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来
莒南村名的来历

莒南村名的来历(文疃)【文疃】据《孙氏支谱》:“吾族孙氏自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东海孙家山迁至铁牛庙,又迁东上涧,复迁文疃。
”因村靠浔水,座落处是一片河疃平川,且近处有座大古坟,故取名坟疃。
后嫌“坟”字不佳,于1958年撤区改乡时,将“坟”改为“文”字,改称文疃。
【王家沟】相传,民国初年,王姓自东海县三怀堂迁此定居,因村内有一条沟,故名王家沟。
【看马庄】相传,南宋时,农民起义军红袄军首领李全、杨妙真盘踞马鬐山,在此处存放军马,并有专人看管。
据《陈氏家谱》载:“自明洪武戊申年(1368年),由东海大村迁日照车疃居,后分居莒南看马庄。
”陈姓迁此定居,依照马鬐王曾在此设立看马场,取名看马庄。
【下大兰沟】民国初年,陈姓自看马庄迁此建村,因村座落在上大兰沟下侧,故名下大兰沟。
【尉家沟】据《重修莒志·民社志》:“尉氏明洪武初由江苏东海县来莒,……雍正初年始迁莒东关……分住苍沟,其他各支住……尉家沟。
”尉姓迁入时,邵姓已住百余年,称邵家沟,后因尉姓人户渐多,改称尉家沟。
【上大兰沟】相传,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陈姓将村建在一座山峦下的沟旁,故名大峦沟,后“峦”字演化为“兰”字。
1958年以方位改名上大兰沟。
【大草岭后】据“陈氏碑文”记载:“始祖自洪武戊申( 1368年),由东海迁日照,至今为九世。
”据《重修莒志·民社志》:“明洪武戊申年,始祖母陈赵氏,率子六人,由东海迁山东日照县西车疃,始祖兑行六,至十世从先,于景泰四年(1453年)迁莒南草岭后村,后分三支,析居圣母家、左家沟、薛兰沟、扬家山等庄。
”因村座落在长满山草的大岭后边,故名草岭后。
【后草岭后】相传,明朝末年张姓自日照太平桥迁居此地,因居于大草岭后北,且村小,故名小草岭后。
1946年按方位改称后草岭后。
【左家沟】左姓建村时,村内有一条沟,故名左家沟。
【薛兰沟】因村建在薛兰沟西侧而得名。
1958年以建设新农村之意,改名新村。
村庄名称由来及简介概括

村庄名称由来及简介概括“村庄名称由来及简介概括”。
村庄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居住形式之一,在村庄的存在中,往往会有一片美丽的自然风光,或者是特有的文化底蕴。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这些名称往往源于古老的传说、历史事件或地理环境。
本文将以中国村庄为例,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名称的由来,并对每个村庄进行简要的概括介绍。
一、[村庄A]:据传说,这个村庄的名称源自于一次千年一遇的彗星事件。
据古老的村民口述史记载,在几百年前,一颗明亮的彗星掠过村庄上空,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震撼而神秘的景象使村民们深感震撼,于是决定以这个天文事件为名,将村庄命名为“彗星村”。
这个村庄位于中国南方,周围环境幽美宜人,山水相依,被誉为天然的画廊。
二、[村庄B]:这个村庄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该村庄的名称是取自一个古老而有趣的神话故事。
故事中,人们相信这个村庄是一个神仙的居所,传说神仙常常在村庄的周边山水中徘徊,为村民们祈福。
村民们深信自己居住的地方是神仙的居所,因此将村庄命名为“神仙村”。
这个村庄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三、[村庄C]:这个村庄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庄。
该村庄的名称源自一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这个村庄度过了大部分人生,并且在这里创立了一所著名的私塾。
这个村庄以纪念这位伟大人物,将村庄命名为“圣人村”。
这个村庄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村庄D]: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这个村庄名称源自于一个与历史战争无关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这个村庄是一位古代神话人物的故乡。
这位神话人物以其智慧和勇气而闻名,被视为当地居民的榜样。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物,村庄被命名为“英雄村”。
这个村庄的人们以自己的努力和勇敢获得了丰收和繁荣,并且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以上仅为一小部分村庄名称的来源及简介,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魅力。
中国农村村庄名称的由来

