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思政)

合集下载

九年级思想政治专题复习提纲之心理健康教育

九年级思想政治专题复习提纲之心理健康教育

湘教版思想品德复习提纲——心理健康教育一考试目标:A运用:1 磨砺意志,陶冶情操,锻炼心理品质2 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克服逆反心理3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B理解:1 知道青春期的心理卫生常识,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2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

3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4 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与表扬,增进与老师的感情5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6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7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求有效的应对方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8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9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培养亲社会行为10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二知识点复习:能力要求之运用1 ★★★★磨砺意志,陶冶情操,锻炼心理品质。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坚忍性。

坚强意志的作用: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帮助人克服困难,甚至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中学生意志的特点:不成熟,不稳定,但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一个人的意志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锻炼得来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年龄阶段,人的意志品质是有差异的。

中学生的意志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可以有意识时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进行意志锻炼,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人。

怎样进行意志锻炼?(怎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或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人?)答:树立理想,自我激励;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尝试做自己不感兴趣,但富有意义的事情。

判断题:一个人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先天决定的,后天锻炼没有什么用处。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总复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总复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一、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索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及其规律。

•二、特点:一是鲜明的政治性。

二是极强的实践性。

三是高度的综合性。

四是发展的科学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政治性鲜明的、有着科学发展前景的应用学科。

•三、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研究对象:“两个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作为其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应当以这两个规律中的心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即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这两个规律的研究实质上就是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心理研究。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研究。

•四、与其他专业的关系•五、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六、意义(一)实践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二)理论意义1、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2、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3、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七、形成与发展(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1、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1)肯定人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教育能对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2)肯定人的思想和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相联系;3)肯定人的思想和素质有明显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改变人的思想。

2、理论方面: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1)改革开放前(1)相当长时间停留在实践领域;(2)过分突出“政治性”;(3)心理学尤其是应用心理学没有得到较好发展。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⑴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⑵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理论指导,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60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⑴新时代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心理学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学教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正在发生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成为21世纪学习的主要环境,这一新的教学传媒环境给学习和教学提供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潜在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使得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所隐含的某些假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景性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布鲁纳:(1)主动性研究(2) 反思性研究(3) 合作性研究(4) 社会文化研究 (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提纲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1.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培根的认知发展理论等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阿道导的个体成长理论等3.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三、学习与记忆1.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学习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任务因素、环境因素等3.记忆的基本概念和过程4.记忆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学习材料特征等四、情绪与动机1.情绪的定义和功能2.情绪的分类和特点:基本情绪、复杂情绪等3.情绪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等4.动机的定义和功能5.动机的分类和特点: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等6.动机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任务因素、环境因素等五、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方法1.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3.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原则4.教学策略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六、个体差异和特殊教育需求1.个体差异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个体差异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3.特殊教育需求的定义和特点4.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七、评价与测量1.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2.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观察法、测试法等3.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测量的可靠性和效度八、学校和课堂管理1.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2.学校管理的方法和策略3.课堂管理的目标和原则4.课堂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九、家庭和学校合作1.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意义和目的2.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方式和策略3.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挑战和困难以上是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提纲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和重点标注,确保复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成就动机最近发展区学习风格强化物普雷马克原则程序性知识负迁移自我效能感概念同化策略性知识正迁移教育心理学内部动机上位学习学习迁移替代强化符号学习发现学习先行组织者智慧技能学习学习的顿悟说下位学习特殊学习迁移准备律认知地图相关研究二、简答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

3.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6.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7.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8.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9.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0.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3.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

14.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5.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16.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7.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18.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9.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类型有哪些?20. 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21.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22.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23.简述动作技能的主要分类。

24.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

25.简述桑代克对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三、论述1. 试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 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3.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于教育的意义。

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5.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6. 试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7.试分析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8.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9.试分析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在学生行为塑造中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和运用行为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学科分支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桑代克也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发展时期(20世纪20 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集中表现为: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

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东代以后)(二)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Removed_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思政)

Removed_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思政)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学科。

2.同化: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3.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4.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准备律:情境与反应间的联结是否能过建立,取决于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

若个体处于准备反应的状态下,此时引发反映会让其获得满足,若个体没有准备却让其作出反应,或个体处于准备状态下却不让他作出反应,都会引起不良的学习后果。

6. 强化物7.正强化:在环境中呈现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7.负强化: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8.替代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收到的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9.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10.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

11. 学习的顿悟说: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知觉组织作用形成与情景一致的新完形,或将一个完形改变成另一个完形的过程。

