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

------二年级总结与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一、从文章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先引导学生描述: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文中内容讲的是太空的生活;太空生活是怎么样的?有哪些有趣的生活?那在太空遭遇的这些不同一般的事情又如何去解决呢?

二、从写作背景切入

在教学古诗《赠汪伦》的之前,先通过学生自主了解或者老师介绍李白和王伦之前成为好朋友的故事,用背景故事渲染情感,这样,孩子们在开始学习故事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诗里的内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又例如,在教学《假如》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里的这支神笔具有实现心中愿望的魔力,在教学之前先引导孩子们观看《神笔马良》的故事,然后提问这支神笔到底神在哪里?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书中的小作者又有什么愿望呢?这样的导入很自然地帮助孩子进入情景,也帮助孩子理解文中的内容。

四、从文眼切入

课文里常有或者点明主旨、或者概括内容、或者凝聚情感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假如你无法找到这个句子,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教学时,我们抓住这类句子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它可以引导我们学生的思维走向文章的各个角落。

五、从文章的疑点切入

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同时又可以避免机械化,模式化的教学套路,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如《我要的是葫芦》里面,为什么葫芦都掉光了呢?葫芦非常可爱,主人这么喜欢葫芦,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疑点切入,再扩展到种葫芦人的言行来探讨,趁疑问而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自觉、自主、地学习。

七、从文章结尾切入

文章的结尾方式有很多,有的文章,作者习惯在最后为整篇文章做总结。这时,我们不妨从“结论”入手,用先果后因的方式促使学生研读课文。如《农业的变化真大》,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变化真大!”农业的变化体现在哪些具体的事物上,是怎样变化的。是科学的技术推动了一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概括农业进步的主要表现。然后又回头本部分的语言进行赏析。直奔结论,先果后因适用文末作结的文章。

除了刚才这几个方法,文章的切入点还可以从“从预习提示切入” 切入从“从文中的人物切入”,从“从故事高潮切入”切入和“从文章的开头切入”等。不管使用哪种切入,是要根据文章文体,结构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不同决定。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以课文的学习目标为中心,

从切点进来,扩散到目标中心指向的句子和词语,并且在过后要反思,你的方法时候用得恰当。

如何找到切入点让文章高效

上传: 赖扬平更新时间:2012-6-11 20:11:24

笔者认为,一篇课文,如果我们总能把握住“四两”的火候而顺势发力,透过“一斑”的本质特点去认识其全貌,紧紧牵住“一发”的点去带动它的面,阅读教学,就能化繁为简,层层推进,有效提高课堂功效,减轻学习负担。

一、关注文本题目,由题眼处探究,理清文章脉络

俗话说“好题目会点亮读者的眼睛”。纵观小学阶段的课文题目,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桥》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题目——题眼,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以揭示题眼的“表面”,步步深入揭示其“正面”。如六年级上册《穷人》(本文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一课,在学生读文、讨论基本理清“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后,就可以围绕课题“穷”字做文章:(1)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和西蒙家穷?(让学生以“穷”为基点深入的读文、品文、悟文。)(2)穷人之间的品质也如同生活一样“穷”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高尚的品质——品质上却是“穷”的反面“富”)(3)课文是怎样来展示穷人在品质上表现出来的“富”?三个不足层层递进,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谈的热烈,读得深入,品得入情,悟得透彻:穷人有着一颗富有的心灵。这样,就为进一步研读课文“人物心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题眼”为圆心,以几个“扇形”把课文“拼”圆。一位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首先板书“的小路”,接着让学生发散思维组成“弯弯曲曲的小路”、“种满鲜花的小路”等短语,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成功地将描写线索“美丽的小路——肮脏的小路——美丽的小路”几个部分梳理出来,并在“美丽的小路”后面加上“笑脸”的图标,“肮脏的小路”后面加上“哭脸”的图标。学生很快就体会到课文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情感。

二、紧扣关键词语,从字词间推敲,感悟人物品质

一篇好的文章,总能从中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语(成语)。这些词语,在揣摩文本内容、感悟人物个性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中,我紧紧抓住“神机妙算”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深入理解“神”在何时、“妙”在何处。我设计了几个不足:“(1)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而不请别人帮忙?(“神”在断定鲁肃一定不会告诉周瑜)(2)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是怎么说的?诸葛亮怎么会如此自信?(“神”在判断大雾天气曹操绝不敢贸然出兵)(3)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下军令状,要在三天之内完成十万之箭,且在前两天毫无动静?(“神”在对如此关系生死的大事却泰然自若、若无其事)(4)诸葛亮在借到箭后,为什么敢高呼“谢谢曹丞相的箭”他不怕曹兵追来吗?(“妙”在充分利用船顺风顺水的自然条件,曹操的兵想追也来不及)。这样,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诸葛亮“洞悉人事本质、精通天文地理”的运筹帷幄的“神机”与在时机、条件调控上恰到好处的“妙算”的过人之处。诸葛亮“军师”的人物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具体丰满起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围绕重点段落,把握文本精髓

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关键句子,在文本中起到核心地位作用。要么点明文章主旨,要么突出文本要义,要么揭示事物规律和本质特点。这些句子或居于文章的开头或居于文章的结尾,或居于事件的高潮之处。引领段落的总起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对事件哲理的概括句、设问句等,是常见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重点语句,去繁就简,直奔主题。

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两组句子的深入理解就大有文章可做。一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般认为“人人为我”是结果,“我为人人”是前提,但在德国已成为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现实了,你怎么解读这句话都是实在的:人人都在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美的心灵、是一种美的传统,与我国古代孟子描述的理想社会的博爱思想:“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