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程问题三个妙招

合集下载

公务员考试特训:行程问题专题详解

公务员考试特训:行程问题专题详解

公务员考试特训:行程问题专题详解发车问题(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

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火车过桥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⑵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⑶火车与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接送问题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2、班车走的总路程;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流水行船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①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②同样道理,如果两只船,同向运动,一只船追上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与水速无关.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也有: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说明:两船在水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同静水中的及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与追及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例题精讲:模块一发车问题【例 1】 某停车场有10辆出租汽车,第一辆出租汽车出发后,每隔4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在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2分钟后,有一辆出租汽车进场.以后每隔6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回场.回场的出租汽车,在原有的10辆出租汽车之后又依次每隔4分钟开出一辆,问:从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后,经过多少时间,停车场就没有出租汽车了?【解析】 这个题可以简单的找规律求解时间 车辆 4分钟 9辆 6分钟 10辆 8分钟 9辆 12分钟 9辆16分钟 8辆18分钟 9辆20分钟 8辆24分钟 8辆由此可以看出:每12分钟就减少一辆车,但该题需要注意的是:到了剩下一辆的时候是不符合这种规律的到了12*9=108分钟的时候,剩下一辆车,这时再经过4分钟车厂恰好没有车了,所以第112分钟时就没有车辆了,但题目中问从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后,所以应该为108分钟。

公考行程追击技巧

公考行程追击技巧

公考行程追击技巧今天来聊聊公考行程追击技巧的一些实用技巧。

我有个朋友,他参加公考的时候,一遇到行程追击问题就头疼,感觉那些车呀、人的运动情况搞得自己晕头转向的。

就像在一个大迷宫里找出口,完全摸不着头脑。

其实啊,行程追击问题就像一场赛跑。

咱们先来说一个基本的例子,如果有A和B两个人,A的速度比B 快,他们同时出发,同向而行,这就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啦。

这里面有个关键公式,就是追击路程等于速度差乘以追击时间。

就好像两个人赛跑,一个人比另一个人跑得快,他每秒能多跑个几步,那多长时间能够追上前面那个人呢,就看这个多跑的速度乘以时间能不能把一开始差的距离给补上。

我自己也做错过不少这类题呢。

有次考试我就想当然地以为很简单,没仔细看条件就直接用公式计算了。

结果啊,人家题目里设了个小陷阱,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

这就像你以为跑步的一直是匀速跑,没想到他中途突然加速了。

这就是我犯的错误,当时才意识到看清楚题目条件多么重要。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答题技巧。

遇到这种问题,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是否是追击问题的模型,这就像在一群人中先找出运动员来。

接下来再过清楚题目里给出的各个量,像速度啦、路程啊,还有出发的时间先后是不是有影响啥的。

然后看看有没有隐藏条件,这就好比是在运动员身上找有没有受伤或者特殊装备这种隐藏的影响比赛的因素。

不过呢,这个技巧也有局限性。

有时候题目表述特别复杂,数据给得又多,可能就不容易一下子判断出来。

那我的替代方案是,根据题目的问法,先假设是追击问题,把相关的量按照公式列出来,再和题目中的条件去比对,看看能不能成立。

你可能会问了,要是没有掌握这个公式怎么办?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懂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

这时候你可以自己画个简单的图来表示这个行程过程,就像自己画一个小小的跑道,把追击者和被追击者的运动路线画出来。

这就有助于你理解他们之间的路程关系,就算最后不用公式也能把答案推出来。

有趣的是,有时候行程追击问题还会和别的知识综合,像比例关系啦。

公考行程问题技巧

公考行程问题技巧

公考行程问题技巧说起公考行程问题的技巧,我有一些心得想分享。

我刚开始备考公务员的时候,一遇到行程问题就头疼得不行。

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绕来绕去找不到出口。

首先呢,咱们来说说最基本的公式:路程= 速度×时间,这个就像是做饭的基本食材一样,缺了它可不行。

比如说,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问行驶了多远?这就是直接套用公式的简单例子,这时候路程就等于60×3 = 180千米。

这种简单题就像是走路碰到一块小石头,轻松就能跨过去。

那要是复杂一点的呢?假如是相向而行或者相背而行的问题,这就像两个人面对面走路或者背对背走路。

两个人相向而行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减少的速度就是两人速度之和;相背而行时,距离增加的速度就是两人速度之和。

比如说,A、B两人,A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B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他们相向而行,一开始相距20千米,问多久能相遇?这时候就可以把A和B想象成两个合作的小蚂蚁,它们共同完成20千米的路程,二者速度和是5 + 3 = 8千米/小时,根据公式时间= 路程÷速度,那就是20÷8 = 小时就能相遇啦。

