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北师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率的概念,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圆周率历史的探索,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近似值。

具体内容包括:1. 圆周率的概念: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

2. 圆周率的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如何计算和逼近圆周率。

3. 圆周率的近似值:π的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圆周率的概念。

- 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应用。

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圆模型、多媒体课件。

-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2. 新课:介绍圆周率的概念,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圆周率的重要性。

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计算器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4. 巩固:通过实例讲解圆周率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圆周率的实际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周率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 正文:- 1. 圆周率的概念- 2. 圆周率的历史- 3. 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应用- 图片:圆的模型、圆周率的计算过程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使用圆周率的近似值。

2. 提高题:探究圆周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拓展题:研究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了解更多的圆周率近似值。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理解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定义2. 圆周率的历史3.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4. 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历史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圆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讲解圆周率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

3. 圆周率的历史:介绍圆周率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发展过程。

4.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讲解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5. 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讲解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定义2. 圆周率的历史3.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4. 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圆周率的定义。

2. 请举例说明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请计算圆周率的值,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计算过程。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对圆周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 在讲解圆周率的历史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圆周率的发展过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环节一.探究活动:圆周长与
史的相关知识以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研究
直径的关系。
方法。了解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渗透极
限思想,认识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
空 白 演 示 2、通过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培养收集信息、
整合信息的能力,在交流体验中,提高阅读理 解能力。 3、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和民族自豪感。
空 白 演 示 引出圆周率之后提供的数学阅读课。结合圆周率
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 索过程。基于以上分单析击,输本入课您的教封学面重副点标为题 挖掘圆 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领略在对圆周率的探索过 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经历了圆的周长公式探究 过程,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反思如下:课堂上基本完
成了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但存在以下不足,因为
本课内容过多,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小组讨论汇
空 白 演 示 报时留的时间过少,整堂课下来感觉有点急促。另外课
堂上,我没有注重一些单 细击 输节入问您题的。封例面如副:标白题版和投影仪 同时使用未考虑到会影响学生观看大屏幕的效果。
在课堂上也明显感觉到学生平时的数学阅读不多,
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也是接下来我要努力的方向。
环节三.说说现今圆周 率的应用。
(检测目标一、二)
任务三:说一说你对于现今圆周率能运用在哪
பைடு நூலகம்
些方面了解有多少?(检测目标三)
评价任务达成度:
通过下去观测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学习单探究一、 二、三题的填写,评价任务基本达成。通过观测
空 白 演 示 学习单探究四,发现大概有7名同学因为测量出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教材分析】教材是在学生通过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了圆周率和利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之后安排了这个数学阅读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研究简史,介绍了相关的圆周率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为进一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今后中学的相关数学学习,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教材罗列了在圆周率研究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及方法,从古至今,涵盖中外,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本阅读内容信息量大、数学术语多、理解困难。

涉及到圆的内接、外切正多边形、割圆术、勾股定理、投针试验等数学术语,在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疑问,但这些疑问并非本节课的重点,重点在于“阅读——熏陶”。

【学生分析】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之前,在“圆的周长”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圆周率的测量试验研究时,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一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

(经过简单调查,知道“祖冲之及其对圆周率的贡献的大约占90%,然而直到刘徽的割圆术的只有大约8%,听说过”投针试验“的人数为零。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作为处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深圳的学生,他们运用图书、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对于这部分阅读资料的兴趣浓厚,许多学生都已经迫不及待的阅读、查阅(已经提前阅读的人数大约占85%)。

因此,不妨把阅读任务下放到课外,把搜集“圆周率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前实践作业,把课堂作为交流、释疑的平台。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史上的相关知识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研究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概念,了解圆周率在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性,掌握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圆周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2.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3. 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4. 圆周率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和近似计算方法。

难点:圆周率的无理性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圆周率发展史资料。

学具:圆规、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圆周率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并通过历史资料讲解圆周率的发展史。

3. 演示:现场演示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圆周率的测量和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6.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圆周率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历史2. 定义: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

3. 性质: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4. 近似值:π ≈ 3.141595. 历史发展:从古代的粗略估计到现代的计算机计算。

6. 实际应用: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领域。

作业设计1. 测量并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2. 研究圆周率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撰写简要报告。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引入、详细的讲解、实际的演示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在分组练习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能够较好地掌握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关于圆周率的趣味知识和复杂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

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圆周率(π)的近似计算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还涉及到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渊源;2.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及符号;3.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

二、教学重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符号的学习;•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

三、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童谣“圆周率,圆周率,是个很神奇的数,最重要,最流行,是π、π、π”进行热身,让学生对圆周率有些了解。

