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与异地父母,你怎么看
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问题的思考
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问题的思考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我们无法忽视的社会痛点。
当年轻人为了生计纷纷离开家乡,奔赴远方的城市谋求发展时,留下的是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他们在守望中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孤独。
留守儿童,那些本该在父母关爱下茁壮成长的孩子,却在童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
他们的眼神中常常透露出对亲情的渴望,对陪伴的期待。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教育是留守儿童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
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辅导,学习上往往更容易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在课后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作业无人检查,学习习惯难以养成。
长此以往,成绩容易下滑,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父母的关爱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呵护和温暖,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等心理问题。
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可能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引导,导致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这种心理上的缺失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也存在诸多问题。
许多留守儿童跟随年迈的祖辈生活,祖辈们由于身体和精力有限,难以给予他们周全的照顾。
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可能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营养不均衡、生活习惯不良等问题时有发生。
再看留守老人,他们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却还要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
子女的远离让他们在精神上倍感孤独和无助。
身体健康是留守老人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接踵而至。
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在生病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照顾和陪伴。
去医院看病可能成为一件艰难的事情,日常的用药和护理也难以保证。
生活照料的困难也让留守老人感到无奈。
他们可能在农忙时节力不从心,无法完成繁重的农活;在家务方面,也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而且,一些留守老人还需要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个人心得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个人心得留守儿童,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群体。
他们就像那荒野中的小花,努力地生长着,却渴望着父母的关爱与陪伴。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个留守儿童呢,爸妈为了生计远走他乡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次面。
那时候啊,我特别羡慕那些有爸妈陪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他们可以在爸妈怀里撒娇,可以跟爸妈一起分享学校里的趣事。
而我呢,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想念着他们。
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就像是放风筝,线的一头是孩子,另一头是远在他乡的父母。
这根线啊,有时候感觉好长好长,长到孩子觉得父母的爱都变得模糊了。
但其实,只要父母和孩子都紧紧地拽着这根线,那爱就不会断。
父母们啊,你们可别小瞧了和孩子打电话、视频聊天的作用。
就像那春雨,点点滴滴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哪怕只是问问孩子今天吃了什么,有没有好好学习,在孩子心里那也是无比温暖的呀。
别总是说忙忙忙,再忙能有孩子的成长重要吗?孩子的成长可是一瞬间的事儿,错过了可就再也回不来了。
孩子们呢,也要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呀。
他们离开家也是为了给你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你们要坚强,要学会照顾自己。
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等父母回来的时候,让他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你,那他们得多开心呀!留守儿童的生活也许有些苦涩,但也有着别样的坚强和懂事。
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更懂得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关爱。
就像那石头缝里的小草,虽然艰难,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我们这些大人啊,也要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爱和帮助。
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孤单的,是被遗忘的。
一个温暖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鼓舞。
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努力维护。
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孩子也要多理解父母。
只有这样,那根爱的线才会越拉越紧,永远不会断。
想想看,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了那份亲密的联系,那该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所以啊,父母们,不管多忙都要多和孩子联系。
孩子们,也要相信父母是爱你们的。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牢固。
是否应该废除留守儿童存在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留守儿童存在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留守儿童存在。
首先,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而留在家乡由其他亲戚或祖父母照顾的儿童。
这种情况导致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据统计,留守儿童中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有的孩子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了自闭症等严重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而且缺乏家庭的教育指导,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此外,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缺乏监督和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甚至成为犯罪的受害者或者犯罪分子。
因此,废除留守儿童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农民在家乡就业,减少外出务工的人数,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留守儿童存在。
首先,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废除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存在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废除留守儿童的存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反,应该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让他们能够在家乡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其次,留守儿童的存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可避免。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废除留守儿童的存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留守儿童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们在家乡的成长环境中,也能够学会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和适应能力。
因此,废除留守儿童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反,应该通过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和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长。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盏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两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