中国农村村庄名称的由来中国农村村庄名称的由来多种多样,非常有趣呢!一、以姓氏命名很多村庄是以最早在这里定居的家族姓氏来命名的。
比如说“张家庄”“李村”等等。
一般呢,是某个姓氏的家族在这里开垦土地,建立家园,慢慢地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村庄,然后就以自己的姓氏来命名啦。
这就好像是给自己的家族领地做了一个独特的标记一样。
而且这样的命名方式也很方便大家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哦。
二、以地理位置命名有些村庄是根据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取名的。
像“山脚下的村子可能就叫山脚村”,如果是在河边,也许就叫“河边村”啦。
还有一些可能是因为在某个山谷里,就叫做“山谷村”。
这种命名方式能够很直观地让人们了解这个村庄的大概位置呢。
比如说有个村子在一座大山的东边,那可能就叫“东山村”啦,是不是很简单直接呢?三、以历史事件命名还有一些村庄的名字是和历史事件有关的。
比如某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战,战后人们在这里重建家园,为了纪念这场战争,就把村子命名为“战村”之类的名字。
或者是某个皇帝曾经在这里经过,留下了一些故事,村子就可能以这个故事来命名啦。
这种村庄名字往往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很有文化底蕴哦。
四、以当地的特色命名有的村庄会以当地的特色来命名。
如果这个村子周围有很多桃树,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特别美丽,那这个村子可能就叫“桃花村”。
要是村子里有一口很有名的古井,也许就叫“古井村”啦。
这样的名字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村子的独特之处呢。
五、以吉祥寓意命名很多村庄的名字都有着吉祥的寓意。
像“幸福村”“吉祥村”“平安村”等等。
村民们都希望自己的村子能够充满幸福、吉祥和平安,所以就取了这样美好的名字。
这也反映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呀。
中国农村村庄名称的由来真是丰富多彩,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部部小小的历史书,记录着农村的发展和变迁。
商都县部分村名由来

商都县部分村名由来村名,不但是一个村子的立村史,更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的浓缩。
商都县历史悠久,有人类居住的时间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活动密集期可寻迹于辽金时期。
漫长的游牧为主生活,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各北方少数民族并未留下太多的诸如“村名”的遗产。
商都村名的大规模产生,源于清末民国初的大规模垦荒及其来自山西、河北垦荒人流的涌入。
村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
商都县现有个自然村,人口34.4万。
村名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村名的形成虽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是其背后无不隐藏着商都的历史文化,从村名的命名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质朴文化和乡风。
归结起来,商都村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源于游牧少数民族的村名商都大规模开垦前,游牧少数民族是这里的主人,但他们居住时的村名(营名)已无从考证,留给后人的是汉族开垦者重新起的村名。
但也有少数含有最后一任游牧少数民族——蒙古族居住时的村名保留了下来,有的经过汉民改良,或口口相传有误,与原意有所出入了。
骆驼盘1918年建村,其时这里为蒙古族人牧骆驼的地盘,故名。
东大井1895年前后,有蒙古族人在此放牧,并打大井一眼。
后有汉民居此建村,并居大井之东,故名。
五喇嘛沟1907年开地时,当民发现村东住一名叫五喇嘛的蒙古族人,定村名为五喇嘛沟。
喇嘛板汉民建村时,有一蒙古族喇嘛建板申居此,板申系蒙古语,房子之意。
起村名喇嘛板申,后简化为喇嘛板麻尼卜1912年汉民迁入时这里有蒙古族人居住,名麻尼忽屯。
麻尼忽屯系蒙古语,麻尼为佛珠,忽屯为井。
后因此处地势低洼,改名为麻尼卜。
高勿素1880年前后,有蒙古族人在此设营放牧,因水质苦涩,故名高勿素。
高勿素系蒙古语,苦水之意。
后海子1935年建村,取名崩崩营子。
崩崩营,蒙古语“废墟”之意。
1968年改为现名。
哈北嘎1914年建村时,有蒙古族牧民哈北嘎在此放牧,故名。
察卜诺察卜诺,蒙古语,圆海子之意。
东营子开地时,蒙古族人爬胡等几户人家在此居此,故名爬胡营子。
村庄名称的来历

村庄名称的来历
村庄名称是一种地名,起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各种
因素。
在我国,大部分村庄名称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
史背景、人文景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有些村庄名称是从当地的山水特征或自然环境中取名,如“山庄”、“水头村”、“田园”等;有些村庄名称则是以历史事件
或著名人物命名,如“革命村”、“钱神庙”、“郑成功村”等;还
有些村庄名称则是由于当地的特产或行业而得名,如“油菜花村”、“竹编村”、“酒仙桥”等。
村庄名称的来历不仅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也成为
了人们探索当地文化的一种途径。
在今天,村庄名称已经成为了当地
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了解和体验。
磁县各村村名的由来

讲武城:相传,战国时建村。
东汉时曹操在此筑城练兵讲武。
讲武城在战国时就有武城之称。
《汉书·地理志》记之称。
《汉书·地理志》记载:邺郡有武城。
宋时改为讲武城。
现东北角和北部还有古城址存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小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小屋: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几户姓孙的在此定居,因在西小屋东,得名东小屋。
双庙:相传,名东小屋。
双庙:相传,宋朝时建村。
村中有一条沟,沟两边住着人家。
沟东的人家修庙一座,叫庙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修庙一座,得名双庙村。
孟庄:相传,三国时建村。
起初姓孟的在此建村,叫孟家庄。
后来姓孟的绝叫孟家庄。
后来姓孟的绝户,有黄、贾二姓在此定居,仍叫孟家庄。
因历代不断在此驻兵,又改称孟家营,亦称北营。
后复为家营,亦称北营。
后复为孟庄。
南白道、北白道:相传,南北白道建于南北朝初期。
起初这里有一个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
白塔寺院内和尚很多,其中有一和尚品德不正,为非作恶,百姓把这个和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
因百姓厌恶白塔寺,把村名改为白道,道是教育子孙要讲道德。
后来发展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
王家店:相传,清朝时建村。
原名槐荫铺。
后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
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
为纪念此事,将村名改为王家店。
高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末从临漳高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先开饭铺,后发展成村,叫高庄。
南营:相传,三国时建村。
起初有讲武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后"讲武城营"又简称"讲武营",当孟庄称北营时,这里又简称南营。
1949年,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村合二为一,称南营。
朝冠:相传,明朝时建村。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太监墓一个,太监是在朝的内官,人们以此起名朝官,后沿用中写成朝冠。
文安县村名来历