2. 讲解1.圆周率的历史渊源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就已经开始运用圆周率。

在古巴比伦,圆周率也有发现。

而在中国,圆周率就在《周髀算经》中被使用了。

2.圆周率的概念及符号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之比,用希腊字母“π”表示。

即:π = 周长÷直径。

3.计算圆周长及面积当直径为d时,圆的周长C和面积S的公式为:C = πd,S = πr ^ 2(其中,r是圆的半径)3. 操作练习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并告诉学生这个圆的直径是6cm。

要求学生用π来表示圆周率,并计算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4. 小结1.圆周率的历史渊源;2.圆周率的概念及符号;3.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

5. 作业出一道练习题:“一个直径为14cm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要求学生用π来计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概念及符号,以及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

热身环节通过童谣的形式将圆周率的知识点与学生联系了起来,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在练习环节,教师运用了问题导引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圆周率的运用,并帮助学生训练了计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之后的课堂应用中,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对圆周率知识的理解,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同时可以将这一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5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5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5 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5节“圆周率的历史”作为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掌握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我将其设定为让学生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教具和学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学生的练习本。

在作业设计上,我布置了一道题目: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10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为:周长约为31.4厘米,面积约为78.5平方厘米。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思考本次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深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学生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我计划通过多媒体展示圆周率的小数部分无限延伸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周率的无限性。

我还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从而加深他们对圆周率无限性的理解。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我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圆周率计算的关键步骤,如确定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正确应用圆周率公式。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计算方法。

我还注意到学生在学习圆周率时可能对圆周率的应用场景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实际情境,如工程计算、物理实验等,向学生展示圆周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圆周率重要性的认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将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及其在数学和科学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包括古代的近似值计算方法和现代的计算机计算。

3. 培养学生对数学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定义和意义2.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古代近似值计算方法- 现代计算机计算方法3. 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4. 圆周率的数学证明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历史发展和性质。

2.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数学证明和现代计算机计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周率的历史资料、计算机、投影仪。

2. 学具: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或实例引入圆周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圆周率的定义、历史发展和性质,结合教具进行演示。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圆周率的应用和意义,分享他们的发现。

4. 实践: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自己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历史2. 定义和意义3. 历史发展4. 性质和应用5. 数学证明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自己查找一些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写一篇短文。

2.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结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历史发展和性质。

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对数学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圆周率的更多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以上教案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个部分涉及到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学生可能遇到理解障碍的地方,对于教学效果的达成至关重要。

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补充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和意义: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用希腊字母π表示。

这个常数在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6.课堂总结的必要性: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让我认识到,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时间较为紧张,导致成果展示不够充分。
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圆周率的历史》选自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7节,内容主要包括: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的近似值,圆周率的历史探索,以及圆周率在数学及科学领域的应用。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
1.圆周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符号π表示。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圆周率的基本概念。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符号π表示。它在数学、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介绍古代数学家阿基米德如何通过多边形逼近法来计算圆周率,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如何求得圆周率的更多小数位数。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圆周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时,结合古代数学家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案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同时,实践活动环节的计算圆周率近似值,使学生们对圆周率的计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表明,分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特点理解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通过举例和比较,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北师大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圆周率的历史。

教材第12~13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圆周率发展的历史,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不断探索的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难点:体验数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参考价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创造意境,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我们知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称为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那么,关于“圆周率”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1)人类是怎样发现圆周率的?(2)圆周率的值究竟是多少呢?(3)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有哪些?……教师:同学们,那么的问题还真多。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吧!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一看人类解决关于圆周率问题的最早方案是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1、2、3段文字及图片。

) 学生独立阅读。

教师:同学们,从中你们了解了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1)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很自然想到了圆周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见很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

(2)最早的解决方案是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3)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

(4)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测量的精确程度,而许多实际困难限制了测量的精度,这就是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2.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教师:同学们,除此之外,后来的人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请继续阅读,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4、5段文字及图片。

) 学生独立阅读。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甲:我知道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学生将了解到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π表示。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到圆周率的历史渊源,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圆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的定义和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2.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圆周率的历史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2.教学用具:圆规、直尺、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等对圆周率的贡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圆规、直尺、笔等教学用具,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测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它们的圆周率,并记录在表格中。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各自的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特点。