对于那些追击问题,就好比是两个人在赛跑,一个人在前面跑,一个人在后面追。

后面人的速度比前面人快,快出来的那部分速度就是用来缩短他们之间距离的关键。

比如说,甲速度是每小时8千米,乙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乙先出发1小时,甲再出发追乙,甲追乙就是他们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乙先走1小时就先走了6×1 = 6千米,甲每小时比乙多走8 - 6 = 2千米,那甲追上乙就需要6÷2 = 3小时。

对了,还有个事儿要说。

在解行程问题的时候,画图是个特别好的方法。

就像给你一堆乱线,你把它整理好画出来就清楚多了。

有时候单纯看题脑袋里乱糟糟的,但把图画出来,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我得承认,这个画图法虽然好用,但也有局限性。

2020国考行测技巧:舞一手“三叉戟”击碎行程问题

2020国考行测技巧:舞一手“三叉戟”击碎行程问题

2020国考行测技巧:舞一手“三叉戟”击碎行程问题遥望成公之路,我们都必须踏上新的征程!2020公务员考试备考拉开序幕,接下来如何备考,中公教育为大家带来一些备考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程问题是公考行测当中的一匹强悍的拦路虎,考到行程问题的概率都非常高。

很多同学都拒而远之,那只会成为我们天然的失分点,所以今天给大家总结三个在解决行程问题中非常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家正面击碎行程问题,从失分点变为天然得分点,成为我们公考战无不胜的利器!一、第一戟“行程图”。

行程问题之所以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干扰因素在于,运动过程是动态的,我们要在一个动态的模型中思考数学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的抽象。

但如果可以把动态的过程转化为静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很多。

所以我们需要借助行程图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转化。

行程图:准确描述不同物体在不同时刻位置的图像;基本思路就是把连续的运动过程拆分成一个个时刻上静止的点去解决问题。

再给大家强调两个常见行程图要注意的点:1、火车过桥问题在火车过桥问题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测量火车的运动路程一定要从相同位置量到相同位置,但凡自带长度的运动物体,都需要注意这个点。

2、上下坡问题AB之间如果是往返运动,那么上坡的路程和下坡的路程一定是相等的。

二、第二戟“正反比”。

在行程问题中的正反比理论是非常简单的:1、正比:当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当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反比:当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但是在实战当中很多同学对正反比没有一个良好的敏感度,容易忽略题干中存在的正反比,不能够有效的借助正反比来解题比如下面这个例题:【例题】小明从学校回来的速度是去的1.2倍,回来的时间比去的时间节省了十分钟;像这样一句题干很多同学并不会注意到里面蕴藏了非常重要的信息,给了我们一个速度的倍数关系,其实也就给了我们速度之比,有了速度之比,并且走的都是同一段路程我们顺势就能求出时间之比,再结合时间的实际量,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就能得到去学校和回来的具体时间。

数量关系答题技巧:行程问题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答题技巧:行程问题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答题技巧:行程问题解题思路更多信息关注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数量关系技巧包含了数学运算技巧和数字推理技巧两大部分,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是最为考生所头疼,其所占分值高并且难度也高。

今天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数量关系答题技巧中的行程问题解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行程问题常考的有三种,分别是相遇、追及和环形运动。

下面中公教育逐一为考生介绍。

第一,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基本形式可以描述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两人在途中C点相遇。

如果甲、乙两个人同时出发,则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B之间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第二,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基本形式可以描述为:两个人行走,一个人走得快,一个人走得慢,如果走得慢的在前面,走得快的过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

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如果要求“追及路程”,即求在“追及时间”内甲比乙多走的路程,则追及路程、速度、追及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追及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追及时间第三,环形运动问题:环形运动中,同向而行,相邻两次相遇所需要的时间=周长/(大速度-小速度);背向而行,相邻两次相遇所需要的时间=周长/(大速度+小速度) 逆向而行,则相邻两次相遇的路程和为周长。

(同向而行,则相邻两次相遇的路程差为周长。

)下面再通过三个例子让你了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思路。

【例题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的速度是40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

甲、乙两车第一次相遇后继续前进,各自到达B、A两地后,立即按原路原速度返回。

如果两车从开始到第二次相遇的时间为6小时,那么A、B两地间相距多少千米?( )A.110B.130C.150D.170【中公教育解析】甲、乙两车从开始出发到第一次相遇共同行驶了一个A、B间的路程;第一次相遇后继续前进,各自到达B、A两地时,又共同行驶了一个A、B间的路程;当甲、乙两车第二次相遇时,再共同行驶了一个A、B间的路程。