文安县村名考(一)自然村村名考城镇战国时期形成村落,原名太阳。
隋大业七年为丰利县治,唐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文安县治由位于大柳河东侧的“文安故城”迁此,该地遂称为城关。
1961年改名城镇。
东关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王、李二姓从山东迁来此地定居,后不断有人迁来,发展成村。
因位于文安城东门处,取名东关。
西关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葛、樊二姓由山东迁此定居,因位于文安城西门外,得名西关。
边王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边、王、赵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各自以姓起名:边王赵、北王庄、赵家庄。
1949年三村合并,得名边王赵。
大叩皂北宋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8年)立村。
据传,杨六郎镇守易津时,这里是放牧军马的地方。
建村时以此地的历史经历和地处寇水流域得名寇皂店。
政和年间于村西南侧又建一村,名小寇皂店。
这村改名大寇皂清末简化为大寇皂,民国初年写做大叩皂。
泗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温、刘、谷、皮等姓由南京诏迁此地立庄,得名四家庄,因距文安县城较近,后改名峙郭庄。
明末以该村靠近泗水河演化为泗各庄。
北光洲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立村,以其三面环水的地势特征得名光洲。
随着人烟的增多,清代分化为3个村,这村梁姓居多,名梁光洲,1958年以方位改名北光洲。
西光洲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
东光洲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
后孙章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孙、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孙章村。
清代时由孙章迁出部分居民在该村东另立村庄,起名后孙章。
前孙章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后孙章。
吉村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李姓在此地立庄,取吉利之意起名吉村。
房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房姓在此立庄,以姓得名房家庄。
后简化为房庄。
留郡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有一郡官因仕途潦倒,在此隐居,发展成村得名留郡村,1958年简化为留郡。
【村名来历】全县所有村名来历汇总版来了!快来找找你的村子吧!

【村名来历】全县所有村名来历汇总版来了!快来找找你的村子吧!北街村该村因坐落在城内北部故名北街,村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南街村该村因坐落在城内东西大街以南,故名南街,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
路蔡庄据1932年续编县志记载,该村是两个自然村,前庄叫蔡家庄,后庄叫路家庄,均以居民姓氏得名。
1945年县城解放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两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定名路蔡庄。
1958年公社化时建立一个大队,本村为路蔡庄大队驻地,至今未变。
路、蔡两姓皆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
石家庄此村原来是两个自然村,南边的名石家庄,北边的名高家庄,均因祖上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氏命村名。
后因人口渐多,两村所建房屋相连已浑然成为一个村庄,约于明朝末年定名为石家庄。
凌家桥该村建于明朝初年,地处古槐河南岸,有大桥一座,村以此桥命名。
相传于元末明初时代,古槐河上本无桥梁,来往行人皆涉水而过。
有位姓凌的孀妇募捐集资,修建了一座槐河大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建桥的倡导者,在桥头设立了一幢石碑详述建桥始末。
清高宗乾隆帝下江南,经过此桥,看了石碑后说,一个孀妇本应伏首在家纺织,不该游乡串市,此风绝不可长。
遂命从人将石碑推倒。
后来人们在桥东南盖房居住,逐渐形成一村即定村名曰凌家桥。
该石桥于1958年拆毁。
后三里该村因距县城三里,故名三里铺,本村以王姓居多,祖上由山西洪洞县迁此,1945年解放后与前街划分为两个自然村,因本村在北边,取名后三里,沿用至今。
巨鹿庄该村建于清朝末年。
冀县一个姓徐的人,在柏乡经商,在马村居住,后在马村南盖了一处房屋形成一个小村庄,定名冀州庄,后来,巨鹿县一户姓申的和城内姓张的先后到该村居住。
民国初年徐姓已绝遂改村名为巨鹿庄。
解放前一直同马村为一个行政村,解放后独立为行政村至今。
刘家场该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到现在有二百余年历史,当时的武进士山海关总兵刘甲,晚年解甲归田,回到原籍柏乡县城内东街,因厌恶城镇人声嘈杂,就迁居城西打麦场上居住,后来逐渐形成一个自然村,取名刘家场。
阳谷县村名的来历

