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锦绣中华在我心中》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锦绣中华在我心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锦绣中华在我心中》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课文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美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心态。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但在品德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祖国认识不足、爱国情感淡薄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品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情感教育法: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提高课堂趣味性。
2.准备教材:准备足够的教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听课。
3.准备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标题: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品社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奋努力、团结合作等。
3.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4.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3.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材。
2.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图片、小组活动材料等。
3.其他:学生课前作业、学习笔记本、奖励小礼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视频,引发学生对品德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2.提出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品德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2.讲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三、活动一:案例分析(15分钟)1.给学生分发案例分析材料,让他们小组合作阅读并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四、活动二:角色扮演(20分钟)1.根据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学生扮演主要角色,其他学生扮演支持角色。
3.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决策和社会责任。
五、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品德和履行社会责任。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与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老师。
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
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4—7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1.通过吃、穿、住、行、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和影响。
2.知道农业的相关知识,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介绍了火车、汽车、自行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交通工具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安全意识方面,还需要加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交通工具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交通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了解它们的特点。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通工具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模拟交通工具的使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资料。
2.准备交通工具的模型或图片卡片。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信息。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交通工具的模型或图片卡片。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交通工具特点和作用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工具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PPT_图文
39、在我们身边,有人天热了,进出公共场所只穿短裤、拖鞋,不穿上
衣,这种行为不文明。每个人自觉的文明行为,是文明国家的必要条件,
13、丹顶鹤属于我国( 一一级级保保护护动动物物 )。
14、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
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伐材木,构筑材作,宫筑室作,宫上室栋,下上宇栋,下
宇以,避以风避雨风雨
)。
15、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 一一两两个个人人 )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
出灿若云霞的丝绸,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素素纱纱禅禅衣衣 ),工艺精 湛,一件单衣重量不足( 一两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难得的珍品。现在, 丝绸仍是我国出口换汇的主要产品。 36、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 地形、气候 )的不同,(服饰服 饰 )的差异也很大。 37、绚丽多彩的( 服饰 ),是(人人与与自自然然 )和谐发展的体现。 38、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穿(、蓝蓝色灰、色蓝的灰干色部的干服部,服列,宁列装宁、装、棉棉大大衣衣)。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人们穿(蓝色灰色的、制蓝服色的,制学服,生学穿生草穿草绿绿色色军军便便衣衣);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走彻上底了脱改贫变致富了之路“,新彻底三改年变了、“旧新三三年年、旧、三年缝、缝缝缝补补补补又又三三年 年)的穿衣情况,人们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了。
5、四大盆地是指( 塔塔里里木木盆盆地地、、准准葛葛尔尔盆盆地地、、柴柴达达木木盆盆地地、、四四川川盆盆地地 )。
2
6、四大高原( 青青藏藏高高原原、、内内蒙蒙古古高高原原、、黄黄土土高高原原、、云云贵贵高高原原 )。
7、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
西双版纳
)。 热带植物王国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在变化》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课件,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3.提前让学生调查和观察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调查和观察中了解到的社会生活变化,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4》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4》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4》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生活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地大物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各地特色美食、传统节日、民居建筑以及民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文化常识,对于我国各地区的特色生活方式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勇于表达,但在归纳总结、分析对比方面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生活方式,包括美食、节日、民居建筑和民俗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生活方式。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各地生活方式的差异。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互动: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素材:收集我国各地特色生活方式的相关资料。
