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北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圆)
第6课时圆周率的历史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12~13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内容简析
问题串1:通过问题的提出,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问题串2:收集、展示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意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交流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目标
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教学难点
体验数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参考价值。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圆周率的历史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阅读重点。
2.本课时学生学习,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有目的的阅读,从而提高效率。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
师:同学们,在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我们知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关于“圆周率”你还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人类是怎样发现圆周率的?
•圆周率的值究竟是多少呢?
•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有哪些?
……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品析: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吗?与圆周率有什么关系?古人是如何发现圆周率的?
【品析: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看人类解决关于圆周率问题的最早方案是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1、2、3段文字及图)
学生独立阅读。
师: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很自然想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见很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
•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测量的精确程度,而许多实际困难限制了测量的精度,这就是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
2.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师:除此之外,后来的人们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请继续阅读,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4、5段文字及图)
学生独立阅读。
师:说说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从本质
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
生2:这两种方法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圆,而刘徽的方法是从一个方向逼近圆。
……
3.祖冲之的贡献。
师:在研究圆周率的问题上,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第1段文字及图)
学生独立阅读。
师:祖冲之作出了怎样的伟大贡献呢?
生1:他算出了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 生2:我通过搜集还知道,祖冲之取得的这一非凡成果,正是基于对刘徽割圆术的继承与发展,他自己是否还用了其他的巧妙办法呢?这已经不得而知,祖冲之的这一研究成果享有世界声誉,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介绍了祖冲之求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祖冲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
师:是啊,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在研究圆周率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圆周率的研究在不断地前进,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计算量很大,再向前推进,必须在方法上有所突破。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摆脱求正多边形周长的繁难计算,求圆周率的方法也日新月异。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计算方面的革命,π的小数点后面的精确数字越来越多。2000年,已经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亿位。
4.交流汇报。
师:阅读这些之后,与同桌交流阅读后的感受,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生1:我知道了刘徽用割圆术得到了π的近似值。
生2:电子计算机太神奇了,能算到这么多位!我们可以再去查查资料。
师:你还收集到了其他哪些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英国数学家首先使用
d
π表示圆周率。π是希腊文圆周的第一个字母,而d 是希腊文直径的第一个字母,当直径是1时,d π=π。 •1736年以后开始普遍用“π”表示圆周率。 【品析:将课内外相结合,把学生收集的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计算圆周率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刘徽如何得到了圆周率的近似值?
运用了“割圆术”。
质疑二:电子计算机在2000年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多少位?
12411亿位。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考查知识点:圆周率。
能力要求:理解并掌握圆周率。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理由:
(2)π=3.14。()
理由:
【参考答案】
(1)×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
(2)×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通过今天的阅读与交流,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会说:
•人类对圆周率的探索真是执着,一直没有停止过,真了不起!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方面取得的成就竟然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真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知道了在研究圆周率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今后我们研究问题时也要多角度考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通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测量—正多边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以及π的计算的价值(如计算π值已成为评价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将课内外相结合,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并分小组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加以整理。课上在组织全班交流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最后交流时讲给大家听,通过文字叙述和讲解交流,展现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体会人类对计算圆周率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