阳谷县村名的来历一是来自地理实体的变异,如丘、河、海(赵海、范海、吴海)等;二是来自战争的遗迹,如陈、营、台、津等;三是来自人类的向往和寄托,如富安、安乐、幸福等;四是来自氏族的兴衰与多寡,如王堂、孙楼、李海、大王、小王等;五是来自居民经营的类别,如店、铺、集等。
全县现有自然村1038个,据考证商代建村1个,春秋时期建村3个,战国时期建村10个,西汉时期建村2个,东汉时期建村1个,三国时期建村2个,唐朝时期建村15个,宋朝时期建村35个,金代建村1个,元朝建村20个,明朝迁民后建村769个,清朝时期建村89个,民国期间建村1个,解放后,因迁民建村56个。
在上述村庄中,众多名称都有着一段历史的来历,如鲁坊村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驿站。
子路堤村是孔子弟子仲由所住之地。
岩寨村、董营村和迷魂阵村是孙膑为大败庞涓所建。
华佗庙村原是当地人为昭华佗之思而更名。
《水浒》中祝家庄之地位于我县南部,现为甄台、李街、大寺、明堤、临河、西台、凤凰台并统称祝口村。
阳谷县寿张镇,有一个村庄名叫烟墩,据说此村最早建于商代,因这里曾经有烽火台而得名。
阳谷县的烽火台作为古代军事遗迹被保存下来,直到唐宋元明时期仍发挥着作用,烟墩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张秋古名张秋口,原为黄河渡口,张秋因每至秋季河水猛涨,初名“涨秋”。
五代时因忌讳水字,更名为张秋,北宋仁宗于景德年间亲临张秋巡视河务治理。
因此张秋北宋史称景德镇。
明弘治年间刘大夏受命后治河成功,孝宗赐名“安平镇”。
明末,又改称张秋镇。
西湖原名“孔家村”,明万历九年在村北建一石桥,易名孔桥。
后因地势低洼黄河水涨时,易积水,又因在县城之西,故名。
金斗营,原为黄河码头,当时极为繁华,有日进斗金之说,故名。
定水镇,汉、唐时黄河经过此地,因地势高,河水漫涨时,止于此,故名。
高庙王,原名永康寨,明初曾在村东筑庙,又因王姓居多,故名。
阳谷县有很多与虎有关的村庄,如:石门宋乡龙虎村、闫楼镇石虎村、阳谷镇龙虎寨村、石佛镇前睡虎村、石佛镇后睡虎村、寿张原来有斗虎店、刘虎山。
解码峰峰各村地名由来 , 看看您的村庄上榜没

解码峰峰各村地名由来, 看看您的村庄上榜没村名由来一个小小的称谓,包涵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变迁,在游历在外的人们心中,它更是家的代名词。
1与姓氏相关『郭庄村』该村建于明代,因郭姓人居多,故名。
『韩庄村』因韩氏最早迁入,以姓氏名村。
『吝家庄』建村时因吝姓居多,故取名吝家庄。
『豆腐沟村』相传,明代有窦姓在此居住,时称“窦府”。
清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后,村子重建,演化为今名。
『羊角铺村』村子原来杨姓居多,名叫“杨家铺”,后演化为今名。
『上官庄一村』建村时有复姓“上官氏”在此定居,故名。
『上官庄二村』该村原与上官庄一村为一个村,后上官庄一村迁出,改为现名。
『霍庄村』跟据村中碑记载,明初洪武年间,有霍氏迁此定居,名霍家庄,后简化为霍庄。
『袁洼村』地处浅丘地带,因地势较低,明代袁氏迁此后,故名。
『街王庄』明代王姓迁居于此,初名王家庄。
1927年改叫“街北王家庄”,1938年成立农会时,改名叫“街王庄”。
『何庄』因建村时何姓居多。
『曹庄村』相传建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曹姓居多,故名。
『金村』据村中碑记载,原村中丁姓居多,叫“丁村”,明代后期,丁氏人口减少,孙氏人口增加,改为今名。
『刘岗西村』旧志载,因该村处于土岗之西,刘姓居多,故名。
『李岗西村』相传,清末李姓从和村迁出于此,因在砂土岗西,故名。
『董家庄村』相传明代有董姓迁居于此,故名。
『姚庄村』因姓姚居多,故名。
『北胡村VS南胡村』因建村时胡姓最多,故名。
按方位分为南北二村。
『杜庄村』旧时称西庄,后因采煤向西迁移1公里,以姓名村改为今名。
『李庄村』相传村民多从武安、涉县迁来,以姓名村。
『马家庄村』相传马姓明代迁居于此,故名。
『义张庄村』相传明代张氏迁于此定居,原名张庄,后为区别于他处张庄,以在义井附近,冠以“义”字。
『薛村』剧明代韩永淳《重修鼓山水浴寺记》载:“去县(武安县)一舍(60华里)余,为薛村,有韩西泉凤台氏兄弟者。
”薛村应是薛姓最早居住,以姓名村,有韩、张两大姓氏,其韩氏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大同府山阴县驿丞西泉村迁来。
你们知道自己村的村名的由来吗?下面给大家说几个村的村名由来!