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中,学生可能对圆周率的概念和意义理解起来有困难,尤其是对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概念。此外,他们可能对如何运用圆周率进行实际计算感到困惑,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还有,学生可能对圆周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了解不多,这可能影响他们对圆周率的深入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a. 计算圆的周长,直径为10cm。
b. 计算圆的面积,半径为5cm。
4. 简答题:
a. 请简述圆周率的定义和意义。
b. 请说明如何运用圆周率进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请大家认真思考和回答,我将对大家的答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在讲解圆周率的历史时,我采用了故事和实例的方式进行导入,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有些学生似乎对历史背景的兴趣不大,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圆周率的历史,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圆周率相关的实例,如圆周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出圆周率的概念。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问题和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和发展。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节课《圆周率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圆的元素以及圆的性质,对圆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圆周率的概念和符号π。

2. 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3. 培养对数学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圆周率的概念和符号π,圆周率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无理性和无限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圆的元素以及圆的性质,对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可能还不太了解。

他们对历史感兴趣,喜欢通过故事和趣味性的方式学习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回顾圆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圆形物体,你们能回顾一下圆的定义和性质吗?学生:圆是一个平面上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2. 提问:你们知道圆周率是什么吗?有什么特点?教师: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圆周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圆周率是一个数值,通常用符号π表示,它代表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二环节:呈现知识1. 教师简要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和符号π,并与学生一起读出π的发音。

教师:圆周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常数,它用希腊字母π表示。

请大家一起读出π的发音:“派”。

2.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π的近似值,如3.14、3.1416等。

教师: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我们通常使用近似值来表示它。

比如,3.14和3.1416都是常见的近似值。

3. 教师讲解圆周率的无理性和无限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周率是无理数。

教师: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这意味着它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圆周率是无理数呢?学生:(思考片刻)因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无限不循环的,所以它不能用有限的小数或分数来表示。

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理解圆周率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通过学习圆周率的历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科素养。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2.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3.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4. 圆周率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圆的模型、计算器。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圆周率的历史,引起学生对圆周率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圆周率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历史2. 定义: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3. 计算:圆周率的计算方法4. 应用:圆周率的应用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圆周率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 计算题: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圆周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3. 应用题: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圆周率应用的掌握。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圆周率的历史,激发了学生对圆周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和应用。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学习
资源
教材 课前收集的资料
随堂
记录
学习
过程
一、自主探究:独立阅读圆周率的研究史,并提取信息
1.轮子是古代重要的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使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得出的结论是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
2.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当正多边的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环节一:自主探究(指向目标1)
学生活动1
1.轮子是古代重要的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使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得出的结论是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
2.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当正多边的
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接近。阿基米德用和从两个方向逐步逼近圆,获得了圆周率的值介于和之间。
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接近。阿基米德用和从两个方向逐步逼近圆,获得了圆周率的值介于和之间。
3.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
(1)时期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 边形,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是。刘徽的方法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从个方向逼近圆。
(2)15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得到了Tr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即约率为,密率为,并且算出Tm的值在和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
2.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相关资料,交流分享,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评价任务
1.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古代研究史,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检验学习目标1、3的达成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它是如何被数学家们逐渐发现的。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圆周率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这样较为复杂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2.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圆周率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3.通过学习圆周率的历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圆周率的概念和性质。

2.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3.圆周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报。

2.准备一些实际的圆周率应用问题。

3.准备一些关于圆周率历史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例如,一个圆形操场,如果知道它的周长和直径,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学生思考圆周率的作用。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报,呈现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同时,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周率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进行回答,检查他们对圆周率的掌握程度。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巩固圆周率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7课时,主要内容是圆周率的历史。

我们会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圆周率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知道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理解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能够运用圆周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比如:如果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理解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圆周率的理解,互相学习和交流。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圆周率的应用,比如:一个圆的直径是20厘米,求它的周长。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设计一些关键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圆周率的概念和应用。

7. 作业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拓展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请你想一想,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定义和意义,知道了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也了解了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圆 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圆 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圆 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率的含义,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记住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圆周率π的字母表示方式,并知道π的值;通过圆周率的历史了解数学的发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圆周率的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含义及近似值2. 圆周率π的字母表示方式3. 圆周率的历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圆周率的含义,记住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圆周率π的字母表示方式。

2.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历史,圆周率与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圆,引导学生回顾圆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圆周率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发现圆周率的存在;介绍圆周率π的字母表示方式,让学生记住圆周率的近似值。

3. 探究:分组讨论圆周率的历史,了解圆周率在数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应用: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圆周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周率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历史2. 内容:圆周率的含义、圆周率π的字母表示方式、圆周率的历史、圆周率的近似值。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