行程问题公考万能解题口诀

行程问题公考万能解题口诀

行程问题公考万能解题口诀行程问题啊,说白了就是考咱们的数学思维和速度感,特别是在公考的时候,简直就是必考的“常客”了。

看似简单,其实有点儿“套路”,如果不掌握个诀窍,真有可能被绕进去。

别怕,今天我就给大家来一套行程问题的“万能解题口诀”,帮你一招搞定,简单又高效,保证你考试不掉链子。

首先呢,行程问题大致就是考你如何算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者的关系呀,可以用一个经典的公式来表示,那就是:路程=速度×时间。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的公式,三者之间就像铁三角,缺一不可。

听着容易,做起来可得看清楚题意。

别急,先稳住,接下来告诉你怎么把它拆开来用。

行程问题最常见的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单一行程”,就是说你一个人出发,走一路,到达一个目的地。

你只需要知道你的速度和时间,直接套公式就行。

比如说,某人开车从A地到B地,开了3个小时,平均速度是60公里/小时,那你算一下,总共走了多少路?答案就很简单了,路程=速度×时间=60×3=180公里。

是不是简单?对吧,考场上遇到这种,基本就是几秒钟的事儿,大家心里有数了就行。

但是,如果题目稍微复杂点,开始给你两个人或者两种交通工具,哎呀,麻烦就大了。

不过别怕,给你个诀窍,先记住:“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两大主角。

这些题目出现时,不要慌,照着套路走。

举个例子,假如有两个小伙子,一个骑车从A地出发,另一个骑车从B地出发,两个人相向而行,问题是他们什么时候相遇,路程是多少。

哎呀,这个就需要注意一下啦。

相遇问题嘛,得想象一下,两个小伙子从不同地方出发,最终碰面。

这里有个小诀窍,速度加起来,时间嘛,再按照公式算。

别忘了,两个小伙伴的速度加起来就等于他们两个人“合力”的速度,时间就等于“合力速度”下两人相遇所需的时间。

比如说,A从A地出发,B从B地出发,A骑车的速度是10公里/小时,B骑车的速度是15公里/小时,两人相向而行,问多久会碰面?好啦,这时候你就可以先求出他们的“合力速度”,就是10+15=25公里/小时。

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详解

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详解

行程问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运算的常考题型之一,涉及最多的是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复习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应重点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几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一、行程问题知识要点(一)行程问题中的三量行程问题研究的是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如下: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上述三个公式可称为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大部分的行程问题都可通过找出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中的两个已知量后利用核心公式求解。

(二)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时间相等,路程比=速度比;速度相等,路程比=时间比;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二、行程问题的主要题型(一)平均速度问题平均速度问题公式:(二)相遇问题1.相遇问题的特征(1)两人(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作相向运动;(2)在一定时间内,两人(物体)相遇。

与基本的行程问题相比,专家认为,相遇问题涉及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借助线段图来理清出发时间、出发地点等基本量,进而利用行程问题核心公式解题。

2.相遇问题公式公式中的相遇路程指同时出发的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

如果不是同时运动,要转化为标准的同时出发、相向运动的问题来套用相遇问题公式。

(三)追及问题1.追及问题的特征(1)两个运动物体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

后面的比前面的速度快。

(2)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与相遇问题类似,专家建议考生可通过线段图来理清追及问题的运动关系。

2.追及问题公式在追及问题中,我们把开始追及时两者的距离称为追及路程,大速度减小速度称为速度差。

由此得出追及问题的公式:(四)多次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复杂形式是多次相遇问题,多次相遇问题按照运动路线不同分为直线多次相遇和环形多次相遇两类。

多次相遇问题重要结论:1.从两地同时出发的直线多次相遇问题中,第n次相遇时,路程和等于第一次相遇时路程和的(2n-1)倍;每个人走的路程等于他第一次相遇时所走路程的(2n-1)倍。

公务员考试:行程问题三个妙招

公务员考试:行程问题三个妙招

公务员行程问题三个妙招华图教育孙兆宸行程问题是公职考试中最重要的题型,几乎每个级别的考试都会涉及到行程问题,而且题型多样,复杂多变,因此,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并不容易掌握。

那么,对于行程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呢?在行程问题中,最本质的就是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只要把这三者的关系牢牢抓住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行程问题所有的内容都是从这个基础演化而来的。

相信大家对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已经在熟悉不过了,而行程问题之所以称为国考、省考中的数量常考点、易考点和难考点,往往有很多考生见到行程问题就头大脑晕、不知所措,或者干脆主动放弃,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很多考生都没有把握行程问题的本质,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了行程问题的本质——路程=速度×时间,然后再加上一些基本公式和技巧,那么解决行程问题绝不是难事。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本质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在记住这个公式的基础上,大家还要掌握下面的三种方法:1、比例法:运用比例法的目的是为了将繁琐的数值简化为简单的数值来进行分析计算,同时比例法的实质也是抓住了数学的核心思想“相对关系”。