一、性质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虽然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友监管,但毕竟一父母亲疏不同,碰到一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肯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多数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旁,他们就像失去了顽强的依托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旁的孩子相较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乃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孤独无且心理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睬解父母,以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乃至怨恨父母无情。
按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12107万。
2021年,我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已经占到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由于我国城市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仍然存在,这样庞大的人口流动就必然对于人口流出产生了大量别离以三个节日的日期代表三个群体。
其中,“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人”群体,别离形成妇女、儿童和老人组成的“留守”。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 Cooly 1864一1929年)是最先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超卓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库利以为,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在家庭中,孩子对父母的意见有同感,由此而形成自我意识。
通过注意父母的手势和话语,孩子们开始熟悉到父母对他们期望什么,父母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父母对他们的意见是什么,有了这些知识和认知后,孩子就试图形成一种父母所期望的自我。
可见,家庭对于儿童初期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正功能库利以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低级群体对于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低级群体包括家庭、儿童的游戏群体、年长的邻里和社区群体。
而家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留守儿童问题议论文
留守儿童问题议论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工作而长期或经常性地在家留守,与父母分离的儿童。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也牵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积极影响、负面影响和解决措施等方面来探讨留守儿童问题。
一、积极影响首先,留守儿童在家庭的缺席下,经历着更多的自主生活,有助于培养独立自主的品质。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需要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锻炼了他们的自理和应对能力。
其次,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形成紧密的纽带。
在这种相互关心、支持和陪伴的环境下,留守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家庭情感,培养出更为深厚的亲情意识。
二、负面影响然而,留守儿童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长期的孤独感、无助感和思念之情常常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其次,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利条件。
由于缺乏家长的照料,他们可能无法得到适当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指导,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三、解决措施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措施,以改善他们的处境。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
通过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改善教育资源,留守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成长环境。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和辅导。
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机构,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困扰,并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应积极参与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行动中。
他们可以组织各类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和陪伴,帮助他们度过独自成长的难关。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儿童心理健康和教育条件的重要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发展才能更加公平和可持续。
是否应该禁止留守儿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留守儿童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时间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这种情况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禁止留守儿童现象的发生。
其次,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比如沉迷网络、游戏,甚至参与不良行为。
据统计,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和心理问题发生率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留守儿童容易走上不良道路,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威胁。
此外,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
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
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留守儿童。
首先,父母外出务工是出于生计的需要,如果禁止留守儿童,将影响到很多家庭的生计,甚至导致更多的家庭陷入贫困。
因此,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禁止。
其次,禁止留守儿童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强行要求父母留在家乡照顾孩子,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从而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
这种做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禁止留守儿童可能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父母长期在家照顾孩子可能会导致家庭矛盾和压力增加,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应该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禁止。
政府可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力度,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父母的扶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名人名句,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其原因和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典案例,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长期存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力度,以及帮助父母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乡村家庭中愈发凸显,这一现象涉及到了大量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
因工作原因,许多父母不得不前往城市谋生,而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看。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源于地理距离的隔阂。
父母在城市工作,孩子留在农村,双方相隔千里,无法面对面交流。
即便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但距离仍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长时间的分离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疏离,沟通不畅成为一种常态。
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也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指导。
这种沟通的困境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加重了父母的愧疚感和焦虑感。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问题还表现在语言沟通困难上。
在中国的许多乡村地区,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民父母的语言能力有限。
他们可能无法使用现代通讯工具进行文字或语音沟通,更无法理解孩子可能面临的现代社会问题。
这导致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断档,孩子难以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困惑与苦恼。
