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号的来历

合集下载

加减乘除的由来

加减乘除的由来

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除号的由来和除法知识

除号的由来和除法知识

除号的由来和除法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除号,又称除号或除号,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符号,用于表示除法操作。

除法是数学中的四则运算之一,用于表示一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的运算。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除法操作,例如计算商场促销打折后商品的价格、计算圆的周长或面积等。

除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数学技能。

除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约在公元前6至7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使用除法符号表示除法。

古代印度人使用一个象形符号来表示除法,即一个横线上有一个点,表示除数除以被除数。

在印度数学著作《布拉马格普塔数字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古代印度所使用的符号和除法算法。

在欧洲,除法符号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约翰内斯·基普尔(Johannes Kepler)在17世纪创造的。

他用圆圈表示被除数,用一条竖线表示除号,用圆圈中的一个点表示除数。

这个符号很快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并且成为了现代数学中常用的除法符号。

在现代数学中,除法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整除、商、余数等概念。

当我们进行除法运算时,我们首先确定被除数和除数,然后通过除法算法计算商和余数。

商是两个数相除后得到的结果,余数是除法中剩余的未被整除的部分。

除法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和性质,例如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等。

在整数除法中,我们将两个整数相除后得到一个整数的商,例如10除以2得到的商是5。

在小数除法中,我们将两个带小数点的数相除后得到一个带小数点的商,例如3.6除以1.2得到的商是3。

在分数除法中,我们将两个分数相除后得到一个分数的商,例如2/3除以1/4得到的商是8/3。

除法在数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应用,例如在代数中,我们经常用除法来计算多项式的商和余数;在几何中,我们经常用除法来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统计学中,我们经常用除法来计算平均值和比例等。

除法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11课时--列竖式计算除法除号的起源

第11课时--列竖式计算除法除号的起源

除的起源
关于除法的除,阿拉伯人曾用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

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表示除法。

但没有推广开来。

数学上正式把目前的除作为除法运算的符,是瑞士数学家拉恩的功劳。

拉恩在计算时,遇到把一个整数平均分成几份的问题,却没有恰当的符表示这种运算。

于是他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合二为一,拉恩用一条横线段“-”把两个小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符,就是现在的除。

1659年,拉恩在苏黎世出版的《代数》中,正式把现在的除作为除法运算符。

1668年,他的这本书被译成英文出版,这个符才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在。

数学符号的由来

数学符号的由来

加减乘除等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

公元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加号“+”、减号“-”。

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欧德莱把加号斜过来写以表示乘。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

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除号的写法:写除号时,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1666年,莱布尼兹在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中首次用“:”作为除号,后来逐渐通用。

等号“=”是在16世纪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生罗伯特·雷科达首创的。

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对平行线,即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如“=”。

大于号“>”和“<”,是17世纪哈利阿创造的。

你知道一些数学符号的来历吗?

你知道一些数学符号的来历吗?

你知道一些数学符号的来历吗?
你知道一些数学符号的来历吗?在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一些符号,如+,-,×,÷,=,>,<,〔〕等,你知道它们都是谁首先使用,什么时候被人们所公认的吗?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
伊克开始。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于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17世纪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广泛使用了这个符号,从此人们普遍使用。

大于号〝>〞,小于号〝<〞,1631年为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使用的。

相似号〝∽〞和全等号〝≌〞是数学家莱布尼兹首创使用的。

括号〝〔〕〞,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括线,1629年格
洛德开始使用括号。

第一个〝r〞演变而来的,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由来

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由来

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由来“+”、“-”出现于中世纪。

据说,当时酒商在销售酒后,习惯用横线由上向下在酒桶上标出存酒位置,而当再往桶里加注酒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加)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迈所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一竖,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减)号也是魏德迈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一竖,是表示减少的意思。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

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

后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乘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把加号斜过来写。

“×”号是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因此把加号斜过来写。

据记载,在163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度角,便成为了沿用至今的“×”乘号。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另一种乘号“·”是数学家赫瑞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的。

数学家奥曲特首先提出了用“:”表示“除”或“比”,但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人们公认,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用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上下分开,意为“分解”。

但也有人认为,“·”(乘)号和“:”(比或除)号都是在17世纪末由发明微积分的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并引入数学运算的。

加减乘除的来历演示教学

加减乘除的来历演示教学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 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 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这些符号可是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哦。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 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 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 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维德曼
许凯
赫克
施蒂费尔
瓦里斯 莱布尼兹
奥特雷德
伟大的数学家们!!
谢谢大家! 施蒂费尔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数学是一门几乎贯穿于人类文化始终的学科,而其中最基础也最常见的运算符号莫过于加减乘除了。