2、画图法:通过画简单行程图,迅速理清各物体运动轨迹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3、公式法:特定模型应用特定公式,秒杀题目。

但是一定要记住每个公式的运用前提和它的特征。

但是要大家切记,在做行程问题时我们要用比例不用方程,用份数不用分数。

也许有很多考生会问:为什么用这三种方法而不用方程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解决行程问题常采取列方程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学,但是在国考分秒必争的时间里,列方程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在短时间内达到解决行程问题的目的,因此,我们采用比例方法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例题来训练一下:例1甲每分钟走80米,乙每分钟走72米,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乙比甲多用4分钟,AB两地的距离为多少米()?(2010年福建)A.320B.288C.1440 D.2880【正确答案】D【思路点拨】思路一——方程法:设甲走了X分钟,则得出80X=72*(X+4),解出X。

公务员考试中需要走过一段“行程”(一)

公务员考试中需要走过一段“行程”(一)

公务员考试中需要走过一“行程”(一)华图教育行程问题无论是在省考还是国考当中,都是会考到的,考察的范围很广,有基础行程问题、比例行程、火车过桥问题、扶梯问题、漂流瓶问题、多次相遇问题、环形运动问题等,而且每类行程问题都会有变形,所以这类题目是大部分考生最为头疼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虽然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好好研究下此类题目。

行程问题有个基础的核心公式就是s=vt,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题型的考察,都离不开路程、时间、速度这个三个基础的等量关系,1.基础行程问题:解题核心抓住不变的量【例题1】有甲、乙、丙三人,甲每小时走80公里,乙每小时走70公里,丙每小时走60公里。

现在甲从A处出发,乙、丙两人从B处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甲与乙相遇15分钟后,甲又与丙相遇。

求AB两地的距离。

( )A.315公里B.525公里C.465公里D.455公里此题都是从A到B,所以暗含的条件既是路程不变,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条件来寻找等量关系。

设甲乙相遇时间是T,那么甲丙相遇时间就是T+1/4,利用相遇公式有(80+70)T=(80+60)(T+1/4)。

解得T=3.5,因此整个距离是525。

【例题2】小张和小王同时骑摩托车从A地向B地出发,小张的车速是每小时40公里,小王的车速是每小时48公里。

小王到达B地后立即向回返,又骑了15分钟后与小张相遇。

那么A地与B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A.144B.136C.132D.128此题,小张和小王的路程明显是不一样的,小王的速度为48,到达B地后,又折返,所以折返的路程应该为48*15/60=12公里,所以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题目,看到同时出发,在某处相遇,即代表时间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拿时间做等量关系列式子。

则小王的路程是S+12,小张的路程是S-12,速度分别是48和40,那么用时间相等列式应该表示成:,解得S=132。

2.扶梯问题:掌握基本的公式,扶梯级数=(人速+扶梯速度)×顺行运动所需时间或是扶梯的级数=(1+v梯/v人)×人走的阶数扶梯级数=(人速-扶梯速度)×逆行运动所需时间或是扶梯的级数=(1-v梯/v人)×人走的阶数还有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如果题目中表述“自动扶梯有多少级露在外面”“当该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梯级数”指得都是扶梯的级数。

行程问题技巧

行程问题技巧

行程问题技巧行程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问题,这种题型是公务员考试题的重点考察内容。

行程问题常与分数、比例等知识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强,且运用形式多变,解答时应注意几点。

行程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问题,这种题型是公务员考试题的重点考察内容。

行程问题常与分数、比例等知识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强,且运用形式多变,解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采用作线段图的方法,正确反映数量之间变化关系,帮助分析思考。

2、行程问题常结合分数应用题,解答时要巧妙地假设单位“l”使问题简单化,有时还可以联系整数知识,把路程理解为若干份。

3、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路程一定,速度和。

时间成反比4、碰到综合性问题可先把综合问题分解成几个单一问题,然后逐个解决。

例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A、B两站相对开出。

第一次在离A站90千米处相遇。

相遇后两车继续以原速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

第二次相遇在离A站50千米处。

求A、B两站之间的路程。

A、150千米B、160千米C、180千米D、200千米解析: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站相对开出到第二次相遇共行了3个全程。

由于两车合行一个全程时,甲车行90千米。

在两车两次相遇的三个全程中,甲车共行了90×3=270(千米),这时离A站正好有50千米,加上50即为两个全程270+50=320(千米)。

所以A、B两站之间的路程是320÷2=160(千米)。

答案选择B练习1、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对开出。

第一次在离西站45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

各自到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东侧15千米处相遇。

两站相距多少千米?A、80千米B、100千米C、120千米D、140千米例2、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