2. 提高题:探究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拓展题: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在科技领域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圆周率的发展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圆周率的发展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圆周率的发展历史|北师大版一、引入1.1 教材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1.5节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圆周率的基本定义、计算方式以及历史变迁等内容。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圆周率的基本定义;•理解圆周率在数学中的运用;•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二、知识讲解2.1 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例,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其值约为3.14(以小数计)。

2.2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直接测量:使用软尺、卷尺等仪器对圆的周长和直径进行测量,然后求出它们的比值,即可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利用几何关系:根据几何原理,可以推导出圆的周长与半径或直径之间的关系式,从而计算圆周率的值。

2.3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圆周率作为一个常数,早在古代就已知道它的大致数值。

但直到欧几里德时期,才证明了它是一个无理数。

在数学史上,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也有很多变迁。

在古代,人们主要使用近似值进行计算,直到16世纪,莱布尼兹等人才发现了一种快速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3.1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以举例说明和讨论互动,鼓励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2 学习建议•认真听讲,务必掌握圆周率的基本定义和计算方法;•多加练习,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技巧;•多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了解数学知识的演变。

四、课堂练习4.1 练习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8cm,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4.2 练习2有一张直径为20cm的浮标,用一根2.5cm长的绳子将它拴在绳子的一端,求这根绳子的长度。

4.3 练习3圆周率的科学记数法是多少?五、课后作业5.1 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圆周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历史变迁。

5.2 作业2请自行测量5个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它们的圆周率并作出数据统计。

5.3 作业3仔细观察教室里不同的圆形物体,比如圆柱、圆锥、圆球等,尝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圆)
第6课时圆周率的历史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12~13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内容简析
问题串1:通过问题的提出,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问题串2:收集、展示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意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交流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教学难点
体验数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参考价值。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圆周率的历史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阅读重点。

2.本课时学生学习,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有目的的阅读,从而提高效率。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
师:同学们,在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我们知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关于“圆周率”你还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人类是怎样发现圆周率的?
•圆周率的值究竟是多少呢?
•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有哪些?
……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品析: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吗?与圆周率有什么关系?古人是如何发现圆周率的?
【品析: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看人类解决关于圆周率问题的最早方案是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1、2、3段文字及图)
学生独立阅读。

师: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很自然想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见很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

•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测量的精确程度,而许多实际困难限制了测量的精度,这就是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
2.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师:除此之外,后来的人们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请继续阅读,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4、5段文字及图)
学生独立阅读。

师:说说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从本质
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

生2:这两种方法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圆,而刘徽的方法是从一个方向逼近圆。

……
3.祖冲之的贡献。

师:在研究圆周率的问题上,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第1段文字及图)
学生独立阅读。

师:祖冲之作出了怎样的伟大贡献呢?
生1:他算出了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

生2:我通过搜集还知道,祖冲之取得的这一非凡成果,正是基于对刘徽割圆术的继承与发展,他自己是否还用了其他的巧妙办法呢?这已经不得而知,祖冲之的这一研究成果享有世界声誉,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介绍了祖冲之求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祖冲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师:是啊,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在研究圆周率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圆周率的研究在不断地前进,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计算量很大,再向前推进,必须在方法上有所突破。

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摆脱求正多边形周长的繁难计算,求圆周率的方法也日新月异。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计算方面的革命,π的小数点后面的精确数字越来越多。

2000年,已经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亿位。

4.交流汇报。

师:阅读这些之后,与同桌交流阅读后的感受,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生1:我知道了刘徽用割圆术得到了π的近似值。

生2:电子计算机太神奇了,能算到这么多位!我们可以再去查查资料。

师:你还收集到了其他哪些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英国数学家首先使用
d
π表示圆周率。

π是希腊文圆周的第一个字母,而d 是希腊文直径的第一个字母,当直径是1时,d π=π。

•1736年以后开始普遍用“π”表示圆周率。

【品析:将课内外相结合,把学生收集的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计算圆周率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刘徽如何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
运用了“割圆术”。

质疑二:电子计算机在2000年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多少位?
12411亿位。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考查知识点:圆周率。

能力要求:理解并掌握圆周率。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理由:
(2)π=3.14。

()
理由:
【参考答案】
(1)×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

(2)×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通过今天的阅读与交流,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会说:
•人类对圆周率的探索真是执着,一直没有停止过,真了不起!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方面取得的成就竟然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真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知道了在研究圆周率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今后我们研究问题时也要多角度考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通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测量—正多边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以及π的计算的价值(如计算π值已成为评价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将课内外相结合,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并分小组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加以整理。

课上在组织全班交流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最后交流时讲给大家听,通过文字叙述和讲解交流,展现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体会人类对计算圆周率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板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