双方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使得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亲情的表达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地理距离和语言沟通困难,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问题还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农村父母在城市工作的同时,也正在接受着城市化的影响。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可能与农村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产生冲突。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或过于保守,而孩子则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理解。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沟通障碍,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代沟和分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能力。
从小学老师的角度看待留守儿童的心得
从小学老师的角度看待留守儿童的心得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在农村或城市中的家乡由亲戚、朋友或其他人照顾的儿童。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接触到很多留守儿童,我深刻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心理和研究上的困境。
在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1. 提高家庭教育意识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身边,缺乏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留守儿童的家长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提高家庭教育意识。
可以组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向家长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关爱孩子。
2. 加强心理辅导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焦虑和自卑,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支持。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故事讲解、情感交流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矛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3. 创设良好研究环境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研究,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
可以通过改善教室设施、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方式,激发留守儿童的研究兴趣,增强他们的研究动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个孩子的研究特点和需求,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研究成绩。
4.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成长至关重要。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力与留守儿童建立亲近、信任的关系。
可以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研究情况,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同时,也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5. 加强社会关爱除了学校的关怀外,留守儿童还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我们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组织相关公益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心得体会。
父母远离家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
父母远离家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看。
这种家庭模式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业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探讨父母远离家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影响。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人可依靠,缺乏安全感。
其次,由于爷爷奶奶的养育方式可能与父母不同,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认同困惑,不知道应该听谁的话,对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产生混乱。
长期下去,这些心理问题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父母远离家乡对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带来的影响父母的缺席也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和自律性会受到影响,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懈怠和拖延。
另外,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父母,他们无法给予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业上的成绩不如同龄人。
长期下去,这种学习差距可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
三、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情感支持者和角色榜样,他们的缺席会使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中显得拘谨、内向,甚至出现社交障碍等问题。
这种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状况会对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未来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
首先,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和辅导,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工作,将子女留在农村或他乡,无法亲自照顾和关爱子女的一种现象。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并思考如何解决。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重视。
父母外出工作的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指导和关爱。
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父母的耐心指导,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和问题。
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在农村地区建立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
同时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加强家庭关系建设,解决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长期在外工作,无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父母应该定期回家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培养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给予父母更多的休假时间,以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保护,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提供膳食、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为他们提供安全、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
社会各界也可以组织志愿者,定期到农村探访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要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和教育。
父母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他们自觉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责任心。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来解决。
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关爱环境,助他们健康成长。
也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减少留守儿童问题的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
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对留守儿童的看法1. 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催生,留守儿童(Left-behind Children)成为了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工作而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儿童群体。
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通常由老人或亲戚照顾,面临着许多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对留守儿童的看法,并对他们的处境进行分析和评估。