甲每小时行42千米,乙每小时行54千米。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速解行程问题的方法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速解行程问题的方法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速解行程问题的方法行程问题是我们在行测考试里常见的问题,也是大家感觉比较难的,考生都认为这部分比较难理解,在我们行测考试中,行程问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熟悉基本公式,通过画图能很快解决此类问题。

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是:路程=速度×时间,数学表达式为:s=vt现在我们来看看具体方法:1、图解法(1)图解法概念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通过画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明了,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这种通过画图帮助解题的方法就是图解法。

(2)图解法在行程问题中的具体应用【例1】甲从某地出发匀速前进,一段时间后,乙从同一地点以同样的速度同向前进,在K时刻乙距起点30米;他们继续前进,当乙走到甲在K时刻的位置时,甲离起点108米。

此时乙离起点多少米?【中公解析】在解行程问题时,通常先画出行程图,这样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状态变化的过程和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准确求解。

根据题意可画出下图:如图所示,在K时刻,甲和乙分别在A、B两点,且相隔距离为a,他们继续前进,由题意乙从B点前进到A点,同时甲从A点前进到C点,两人以相同的速度匀速前进,那么A、C两点之间的距离也为a,则a=(108-30)÷2=39米,即甲、乙之间的距离为39米,故此时乙离起点30+39=69米。

所以正确答案为B。

【例2】一列火车长300米,它以每秒10米的速度穿过长200米的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共需多少时间?【中公解析】火车过隧道是从车头进隧道到车尾离隧道这一过程,车所走的路程为车长加隧道长。

火车速度×时间=车长+隧道长。

车走的路程=300+200=500(米),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500÷10=50(秒)。

2、正反比(1)正反比关系在M=A×B形式中,当M一定时,A与B成反比;当A或者B一定时,另外两个量成正比。

(2)正反比在行程问题中的具体运用时间一定: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的正比例速度一定:路程比等于时间比的正比例路程一定:速度比等于时间比的反比例【例1】邮递员骑自行车从邮局到渔村送邮件,平常需要1小时。

公务员路程问题技巧总结

公务员路程问题技巧总结

公务员路程问题技巧总结很多朋友苦恼于路程问题,这里准备了一些路程方面的经典题以及解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路程方面最简单的公式就是s/v=t,距离/速度=时间其他的很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灵活运用,比如说相向而行的时候相遇时间t=s/(v 1+v2)同向时候相遇时间t=s/(v1-v2)1. 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距A 站28KM处,相遇后两车继续行进,各自到达B、A两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相遇在距 A站60KM处。

A、B两站间的路程是多少?A108 B90 C72 D60解析:这样的题首先第一个要了解的就是,第n次相遇两人就一共走了2n-1个全程(可以自己用笔画一下图验一下)第一次相遇的时候甲走了28,第二次相遇的时候甲走了2s-60,而他们两次相遇分别走了1个全程还有3个全程,所以可以用比例法28/(2s-60)=1:3 s解得=722.快车和慢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快每小时行5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10千米。

两车在P点相遇,然后沿原方向继续行驶。

快车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当再次到达P点时,慢车在前面10千米处正向A地行驶。

求A、B两地的距离。

A.100 B.120 C.140 D.150解析:因为快车每小时走50慢车每小时走10,那么到他们相遇的时候他们等一下各走了全程的5/6还有全程的1/6,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下图的AP:BP=5:1,假设我们设定BP为x,那么全程就是6X,当他们相遇后,慢车走10,而快车则走了来回两个BP,10:2BP=1:5(知道为什么吗?同时间内,路程比=速度比)所以BP=25,全程1503.(09广东)地铁检修车沿地铁线路匀速前进,每6分钟有一列地铁从后面追上,每2分钟有一列地铁迎面开来。

假设两个方向的发车间隔和列车速度相同,则发车间隔是()。

A.2分钟B.3分钟C.4分钟 D.5分钟解析:设车之间距离是1(这里设为1很关键)速度之差:(V铁-V修)=1/6 速度之和:(V铁+V修)=1/2,相加两者相加就是地铁的速度的两倍2/3 ,(2/3)/2=1/3,所以地铁的速度是(1/3),而我们最开始设定车与车之间距离是1,这里用1/V铁=间隔时间,所以间隔时间是3分钟!4. (07全国)A、B两站之间有一条铁路,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停在A站和B站,甲火车4分钟走的路程等于乙火车5分钟走的路程.乙火车上午8时整从B站开往A站,开出一段时问后,甲火车从A站出发开往B站,上午9时整两列火车相遇.相遇地点离A、B两站的距离比是15:16.那么甲火车在()从A站出发开往B站.A.8时12 分B.8时15 分C.8 时24 分D.8 时30 分解析:因为他们同距离内走的时间是4:5,那么他们之间的速度比就是5:4,那么我们假设这两辆车都是在八点的时候出发,但是甲车这个时候出发的地点是A而不是K,根据距离比=速度比,这个时候乙如果走16的话,那么甲从K出发到达相距这段距离就是20(20:16=5:4),那么KA这段距离就是20-15=5,也就是说从K到相遇那个地点,甲一共走了一个小时,当甲到达A的时候他走了四分之一,所以呢花的时间也就是1/4,所以他八点十五分的时候经过A点。