你们知道⾃⼰村的村名的由来吗?下⾯给⼤家说⼏个村的村名由来!⼤安街⼩刘庄明永乐年间,刘姓有⼭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刘庄,为与西⾯⼈⼝较多的刘庄区别开,⼈称⼩刘庄,村中有刘.李.曹三姓.54亩耕地150多户700余⼈。
⼤王寨西⽥庄⽥庄据说唐代就有此村,因为村中的井⽔很甜,周围村的⼈皆称为【甜⽔庄】后谐⾳变成⽥庄。
宋元时期,因天灾战乱,村中住户渐少。
明初⼭西移民相继迁⼊,渐成⼤村。
清代,村庄形成了东西两部分,遂成东⽥庄和西⽥庄,东⽥庄现有王.朱.闫.吴.⾟.赵.侯.徐.贾.曹.张.11姓,2694亩耕地,350多户1900余⼈。
西⽥庄现有王.⽥.付.刘.江.李.张.郭.贾.陈.潘.靳12姓2142亩耕地,201户,800余⼈。
莘县⽩马庙村名以庙名⽽得,庙则起源于⼀个神话传说。
据说,该村原名马庄,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汉早起起来拾粪,远远的看见⼀匹⽩马,⾛到跟前,活马变成死马,⽩马变成了⽯马。
后来,这⾥便根据此说建起了⼀座庙宇。
名字就叫做⽩马庙。
久⽽久之,庙宇演变成了村名。
⽩马庙实际上是⽩庄.马庄.岳庄的合称。
⼤王寨杨庄明永乐年间,杨姓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就叫杨庄,村中现有杨.安.胡.夏.曹.郭.韩.雷.九姓2158亩耕地,500多户2000多⼈。
杨庄曾和夏庄合称为杨夏庄。
张鲁镇薛庄明洪武元年【1368年】薛姓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为薛庄,现村中有薛.安.窦.郭4姓。
1074亩耕地,200多户900多⼈燕塔⽑坊⽑坊为是当地的⽼住户,向以开粉坊为⽣,明初唐姓⾃洪洞县迁此定居,与⽑姓合开粉房⽣意兴隆,⼈们开始称此村为⽑坊。
后来住户渐渐增多,形成东西两个村,便分别称东⽑坊合西⽑坊。
东⽑坊现有⽥.于.孙.范.张.赵.6姓1215亩耕地.300多户1200多⼈。
西⽑坊现有⽑.夏两姓,388亩耕地,90多户300多⼈。
燕店郭庄此地原有村庄叫仁厚村,村中居住贺.刘两姓。
以仁德闻名。
清初,郭姓迁⼊,因郭姓⼈脉兴旺,户数众多,⼜有在朝为官的,遂改名为郭庄村中只有郭姓⼀姓1295亩耕地400多户1600多⼈。
说到村名的来历

说到村名的来历,各地的情况差不多。
一、以姓氏来命名的村名。
比如,邹平县长山镇东阎家村原来就叫阎家庄。
说明当时立庄的时候庄里的大户人家姓阎。
类似的村名有很多。
张家庄、由家庄、牛家庄、周村、李庄、高王、刁宋。
这里的由家庄现在叫大由村。
估计当初立村的时候村里的大户姓由。
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由姓人家不复存在,但庄名却延续下来。
牛家村的村名当然也是这种来历。
只不过由于人们觉得牛不好听,便把牛念成“由”,由于和真正的由家村隔得比较近,人们便以大小来区分。
于是由家村成了大由家庄,牛家村成了小由家村,简称大由和小由(牛)。
高王则肯定是在立村的时候,村里有旗鼓相当的两大姓,即高家和王家,分别取其姓氏作为村名。
二、县城驻地四周的村庄,称之为关。
比如长山东、西、南、北关。
县城里面的村庄以街道命名,比如东街、南街等。
三、以距离县城的远近来命名村庄。
现在淄博大姜镇的七里庄就是因为距离长山县城七华里而得名。
五里候是现在长山以西的一个小村庄。
距离长山五华里。
但它却不叫五里庄,而叫五里候。
为什么,笔者找不到什么历史依据,但却能猜个差不多。
估计是当年范仲淹从官道(现在的寿济路)自西往东要到到青州府上任时,路过长山。
长山父老得到消息,便出城门去迎接他。
迎接的队伍来到五里外,开始等候范仲淹。
于是为了纪念这个历史事件,便把这里叫做五里候。
四、与齐桓公有关的一些村庄。
相传,春秋时候,齐桓公为了争霸中原,在长山一带建立了一个很大的花园,位置就在现在的苑城一带。
苑,是园囿的意思。
这里有大片的草原、森林,里面各种飞禽走兽都有。
齐桓公就经常到这里狩猎。
于是,这一大片园囿被命名为苑城。
苑城附近的村庄,便开始与齐桓公发生了某些联系。
比如,就有了专门为齐桓公宰杀牛羊的专业村宰村,有专门給齐桓公拧织绳子的绳村,有专门开辟的演习战马的场地,现在就叫大演马小演马村。
当然现在淄博的卫固(这里曾是长山的飞地)也与战国有关。
卫固村(应当包括“东卫固”)传说建于战国时期,建村初期,先后有周、齐、刘等姓氏迁来定居。
村庄名称由来