12.认知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即认知地图。

13.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14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15.有意义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16.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科学,1879德国冯特将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心理学实验室,因为他被视为科学心理学创始人。

2.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去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人格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选)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临床法:通过谈话,观查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的,综合性的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个案法:是对某个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中心里想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4.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多选/简答)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

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5.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多选/填空)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6.如何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论述)人们通过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的内在机理,找到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明晰了心理活动的规律。

基于对心理现象的规律的认识,人们就可以预测心理活动的发生,展望心理发展的前景,从而设定预期目标,满足生活需求。

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心理行为的规律,改变与人们期待目标不符的行为趋向,矫正已习惯化了的各种不良行为模式,塑造健康人格。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有例子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有例子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你们知道去背一本从来没有学过的书的复习提纲有多难吗♥特别是当这门课还是周李文渊上的时候)一、客观题(给我拿下!)【单选、多选、判断,分值40】1、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有关的最早著作,以及最早的《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最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桑代克《教育心理学》,1903年(名副其实)●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名不副实)●中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是《学记》,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3年桑代克撰写的《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

(这很牛逼需要记住!)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友情出演:瑶瑶雅婷梦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两部分:阶段的具体含义;具体的发展阶段●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交叉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阶段(序号表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①客体永久性的形成,9个月后开始形成。

例如,当一个孩子的玩具被抢走时,他并不会觉得玩具消失了。

②目标定向行为,区分动作和动作的结果。

例如,当孩子手上有一个手摇铃,他一开始拿着它,但是后面发现有声音,于是它开始摇这个摇铃。

➢前运算阶段(2-7岁):发展了运用符号(表象,语言)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例如他们会通过表演“汪汪、”来表示他们见过小狗这种动物。

①自我中心主义:著名的“三山实验”,儿童认为自己看见的和娃偶看见的是一样的东西。

例如,瑶瑶和康康面对面坐,她向前看到了康康,她会以为康康向前也看到的是康康。

②思维的不可逆性:我问瑶瑶1+2=?她说3,我问她2+1=?她说不知道。

③泛灵论:当瑶瑶看见太阳落山了,她会觉得太阳是回家睡觉了。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只能运用于具体的事物,不能扩展到抽象概念。

①守恒性:儿童能从一个概念的各种具体变化中抓住实质或本质的东西。

Removed_心理健康复习提纲

Removed_心理健康复习提纲

专题一健康从“心”开始什么是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感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等,都是人脑这个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不仅仅没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而且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

界定心理健康的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即人的心理活动中认识、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一致。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即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相对稳定,行为表现出一贯性。

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1、经验标准:当事人自己的经验和咨询师的经验。

2、社会适应标准: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3、统计学标准:一般人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偏离正常值越大越不正常。

4、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或行不被认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生理病变的依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能保持浓厚学习求知欲望行为正常人格完整和谐正确的自我观念良好环境适应能力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只有对心理健康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每个人都能达到一种健康的心态。

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有较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大学生智力正常主要表现为:①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智力要素正常;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③能保证一定的学习效率,无学习障碍。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①能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身心状态、认知水平、行为表现,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②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能做出恰当的评价,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自傲,不自卑,不自暴自弃;③能悦纳自己、关心自己、尊重自己,恰当表现自己。

3、情绪稳定协调,积极情绪占优势①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②肯定情绪多于否定情绪;③情绪稳定,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④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情景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景相符合;4、人际关系和谐①乐于与人交往。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发展历程: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1)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基本作用: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在学与教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只适合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1)、理论作用(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讨、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半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知道);(2)、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1)诞生的年代: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2)奠基人:桑代克(3)标志性事件:6、教育心理学以下四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研究,它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一种是实验性研究,它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境的某一方面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复习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主要研究学与教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一)教育心理学的历史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

(1)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2) 信息加工的认知观;(3) 建构主义的认知观。

2、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我国教育心理学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形成了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大内容。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4、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重视。

第二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本质1、欢乐说:人最基本的行为动机是“避苦趋乐。

2、本能说:产生于20世纪初期,即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适应环境”。

3、驱力说:需要、内驱力、诱因、目标这四个因素构成人行为的动机。

4、认知说:认知是引发和保持行为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成就动机一、阿特金森的观点指个人乐意去完成,自认为是有价值的任务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

由追求成功、避免失败两种心理成分构成,前者是人们追求成功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如自我满足、自豪)的倾向性;后者是人们避免失败和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如羞耻、屈辱)的倾向性。

二、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研究:经济成就动机三、奥苏贝尔的观点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求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赢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奖励的需要)和附属我力(依附的需要)组成。

1、认知内驱力:把求知作为目标,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即想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愿望。