省公务员考测技巧比例法解决行程问题

省公务员考测技巧比例法解决行程问题

2021年**公务员考测技巧:比例法解决行程问题 2021年**公务员考测技巧:比例法解决行程问题2021—12-2811:45:47 公务员文章来源:行测考试数量关系行程部分,是考生在备考中遇到的难点之一,主要原因就是方法使用的不恰当,一味采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解题速度,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比例的思想。

如何快速的运用比例的思想迅速的解决掉行程问题也是我们成功的一个关键。

希望能帮助到备战2021年**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们!在行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分别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者间正反比关系情况如下:(1)s一定时,v和t成反比。

比如当s一定时,v1:v2=2:3,则t1:t2=3:2;(2)v一定时,s和t成正比。

比如当v一定时,t1:t2=2:3,则s1:s2=2:3;(3)t一定时,s和v成正比.比如当t一定时,v1:v2=2:3,则s1:s2=2:3.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三者反比时,如当s一定时v1:v2:v3=1:2:3,则t1:t2:t3=3:2:1是不是等于3:2:1呢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的,但是实际上不对。

也就是说反比并不是反过来写的意思,而是指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个数成反比.在这个比例中,把v1 t1、v2 t2、v3 t3的乘积并不相等,所以他们的反比一定不是3:2:1。

那么,应该是多少呢我们可以设路程是1、2、3的公倍数6,分别用路程除以速度就是时间,61=6、62=3、63=2,所以t1:t2:t3=6:3:2。

我们知道怎么找正反比之后,怎么应用到题目中去呢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讲一讲正反比的应用。

【例题】狗追兔子,开始追时狗与兔子相距20米。

狗跑了45米后,与兔子还相距8米,狗还需要跑多远才能追上兔子A.25米 B。

30米C。

35米D.40米【答案】B【解析】狗跑了45米,这是兔子在狗前方8米处,也就是距离狗的起点53米,兔子在起点20米处开始跑,那么兔子跑了33米,在相同的时间下狗和兔子跑的路程笔试45:33,也就是15:11,说明狗和兔子的速度笔试15:11,要追8米的路程根据正反比关系可以得到,当狗跑30米的时候兔子刚跑22米,狗刚好追上兔子。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和思路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和思路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和思路
1. 哎呀呀,碰到行程问题别慌呀!你看,就像你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得先规划好路线一样。

比如说,从家到超市5 公里,你走路每小时3 公里,那算一下不就知道得走多久啦!解题时要抓住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可是关键哦!
2. 嘿,行程问题有时候挺绕人的,可咱不怕呀!比如说两辆车同时出发,一辆速度快,一辆速度慢,它们之间的距离变化不就是个有趣的事儿嘛。

就好像跑步比赛,谁跑得快,不就更容易领先嘛,这里面的窍门可得搞清楚咯!
3. 哇塞,行程问题的思路其实不难找呢!就像你找宝藏,得有线索呀。

比如知道了总路程和两人的速度比,那就能算出各自走的路程啦。

好比分蛋糕,按比例来嘛,这样一想是不是就简单多啦?
4. 哟呵,行程问题里还藏着好多小秘密呢!比如说相遇问题,两个人相向而行,就跟你和朋友约好见面,想想怎么才能碰面最快嘛。

这不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事儿嘛,可有意思啦!
5. 哈哈,解决行程问题可得仔细着点!就像走路要一步一步稳着来。

比如给你一段路程,中间休息了一会儿,那时间可得单独算呀。

就好比做一件事,中间停了会儿,总得把时间分清楚不是?
6. 呀,行程问题也不是那么难搞嘛!比如说知道了速度和时间,那路程不就呼之欲出啦。

这就像你知道每天跑多少,跑了几天,一共跑了多远不就清楚啦,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7. 哼,行程问题可难不倒我!就像爬山,虽然过程有点累,但到了山顶就超有成就感。

遇到难题别怕,一点点分析,总能找到答案的!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只要掌握好方法和思路,行程问题绝对能轻松拿下!。