3.学习任务单:设计适合学生分组讨论的学习任务单。
4.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各地特色生活方式的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各地生活方式的差异。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地特色生活方式的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2》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2》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作用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使学生对各种交通工具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交通工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于一些特殊交通工具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作用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作用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难点:对于一些特殊交通工具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资料。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各种交通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交通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对各种交通工具的认识更加深入。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种更先进的交通工具,以解决目前交通工具存在的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作用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单元知识要点详解
冀教版品德及社会五年级下册单元学问要点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一、填空题1、在我国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宏伟壮美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绕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开展供应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中国地形国上标有不同的颜色。
西南部(粉红色)地区,海拔大约是(2000~3000米);中部和北部的(土黄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2000米);东部(绿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米以下)。
3、看图并编出顺口溜来记忆地图上的各种地形〔黄山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连成片,棕色本是最高处,白色终年冰雪寒〕。
4、爱护动植物的感人事迹:黑龙江畔的女高校生(徐秀娟),毕业后立志回家养鹤,后来,为了救一只陷在泥潭里的(小丹顶鹤),她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人们把她奉为(丹顶鹤的爱护天使)。
5、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
传闻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6、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很多闻名的老房子,如山西的乔家大院。
老北京的四合院,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是:(①可以探讨当时的民间建筑,对建筑学是个活教材;②可以探讨当时的民风民俗,理解社会风俗的变更;③开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开展)。
7、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直立不易坍塌的特点,挖窑洞居住,既省工省料,又冬暖夏凉,窑洞“冬暖夏凉〞的缘由是:(①它有一个厚厚的用土覆盖的“屋顶〞,可以保温也能隔热,如同空调;②窑洞里气温变更总是落后于外界气温变更,而且温差变更不大)。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工具的开展突飞猛进,北方主要依靠(铁路和马路),很少水运;南方不仅有(铁路和马路),(船)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长江下游河网密布,以船代步,独具“水乡〞特色。
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说我们在品味美味佳肴时不要忘了农夫伯伯种地的辛苦,要节约每一粒粮食。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2:多种多样的住房第一单元 3: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第四个主题。
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祖国的概况,现在是引导学生深入到我国的一些区域去继续了解自己的国土和人民。
重点是通过观察人们活动的变化来理解区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异。
本课通过讲述我国南北方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让学生初步探讨了因地域不同、物产差异,必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饮食,体现着人类依赖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材首先从四幅自然环境景观图片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
这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材呈现不同地域美食的精彩图片,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联想和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去了解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材最后安排的美食品尝会不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使学生亲身体验我国食品的丰富多样。
【学情分析】食品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是南方造型美观口感香甜的佳肴,还是北方色泽香浓的美味,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食品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
提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准会积极起来并主动参与。
这些美食不但看着诱人,做起来还会感到其乐趣所在。
那么多种的美食,通过自己的制作,享受快乐的同时,同学们的感受也会各不相同的。
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流通领域的畅通,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越来越打破区域的限制,所以学生生活体验也许会让他们产生困惑。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探讨饮食习惯形成和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食品的丰富多样,感悟我国地域差异之大,了解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江南水乡是船的世界,人们出去劳 动,走亲访友都离不开这小小的船。
船的发展:
①船的雏形 ②木板船
③帆船
④蒸汽船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的轮船已经不再用帆 来辅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会严重污染环境 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机,改用了柴油发动机。这 是船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现代的轮船不仅装上了高效的柴油发动机, 而且还装上了雷达、声纳、无线电等先进设备, 使船只远洋航行变得更加安全。
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 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 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 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 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 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 低
五种地形面积比例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认识祖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在地图上找出
在地图上找出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不同地域的服饰
