,活动设计要具体、可操作性强。

通过活动设计,根据理论“必需、够用” 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践实操内容,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文字表达通俗简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学生学习和能;
(4)教材内容应依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实际,体现现代农艺技术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
(5)教材应符合国家标准,力求反映现代农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更贴近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4.2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任务引领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讲课采用启发式教学,举例注意典型性,重视作业练习,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加大实践课时;
(3)采用教、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模型、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具,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学习实践,让学生能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增强教学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场地。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应进一步完善校内外结合的综合实训基地,为满足学生综合技能训练提供良好场地,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4.3教学评价
(1)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试卷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的不足,实现以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依据,注重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2)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在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成绩、实验实训、考试及学习态度等方式来进行综合评价;
(3)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在学习和应用上对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能阐述和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
(2)加强校企结合,让学生接触企业产品,加快学生角色转换,缩短就业适应期;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按照教学要求,建立校内教学基地,学习过程绝大多数在生产场地进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