行测行程问题解题方法

行测行程问题解题方法

行测行程问题解题方法
行测中的行程问题通常都是与时间、距离、速度等相关的运动问题,常见类型有相向出发、相遇、交错等。

针对这些问题,以下是一些解题方法:
1. 画图法
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要求,绘制出相应的图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比如相向而行问题,可以画出两人相向而行的图形,标上相对速度,根据两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来计算出两人相遇的时间点;而对于相遇问题,则需要画出两人的运动轨迹,通过交点来确定两人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2. 路程、速度、时间图
在解题时可以采用路程、速度、时间图的方法,将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图形表现出来。

比如相向出发问题,可以将两人行程的路程距离、速度和时间用图表来表示,将两者之间的距离表示为一条线段,两人相遇的点为交点,从而计算出两人相遇的时间。

交错问题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

3. 解方程法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可以采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解。

首先需要根据问题中所给的条件列方程,然后化简、代入、消元,在数学上求解出问题的答案。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运算能力,但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

综上所述,行测中的行程问题需要注意细节问题,例如要注意两人相遇的时间点还是距离、速度在题目中是否有单位等。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解答,都需要对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进行仔细分析,清晰表达,逐步推导出正确的答案。

同时,练习过程中建议多做一些类似题目,加强理解和运算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安徽公务员:数量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安徽公务员:数量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安徽公务员:数量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从历年的考试大纲来看,行程问题一直都是公务员行政能力职业考试中的热点,其考察的难度也往往是所有运算题型当中最难的一部分。

这也成为了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最为头疼的一个题型,但是万物都是生生相克的,就算是再难的题目也有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找准了其中的规律,便可有了思路去解决这一类的题目。

对此专家们结合历年考试题型为考生理清这一类的解题思路,考生也可运用《2013年安徽公务员考试复习教材》来攻克这一难题,掌握全面的解题技巧。

一、行程公式考生首先了解到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S=VT”。

S是路程,V是速度,T是时间,从这种等号一边是一个量,另一边是两个量乘积的公式,可以称之为比例型公式。

这种公式有一个潜在的规律就是,不管题目怎么设置,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总有一个是确定不变的,而另外两个量都是变的,只要找到行测公式当中的不变量,等量关系就找出来了,所以关键是找这个不变的量。

二、不变量的两种情况一般来说,在这三个量当中,由于在考试中提出的问题主体会不一样,且速度大多时候是个变量,所以不变量基本上隐藏在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里面,通常会产生两种情况分别如下:第一,时间作为不变量。

当考生在复习中遇到“二人同时出发,在某点相遇”类似的问答情况,考生首先要意识到这是告诉:二人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完全拿时间做等量关系来列式。

【例1】小张和小王同时骑摩托车从A地向B地出发,小张的车速是每小时40公里,小王的车速是每小时48公里。

小王到达B地后立即向回返,又骑了15分钟后与小张相遇。

那么A地与B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A.144B.136C.132D.128【解析】在这个题目中,两个人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而且题目中给出“同时出发”“相遇”这样的字眼,所以时间一定是不变量。

拿时间作为等量关系,则甲的路程是S+12,乙的路程是S-12,速度分别是48和40,那么用时间相等列式应该表示成:解得S=132。

国家公务员: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行程问题解题技巧行程问题在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几乎都有考查,而在国考中行程问题的难度较其他地方公务员考试较大。

因此,我们在准备国考的过程中,在熟练掌握行程问题的常考公式的基础上,也需要增加一些解答行程问题的答题技巧,这样可以在考试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提高解题的效率。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个关于行程问题的答题技巧—比例法。

该方法需要建立在对行程问题基础公式理解透彻的前提,方可灵活运用,在做题的过程中点中要害。

比例法:即根据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s=vt,如果s相同时,vt成反比;如果v相同时,st成正比;如果t相同时,sv成正比。

比例法的内容看起来简单,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可能有些题目给出的条件不是那么明显,需要我们根据题干挖掘出隐含的内在条件,然后在根据比例法快速的解答出来。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题给大家介绍一下比例法的优势所在。

【例1】如图,在长方形的跑道上,甲、乙两人分别从A 处和C 处同时出发,均按顺时针方向沿跑道匀速奔跑。

已知甲的速度为5 米/秒,且甲第一次追上乙时,甲恰好跑了5圈回到A 处,则乙的速度为()。

A. 4.8 米/秒B. 4.5 米/秒C. 4 米/秒D. 5 米/秒【解析】方法1:由题意可知,甲在第一次追上乙时,恰好跑了5 圈,则甲追乙所用的时间为:5×(20+12)×2÷5=64(秒)。

设乙的速度为x,根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有64=32÷(5-x),解得x=4.5。