这些数学运算符号的来历追溯至古代,代表了人类学习、思考和交流的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来历。

一、加法:加法是最早出现的数学运算符号之一,其来历可以追溯至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在古埃及,加法以图形符号的形式出现,即利用一些简单的图案来表示不同的数字。

而在古巴比伦,则采用了更为直观的方法,在粘土板上使用楔形符号表示数字,将不同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形成加法的运算式。

这种写法相对简单而直观,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减法:减法与加法相伴而生,它代表着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概念。

减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数学家们开始使用字母代表数字,例如用“A”表示6,用“B”表示5,那么“A - B”就代表了6减去5的概念。

这样的表达方法在后来的数学发展中逐渐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了现代数学中减法的常见表示方式。

三、乘法:乘法是一个将两个数相乘的运算符号,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印度。

在古代印度,数学家们使用直观的图形表示乘法。

他们将两个数字分别用线段表示,然后将它们交叉相连,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根据图形的面积大小即可获得两个数字相乘的结果。

这种图形化的表示方法不仅简单易懂,而且使乘法的概念更加形象化。

四、除法:除法是将一个数分割成若干等份的运算符号,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已开始研究除法,并尝试用文字和符号来表示。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除法符号出现相对较晚,直到16世纪才开始出现。

欧洲的数学家们开始用“÷”符号来表示除法运算,该符号最初是由德国数学家约翰内斯·伍尔弗(Johannes Widmann)在其出版物中引入的。

这种除法符号的运用,标志着现代数学中除法运算的建立。

总结:加减乘除作为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符号,承载了人类古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通过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来历追溯,可以发现它们源于人类对数字和数量的认识和思考。

符号来历

符号来历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一、×、÷和=这五个符号的来历

、一、×、÷和=这五个符号的来历

+、一、×、÷和=这五个符号的来历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

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至于×、÷符号的使用,也不过三百多年。

据说英国人威廉.奥特来德于1631年在他的著作上用“×”表示乘法,后人就把它沿用至今。

中世纪时,阿拉伯数学相当发达,出了一位大数学家阿尔.花拉子密,他曾用“3/4”来表示3被4除。

许多人认为,现在通用的分数记号,来源即出于此。

至于“÷”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630年一位英国人约翰·比尔的著作。

人们推测他大概是根据阿拉伯人的除号“一”与比的记号“:”合并转化而成的。

在这些符号当中,等号是至关重要的。

巴比伦和埃及曾用过各种记号来表示相等,但最先得到公认的,是古代大数学家刁藩都的记法esti和isas,简写为is和is。

在中世纪,用来表示相等的记号有过很大混乱。

第一个使用近代的“=”号的是雷科德的名著《智慧的磨刀石》。

但是“:”号直到十八世纪才普及,当时“=”号的两条线的长度常常被画得很长,雷科德曾说,他所以选择两条等长的平行线作为等号,因为它们再相等不过了。

1/ 1。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

Word 文档1 / 1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马上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 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 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 韦达的宣扬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 缩写成"m -',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商量,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削减。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削减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转变 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把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 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 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 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者省略不写。

数学符号的来历

数学符号的来历

数学符号的来历
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符号,如+,-,×,÷,=,>,<,∽,()

的等,你知道它们都是谁首先使用,何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吗?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十七世纪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广泛使用了这个符号,从此人们普遍使用.
大于号和小于号“>”“<”:1631年为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相似号“∽”和全等号“≌”是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用.
括号“()”: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括线,1629年格洛德开始使用括号.
平方根号“: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
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
号.“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巡河车搜集整理2017/3/23
课堂教学引用素材杂记 1。

数学运算符号的由来

数学运算符号的由来

数学运算符号的由来
小朋友们做数学作业时,常常要和“+”、“-”、“×”、“÷”这四个运算符号打交道,可是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四个运算符号是由谁发明的,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出现的要数加号和减号了,5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横线上加了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反之,在加号上去掉一竖,就表示减少的意思.这两个符号被大家正式公认,则要从荷兰数学家褐伊克1514年正式应用这个符号开始.
乘号和除号出现的就晚一些了.乘号是300多年前英国数学家奥曲特最早提出使用的.而除号是由瑞士数学家拉哈创造的.在200多年以前,他写了一本数学论著里最先提到了除号,“用一根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分成几份的意思.”。