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父母为了谋生,需要到城市找工作,但由于经济和资源的分配不均,他们往往不能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居住。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压力、教育资源不均等。
3.1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通常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缺乏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这种局面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落后,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2 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可能面临着自尊心受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陷入不良行为中。
3.3 社会适应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可能缺乏良好的家教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他们可能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成人礼仪,对人际关系和社交场合感到困惑和不安。
3.4 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可能饮食不规律,生活习惯不健康,容易导致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
4.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4.1 政策层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治理力度。
例如,通过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支持。
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3 社会层面社会应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
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定期探访、心理咨询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议论文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议论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老人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生活所迫而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的亲戚、邻居或劳动力供应市场的人家中照顾和抚养。
空巢老人则是指由于子女外出工作、生活等原因,老年人在家中独居或仅与伴侣相依为命。
这两个问题带来了诸多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在幼小的年纪就不得不与父母分离,缺乏亲子陪伴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心理上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沮丧。
在父母的缺位下,他们缺乏依靠和安全感,经常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其次,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容易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及时纠正错误,而且在行为上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受伤或走上不良的道路。
再者,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容易疏远,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与陌生化将导致亲子关系的冷漠和疏离。
与之相对应的是空巢老人问题。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居或者与配偶相依为命。
这种状况为空巢老人带来了养老困境和心理问题。
首先,空巢老人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缺乏陪伴和社交活动,导致身心健康的下降,甚至引发抑郁和其他精神疾病。
其次,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
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他们需要依赖子女的供养与资助,而子女外出工作后,如何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再者,空巢老人在生活上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例如,日常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等基本需求,以及面对意外事故时的应急处理等。
针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关爱和支持。
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扶助与救助。
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社会组织,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家庭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关爱和照顾。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法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法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或其他亲属因工作、生活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家乡,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原籍城镇或村庄生活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普遍。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法。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父母远离家乡,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受到限制,常常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容易出现孤独、焦虑、自卑等问题。
此外,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容易走上不良的道路,甚至可能受到欺凌或性侵等危险。
其次,政府和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教育水平。
社会也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注,例如通过志愿者服务和慈善机构等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
最后,家长也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
虽然有些家长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家,但他们也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回家看望孩子,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确保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同时,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避免走上不良的道路。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
同努力解决。
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未来。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论文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论文近年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家乡或者他人监护下独自成长的儿童。
而空巢老人是指年龄较大、子女独立或者外出工作,导致老年人独居或者夫妻两人生活的情况。
这两个群体都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问题和需求。
本论文将探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1.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往往较差。
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及时教导和关注,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此外,留守儿童通常生活在农村或者边远地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2. 心理问题长期的分离和缺乏亲情关怀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缺乏安全感。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缺乏正面的榜样和指导,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3. 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可能因缺乏父母的照料而面临健康问题。
营养不良、缺乏锻炼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1. 社交问题空巢老人往往面临着社交圈子变小的问题。
子女独立后,老人们可能无法及时与子女和亲友交流,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的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抑郁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2. 护理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们常需要更多的护理和关怀,但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或者居住在他处,无法对空巢老人进行足够的照料。