方法2:根据题意甲、乙两人分别从A 处和C 处同时出发,最终追上时甲跑了5圈,那么乙跑了4.5圈,有根据甲跑了5圈甲追上乙两人跑的时间相同,SV成正比,则S甲:S乙=V甲:V乙=5:4.5,已知甲的速度为5则乙的速度为4.5。

因此,本题答案为B。

【例2】甲和乙在长400 米的环形跑道上匀速跑步,如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出发相向而行,则第一次相遇的位置距离出发点有150 米的路程;如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向而行,问跑得快的人第一次追上另一人时跑了多少米?()A. 600B. 800C. 1000D. 1200【解析】方法1:由“第一次相遇的位置距离出发点有150 米的路程”,可知两个人分别跑了250 米和150 米,两人相差250-150=100(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行程问题三个妙招
华图教育孙兆宸
行程问题是公职考试中最重要的题型,几乎每个级别的考试都会涉及到行程问题,而且题型多样,复杂多变,因此,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并不容易掌握。

那么,对于行程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呢?在行程问题中,最本质的就是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只要把这三者的关系牢牢抓住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行程问题所有的内容都是从这个基础演化而来的。

相信大家对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已经在熟悉不过了,而行程问题之所以称为国考、省考中的数量常考点、易考点和难考点,往往有很多考生见到行程问题就头大脑晕、不知所措,或者干脆主动放弃,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很多考生都没有把握行程问题的本质,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了行程问题的本质——路程=速度×时间,然后再加上一些基本公式和技巧,那么解决行程问题绝不是难事。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本质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在记住这个公式的基础上,大家还要掌握下面的三种方法:
1、比例法:运用比例法的目的是为了将繁琐的数值简化为简单的数值来进行分析计算,同时比例法的实质也是抓住了数学的核心思想“相对关系”。

2、画图法:通过画简单行程图,迅速理清各物体运动轨迹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3、公式法:特定模型应用特定公式,秒杀题目。

但是一定要记住每个公式的运用前提和它的特征。

但是要大家切记,在做行程问题时我们要用比例不用方程,用份数不用分数。

也许有很多考生会问:为什么用这三种方法而不用方程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解决行程问题常采取列方程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学,但是在国考分秒必争的时间里,列方程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在短时间内达到解决行程问题的目的,因此,我们采用比例方法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例题来训练一下:
例1甲每分钟走80米,乙每分钟走72米,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乙比甲多用4分钟,AB两地的距离为多少米()?(2010年福建)
A.320
B.288
C.1440
D.2880
【正确答案】D
【思路点拨】思路一——方程法:设甲走了X分钟,则得出80X=72*(X+4),解出X =36,36*80=2880,选择D。

【思路点拨】思路二——比例法:速度比10:9,时间比9:10,差值1,1对应4分钟,也就是速度80米/分所需时间36分钟,36*80=2880,选择D。

我们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方法,会发现比例法更快速,口算就可以得出答案,而方程法需要列方程,解方程,会耽误很长时间。

例2经技术改进,AB两辆列车的运行速度由150千米/小时提升到了250千米/小时,行车时间因此缩短了48分钟,则AB两城间的距离为多少?(江苏2012C-26)
A. 300千米
B. 291千米
C. 310千米
D. 320千米
【正确答案】A
【思路点拨】-方程法:采用方程法,设原先的行车时间为X,则可列出方程为150*X= 250*(X-0.8),解得X=2,再乘以150=300千米。

【思路点拨】-比例法:原来现在速度比150:250=3:5,时间比则为5:3,两份是48
分钟,则原来需要的时间为5*24=120分钟=2小时。

AB两城间的距离=2*150=300千米。

选A。

例3甲、乙两清洁车执行A、B两地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乙两车单独清扫分别需2小时、3小时,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6千米,A、B两地共有多少千米?
A.20
B.30
C.40
D.50
【正确答案】B
【思路点拨】甲乙效率比3:2,差值1,1对应6km,那总路程6*5=30,秒杀B。

例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提速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到达。

如果以原速走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刚可以提前40分钟到。

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河北2007-19)
A.240
B.270
C.250
D.300
【正确答案】B
【思路点拨】提速20%后,原来速度和现在速度比5:6,时间成反比6:5,提前一小时,即一份为1小时,那么以前用的时间就是6*1=6小时,再看第二次后半段,提速25%,速度比4:5,时间比5:4,提前40分钟,那么后半段原来用时40*5=200分钟。

于是可知前半段120千米用时6*60-200=160分钟。

则甲乙两地距离=120/160*360=270千米。

通过这几道题,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行程问题中比例法是解决行程问题非常重要的方法,对于广大考生而言,要想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必须要掌握这种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华图教育孙兆宸 2013年4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