除号的由来

除号的由来

除号的由来
在很早很早以前,古巴比伦人就用过“倒数表”把除数表示成六十进位制的小数,通过乘以除数的倒数来做除法。

关于除法的符号,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
1631年,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

数学上正式把目前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是瑞士数学家哈纳的功劳。

哈纳在计算时,遇到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却没有恰当的符号表示这种算法。

于是他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号“:”合二为一,哈纳用一条横线段“-”把两个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记号,就是现在的除号。

1659年,哈纳在苏黎士出版的《代数学》中,正式把现在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

数学运算符号除号

数学运算符号除号

数学运算符号除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学运算符号是人类用来表示数学运算的标识,除号是其中一种常用的符号之一。

在数学运算中,除号通常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除法运算,即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过程。

除号一般表示为“÷”或“/”两种形式,它们都起到了表示除法运算的作用,在数学运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方法进行除法运算,直到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符号除法的形式,即现在使用的除号符号。

除号在数学运算中有着明确的运算规则。

当我们要计算两个数的除法时,除号的左边表示被除数,右边表示除数。

在除法运算中,我们可以使用长除法、竖式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无论用何种方法,除号都是表示除法运算的重要符号。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将两个数相除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

商是除法运算的结果,余数是除法运算的余下部分。

如果除尽了,余数为0,否则就是非零的数。

除号能够清晰明确地表示出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方便我们进行数学运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除号进行计算。

当我们要计算两个数的商时,就需要使用除号来表示除法运算;当我们要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时,也需要使用除号来进行计算。

除号在数学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我们进行数学运算不可或缺的符号之一。

除号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较关系。

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它们的商来判断大小关系。

如果商大于1,则表示被除数大于除数;如果商小于1,则表示被除数小于除数;如果商等于1,则表示被除数等于除数。

通过除号,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两个数之间的比较关系。

除号在数学运算中还有着其他的作用。

在代数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除法在解方程或简化表达式等方面。

除号能够准确地表示数与数之间的除法关系,方便我们进行数学运算。

除号是数学运算中不可或缺的符号之一。

它能够清晰地表示除法运算过程,方便我们进行数学运算和推理。

除号具有其特定的运算规律和应用方法,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除号的联想

一个除号的联想

一个除号的联想(一人一题)新安边学区 李 丰 说起除号对于很多人应该不会陌生,但是大家对于它的来历是否清楚呢,下面我先介绍一下它的来历:在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於其出版的《整数算术》(Arithmetica integra ) 中以一个或一对括号作除号(Signs for division ),如以 8)24或8)24(表示24÷8;奥特雷德则以a)b(c 来表示b ÷a=c ;J .马洪(1701年)则以D)A+B-C 表示(A+B-C)÷D 。

至1545年, 施蒂费尔又改以大写德文字母D 表示除(Division ),其後,斯蒂文亦采用了这符号,而戈里马德(1751年)则以反写字母表示除,如12 4=3及a2b2a2。

另外,昆尼亚於1790年出版的《数学原理》中,以平放的 小写字母表示除。

现今之除号“÷”称为雷恩记号(Rahn's notation ),是瑞士人J .H .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引用为除号。

至 1668年,他这本书之英译版面世,这记号亦得以流行 ,沿用至今。

此外,莱布尼兹於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Dissertatio de arte combinatoria ” 内首以冒号“ :”表示除,後亦渐通用, 至今仍采用。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

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被除数除数分母 分子前项 后项 分数比号表示分解的意思。

「÷」(除)的符号有两种说法。

一是该符号代表除法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别代表分子分母。

另一种说法,以分数表示时,横线上下的「‧」是用来与「-」区别的符号。

那么也就很容易想到「-」上方「‧」,可以分别代表被除数和比的前项,「-」的下方「‧」又可以分别代表除数和比的后项。

那么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基本性质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号的来历
除法运算所使用的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因为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

1668年,他这本书译成英文出版,这个记号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在。

1666年,莱布尼兹在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中首次用“:”作为除号,后来逐渐通用,现在德国、前苏联等国一直在使用。

「÷」(除)的符号有两种说法。

一是该符号代表除法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别代表分子分母。

另一种说法,以分数表示时,横线上下的「‧」是用来与「-」区别的符号。

德国知名科学家莱布尼兹,则认为「×」的符号,虽然使用普遍,却容易和代表未知数的「X」混淆。

所以他主张采用「^」符号来代替。

他还主张以「:」替代「÷」的符号。

不过这两种符号,迄今并未实施。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来历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数学小故事加减乘除的来历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