村庄名称由来
村庄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一个村庄的名称,比如地理位置、历史事件、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等。
一、地理位置
很多村庄的名称都与其地理位置有关,比如位于山脚下或河边的村庄,可能
会被命名为“山前村”或“河畔村”。
有些村庄位于交通要道上,可能会被
命名为“路口村”。
还有一些村庄位于高地或低洼地带,可能会被命名为
“高家屯”或“洼里村”。
二、历史事件
有些村庄的名称与历史事件有关,比如某个村庄曾经发生过战争或重大事件,可能会被命名为“战斗村”或“事件村”。
还有一些村庄是某个历史人物的
故乡或与其有关,可能会被命名为“将军村”或“名人村”。
三、自然资源
有些村庄的名称与其自然资源有关,比如某个村庄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或特
色植物,可能会被命名为“金矿村”或“梨树村”。
还有一些村庄拥有优美
的自然风光,可能会被命名为“桃花源村”。
四、文化特色
有些村庄的名称与其文化特色有关,比如某个村庄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或传
统手艺,可能会被命名为“龙舞村”或“剪纸村”。
还有一些村庄拥有悠久
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能会被命名为“古城村”。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村庄的名称,比如政治因素、民间传说等。
总之,一个村庄的名称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它的由来往往与这个村庄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一个村庄的名称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村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介休这些村名的来由

介休这些村名的来由1.崇贤村秦王李世民讨伐刘武周时,从山西南部一直北上,经霍县、灵石,过雀鼠谷,直到介休境内,曾驻兵于介休城东南五里的窑子头村。
后来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即“秦王庙”,庙里还栽了一棵木瓜树。
后与郭有道祠的槐树、西欢柏树岭的古柏合称“秦柏、汉槐、唐木瓜”,同时,看到李世民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就把村名改为“崇贤村”。
2、南北村现南、北村原统名孙畅堡,又以方位分别俗称为南村和北村据传,唐代名医孙思邈(道号孙畅道人)曾引医于此,村民感其恩德,取名孙畅堡。
3、大褚屯原名褚屯,据传唐朝初期,大臣、书法家褚遂良随太宗李世民来介,曾停息于此,故得名。
村中原有曾有褚亲笔撰碑文传世,惜失。
4、长寿村据传,唐太宗游幸绵山,行至一山村,见百岁老人鹤发童颜,相迎而来,不由赞曰:“真长寿之人也。
旧时,皇帝贵为金口玉言,村人便以长寿作为村名。
5、马堡村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游幸绵山,路径此地,曾在村西土地庙前拴马休息,故名为马堡。
6、东、西欢两村原名凤凰村。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游幸绵山路经此地,村民闻讯,欢天喜地。
此后,居道东的村子便改名为东欢,道西的村子便改名为西欢。
7、西刘屯据传,隋末唐初,刘武周曾屯兵于此,村居县城之西,因称西刘屯。
介休城东也有村子名为东刘屯,疑是汉高祖刘帮北征燕代行军所曾居之处。
8、新寨原系桑儿峪七庄之一,解放后分治。
嘉庆版《介休县志》中记载,唐武德二年,秦王追宋金刚至雀鼠谷,王令李世绩、程咬金,秦叔宝为北军,先在西面山上立寨,后移屯于此,故后名新寨。
9、张兰据《山西地名录》,张兰古名张难,明清时称张南镇,位于介休城东四十里。
唐太宗败宋金刚于介休,追至张难堡,即此地。
后因难与南谐音,改称张兰。
10、大安该村原名为牛家庄,本以姓氏得名。
初,村人常打架斗殴,讼事不休,后又红又专官方调处,才得以和睦相处,改名为大安。
另据传:程咬金曾在此屯兵,劫夺尉迟敬德粮草。
大安读音为DAI’AN,意即大王安兵之处。
村名的由来作文

村名的由来作文
哎呀,你知道我们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哈哈,让我来告诉你吧!
听老人们说,我们村以前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他叫[具体名字]。
这个人非常厉害,做了很多好事,帮助了很多人。
为了纪念他,我们村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啦。
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村的地形很特别,像一个[具体形状],所以就叫这个名字啦。
嘿呀,是不是很有趣呢?
不过,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我们村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我们村有一只巨大的怪兽,它经常出来吃人。
村民们非常害怕,但是有一位勇敢的年轻人,他决定要打败这只怪兽。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年轻人终于打败了怪兽,保护了村庄。
为了纪念他的勇敢,我们村就叫这个名字啦。
哈哈,这些都是我听来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不过,我觉得我们村的名字很有意义,它代表了我们村的历史和文化。
我很喜欢我们村的名字,也很喜欢我们的村庄。
我希望我们村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嘿嘿!。
五台各个村名字的由来,看有你们村的吗?