这种动机是发自主体内部的需要,对获得的知识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奖励也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称为内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___湖南省老师资格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___湖南省老师资格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20世纪20-50年代)、成熟(20世纪60-70年代)、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

5、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6、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7、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8、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哪儿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

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学科。

2.同化: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3.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4.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准备律:情境与反应间的联结是否能过建立,取决于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

若个体处于准备反应的状态下,此时引发反映会让其获得满足,若个体没有准备却让其作出反应,或个体处于准备状态下却不让他作出反应,都会引起不良的学习后果。

6. 强化物7.正强化:在环境中呈现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7.负强化: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8.替代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收到的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9.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10.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

11. 学习的顿悟说: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知觉组织作用形成与情景一致的新完形,或将一个完形改变成另一个完形的过程。

12.认知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即认知地图。

13.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14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15.有意义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16.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17.下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所进行的学习.18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9.学习动机:指引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20 内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所引起的动机。

2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任务活动,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22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23概念: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

24智慧技能的学习:指使个体通过符号或观念的使用同自身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25.特殊学习迁移: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是由任务的相似性引发的迁移,多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上,其迁移范围小。

26、一般学习迁移:指原理或态度的迁移,其迁移范围较大。

即个体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

27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28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阻碍作用。

29、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

30、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间的规则和原理等。

31.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

二、简答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一)描述研究: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二)相关研究(三)因果研究: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四)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自我评价。

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答:1,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从学习现有的理论开始,2,学习的时间有限。

都是有组织,计划,目的进行,3,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为了适应环境,将来的生活3.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转化的过程。

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这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和权威阶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时期儿童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他们基于公正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①营造有助于创造力发展的教学环境②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③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④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⑤培养创造性的个性5.简述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贡献。

6.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7.答:(1)强化的类型。

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

二级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应。

(2)强化的程序。

分连续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

断续强化程序又分为间隔程序和比率程序教师作为强化的错作者,应当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以及恰当的方式组合,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

8.比较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区别。

9.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一)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组织和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操作能力的直觉及能力信念(二)自我效能形成建立在四种根源之上。

即完成任务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生理状态。

(三)自我效能对行为的激动作用四个:1,影响行为取向与行为任务选择。

2,影响人们行为努力程度与坚持度。

3,影响个体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4,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

(四)自我效能信念会以不同方式影响个体机动行为,支配个体对行为到控制与调节。

10.简述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即观察者对榜样进行知觉的过程②保持过程:即观察者对榜样示范信息的保存③动作再现过程:即观察者根据储存的信息亲身再现榜样行为④动机过程:11.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①言语信息②智力技能③认知策略④动作技能⑤态度12.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答(1)有意义学的习。

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命题学习。

(2)接受学习。

他认为学习都是通过接受而发生,教师提供的资料都是仔细考虑过得,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都是接受的有用的材料。

13.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认知结构:就是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非具体性的类目。

认知结构的核心是一套类别以及类别编码系统。

(2)学习是类目化过程。

人们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或者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这种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成为类目化活动。

布鲁纳进一步提出,这种类目化是自下而上的,类目编码系统的形成应该是从低层次的类目到高层次的类目14.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对学习的看法.固有有能量的自我实现。

学习目的,人格发展2,对教育的看法,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潜能,积极性,主动性,3基本教学模式: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开放课堂~~,自由学习的教学~~15.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与教学观。

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的情境性。

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6.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韦纳将成败归因为六种因素:1,能力。

个人评估自己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程度。

个人在工作中是否已经尽力。

3,工作难度。

凭经验判断工作的难易。

4,运气.自己认为此次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

个人当时状况是否影响工作 6,其他。

除上述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

此外,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归入三个维度:a,因素来源b,稳定性c,可控制性17.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①学习材料的特点②学习的情境因素(二)主观因素:①学习者的学习定势或心向②学习者主动地迁移意识③学习着的个性因素④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特点⑤学习着的学习策略18.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

是美国心理家贾德提出来的。

(2)他认为先期获得的知识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中,是因为在先期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运用到两种学习中(3)概括化理论给学习的迁移研究注入了新内容,阐明了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对学习情境共同院里的概括19.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

答: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表象和图式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1)命题:命题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陈述性知识基本的表征方式。

(2)命题网络。

命题忘了是基于语义网络提出来的程序性知识主要以生产式和生产式系统进行表征(1)生产式。

生产式是所谓条件——动作规则(2)生产式系统。

经过联系简单的生产式可组合成复杂的生产式系统20.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五阶段模型的基本内容。

21.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类型有哪些?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