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思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

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学科。

2.同化: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3.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4.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准备律:情境与反应间的联结是否能过建立,取决于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若个体处于准备反应的状态下,此时引发反映会让其获得满足,若个体没有准备却让其作出反应,或个体处于准备状态下却不让他作出反应,都会引起不良的学习后果。

6. 强化物

7.正强化:在环境中呈现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7.负强化: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8.替代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收到的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9.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10.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

11. 学习的顿悟说: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知觉组织作用形成与情景一致的新完形,或将一个完形改变成另一个完形的过程。

12.认知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即认知地图。

13.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14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15.有意义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16.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17.下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所进行的学习.

18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9.学习动机:指引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20 内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所引起的动机。

2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任务活动,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22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

23概念: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

24智慧技能的学习:指使个体通过符号或观念的使用同自身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25.特殊学习迁移: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是由任务的相似性引发的迁移,多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上,其迁移范围小。

26、一般学习迁移:指原理或态度的迁移,其迁移范围较大。即个体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原

则和态度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

27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28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阻碍作用。

29、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境中解决

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

30、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间

的规则和原理等。

31.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

二、简答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一)描述研究: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二)相关研究(三)因果研究: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四)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自我评价。

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主要掌握间接经验。从学习现有的理论开始,2,学习的时间有限。都是有组织,计划,目的进行,3,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为了适应环境,将来的生活

3.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转化的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这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和权威阶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时期儿童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他们基于公正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①营造有助于创造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②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③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④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

⑤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5.简述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贡献。

6.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7.答:(1)强化的类型。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二级指任何一个中性刺

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应。

(2)强化的程序。分连续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断续强化程序又分为间隔程序和比率程序教师作为强化的错作者,应当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以及恰当的方式组合,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

8.比较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区别。

9.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一)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组织和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操作能力的直觉及能力信念

(二)自我效能形成建立在四种根源之上。即完成任务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生理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