五台各个村名字的由来,看有你们村的吗?五台县五台县村名的来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地形地貌命名,如石咀、羊卧、安洼、坪塔等;2.以居民姓氏命名的,如毛家村、孙家岗、董家村、郭家寨等;3.以地主庄主命名的,如芦家庄、新庄、郭家庄等;4.以靠近山梁河间命名的,如上金山、大梁、两涧、河东、南茹、沟南等;5.以神话传说命名的,如槐荫、瑶池、凤栖埯、蛇神等;6.以历史传说命名的,如苏子坡、射虎川、杨柏峪等;7.以物产资源命名的,如铜炉、铁堡、苇地、麻黄沟等;8.以军事活动命名的,如较场、营坊、少军梁、东营、东岗等;9.以寺庙命名的,如佛光、建安、法华、维摩、白头庵等;10.以居民心愿命名的,如善文、永安、神佑、神西、文兴等。
下面介绍部分村名的具体来历:西龙泉:旧名林泉,村周树木参天,泉水绕村而过,建有林泉寺,明正德四十年,新建龙溪寺一座,因村居泉之西,故名西龙泉。
古城:西汉时置虑虒县,为县城故址,现有城墙遗迹,故名。
东雷:旧志载,东西雷村有雷公殿,雷声发起于此,故名雷村,有东雷、西雷之分。
代银掌:相传古代此沟开过银矿,至今留有矿洞,故名。
风栖岩:相传古代凤凰落于山巅,至今留有凤爪痕迹,故名。
王城:相传为吴王屯兵之处,故名。
何代吴王,待考。
避事垴:相传古代有一姓郎的官僚被馋害,罪定灭族,脱逃于此,改姓为罗,故名。
教场:相传古代该村为比武教练之地,曾有点将台,故名。
国都殿:原本留人小店,名孤独店,后人嫌忌“孤独”二字,更名国都殿。
射虎川:据传原名红崖村,1683年清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路经此地,遇一猛虎,亲挽弓射死,山西巡抚穆尔赛立碑纪之,故名。
桑院:传说原名虎峪村,明朝有一杨姓将军到此被劫,杨发怒,遂将村人灭绝,一家藏于桑院幸存,遂更名为桑院。
槐荫:此地原有大槐,相传为董永七仙女结合处,故名。
五级:相传古代有一富户,助贫求学博得功名,皇帝念其有功,提官五级,后人以资纪念,定名为五级村。
望景岗:原名茶坊上,传说康熙西巡至此,登岗望景,赐名望景岗。
村,庄,楼,寨,屯,堡,营,等等村庄命名有什么含义?

村,庄,楼,寨,屯,堡,营,等等村庄命名有什么含义?这话题超有趣,小编喜欢!俺来唠叨唠叨。
乡镇以下,村庄同级单位传统称呼很多,很多。
村、庄、楼、屯、堡、寨、营、埠、墩、沟、坡、湾、铺、岗、桥、崖、山、集、店、窖、坝、亭、围、圩、庙、堂……是不是非常壮观?它们都有什么含义,区别是什么?请往下看↓村庄楼屯堡寨营名称来历和含义①村丨古时为'邨',后习惯称'村'。
村,指自然而成的村落,即乡间农民成群居住的地方。
村在郊外,毗邻农田或乡野,距城镇有一段距离。
这指原始情况,城市扩建把村划进去另说。
村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分东村西村,南村北村。
②庄丨原指靠路边聚集而居的地方,在古代它有一定交通'站点'功能,比如商旅或古时驿站。
庄,算村的一种,统称'村庄',但概念上村大。
庄,另有'山庄'之意。
一种是建于山林乡野的住宅,另一种是官贵阶级的建筑群,又称'庄园'。
山庄,古今中外有之,它不同于前面'村庄'。
村庄,聚集属性;山庄,家族属性。
③屯丨较小的村落,尤指由驻军、垦荒、屯田而形成的村落。
最初,'屯'周边多有一些防御性栅栏或围墙,屯本义是'包或围起来' 。
后随社会发展成为普通村落,一般较小。
常见于北方农村,小编老家有'马屯'、'欧屯'。
④营丨以'屯'和'营'命名的村庄,主要与屯田有关,屯田又叫营田。
因此'营'和'屯'差不多概念。
这些和土地耕种形式有关,带有历史烙印。
因此北方常见村落名'某屯','某营'。
⑤寨丨原指围有栅栏或围墙人畜聚集地,也或指驻兵营地。
也指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庄、村落。
所以,原始村寨的特点是,有围栏、围墙等农用或军用设施。
少数民族常见'某寨'。
说文解字:村

