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基本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的基本素养
读《中国当代记者随笔》丛书,我深为丛书作者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们尤为可贵的是对书海情有独钟,不懈泛舟夜航,永远不知疲倦。其共同点是“三不”:无一人不苦读,无一人不自成风格,无一人不勤于笔耕。我想,一位称职的编辑不是也需要这“三不”吗?
敬业须读“五车书”
一般地说,报刊上每篇优质文稿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稿件的前期阶段,它的内在质量的优劣、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作者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实践经验及其所付出劳动诸因素。后期阶段,它经过编辑工作形成社会共有的最终精神产品,其质量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又取决于编辑的知识水平、政策水平、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及其再创造劳动的成效。因此,对于一个编辑工作者必备的知识素质,就不能仅仅用“为他人作嫁衣裳”或“红笔、剪刀加糨糊”所能涵盖得了的。这就是说,编辑作为一门专业,专业知识为其从业者所必备;同时编辑工作又是一门渗透力特别强的专业,各种学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它的触角无所不及,故编辑还必须具备尽可能广博的知识。读的书要多,多多益善;涉猎的知识要博,越博越好。包括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这可以保证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讲政治,把好关。编辑读书多,各方面知识丰富,在编审改稿中才能应对自如,不至于将常识性错误放过,使瑕疵出现在精神产品上。前些年,报刊上就曾出现过把墨鱼、章鱼都说成是营养价值丰富的著名鱼类,把很普通的沙鸥说成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鸟兽之类的笑话。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就是由于写文章的作者缺乏生物方面的知识,也因为审稿把关的编辑欠缺生物学常识。江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指出,编辑要打好知识根底。首先要努力掌握与自己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读一些,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特别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剧增的时代,新事物不断涌现,新学科相继建立,知识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着。编辑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对直接服务于或能为编辑工作所借鉴的知识,如文史哲经法等需要深学一些之外,还应对数理生化、农工商业、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都应该有个常识性的了解,一旦处理这方面的稿件时,才会得心应手,不致出错。
自成风格铸特色
报刊贵在有个性,有特色。特色是某一报刊独立于报刊之林的内蕴力。成熟的报刊都有自身的整体特色,主要体现在报刊的宗旨、读者定位及栏目设置上。报刊社的特色是由支撑它的各个编辑迥然不同的风格融合交织而成。这种风格也就是编辑的个性风格。
个性风格体现出编辑本人的业务取向和知识积累的鲜明个性特征。或以新颖鲜活、科学实用见长;或以短小精湛、扎实独特的新成果致胜;或重视点滴的基础开掘与积累,精心追求恒久价值;或约名家之作,保证质优档高,获取名人效应;或专为青年学子架梯搭桥,扶植新秀成长……每个编辑都可以从独特的理性角度充分论证自己选择的合理性。这种价值取向一旦定型,编辑的个性风格便得以实现。上海有家日报副刊主任始终将编专版视为一门艺术,将全身心的精力都用在编辑专刊的刻意追求中,从组稿一直到设计编排版面都融入他那种独特雅逸的风格以及他对人生的追求。实际上当一份报刊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一切都是无法掩饰的,编辑的风格品味、学识修养都会跃然纸上,一露无遗。
应当指出的是,编辑的个性风格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报刊社的总体特色,报刊社也要为编辑形成自我风格创造条件。卓有远见的报刊社老总的责任就在于熟知每个编辑的个性风格,力求使他们都能扬其所长,展其才智,这样才能弹奏出报刊社整体特色的强音。
笔耕不辍“炼金睛”
凡是为编辑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编辑,无一不是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虚心地从作者中汲取知识营养,从读者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下笔撰写论文,著书立说,并将自己的成果反用于编辑实践,铸就编辑工作的特色和风采。鲁迅一生办过七家出版社,主编过十多种报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一方面他用这些出版机构发表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又用以培养青年作者,使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叶圣陶一生参与创办、主编或编辑的杂志有十五种之多,还编撰和主编了几十种中小学教科书。用他的话说:他的职业第一编辑,第二是教员。还有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过的茅盾、郑振铎以及创立生活书店的邹韬奋,都是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学识和才干铸就出版事业的名家,也都是勤于笔耕、学术卓著的学者。正如叶子铭先生在为《编辑家茅盾评传》写的序文中所说:“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我们会发现许多著名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资深编辑。”那么,编辑勤于笔耕对于提高编辑水平有什么积极作用呢?
首先,可以获得与作者相同的创作心态。编辑要获得与作者同样的创作心态,就必须经过同作者一样的心理历程。只要编辑是一个勤于笔耕的人,他就能够与其他学科的作者处在同样的心理背景下,站在同样高的两个山峰上,比一个站在山谷下的人更容易看到另一山峰上的旗帜。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编辑勤于笔耕,不仅使他获得了本学科领域的发言权,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感受到比邻学科的发展变化,从而对选题决策和组稿、审稿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能够深刻理解撰写论文或著书的难处,帮助作者写好文稿。编辑能对一篇文稿的毛病评点得有板有眼,然而真的要他修改又无从下手。这种情形与编辑缺乏写作实践有关。事实证明,编辑实际下笔的写作经验是极端重要的,与一般作者的写作不同,由于编辑日常能看到大量的来稿,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稿件的毛病,因此,他在动手写作时,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力求避免这些毛病。正是这一点,恰恰是作者所企盼的。有鉴于此,即使编辑仅仅为了组稿、审稿、改稿的需要,也应坚持平时勤于笔耕。
最后,编辑勤于笔耕,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才能获得与广大作者共同研讨问题的资格。试想,编辑没有学识和独到见解,即使作者敬重他,编辑也难于同作者交流思想,因而难以深切了解作者,不知道某个作者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这就给组稿造成了障碍。事实上,一个重要的选题,是编辑和作者共同研讨完成的,从寻找作者到成稿的全过程,编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编辑勤于笔耕,不仅可以向作者学习到许多知识,也能够给作者以积极的帮助。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编辑在与作者的相互切磋中,往往影响甚至塑造着某些作者,同时也充实提高着自身。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