老人们可能面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
3. 经济问题空巢老人通常依赖养老金或者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
然而,由于经济压力和个人收入限制,他们的经济状况可能不稳定。
这也为空巢老人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三、解决方案针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社会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
1. 教育和关怀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心理辅导。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并提供帮助和关怀。
留守儿童扎心评论
留守儿童扎心评论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亲属长期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乡由其他亲属或邻居照顾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这些问题常常令人心痛。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父母的长期离家打工,使得孩子无法享受到他们的呵护和教育。
他们缺乏亲情的滋润,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这种孤独感和无助感常常扎心。
留守儿童容易感受到社会的冷漠。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往往被放任自流,缺乏社会关怀和支持。
在学校和社区,留守儿童可能会被同学排斥和孤立,无法融入集体。
这种孤立感和被忽视的感觉,让他们的内心备受伤害。
留守儿童常常面临教育资源的匮乏。
由于生活在偏远地区或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他们的学习环境简陋,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
这种教育上的不公平让他们倍感沮丧和无奈。
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安全隐患。
由于长期独自生活,他们容易成为各种意外和犯罪的受害者。
缺乏父母的保护,他们常常处于危险之中,这种不安全感常常让人揪心。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应加强关注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力度,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心理支持。
家庭和社区也应共同努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管控。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关爱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留守儿童的未来能够更加美好,他们的扎心之处能够得到舒缓和治愈。
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议论文
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议论文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即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增加。
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下孩子由亲人、邻居或亲友照顾的一类群体。
空巢老人则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们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而远离家乡,使得老人独自一人生活。
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共性问题在于他们都面临着缺乏家庭关怀和陪伴的困境。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期的亲情缺失和家庭温暖的缺乏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他们容易感到孤独、焦虑、自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对于空巢老人而言,他们时常感受到亲情和陪伴的极度缺乏,孤单寂寞成为他们每天必须面对的困境,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也逐渐恶化。
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减轻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困境。
首先,政府可加大对农村幼儿园和敬老院的投入。
农村幼儿园作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园,应当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确保孩子们得到充分的关怀和教育。
敬老院则可以为空巢老人提供社交和娱乐活动,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其次,社会应该鼓励和支持志愿者组织,提供照料和陪伴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服务。
志愿者可以到农村为留守儿童提供学术和心理辅导,尽力弥补亲情的缺失;同时,志愿者还可以定期探访空巢老人,陪伴他们并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
此外,亲人与社区的共同努力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父母应当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尽量减少对他们的影响,而乡亲邻居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多给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提供关怀和帮助。
为了改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困境,除了政府的投入和志愿者的支持外,教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学校可以设计更多关于家庭、友情、责任等主题的课程,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情况,并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学生和老师应该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是否应该禁止留守儿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留守儿童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无人照顾,长期处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状态。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根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超过80%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这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其次,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督,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比如沉迷网络、早恋、犯罪等。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更容易陷入不良行为,这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最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往往被忽视,他们缺乏家庭教育和学习指导,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甚至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因此,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应该禁止留守儿童现象,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这也符合国家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
如果禁止留守儿童,这些家庭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可能导致更多的家庭破裂和儿童流离失所,这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都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禁止留守儿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即使禁止了留守儿童现象,但是家庭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父母仍然需要外出打工,孩子的生活状况也不会有太大改善。
因此,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父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家乡就业,与孩子在一起生活。
最后,禁止留守儿童可能会限制家庭的选择权。
有些父母可能并不愿意把孩子带到外地打工,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如果禁止留守儿童,这些家庭将失去了自己的选择权,这对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不公平的待遇。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禁止这一现象。
是否应该禁止留守儿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留守儿童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因此长时间无人照顾而留在家中。
这种情况下,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据统计,留守儿童中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不稳定、行为叛逆等问题。
因此,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禁止留守儿童现象的发生。
其次,留守儿童容易成为犯罪的对象。