青藏高原的服饰: 藏裙、藏袍。
陕北服饰
中华服饰
服装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
20世纪60、70年代草绿色军便衣
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蝙蝠衫
80
年
代 流 行 的 喇 叭 裤
想一想: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 在,服装的发展和变化说 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中国政区划分图
大城特色小吃----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大城驴肉火烧, 以其驴肉鲜美、火烧酥脆而远近闻名。相传,清宫大 总管李连英将家乡物产驴肉火烧、薛家窝头带到北京。 驴肉火烧深得慈禧太后、大臣们,特别是兵部官员的 赏识,专供武士享用多年。大城驴肉,采用传统配料, 精选优质驴肉炖制而成。其特点色鲜味美、吃不腻, 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食后颇有健脑、补肾、壮筋骨 之功效。大城火烧,采用精制面粉,旺火烧制面成。 外表色泽金黄,内里酥脆。将火烧从侧面切开,驴肉 切成细片放置其中,咬一口,香味四溢,回味流长, 真有“不是神仙胜神仙”之感 。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革命先驱毛泽东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教育学生认识到革命事业的伟大性和艰巨性,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革命的勇气。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革命历史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和革命信念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驱的英勇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领导农民起义的过程,认识革命事业的伟大性和艰巨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革命先驱的英勇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革命的勇气,激发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领导农民起义的过程,认识革命事业的伟大性和艰巨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到革命先驱的英勇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革命的勇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资料。
2.教学道具: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等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资源:搜集相关的革命历史故事和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毛泽东领导农民起义的图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革命事业的伟大性和艰巨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冀教版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10篇)
冀教版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10篇)冀教版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学生现状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
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三、教学目的要求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种交通工具对人们生活的便利,同时也要了解交通工具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有所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图片,视频等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3.分组讨论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交通工具的特点,引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特点,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分析其特点,功能,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雄伟壮丽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中国地形国上标有不同的颜色。
西南部(粉红色)地区,海拔大约是(2000~3000米);中部和北部的(土黄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2000米);东部(绿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米以下)。
3、看图并编出顺口溜来记忆地图上的各种地形(黄山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连成片,棕色本是最高处,白色终年冰雪寒)。
4、保护动植物的感人事迹:黑龙江畔的女大学生(徐秀娟),毕业后立志回家养鹤,后来,为了救一只陷在泥潭里的(小丹顶鹤),她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人们把她奉为(丹顶鹤的保护天使)。
5、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
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6、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如山西的乔家大院。
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是:(①可以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对建筑学是个活教材;②可以研究当时的民风民俗,了解社会风俗的变化;③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7、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直立不易坍塌的特点,挖窑洞居住,既省工省料,又冬暖夏凉,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是:(①它有一个厚厚的用土覆盖的“屋顶”,可以保温也能隔热,犹如空调;②窑洞里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突飞猛进,北方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很少水运;南方不仅有(铁路和公路),(船)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长江下游河网密布,以船代步,独具“水乡”特色。
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说我们在品尝美味佳肴时不要忘了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要节约每一粒粮食。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难”),是说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很多人辛苦劳动换来的,我们要爱惜。
10、早在四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出土的古代丝绸,工艺精湛,一件单衣重量不足(一两),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难得的珍品。
现在,丝绸仍是我国出口换汇的主要产品。
11、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穿(蓝色、蓝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人们穿(灰色、蓝色的制服,学生穿草绿色军便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彻底改变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情况,人们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了。
12、在我们身边,有人天热了,进出公共场所只穿短裤、拖鞋,不穿上衣,这种行为不文明。
每个人自觉的文明行为,是文明国家的必要条件,我们小学生的着装也应做到:(出入公共场所不能衣冠不整,不能穿拖鞋,不能袒胸露背)。
13、我国地域辽阔,许多地域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对于讲方言的同学,我们不能歧视,要帮助他们(正确发音、讲普通话)。
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14、赛龙舟在(端午节)举行,风筝节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山东潍坊)举行,本地端午节风俗:(插艾蒿、吃粽子、赛龙舟)。
二、判断题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不是我国的森林宝地。
(×)2、我们每个同学要有爱心,不论对他人还是对动物。
(√)3、牦牛、骆驼、雪橇、船、火车、飞机、汽车、自行车等,它们都是交通工具。
(√)4、我国南方温暖多雨,多河流多湖泊,因此水上交通工具发达(√)5、我国是自行车最多的国家,自行车总数达7400万辆,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6、北方人喜欢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北方干旱产麦,南方多雨产稻。