说文解字:村
cūn
【名称来源】
古代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
村落是长久以来中国人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社会组织。
用“村”来命名一方地域的风气是怎么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的呢?
其实,最早是因为民间先出现了以“村”命名的聚落,然后“村”才渐渐作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名称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村”命名聚落的风气流行。
到了唐代,它就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成为了国家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
【字形演变】
【本义】最小的聚落
“村”的本字为“寸”,古文字的“寸”是由代表手的“
”和“一”两个部分组成,本义是指从掌心至手腕一寸长的部分,即“寸口”。
人们把以寸口为长度的单位叫做“寸”。
因为寸是量度较小的单位,所以又用来形容极小或极短的东西。
“村”的左边是一个“木”字,在古代,有木的地方一般就是树木很多,所以“村”就是在树林里聚集居住的较小单位。
人们在这个地方同吃同住,互相关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庄棉好哦。
位置
龙泉汤村地处牟平东南气死了。
部山区的龙泉镇, 空气清新、风光秀美。
烟台、牟平、威海、荣成、文登的中心地带,距烟台市区50公里,烟威高速公路30公里,威海笨蛋。
港口45公里,莱山飞机场58公里。
这里山清吧唧。
巴爹。
下午看哦。
水秀,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有胶东著名温泉——龙泉汤温泉,常年水温在56℃,其中偏硅酸含量89-92毫克/升,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矿泉水水质标准中的“硅水”和“氟水”的命名标准。
南靠全真道圣地——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距昆嵛湖(即龙泉水库)1公里,是开发旅游服务业的绝佳笨蛋。
之地。
村名由来
明弘治年间,先人在域神经病。
内筑一露天汤,常年二百五湿了。
沸腾涌流,如蛟龙吐水,故取名为“龙泉”。
不久,宋姓迁此,于龙泉汤旁建村,,按当地有病。
习惯取名为宋家庄。
后来,许多人家都看好龙泉风水,纷纷迁来定居,宋家庄渐渐扩大,并成为东西来往的交通要道,人们开始利用温泉水洗浴,龙泉也从此繁华起来。
清朝诗人王苹云游至此,赋诗云:“行人浴罢闲相语,可似华清第二汤。
宋家庄也由此改名为龙泉汤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这里曾建敞厅,置石几,围以垣墙,后废圯,今仅存嘉庆年间(1796—1820)“龙泉”二字石匾。
村庄特色
龙泉温泉为胶东半岛著名温泉之一。
历史悠久,水质优良,是沐浴、水疗的宝地。
自明弘治年间即被利用开发,可是开发利用速度缓慢。
龙泉温泉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从野浴发展到池浴,一直发展到今日的高雅盆浴,蒸气浴等。
其知名度越来越高。
相传,龙泉温泉的美境、神水,使众多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和骚人墨客流连忘返。
秦始皇、乾隆、丛尚书、郑板桥,都到过此地戏水净身。
全真教主王重阳路经龙泉,因贪恋龙泉浴,竟不顾与弟子王玉阳的约会和道家体统,入泉与众人洗澡嬉戏,发出了“龙泉温泉天下奇,一洗能使百病除”的赞叹。
龙泉温泉的奇妙,传到了八仙耳中。
他们选派张果老骑着毛驴来温泉探个究竟。
结果,张果老在昆嵛山中迷了路,见到了九龙池,把九龙池当成了龙泉温泉。
至今,在九龙池当年张果老毛驴的遗迹仍依稀可辨。
1996年2月9日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对《龙泉地热田详细地质报告》进行了评审,通过对地面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物探勘测,钻探试验,水质分析确定其主要特点:热水层浅,水量大,水温适中,平均水温52~58℃,PH值为8.4,所含矿物质种类多,其中对人体有益的元素丰富。
偏硅酸含量90.21mg/1,锶含量0.08mg/1,矿化度为0.5mg/1,汤水无色透明,略具硫化氢气味,无任何副作用。
经临床观察发现其所具有的温度、化学成分及放射性对皮肤、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妇科等方面有着神奇的保健和医疗效果。
另外沐浴无稠腻感,洗涤衣物且能漂白。
村庄发展
近年来,龙泉汤村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形成了以温泉旅游服务开发为中心的经济产业特色,推动全村经济驶入赶超发展的快车道。
先后引进5个项目上亿元资金,投资500万元兴建了温泉洗浴中心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中国传统刻石艺术品展示中心、投资400万元的馨雨矿泉水项目已投产运营;投资3000万元的昆龙温泉洗浴中心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温泉大酒店和温泉别墅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正在洽谈的投资8000万元的南山游乐城项目和温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作为旅游开发的配套工程,他们聘请山东省城镇建设设计院对村庄进行了科学规划,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对村庄民居进行彻底改造,该项目经区发改局批复,增资到1.2亿元。
主要工程包括:旧居改造、连体别墅楼开发、商场、酒店等。
到2008年底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建成连体住宅楼5栋,解决了250户村民住房问题,商场及酒店正在建设中。
围绕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龙泉汤村共投资2500多万元,兴建了文化广场,实施了道路改造、路灯安装、植被绿化等工程,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目标,进一步改善了村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