由于缺乏父母的照料和教育,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中的青少年犯罪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因此,禁止留守儿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率,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最后,禁止留守儿童现象也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选择带着家人一起外出打工,而不是将孩子留在家乡。
因此,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可以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现象的发生,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留守儿童。
首先,禁止留守儿童会限制家庭的经济发展。
许多家庭之所以选择让孩子留在家乡,是因为他们无法负担带着孩子一起外出打工的费用。
如果禁止留守儿童,这些家庭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可能导致贫困家庭无法生存。
其次,禁止留守儿童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孩子被迫辍学。
许多留守儿童之所以没有跟随父母外出,是因为他们需要留在家乡照顾年迈的祖辈或者没有人照顾。
如果禁止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可能会面临辍学的风险,影响他们的教育权益。
最后,禁止留守儿童也可能会破坏家庭关系。
许多务工人员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如果禁止留守儿童,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综上所述,应该考虑到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地禁止留守儿童。
相反,应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帮助这些家庭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保障孩子的权益和家庭的发展。
如孔子所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背后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价值观相冲突
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价值观相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张东辉随着流动儿童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伴生的另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
在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环境下,在农村老家的留守儿童如何进行社会化?他们在价值观和行为表现上与父母之间是否有冲突?笔者对两名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河南留守儿童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质化访谈与田野追踪,运用民族志的手法展示了他们特殊的社会化经历,以及他们与远在城市的父母之间存在的价值观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
米德认为,“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是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由于从小父母就出门在外,留守儿童不了解什么是父母赞许的行为模式和对他们的社会期望,他们只能转向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人(譬如抚养人、兄弟姐妹和其他扩展家庭的成员,或者家庭外的同辈群体、老师等),从对这些个体或者群体的观察和模仿中习得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同时,由于缺乏日常互动,外出的父母无法完整系统地将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传递给子女,也无法教化子女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随着留守儿童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行为处世方式已经基本形成,他们在父母缺失的状况下通过模仿学习农村社会中其他社会角色而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必然会与身居城市、接触城市文化与价值观的父母产生冲突。
“为了学习花多少钱也值”与“为上好学校花很多钱根本不值”本研究的两个留守儿童都来自河南A县。
梁小雅(化名)出生在繁华的C镇,妈妈中等专科院校毕业,自小雅3岁起到上海打工,现任某酒店大堂经理,爸爸在乡政府上班,月平均家庭收入4000元,在C镇属于高收入家庭,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赵龙(化名)出生在L乡,父母都是小学毕业文化程度,自赵龙6岁起外出打工,目前在上海以承接建筑工地的散活为生,收入不稳定。
梁小雅的妈妈基于自己在城市打工的经历,深深地感到学历和知识对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留守儿童与异地父母,你怎么看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8年第4期
家与远方同样重要
徐建辉
留守儿童与异地父母的时空阻隔,直接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远和父母关爱的缺失,其不良
影响非常突出且是难以挽回的。
调查发现,有67.8%的留守儿童有“学习成绩明显退步”的经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另外有45.8%的留守儿童在学校遭遇过“被他人欺负”事件。
对于
一个孩子来说,在幼小的年纪独自承受这些压力和创伤,一定非常糟糕,可能形成的阴影面积
也更大。
不过,也不该把责任完全推向留守儿童的父母。
过去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如
今父母在、儿女幼,却不得不“远游”。
因为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社会流动性的空前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走出家门,去远方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广大偏远落后农村地区的年
轻父母来说,远走他乡、漂泊城市更多是一种生计上的驱使,是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说到底,留守儿童现象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家庭伦理和社会问题,是现阶段无法回避的
社会现实,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家庭与社会共担。
首先对于父母们来说,即便无法停下远行奔
波的脚步,也要想法给儿女更多的关爱,家与远方尽可能地兼顾。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从法律上、制度上和政策上、经济上等各个层面尽量向他们及其家庭倾斜。
关键是减少留守儿童
张立美
农民进城打工,不一定会带来留守儿童问题。
只要进城打工的农民收入足够高,孩子在城
里读书成本足够低,进城农民工完全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进城。
农民工如果在老家可以找到一份
相对较好的工作,收入不比在外地打工差,也完全可以不离乡土,陪伴在孩子身边。
破解留守儿童问题,关键在于减少留守儿童规模。
要么让进城打工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带着
孩子一起进城,要么让农民工群体在老家就能找到一份相对不错的工作。
做到这一点,除了靠
农民工自身奋斗、打拼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各地政府要勇于承担起责任。
一方面,加大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群体的职场竞争力,增加农民工的
收入。
赋予进城农民工市民待遇,降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读书的成本,让农民工子女在城
市公办学校有书读。
另一方面,推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来
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回乡打工、回省打工或回家当农民,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欲望和需求,
让农民有条件陪伴孩子成长。
“责令返回”要有配套措施
余明辉
不能不说的是,由于以往具体的执行主体不明确、执行措施不详细和操作性差等,“不
得让不满十六周岁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的规定落实得并不是很理想。
而此次,民政部
进一步明确“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要责令其返回”,无疑是对以往留守儿童政策的丰富和
明确,对落实“不满十六周岁儿童不得独居”的规定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就现实而言,这
还远远不够。
一方面,虽然明确了“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要责令其返回”,但具体由谁来发现孩子
独居、谁来强制父母返回、监督不力如何问责,却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
如此很难让人放心,“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要责令其返回”不会陷入口头和纸面要求,而难以落到实处,重蹈
以往执行不力的覆辙。
另一方面,很多父母之所以让孩子独居而外出打工,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一家庭
生活困难、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在地方无工可做无钱可赚,不得不外出讨辛苦。
现在,如果因
为孩子独居而强令孩子父母返回,但又无法解决和满足他们讨生活的问题,岂不是让这些家长
和孩子从一个死结陷入另一个更大的死结?
明确“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要责令其返回”,固然迈出了落实“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
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规定的有效一步,但要想这一规定真正落地,无疑还有很多的配
套措施和工作要做。
比如,明确排查农村十六岁以下儿童独居的责任主体,谁来强制父母返回,监督不力如何问责等:进一步强化政府帮扶责任,从帮助解决孩子父母在家门口就业和生活着
手进行深层次研究,增强留守儿童父母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兼顾收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