北方的面点上百种,南方的美其名味佳肴数不胜数。
(√)7、丝稠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8、丝稠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深受人们喜爱(√)9、在我国,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与山地相比,我国的平原较少,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0%(×)三、简答题1、说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答:我国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我国的四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我国的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东北除了丹顶鹤以外还有哪些珍惜动植物?答:(1)、珍惜动物:梅花鹿、棕熊、东北虎(2)、珍惜植物:红松、桦树(3)、东北的气候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时常北风怒吼,雪花飞舞。
3、说说不同地区房子的种类及特点答:(1)会走的房子:蒙胧古包,为了便于放牧,防风档雨。
船也是会走的房子,生活都在船上。
(2)北京四合院:“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口字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3)黄土高原的窑洞:省工省料,冬暖夏凉。
延安就在这些窑洞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4、我国地大物博,北方和南方交通工具有什么不一样?答:北方:铁路和公路南方:铁路、公路、水路5、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什么?答:养蚕、缫丝、织帛。
人们从此会制衣、会做帽子鞋,人类文明进了一大步。
6、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答:20-50年代的人:穿蓝色、灰色干部制服、列宁装、棉大衣60-70年代的人:灰色、蓝色制服,学生穿草绿色军便衣80年代改革开放后:服装丰富多彩7、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穿着不文明的现象?答:不穿上衣、公共场所穿拖鞋、上课或公共场所脱鞋、衣冠不整者。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我国的土壤:其中东北地区属于(黑土地),它十分肥沃;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基本上是(黄土地),适合种植温带植物,南方主要是(红土地),适宜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
2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3没有了(土地),人类就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
4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这里的粮食是(青稞),(牦牛)、(藏山羊)、(藏绵羊)是这里的特产。
5云南有浓密的原始森林和珍贵的动植物,素有(药材之乡)和(橡胶园地)之称。
6农业生产是人们从事(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
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和(农产品)都十分丰富,这也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8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小麦比较适宜在(北方种植),而南方(稻米)比较多。
9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水乡,是(稻米)的故乡,也是(茶叶)的故乡,这里盛产(水稻)(油菜)等农作物。
10农业生产不仅具有(地区性),还有(季节性)。
11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蝗灾)、(雹灾)、(水灾)和(风灾和沙灾)。
12对自然的改造利用要(适时适度),(过度开采垦荒)会导致不良后果。
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的土壤(50多亿)吨。
14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
15、20多年来,全国义务植树人数达(82.2亿),植树398.4亿株,人工林的保存面积达7亿亩,居世界(第一位)。
16(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开始,世界文明古国的起源都始于(农业)。
17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养育着(人类),孕育了(文明)。
18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饮茶)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19我国素有(“大豆王国”)之称。
大豆在我国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
20(无土栽培技术)是美国一位农学家1929年发明的。
它不仅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而且使(植物鲜嫩翠绿)。
21(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它的发明者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2(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科技下乡)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了致富的希望。
二、判断题。
1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农业无处不在。
如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都离不开农业。
(对)2泥土是无价之宝,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对)3我国土地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不同的地区,根据土壤,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不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地制宜”。
(对)5小麦有秋小麦和冬小麦之分。
(×)6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
(对)7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谷是指:玉米、大豆、高梁、小麦、水稻。
(对)8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有一定的时间,叫做农时。
(对)9“生物灭蝗”是治蝗灾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10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动物的家园,破坏了的环境是动物的坟墓。
(对)11休渔是为了充分保护海洋资源。
(对)12古镰、石刀、曲辕犁、筒车、收割机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13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
(对)14无论是农业工具,还是耕作方式,从历史到现在的变迁中,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历程(对)15温室技术,大棚种植让我们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对)三、选择题。
1.东北地区俗称(C )。
A 黄土地B 红土地C 黑土地2.丘陵的红土地是( A )土壤。
A 酸性B 碱性C 中性3.青藏高原被称为( A )。
A 世界屋脊B 中国屋脊C 世界脊梁4.云南是“药材之乡”和( C )。
A 玉米之乡B 鱼米之乡C 橡胶园地5.小麦分为( A )和(D )。
A 春小麦B 夏小麦C 秋小麦D 冬小麦6.冬小麦主要分布在(B )。
A 甘肃、新疆、西藏B 华北、黄淮、长江流域7.黑龙江省原来是有名的( B ),经过几代人的开垦种植,现在已成为( C )了。
A 北大苍B 北大荒C北大仓8.过去,在北方商店里的水果非常(A )。
A 少B 多C不一定9.杂交水稻的发明,被誉为( B )。
A 第一次绿色革命B第二次绿色革命C第三次绿色革命10.为了表彰( A )作出的突出贡献,2001年2月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A袁隆平 B 牛顿 C 达尔文11.( B )种植让我们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A 无土栽培B温室技术、大棚种植 C 施肥四、简答题。
1你的家乡在哪里?气候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答:我的家乡上饶,是江南的中部。
上饶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的特点。
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水稻、油菜花、水果有红桔、金桔、柑桔、脐橙等。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些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有关农业的格言和谚语。
你还能写出一些吗?答,格言: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